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

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

目錄

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
第一篇: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第二篇:在山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鄉鎮工作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第三篇:鄉鎮經濟調研報告第四篇:鄉鎮經濟建設的調研第五篇:鄉鎮生態旅遊基本情況介紹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

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

近年來,**鎮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奮力建設“生態xx”的科學決策,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景觀植物,力爭2到3年時間發展景觀植物2萬畝,打造出荷花農業的特色亮點,創造出荷花農業的效益增長點。目前,全鎮已累計發展以紫薇為主體的景觀植物4000畝,種植苗木10萬多株,建立示範基地5個,成立專業合作社3家,帶動近5000餘户農户積極參與,預計3到5年內可實現產值過億元。

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定思路

隨着**工業園的不斷髮展壯大,亟需一個市場適應力強、收益見效快的產業替代企業周邊的傳統桑蠶產業和普通農作物。針對這種情況,荷花鎮迅速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深入調研,摸排情況,合理規劃、科學佈局,制定了《荷花鎮景觀植物發展長期規劃》。規劃以省級旅遊名鎮建設為大環境,以生態文化長廊建設為基礎,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反覆比較,反覆論證,選定觀賞效果好、經濟價值高、適應能力強的紫薇景觀樹作為主攻方向,既實現農田增值農民增收,又緩解了企業周邊村企地關係,實現一舉多贏。全鎮按照“點-線-面”的思路全面鋪開,其中:“點”即在利用綠化節點栽培的基礎上,建設4個連片景觀植物基地;“線”即在宜保線、荷當線建立景觀植物生態綠化帶;“面”即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在全鎮發展景觀植物20140畝,全力創建省級紫薇大鎮。

二、借經取寶,疏通思想抓動員

以得民意的思想,抓好宣傳動員工作。為了促使景觀植物這一新鮮事物能夠快速的貫徹到羣眾中去,專班人員首先從思想認知層面入手,進村入户,分村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户主會、屋場會、現場會等各種大小會議30多場次。給羣眾講解鎮扶持和獎勵政策,幫助計算成本賬,算經濟收入對比賬,幫他們理清發展思路,疏通思想障礙。先後8次組織幹部羣眾代表100餘人到點軍區土城鄉毛家店村、夷陵區黃花鄉軍田壩村、荊門市十里鋪等地參觀,學習他們發展景觀植物的超前理念、學習他們的栽植經驗、種植模式和土地流轉方式,組織參觀人員開會討論,談收穫、談體會、談打算,促使參觀學習換思想達到預期效果,極大的調動了羣眾種植熱情。

三、政策扶持,典型帶動抓推進

以求跨越的速度,創新產業發展推進措施。一是能人帶頭樹典型。培育種植大户,發揮典型帶動。支持鎮內經營大户實行企業化運作,做大做強走出去。充分運用陳宗乾、羅方權、朱培文、鄭文等4個種植大户成熟的技術、基地和市場,因勢利導,扶持成立了xx荷花紫薇園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xx紅葉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和xx古海奇石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發展社員近100多户,栽植面積近2014畝。二是規模流轉辦基地。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户將土地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流轉給經營大户或者合作社,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打造了以窯河千畝紫薇園為首、荷花店、苟家埡、廣坪為輔4處景觀植物種植示範基地,共計1500餘畝,惠及農户260餘户。三是大力扶持廣發展。制定景觀植物扶持方案,按照每株幼苗補貼2元到户,減輕農户成本投入;對連片發展100畝以上的基地,由鎮政府統一規劃,解決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對於種植10畝以上的大户,協助其向金融部門爭取貸款資金達200多萬元,並由鎮政府貼息1-2年。對於在公路沿線栽植景觀植物的分散農户可獲得政府80%的苗木補貼。

四、優化服務、主動作為抓落實

以求成效的作風,雷厲風行狠抓落實。

一是軟磨硬泡引企業。景觀植物專班服務人員多次與xx縣七彩園林公司反覆商談,尋求合作共贏模式,極力為農户爭取最大利益,從起初的利益六四分成到五五分成、四六分成,再到簽訂購銷合同,技術服務承包合同和最低收購價協議。採取“企業+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農户可以自行銷售,也可以統一還銷給七彩園林公司,真真實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穩贏模式,充分激發了農户的積極性,增強景觀植物種植底氣。

二是保姆式服務贏支持。鎮專班人員為各經營主體提供貼心服務,全程協助辦理合作社登記註冊、林木經營許可證,為各合作社落實人員開展技術指導,用服務來體現政府的真心誠意。在土地流轉中,專班人員挨家挨户做工作,疏通60多户農户的思想,按每畝800元的價格為專業合作社流轉了土地1000多畝。鎮主要領導多次與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主要領導協商,為專業合作社落實貼息貸款事宜,共落實啟動資金達400萬元。

三是多樣化培訓提技能。全鎮統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聘請技術服務人員開展集中培訓7場次,印發技術服務手冊500多份,參訓人員高達1000人次。充分發揮“土專家”、“田秀才”和示範基地的作用,採取牽線搭橋、拜師學藝的方法,進行技術指導和一對一幫扶,增強了農户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四是雷厲風行見成效。按照“三月見初效、半年有看頭、一年顯成效、兩年上規模”的思路,時間倒排、任務倒逼、責任倒追,細化任務到天、責任到人。鎮黨委書記執行一週一督辦,並多次親臨農户、基地,協調解決矛盾10餘起,推動我

鎮景觀植物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第二篇:在山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鄉鎮工作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

轉變鄉鎮工作職能促進農村快速發展

在山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鄉鎮工作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

(__縣農辦)

尊敬的各位領導:

根據會議安排,我就__有關鄉鎮工作的基本情況、面臨的形勢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作如下發言。

一、基本情況

__位於渝東南烏江之濱,是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集老、少

、邊、山、窮於一體的國定貧困縣。縣城位於烏江、鬱江交匯處,距重慶主城區260公里。全縣幅員面積3903平方公里,轄39個鄉鎮、300個村(居)委、1966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6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52萬人。現有耕地76.81萬畝,其中田15.1萬畝。全縣水資源富集,是全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縣。有豐富的草山坡,農副產品充足,是“全國烤煙基地標準化示範縣”和全市唯一的“秸杆氨化養牛示範縣”。2014年全縣實現經濟總量22.9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289億元,農業增加值8.0億元,糧食總產量30.01萬噸,農民人均糧食52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962元。

全縣39個鄉鎮中,一類鄉鎮15個,二類鄉鎮13個,三類鄉鎮11個。一類鄉鎮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農業發展辦、社會事務辦、村建國土辦、財政所,二類鄉鎮設黨政辦、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財政所,三類鄉鎮設黨政綜合辦、財政所。共有行政編制945名,機關後勤服務事業編制68名,現實有鄉鎮公務員895人,工勤人員123人,未過渡公務員和工勤人員107人,共計超編112人。各鄉鎮除教育和衞生外,均設農業服務中心、文化廣播服務中心、人口和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所四個直屬服務事業機構,共有事業編制698名。

二、鄉鎮工作存在的困難及原因

隨着機構改革的有序推進,特別是税費改革以來,鄉鎮工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形勢下,我縣鄉鎮工作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社會的穩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我縣地處邊遠偏僻,基礎設施建設原有基礎差、投入資金少、單位成本高,發展水平明顯落後。至今還有一個鄉鎮公路不通,有36個行政村不通公路,鄉村公路質量差,除“319”公路__至鬱山段、縣城至__電站大壩外,全縣沒有其它上等級的公路,鄉鎮的公路別求通暢,就是維持通行都很困難,羣眾生產生活資料和農產品運輸十分困難;還有57.1的自然村沒有完成農網改造,未改造區域供電線路差,用電無保障,發展農產品加工難,農民負擔重,電價一般在1元/度以上,有的高達2-3元/度。還有12.92萬人飲水困難,稍遇天干就面臨缺水之困;電視普及率只有55、固定電話入户率僅為15,農民對政策瞭解狹窄,生產信息閉塞。

2.農業產業化進程步伐緩慢。我縣目前初步形成糧油、烤煙、畜牧、林業和勞務等五個支柱產業,但除烤煙、畜牧外,無論在規模,還是生產經營模式上都明顯不足。投入上,由於自身經濟實力的限制,每年縣財政在吃飯都難保證的情況下擠出的三四百萬作為支農安排,猶如杯水車薪。因為市上項目的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全市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近年我縣雖安排有黃籽油菜、草食牲畜、天然香料和中藥材等項目,但所得扶持極少。除桑柘等少數鄉鎮具有明顯的產業發展優勢外,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形成主導產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糧豬”二元經濟結構。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滯留在土地上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婦女,勞動者素質不高,不利於產業化生產。龍頭企業方面,受資金、技術和市場的影響,發展一直較慢,我縣唯一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牧業開發公司,每年所得扶持也只是象徵性的10多萬元,對一個企業發展作用也不會很大。農村農產品加工業基本停留在家庭小作坊水平,農業產業化程度十分低下。

3.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緩慢。到2014年,我縣城鎮化水平僅為15.3,位列全市區縣之末。除了缺少發展資金,自身投入能力弱,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鎮功能不完善外,還有地理位置的劣勢,投資環境差,招商引資困難的原因。全縣各鄉鎮中,只有漢葭、鬱山、保家、高谷等鎮有為數不多的農產品加工、建工建材和礦產品開發企業,且多數企業設備和生產技術落後,經濟效益差,對地方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強,對財政的貢獻不大。多數鄉鎮的鄉鎮企業是一片空白,僅有的不外乎糧油加工房、家庭釀酒作坊、石木工匠及手工編織。市定首批百強鎮除漢葭鎮因居城關發展稍好外,保家鎮在啟動建設兩年後,中心鎮項目新建一條街道遲遲不能完工,其他配套設施幾乎為零,產業發展沒有大的起色,因無龍頭企業的帶動而普遍開花,缺少產業支撐,導致二三產業發展步伐不快。

4.鄉鎮社會事業發展極不平衡。縣城有完備的教育體系、衞生機構,設備齊全,師資和醫務人員配備較

第三篇: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一、我市鄉鎮經濟總體水平與浙江安吉之比較分析

近年來,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與周邊發達縣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鄉鎮經濟調研報告。為切實增強可比性,在此選取與我市水平相當、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浙江安吉作為參照系,以便全面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狀況。

一是總體實力有差距。與安吉相比,我市在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後,這也充分反映出兩地在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等方面的差距(具體見下表)。目前,該縣已有1個鄉鎮躋身全國五百強、浙江省百強行列,1個鄉鎮被列為全國首批小城鎮改革試點鎮,12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二是發展平衡度有差距。從自身各區塊看,我市東西部鄉鎮、省道沿線與偏遠鄉鎮、工業集中區與農業鄉鎮差距較大,並呈逐步拉大趨勢。以2014年財政收入為例(城區三個辦事處不納入統計),港口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5826萬元;排名最後的方塘鄉僅41萬元,前者是後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鎮財政收入達4223萬元,與港口鎮也有11603萬元差距,即使剔除寧國水泥廠税收部分,兩者差距仍達3000餘萬元。而安吉縣去年最高的鄉鎮財政收入達24215萬元,最少的也達486萬元。

三是發展後勁有差距。去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安吉各鄉鎮繼續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鄉鎮財政收入增幅達32.6%。其中,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鄉鎮達115.8%,完成年初下達任務基數比最高的達639.9%。與之相比,我市各鄉鎮受產業基礎等影響,後勁略顯不足。2014年,在總量落後的情況下,我市鄉鎮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幅仍慢於安吉。其中,鄉鎮財政收入增幅落後11.3個百分點。今年1—3月份,安吉縣鄉鎮綜合實力第二的高禹鎮,實現財政收入2223萬元,同比增幅達178%;而我市鄉鎮財力第二的中溪鎮,實現財政收入1163萬元,兩者差距達1060萬元。

二、我市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分析,我市與安吉在鄉鎮經濟發展上的較大差距,既有地域區位、政策機制等客觀因素制約,更多是受自身主觀原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城市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大膽實踐“經營城市”理念,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區建設,使得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開發區承載能力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項財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開發區建設一線集中的情況下,對鄉鎮經濟發展有所忽視。此外,伴隨着農村税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順利推進,鄉鎮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工作抓手,發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覺行動,調查報告《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二是發展定位不清。近年來,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各鄉鎮、街道突出重點、傾斜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鎮兩大特色區塊”的空間規劃和產業佈局。我市儘管早在2014年即提出異地辦工業的創新理念,並通過設立鄉鎮工業集中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但直至2014年初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中,才結合鄉鎮自身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税源基礎和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對全市鄉鎮、街道進行了社區事務、工業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三類劃分,並且未明確各鄉鎮發展重點和產業定位。由於缺乏具體規劃指導,各鄉鎮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從而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適度的政策扶持,是鄉鎮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對提升鄉鎮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先後實施了多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鄉鎮財政供給標準達3500萬元/年,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投入達500萬元/年。但與安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該縣每年僅用於鄉鎮工業平台建設資金就達500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到村資金更是高達億元。此外,通過財政貼息、對上爭取、以獎代補、超收分成等多種形式,為鄉鎮各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以隸屬於高禹、良朋兩鎮的天子湖工業園區發展為例,該縣本着“涵養財源,激勵發展”原則,出台了園區開發建設實行財政封閉管理的意見,通過“放水養魚”,實現了財政收入的“三級跳”。該園區07年財政收入僅2014萬元,08年即增加至70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

四是創新手段不多。安吉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的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該縣全面推行了以財政貢獻率為核心的鄉鎮個性化分類考核;每年開展先進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先進鄉鎮和加快發展創業獎評選,按照鄉鎮發展類別分類設定獎項,並獎勵到鄉鎮班子成員;優化財政分成,逐步調低分類分檔分成比例,鼓勵鄉鎮培植財源;推行鄉鎮“三線工作制”,實行黨委書記重點抓招商、鄉鎮長重點抓項目和平台,黨委副職抓日常事務。這些創新舉措,充分激活了鄉鎮發展內生力。與之相比,我市在加快鄉鎮經濟發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過於粗線條,缺乏實質性助推內容。

第四篇:鄉鎮經濟建設的調研

堅持科學發展振興xx經濟

——關於建設“經濟強鎮”的調研

為實現鎮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將創先爭優活動推向深入,我鎮通過對所轄村進行走訪調研,召開生活會,在廣泛徵求村“兩委”幹部、部分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找準癥結,科學謀劃,認真查找出了制約經濟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鎮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鎮地處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屬半山區鄉鎮,面積72.3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人,全鎮18個行政村分佈於一個“c”形的環山地帶,其中7個村位於一面靠山,一面臨漕河的狹長地帶,11個村位於兩面夾山的狹長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制約了工業項目的落地與發展。由於區域位置的特殊性,村民收入只能主要依靠林果業、養殖業、建材加工及外出務工等。其中107國道以西主要以特色農業—磨盤柿、紅崗山桃種植為主導產業,其他區域多以建材加工、紙製品加工、外出務工為主。

二、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xx鎮黨委、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鎮幹部羣眾開拓進取,實現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鎮發展形勢良好,農民生活富裕,經濟社會穩定。但對照建設經濟強鎮的發展目標,仍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企業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

- 1 -

近年來,我鎮相繼建設了一批民營企業。但由於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多數企業面臨規模小,效益差困難;多數民營企業者多為農民出身,文化層次低,綜合素質差,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滿,小進則足”的思想,缺乏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雄心和魄力,缺乏敢為人先的激情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力不足。

根據國家“十一五”節能減排的規劃要求,我鎮高耗能、高污染的小企業被關停,其他生產企業也對技術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與平原鄉鎮相比,除建材之外,我鎮造紙、化工行業的發展在資源、交通等條件上並不佔優勢。現有建材企業按照資源分佈在各村,因資源糾紛及後備資源匱乏,導致各企業無法將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缺乏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後勁。

(二)傳統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我鎮人多地少,以林果種植業占主導地位。受自然災害、市場供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還存在靠天收、靠天吃飯的問題,傳統農業發展不穩定、效益不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十分有限,不能凸顯鎮域經濟發展的亮點行業。

近幾年,我鎮林果種植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因缺乏產品的深加工產業鏈,不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導致產業效益不高。我鎮 “磨盤柿”、“紅崗山”桃主要由外地客商(散商)收購銷往外地,未經過加工包裝,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xx村作為“紅崗山”桃的全國唯一產地,所產出的水果大部分由農户自產自銷,“紅崗山”品牌註冊後缺乏科學統一的後續應用,始終侷限在第一產業的範圍內,經濟效益得不到進一步提升。

(三)農民致富途徑單一,收入偏低。

通過調研發現,我鎮農民增收門路狹窄,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艱鉅。傳統農業只能解決農民“吃飯”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致富”問題;外出務工雖然收入較高,但受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就業門路限制,農民外出盲目性大、流動性強,難以實現穩定就業。

(四)柿子溝旅遊開發和經營各自為政,無法形成合力。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柿子溝景區部分農户開辦了農家院飯店,但分佈比較分散,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經營者市場意識淡薄、接待能力有限。我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傳景區,但未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收益,究其原因主要為景區內除了農家院飯店、水果採摘並沒有其他旅遊消費項目,遊客到柿子溝遊玩,供其消費的項目非常有限。

三、建設經濟強鎮的幾點思考

根據縣委、縣政府“東接電谷、南聯汽車、西抓生態、城興三產”的發展思路,結合鎮黨委、政府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立足鎮村實際,為實現“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經濟強鎮、文化名鎮、旅遊大鎮”的發展目標,主要宜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加大林果業的改良和深加工,實現果品附加值

立足“柿柿紅”柿醋深加工項目的投產和xx村柿子樹改良技術推廣,針對目前我鎮林果業面積廣,樹多品雜,初級產品多,加工轉化率低,效益不突出等問題。首先是改變林果業由擴張種植規模向提高品質和效益轉變,保持林果面積、產量與產品品質、效益的協調發展,形成既有明顯的特色和品質優

勢,又具備較強的規模和效益優勢的產業。其次是改變林果業由生產初級產品向深加工方向轉變,延伸果品深加工產業鏈,使林果業向高起點、高產出、高效益的方向發展,實現做大做強特色林果業,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的目的。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

結合“柿柿紅”醋業加工項目落户投產(來源好範 文網),規劃出一定區域用於項目建設,加大跑項目的力度,積極爭取大項目甚至省市重點項目落户我鎮,為轄區及周邊的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結合鎮黨委、政府認真謀劃梳理彙總的30個項目建設為基礎,在馬連川村規劃建設農產品觀光采摘園,在該村北山規劃出大紅袍石榴種植基地、磨盤柿基地、山靈棗種植基地各100畝,打造綠色無公害產品觀光采摘園;以神星鎮醫院自籌資金為主,積極吸引開發商的介入和爭取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在醫院後側西北部規劃佔地300畝,依託地勢地形穿插建設集休閒、療養、餐飲、教育、商務會議於一體的大型療養中心。

(三)深度開發“柿子溝”資源,進一步打響生態旅遊牌 一是科學規劃景區內景點優勢,將xx村上莊進行合理規劃,在保持上莊原有村貌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改造,依託其緊鄰“百年柿林”、“千年柿樹王”等景點,打造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原生態影視基地;二是結合東峪村新民居工程建設,以東峪村三個自然莊為試點,繼而整合中峪村四個自然莊,藉助政策扶持,建設與柿子溝景區整體環境協調一致的民間別墅,同時在解決村民自住基礎上,兼顧旅遊接待能力,留有遊客住宿空間,使遊客與村民一起,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生活。三是在景區原有娛樂項目基礎上,增設自助燒烤、户外露營、狩獵、野外

登山、自行車比賽等活動,增加遊客的消費範圍和趣味,延長遊客在柿子溝的停留時間;四是利用“柿子溝”良好的生態資源,謀劃建設三條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專用公路:打通縣城西北外環至柿子溝旅遊專用公路,拉近縣城乃至保定市與柿子溝之間的距離;有效串聯東峪“千年柿樹王”、“百年柿林”等品牌景點,在“柿子溝”山腳修建環山景觀大道;在適宜地段,間隔性的加寬進出柿子溝道路作為車輛“候行區”,有效緩解堵車、會車問題。

(四)加強管理,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

由鎮工會組織牽頭,與縣總工會、人才市場、企業等中介和用工單位加強信息溝通交流,隨時向各村發佈招工信息,有效解決農村就業難問題;結合xx村在北京種菜的部分村民、馬連川村在在天津塘沽搞蔬菜批發的部分村民,利用他們信息靈通、就業經驗豐富的優勢,帶動本村及周邊村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時,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幫助其在致富的同時更好的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五)強化引導,加快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

以xx紙廠等紙製品加工企業技改升級為契機,積極引進高效節能產業項目和綠色環保型項目;發揮技改升級作用,引導和實施現有傳統工業企業的改造升級,對重點企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不斷壯大工業實力。

2014年1月10日

第五篇:鄉鎮生態旅遊基本情況介紹

鎮生態旅遊基本情況介紹

近年來,**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堅持生態旅遊和有機農業融合促進、科學規劃和景區建設並重並行,積極融入**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整體建設,加快旅遊產業升級發展,爭創“省級旅遊強鄉鎮”,全力打造“生態旅遊鎮”特色品牌,促進旅遊業並帶動第三產業科學發展、協調發展、持續發展。

 

生態優勢 不可複製

作為全區生態旅遊大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鎮有着發展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等旅遊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人文優勢。該鎮地處**、沂源、萊蕪三縣交匯處,緊鄰濱萊、濟青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鎮域淄河流經全境,生態環境優美,擁有金牛山 、辰巳山 、三府山 、五老峪、楊峪、上瓦泉等一批原生態風景區。

**鎮還是全省知名的有機農業鎮,去年4月被山東省經濟學會和山東縣域經濟研究會授予“山東有機農業第一鎮”稱號。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積極吸引“資本進山、項目進山”,堅持公司化運作有機農業,成功引進**百歲源等30家農業發展龍頭公司,成立56家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形成了沿鎮內淄河流域發展的有機生態產業帶及“有機中藥材、有機蔬菜、有機果品、有機雜品”4大基地,有機農產品認證(轉換)品種達24個,“**韭菜”、“**草莓”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鎮在抗戰時期是老**縣委所在地,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全鎮多數行政村始建於明朝末年,現有多處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街道、古石城,原生態旅遊載體遍佈全鎮。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為該鎮發展壯大生態旅遊產業創造了無可比擬的條件。

在做實有機生態產業,創建有機生態品牌的同時, **鎮特別注重發揮宣傳的作用,利用各種媒體加大生態、文化品牌的宣傳力度,舉辦鑼鼓扮玩大賽,邀請百名攝影家到**鎮採風等活動,並適時舉辦桃花節、槐花節、納涼節、辰巳山廟會等,民俗風情越來越讓外人知曉熱捧,提升了鎮域的名譽度。節會為媒極大地促進了旅遊產業的發展。

精品景區 高端打造

淄河源生態濕地公園。上半年完成地形地貌測繪、規劃設計,爭取列入全區重點工程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對上爭取,籌措資金,早日開工建設。

楊峪—上瓦泉原生態景區升級建設。通過引導**百歲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顏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潤成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柳杭置業山水名居度假村發展特色種植,建設完善遊樂、旅遊、餐飲、住宿接待等設施,提高景區特色和旅遊接待能力。

五老湖景區及五老峪村整體開發。引導山東博泉有機農業發展公司開展土地流轉、整村遷移和生態保持建設,發展特色農家樂項目。

南平山古石城、沙井古村落保護性開發。鎮黨委、政府指導相關村積極改善交通條件,儘快提升接待能力。加強對盆泉、三個沙井村古院落的保護和宣傳,發揮“一村一品”優勢,全力打造**鎮西北部生態旅遊、古文化旅遊和桂花特色種植旅遊品牌。

上瓦泉、朱家莊特色種養觀光區和山地公路自行車賽道建設。以上瓦泉、朱南村為重點,打造紅玫瑰、有機黃桃、元寶楓、金銀花精品種植園,形成規模性景點。利用環山路建設山地公路自行車賽道,配備比賽車輛,為旅遊者提供體驗的基本條件。

同時,加大投入,加強旅遊接待設施完善,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做好有機蔬菜及果品配送工作,將**特信有機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成旅遊購物指定單位。發展明清傢俱、古玩交易特色市場,拉長旅遊產業鏈條,儘量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消費需求。完善交通指示牌和景區標識,進一步增設公交站點旅遊特色標識、交通指示、路標、旅遊景點線路示意圖等牌匾,在主要景區建設標誌性門面,方便遊客自主遊覽。

強化生態農業觀光路網建設。在朱南、盆泉、上瓦、楊峪等16個村,建設50公里生態農業觀光路網,打通上莊—池上郝峪旅遊公路,並進行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

科學開發旅遊線路。開發以金牛山、辰巳山、三府山—楊峪、五老峪—上瓦泉為主線的“三山兩峪一泉”有機生態觀光旅遊主線路。發掘和強化各景點的特色,“三山兩峪一泉”分別突出文化內涵、自然生態和有機農業觀光休閒。針對不同季節不同消費人羣,提供富有特色的旅遊線路指導。

節會促旅 經久不息

根據景區和季節特點,**鎮聘請專家精心策劃生態旅遊各項工作,一年四季均有各具特色的旅遊產品吸引遊客前來休閒觀光。

賞花、採摘、種植體驗遊。開展朱家莊百年杏園、上瓦泉草莓、楊峪藍莓、馬家溝乾鮮果的觀賞採摘,盆泉白菜花、得茂實薰衣草和楊峪槐花及金銀花、元寶楓、紅玫瑰的觀光攝影,沙井桂花觀賞交易等活動。以上瓦泉“市民菜園”為重點,吸引市民進山種植,體驗種植樂趣。

民俗、節慶

我們向你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鄉鎮生態旅遊基本情況報告

建立高效生態經濟情況

開展生態經濟建設情況彙報

生態市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生態補償情況的調研報告

標籤: 鄉鎮 生態 調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p49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