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物理説課稿

物理説課稿

[摘要]物理説課稿共含4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物理説課稿

第1篇:物理説課稿

給你一篇物理説課稿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魯科版九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三節。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的深化,具體化,讓學生了解用電器工作時消耗電能快慢與功率的關係。又為本章第四節“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的學習,第五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

本節教材內容較多,涉及四個知識點:電功率的概念,千瓦時的來歷,額定功率,生活中電功率的測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內容。演示實驗兩個,小資料一份,銘牌展示二例,實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貼士二塊。教材中豐富的內容既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同時頭緒多而雜又為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源,又使學生順利學習,本節內容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安排電功率概念和千瓦時的來歷的教學,把它概括為一大部分:電功率。第二課時安排額定功率和電功率的測量的教學。把它概括為:生活中的電功率。下面,我僅就第一課時的教學繼續我的説課。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的定義,定義式及單位。知道千瓦時的來歷,能區別千瓦和千瓦時。

過程和方法: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功率的關係。體驗電功率對用電器用電的影響。經歷從資料中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活動,經歷觀察用電器銘牌並交流對其意義理解的活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各種用電器銘牌有觀察瞭解的興趣,對生活中各種電器耗電情況有關注的熱情,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提高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電功率概念的教學。我所教的學生基礎不錯,經過大半年的物理學習,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運用物理語言的表達能力,物理概念學習的思維方法及從教材中的圖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電能的消耗不比喝水,用實物,它是一個很抽象的過程,讓學生將消耗電能的多少和消耗電能的快慢區別開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把對電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用具:

家庭電路示教板一塊,電爐(1000W),電熨斗(500W),兩個功率不同的燈泡,多媒體教學實物投影儀。

教學流程:

演示,引入新課。——談話講解,形成概念。——資料閲讀,理解概念。——單位比較,明確概念。——例題講解,鞏固概念——解讀銘牌,應用概念。

教學方法:

教法: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輔之以演示法。

學法:觀察法,談話法,練習法。

具體過程:

第一環節: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把家庭電路示教板接入電路,接通100W燈泡讓學生觀察電能表鋁盤是否轉動 轉動意味着什麼

再分別接入500W電熨斗,1000W電爐,再讓學生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情況。問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再分別接入100W,25W的電燈,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情況。當學生髮現鋁盤轉動變化後,再實物投影兩個電燈,電熨斗的電爐的銘牌,學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樣。於是問:這些量的意義是什麼

它和電能表顯示的耗電快慢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環節,老師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讓學生對不同的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不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並通過兩個燈泡的比較及各銘牌的對比,引出課題。從直觀的情景中引出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條件下教學活動的體驗性又體現了促進教學發展的問題性,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的觀察,使學生體驗更豐富,印象更深刻。

本環節教學需要5分鐘。

第二環節:談話講解,形成概念。

問題1: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不同説明了什麼 (認識意義:電能消耗的快慢。)

問題2:怎樣比較電能消耗的快慢 (類比速度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形成概念:單位時間消耗的電能。)

老師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問題討論思考交流,從中明確電功率的概念和意義。

用問題驅動教學,推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激活學生思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學習。

本環節教學大約8分鐘。

第三環節:資料閲讀,理解概念。

再實物投影幾種用電器的功率讓學生讀數並説出其意義。再讓學生看書上的小資料,讓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1,電功率數值的意義是什麼

2,如果它工作1秒鐘,1分鐘,1小時會消耗多少電能 3,比較兩種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4,比較兩個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多少。

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過程,也是物理思維的培養過程,老師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具體的現象中抽象並形成概念。從現象中認識意義,從類比中形成定義,再通過對具體電功率的解讀來理解電功率的定義和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第4個問題是個陷井,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錯中深刻理解電功率概念。第2個問題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從1秒到1分鐘學生容易解決,到1小時學生就感到難,這為後面千瓦時的教學埋下伏筆。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第四環節: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用前一個環節中某用電器在1小時內消耗的電能不好計算為例,提出如果電功率用千瓦做電位,時間用小時做單位,電能的單位該是什麼

讓學生進行推導。因為學生具備基本的數理推導能力,容易推導出千瓦時和焦耳的關係,老師在請學生推導後強調在公式P=W/t中單位的對應關係。

這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來推導,一是上一環節的伏筆,讓學生體會到焦耳作為電能的單位有時數值過大,不好記錄,另一方面是學生在上一節已經接觸過千瓦時,很容易在推導中產生頓悟的喜悦,並體會物理量之間對應關係和物理表達的簡潔奇妙。

本環節教學需要10分鐘。

第五環節:習題講解,鞏固概念。

講解課本上的例題。

通過這個環節,鞏固電功率概念,同時讓學生學以致用。並幫助學生養成有理有據,嚴密認真解決物理問題的習慣。

本環節教學需要5分鐘。

第六環節:解讀銘牌,應用概念。

在完成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本環節先讓學生小結本節內容,共同形成一個學習要點的板書。之後老師讓大家一起輕鬆地觀察課本上洗衣機銘牌,解讀各項數據,尤其是電功率數據的意義並交流,讓學生運用這些數據自編一道物理題目供作業用。

這個環節是電功率教學的拓展,老師放在小結之後進行,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對電功率的理解得到進一步鞏固。運用所學知識編寫物理問題並用他們的問題做作業,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本環節需要5分鐘。

第2篇:物理説課稿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物理説課稿範文。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於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説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麼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 / W總 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 説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瞭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於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儘量為他們創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啟發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 説教學過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後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麼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後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麼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為這節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 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説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並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並在後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佔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並指出η總是小於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範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 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後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並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範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 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裏,從井裏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裏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2分鐘)

1、 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 利用網絡瞭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表示,η<1)

第3篇:物理説課稿

物理説課稿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七章第二節“功”,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功”這一節在力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於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我們應該以國中知識為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於能量和力的結合點:闡明瞭能量和力的關係,是進一步學習能量部分以及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以及能夠理解正負功的意義,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求多個力做功。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學會物理學常用的通過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進而學會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前的活動,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閲讀法、討論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課教學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新課引入:

由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中瀑布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現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後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圖片中都有什麼形式的能量發生了相互轉化,同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有什麼共性,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由兩個必要因素總結出做功其實就是力對物體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這樣引入功的概念,兼顧到了學科間的綜合。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於消除學生因學習新課帶來的懈怠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幾點:談到做功要明確是什麼力做功?對什麼物體做功?在什麼過程做功?

環節2.講解功的計算公式:

通過複習國中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應如何計算?這樣設問可以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採取力的分解。在教學中為了活躍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樣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能更好的開闊學生思路,正是體現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由於公式中都是數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公式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針對變力做功今後要開專題講解。在討論公式時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力對物體做功的三種形式,作為教師只要注意更好的點撥正負功的意義,重在讓學生理解透徹就可以了,這樣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

環節3.多個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題為例講解第一種方法,而第二種方法就讓學生自主探究,藉此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複習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後由老師給出結論。

環節4.本章小結

最後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記憶的深度。

環節5.習題設計和作業佈置

物理學科講究學以致用,所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適當難度的課上習題。然後佈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後作業,讓學生課後查閲資料解釋生活周圍做功伴隨能量轉化的現象,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研究式學習習慣。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本節課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在相互競爭中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知識傳授和智能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説課定有不當之處,懇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4篇:物理説課稿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物理説課稿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及航天資料片探究萬有引力的存在、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物理模型”“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觀看航天資料片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及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與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彈簧測力計、鈎碼、重垂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裏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牆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築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牆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着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採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鈎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破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於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重力

一、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堅直向下

作用點:質量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應用:重垂線、水平儀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4篇物理説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物理説課稿範文。

標籤: 説課稿 物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oze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