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農村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農村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農村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第1篇】縣農村醫療衞生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醫療衞生事業關係廣大羣眾身體健康,關係千家萬户的根本利益,搞好醫療衞生工作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上栗縣醫療衞生系統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薄弱、隊伍參差不齊、多數鄉鎮衞生院瀕臨倒閉的不利條件下,一躍成為硬件設施全省一流、醫技人員業務精通、醫療收入連年翻番的農村衞生工作強縣,連續三年全市衞生系統綜合考評第一。為總結推廣經驗,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對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凸顯改革成效的三大亮點

基礎設施全省各縣區一流。新建的縣人民醫院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集醫技住院大樓、綜合辦公大樓和門診大樓為一體,醫療器械、設備先進,硬件設施領先全省絕大多數縣區醫院。改建後的縣中醫院交通便利、就醫方便,被省衞生廳領導譽為“發展變化最大、發展思路最清、成效最顯著、醫療環境和住院條件最好”。縣疾病控制中心規劃科學,理念先進,設施設備及人員隊伍齊全,得到省級專家的好評,是全省縣級疾控中心樣板實驗室。各鄉鎮衞生院環境舒適,設施完備,有的鄉鎮衞生院還配備了病人與醫務人員聯繫的傳呼系統。全縣88所村衞生室(所)業務用房已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正朝100所的目標邁進。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全縣醫療衞生系統業務總收入從20xx年的800餘萬元增長到去年的6900萬元,今年1-8月份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元。在業務總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羣眾負擔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費用和日均費用同比分別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結構不斷優化,醫、藥費用比例趨於合理,走出了“以藥養醫”的困境,20xx年1-8月數據顯示,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為41%,達到了省級醫院醫藥收入比的水平,實現了“以技養醫”、“以醫養醫”的良性發展。社會效益同步增長,20xx年上栗縣人民醫院成為首批14個被省衞生廳授予“羣眾滿意醫院”的縣級醫療機構之一,20xx年縣中醫院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20xx年上栗縣被評為了全省創建農村衞生工作先進縣,全縣已有4所市級“農民滿意鄉鎮衞生院”,8所市級“母嬰安全衞生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持“三個全省領先”。一是報銷手續之便全省領先。首創了“鄉鎮醫院直補”,實行“即醫即報”,定點醫療單位全部設立直補窗口,農民出院當日即可領取補償款;實行“限時報銷”,在縣外住院的參合農户,出院後只需將相關手續交至鄉鎮農醫所,15天內可領取報銷款(省裏的標準為20天);實行“電話預約送款”,登記了所有報銷醫藥費的參合農民的聯繫電話,對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的農户給予特殊照顧。二是補償比例之高全省領先。上栗縣新農合最高報銷率達70%,實際補償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可報銷費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三是受益面之廣全省領先。結合本地實際,將住院分娩納入補償範圍,將8種門診大病納入住院補償範圍或定額補助對象,擴大了受益面,1-7月以來,受益人口達5萬多人次,總受益面列全省9個縣市區的第15位。

二、優化資源配置的“五個統一”

1、收支管理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衞生部確定的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縣,也是衞生部通報的試點工作先進縣,上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衞生系統會計核算中心,對全縣23家醫療衞生單位實行統一的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方面,嚴格收入標準,實行一個標準收費,公開藥品價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減免的特殊困難羣體一律經過縣衞生局批准,杜絕亂收費,收人情費。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變過去“撒胡椒麪”式的資金投入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實行“資金捆綁”使用,每年由各鄉鎮衞生院出資,籌集一至兩百萬元,分期分批建設各鄉鎮衞生院,兩至三年時間內完成了所有鄉鎮醫療機構改造。

2、人員調配統一,提高素質促交流。全縣建立了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上下流動機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選派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的業務骨幹到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掛職;選拔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優秀業務骨幹到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跟班,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拔學科帶頭人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開展業務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專業素質,設立了醫療培訓中心,每年舉辦2-3期業務培訓班,聘請省級醫院專家給醫務人員授課,今年已培訓300人次。鼓勵參加學歷教育,組織了54名鄉村醫生報名參加中醫中等學歷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對各鄉鎮衞生院院長進行公開選拔,對普通醫務人員實行逢進必考、雙向選擇和末位淘汰制。

3、藥品採購統一,降低價格惠羣眾。推行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縣為單位的網上集中採購,採取限價競價為主、議價為輔的方式,規範醫療機構藥品採購,保證了藥 品質量,減少了流通環節,控制了藥品的層層加價。今年1-9月,通過全品種集中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到了30.36%,讓利羣眾200餘萬元。

4、設施配備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全縣按照中心衞生院及普通衞生院的設備配置標準,對省級下撥設備進行統一調配,為所有的鄉鎮衞生院配備“五大件”基本醫療設備,即: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下腹部手術設備和一般檢驗設備。對村衞生室(所)則結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診斷室、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和治療室“五室分開、配套齊全”的要求,抓好村衞生室(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購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醫療設備(資料櫃、體重計、高壓消毒鍋、毀形器)。

5、操作規程統一,規範服務保質量。統一印發了臨牀診療規範,全縣衞生系統臨牀醫生人手一冊,要求嚴格按照流程操作,減少人為錯誤,提高醫療質量。統一印製了病歷,制定了獎懲措施,發現不合格病歷3次以上責令責任醫生下崗,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

三、值得借鑑的四點啟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礎。縣人民醫院建設投入20xx多萬元,中醫院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疾控中心建設投入500多萬元,村衞生所(室)建設投入100萬元,加上設施購置、人員培訓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xx年,全縣財政支出用於醫療衞生事業達2638萬元,佔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於醫療衞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已達20xx萬元。除縣本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外,還努力爭取了上級部門和鄉鎮、村的支持。一是以項目為載體籌集資金。積極與省、市衞生部門進行業務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後爭取了醫療衞生建設項目22個,建設項目資金近20xx萬元。二是利用政策減少開支。縣級醫院、鄉鎮衞生院建設時,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爭取土地全部劃撥,規費全部減免,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三是同步建設節約資金。上栗縣規定,在規劃建設村委會時要規劃村衞生室(所),村衞生室(所)建設要與村委會建設同步,建成後由縣衞生局給每個衞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資金由村裏補助。在各級政府及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栗縣醫療衞生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短短三四年間躋身全省農村衞生先進縣區行列,為全縣40多萬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樹形象,羣眾觀念是根本。上栗縣醫療衞生工作始終圍繞着一箇中心,即切實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給羣眾帶來最大的實惠。一是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以“創建羣眾滿意醫院”活動為載體,連續幾年開展了“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得到了羣眾的好評,據調查,羣眾對醫療衞生工作的滿意度已經達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主動上門走訪、開展羣眾滿意度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召開懇談會、建立投訴機制,廣開渠道傾聽民意,僅今年就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20餘次,登門走訪調查羣眾3000多人次,針對收集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10條衞生行政機關政風建設措施、15條公立醫院行風建設措施。三是把羣眾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出台“三免四減半”等一系列惠民醫療政策,對特困户、低保户、70歲以上老年人、在鄉老複員軍人、農村獨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實行“三免四減半”。三免即門診患者免交普通門診掛號費、肌肉注射費、小換藥費,四減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規”檢查費、胸片檢查費、普通牀位費、三級護理費等各減50%。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羣眾觀念貫穿在上慄醫療衞生工作的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時候。例如,提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有關負責人屢次表示希望在現有報銷比例為70%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提高,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合的實惠,還談到將與民政等部門合作,降低困難羣體就醫付費門檻,特殊情況下實行“零付費”,確保無一人因病返貧,無一人因貧困有病得不到治療。

3、促改革,創新機制是關鍵。國務院《關於農村衞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之後,上栗縣認真貫徹《意見》精神,對醫療衞生系統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將原本下放到鄉鎮的衞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衞生室(所)管理權收回, 由縣衞生局按照職責對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所)實行機構、財務、人事的一體化管理。實踐證明,上栗縣醫療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正是源於這次一體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即人、財、物由地方管理,上級部門只進行業務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縣裏管不了,鄉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藥了事,大病 “捨近求遠”到更高一級的醫院機構治療,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經瀕臨倒閉。面對這些問題,上栗縣堅定地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通盤考慮,實施全縣醫療系統一盤棋的發展戰略,開展橫向互助,鄉鎮之間調劑餘缺,互通有無,五指並拳,形成合力,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行縱向聯合,縣鄉村對口管理,對口幫扶;實行一級管一級,村衞生室(所)接受鄉鎮衞生院管理,鄉鎮衞生院接受縣醫院管理;倡導一級幫一級,縣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衞生院,鄉鎮衞生院對口幫扶村衞生室(所)。通過橫向互助、縱向聯合,全縣醫療衞生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庭冷落”的情況下,全縣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4、強管理,監督制約是保障。率先實行“鄉鎮醫院直補”後,有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擔心簡化手續、縮短時間會產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農合資金的跑冒漏,但上栗縣用完善的醫療衞生監督制約機制打消了有關專業人士的顧慮。縣衞生局規定,縣、鄉、村要定期公示參合農民醫藥費用補償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並於每月5日前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帳,不定期對補償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在新農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堅持報銷費用衞生、財政雙印鑑制度,形成了財政管錢、衞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有效監督制約機制。為全面客觀瞭解和掌握新農合情況,該縣成立了聯合檢查組,對全縣各鄉鎮農醫所、定點醫療單位的費用補償、基金管理及醫藥費用控制等六個方面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書面反饋,檢查結果在全縣通報。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為杜絕醫療中的腐敗,上栗縣將監督制約機制滲透到醫療衞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監管和定期巡查相結合,自我管理和羣眾監督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為加強日常監管力度,投資三十餘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全縣衞生系統的局域網,對醫療衞生收費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執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縣紀委牽頭,對全縣醫療衞生系統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情況嚴重的予以處分。開展廉政教育,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拒收“紅包”的簽名活動,各醫院向患者發放行風監督卡片,公開系統內八項行風紀律、八項服務承諾和投訴電話。通過教育整治,嚴格監管,使醫務工作者把人民羣眾的健康擺在首位,自覺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基本杜絕了收受“紅包”,開大處方拿“回扣”的現象。

【第2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楊陵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國小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國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國小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國小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國中教師356名,農村國小教師467名。

自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為主”轉變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國小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複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國小管理體制。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國小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國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國小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國小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為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台了學校領導幹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幹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為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後撤併了楊村鄉喬家底國小、李台鄉杜家坡國小、五泉鎮湯家國小、大寨鄉杜寨國小等10所國小,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國小、李台鄉陳小寨國小、楊村鄉中心國小、五泉鎮茂陵國小、王上國小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國小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國小新農村衞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製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户,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係,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瞭解不多,習慣於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為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後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係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着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後,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於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小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佔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國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佔34.4%)。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後。目前,21所農村國小除李台鄉永安國小外(99年購置22台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鉅。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後,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為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為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國小合校並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佈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佈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後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為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複雜,牽扯麪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採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3篇】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和鄉村管理體制改革跟蹤研究報告

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和鄉村管理體制改革跟蹤研究報告

從20xx年開始,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從點到面正逐步向前推進,包括鄉村管理體制改革在內的各項配套改革也在不斷深入。為了系統研究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和鄉村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情況及其面臨的問題,課題組在認真學習中央有關政策、查閲大量有關文獻資料、把握改革試點工作總體進展情況的基礎上,先後到江蘇、安徽、黑龍江、貴州等地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可以説,各項改革試點工作的進展是順利的,成效是顯著的,但暴露的矛盾和問題也是突出的,需要進一步完善方案,深化改革。

一、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新進展

(一)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20xx年初,中央決定在具有代表性的農業大省安徽省進行全面試點,標誌着全國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20xx年,江蘇省依靠自身財力在全省自主進行了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其他省份大都選擇了部分縣(市)進行了局部試點;20xx年,中央在總結安徽、江蘇等地兩年來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試點範圍又進一步擴大到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16個省份,同時,經過國務院批准,浙江、上海兩個發達省份也依靠自身財力進行了自費改革。至此,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在全國20個省份全面展開,其餘11個省份繼續在部分縣(市)進行局部試點。

根據財政部統計,20xx年全國進行農村税費改革試點的地區,農業人口達到6.2億,約佔全國農業總人口的3/4。

(二)試點政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關於農村税費改革試點政策,20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行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0xx年3月2日,中發[20xx]7號)明確了以“三項取消”、“兩項調整”、“一項改革”為主體內容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礎上,20xx年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20xx年3月24日,國發[20xx]5號),有關部門也出台了一些相關文件,對有關政策進行了完善和具體化。

主要內容包括:

1、關於農業税計税土地面積的核定,除強調堅持按照中發[20xx]7號文件規定、以二輪承包土地面積為依據外,明確提出“對新增的耕地或因徵佔、自然災害等減少的耕地,可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個別調整”,但“經過核定的土地面積和常年產量要徵求農民意見,得到農民認可,並張榜公佈”。

2、將“如何均衡農村不同從業人員的税費負擔”的權限賦予省級人民政府,強調“對不承包土地的務工經商農民,是否需要和具體採取什麼形式收取一定的資金用於發展村級公益事業,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3、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了農業特產税政策,減輕生產環節税收負擔。在20xx年調整農業特產税徵收環節,簡併、調整農業特產品應税品目,調整部分農業特產品税率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降低了部分農業特產品(如茶葉、水果、原木、原竹等)税率,並將部分農業特產品(如煙葉、牲畜產品)的徵收環節由生產環節改為收購環節。

4、關於解決村級三項費用缺口問題。國務院明確,“可以由鄉鎮財政適當補貼,也可以按照中發[20xx]7號文件精神在農業税及其附加總體負擔水平不超過8.4的前提下,通過適當降低農業税税率,相應提高農業税附加比例的辦法,增加村級收入”。

5、關於取消統一規定的“兩工”後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和維護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問題。國務院規定,“今後凡屬於長江、黃河、松花江、遼河、淮河、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地區,進行大中型水利基礎修建和維護,所需資金應在國家和省級基本建設投資計劃中予以重點保證;農村小型水利建設項目,應從地方基本建設計劃中安排資金。

堅決取消基本建設投資中要求農民出資出勞進行配套的做法”。

6、進一步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由過去的鄉鎮政府和當地農民集資辦學,改為由縣級政府舉辦和管理農村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納入縣級財政,並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強縣級政府對教師管理和教師工資發放的統籌職能,將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的管理上收到縣,由縣級財政按國家規定標準及時足額發放。

各省級政府要參照改革前農村中國小實際公用經費,核定本地區標準和定額,扣除學校適當收取的學雜費,其餘部分由縣級地方政府在預算中予以安排。中央和省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

7、按照“財力向下傾斜,缺口上移”的要求,調整縣鄉財政體制,對鄉鎮因改革出現的收支缺口,由縣財政予以彌補;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要全部兑現到鄉,省和有條件的市縣也要加大對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試點內容進一步拓展近兩年,各試點省份的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大都是按照中發[20xx]7號文件精神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及其政策措施進行的,但與20xx年安徽省試點方案相比,一些省份的試點內容又有進一步拓展,浙江省的試點方案和內容與中央的統一規定相比有較大改變。主要包括:

1、安徽省。20xx-20xx年,安徽省在原有方案基礎上,一是 堅決制止向農民亂收費:詳細規定了農村中國小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並在國家級貧困縣對農村國中和國小實行“一費制”;二是對農民建房、結婚登記和計劃生育等,除按規定向農民收取證件工本費和其他合法費用以外,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取消,並不得代收任何費用,不得強行服務收取費用;三是將毛茶、水果、乾果的農業特產税税率由20xx年的10下調到8,並選擇蕭縣、碭山兩縣進行將水果等生產環節的農業特產税全部改徵農業税的試點;四是取消基本水費,一律實行計量收費,不用水不交費,並詳細規定計量水費的收取標準;五是選擇天長、五河兩縣進行給農民直接補貼試點,即在放開糧食收購價格、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的基礎上,取消在流通環節對新收購糧食的補貼,不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餘糧,將國家實行按保護敞開收購農民餘糧政策間接給農民的補貼轉為直接補貼。

2、山東省。一是農村税費改革後,新的農業税税率按照最高不超過6,農業税附加不超過正税40的比例執行;二是改革後的農業税由鄉鎮財政部門負責徵收,並不再徵收實物,一律徵收代金,具體可委託糧食部門在收購糧食、結算糧款時代扣代交;三是關於農業特產税,對在大田中生產西瓜、甜瓜、甜葉菊3種農產品改徵農業税,不再徵收農業特產税,對原在生產、收購兩個環節徵收特產税的應税產品,屬於一個納税人的,合併在一個環節生手,税率要略低於原兩個環節適用税率之和,屬於兩個納税人的,暫維持生產和收購兩個徵收環節不變,農業特產税附加的比例暫定為正税的10-20;四是取消一切不利於控制和減輕農民負擔的幹部考核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不得對鄉鎮,鄉鎮不得對村級組織下達不利於減輕農民負擔的指令性政績考核指標,不得出台與財政支出掛鈎或規定支出比例的政策和措施。

3、黑龍江省。對在農業税計税土地上種植(養殖)農業特產品的,只徵收農業税,不徵收農業特產税,對在非農業税計税土地上生產農業特產品的繼續只徵收農業特產税,不徵收農業特產税附加。

4、浙江省。從20xx年開始,浙江省執行以“減調改穩、合理負擔、轉移支付、配套進行”為主要內容、與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不完全一致的農村税費改革,一是實行“三個取消”:取消鄉統籌、屠宰税和統一規定的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二是調整農業特產税政策,在計税土地上農、特兩税合併只徵收農業税,不徵收特產税;三是改革和規範村提留,按村民認可的辦法向全體村民合理收取一定的村公益事業資金,收取標準不超過現行村提留負擔的數額;四是穩定農業税,繼續按現有的負擔水平和徵收管理辦法執行;五是按照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辦法的有關規定,省級自籌資金,加大對縣市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優先保證欠發達縣市的資金缺口補助,各縣市要對財政困難的鄉鎮實行轉移支付。

(四)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剛開始時,中央在中發[20xx]7號文件之所以沒有強調要給試點省進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主要是立足於兩點:一是確定7的農業税税率和佔農業税20的農業税附加比例較高,已經考慮到因“三項取消”給地方財政收入帶來的影響;二是中央希望試點地區能夠立足自身,自我消化。但20xx年安徽的試點工作暴露出因地方財政缺口影響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等嚴重問題,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

20xx年底,“國務院已經決定,中央財政每年拿出200億元用於對地方轉移支付,解決農村税費改革後出現的基層經費的正常開支缺口”。按照轉移支付辦法,20xx年底,中央財政核定安徽省補助11億元;20xx年,針對安徽方案實施後新出現的減收因素,將對該省的補助增加到17億元(包括農村教師工資補助),並對其他省份106個試點縣(市)轉移支付補助16億元,還對全國21個省發放農村教師工資補助50億元(包括安徽省);20xx年,國務院新增16個省份擴大改革試點後,中央財政新增安排165億元用於補助16個省份改革,使20xx年中央財政安排的轉移支付總額增加到了245億元(包括50億元的農村教師工資專項補助)。

二、鄉村管理體制改革伴隨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各地普遍進行了以鄉村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的配套改革,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鄉村撤併與機構改革、基層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公共品供給體制改革、鄉村教育體制改革等。

(一)鄉村撤併與機構改革和幹部精簡

1、鄉村撤併。在配套改革中,鄉村撤併是力度最大的改革措施。

其中有的地方是與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同時進行的,有的地方是為了給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創造更好的條件先期進行的。從全國看,到20xx年底,鄉鎮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了4580個,減少10.24,行政村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28172個,減少3.82;從20xx年進行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工作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看,到20xx年底,鄉鎮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了3443個,減少10.32,行政村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27701個,減少4.67。

從鄉鎮撤併工作力度較大的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湖北五省看,到20xx年底,鄉鎮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了2525個,減少29.3,分別減少21.

2、

3

3、20.

1、36.5和28.5;從行政村撤併工作力度較大的黑龍江、江蘇、浙江、湖北四省看,到20xx年底,行政村數量比1999年底減少22127個,減少17.8,分別減少33.

6、40.

5、5.4和2.75。江蘇省鄉村撤併工作力度較大,到20xx年底,鄉鎮總數由1999年底的1922個減到1287個,減少635個,撤併率為33,行政村總數由1999年底的34903個減到20782個,減少14121個,撤併率為40.5。

從對江蘇省3個縣市的調查情況看,其鄉村組撤併力度更大。溧陽市36個鄉鎮合併為18個鎮,減少了50;565個行政村調整為291個村和7個居委會,合併率為48,村均行政區劃面積由調整前的2.43平方公里增加到4.6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081人增加為2050人。

寶應縣30個鄉鎮、427個行政村、5108個村民小組調整為16個鄉鎮、253個行政村和2909個村民小組,分別減少

4

7、

4

1、43。沭陽縣713個村委會(居委會)、6237個村民小組調整為472個村(居)委會、3696個村民小組,分別減少了33.

8、40.7。安徽省五河縣的村組撤併率分別為49和44,村幹部減少65。

貴州省湄潭縣行政村和村幹部數量都減少2/3以上(見表1)。表1江蘇三縣市、安徽五河縣和貴州湄潭縣鄉村組撤併情況表鄉鎮行政村(居委會)村民小組村、組幹部改革前改革後減少改革前改革後減少改革前改革後減少改革前改革後精簡減少溧陽市36185056529848---------------------寶應縣30164742725341510829094370713600347149沭陽縣---------71347234623736964178643297456758五河縣---------43822549312217564431921125206765湄潭縣---------36912067---------1746484126273注:“---”為缺乏數據。

2、改革機構、精簡幹部。各省在鄉村撤併過程中加大了機構改革、幹部精簡力度。

江蘇省確定的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目標是,撤併1.7萬個鄉鎮事業單位,精簡分流事業人員11萬多人。現已減少7000多個機構,精簡分流人員4萬多人。

溧陽市將每鎮原有18個事業機構調整為9個,人員編制總數由2061個縮減到1221個,減幅為40.8。沭陽縣37個鄉鎮的659個事業單位減少129個,減少了20,人員由3255個(不含中國小),減少到2806個;將鄉鎮的文化站、廣播站合併為文化中心,將畜牧站、林果站、水產站、桑蠶站合併為多種經營管理站,鄉鎮衞生院改革為民辦民營。

寶應縣對鄉鎮基層站所採取了四條改革措施:一是理順管理體制,對農科站、農經站、文化站、衞生院等過去由縣主管部門管理的基層站所,下放到鄉鎮,實行屬地管理,縣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以解決“上面管不好,下面管不了”的問題;二是合併有關站所,保留農科站,農機站與水管站合併成立水利農機管理站,企管站與農經站合併成立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站,獸醫站、林業站、桑蠶站、水產站合併成立林牧漁業技術指導站;三是重新核定人員編制,編制的標準按其服務範圍的大小和服務內容確定,農科站、水利農機管理站、林牧漁業技術指導站按服務面積每1萬畝確定1.5名,經管站按每兩個行政村確定1名;四是強化勞動人事管理:全縣清退2220名臨時聘任人員,對在編人員實行公開競爭上崗,落聘人員分流到企業單位或實行待崗制度,鄉鎮所屬事業單位人員的人事關係實行人事代管,凡缺編人員一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擇優錄取。同時,溧陽、寶應、沭陽三縣市在村組撤併過程中分別精簡村組幹部1294人、3471人、4567人,寶應、沭陽的村組幹部精簡比例分別為49和58。

安徽省將鄉鎮機構數量大大縮減,設1-3個綜合性機構,控制領導職數,提倡交叉任職,將鄉鎮行政編制精簡10;並着重進行了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重點是理順條塊關係、壓縮機構建制和大力精簡財政供給人員,具體內容:一是按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界定管理主體,理順條塊關係;二是合理界定鄉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實行政事分開;三是確立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增強其生機與活力;四是壓縮國有事業單位建制,優化事業單位所有制結構,實現社會事業投資主體和舉辦主體的多元化;五是合理調整事業單位佈局,統籌規劃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使全省鄉鎮事業單位(不含中國小校和衞生院)平均由12.2個壓縮到7個以內,全省鄉鎮事業單位財政供給人員平均由43.2名精簡至30名以內,實行限額配備,中心建制鎮和城關鎮限額為30名,其他鄉鎮限額為25名。

河南省決定,在平原3萬人以下和山區2萬人以下鄉鎮原則上撤併的基礎上,鄉鎮機構由原來的5個撤為3個,行政編制精簡27。黑龍江省規定,為了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分流工作,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人為地要求上下業務對口,不得干涉地方機構設置、人員去留等具體事務;同時規定,鄉鎮事業單位撤併為四個中心,事業編制實行總量控制,人員編制小鄉30名,大鄉35名。

【第4篇】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核心的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縣份,我們綏稜縣農民收入的主體依然是來自於農業收入,其中一半來自於種植業收入。發展農業仍然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和基本途徑。要想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主要是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也就是説必須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農村税費改革後,原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普遍受到了衝擊,職能弱化。就**縣而言,其現狀可以形容為“網破、線斷、人散”。

“網破”是指縣、鄉、村、屯四級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不完善,只有縣鄉兩級服務網絡存在,且服務手段落後,機制不活,管理不暢,職能弱化;“線斷”是指村屯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出現斷層,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沒能發揮作用;“人散”是指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流失、隊伍不穩、整體素質不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特別是鄉鎮機構改革後,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減少,多數鄉鎮只有一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甚至有的鄉鎮還是空白。這樣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農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縣發生了大面積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因勢利導,積極爭取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在認真學習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和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自去年12月份起,圍繞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推行了以“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健全村屯”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經過3個多月的實踐看,效果十分明顯,農技推廣新體系已經建立,**等三個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建成並投入工作,成立了76個村農技推廣協會,發展了307户科技示範户。通過改革,農技推廣人員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明顯增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年初組織了12個小分隊駐村入户宣講農業科技知識,現場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培訓面達95以上,深受鄉村幹部和農民羣眾的廣泛好評。

第一,改革體制,構建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理順體制是解決現行農技推廣體系存在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堅持創新思維,從解決體制問題入手,着力建設了以縣中心為龍頭,以區域中心站為主體,以村屯農技推廣協會、屯科技示範户為支點的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一是優化縣級,打造農技推廣龍頭。在原隸屬關係不變的前提下,我們將縣農技推廣中心升格為正科級單位,核定編制37個(暫用24個),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區域站站長兼)。對中心的內設機構進行了調整,撤銷了原來的推廣站、土肥站、經作站、水稻站和環保站,還把縣農科所併入推廣中心,組建了測試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綜合辦,並對其職能進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鄉級,跨鄉鎮建設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我縣把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劃出,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其中,**區域中心站服務***鎮、***鄉和*(*鄉,重點研究推廣水稻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鄉、**鎮和8*鎮,重點研究推廣大豆、玉米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鄉和**鄉,重點研究推廣瓜菜、特色作物等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區域中心站規格為副科級,站長上掛縣中心副主任。區域中心站的人、財、物、事四權收歸縣農技推廣中心垂直領導,所在鄉鎮協管。區域中心站的建站費用全部由縣裏負責,現已購回3輛微型車,並擬為每個站建設200平方米的獨立辦公用房。區域中心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按實際聘用的在職人數核定,此外縣財政每年還為每個區域中心站增撥經費1萬元。經費由縣中心統一管理,實行報賬制,由縣中心在財政結算中心統一核算。三是延伸觸角,建立村屯服務網絡。根據屯型大小,在每個屯設2—3個科技示範户,在每個村都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主要職能是協助農業技術推广部門推廣實用技術、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承擔縣鄉兩級試驗示範任務,並監測本地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向區域中心站及時反饋信息。在科技示範户的確定上,我們通過電視公告、本人申請、羣眾舉薦、村委會把關,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考核的辦法,將一批熱愛農技推廣工作、羣眾威望較高,特別是具有一定農業技術示範能力的種田能手確定為科技示範户。目前,全縣已確定科技示範户307户。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示範户在本村選舉,推出協會會長人選,通過考核審批後,發放聘任證書。

第二,創新機制,建立高素質的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高素質的隊伍是保障農技推廣應用的核心。為此,我縣組織紀檢、人事、農委等部門通過公開考試、組織考核等辦法對除縣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員實行競聘上崗,優化了人員配置,努力建設一支事業心強、業務精通、吃苦耐勞、勤於服務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在縣農技推廣中心人員的選用上,根據縣農技推廣中心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重新核定編制,核定崗位,科學設崗,以崗選人。要求縣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必須先競聘區域中心站職務,再競聘測試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長、綜合辦主任和農科所所長,最後競聘農技推廣中心其他崗位。經過競聘,縣推廣中心有12名人員充實到了區域中心站,實行三年一輪崗,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隊伍長期存在的頭重腳輕的弊病,強化了基層工作力量。對縣中心其他人員除主任外全員競聘上崗,簽訂三年聘用合同,實行死編活人,動態管理。對4名落聘人員,我們實行了待崗管理,只發基本工資,三年內單位有空崗,允許其參與競崗,仍然落聘的三年後納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區域中心站的人員選用上,核定3個區域中心站編制24個,目前從鄉鎮財政開支人員符合條件的人員中選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縣派12人共27人。對落聘的原鄉鎮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由鄉鎮政府重新安排工作,並取消相應的技術崗位待遇。今後,我縣還將面向大中專畢業生,為縣中心和區域站選聘部分工作人員,進一步優化農技推廣隊伍知識結構。

第三,強化管理,建立健全與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機制。改革後的農技推廣新體制,能否順利運行,能否發揮作用,管理至關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問題。在加強管理上,主要實行了“三制”。一是崗位責任制。制定出台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示範户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幹有目標,獎有抓手,罰有依據,切實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激勵人,以制度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二是工效掛鈎制。對競聘上崗人員實行津貼和獎金活發,將津貼的30和獎金作為崗位活發津貼,按照目標考核情況兑現,打破了在工資分配製度上的“大鍋飯”。考核不合格的津貼部分全部扣除,連續兩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檔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為便於考核、兑現獎懲,自去年12月份我們就將鄉鎮農技人員工資收由縣中心統一發放。三是利益驅動制。採取調工資、給補助等措施,進行利益引導。農技推廣人員的各項補貼,一定三年不變。對縣中心下派到區域中心站的人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高級職稱的每月補助100元,中級職稱的每月補助70元。對從鄉鎮競聘上崗的區域站人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屯科技示範户,可優先承包半垧機動地,村裏每年給解決200元的科技示範補助資金。村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可優先承包一垧機動地,村裏每人每年給解決400元的科技示範補助資金。

【第5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的調查報告

楊陵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國小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國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國小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國小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國中教師356名,農村國小教師467名。

自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2011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為主”轉變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國小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於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複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國小管理體制。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國小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國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2011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國小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2011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國小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為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台了學校領導幹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幹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為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後撤併了楊村鄉喬家底國小、李台鄉杜家坡國小、五泉鎮湯家國小、大寨鄉杜寨國小等10所國小,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國小、李台鄉陳小寨國小、楊村鄉中心國小、五泉鎮茂陵國小、王上國小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國小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國小新農村衞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製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户,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係,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瞭解不多,習慣於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為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後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係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着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後,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於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小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佔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國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佔34.4%)。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後。目前,21所農村國小除李台鄉永安國小外(99年購置22台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鉅。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後,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為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為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國小合校並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佈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佈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後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為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複雜,牽扯麪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採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1v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