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註釋精品多篇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註釋精品多篇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註釋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的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比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説明。閲讀時,要善於運用想象力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並仔細品味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描寫了船的4個部分,分別為,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 本文題目末字“記”,係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説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全文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歎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

譯文 篇二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情形)。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户來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於右邊,魯直(黃庭堅)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説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裏(意思是説,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的輪廓)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着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卧倒右膝,彎曲着右臂支撐在船上,豎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掛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着椎形髮髻,仰着臉,左手倚着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着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着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户;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竟然,尚且)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鑑賞 篇三

《核舟記》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無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礎。核舟的“靈怪”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體上因勢象形地雕刻出眾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細,佈局巧妙,人物情態生動逼真,固然足以證明其“靈怪”,但這還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靈怪”主要表現在它通過精心的構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畫,用雕塑語言表現出“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從而給人以藝術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遠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學大師蘇軾曾兩度與客泛舟夜遊赤壁,為後世留下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況下,再來反映這一題材難度很大。然而正是在這點上,表現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實的基礎上,塑造了蘇軾與黃魯直、佛印同遊赤壁的形象就是一個創舉,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賦》的“有客”、“與客”的閃爍其詞來,更覺真切動人。其次,藉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巧妙地把讀者引進《赤壁賦》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構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靈氣。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態,栩栩如生,有主從,有呼應,無不與“泛赤壁”的主題契合。複次,“壬戌秋日”的題款,也曲折地傳達出作者對前代風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準確地把握並揭示了雕刻者的創作意圖,因而使文章有靈秀雋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巧,是總説。第二部分先總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後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進行分説:先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次寫船頭三人的狀貌神情,再寫船尾舟子的神態,最後寫船背的題款印章。文章的內部結構很嚴謹。第三部分又是總説,以一連串的數字作綜合統計,加深了説明效果。這種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發端,以“技亦靈怪矣哉”的讚歎作結,前後呼應,又使全文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觀察細緻,描寫詳盡而又簡潔,是本文又一特點。如船的中間是軒敞的船艙,啟閉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紋的欄杆窗上的聯語,窗子的數目,船背細如蚊足的題款,題字篆章的顏色,無不記得十分詳盡,而文字簡潔,使讀者不但不嫌煩瑣,只覺得這隻核舟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對雕像的描寫,船頭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現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實的基礎上,塑造了蘇軾與黃魯直、佛印同遊赤壁的形象就是一個創舉,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賦》的“有客”、“與客”的閃爍其詞來,更覺真切動人。其次,藉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巧妙地把讀者引進《赤壁賦》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構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靈氣。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態,栩栩如生,有主從,有呼應,無不與“泛赤壁”的主題契合。複次,“壬戌秋日”的題款,也曲折地傳達出作者對前代風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準確地把握並揭示了雕刻者的創作意圖,因而使文章有靈秀雋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巧,是總説。第二部分先總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後按各部 分的位置,依次進行分説:先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次寫船頭三人的狀貌神情,再寫船尾舟子的神態,最後寫船背的題款印章。文章的內部結構很嚴謹。第三部分又是總説,以一連串的數字作綜合統計,加深了説明效果。這種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發端,以“技亦靈怪矣哉”的讚歎作結,前後呼應,又使全文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觀察細緻,描寫詳盡而又簡潔,是本文又一特點。如船的中間是軒敞的船艙,啟閉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紋的欄杆窗上的聯語,窗子的數目,船背細如蚊足的題款,題字篆章的顏色,無不記得十分詳盡,而文字簡潔,使讀者不但不嫌煩瑣,只覺得這隻核舟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對雕像的描寫,船頭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態,各具神情。這是雕刻藝術的傳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傳神。

原文 篇四

核舟記

作者: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 以至鳥獸、木石, 罔不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嘗貽餘核舟一, 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 箬篷覆之。 旁開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 啟窗而觀, 雕欄相望焉。 閉之, 則右刻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佛印居右, 魯直居左。 蘇、黃共閲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 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 魯直現左足, 各微側, 其兩膝相比者, 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 袒胸露乳, 矯首昂視, 神情與蘇黃不屬。 卧右膝, 詘右臂支船, 而豎其左膝, 左臂掛念珠倚之, 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左手撫爐, 爐上有壺, 其人視端容寂,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 則題名其上, 文曰 “天啟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細若蚊足, 鈎畫了了, 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 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通計一舟, 為人五, 為窗八, 為箬篷, 為楫, 為爐, 為壺, 為手卷, 為念珠各一; 對聯、題名並篆文, 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 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 詫曰: 嘻, 技亦靈怪矣哉! 《莊》《列》所載, 稱驚猶鬼神者良多, 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 而須麋瞭然者? 假有人焉, 舉我言以復於我, 亦必疑其誑。 乃今親睹之。 由斯以觀, 棘刺之端, 未必不可為母猴也。 嘻, 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原文、翻譯 篇五

正確語序:為八窗

詞類活用

(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2)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做動詞,塗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詞作動詞,梳着椎形髮髻)

倒裝句

嘗貽餘核舟一,原句應為:嘗貽餘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應為:又用一篆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

細若蚊足,原句應為:若蚊足細。

其兩膝相比者,原句應為:其相比者兩膝。

倒裝句表強調。

省略句

(1)則題名其上,省略於,原句應為:則題名於其上。

(2)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於,原句應為:各隱於卷底衣褶中

雙重否定句

(1)罔不因勢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

(2)罔,沒有;無。

(3)罔不,無不;全都。

(4)因,順着;就着。

(5)象,模仿,這裏指雕刻。

句型

1、判斷句 蓋大蘇泛赤壁雲(“大蘇泛赤壁”是主謂詞組,在句中充當謂語,説核舟刻的是什麼,主語承上一分句賓語省略:核舟。“蓋”,副詞,相當於“大概”。) 中軒敞者為艙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以上兩句用動詞“為”表示判斷)

2、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於“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語:佛印)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各隱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執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隱”、“題名”後面均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在”)

4、固定結構 如有所語(“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東西,或事情。”“所”字後面一定是動詞,“所”與後面的動詞組成的“所”字結構,充當“有”的賓語)

《核舟記》原文、翻譯 篇六

《核舟記》原文:

魏學洢〔明代〕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譯文:

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圖案。

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開設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塗成了石青色。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魯直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説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裏。佛印像極了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上掛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着椎形髮髻,仰着臉,左手倚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撐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着火爐,爐上有一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的名字題寫在上面,刻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字體的顏色是黑色。還刻着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計算這一條船上統共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户;用箬竹葉做的船蓬,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

原文 篇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ov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