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通用多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通用多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通用多篇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一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樣不帶兒子一齊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説:“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這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裏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她生氣地説:“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説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説:“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之後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説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説:“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裏,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裏,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説:“我聽見表裏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説:“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説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齊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説:“去店裏幹什麼?”

陶先生説:“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樣拆,又怎樣修,怎樣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隻壞表,帶着孩子一齊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説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説:“價錢依你,但我帶着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説:“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説:“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説:“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嗎?我的辦法説是,把孩子和表一齊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能夠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之後説:“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中國對於小孩子一向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就應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説:“陶先生,您説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必須照您的辦法去做。”

學習陶行知心得體會 篇二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我尤其贊同的是陶先生關於“關愛學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師都想做一名充滿愛心的好老師,我也不例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踐行着教育家們有關愛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時,面對着這羣狀況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歎一句:“孩子們,想説愛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課鈴響了,教室裏仍然鬧哄哄的一片。瞧瞧,這邊幾個男孩子的彈球還沒有決出勝負,還在商量着下一堂課再戰;那邊還有幾個頭靠着頭,研究着手裏的卡,誰更厲害;還有幾個愛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劃着頭上的髮卡。

在學生作業本上,醒目地出現了你強調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寫錯的字,不能做錯的題。

剛剛講過要保護環境衞生,一會兒功夫,教室裏就出現了網亂扔的廢紙。

每天,只要你出現在教室裏,不停有學生來向你告狀。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過來説一説,讓你幫他評評理。

一天的工作下來,有時會覺得很累,很煩。受自己的心情的影響,想給孩子一個笑臉,想温柔地對孩子説上幾句,有時都覺得很難。

這一切,是不是説明了我的愛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沒有了愛孩子的心情,還怎樣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學習時,沙校長説的一席話,讓我有所感悟,他説:“我們有的老師,總是將自己放到與學生相同的高度,喜歡與學生較勁。學生犯了一點錯誤,總喜歡揪住不放,搞得學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懲罰自己嗎?”

其實,更準確地説,是我將學生提高到與我一樣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課的十分鐘哪能滿足孩子的玩耍的慾望,打了上課鈴再説上幾句又算得了什麼呢?每一次開會、學習,校長不也得提醒了幾次,會議室裏才能安靜下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學生又怎能做好呢?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就是在不斷犯錯,不斷改正錯誤。不出現一點錯誤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這一點,還需要對孩子的'錯誤大驚小怪嗎?

學生不斷來向你告狀,那説明他信任你,想跟你來交流他的想法,其實,你不需要給他多明確的答覆,只要能跟他説説話,孩子就覺得很滿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們,老師想説:其實愛你們真的很容易。

目錄編輯 篇三

序一 序二 教學合一 第一流的教育家 新教育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教育者之機會與責任 教育與科學方法 學問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 社會改造之出發點 預備鋼頭碰鐵釘——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 半週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一個用錢少的活學校 師生共生活——給姚文采弟的信平民教育概論 學生的精神 整個的校長 學做一個人 我之學校觀 我們的信條 無錫國小之新生命——開原鄉立第一國小一日生活記 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 教育改進 師範教育之徹底改革——答石民傭等的信 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給ilia;先生的信 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致王琳 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給全體同學的信 行是知之始 從野人生活出發 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 如何教農民出頭 “偽知識”階級 教學做合一 在勞力上勞心 以教人者教己 答朱端琰之問 生活即教育 兒童用書選擇標準 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 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 送科學叢書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 注重養生而不殺生——致鄭先文 兒童科學教育 國難與教育 從教育上謀國難的出路——手腦並用 創造的教育 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致潘一塵 殺人的會考與創造的考成 教育的新生 讀書與用書 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麼區別 小先生與民眾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質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 每天四問 致育才之友書- 育才十字訣 育才二十三常能 創造宣言 民主的兒童節 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 創造的兒童教育 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 民主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之普及 國小教師與民主運動 生活教育的創立與成長 試驗主義與新教育 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 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評陳著之《家庭教育》——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 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 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 幼稚園之新大陸——工廠與農村平等與自由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社會大學頌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四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0xx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裏,勸家家户户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裏,承擔着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裏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裏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説:‚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範,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裏省着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0xx年,陶行知辦起了曉莊師範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學習陶行知心得體會 篇五

最近,我閲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這位我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書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來説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體現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教育着眼點的長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書中給我們提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教者為範,學者為師。作為一名教師,要具備起碼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有同情心,寬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淵博的學識,智慧的頭腦;要有寬闊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顆愛心,要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師交給學生一顆赤誠的愛心,學生一旦感受、理解這種偉大的愛,就會轉化為與教師的教育相適應的自覺行為,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關愛學生,就必須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無私而坦誠。這樣教師和學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隨時瞭解學生的情況,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愛好、興趣等。可以給他們解疑答難,與他們談理想、談人生、談國事、談家事,無拘無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溝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師聲關係的橋樑和紐帶。比如,有的學生生病了,仍堅持到教室上課,甚至將吊瓶帶到教室裏去掛,此時,作為教師,應當首先表揚該學生的這種學習精神,但對學生的這種方式,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種方式給以提出善意的規勸:“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課程我放學後去給你補,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況,所帶錢糧不夠,未到週末就要請假回家,我往往先勸住他們,不要請假,否則既浪費時間,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錢糧先到我這裏拿,以後回家再帶來。平時學生之間產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論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與差生,總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發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學生,自始至終心中有學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樣,你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受到他們的愛戴。

關心和愛護學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縱學生,也不放棄差生,心中始終要有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他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學習上非常努力、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學習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經驗,但不愛勞動,對集體漠不關心,性格較孤僻。我就經常找他談心,開導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團隊精神,與周圍人能融為一體,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隻會啃書本的“書呆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懂得“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不會乾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經過不斷談心,這名學生後來變成愛勞動、愛集體、守紀律的優秀學生。

我認為,愛學生必須從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觀點出發,替他們長遠考慮,如果只顧眼前,以為聽話愛學習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體現不出師愛的深遠意義。

愛學生,最難的是愛後進生。要想做好後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就必須克服教師對後進生感情上的障礙,不厭惡、不嫌棄、不疏遠他們。相反,要滿腔熱忱的幫助他們,要象園林工人對弱苗一樣,給予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長。

在後進生轉變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覆。因此,作為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束之以規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導之以行、持之以恆。要有堅定的信心,俗語説的好“母不嫌子醜”。再難管的學生也要盡心盡力,毫不懈怠,將師愛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不怕它不會發芽、開花、結果。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六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莊師範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着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説:‚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説:‚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説:‚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説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着木匠工具,老師帶着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着:‚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着説:‚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説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裏的50個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講台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槓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台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莊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莊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説話。

‚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辬本;把挖草藥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藥;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莊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學習陶行知心得體會 篇七

假日期間我讀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遜》一書,感悟很深,通過閲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兩點體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其含義極其豐富。陶行知先生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做到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我們在教育中不能用統一的方法來進行,而應該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導下,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篇八

點石成金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為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説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眾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説:“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着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説:“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裏,陶校長突然停住了。學生們急於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説: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

同學們聽到這裏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

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q9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