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精品多篇

新版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精品多篇

新版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精品多篇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會 篇一

更新時間:2017-3-21 11:13:00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國中歷史教學,教師要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養;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核心素養;國中歷史;教學

國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這是每一位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本文試探討國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求教於方家。

一、尋找學生最近發展區,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國中歷史課程有着非常明顯的學科特徵,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不同的核心素養。比如國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明晰國中歷史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將每個時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貫穿起來,放到時空中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懂得在時空中理解歷史事件,並將各事件進行關聯,體會不同時空中歷史變化的延續性,體會歷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體。這個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將這樣的教學目標與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繫起來,與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整合,選擇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又比如,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就要選取合適的史料對學生進行訓練。比如在北師大版國中歷史教材(下同)八年級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內容、深圳等經濟特區騰飛及歷史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蒐集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後的面貌、深圳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前後的面貌等相關的圖片、文字、音視頻資料,並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由每個小組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從而讓學生通過史料進行實證,證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小組可採用同組異質的原則,每組四至六人,自由組合,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同一小組中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養

自主探究是新課改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做課堂的主人。國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如在七年級上冊《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經濟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展示研究目標,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處理。其次,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學習心得。再次,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讓學生通過閲讀圖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線,區分南方、江南的地理範圍,找出南北方的兩條大河。學生在小組內部的交流過程,就是歷史理解這個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通過交流,學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過程,理解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最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研究成果,並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學生在多環節學習中通過主動參與探究,逐步形成了歷史觀念和歷史價值觀,切實提升了核心素養。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精講多練,使學生在能力訓練中提升核心素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僅憑一張嘴一支粉筆就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但在新課改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所以,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九年級《“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一課,在導讀中提出了讓學生思考“巴黎公社”這個政權有什麼特點,又是怎樣失敗的。教師就可以針對這個導讀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思考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課本上展示的史實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閲相關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課本上為學生展示了拿破崙三世被俘的過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查閲相關資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佐證,從而讓學生了解拿破崙三世被俘前後的歷史。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點以及“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的條件,並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研討及全班展示交流、辯論。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斷學會如何主動進行歷史的學習,這對其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基於核心素養下的國中歷史教學,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

[參考文獻]

[1]朱漢國。淺議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j].歷史教學月刊,2015(10).[2]曹祺,姚錦祥。關注史料證據價值的試題設計和教學要求——以上海卷“絲綢之路”題為例[j].歷史教學月刊,2015(10).[3]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

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篇二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我們認識歷史、解釋歷史,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唯物史觀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瞭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包括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辨證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羣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新版課程標準在此實際上從兩個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認識層面,通過歷史課程學習,要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二是運用層面上的要求,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就認識層面,應瞭解唯物史觀哪些理論與方法呢?唯物史觀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揭示了社會結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唯物史觀既重視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能動的反作用。唯物史觀還論述了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唯物史觀還強調了人民羣眾的歷史作用。這樣的思想認識,是以往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所未曾達到的,使人們認識歷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歷史學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應當説明的是,我們不會苛求高中生必須全面系統地去掌握唯物史觀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是要求高中學生應瞭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至少應瞭解以下觀點和方法: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四,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法;第五,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六,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

誠然,我們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並不是讓學生去背誦這些觀點和方法,而是要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和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並能夠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為何要培養時空觀念?應該説這是最具歷史學科特徵的觀念之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其構成都有三個基本要素:人、時間、空間。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敍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新版課程標準的上述五點要求,既有認識層面要求,要求學生如何認識歷史;又有運用層面要求,要求學生能夠做什麼。

從認識層面上講,時空觀念,包括兩個基本觀念:

一是時序觀念,就是要將歷史事物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觀察和認識,觀察和認識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辨明它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有什麼新特點,尋找前一過程轉變為後一過程的原因。史學產生之後,人們就把時間脈絡認同為歷史的基本特徵。人類社會在時間長河中由於各個階段的特徵不同,也呈現出一些具有特定時間內涵的時代指稱,如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遼宋金元史、明清史、民國史等,如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這種劃分由此也具有特定的時間內涵和歷史意義。我們所説的歷史上的發展、變化、延續、曲折、倒退等,可以説都是在歷史的時序觀念下對歷史的認識。

二是空間觀念,就是要了解歷史所發生的地點、區域、範圍等,這涉及到歷史上人類活動的場所和舞台。通過具體的空間定位,進而觀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總的特點。隨着人們視野的拓展,日益發展歷史的演進存在着空間上的多樣性和多維性。這種多樣性又隨着人類的各種制度建構而表現不同的形式,比如國家、區域和世界等空間概念。從歷史地理的角度進行認識,還可以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本身存在的橫向或縱向的聯繫,以及個別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聯繫。

從運用層面上講,時空觀念要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還要能運用時空觀念來分析和解釋歷史。通過歷史學習,要使學生能夠運用各種時間術語描述過去,能夠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和地理因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理解歷史上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的意義,並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進而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和分析。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史料實證,拿史料説話,這是對歷史敍述或歷史解釋一種最樸實的描述。因此,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蒐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史料實證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樑,瞭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敍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

新版課程標準在此實際提出了三層要求:一是要認識史料的重要性,並知道什麼是史料?二是能收集並辨析史料;三是能運用史料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如何認識史料?史料指的是能夠記錄或反映過去發生、存在過的事情的文字記載和一切物品,或者説,過去遺留下來的所有文字記載和物品都可以作為了解、認識歷史的資料。史料的類型劃分有多種,我們常見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幾類:文獻史料,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文集、筆記、書信與日記、地方史志、報刊、碑銘與簡牘、族譜、契約、賬簿等;實物史料,包括器物、歷史建築物、遺址遺蹟;口述史料,包括回憶錄與其他口述史記錄、神話、傳説等。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等;音像史料,主要包括能反映不同歷史內容的錄音、錄像及紀實性影視作品等。

如何收集並辨析史料?學習收集資料和辨析史料,是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習收集資料,就是要儘可能全面地蒐集有關的歷史史料。蒐集史料的途徑很多,可從圖書館、檔案館去找;可從田野中去找;可從網絡中去找。對蒐集到的史料還需進行整理和辨析。以往的史料,特別是文字史料往往有記錄失實的地方,還有很多史料在不同的時代被改變史料的“原生態”,流傳過程中佚失、零散了,都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和辨析。對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工作,是歷史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種專門技藝和方法。

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收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於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史料進行解釋歷史的過程。史料實證的一些原則,實際上也是解釋歷史的原則:如(1)論從史出。所謂論從史出,指的是理論、概念、對歷史的闡釋、評價等都應該是從史料中總結出來的。(2)孤證不立,堅持多種類型史料互證。(3)擺事實,講道理。不僅要通過史料講述“是什麼”,還要在此基礎上講述“為什麼”。(4)注意挖掘史料背後的社會背景含義和特定情景,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總之,史料實證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也反映了史學的品格。培養學生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基本方法,養成求真、求實的史學品格。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解釋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區分歷史敍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作出解釋;能夠客觀評判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

新版課程標準關於歷史解釋的要求,歸結起來,實際上是兩點:一是認識歷史與歷史解釋;二是學會歷史解釋。

認識歷史和歷史解釋,涉及兩個關鍵詞: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解釋?

什麼是歷史?歷史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應該説,歷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客觀的,也有主觀性。一切過去的事情,或已發生的事情,都已成為歷史。如辛亥革命,如五四運動。它是客觀存在的,誰也改變不了。但把這些發生的事情下來,或敍述出來,也是歷史。如金衝及的《辛亥革命史》,如彭明的《五四運動史》。但無論是金先生的辛亥革命史,還是彭先生的五四運動史,他們在敍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主觀認識。所以,我們今天所説的歷史,大多是人們所記述的歷史,包括歷史教科書。這樣的歷史,即具有客觀和主觀的兩重性。

什麼是歷史解釋?一般地説,一切歷史敍述都是歷史解釋。金衝及先生的《辛亥革命史》,就是金先生對辛亥革命的解釋。章開沅先生也寫過一本辛亥革命史。張先生的書就是他對辛亥革命的解釋。這樣的事例,告訴我們兩個認識:第一,所有的歷史敍述都包含史實和解釋兩部分;第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敍述會有不同的解釋。人們在解釋歷史時,由於個人所處的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地位、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差異,以及史料的侷限等因素,對歷史的認識往往各不相同,會得出各種各樣,甚至截然相左的結論。史家的主觀認識和客觀的歷史之間,即歷史認識的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內容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同一史觀的歷史學家,也會因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寫出內容不同的歷史作品。這兩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們來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所在。

學會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是檢驗學生有否具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歷史學科諸素養中關於運用的要求,都可視為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中要求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並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是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素養中要求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是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中關於實證過程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歷史解釋的過程。歷史解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要有時空觀念,要有實證精神。所以歷史解釋是我們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要求,也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所在。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其重要意義在於使學生能夠將對史事的記憶提升到歷史認識的高度,更好地感悟、體驗、明瞭歷史上發生的各類情況,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內因與外因、偶然與必然、局部與全局等方面的關聯;能夠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思維方法分析歷史事物;能夠科學地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能夠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能夠發現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家國情懷一般説來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前途和命運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即是家國情懷的一種反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也都體現了家國情懷的境界。可以説,家國情懷體現了我們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家國情懷作為核心素養之一,並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瞭解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瞭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8]

從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家國情懷素養要求來看,對學生的要求可概括為五個方面: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第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養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第三,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應當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諸素養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是歷史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徵;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途徑;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體現了諸素養中的價值目標。普通高中歷史教育旨在通過諸素養的培育,以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達致立德樹人的要求。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會 篇三

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篇1:教師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教師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岑中 陳利民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教師核心素養綜合培訓。通過幾天的學習收穫非常大,結合多年的教學工作:我認為教師有愛心是師德之本,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肩負着神聖而偉大的責任,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同時思想品質,學識,能力要不斷提高。

一、教師要熱愛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我們在教學中,必然會產生師生關係,不同的師生關係往往在教學中出現不同結果,師生關係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為民主的師生關係中,由於師生間的溝通,關係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鬆愉快,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學習目標的指導下,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大大地提高學習效果。反之,若師生關係是“專制型”。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心情,對學生説“一”不“二”。特別的歧視差生,這樣讓學生始終是一種煩躁、恐懼的心情,那麼教學效果就會大大下降。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很多問題,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好心的誤解,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做到的。

二、教師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

新時代的教師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我國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教師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念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會摧殘人才,教師的政治取向,道德素養,教育觀,世界觀,人生觀起着直接影響作用。大多數教師政治立場堅定,但也有少數教師腐敗墮落,甚至誤人子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各種正確的觀念教育學生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新型人才。三、教師要有專業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生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於現代化教育的需要。人在大學獲得的知識只是人生所需知識很少部分,很多知識要在學校後的教育中獲得。我們不能固守原有的知識希望它能管用一生。當今社會,科學突飛猛進,信息與日俱增,知識不斷地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新時代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由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

二十一世紀呼喚着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多

層次人才培養呼喚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呼喚着高尚的師德修養。教師擔當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業務能力強的老師才能振興教育,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愛是教育美麗的語言,我們教師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

培訓結束了,留給我的思考還沒結束。我知道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所以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取。

【篇2:國小數學核心素養的理解與體會】

數學核心素養的理解與體會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於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一般認為,“素養與知識(或認知)、能力(或技能)、態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於,它強調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超越了長期以來知識與能力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強調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動與學習。”“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 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並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可見,數學素養是人們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人們所遇到的問題可以 是數學問題,也可能不是明顯的和直接的數學問題,而具備數學素養可以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篇3:“關注課堂教學,提高核心素養”學習心得】

“關注課堂教學,提高核心素養”心得體會

中信國小 孫麗菊

自11月以來,清華附小1+x教育隨着暖暖秋風吹到了紅河州大地。我們學校也在張主任的親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開展探索適合於我校的1+x教育課堂,我有幸作為今年剛調入南沙鎮中信國小的教師,和中心校的教師們開始了學習的探索之路。説實話,初遇1+x課堂教育,我只是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以學生為本。這樣的教育理念我並不陌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論,也強調了不僅要關注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瞭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但為什麼郭思樂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論呢?季國棟專家的課改創新教育是什麼樣的,清華附小開展的1+x課改創新成果教育實踐,他們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確?帶着這些一連串的問號,帶着學校領導的期望,我誠惶誠恐地開始了美麗建水古城的教育學習實踐之路。

11月11日,當我來到建水古城後,就看到了為期兩天滿滿的學習安排表:進校聽課、理論講座、課堂模擬、借班上課等等。但我不在乎這些形式,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專門在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麼神奇,從這點説,我不是個好學生。但經過兩天的學習,我內心經歷了由開始的懷疑----半信半疑----堅信不移的心路歷程。可以説,這次學習是對我以前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的重構,特別是許淑一教授的一些經典警句,對我簡直就是醍醐灌頂。今夜在回顧翻看學習筆記,更是內心激動澎湃,現把兩天來的學習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華,去之糟粕。

在我校兩天的學習的1+x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有時,我們過於的放手,以至於學生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有時,我們放手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至於上出的課堂缺乏深度;有時,我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以至於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卻茫然不知。

那麼,在1+x教學的課堂中,我們老師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作用(使課堂有序進行,確定小組及學生的發言順序);導向作用(使學生的小組交流展示都要圍繞本課的核心問題,抓住重點交流展示);慎重干預作用(當學生交流討論的主題發生偏離時,我們要慎重干預,變“有為”為“無為”)。1+x課堂的四個核心環節。其實,我認為,如果從學習效度上分析,1+x課堂實則是三大核心環節,即:個體學----小組學----全班學。而教師的幫學作用應貫穿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學生通過這要的三個環節的學習,相當於對同一內容學生學習了多次,每次的學習都是在前次學習效果上的疊加。試想:通過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對學習內容及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果還有老師要問:我們學習1+x課堂教育的什麼呢?那麼我想告訴大家:我們研究學習1+x課堂教育,並不在於我們一定要構建新的教育模式或課堂模式,而是我們要學習生本教育中“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1+x課堂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乘着這次建水古城學習的翅膀,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努力沿着1+x課堂教育足跡,開創屬於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

中學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篇四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基本原理:

①人類社會及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②人類社會歷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規律向前發展;

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⑥階級分析方法;

⑦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

⑧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科學實驗(指自然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

⑨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承認傑出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裏、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審視社會現象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歷史不具有重複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不應以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

2、一分為二辯證看待——評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大學聯考試題都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法分析歷史事件,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問題,掌握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3、基本觀點靈活運用——闡釋歷史進程

(1)唯物史觀在多年來的大學聯考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滲透在大學聯考命題之中。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問題,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反映的問題。

(2)政治、經濟狀況與文化的關係: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佔據統治地位是因為它不符合當時諸侯國爭霸戰爭,富國強兵的需要;而經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就迎合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正統思想。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能力。

呈現形式: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

“時空觀念”是中學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培養學生對事物與特定時間、空間之間的聯繫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古人“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的讀史方法,大致就是對早期時空觀念的理解。

1、培養時空觀念的必要性

目前,部編版歷史新教材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實踐能力。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時空觀,以更好地幫助學習歷史課程,使學生的歷史成績得到提升,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

時空觀的培養不僅可以從時間層面出發,也可以從地理位置和空間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在許多歷史事件中都能明顯地感受到空間跨度,尤其是重要的歷史變革中必然會伴隨着相應的空間位置變化。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實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在認識現實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時空觀念的培養,對於學生視野的拓寬、體系的構建、能力的提高、會考複習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2、培養時空觀念的方法

第一,可以利用歷史地圖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地圖是對人類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自然、文化等加以反映的地圖,與人類有關的空間和地域差異等,都能夠通過歷史地圖體現出來。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教材“紛亂的東周”章節裏的《春秋爭霸形勢圖》《戰國形勢圖》,“秦漢時期”章節裏的《秦朝疆域圖》《三國鼎立形勢圖》,“古代對外交往”裏的《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古代交通”裏的《隋朝大運河》《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路線》,“民族政權並立”裏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八年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九年級《新航路的開闢》《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等等。學習歷史地圖是培養時空觀念的主要方法。相較於傳統教材文字內容更有趣味性,內容更豐富、直觀、準確。但要使用歷史地圖將教材內容完整地呈現給學生,達到以圖述史的效果,則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歷史、地理、文學、信息技術等知識儲備。

第二,教師可以使用時間軸、年代尺以判斷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如梳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探索與挫折等等,簡明扼要,直觀有效。

第三是歷史紀年表、歷史大事年表、歷代王朝表。此方法適用於中國的朝代更替。配合朝代歌,記憶會更加深刻:“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四是思維導圖。此方法適用於總結或複習。思維導圖的製作,不僅需要學生學會構思層次、把握主次,還要求學生能精練準確地表述內容,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極大的鍛鍊。如果能在七八年級就加強學生思維導圖的訓練,對於最基本的知識點,掌握得會更加牢固。

第五是縱橫對比(古今中外)。如複習“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關係”課,需要從兩個維度去梳理線索一個維度是縱向的中國歷史“古代開放—閉關鎖國—現代開放”,另一個維度是橫向的世界歷史。古代中國開放繁榮時,西方中世紀黑暗壓迫;中國閉關鎖國時,西方發展大航海運動,進行工業革命。既有縱向的時間線索,又有橫向的中外對比。此方法有助於將歷史內容還原到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搭建完整的歷史時空體系。最後是參觀名勝古蹟、考古現場。學生們可以在遊覽歷史遺蹟的同時,親身體會歷史的真實感,感受時空的變遷。如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師可以帶學生參觀秦陵兵馬俑,感受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情;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可以帶着學生“重走紅軍路”,參觀遵義會議舊址,遊覽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等等。

3、時空觀念培養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正是踐行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有效方式。時空觀念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在特定時空下對歷史進行詳細審視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的瞭解,培養學生獨立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

與此同時,當下的應試教育體制也在不斷要求對學生進行時空觀念的培養。以筆者所在的深圳市為例,近年來深圳市的會考題加強了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大量的時空資料出現在選擇題和材料題中,因此,時空觀念的培養也是應對深圳會考題型變化,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必要途徑。

綜上所述,時空觀念的培養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應對會考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更是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呈現形式:史料分類、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史論結合、觀點論證等。

一、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校文科班的學生進行了關於中學歷史證據意識培養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史料的態度與運用、對史學的態度、對歷史證據概念的理解及其歷史學習方法的養成狀況都存在明顯問題,學生的證據意識很薄弱。學生普遍存在讀不懂史料,理解史料困難的困惑,這説明當前歷史課程實施中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有所忽視,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亟待提高。

二、如何理解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實證從內涵上説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歷史的認識過程是通過史料證據的發掘來做出歷史解釋,這一過程必然要求“史料實證”素養的存在,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強調學生要了解歷史呈現的多種方式,提高歷史的閲讀、觀察能力,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瞭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學生要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並嘗試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蒐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形成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這就要求歷史教育要重視“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方法

歷史所講述的都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實,求真在其中最為重要,為了考證歷史事實的真相,歷史學家往往窮經皓首。作為高中歷史教學,求真是一個重要的情感價值目標。一言蔽之,歷史學是一門實學,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説一分話”。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獲得史料並讓學生學會分析史料,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蒐集歷史材料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歷史材料的不同類型,包括文獻、圖片、實物、遺址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蒐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網絡、博物館等。如在學習《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前,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美國1787年憲法的具體條文,並結合教材對其中關鍵性內容進行篩選。這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史料蒐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證由史來的意識。

2.從大學聯考真題中分析獲取

2010年到2019年大學聯考全國大綱卷和新課標卷歷史主觀題選擇的27套題169則材料,可見史料在大學聯考試題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大部分歷史教師都認識到史料在培養學生實證素養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要發揮這種地位和作用,材料選擇的科學性、有效性、權威性是關鍵環節。而研究全國卷歷史主觀題材料的選擇,為我們在歷史教育教學中對運用典型的材料,提高所選材料的價值,培養“史料實證”素養提供了選擇材料的範例。

3.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歷史教科書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都有明顯的針對性。它選入的許多有價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可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因此,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充分發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價值。例如: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知識點,在教材中有詳細的闡述,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內容,也是學生必須瞭解的常識。歷史的學習和掌握就在於對於史實之間因果關係的認識和評價,若連基本的史實都搞不清楚,就會出現張冠李戴或者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如此談不上尊重歷史事實,更談不上史料實證了。因此,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充分發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價值。

“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學習歷史之後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歷史課程的進一步改革應與此相適應。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呈現形式:歷史敍述、歷史評價、歷史理解、因果關係等。

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歷史解釋”絕不是簡單的給學生講解幾個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它指的是教師在授課時,通過一些“誘導”“啟發”等教學方法,以史料和教材為依據,把整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發展的前因後果,歷史事物的本質、歷史觀點的侷限,對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概括與綜合,傳授給學生。因此,有學者説“歷史解釋能力是歷史學科諸多能力中最高層次的能力”。

高中生所接觸的歷史教材並不是歷史客觀的本體,絕大多數知識只是教材編輯者對過往歷史的主觀認識和看法,只是其對過去歷史的一種解釋而已。學生往往誤以為教材的內容就是全面真實的客觀存在,而教材當中的結論性敍述更是不容置疑。老師應當通過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呈現形式: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科學精神、民主法治、聯繫現實等。

歷史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其中,“家國情懷”伴隨着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而走到今天,以“人”為核心、以追求人的積極向上發展為終極目標。當今我國形勢複雜多變,追求“家國情懷”的道路坎坷。因此,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家國情懷”顯得十分迫切。以此為背景,深入探討“家國情懷”的有效培養途徑。

一、“家國情懷”的含義

所謂“有家而有國,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國,家國一體”,所以“家國一體”就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從先秦時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當代的“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以説,“家國情懷”始終是我國民族永遠追求的目標。家國情懷”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始終是人民歌頌的主旋律,它是人民對自己國家和同胞所表現的博深大愛,是對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的不斷追求。作為一種無比高尚的情懷,“家國情懷”既是對祖國的一種高度愛戴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底藴,它是人們不斷奮鬥、不斷攀登、不斷努力的精神支柱。因此,“家國情懷”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長久、最珍貴的精神寶藏。

二、“家國情懷”的培養途徑

1.豐富“家國情懷”的內容

一方面,教育者要突破傳統教育形式的桎梏,拓寬思想教育的內容,提高“家國情懷”的影響力。在全球化的形勢之下,有關“家國情懷”的教育以國際局面為基礎,將熱愛祖國與熱愛世界、銘記歷史與展望未來統一起來;另一方面,不僅要把握好“家國情懷”中的民族意識,還要探索出常被人們忽視的“家國情懷”,分析被社會發展淘汰的內因,不得迴避有些經典的“家國情懷”內容。在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時,又要結合當代發展狀況增添新的元素,以豐富我國“家國情懷”的實質內容。

2.創新“家國情懷”的教育方法

為了增強“家國情懷” 教育的影響力,教育者在教育形式上要懂得突破創新,改變陳舊的理論“灌輸式”,尋求多種符合人們思想狀況的活躍方式,讓人們真正認可“家國情懷”精神。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先進行問卷調查,瞭解當今人們對“家國情懷”的態度及他們所希望的宣傳模式,調查實際情況,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尊重他們的意見,營造出平等民主教育氣氛;另一方面,教育者善於利用科技媒介,靈活生動地進行教育活動。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在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時教育者要懂得應用網絡媒介,以活躍自然的形式來進行該素養的培育。

3.改變“家國情懷”的培養理念

當人們在大力宣傳“家國情懷”素養的時候,教育者應當適時轉變“家國情懷”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個體的實際發展,又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念及方式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這樣,“家國情懷”才能真正走入人們心中,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是一項複雜工程。在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時,人們不管想得多仔細,做得多到位,總會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我們應當始終堅持“家國情懷”培養教育,深入探討培育的有效途徑,以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4r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