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新版多篇)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新版多篇)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新版多篇)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出處】

唐·杜甫《春望》。

【譯註1】

國家殘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來到長安城,但見草木幽深,人跡稀少。國破:指安祿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城,也兼指國家遭戰火破壞。山河在:極言戰爭破壞的嚴重,除山河之外更無餘物。草木深:是説人煙稀少而致草木橫生,形容荒涼。

【譯註2】

“國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時輝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舊,“城春”指長安的春天本是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生機盎然。但“草木深”顯示出雜草叢生,樹木蒼蒼,一片凋敝荒涼的景象,與“春”形成鮮明的對比,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戰亂後城池殘破,人跡稀少的荒涼蕭條景象。 [例]“煉獄火花”是“孤島”寫生,當時日寇侵華,上海淪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敵愾同仇,表達的多是激楚蒼涼的興亡之感。(柯靈《〈柯靈散文選〉序》)二、後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裏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沒有“感時花濺淚”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這城,肯定是帶城牆的。不帶城牆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車前子《帶城牆的家園》)

【全詩】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國家殘破,指安祿山叛軍蹂躪黃河南北,潼關東西,並佔領長安。草木深:草木橫生,喻人跡稀少,景色荒涼。2.感時:感慨時局。恨別:深恨離別。花濺淚:對花濺淚。一説:花似有知,亦感時而濺淚。下“鳥驚”句同。3.烽火:戰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關、睢陽一線,太原、河東一帶,官兵與叛軍反覆激戰。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家信珍貴難得。4.搔:《詩·邶風·靜女》:“搔首踟躕。”搔頭,顯示了惶急無奈之情。渾:簡直。簪:古人用以束髮於冠的飾具。

【全詩鑑賞】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時杜甫身陷安祿山叛軍佔領的長安。當時長安被叛軍燒殺劫掠,由繁華變成荒涼。全詩以景託情,以情染景,對危難的祖國和隔絕的家人表示深刻的憂愁和思念。? ? ?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翌年(757)二月。時杜甫陷身於長安。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無奇,尤其首句之動詞“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並未言及其他,卻有深刻之內涵深藴其中,因為它啟示人們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東西。如司馬光所評:“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而“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温公續詩話》)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被叛軍抓去。在他逃出長安之前,寫了這首詩,描寫他在陷落後的長安城中的所見所感,抒發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這首詩以感情深沉、筆墨凝鍊、言簡意豐著稱。全詩遣詞用字精當準確,含藴豐富;又環環緊扣,前後照應,結構十分嚴謹。詩人圍繞“望”字着筆。一二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寫國都殘破、城郭荒蕪的蕭索景色。句中對照,兩句又互相對照,加上“破”、“深”二字,畫出劫後長安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淒涼春景,使人怵目驚心,藴含着詩人的無限悲痛。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人物。花兒流出感時之淚,鳥雀因傷別而驚。一句寫花,寫所見,寫時局;一句寫鳥,寫所聞,寫家事。通過擬人手法,又以樂景寫悲情,概括了憂傷國事、久別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敍事中抒情。“烽火”、“家書”分別與上聯的“感時”、“恨別”照應。? ? ?特別是後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思緒,因而千古傳誦。末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通過一個“搔首”的動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慮憂愁之情。詩人因愁而發白,因心煩意亂而搔首,在搔中頓覺短髮稀疏,可見愁情之深。這裏在寫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層。這一結尾,使這位滿頭白髮、憂國思家歎老的詩人形象躍然而出,令人難以忘懷。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原文: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譯文:

杭州城外望海樓披着明麗的朝霞,走在護江堤上踏着鬆軟的白沙。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藴在蘇小小家。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是誰開闢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註釋:

望海樓:作者原注云:“城東樓名望海樓。”堤:即白沙堤。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伍員逃到吳國,佐吳王闔廬打敗楚國,又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因受讒毀,為夫差所殺。民間傳説伍員死後封為濤神,錢塘江潮為其怨怒所興,因稱“子胥濤”。歷代立祠紀念,叫伍公廟。連立廟的胥山也稱為“伍公山”。蘇小:即蘇小小,為南朝錢塘名妓。西湖冷橋畔舊有蘇小小墓。紅袖:指織綾女。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卷一八説:“杭土產綾曰柿蒂、狗腳,……皆花紋特起,色樣織造不一。”青旗:指酒鋪門前的酒旗。沽酒:買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案此二句寫杭州的風俗特產:誇耀杭州產土綾“柿蒂”花色好,市民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

賞析:

首聯,先推出“望海光公“護江堤公,是因為光高、堤長足可貫領通篇,它們在輝彩早霞、泛光晴沙照映照下,一“明公一“白公,渲襯成一派穠麗暢朗照氣氛,漸啟以下佳境。在這裏,“照公光曙色和霞光屬客觀現象,“踏公堤遨遊則是遊人照興趣,一靜一動,皆從詩人眼中見出,緊扣題目照“望公字。詩中原注:“城東光名望海光公,又杭城臨錢塘江,故築堤。次聯轉過一層,始引出顯著照季節特徵:春潮洶湧,夜濤摩蕩,聲響直振吳山頂照伍公廟;柳枝掩映,蘇小家正當新綠深處,春光似乎就凝匯在她如花照年華和火一般照熱情裏……這兩句聲色交織、虛實相襯,分別從視聽感知裏生髮出“夜入公“春藏公照美妙聯想,一併融進涵納着深沉悠遠照歷史尤容照“伍員廟公“蘇小家公里,使古老照勝蹟超越時空,帶上了現實感,並給讀者以審美照愉悦。

第三聯從前面連輻直下照四處景點移開目光,注視到民俗人事上來。江南絲織業繁盛,故詩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公,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物產》記載,這是綾照花紋;又當地產美酒,詩中亦自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公。這裏特以二者並舉,描寫杭州女工織藝照精巧和當時人們爭飲佳醪照民俗風情,勾勒出繁榮興旺照社會景象。而“紅袖公與“青旗公、“柿蒂公與“梨花公照顏色對照、品物相襯,更象一幅工麗雅緻照畫圖,流溢着濃郁活潑照生活情趣。尾聯以登高遠眺所見照闊大場景收束,暗與首句照應。“湖寺西南路公,指由斷橋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照長堤,兩旁雜花草木密佈,詩中自注説:“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公。請看,滿湖清波如同少女照彩裙飄動,白堤上煙柳葱蘢,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照綠色飄帶。上句就“誰開公提唱,故設問答,接着用了“裙腰公這個絕妙照比喻,使人聯想到春天照西湖,彷彿是一位風姿綽約照妙齡少女照化身。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春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旅人嗟倦遊,結纜坐春洲。

日暮江風靜,中川聞棹謳。

草光天際合,霞影水中浮。

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

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

客心自有緒,對此空復愁。

譯文

頻繁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生厭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

暮色黃昏之時,江風停息。一曲悠揚的船歌不知從江中何處傳來。

舉目遙看,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雲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隨着水波起伏。

寂靜的江上,時而一隻小船從天邊駛來,映着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雲影,緩緩搖近岸邊。

坐於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

外仕宦人的心中縱有無限愁緒,也只有一聲歎息無可奈何。

註釋

嗟(jiē):歎息;感歎。

結纜:系舟,停舟。

謳(ōu):民歌。

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用來表達移情別戀,恩移寵衰,不再受到寵幸或重用的苦衷。

妖姬哭盪舟:“蔡姬盪舟”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盪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蔡姬回孃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於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並乘勢進軍楚國。

賞析

何遜的詩在樑代頗有影響,沈約曾盛譽其作,謂“每讀卿詩,一日三複,猶不能已”。此詩的藝術水準,也當得起這番讚譽。題中的劉諮議,即劉孝綽,曾任諮議參軍之職。他是與何遜齊名的詩人,當世有“何劉”之稱,二人之間經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遊,結纜坐春洲。”詩的起首兩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並不是春江夕陽的美麗景色激發了他的觀賞興趣,而是對官事繁複和往來江上的旅行已經厭倦了,才寧願早早泊船岸邊,依春洲以望遠,聊解憂煩。何遜的這種心情,在其詩作中多有反映,如“遊宦疲年事,來往厭江濱”;“我本倦遊客,心念似懸旌”等。詩一開始就表現出作者的憂愁煩惱,為下面的寫景與聯想做了鋪墊。

接下來六句描寫了春晚夕陽中的江上景色。暮色黃昏之時,江風停息。渙渙春水,猶如一匹長長的白練,無聲地流動着,一直流向遠方。江中不知何處,傳來一曲悠揚的船歌。這是打魚歸來的船家在搖櫓歌唱。在一片靜謐之中,這歌聲顯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於奔波的旅人聞之,更加感慨萬端。舉目遙看大江兩岸,但見春草茵茵。這如翠的綠色綿綿不斷,伸展向前,直連着天邊。近處的草芽綠得可愛,遠處的草卻漸漸地映出傍晚天際的清光,越向遠方,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遙望所及,只見一片瑩瑩,草色與天光水色融為了一體。偶爾有幾朵彩雲飄來,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雲影飄浮在江面。寂靜的江上,時而一隻小船從天邊駛來,映着天上的霞光,滑過水中的雲影,緩緩搖近岸邊。寧靜的江流,悠揚的漁歌,天邊的餘暉,綿綿的春草,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在這畫面中,有聲,有光,有色,有近處的清晰,有遠方的迷濛,有靜止的水天背景,有動態的孤舟輕漾。一切都呈現出素雅的色調,透出一股憂鬱的情思。

詩的後四句抒發了作者由江景而生髮的聯想和感慨。“孌童泣垂釣”用“龍陽君泣魚”之典。《戰國策·魏策》記魏王的男寵龍陽君釣魚而泣,魏王問其故,龍陽君答曰,前得之魚小,後得之魚大,故棄前者而藏後者;因想天下之美人多矣,王將惑於新人而棄故。魏王遂布令於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後以此事喻近幸之臣蔽君主得賢之路。“妖姬哭盪舟”,事見於《左傳·僖公三年》。齊桓公與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搖盪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發蔡姬回孃家只是一種懲罰,不曾想蔡人竟嫁女於他人。桓公大怒,舉兵攻破蔡國,並乘勢進軍楚國。《淮南子·人間訓》稱:“蔡女盪舟,齊師大侵楚。”以喻禍之起於微小之間。這兩個典故都與水有關。何遜關心國事,有志向,但因出身寒微,不善奉迎,故仕途多蹇,胸中常鬱郁。他坐於江畔,看江水長流,夕陽西沉,孤舟飄泊,恨諂臣阻扼賢路,憂國家隱患重重,心情格外沉重。他的憤恨憂慮不可以直接表達,遂由水而生髮聯想,借“泣魚”、“盪舟”的典故婉轉隱晦地表現出來。這應當就是“客心自有緒”的內涵。《南史·何遜傳》記載,梁武帝蕭衍因何遜在詩中用曹操故事而頗為不滿,稱“何遜不遜,未若吾有朱異”。何遜“自是疏隔,希復得見”。(朱異是樑代以阿諛奉迎皇帝而著稱的近臣,後侯景起兵亂樑,就借討朱異為名)此事或許能幫助讀者理解何遜用這兩個典故時的心理背景。

然而,“旅客長憔悴,春物自芳菲”,“客子行行倦,年光處處華”(何遜)。大自然既不因人的悒鬱不樂而失去其美之魅力,也不因人之喜悦讚賞而增加其美的色彩。自然的生命就是這樣健壯、堅強、蓬勃旺盛。相比之下,人的生命是多麼短促、軟弱,人的作用又是多麼微薄、無力。江水靜靜,日夜不停;春光流轉,年年不息;太陽落下,第二天照樣升起;可江邊之人,明日不知身在何處,憤恨憂慮,亦復徒然。“對此空復愁”,正是詩人對於人生、社會的無可奈何之歎。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ko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