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一

1、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積極。

2、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處:

1、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2、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所以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3、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整改措施:

雖然這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它能讓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

1、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2、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時,經常會時間到了,課還沒有結束的現象。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蜻蜓點水。希望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努力,朝着輕負高效的課堂邁進!

在我校聽評課活動中,我執教了《唯一的聽眾》一課。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雖談不上行雲流水卻也一帆風順善始善終,學生表現也基本令人滿意。但是,教後反思自己的課堂,依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內容仍然點多面廣

近年來,我逐漸接受了“語文教學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學思想,平時的教學也在努力踐行,可是,執教公開課時卻又難以割捨了。不可否認,家常課與公開課是有區別的,家常課備課簡單,僅依據教材、教參和手中的教輔資料撰寫教案,着眼於問題解決;執教公開課,既網上搜集資料、查閲名師教案也觀摩名師課堂實錄和視頻資源,資料多了,思路廣了,就難以取捨了。

執教《唯一的聽眾》,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並存,兩點都該抓,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與神態描寫對“老教授的平靜”的關注都是教學重點,兩點都做了,卻做得不夠紮實。在40分鐘的課堂上能抓住一點訓練紮實就很不容易了,兩者兼顧實在勉為其難。訓練不紮實,以後學習另一篇課文時還會都抓都訓練,依然不紮實,久而久之,語文教學就變得在輕浮中行走了。

其實,本單元的導語中提出“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卻並非每篇課文都抓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而是學習本單元四篇課文時各有所側重,這樣就會減輕教學每一篇課文時的壓力,也就不至於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了。鑑於此,單元備課乃至學期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做好單元規劃乃至學期規劃,才能明確學習每一篇課文時到底該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

二、以文帶文過渡橋好難找

引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外閲讀走進語文課堂,不僅學生閲讀量加大,還帶來了教學方法的變化,多個課型結構同時衝擊傳統教學模式,迫使語文教學不斷變革。為了運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在眾多語文主題學習課型中,運用最多的當屬以文帶文課,今天我執教的《唯一的聽眾》就是一節以文帶文課。

學習《唯一的聽眾》,同時學習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當然,學習後兩篇文章僅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花費時間並不多。但是,以文帶文課中的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並非毫無關聯,學習《金色的沙子》是因為學習了《唯一的聽眾》的環境描寫,再用《金色的沙子》訓練,看學生是否明白了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知遇之恩》是借年級組長説的三種人,讓學生體會《唯一的聽眾》中老教授屬於哪種人,藉以表現對老教授的讚美與敬仰之情。

以文帶文課中的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必須有聯繫才行嗎?是的。若沒有聯繫,生硬拿來,課堂教學結構就顯得不倫不類,也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了。不但閲讀效果大打折扣,學生也會慢慢失去讀書興趣。那麼,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的過渡“橋”是什麼?目前,大家傾向於語言文字訓練,在課文中學習語言文字,在所帶文章中訓練語言文字,但這並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題也可以當作“橋”,知識歸類也可以用作“橋”,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類人來表現《唯一的聽眾》中的老教授對青年人的無私幫助。

三、課堂評價還是有意為之

課堂教學即時評價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覺就會忘記。因此,執教公開課時,總會設計幾句評價語,用以增添課堂的亮色。今天執教《唯一的聽眾》,設計了表揚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讀書廣博,同時針對老教授的神態描寫設計了能回答出老教師平靜背後的心理活動的同學的激勵性語言。儘管在課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錯,但我深知鼓勵性評價若沒有到信手拈來的程度,課堂就很難有光彩奪目的精彩。

課堂即時評價既是對回答問題學生的鼓勵也是對全班學生的引導,這是大家的共識。但為什麼難以“習慣成自然”呢?仔細想來,除了教學理念沒有徹底轉變外,還有對學生也就是兒童的認知沒有弄懂弄透。課堂教學是表揚的藝術,並非僅是口號,更是課程改革的理念。同時,國小生需要在鼓勵中成長,這是學情,是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把理念轉變為實踐是艱難的,因為我們對兒童的認知不全面甚至於把學生當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課堂才會司空見慣。

課堂教學即時評價有意為之並非不對,但更需要從心底裏認可“兒童需要鼓勵”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轉變為無意為之,直至習慣成自然。

四、依據學情關注學生進步

儘管我努力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爛熟於胸,有時卻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後教學環節的聯繫,此時便失去了對學生的關注。課堂上,教師的注意力應該在學生的表現與成長上,不應該在教案上。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時,卻發現學生並沒有想象中的好,有時甚至於差強人意。

為什麼在課堂上看不到學生的進步?首先是教師在課堂上無法同時關注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上游學生無所事事、下游學生聽不懂成為多年來的難題。因此,在魏書生老師的課堂上,下游學生寫詞語,不用聽課。其次是學生性格各異,聽課與不聽課並存,看似聽其實不聽者有之,看似做小動作其實在聽課者也有不少,這並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決的。因此,把握學情就要照顧不同性格特點的孩子,這不是所有教師的所有課堂都能做到的。最後,老師找不到針對不同性格特點孩子的教育方法,雖然希望能促進孩子成長進步卻束手無策,因此在課堂上看不到學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把握學情,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練成者着實不多。

反觀我執教的《唯一的聽眾》,因為是一節公開課,總想呈現一節完整的課堂,“趕進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趕進度時,心裏想的是“進度”,也就難以關注學生。畢竟,即使讓學生讀課文有進步也需要跟進指導反覆誦讀才行。

執教一節校內公開課,雖經過精心準備卻依然沒有達到理想境界。儘管這幾年始終關注課堂關注學生,卻依然是問題多多,下次公開課才會更加精彩。當然,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二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音樂白痴”成長為能走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的故事,告訴人們:默默的關懷、真誠的幫助、持久的關注、熱情的鼓勵,能夠幫助一個孩子樹立起自信心。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學習,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及其內涵。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美感。首先,我要求學生通讀全文,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字詞;其次,要求學生流利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第三是仔細品位,爭取做到聲情並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昇華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恰當的誦讀指導,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我還組織學生進行表演體驗。本文故事性強,又涉及音樂,通過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伴奏中,表演課本劇,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本課例以“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串起了讀、品、悟、説、寫的心智活動,教師富含激勵、讚賞的語言,將文本中的因激勵、讚賞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繹得異彩紛呈;將40分鐘的課堂演繹得個性飛揚。

一、這是一節“生本”的課

整節課,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學而教。課堂中,教師幾乎沒提什麼理解性的問題,只是讓學生自主去讀書、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討論、去表達,真正體現生本的理念,實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讀”方面,讓學生自主讀,自由讀,讀得充分,讀得有層次,讀得有效果。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美讀、賞讀後,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審美的享受。

二、這是一節“生動”的課

語文教學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本節課上,教師充分體現了“反覆誦讀、

情感薰陶、自主感悟、自由表達”的語文學科個性。教師以飽滿的情緒,熱情洋溢的鼓勵性語言,引導學生學得興致盎然,談得津津有味。教學中,適度適時的多媒體課件的輔助運用,美妙的音樂也為課堂增色不少。教師活化教材,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習,使課堂煥發出了活力。

三、這是一節“生態”的課

“生態”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本節課上,“生態”性體現在多方面:

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課堂上,教師除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外,在關鍵處點撥,問題之間過渡,重點之處強調,思路阻塞處溝通。如引導對老教授的語言的品析;對“我”心理活動變化的體會等。

課堂氣氛和諧融洽:課堂中,師與生,生與生互相欣賞,真摯的情感始終在課堂間自然流淌。整節課笑聲貫穿始終,老師語言幽默、親切,如“誰還想當老教授?”“你這老教授怎麼撒謊了?”“咱們握握手!”學生樂了,思維也就活了。

讀、悟、議、寫的同構共建:整節課,學生讀書、感悟、議論、表達與結尾處的寫格言,渾然一體,處理得張弛有度、舒捲自如,既符合了學生的認知基礎,知識結構,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認識。

四、這是一節“生成”的課

內容的感悟、情感的體驗,教師沒有預設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機依據學生的學路來推進。這樣,課堂教學就顯得自由、自如、自在,既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想説什麼?”“你發現了什麼?”開放的話題使學生能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習得,“我認為……”“我想補充説明前一個同學的發言……”等等,都是自然生成的。

本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1、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感悟內容、體驗情感的同時,應重視對語言文字的揣摩、訓練。對重點詞要扣,要品,使語文課更具語文味。

2、應重視學生之間的評價。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表達始終給予欣賞、鼓勵,這很好,但讓學生之間評價就少了,應將評價權適度地讓學生行使。

3、應重視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課堂有前鬆後緊之感,對感悟“心路”糾纏太久,而讓學生寫格言談格言安排時間太少,僅一位學生在匆忙地談自己的格言。

當然,瑕不掩瑜,何況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節課是十全十美的。陳老師的《唯一的聽眾》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課擁有越來越多的聽眾!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三

第一次讀完課文,我很感動。第二次精讀課文,進行教學再設計,授課完畢後,我很震動。第三次在區教研活動中聽完附小的周老師授課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

第一次讀完課文後,老教授那美好的心靈深深地打動了我,可學生會被打動嗎?帶着這樣的問題,我想讓學生通過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語句去體會老教授美好的心靈。而且學生已經有了五年多的閲讀習慣,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語句進行勾畫和批註,接着在朗讀中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摯情感。可是在上課的頭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條是老教授的激勵,一條是我的變化,這樣的解讀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條線索呢?再説跑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去找找、勾勾、畫畫、讀讀學生就能體會到嗎?不!一個聲音在我的耳邊響起。晚上坐在電腦面前,查閲了不少的關於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盡信書,不如無書”。走出別人教學設計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個新的教學設計在我的腦海裏誕生。我為什麼不抓住“唯一的聽眾”中的“唯一”這個關鍵詞入手讓學生去字裏行間找一找作者為什麼把老教授稱為“唯一的聽眾”呢?第二個分解的問題應運而生:老教授用什麼來影響着我?學生順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課文中找到了描寫老教授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語句,同時結合文中對小夥子的描寫進行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理解,這時候學生的理解就不僅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靈上了,還有對文中小男孩對音樂的執着的愛的感悟上。上完課後,我很慶幸,慶幸自己和學生一起進行了再次解讀教材。我被學生的解讀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後,區裏組織了六年級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有幸觀看了周老師的一節錄像課,課文的細枝末葉我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在做課文小結的時候,周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個詞語:德藝雙馨。這個“德”應該是老人善良美好的品德吧!而“藝”不僅僅是高超的音樂造詣,更是發現人才,鼓勵人才的藝術吧!具有這樣品德的人難道不讓人深深地敬佩嗎?“德藝雙馨”這個在教參上找不到的簡單的詞語背後一定包含了周老師不知一次兩次的深入解讀吧!漢語言的獨特語感,我們必須精讀,細讀,來回讀,讀到文字的骨頭裏面去,基於此,感情、思想等一切才能從兒童的心中長出來。我們才能成為像老婦人那樣“德藝雙馨”的語文教師。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四

《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習。

教學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積極。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問題是:

一、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二、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所以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三、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雖然這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它能讓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

一、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二、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時,經常會時間到了,課還沒有結束的現象。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蜻蜓點水。希望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努力,朝着輕負高效的課堂邁進!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五

《唯一的聽眾》是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眾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讀懂課文。

2、從老婦人的言行、神態和我的心理、行為變化兩個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悟“我”對老婦人的感激與敬佩之情。重難點:揣摩老人的語言和眼神,感悟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師採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學之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方面可談: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質疑,這一形式比較親切自然。

一節課的導入是非常關鍵的,它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很好的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的學習。根據課題的特點,我採用音樂導入的方式,讓學生比較自然的進入課堂,由學生是聽眾而引出課題。由學生對課題質疑,一方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質疑課題來進行閲讀的方法訓練。

二、教學設計重點突出,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默讀課文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學習作批註,而後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老婦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引導學生抓住老婦人講話的內容再聯繫課文內容揣摩老婦人為什麼講這些話,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我”聽了老人的話以後又有何心理變化及行為變化,從而感悟老婦人使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鼓勵我、使我重樹自信心。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補白訓練恰到好處

語文教學應做到師生對話、人本對話、生生對話,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補白訓練,在學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勵與幫助之後,讓學生寫一些想對老人説的話,一方面讓學生走進了文本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個反饋,檢驗學生是否學懂的文章。

四、質疑貫穿整節課,形式多樣,如課題質疑、隨讀質疑、根據學生的回答質疑等等,因為“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必有議,有議必有得。

語文課堂就是要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以及閲讀的方法。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成功之處,例如:

1、課的伊始,沒有很好的拽住學生的質疑,當學生提問到“為什麼是唯一的聽眾?”時教師應該把問題抓住,順勢引出“唯一的聽眾對我有什麼影響呢?”而導入第二環節的學習,這樣就使教學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2、在處理老人與“我”是在什麼情況下相遇一問題時出現故障,課後分析原因應該是教師問題設計不準確,如果提問“我是在怎樣的情緒下與老人相遇的?”然後讓學生讀文章第二自然段,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瞭解之後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師用一句過渡語直接引出“我”沮喪的心情。這樣就能省一點時間。

3、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教師的提示問題不恰當,課堂上我才猛然間感到這些問題可能導致學生説不出什麼,所以在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時教師又增加了新的問題,給人一種脱節的感覺。如果問:“老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為什麼要説這些話?我聽後會怎麼想,怎麼做?”可能就不會出現教師過多提問學生滿頭霧水的現象了,學生就有話可説有內容可談了。不至於出現教師苦苦的追問也出不來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這一環節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深入的讀課文,我感覺把語言單拿出來體會效果不好,應該放置語段中,讓學生聯繫上下文來體會,這過程中要穿插讀的訓練,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學習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處理老人的神態描寫環節也同樣犯了這一個毛病,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個不平靜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雖然補白訓練比較新穎,但是學生説的不是很恰當,主要原因在於分析得不透徹。

4、課結尾處,表達方法的總結效果不好,我覺得原因在於教師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點撥的不及時,強調得不明顯,也可能這個總結放在這一環節就不合理?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六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人們“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諾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無私的幫助。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像,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中,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入手,缺少整體性把握,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髮言面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七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導學生回憶寫人文章的學習方法

學生默讀,畫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語言、神態、動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寫。)

二、重點交流

1、品味老婦人對“我”講的話,想一想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體會每句話的含義:

通過研讀使學生明白:聽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婦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裝聾,是為了讓我練琴時無所顧忌,減輕負擔,鼓足勇氣。

這種善意的欺騙是一種真誠的鼓勵。主動做聽眾,這是對我練習琴技的一種無言的督促。而我也從一開始的灰心,到現在有了信心,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轉變啊!這正是由於老人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我,再讓學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讀出來。

老人的語言是真誠的,作為一個自稱耳聾的音樂教授,她鼓勵、幫助我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平靜、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態描寫。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寫,重點交流。(三次“平靜地望”):

⑴當我拉出像鋸牀腿的聲音時,她的平靜,給我勇氣和力量,讓我毫無顧忌的大膽練習。

⑵當我有了幾分信心,每天去練琴。她的平靜,鼓勵我不斷努力。

⑶當我漸感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的平靜,體現了對我更高的要求,告訴我不要滿足,繼續提高。

3、解決學生的問題:

⑴為什麼不拆穿這個謊言?

聯繫《我看見了大海》,因為這體現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獨特,她並沒有給予我琴技上的指導,只是給予了我最寶貴的信心。其實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為什麼當我在成千上萬的觀眾面前演出時,總是忘了那唯一的觀眾?

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無限欽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誘,積極鼓勵,真誠無私地幫助,使我樹立了信心,刻苦練習,最終獲得成功。

當最後總結時,我們作為讀者都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這位老教授外表優雅,有藝術修養,有學者風範。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眾矚目的舞台中央。

老師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響起熱烈掌聲!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八

1、在我校“同課異構”主題教研如火如荼地拉開序幕之際,我們六年段確立了《唯一的聽眾》作為研究課題,並展開集體備課,深入討論。這種形式的教研,我們都有同感,既能取長補短髮現問題又能發揚個性發現亮點。在對比中,我們的收穫是累累的。現就自己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反思。

這篇課文寫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琴藝糟糕、喪失自信到成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是什麼力量使他成才?我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

首先,直奔首尾段,對照變化,探究原因,設置懸念。我先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兩個自然段,然後師生合作:

師:開始,作者連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後來,作者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

師:開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

師:開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喪,

生:後來,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

師:開始,作者被家人稱為音樂白痴,

生:後來,他成功的變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時,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於是就帶着強烈探究慾望進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接着,精讀重點段落,潛心研讀,品味語境,體驗情感。為了讓學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漸進的鼓勵,我讓學生反覆誦讀老人的四處語言描寫和三處神態描寫的句子,討論交流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鼓勵“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為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激勵學生體會每一句鼓勵的話語和每一個眼神都飽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還設計了説話訓練,激發學生大膽想象:

(1)當“我”拉出像在鋸牀腿的聲音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2)當“我”有了幾分信心,每天去練琴,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3)當“我”漸漸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同是“平靜”,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狀態下卻包含了不同的含義:從她的眼神裏“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和鼓勵,讀出了老人對“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這樣,學生思路理清了,對老教授這個人物瞭解更加深刻了。

此外,課文的語言如詩一般美,為了培養語感,我除了讓學生同桌合作讀書、小組賽讀、配樂朗讀外,還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學生興趣大增,有的想當“唯一的聽眾”,有的想當“我”,讓學生走進文本,再現文本,聲情並茂地表演,入情入境,昇華情感。

這堂課遺憾的地方也不少,如教師激勵性語言不多,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不多,今後,我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

2、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的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體性把握。也許正是因為理解、體會不到位,使得學生想象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而且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拖堂的問題一直是我的頑症,在35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可謂是“帶着鎖鏈跳舞”。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閲讀教學不斷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1gog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