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翻譯/譯文 篇一

其一

黑雲翻滾如同打翻的墨硯與遠山糾纏。一會兒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亂串,那是暴虐的雨點。

一陣狂風平地而來,將暴雨都吹散。當我逃到望湖樓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卻是天藍藍,水藍藍。

其二

西湖的魚鼈,膽子真不小,竟跟着遊人跑。西湖的荷花,沒有人照料,倒也開得飄飄搖搖。

喝點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頭,山在向我作揖求饒。月亮在船前邊轉圈邊嘮叨。

其三

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實,這裏十分常見;青色的茭白,葉子凌亂,那雕胡米就像裹進綠盤。

突然想起來上次在京城一個道觀裏嚐鮮。看來我現在滯留在鄉野之中,應該保重身體加個餐。

其四

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風帶着細細的小雨打濕了綠色的三寸金蓮。

她們在觀賞前面小洲上那些美麗的香草,肯定不會想起同樣喜歡香草的屈原。

其五

我本是鄉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間。現在卻當上了地方官,不過離開京城也算是得了一點清閒。

我本來就沒有家,無處可去,而現在,我很心安。因為,這裏有美妙的`湖光山色,遠勝過我的家鄉眉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其一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魚鼈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其三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獻花遊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其五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古詩簡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為著名。

翻譯/譯文

譯文

第一首

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

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温柔。

第二首

放生的魚鼈跟隨人來,池塘裏荷花到處開放。從水中看山如倒了過來,開船隨風在月下徘徊。

註釋

1、望湖樓:古建築名,又叫看經樓。位於杭州西湖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雲層很黑。

3、醉書: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

4、遮:遮蓋,遮擋。

5、白雨:指夏日陣雨的特殊景觀,因雨點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襯托下,顯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開闊而且平靜。

8、跳珠:跳動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點,説明雨點大,雜亂無序。

9、卷地風來:指狂風席地捲來。又如,韓退之《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賞析

第一句寫雲: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詩中把烏雲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寫雨:白亮亮的雨點落在湖面濺起無數水花,亂紛紛地跳進船艙。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最後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捲、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作者簡介 篇三

蘇軾像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1kd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