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商山早行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商山早行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商山早行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商山早行》古詩及賞析 篇一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懈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強。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鑑賞:

這首詩選自唐代詩人温庭筠的《温飛卿詩集箋註》是作者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許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此詩之所以人們所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種共同感受。全詩大意為:雞鳴之聲從朦朧殘月下的茅店中傳出行人的足跡印在那板橋悽清的白霜上,落葉散滿山路,枳子花明滅於驛站外,寂靜的環境勾起了遊子昨夜的夢:家鄉的池塘理該有無數的水禽在嬉戲吧?“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懈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這兩句詩映托出詩人當時心情的悽清落寞而“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和“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兩句詩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整首詩緊扣“早行:二字,寫景抒情,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一個“悲”子不但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而且還隱含着遠離故鄉的傷感之意。

全詩抒發了詩人長途跋涉,思念故鄉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無助情懷。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詩 篇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名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賞析 篇三

首聯“晨起動徵鐸 ,客行悲故鄉” 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鐸”是古代用於宣傳正交法令的一種大鈴。“徵鐸”是指用以示鳴出發啟程的鈴鐺。“悲”即顧念的意思。這裏是説詩人因顧念家鄉而產生悲情。這一聯的意思是説, 詩人早上已經起牀,才聽到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響,漸行漸遠,顧念故鄉的情感越來越重。“晨起動徵鐸”暗示着一個“早”字,與詩題中的“早”字相照應。詩中一個“悲”字,不但描寫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詩人不得已而離開家鄉產生的苦悶與無奈。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承上聯而來,在律詩中屬於“景聯”寫詩人從驛站出來後所見。這一聯中,詩人列舉了六種景物(選擇了六個意象),描繪了早行圖。意思是説,殘月還懸於西天,茅店的雄雞啼鳴,走在板橋上,寒霜上已經留下行人的腳印。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兩句,從修辭上説,是對偶,也是列錦。就對偶的修辭手法來説,根據對偶的特點,上下相對,比如,“茅店”與“板橋”相對,表現出不同的地點,這是空間(也包含着時間的變化)的轉換,不但增加詩歌時空感,而且詩歌審美境界得到體現。就列錦的修辭手法來説,名詞的排列,實際上就是地點的轉換,意象的變化,在轉換和變化中,同樣體現詩歌的時空感,增強出詩歌的審美境界。

頸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緊接上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不但突出了一個“行”字,更突出了一個“早”字。“槲葉”即槲樹葉。這種樹葉冬天存留在樹上,次年春天嫩芽發生時才脱落。“落”即脱落的意思。“枳花”即枳樹花,白色的,在春天開。這一聯的意思是説,槲樹葉落滿山路,驛牆上枳樹花映着晨曦。這裏,詩人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詩人一路走來,晨霜凝地,槲葉滿路,天也開始發明了,詩句中一個“明”字,不但説明此時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隱約可見,而且更表明了天由暗到明的時間變化過程,從而把“早”字更加突顯出來。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尾聯繼上聯而來,寫面對早行所見之景而產生的夢想。“杜陵”是西漢宣帝的陵墓,在今西安,這裏代之長安帝都。“杜陵夢”喻指回到家鄉的一種希望。因為詩人這次離開家鄉是迫不得已,但又無可奈何,因而只希望早日返回家鄉。“鳧雁”即野鴨。這一聯的意思是説,面對此情此景,觸景生情,多麼希望早日回到那野鴨滿塘的家鄉。這裏,詩人夢境結尾,在表達上做到了借景抒情,就曲避直,不但給詩歌增添了意味悠長、含蓄藴藉的審美效果,而且更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懷鄉思親之情。

總之,詩歌圍繞一個“早”字,把一切動作、場景、情緒等藴含其中,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羈旅行役之人的懷鄉思親的情懷。

温庭筠《商山早行》賞析 篇四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着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徵鐸 ,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牀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悲故鄉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裏,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於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着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緻的層疊皴染,一幅悽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淨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説其秋景圖深得温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淒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豔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於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於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於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 。中間兩聯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後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説: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説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説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列錦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的修辭方式。這個名稱是當代修辭學家譚永祥提出的,他對列錦的解釋是:古典詩歌作品中一種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組成,裏面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卻同樣能起到寫景抒情、敍事述懷的效果。(《修辭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國的古人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如明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談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像俱足,始為難得。”用散文的文字來詮釋,可以這樣來理解:雞叫了,天還沒有亮,殘月掛在茅店的上空,趕路的人已經登途了,他走過滿是凝霜的木橋,留下了一個一個的足印。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敍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説,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脱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杜陵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8yl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