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科普的説明文(精選21篇)

科普的説明文(精選2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科普的説明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科普的説明文》相關的範文。

科普的説明文(精選21篇)

篇1:科普説明文

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裏。在那兒,每個家庭成員的形態都各不相同: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方的、圓的。我們各盡其職,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説這話可一點兒也不假。試問,從錄音機、照相機到尋呼機、手機,哪個少得了我們“電池家族”啊?據調查統計,我國是乾電池生產、消費大國,一年產量達150億隻,居世界第一位;消費量約為70億隻,平均每個中國公民一年要消費掉5只乾電池呢!由此可見,電池的使用範圍很廣,用量也很大。這也更加鞏固了我們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了名副其實的使用廣泛的商品之一。

我是由鋅皮(鐵皮)、碳棒、汞、硫酸化合物組成的,我的兄弟蓄電池則以鉛的化合物為主。隨着我們“電池家族”隊伍的不斷壯大,廢舊電池也悄然滋生。由於廢舊電池所造成的污染不像大氣、垃圾和水污染那樣明顯,而是充當一個“隱性殺手”的角色,所以一直得不到人們的重視,但這些廢舊電池雖小,威懾力卻不容忽視。它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這是由我們自身的組成成份決定的。這些物質在使用過程中,被封存着電池殼內部,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經過長時間的機械磨損和腐蝕,使得內部的重金屬和酸鹼等泄露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對人體健康也造成一定傷害。據資料顯示,廢舊電池對土壤污染很嚴重,可以造成農作物絕收。一粒鈕釦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飲水量;一節1號電池埋在土壤裏,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這樣一來,我們“電池家族”豈不蒙受了“不白之冤”,承擔了污染環境的罪名?在這裏我要為電池同胞們説句話:我們電池一生的使命就是為人們奉獻,等到失去了使用價值,只剩一幅“渾身是病”的軀殼,難道也是我們的罪過嗎?不!是因為人類缺乏環保意識,才使我們成為元兇。

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很淡薄,也根本沒有意識到廢舊電池的危害性。有不少人把它與生活垃圾一同倒掉,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世界上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是衞生填埋、焚燒和堆肥,混入其中的廢舊電池也在這三個過程中發生了污染作用。當採用填埋的方式時,廢舊電池的重金屬通過滲濾作用污染水源和土壤;當採用焚燒的方式時,廢舊電池在高温下,腐蝕設備,某些重金屬在焚燒爐中揮發在飛灰中,造成了大氣污染。焚燒爐底重金屬堆積,給產生的灰渣造成污染;當採用堆肥的方式時,廢舊電池的重金屬含量較高,造成堆肥的質量下降。除此以外,人們也會採用再利用的方式。這樣的話,工藝雖然容易掌握,但回收率只有82%,其餘的鉛以氣體和粉塵的形態出現,同時冶煉過程中二氧化硫會進入空氣中,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了操作工人的健康。

我們“電池家族”在此呼籲:請人們正確利用我們,讓我們能夠持續造福人類。為了減輕廢舊電池所帶來的污染,我建議人們對其進行回收處理。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廢舊電池處理方式主要有熱處理法、濕處理法、真空處理法等。熱處理法是將廢舊電池磨碎,然後送往爐內加熱,這時可提取揮發出的汞,温度更高時鋅也蒸發,鐵和錳則熔合成鍊鋼所需的錳鐵合金,從而變廢為寶。濕處理法利用了除鉛蓄電池外,各類廢舊電池均有溶解於硫酸的性質,然後藉助離子樹脂從溶液中提取各種金屬,用這種方式獲得的金屬比熱處理法所得金屬純淨。真空處理法是先在廢舊電池中分揀出鎳鎘電池,再從餘下粉末中提取鎳和錳。

這樣一來,我們“電池家族”又可變廢為寶,繼續奉獻於人類。作為電池的我相信,只要人們增強環保意識,我們會更好地造福於子孫後代!

篇2:科普説明文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水波。當向池塘裏扔一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着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一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巖石的震動。

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裏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巖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巖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説,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巖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在S波通過時,巖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巖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巖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裏,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裏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穿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製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它們遇到構造不連續界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巖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巖石顆粒在含波傳播方向的水質平面裏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巖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時巖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在線彈性範圍,在搖動結束時巖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

彈性的運動提供了極好的啟示,説明當地震波通過巖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性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説,總能量是一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盪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巖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一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一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一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着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類型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巖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

篇3:科普説明文

科普説明文有兩種:一種是科學小品,另一種是一般科學説明文。科學小品屬於文藝性説明文,在説明中兼用文藝性筆調講述科學道理,介紹科學知識,是用小品文的形式來表現科學內容的文章。一般科學説明文是單純客觀地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不大講文藝性筆調。

範文一:達爾文之島

達爾文島是一座杳無人煙,且天然環境優美的島嶼。一位美國人在某一天踏上了這片未開發的土地,開始進研究,他就是聞名遐邇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達爾文乘着“小獵犬號”來到這座島嶼,就被這裏深深吸引住。研究了許多年,達爾文帶着許多重要的數據和觀察結果,發表了一篇影響世界的論文“進化論”,提出有名的理論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想法。

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又有一批科學家前往這座因達爾文而聞名的達爾文之島。他們擁有着高科技的潛水設備,可以捕捉許多人類前所未見的海洋生物,幾乎每天 都有一種海洋生物在進化,讓科學家興奮不已!但是現在卻因為參觀的人太多,造成環境破壞,許多珍貴的生物資源因此消失殆盡。

其實中國也是一座美麗的島嶼,在人類尚未積極開發前都非常完美,直到我們人類來了,有些動物遭濫捕濫殺,而造成許多生物因此絕跡。希望達爾文之島的危機,能夠警惕我們身為中國的一份子,多想想我們的美麗島嶼吧!

範文二:八大行星

北迴歸線太陽館的陳老師與蔡老師帶來天文魔法宅急便,為我們上了四堂八大行星的課程,打開天文的知識之窗,帶領我們進入奧妙的天文瀚海中。

水星在古代稱做辰星,繞太陽一圈只要八十八天,沒有自然衞星,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它離太陽最近,温差最大,最高温有六百度,最低温是零下一百七十三度,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容易受到隕石撞擊。

金星在古代稱為太白,是八大行星中自轉最慢的行星,而且太陽是從它的西邊升上來,東邊落下去,跟地球相反。第三顆行星是地球,唯一目前有生命的星球。火星古代稱為熒惑,上面有大峽谷及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它有二萬多公尺,是聖母峯的三倍高,它的衞星像馬鈴薯,真有趣呢!

木星像穿着木條紋衣,古時候稱為歲星,有六十四顆衞星和一個大紅斑。土星被稱為鎮星,泰坦衞星是六十顆的衞星中最大的一顆,目前在北迴歸線太陽館中有一架泰坦火箭喔!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由氣體組成,土星有一個游泳圈,天王星是躺着轉動,而海王星竟然是由數學家計算出來的,並非實際觀測發現的,和木星不一樣,它擁有一個大黑斑。

天文知識好玩又有趣,謝謝老師為我們安排與課本不一樣的課程,也謝謝陳老師和蔡老師詳細的解説,希望下學期還能邀請她們來為我們上課。

範文三:南州六月荔枝丹

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幹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國小。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裏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説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鑽牛角尖的國小生解釋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説,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決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鋭如刺,這叫做片峯。裂片大小疏密,片峯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曆六月,正當陽曆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説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説大的重六十克。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説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説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説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説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於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乾或烘乾,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説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温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於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幹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現在海南島骨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後,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雲南也產荔枝,卻有少有人説起。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並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裏,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築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於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微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寫詩吹噓説:“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詩,説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但究竟活了多少年,並無下文。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努力發展本地區的特產,是切合實際的做法。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蘇軾有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但日啖三百顆,究竟能有幾人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篇4:科普説明文

一.讀為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閲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國小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

讀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為重要。國小教材中的説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為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範言語中所藴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

學生在閲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説明對象的特徵,瞭解文章所使用説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説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説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説明文用詞嚴謹規範性的。

在科普説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説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説明方法。

二.思為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説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閲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閲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國小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國小語文教材中的説明文語言較為形象簡明。

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國小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説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為事物説明文、事理説明文、記敍性説明文、文藝性説明文、實用性説明文,而在國小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説明文、科普説明文為主,學生通過嚴謹規範的語言獲得對説明形象的認知。

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説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説明語言的説明方法和説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説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國小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國小説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為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為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為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説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繫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説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説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説明順序、説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説明文教學的初衷。

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説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為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為啟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為反饋

説明文以科學知識為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為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説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國小説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篇5:科普説明文

説明文的結構

1、説明文的結構有:總分式、並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結構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説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的。

2、把握結構的意義。

説明的順序

1、説明的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包括髮展順序)、事理順序(邏輯順序)等。

2、弄清順序的意義。

説明的方法

1、説明的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包括作解釋)、引資料、列圖表等等。

2、明白各種方法的作用。

3、有時説明文借用其他修辭手法來幫助説明,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應當緊緊圍繞説明對象,依照説明文的要求。

説明文的語言

1、説明文語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學性、準確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説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

2、分析説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對説明事物特徵、性質的作用,其次是説明的嚴密性、科學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動性。

篇6:科普説明文

最近,有一個新流感叫流感,奪走很多人寶貴的生命,到底怎麼做才可以預防流感呢?讓我們來談一談方法。

第一:要勤洗手,不論是吃飯、上完廁所,或從公共場所回來,都要勤洗手,洗手的步驟就是濕、搓、沖、捧、擦,洗完手之後,應隨時留意不要亂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這些部位,否則病毒就很容易侵入人體喔!

第二:要每天量體温,若發現體温超過38℃請不要到公共場所,或上課,記得戴上口罩,趕緊去看醫生。

第三:儘量保持2尺以上的距離與他人談話,也不要跟同學勾肩搭背,避免身體上的碰觸。

第四:如果感冒了,或是到了密閉式之公共場所,要戴上口罩,口罩如果沾染異物、超時使用達8小時以上,要丟棄換新,並記得手不要碰觸口罩內側。

每天跟我這樣做,不僅可保護健康身體,也可遠離病魔。

篇7:科普説明文

空中飛行着一個嗡嗡作響的飛行器。飛行器尾部掛着貨物與箱子,卻非常平穩。這看似前螺旋槳大,後螺旋槳小的飛行器,是如何保持平穩的呢?

科學家自從發明由人駕駛的飛機後,就開始研製無人飛機了。然而,許多次的試驗結果是飛行器經常失去平衡的狀態。對於這種現象,果蠅早已

解決了這個問題。原來,果蠅的四個翅膀雖然都一個樣子,但扇動的頻率可不一樣。當遇到重心不穩的情況下,其中幾個翅膀頻率加快,使重心

恢復,而頻率加快的幾個翅膀又恢復常態,開始正常飛行了。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 在果蠅身上掛一些與它身體同等重量的東西。只見果蠅前翅加快到了每秒80次,不僅速度跟平常相等,而且重心十

分穩定。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根據這一系列的試驗結果,發明了“果蠅”號航拍飛行器,在無人機圈裏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之後,許許多多的公司採用了果蠅平衡方法,製造出了許多飛行器。亞馬遜公司的CEO在近幾年來首次用無人機幫助運輸快遞, 給公司帶來了方便與快捷。

飛行器不僅在運輸方面屢屢立功,也在攝影界得到了關注。英國BBC公司在拍攝中經常使用。例如:BBC攝影組在拍攝《地球脈動》(Planet earth)過程中,用航拍無人機飛上高空,飛下斷崖,給觀眾帶來了許多奇妙的感覺。

大眾在生活中也因無人機而多彩。至今,無人機在空中如一顆星星,照亮科技。

篇8:科普説明文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説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學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激起興趣,學習説明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介紹克隆是什麼時的説明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義,而後以一句話:“作者在介紹什麼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説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這是不是太囉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本段運用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等説明方法,從四個角度分別介紹克隆是什麼,使克隆知識的介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資料,活學活用。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後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

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後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絡、書籍等地方瞭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

4.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台,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

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

最後談談我教本課的困惑: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雖然也知道在讀中體悟,在體悟中讀,但是一到課堂上,要麼缺少讀書,要麼體悟得不深入。看來,自己以後還要錘鍊基本功,真正馳騁於語文天地,真正暢享到語文的樂趣。

篇9:科普説明文

北迴歸線太陽館的陳老師與蔡老師帶來天文魔法宅急便,為我們上了四堂八大行星的課程,打開天文的知識之窗,帶領我們進入奧妙的天文瀚海中。

水星在古代稱做辰星,繞太陽一圈只要八十八天,沒有自然衞星,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它離太陽最近,温差最大,最高温有六百度,最低温是零下一百七十三度,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容易受到隕石撞擊。

金星在古代稱為太白,是八大行星中自轉最慢的行星,而且太陽是從它的西邊升上來,東邊落下去,跟地球相反。第三顆行星是地球,唯一目前有生命的星球。火星古代稱為熒惑,上面有大峽谷及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它有二萬多公尺,是聖母峯的三倍高,它的衞星像馬鈴薯,真有趣呢!

木星像穿着木條紋衣,古時候稱為歲星,有六十四顆衞星和一個大紅斑。土星被稱為鎮星,泰坦衞星是六十顆的衞星中最大的一顆,目前在北迴歸線太陽館中有一架泰坦火箭喔!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由氣體組成,土星有一個游泳圈,天王星是躺着轉動,而海王星竟然是由數學家計算出來的,並非實際觀測發現的,和木星不一樣,它擁有一個大黑斑。

天文知識好玩又有趣,謝謝老師為我們安排與課本不一樣的課程,也謝謝陳老師和蔡老師詳細的解説,希望下學期還能邀請她們來為我們上課。

篇10:科普説明文

1.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科普説明文憑藉着生動活潑的文字給國小生講述了一個個科學故事,讓他們瞭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通過科普説明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2.瞭解説明方法,品析語言文字,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瞭解科普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閲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知道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説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通過致力於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説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對學生今後有條理地表達大有裨益,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依託。

4.重視讀

在教學中着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1)讀懂科學與知識;(2)讀出準確與生動;(3)讀出趣味與感悟

5.巧妙寫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寫、説課堂中輕鬆穿行,自然是興趣高漲、興致盎然。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於教師更加全面地瞭解學生的閲讀情況。

6.誘導説

閲讀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進行閲讀是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探究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發。

篇11:科普説明文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是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學科。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國小語文科普説明文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1.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例如在教《種瓜得豆》時,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靠的是什麼技術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種瓜得豆》,瞭解這種現代高科技知識。

之後,舉辦一個“種瓜得豆”新聞發佈會,為了把“種瓜得豆”這個新聞發佈會開好,請同學們認真閲讀這篇課文,為“新聞發佈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為了知道種瓜得豆的奧祕,認真地閲讀起來。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的,在《種瓜得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現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具體的圖像向學生展示現代轉基因科技的相關成果。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思: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應用的?在醫學上又是怎麼應用的?通過這些情景和理由,引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瞭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瞭解説明策略,品析語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讀的趣味,整體感知。在教學生學習説明文時要能抓住要點,瞭解説明策略。在我們教師教研時,教師們也一致認為必須關注這一要點。但仔細分析《新程標準》提到了“説明策略”,只是要求學生“瞭解”,並不是“理解”!顯然瞭解是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們教師習慣地認為,學説明文必須講説明策略,否則就沒有講透課文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原本就沒有情節故事和發散思維點的説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文章內容缺乏魅力,科學知識缺乏生命活力。

2.品讀語言文字。大部分説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係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繫規律,説明事物的特徵、理由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範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説明文時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説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

在教學過程中,科普説明文除了要讓學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還要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對我們來説曾經是那麼陌生、那麼神祕,作者運用打比方與舉例子的説明策略為我們作了形象而生動的介紹,使我們在閲讀時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們在感歎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寫法之高明。

但由於篇目的限制,科普説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稻。

篇12:科普説明文

一、依託教材實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閲讀能力

1. 有效探究,實現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學習的辯證統一

閲讀教學的載體――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説明文的教學意義只是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假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精神愉悦,進而喜歡説明文,喜歡語文和閲讀,並最終形成一定的語文與科學素養,那才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的意義。

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通過調整課堂設計,安排合理性的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樂於探究文本的內容,才能令其習得科普文説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設計問題、有效引導探究將一直伴隨教學的設計,教師設計的問題決不能落後於孩子的思維,教師的高度和思維決定了課堂的高度和思維。

學生在什麼時候覺得沒有勁,那就説明設計問題的挑戰性不夠!在短短的40分鐘內,問哪些問題以及怎樣呈現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反覆衡量。

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第一課時),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重點探究:

(1) 課文為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現這幾個方面的?

(2) 嘗試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個“同樣”換成另外一種説法,進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達效果好在哪裏。

這樣的設計,既沒有鋪天蓋地的“問”,也沒有水到渠成的“答”。通過簡化頭緒,把握住文本的整體,設計具有支撐力和牽引力的問題,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上來。IBSTPI(國際培訓、績效、教學委員會)20xx頒佈的教師能力標準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當的問題”尤為重要。

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運用知識,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程度,與問題的有效程度、學生的參與程度呈正相關。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學目標。

2. 有效涵泳,開發整體品讀和關鍵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對於人文性較強的文章而言,説明文在表達上有其更為獨特的方式,在語言的準確性、趣味性、條理性上更具優勢。課文中一些語義豐富深刻的重點詞句,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話:“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句子中“預料”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切的詞語,看起來似乎不太“科學”,也不太“嚴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讀比較,看看能否去掉這個詞。

在反覆涵泳中讓學生體會:這看似含糊的詞語其實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所在。長此以往,可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敏感性,並培養學生品讀文本及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這篇文章的第三小節中還有一個詞――“喜怒無常”,作者藉助此詞表達了人類對海洋既“熱愛”又“敬畏”的複雜心情。如果在教學中能傾情關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依託科普讀物,激發學生科學精神和閲讀慾望

1. 利用新穎的形式,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採取拓展閲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科普説明文知識性很強,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也較多。相應的,針對傳統的閲讀方式,在課外閲讀指導課中,教師可採用更新穎靈活的閲讀方式:小組合作、師生共讀、親子閲讀、讀書會等,培養學生迅速瀏覽、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筆者參加了南京市第三屆課外閲讀課賽課,執教課題為《走進科普世界》,閲讀主題是指導閲讀課外科普雜誌。筆者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整合課文《變色龍》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發現號》等科普雜誌中有關變色龍的信息,給一段外文視頻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效果,得到專家好評。

這樣設計的出發點在於,一方面,學生課外閲讀文學類書籍較多,較少涉獵科普性讀物。加之目前圖書市場上此類讀物適合國小生的較少,個別經典的`科普書籍由於知識性較強,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閲讀慾望。

讓學生讀科普雜誌,旨在激發學生閲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查找資料、引用資料”“默讀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養學生運用略讀的方法,拓寬閲讀的渠道,開拓自己的視野,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連接的環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內學的是方法,課外求的是發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個點,拓展輻射開去。適時地利用閲讀資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使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在最大程度上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

篇13:科普説明文

如何上好科普説明文使趣味性、知識性有機的結合,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的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備課《太陽》一課進行嘗試,總結出以下幾點感想:

一、明確説明文應交給學生什麼。科普説明文是以介紹科學知識和説明方法為主的,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問題、細心觀察的科學態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的光輝。這些都應成為科普説明文的學習內容。例如教學《太陽》一課,教學目標除了要學生掌握説明文的説明方法、語言的簡潔、準確外,還應通過學習、交流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學習太陽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科普説明文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有一位教育家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教學《太陽》一課,我們設計了讓學生做小小科學家研究太陽的環節,課前讓學生提出他們想探究的問題,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充分的閲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太陽,再以科學考察成果報告會的形式展示探究的結果。這一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逐段分析講解的枯燥學習方式,讓學生置身於科學探究中,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親歷學習過程,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充分領略了探究學習的樂趣。

三、重視實踐。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科普説明文教學中,知識與能力是一隻鳥兒的雙翼,缺其一翼,鳥兒便會折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創設説明情境,讓學生運用習得的説明方法練習説明事物。在教學《太陽》一文,我們設計了課堂小練筆環節:模仿《太陽》一文,選取月亮的一兩個特點寫一寫,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説明方法,嘗試把月亮的一兩個特點説清楚。此環節將課文中的內容提煉為學生練筆的內容,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讀”與“寫”融會貫通,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篇14:科普説明文

我們的地球也應該叫做水球,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有71%的表面積被水佔着。地球是個非常璀璨的藍色星球,它擁有的水量非常之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

其中,96.5%在海洋裏;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説,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水在陽光的照耀下,不斷蒸發瀰漫在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變成水滴、變成雲朵、變成雨或者雪降落到地面上。

地球上的水,雖然説數量很大,但是淡水卻少得可憐,可以給人類使用的水也沒有多少。海水又鹹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淡水也只佔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級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佈在湖泊裏、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從前,有一座小橋,它總是大大方方地讓人們過橋。一天,小橋見到一羣黑點從身邊走過。小橋好奇地問:“你們是什麼鬼東東啊?”黑點們生氣地回答:“我們不是什麼鬼東東,我們是螞蟻!”小橋有禮貌地説:“對不起!對不起!那我能跟你交朋友嗎?”小橋不知到那些小黑點是壞螞蟻。不知什麼時候壞螞蟻也禮貌起來了:“沒關係!沒關係!人生在世,有個朋友是一種福氣嗎!”從此,小橋和壞螞蟻是好朋友,老是在一起玩了。

小橋漸漸地變得自私、殘酷、貪玩,老是不讓人從它身上走過。有誰從這裏走過,如果是人的話,就把他哄下岸。如果是動物的話,就把它震下河。

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走這座橋了,也沒人來修了。他變得破破爛爛的,永遠被人遺忘了……

篇15:科普説明文

我最喜歡的一本科普書,當然要算是《神奇校車》了。它是一個系列,包含有《水的世界》《迷失在太陽系》《追尋恐龍》等總共11本,其中我最喜歡的非《追尋恐龍》莫屬了。

這本書講述了捲毛老師帶着自己的學生們乘坐校車尋找慈母龍的故事,由於校車太陳舊,在坐的過程中總是早停或晚停,結果他們去了很多不同的時代,見到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恐龍。他們走的太遠了,一下子來到了三疊紀晚期。在這裏,他們看見了正在覓食的腔骨龍,腔骨龍長了一口非常適合吃肉的牙齒,牙齒邊緣有鋸齒,就像牛排餐刀一樣,所以腔骨龍是十足的肉食動物;更讓他們驚奇的是看到了像鱷魚一樣的爬行動物,原來它是植龍,和鱷魚長的非常像。捲毛老師還帶領同學們認識了三疊紀時代的植物,有的很多都叫不上名字,比如木賊類植物,蘇鐵等等,不過銀杏倒真是億萬年前就有了,怪不得被稱為”活化石“。

第二次,他們來到了侏羅紀晚期,這個時期是巨型恐龍最多的時代。大家剛下車,就看到了迷惑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雷龍,它的腿比大樹還要粗,真是龐然大物啊!同學們還發現了許多蜥腳類恐龍,這些恐龍中,脖子最長的是地震龍,脖子最短的就是迷惑龍了。

接着,他們到了白堊紀晚期,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要不是他們逃得快,早就被海水淹沒了。

最後,捲毛老師和孩子們終於到了慈母龍生活的時代,同學們都在全神貫注地觀察植食龍咀嚼食物的樣子,突然有幾隻霸王龍悄悄地向他們靠攏,同學們嚇壞了,真是禍不單行啊,這時另外一邊一大羣傷齒龍在校車旁邊轉圈,想弄清楚這黃色的堅硬物體到底是什麼,同學們見勢不妙,拔腿就跑,想趕快逃離恐怖的霸王龍和傷齒龍,他們一直跑,然後跑上了一個小山坡,結果卻意外發現了慈母龍的巢穴,慈母龍們正在給恐龍寶寶餵食,他們的巢穴簡直就是一個恐龍託兒所,可是發現慈母龍的不光有同學們,還有傷齒龍,他們也一起跟來了,成羣的傷齒龍撲向慈母龍的巢穴,開始了一場惡戰。忽然一陣洶湧的沙塵暴襲來,所有的恐龍都被厚厚的沙土掩埋了。這下子,所有的恐龍都變成了化石。

於是,捲毛老師帶着同學們迅速坐上校車,回到了學校,也終於結束了他們的一場龍空時代之旅!

看完這本書,我也收穫了很多知識,瞭解了恐龍的很多種類以及恐龍的進化史,以前總覺得科學無非是一些數據和枯燥的內容,現在發現我也很想來一場刺激的恐龍時代歷險記啊!

篇16:科普説明文

科普説明文有兩種:一種是科學小品,另一種是一般科學説明文。科學小品屬於文藝性説明文,在説明中兼用文藝性筆調講述科學道理,介紹科學知識,是用小品文的形式來表現科學內容的文章。一般科學説明文是單純客觀地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不大講文藝性筆調。

1科學小品的特點

科學小品既有別於一般小品文,又和其它科普説明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

⑴亦小亦新

科學小品不僅篇幅短小,還要內容新鮮獨特。能尺幅千里,寸鏡萬菌。它緊跟科技的發展和時事的變化,及時普及新的知識。 ⑵亦俗亦雅

科學小品用語通俗,淺顯易懂,既能引發眾人的興趣,又能準確地説明科學知識。

⑶亦詩亦哲亦知

科學小品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因此憑添的詩、哲、知合一的風味,使人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啟發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2科學小品的寫作要求

⑴必須準確地説明科學知識或科學道理。

⑵要活用各種説明方法,如比喻法、擬人法等,增強説明的形象感和趣味性。

⑶要從科學中發掘美,開人心智,陶冶性情。

篇17:科普説明文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分為3類,分別是須鯨和齒鯨。這兩大類的分羣,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鬚鯨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鬚,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79種。

鯨魚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襬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呢!

鯨魚是羣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羣結隊的在海裏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你總會覺得這個小寵物是個布娃娃呢!它真是又可愛又漂亮。

小兔子在籠子裏很不老實,總愛在籠子裏跳來跳去的。每當我放學回到家,它就會安安靜靜的卧在籠子裏,等待我給它一點吃的。它還是個小饞嘴貓,每次我一拿出菜葉子餵它吃時,它總是頭也不抬的狂吃起來,不到兩三分鐘,嫩嫩的菜葉立刻在我的眼前消失了。

我很喜歡我的小兔子,雖然它有一點胖,但每天早上堅持跑步,跑步時經常會發出噪音,好像再叫我快點起牀看它跑步。過年的時候外面的人放起鞭炮,把它嚇得縮在籠子裏,一動都不敢動,它真是個膽小鬼。當它飢餓的時候也會扒扒籠子,告訴主人不要忘記給它餵食。當天黑的時候,它會在黑暗中悄悄睡着,進入夢鄉。

好了,這就是我家的小兔子啦!

篇18:科普説明文

番茄是大家都十分喜歡的一種蔬菜,它的俗名叫“西紅柿”,我很愛吃。每年七八月份,我們家的飯桌上總少不了它:什麼雞蛋炒西紅柿,西紅柿湯,西紅柿炒黃瓜等等,我還時常把它當做水果吃。

番茄果實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扁圓扁圓的,青中透出紅潤.就好像一個活潑健康的娃娃臉。果實是漿果,味道很不錯。夏天,你吃一個番茄,咬開它的那一層薄薄的外皮,露出的是它那紅色的肉瓤,咬下一塊,它那淡黃色的鮮汁從肉瓤中流淌出來,流到你的舌根,淌到你的嘴角,那味道像酸杏?不像。像甘露?也不像。這又酸又甜的味道刺激了你的唾腺,使你分泌出大量口水,你把這些一起嚥下,倏地鑽過你火辣辣的嗓子,再也尋覓不到了,留下的只是一片清爽。於是你可能吃了一個又一個。是啊,在酷熱的夏天吃上幾個番茄,那真是一種享受。 番茄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也高。番茄含有多種維生素,如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等,還含有不少蛋白質和糖類。

番茄雖然營養價值較高,味道鮮美,色澤光潤,但是它的植株就不那麼誘人了。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花很小,呈黃色,總狀或傘狀花序,葉子如羽狀、複葉。科學家把它歸為茄科。番茄長得不高,而且愛攀蔓,所以種番茄要給它搭一個支架。番茄全身長滿了軟毛,有人不知,摸着還認為很舒服,可不一會兒手上便沾上惡臭味,與番茄果的味道截然不同,這是番茄抵禦外敵侵擾的有效方法。番茄適宜春季種植,夏季六七月份大量上市,當番茄佔滿大片櫃枱時,火紅火紅的,像天邊的晚霞,令人賞心悦目。

番茄雖然很受人們喜愛,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只能在夏季大量上市,其他季節,特別是冬季就很難吃到了。這幾年,出現了冬季種的温室番茄,它要比儲存的番茄新鮮多了,但是數量很少,

“物以稀為貴”,自然價格也不便宜。可我相信隨着生產的發展,將來人們一定能在元旦、春節大飽品嚐番茄的口福。

我們的地球也應該叫做水球,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有71%的表面積被水佔着。地球是個非常璀璨的藍色星球,它擁有的水量非常之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

其中,96.5%在海洋裏;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説,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水在陽光的照耀下,不斷蒸發瀰漫在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變成水滴、變成雲朵、變成雨或者雪降落到地面上。

地球上的水,雖然説數量很大,但是淡水卻少得可憐,可以給人類使用的水也沒有多少。海水又鹹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淡水也只佔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級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佈在湖泊裏、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篇19:科普説明文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分為3類,分別是須鯨和齒鯨。這兩大類的分羣,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鬚鯨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鬚,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79種。

鯨魚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襬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呢!

鯨魚是羣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羣結隊的`在海?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呢!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鬚鯨兩大類。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莊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沈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呢!我最喜歡的運動是籃球。因為我自小開始就與爸爸一起打籃球。我覺得籃球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也可以強身健體。小時侯,我時常都生病的,所以我立誓要多做運動,所以我選了籃球。初次接觸是很不習慣,但後來我便喜歡了籃球。

運動,顧名思義就是身體要“動”,只要動,就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器官進行運作,運動通常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些都是對身體有益的!運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運動除了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體能更好,也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一點可以喘息的時候。多運動,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到老年都保持着運動的優良習慣,那就可以預防心臟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甚至可以讓自己比較不容易得到癌症,可以説是益處良多。

但是當我們不運動時,除了身體會發胖,行動不方便,更會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差。曾經有學者調查,體重只要多重一公斤,異性對自己的好感就會下降。而且不運動還會得到許多疾病,大多數因為心臟、血管疾病過世的人,大部分都是肥胖的人,肥胖可以説是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篇20:科普説明文

最近,有一個新流感叫流感,奪走很多人寶貴的生命,到底怎麼做才可以預防流感呢?讓我們來談一談方法。

第一:要勤洗手,不論是吃飯、上完廁所,或從公共場所回來,都要勤洗手,洗手的步驟就是濕、搓、沖、捧、擦,洗完手之後,應隨時留意不要亂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這些部位,否則病毒就很容易侵入人體喔!

第二:要每天量體温,若發現體温超過38℃請不要到公共場所,或上課,記得戴上口罩,趕緊去看醫生。

第三:儘量保持2尺以上的距離與他人談話,也不要跟同學勾肩搭背,避免身體上的'碰觸。

第二:要每天量體温,若發現體温超過38℃請不要到公共場所,或上課,記得戴上口罩,趕緊去看醫生。

第三:儘量保持2尺以上的距離與他人談話,也不要跟同學勾肩搭背,避免身體上的碰觸。

第四:如果感冒了,或是到了密閉式之公共場所,要戴上口罩,口罩如果沾染異物、超時使用達8小時以上,要丟棄換新,並記得手不要碰觸口罩內側。

每天跟我這樣做,不僅可保護健康身體,也可遠離病魔。

篇21:科普説明文

現在,到街上看看,你會發現一些人叼着煙,吐出縷縷白煙,一臉享受的神色。他們為什麼要吸煙呢?藥理學家認為,煙草中的“尼古丁”有成癮的成分,因此許多人可能在朋友的慫恿下,或是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了幾次後,就“上癮”了。如果你想要抽煙,就先聽我説幾句話吧!

“煙”被一些人説得很酷,但事實上,它一點都不“酷”!煙草容易導致肺癌,據世界衞生組織證實,全世界(全球)百分之三十的癌症和抽煙有關。其次,煙草導致的心臟血管疾病、中風、慢性支氣管炎……等等也都不容小覷,所以,對現在有吸煙習慣的人來説,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戒煙”!

很多人認為,“抽煙得癌症不太可能,那是少數人才會發生的事”,因此掉以輕心。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因為吸煙而得癌症的.案例,是非常多見的。而且,十個得肺癌的患者中,有八個就是因為抽煙而導致的。例如美國ABC電視台名主播彼得。詹寧斯就是因抽煙而導致肺癌逝世的。如果不幸染上煙癮,我們該如何戒煙?除了要常吃清淡的食物,並隨時提醒自己抽煙的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3rm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