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西餐桌禮儀(精品多篇)

中西餐桌禮儀(精品多篇)

中西餐桌禮儀(精品多篇)

中西餐餐桌禮儀 篇一

入席

西式:女士優先

中式:輩分優先

加入一個飯局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入席了,正式的飯局當然不是隨便坐的,是有座次安排的,這種安排也決定了你在這次飯局中的社交模式。

在西式禮儀中,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比如《唐頓莊園》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用餐時,Cora是坐在正中間的,而且不管是哪一個時間段用餐,都是按照一男一女的順序就座,方便男士照顧到身邊的女士。

而且在座位安排上,已婚夫婦會被分開,而已訂婚的夫婦會被安排坐在一起,他們可以在監護人的陪同下彼此交談。

在中式禮儀中,座位的安排就有點複雜了。有桌次禮、座次禮,有圓桌、八仙桌,還有家宴和宴請的區別等,總的來説,面向大門的為尊就對了。

如果是每張桌子上只有一個主位,以右為尊,主賓就在主人的右側就坐,形成一個談話中心。如果是有兩個主位的話,那麼男主人是第一主人,女主人是第二主人。所以這時候男主賓和女主賓就分別坐在男女主人右側。

中式是以輩分為主的,有客人的話,那就是客人優先。所以首席還沒坐下的話,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是,在入座時,要請客人或者長者先入座。並且從椅子的左邊進入。

坐姿

西式:不要靠椅背

中式:端正最重要

在西式餐桌禮儀中,吃飯時背部不能靠到椅背上。只有在喝湯的時候,可以稍微向前傾。既然不能靠椅背,那麼椅背是幹什麼用的呢?只是起到裝飾的作用,並且方便於服務員拉動椅子。

在中式的禮儀中,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話語體系,就是端正就行了。身子要坐直,兩腿併攏,身體與桌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在正式晚宴用餐過程中,最好不要把胳膊肘放在桌上,特別是不要端着碗伏在桌子上。

特別注意的是,在餐桌上抖腳或蹺二郎腿是比較容易讓人生厭的,尤其是碰觸到他人,會引起不小的尷尬。另外,小佰還建議,坐椅子的二分之一就好了,這樣坐比起坐滿整個椅子,是不是感覺更加精神些呢?

餐具的使用禮儀

中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 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的放在飯碗的右側, 用餐後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着食物, 都不要去舔; 和人交談時, 要暫時放下筷子; 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 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用來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 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 不要過滿, 免得溢出來弄髒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後, 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裏, 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 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 千萬不要用嘴去吹, 也不要把勺子塞進嘴裏, 或反覆吮吸。

(3)盤子。盤子主要用來盛食物的, 根據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狀不同而大小形狀各異。稍微小一點的盤子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邊, 是用來暫放從公用菜盤裏取來享用的菜餚。用食碟時, 一次不要取過多的菜餚, 不要把多種菜餚放在一起, 以防它們相互串味。不吃的殘渣、骨、刺應放在食盤的前端, 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裏吐在食碟上, 要用筷子加放到碟子旁邊。

(4)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 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來盛酒, 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 喝進嘴裏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在用餐前, 比較講究的餐廳或主人, 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 它只是用來擦手的, 擦手後, 由服務員或主人拿走。有時候, 在正式宴會結束前, 會上一塊濕毛巾, 它是用來擦嘴的, 不能擦臉、抹汗。

(6)牙籤。剔牙時, 應用另一隻手掩住口部, 剔出來的東西, 不要當眾欣賞或再次入口, 也不要隨手亂彈, 隨口亂吐。剔牙後, 不要長時間的叼着牙籤。

西餐餐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

(1)餐具擺放和取用原則。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內, 盤前橫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餘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 擺法是從左到右, 依次擺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檳酒杯, 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裏, 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裏放某種事物時, 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 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 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邊切邊用; 也可用英美式, 即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後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湯匙和杯子, 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裏, 而不要把盤碗端起來。

(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則: 使用刀叉進餐時, 刀用來切割食物, 叉用來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時, 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 另一端放在桌子上; 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 應擺成# 八。字型, 分別放置餐盤邊上, 刀刃朝向自己, 表示還要繼續吃; 用餐結束後, 將叉子的背面向上, 刀刃向內與叉子併攏,平息放置於餐盤上, 表示用餐結束。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 應將刀叉放下, 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用完刀叉後, 應將其橫放於餐盤中央, 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 放置方式為刀口朝着自己, 叉口朝左, 以便於取走時的安全性。 餐匙的使用原則: 通常, 餐匙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湯匙, 個頭比較大, 被擺放在右側最外端, 與刀並齊擺放; 一種是甜品匙, 個頭比較小, 被橫擺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當用湯匙合調味料時, 需右手拿湯匙, 左手拿叉。食物切好後, 在盤中上將食物與醬料一同舀起食用; 喝完湯之後, 應該把湯匙放在餐盤對面的一方。要注意餐匙絕對不能直接用來舀取任何主食或者菜餚, 已經開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處。。 酒杯的使用原則: 在西餐中, 吃不同的菜需要搭配不同的酒, 通常不同的酒杯用來喝不同的酒。在每位用餐者右邊餐刀的上方, 會擺着三四隻酒水杯。可一次由外側向內側使用, 一般香檳酒杯、紅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是不可缺少的。

西餐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 先上涼菜、飲料及酒, 後上熱菜, 然後上主食, 最後上甜食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 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 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 上單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賓後主, 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 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是把大盤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 二是由侍者託着菜盤逐一給每位分讓; 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 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 每一次一道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 麪包黃油+ 涼菜+ 湯+ 海鮮+ 主菜+ 甜點心+ 咖啡和水果。冷菜、湯, 同時就着麪包吃。涼菜也叫開胃小菜, 作為第一道菜, 一般與開胃酒並用。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用餐過程中應注意的禮儀

(1)餐桌上取食的禮儀。

中餐的取食原則: 菜品需由主賓先取; 取菜時, 不要取得太多; 鄰座的男士可以替服務。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務高低、賓主身份為序, 要先給尊者、長者敬酒。應注意的事項: 取菜時不要左顧右盼, 在公用的菜盤裏挑挑揀揀; 多人一桌用餐, 取菜應注意相互禮讓, 依次而行, 取用適量; 夠不着的菜, 可以請人幫忙盛取, 切忌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進餐時不要打嗝, 吃麪喝湯時也不要發出# 呼嚕聲。; 假如打了噴嚏、腸鳴、咳嗽, 應説一聲# 對不起。之類的話以示歉意。西餐的取食原則: 進餐時儘量不要發出餐刀刮盤子的聲音; 就餐時儘量少説話, 飯後吃甜點時才是聊天時間; 喝湯時, 用湯勺從裏向外舀, 不要發出聲; 吃麪包時, 先用刀將其切成兩半, 然後用手撕成塊吃; 吃意大利麪時應用叉子慢慢將麪條捲起來送入口中, 如果不是條形面, 直接用叉匙舀起來即可; 吃水果時不要拿着水果整個去咬, 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幾瓣, 再用刀去掉皮、核, 用叉子叉着吃。應注意的事項: 不要用自己的餐具為他人夾菜; 不要將盤子裏的食物全部切好後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骨頭或者不吃的食物, 不能扔在地上或放在台布上, 而應當放在盤子的一角。

(2)餐桌上交談的禮儀。

中餐講究熱鬧, 喜歡邊吃邊聊。交談時注意幾點: 講話要有分寸、有禮節、有教養、有學識。避隱私、避淺薄、避粗鄙、避忌諱, 不宜深談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 交談中要神態專注, 用詞委婉, 禮讓對方。西方餐桌上以靜為主, 進餐時與左右客人交談, 但應避免高聲談笑。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 左右客人如不認識, 可選自我介紹, 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

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中餐在宴會結束時, 只能由主人來示意宴會結束; 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後, 其它賓客才能散席; 主人應在門口為賓客送行; 客人應向主人致謝; 如果中途道別只需和主人打個招呼或向左右賓客點頭示意即可。西餐在宴會結束時, 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 隨意疊好, 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側, 然後起身離座。用餐後, 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 其他賓客方可離席。離席時, 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告別時應向主人致謝, 更為慎重時, 還可再以電話或謝卡致謝。

中西餐餐桌禮儀 篇二

談論飲食是我們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有這麼一句古話,雖然小編也不知道是從哪輩子傳下來的,叫做人是鐵,飯是鋼,貌似比喻的也不太恰當,但是吃飯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們國家歷來有一種説法“民以食為天”,足以看出吃飯對我們來説很重要。歷史上傳下來的,我們的先人們的文化教會大家,要懂得在飯桌上的一些禮儀和禮貌,如果説是在山東的話,這理論可以是非常有講究的,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從歷史的角度來學習一下,談談我們古代中國人的餐桌禮儀。

可以説,餐桌禮儀的文化源遠流長。根據文獻的記載,至少在周代,餐桌文化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特別是孔子的那個時候,孔夫子曾經是在魯國為官,主要負責的也是禮儀文化這方面的職務,他制定的各種禮儀文化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非常欣賞和讚美的,並且也一直沿用至今,到現在我們也在學習孔子文化。

在漢朝的時候,餐桌文化也是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從小就要教給孩子們的,它有自己的程序,首先是一家之主邀請賓客來家裏做客的時候,主人一定要到大門口去迎接,表示對賓客的重視,同時也體現出自己的熱情。當客人到達時,他們會在客廳的座位上,先拉個呱,互相問候一下彼此的生活,最近的家庭情況等等,就是客氣寒暄一會兒,然後等到所有人都來的差不多了,就正式入席啦。座位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古代把左邊視為是上座,然後依次往下,是第二、第三個重要的座位。按照尊卑或者官職的大小,客人的尊貴程度來入座。客人坐下來,主人敬酒,提供菜餚。在房間裏也有一定的重點是敬酒和上菜的順序,老人和客人必須先受到尊重,主人是最後一位。在聚會結束時,引導客人坐在起居室喝茶,直到他們説再見。這種傳統的餐桌禮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保持不變,而山東地區可以説是現在為止,依然按照這樣的傳統來做的。

還有就是在清代,受西方文化的引入影響,餐桌禮儀也加入了一些西方的東西。比如説西方的分餐制,還有西方人習慣在餐前喝一碗濃湯,還有他們喝的酒,都跟我們是不同的,很多他們的優良文化,也被當時的學者們學習了過來,清代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朝代,可以説所有的文化融合,也讓餐桌文化變的更加科學。

在古代,人們吃飯是一定要講規矩的。無論是正餐還是皇宮的宴席,一定會關注食客的身份。較高的老年人坐在較高的位置,而年齡比較小的年輕的人則位於他們之下。這是我們歷史上的美食文化。他們認為,即使他們正在吃東西,他們也應該知道尊重長者,這樣的人才是有禮貌的人,中國自古就是講究禮儀的國家,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而且從很多細節當中大家也都能夠看到我們歷史上先人的素質是非常高的。

之前小編也提到了,上菜也是有講究的。中國人所關注的是有福同享,所以他們都在餐桌上吃飯,分享所有美食。然而,整張桌子上的首先動筷子的,必須是在桌子上年紀最大的人,也就是長輩,要先吃。如果小輩們在長輩還沒有吃之前就動筷子,他們就會被認為是不懂得尊重老人。這對於中國人來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開始吃飯後,一般來説,大家都會主要吃最接近自己的菜。對於那些離自己比較遠的菜,往往是不會站起來去夾的,因為這樣做會打擾別人吃飯,這是非常粗魯的行為。當大家選擇蔬菜時,人們也不能在盤子裏面挑三揀四的扒拉,這也是粗魯的行為。因為自己的筷子是放到自己嘴裏的,如果在大家都吃的盤子裏扒拉,別人會不喜歡。

除了吃蔬菜的要求之外,古人在吃飯時也很重視用的器具。禁止用筷子敲打碗或盤子的這種行為。因為古人認為這種行為更像是乞丐的做法。因為在中國古代,乞討者才會走在街上,敲打着要飯。

事實上,在飲食方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美食。因此,我們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講究吃文化的國家。畢竟,有太多美味的食物。

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差異 篇三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於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範,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並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於居右之位。並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並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於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後,另外安排用餐;

儘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裏或放在食盤裏。麪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裏,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裏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着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繫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着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裏在嚼着東西,切記,不要説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説話,所以吃東西時儘量的不説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鬆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複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裏,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着學,看着別人怎麼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基本上你學會了這些,一般用餐都不會太失禮。

結論【禮儀雖有差異,但是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我們學好這些用餐的禮儀規則,才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如魚得水。】

中西餐餐桌禮儀 篇四

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麼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麪食為主的羣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裏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願,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麼喝什麼,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一般説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於遲到半小時之後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裏安排些其他節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於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並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後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異

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至高無尚德象徵,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見到一些食本文由客在宴會上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為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並坐首席,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在中國,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後,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則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把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詳細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參加宴會,則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兩個名單,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着按順時針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異

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國由於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由於團結與和氣;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不過,隨着中西經濟交往的發展,餐具的使用已沒有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着使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常入西餐廳和使用刀叉了。

四、進餐禮儀的差異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每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傳統美。

而在西方的餐桌上,還有那麼一些細節是中餐桌上無法得到體會的。

如:1.使用刀叉進餐時,應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將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時,刀叉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形,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併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拿在手裏而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勢時應該把刀叉都放下,千萬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揮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紙,也不可一手拿紙巾一手取菜,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內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脣或咂嘴發出聲音。若湯過熱,可先等稍涼再喝,千萬別吹湯。喝湯時,用湯勺將湯從外向內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淨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果盤內剩餘少量食物時,不要用叉子插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麪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麪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麪條捲起再放入口中。

4、麪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塊再放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塊麪包去咬,抹黃油或果醬時也要先將麪包分成小塊再抹。

5、歐美人多以雞胸脯為貴。吃雞腿時應先將骨頭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要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再吃下層魚肉。要切一塊吃一塊,切不能切得過大或將肉都切成片。

6、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勢之熱鬧常常令人歎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餚。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飲食文化差異。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説今天沒有什麼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餘未最佳。如果在家裏,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宴席,主人會已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議論令人作嘔之事,會千方百計採用含蓄文雅的詞來代替代。

循序漸進,兩種文化也將不斷融合,貫通。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餐桌禮儀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反映,而生活習慣的形成又不是短時間內可得到了。它其實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澱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也是中西傳統文化差異的一個部分。

中西餐餐桌禮儀 篇五

1、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説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外國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一面,有對傳統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儘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範與科學

外國人強調科學與營養,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外國人總是拿着菜譜去買菜,製作菜餚,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嚐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範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範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外國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範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製和為蘇州客人烹製,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外國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徵。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着,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着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

當今許多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0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雲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0,儘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範,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5、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餘客人按順序坐偏座。外國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後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

對於餐桌的規矩,外國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係、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外國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於文化的正遷移作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中西餐餐桌禮儀 篇六

中西餐桌禮儀

一、中餐禮儀

入席就坐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坐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就餐

1、入座後姿式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用餐時須温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

4、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説話。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餚。

6、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嚥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8、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9、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

10、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籤,並以手或手帕遮掩。

11、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噴嚏、嘔氣。萬一不禁,應説聲“對不起”。

12、在餐廳進餐,不能搶着付賬,推拉爭付,甚為不雅。未徵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賬。

二、西餐禮儀

餐巾擺放

餐巾不僅要擺在腿上,還應該注意將其對摺,並將摺痕靠近自己,中途暫時離席時應該將餐巾放在椅子或用刀叉壓着餐巾一角任其垂下,絕對不要將其掛在椅背上或放回餐桌上。

刀叉

西餐的基本使用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若有兩把以上,應有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刀柄上。讓吃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也可以換右手拿叉。

用餐

向自己的盤中取食物時,一定要用雙手。不要只用一隻叉子將食物叉到盤中了事,那是極不禮貌的。

湯很熱也絕不可以用嘴吹氣。舀第一匙的作用就是“探熱”,一般不要舀太滿。湯匙要由內向外舀,湯剩下不多時可以將湯盤輕輕向外傾斜。

【拓展閲讀】

你們知道有哪些是關於中西方餐桌禮儀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的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瞭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於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範,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並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於居右之位。並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並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於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後,另外安排用餐;

儘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裏或放在食盤裏。麪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裏,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裏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着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繫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着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儘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裏在嚼着東西,切記,不要説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説話,所以吃東西時儘量的不説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鬆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複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裏,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着學,看着別人怎麼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基本上你學會了這些,一般用餐都不會太失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85o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