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數學教師教育隨筆(熱門18篇)

數學教師教育隨筆(熱門18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8篇《數學教師教育隨筆》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數學教師教育隨筆》相關的範文。

數學教師教育隨筆(熱門18篇)

篇一:數學教師教育隨筆

數學教師教育隨筆

數學的魅力無處不在,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充實和挖掘數學中新奇有趣的事實和現象,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數學有意思!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持真正地喜愛數學這門學科,各位,看看下面的數學教師教育隨筆吧!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温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用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生來説,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説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説;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説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當然,新課的講授方式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育除了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數學知識外,還擔負着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使數學教育走入了一些誤區,數學讓學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數學教師對數學教學的研究不夠,不能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教學中僅限於對數學知識的傳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滲透數學文化內容,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和方法,在教學中缺少等待,讓學生進行思考的時間少,教師講解得多,以講代學,作業機械重複,大搞題海戰術,學生負擔加重。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數學教育的發展,削弱數學教育的效果,使數學教育的有些功能被異化。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數學的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邏輯推理性強,數學更有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被大家廣泛認同的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達到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數學學習要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具有較高的課堂教學駕馭能力,隨時根據教學情況調控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問要有深度和廣度,具有較強的思考性,切忌自問自答,沒有耐心等待學生去思考,或者與少數學生的一問一答,而忽視讓大多數學生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問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大多數學生的思考和爭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共享智慧和

真理!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充滿信心,要讓學生説話,不要封住學生的嘴,要讓學生動手,不要捆住學生的手,要讓學生觀察,不要遮住學生的眼,教師們千萬不要掩耳盜鈴,認為只要講深講透了,學生自然就懂了。

四、注重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總結和反省的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數學知識才能形成系統,要幫助學生把新知識不斷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它成為後續學習的助推器。現在許多生在學習上負擔過重,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太低,因此讓學生不斷反省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總結成敗得失,是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課業負擔的有效辦法。每節課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如今天的數學課上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你有什麼經驗想告訴大家?每週可佈置學生寫數學週記,寫自己數學學習中的經驗教訓、寫自己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寫自己對今後數學學習的目標措施、寫自己對某一數學題的思考過程,通過讓學生寫數學週記,讓學生學會自我反省數學學習,從而達到加深理解數學知識,為後續學習提供幫助的目的。每一單元學習結束後,讓學生自己對本單元數學知識進行梳理,反思學習中學得好的方面和學得不好的地方,讓學生學會畫知識網絡圖等。每學期讓學生對自己數學學習的狀況進行總結,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向教師提出建議等。每次考試後讓學生對自己答卷情況進行分析,進行自我評價,寫寫考試後的感想、體會。這些辦法只要教師長期地堅持去做,一定會對學生數學學習很有幫助,這也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會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

五、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閲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閲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説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後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通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後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學書報的興趣,讓學生有閲讀數學讀物的良好習慣。研究表明學生的成才因素中智商僅佔20%,而被人們忽視的情商卻佔80%。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鬆,不要因為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為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六、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落實到學生身上,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還是決定於學生。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並非起着決定性作用,教師的美好願望並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有的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如何使教師的善良願望成為學生的願望,讓教師的“教”成為學生的“學”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最需要什麼;只有學生自己最瞭解自己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學習的狀況和收效,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着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他們對學習已經變得十分麻木,迫於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又不得不捧起書本,但學習已經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因此,學習效果低劣就不足為怪了。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我們始終不能改變教育的這一初衷。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其次,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困難,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在學習中學生們會遇到困難,一般有兩種結果:一是教師不能及時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知難而退,不去想辦法,使其成為後續學習的攔路虎;二是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下學生自覺克服困難,掃除了學習中障礙,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給後續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顯然,教師不同的處理方法,就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這是很正常的,也是經常性的事,但教師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教學實踐中,這往往被許多教師所忽視,教師沒有耐心,缺少對具體個案分析、指導,集體評講是教師慣常採用的方式,而這時有些學生對學習內容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對不少學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讓每個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第三,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會事半功倍,事實上不少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盲目順從,學習低效,負擔加重,從而厭學,造成惡性循環,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忽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指導要伴隨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具體、細緻、經常化,成為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數學教育質量。

篇二:數學教師教育隨筆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方興未艾,同時它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但無需諱言,當前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組活動流於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有的教師為急於完成教學進度,合作還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討論的問題缺乏挑戰性,不具備合作性;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以上問題的癥結所在實質就是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問題,為此我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對象

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從中有所獲。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幾個小組成員自由發揮,那他們便會七嘴八舌,誰也不理會誰,整個合作過程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從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成立小組時給他們分好工顯得十分重要。如: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6人為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彙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彙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於他們來説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鬆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裏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

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週期後,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這次擔任小組長的下次去擔任彙報員,這次擔任操作員的下次去搞記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幾個角色都瞭解,都能勝任,並明白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練掌握合作技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髮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説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説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後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例如教學“4的加減法”,在分析為什麼“3+l=4”時,可安排一次小組討論。我旁觀了一個小組的合作:

組長:“為什麼3+l會等於4呢?我們每個人先想一下吧!”

約一分鐘後。

組長:“你們想到了嗎?”(其中有兩個人點點頭,一個人沒説話,似乎還沒什麼思路。)“那麼A(沒説話的那個學生),你先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好嗎?”

A:“是不是因為3和1可以組成4,所以3+l等於4呀!”

“對呀!老師上節課講3的加減法就是這麼講的呀!”其他三個夥伴紛紛説,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許多。同時兩個沒有説過的組員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組長便請他們説。

其中一位學生説:“可以用擺小棒,原來有3根小棒,又拿來1根,那現在是幾根?”組長連忙請操作員拿出小棒擺一擺,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補充説:“3比4小1,那3加上一個1不就是4了嗎?”他的這個説法其他三位學生紛紛表示贊同,還直誇他聰明。

討論結束,組長請記錄員將討論出的三種想法説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時,他們小組派出的彙報員很流利地説出了三種想法,贏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這時,教師再講解也是多餘的了。儘管組織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時花的時間會長些,但這樣很值,因為課堂是屬於所有孩子的,教師應該為每一個孩子着想。

三、正確把握合作契機

合作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就在於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因為不是什麼內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則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如引導學生合作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是長方形,為什麼10釐米=1分米,3012的積的十位上為什麼一定要寫0等等,就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

另外,還要探究恰當的合作時機,如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需交流時,宜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學習筆算加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之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加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如二年級上冊第58頁的第4題,可先讓學生看圖,然後問學生:“你能解決沙灘上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小組同學聽,這時學生的解決方法有:34+3,44-1,53。通過這種交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維方法,互相促進,形成互動的學習氛圍。再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後,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時,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一個人無法完成,這時,就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四種物體的長度,一人記錄,兩個人測量,還有一個人監督測量並彙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小組討論。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例1時,對於水管的彎頭有的學生認為它是角,有的學生認為它是圓的不是角,對於這種情況,可讓小組開展討論“怎樣認識水管的彎頭的角”,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四、科學運用評價機制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熱情是否高漲,思維是否活躍,交流是否投入,氣氛是否融洽。教師要進行巡視,瞭解學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廣度,合作學習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比如説: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髮言時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組的同學,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教師就應給以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説,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説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的訓練,如在用小棒擺圖形時,把給每個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組準備一份小棒,操作時教師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表現,會發現有的小組的學生在爭搶,這些小組在活動時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幾個組表現得很好,任務完成得很快,這時教師就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讓學生進行討論,讓表現好的小組説一説他們是怎樣做的,從小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使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從而更加激發學生主動合作的熱情,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對小組學習的成果、精彩的反饋彙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平時可以採取小組競爭,每課、每天、每週、每月評比,引入“基礎分”(是指學生以往學習成績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學生測驗分數超過基礎分的程度),實行量化積分,充分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激情。

五、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去幹其他事情,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再耐心地向學生説明;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時,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過的這幾種形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由於這個問題與生活接近,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我也來到他們中間傾聽。發現有幾個小組在説到講台桌上那個墨水盒時,都發生了爭論,有的認為那是正方體的,有的則認為那是長方體的。我特意觀察了一下那個墨水盒,原來,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側面則是一個長方形,嚴格來講它應是長方體。這個爭論的出現,説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確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於是我立即決定將原定的下一個有趣的遊戲環節取消,改為再一次深入講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其間運用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形式。最後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説:“這墨水瓶是一個長方體!”教師及時從學生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環節,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才是教學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彙報時,教師應先將多年來的口頭禪:“哪個同學願意來説一説”改為“哪個小組願意來説一説”,讓各小組成員們明白:他們是一個集體,成員之間應團結協作,共同鑽研。同時還可以嘗試設一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麼在團體參與的爭論中,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數學教師教育隨筆]

篇三: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數學內容走進國小生生活,讓國小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國小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國小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國小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國小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國小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國小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國小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國小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國小生了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國小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篇四: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一)學習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學習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學習能力。就如托勒密曾説“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國小數學的新課程改革要要求師生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將學生從能夠“學會知識”向能夠“會學知識”轉化,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課程理念更多地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國小數學教材的編排也進一步突出了學生實踐操作性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活動性,學生的學習材料上貼近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可以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習,讓學生在體驗中去觀察、思考、計算、實驗、再觀察、比較、歸納等,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與同伴合作交流,自主獲取知識。這樣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實踐的過程中,首先要設計好學生“自學”的指導目標。在課前教師要向學生宣佈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自學”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下去,從實驗、觀察、對比等學習過程中學會努力尋求答案,並在尋求答案和學習過程中自主地與同伴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同伴討論,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或是疑問來解決這個過程中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為教師的引導提供依據,這就形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循環環境。

另外,要多鼓勵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思考、交流。在老師提出的學習目標下,同學之間可以形成相應的學習競賽小組,對比學習經驗和結論,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對學生學習目標的追問引發學生的不同見解,課堂氣氛也會因此活躍起來,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他們會毫無保留地向同學展現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所得,當得到肯定時,他們會喜形於色享受成功的快樂;當他們的理解偏差得不到師生認同甚至被反對時,他們就會靜下心來認真傾聽講解,重新對知識加以理解認識。

再者,就是要發現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也讓大家分享其創新過程和所得結果,鼓勵全班同學向他們學習,以此逐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與此同時去加強學困生的輔導,教師要認真巡視,除了注意收集錯例外,還要對學困生適當地進行輔導,輔導的方式可以採取“生生互動(一幫一)”與“教師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讓學困生在自學過程中,把最基礎的知識加以理解、記憶,使得學困生也能在課堂上儘量地多學知識,少帶學習帳。

通過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是對學生求知天性的釋放,這也是對個體差異的尊重。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二)孩子計算粗心這麼做

粗心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不僅僅是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在我們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有存在。只不過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我們經常會見到家長之間會問道:孩子粗心怎麼辦?每當我們翻開孩子的作業本或者試卷的時候,看見出錯的地方很多都是一些最簡單最基本的題目,甚至還有漏題沒有做。於是父母有的苦口婆心進行矯正,有的大發雷霆訓斥,而孩子卻依然故我毫無改進,家長們也是傷透了腦筋。

實際上,孩子粗心是有原因的。

第一、沒法集中注意力

粗心是與注意力密切相關的。注意力比較差的孩子,在視知覺收到的信息傳入大腦進行分析時,信息很容易受到干擾,就容易出現錯誤、遺漏或遺失,從而導致粗心。研究表明,大多數在走路前沒有充分爬過的孩子,在國小一二年級學習中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身體的協調性差,從生理層面上來分析,難以甚至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動,妨礙了他們從外部世界獲取有用的信息,許多感官信息未能傳遞到大腦,以至於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

視知覺不是視覺,是把眼睛將所看到的信息傳遞到大腦,對看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的一種能力。 有的孩子把69寫成96;有的孩子總把十位數與個位數相加,對位不齊;有的孩子答案計算正確,抄寫時卻抄錯了。這些或多或少的問題,都與孩子的視知覺能力有關。

孩子的視知覺能力因人而異。當一個孩子的視知覺能力達不到同齡孩子的水平,這就會導致粗心現象的出現。

第二、知識點掌握不全面,造成認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對學習新知識不夠重視,重點難點渾然不知,西瓜芝麻分不清,眉毛鬍子一把抓,知識點的掌握上凌亂無序,方法點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講一個個的知識點,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説起來懂了,具體卻又講不明白,如果課後不及時鞏固複習,學到的零散知識很快就會忘記。因此作業考試中必然出現差錯和漏洞。另外,在數學學習中,有的孩子由於對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數學學科的抽象性、邏輯性都很強,這些孩子不能清晰準確掌握數學概念法則。如果對待這些差錯和漏洞的態度是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差錯就會越來越多,漏洞就會越來越大。這樣的知識狀況就會對以後新知識的學習造成障礙,結果可想而知。

那我們又要如何正確糾正孩子的粗心問題呢?

瞭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後,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孩子進行糾正,簡單的重複練習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以及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同時遷移到學習中,能夠有效的減少上面提到的各種粗心現象。

第一,強化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説如果沒有責任心,對什麼事情都敷衍塞責,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有了責任心以後,才會謹慎從事,細緻認真,不敢有半點兒懈怠。要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家長光靠説教不行,還得身體力行,親自做示範,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我們想想一下,一個懶散的父母會培養出嚴謹細緻、富於責任感的孩子。具體來説,在家裏可以給兒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讓他負責掃地或洗碗或者洗自己的襪子之類,幹好了給予鼓勵或獎勵,幹不好家長不能客氣,應要求他重來一遍,直至幹好為止。總之,就是讓他負起責任來。長期堅持下來,持之以恆,孩子的責任心會大大增強。

第二、培養集中精力的好習慣。有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學習,都把電視機開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將,這些做法都會造成對孩子的干擾,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學習;還有的孩子放學回家以後,總是先打開電視,然後邊看邊寫作業,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機,一邊搖頭晃腦地唱着歌,一邊做習題。久而久之便養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習慣,這樣作業出錯的概率會大很多,效率也不高,作業半天都做不完。另外,我們要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遊戲活動、適當的體育運動或玩樂,在做活動、運動或玩樂中時也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勞逸結合,同時讓孩子明白集中精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第三、保持耐心。對孩子粗心這個毛病,做家長的千萬急不得,我很理解一些家長的心情。我的孩子也有粗心這樣的毛病。記得上個月,孩子數學測試做漏了題,扣了3分,被老師加倍罰分,共扣了6分,孩子心裏很難過,抱着陳老師傷傷心心地哭,我們知道後反而安慰孩子,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後來一段時間,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上星期測驗,又有一道題忘記做,被扣罰了1分。這説明孩子在改正粗心的毛病中會有反覆。我們也曾經給孩子講,粗心説帶來的後果。孩子也開始漸漸明白道理了。但是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時間。特別是千萬不要打孩子,體罰孩子。它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後果。因為你的行為不是在糾正,反而是強化。儘管孩子當面承認了錯誤,收到了一時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子又會故態重生,為什麼呢?那是孩子沒有真正入腦、入心,所以持續時間就短。因此對孩子粗心的毛病保持足夠的耐心,不遷就,不粗暴。這樣,你就能夠通過改變孩子的行為來改變他的習慣以至於最後改變個性。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孩子的粗心漸漸減少。

自己能認識到,卻無法改過來,心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真希望廣大教師和家長在正確認識“數學障礙”的同時,對粗心的學生,老師應該想設法改進一些,幫助粗心學生各方面。

國小數學課堂教師隨筆(三)教孩子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

同其他學科一樣,國小數學同樣是與生活聯繫很緊密的一門學科。它的產生主要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產生的一門學科,自然得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時,應着眼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它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它的產生主要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產生的一門學科。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裏,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他們會在為實際中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而沾沾自喜,由於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創設機會,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數學走出書本,走近生活,使學生智力、能力得到協調的發展。

一、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宏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於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馬克思曾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算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滿着數學,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與數學有關.例如通過人們吃的糕點可認識到豐富的幾何圖形;在商場買衣買鞋時經常會遇到打折的問題;住房轉讓和新房購買時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時間的關係等等.數學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二、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脱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於學生生活實踐並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版的國小數學課本也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在教學中,我尤為重視。

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以學生熟悉的,並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脱離生產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如在教學第六冊“歸一應用題”例一時,我把教材中的題目“一輛汽車3小時行120千米。照這樣計算,5小時行多少千米?”作為“試一試”,之前,以“小明買4本筆記本用去了16元,照這樣計算,買6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由於要知道“買6本筆記本需要多少錢,必須先知道筆記本的單價”這一認識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早已具備的,因而在解答時,更顯得得心應手。又如,在教學第六冊例3“挖一條水渠,計劃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實際每天挖40米,實際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學時也將例題作了一點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飲,一家人計劃每天吃3塊,30天吃完,實際每天吃了5塊,實際幾天吃完?”由於要求“實際幾天吃完,必須知道冷飲有多少塊”這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解答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活躍了。

在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選擇題材,進行整理,互相出題,鞏固新知。比如,我班組織春遊活動前,我讓學生以小隊為單位,每人拿出零用錢,一起到商場購物後,再把這編成不同的應用題,同學間相互解答,有的同學編成“我們小隊有7位同學,每人拿出5元錢後去聯華超市購物,買掉礦泉水7瓶,每瓶 2元,還可以買什麼?”“我們小隊8位同學,一共有50元錢,買了麪包8個,每個1元,買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買了……”在同學們的自己編題,自己解答中,他們的數學思維、數學解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這是他們在玩中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興致頗高。

三、鞏固新知識要做到擅於挖掘現實生活素材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

比如,以前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正好遇上第27屆奧運會即將在悉尼舉行,於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前兩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奪得32枚金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佔5/8,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還組織學生進行預測:今年中國能奪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説:“16枚。”黃燕説:“比上屆多3枚。”胡夢説:“能奪得本屆金牌總數的1/15。”於是我就問:“要知道黃燕預測多少枚,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呢?要知道胡夢預測多少枚,你認為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呢?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鍊了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加強課外實踐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着重要作用。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過的才會理解和運用。因此,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著名的數學華羅庚先生曾説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精闢地闡述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可以説數學為很多生活問題建模。

例如舉行一次野炊活動。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統計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調查市場行情,讓學生親自去糧店買米,去菜場買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如買菜中的估算,人民幣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選擇等策略活動,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人類生活的實際需要,社會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發展進程,讓我們每天思考,每天探求,每天革新。“野炊”活動將學生學習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評論着自己所買的菜,交流着買菜的體驗,充分展示了每個人的個人愛好,生活經驗、情趣,也學習和交流着學習數學所包融的價值觀,實用觀,享受着學習數學的快樂。

又如有一年經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農民議論説今年的玉米可能要減產幾成了。於是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分小組調查自己村中的幾户人家,瞭解他們種同樣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況,根據蒐集的數據算出這幾户人家今年比去年減少了幾成,這幾户人家平均減產幾成。思考:是什麼原因列出來,小組中的學生分工進行調查,完成調查後,合作寫出一份調查報告,並給農民提出建議。這是融數學、科學、社交知識於一體的綜合練習,前半部分是百分數(成數)的實際應用,沒有給出具體數據,需要學生自己調查完成;後半部分是學生調查造成減產的原因:(1)與經常下雨有關。(2)管理不當,病蟲害的緣故。(3)空氣污染。(4)玉米品種問題。這樣的作業設計取材農村特有的資源,從孩子們身邊的現實問題入手,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運用各種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鍛鍊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獲取知識、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實際運用能力,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並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科,提供給學生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充分發展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數學課成為活動的、創造的課堂。

篇五: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

優化數學教學方式

由於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這種特殊身份及其生活環境,使他們之間的交往、野外活動大大減少,導致他們“事實經驗”貧乏。而這種“事實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材料”。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來填補學生“事實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實現這種體驗學習。

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研究的對象。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能感到親切,能產生數學情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⒉優化數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可體驗的數學事實。

數學中概念課一般比較難教,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採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教師為學生提供1分硬幣、學生非常喜歡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撲克牌等實物,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數學事實——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找的積極性很高,有的説:“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説:“1分硬幣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數字如‘1978’的長度是1毫米、撲克牌中‘J’豎直的地方的寬度剛好是1毫米、撲克牌中‘4’一橫出頭部分的長度是1毫米。”你看學生觀察得多仔細啊!有的説:“我發現了三張撲克牌疊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藉助實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創新“火花”得到了迸發。

⒊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

教師要善於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和當前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來設計有結構的學習材料。設計的學習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會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悦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愉悦的體驗就不夠強烈。

篇六: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

數學幾何體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本課的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去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以及面與面之間的關係,稜與稜之間的關係。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三角板、尺子等工具畫長方體和正方體: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並會畫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設計本節教學的基本流程。

1、創設情境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2、觀察思考 尋找長方體和正方體。

3、觀察感悟 畫出長方體、正方體。

4、歸納收穫 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

我的設計意圖是:

1、創設情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數學是來源於生活,所以我為引導學生深入,我找來一個包裝紙盒箱(長方體)、一個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紙盒,還有不同大小的長方體、正方體教具讓學生認識,同學通過這些比較熟悉的紙盒,使他們感應到在生活情境中獲得有關長方體、正方體的一些感性認識,初步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

2、觀察思考,尋找長方體、正方體。

學生在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後,我接着就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長方體、正方體。並直接觀察教具長方體、正方體找出他們在點、面、稜三個方面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感。

3、觀察感悟,畫長方體、正方體。

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指導畫圖的方法後就放筆操作,第一、先畫出一個長方形,然後畫長度相等的平行線,使它構成一幅長方體,第二、放手給學生自己畫正方體。通過操作讓學生掌握畫立體圖的方法。

5、歸納收穫,總結長方體、正方體。

這節課中如果有動手操作,創造長方體、正方體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了解的更加透徹,更加真切。

請學生談收穫,學生在歸納的基礎上,老師再對這些內容加以補充、歸納,並提出在路上、商店、家裏找一找長方體、正方體。從而讓學生懂得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的長方體、正方體,這些長方體、正方體又有什麼作用等等的課外探究問題。

篇七: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

師生和諧相處、課堂其樂融融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學生的自主學習

《方程的意義》一課,課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理解了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在自學、交流中逐步由不等式——等式——方程,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在得出方程的概念後,接着讓學生每人寫方程,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判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具備兩個條件:1、等式2、有未知數。再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分享快樂,營造和諧課堂

對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我探索中的體會,特別是建立在獨特生活經驗基礎上的獨特想法與思路,更要細心地去捕捉,然後緊緊抓住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把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充分地挖掘出來,展現出來,在“動”的過程中把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學中,在學生探討出方程意義後,我讚許的一笑,學生受到鼓舞,頓時爭先恐後各抒己見,課堂變成師生研討的場所。課堂中,當學生得到老師的讚許時,學生的心裏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堅定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老師把學生是否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自己的事,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並參與學生的探索求知過程,和他們一起研究、探索、獲取,分享他們的快樂,教學就會達到師生和諧相處、課堂上的其樂融融。

篇八: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雖然教學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間也接觸了不少估算內容的教學,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到現在的估算教學要求與原教材有很大的區別,過去一般都是運用“四捨五入法”進行估算,方法比較單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級教學大數的改寫時學生才第一次接觸“四捨五入法”,而估算教學早在一年級就有安排。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沒有接觸“四捨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學定勢思維的影響,還是比較傾向這種方法。

這次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細研讀教材後發現:估算方法的選擇“四合五入法”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別是遇到實際問題時要靈活選擇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國小教學》雜誌上刊登了吳正憲老師的一篇估算教學案例,深受啟發。

[片斷]:

師:明天就是重陽節,學校準備組織我校的29名離退休教師出去秋遊,每位老師的門票車票共計104元,請你幫工會主席估一估,應該準備多少錢?

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104*29,

生: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準備3000元錢就夠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準備3300元。

生:不對,3000元錢不夠。

生: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實際數少了。

生:應該準備3016元。

師:你已經算出準確數是3016。

師:如果你現在是工會主席,你覺得應該準備多少錢呢?

生:3000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遊玩了。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別人又不會因為你多帶了錢就漲價。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假如有些老師忘帶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錢買。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假如要下雨沒帶雨傘還可以用多餘的錢買。

師:看來是應該多準備一些錢。

師:你覺得第一種估算方法有問題嗎?

生:沒有問題,但與真的不行。

師:估算方法沒有問題,但和實際情況有出入。

師: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們的估算方法,比較估計的數與實際數的關係。

生:第一種方法做的比實際小,第二種方法估的比實際大。

師:我們把比實際小的叫小估,比實際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吳老師課中的命名)

生:我還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準備20xx元就夠了。

生(反駁):你沒有發現3000元錢都不夠了,還小小估。

生:看來如果你是工會主席,老師跟着你就要倒黴嘍。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於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師: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歡哪一種?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歡。

師:為什麼?

生:不好口算。

師:你認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數看成整十整百的數容易些。

師:看來估算我們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對方法,還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數。

[片斷二]:

師出示:批發部每月賣出720瓶桶裝水,一年大約賣出多少桶裝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個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學生的意思是12不能變)。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師:這道題是選擇大估還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會不夠。

生:隨便什麼都可以,因為這裏沒有錢。

生:大估,因為熱天水的銷量會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氣冷的時候銷量也會減少很多。

(此時,學生有三種觀點,每種觀點都説的很有道理,誰也不服輸)

師:你們説得都有道理,我也認為這題大估、小估都可以。

隨後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又編了一道題關於載重量的題,這道題是必須用小估的方法解決的,雖然一開始學生在估算方法的選擇上隨意性很大,但最後經過討論,學生們還是認為為了更安全,應該選擇小估的方法進行估算。

……

[反思]:

教學估算三年來,可以説這節課是真正理解了估算意義進行教學的第一課,感觸頗深。

一、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課前,我一直擔心孩子們不會發現估算方法中的問題,對於各種方法他們都會持肯定態度,因為過去我們就是這麼要求的,但是班上確實有些學生思維特別活躍起,不會受別人的思想所左右,看問題很全面,在這些學生的提示下,其他學生也會有所意識,問題就會被發現、解決。

二、學生是估算還是精算?

課堂上,學生們雖然想出了很多種估算的方法,通過討論也發現估算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但不少學生在發言中指導出,所謂的與實際相吻合,就是要先算出準確值,在根據準確值及題目的要求看一看是取大還是取小。為了幫助學生認識估算的真正意圖,我只好告訴學生,如果這樣的話,估算的價值就沒有得到體現,估算就沒有必要先算出準確結果,但這樣一來,有些學生還行,可一大部分學生就真得很迷惑,到底該怎麼辦呢?是小估還是大估,怎麼分析,有些學生真的看不準,對他來説最好的沒過於算出準確值,在根據準確值進行大估或小估,這就是不少學生眼中的估算。

三、估算教學要注意把握整體性。

教學新教材至今,一直都沒有能夠通覽全冊教材,一般都是教學一冊,看一冊,讀一冊,這樣一來,對每一個具體內容的把握、理解就很不到位。比如,估算內容的編排,在前幾冊教材上,雖然一直都沒有出現估算方法,但仔細閲讀不難發現大部內容採用的方法還是侷限於“四捨五入法”,教材上雖然沒有介紹,但感受最多的還是這種方法,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找對應數的最接近數。回到這題,如果要找104的最接近數,只能是105或100,學生想到這兩個數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能提前滲透估算的正確思想,學生的學習可能就會少走不少彎路。

篇九: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教師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最好的方法及途徑。興趣沒有,學生學得也就沒勁。我覺得學生學習沒有興趣,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沒有創設良好的環境,應該把題目放在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學習。比如:我在教學除法的過程中,“買東西”老師做顧客,請學生做小小售貨員,東西當然由顧客決定,需要的錢數就需要小售貨員作答。答對的要給以獎勵,這樣就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們會搶着回答,那就請坐的最認真,上課聽課最認真的學生回答。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請同桌之間相互做顧客和售貨員,看那兩個小夥伴合作的最好,要適時的進行表揚,並加以物質獎勵“小五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以前有進步,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再就是對學生的問題一概不拒。雖然有些孩子提出一些我們回答不或聽不懂的問題或與知識關係不大的問題,我讓他們放入問題銀行等到以後自己就能解釋,並不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老師來回答,只要認真學習自己就能解決問題。我覺得這樣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進師生關係。

還有在平時上課應該讓學生自己找出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入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十: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本次期末考試結束了,根據學生答卷情況,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我認真進行分析與思考,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從試卷的出卷情況看試卷分析:

1、首先,版塊設計得簡潔、明朗,結構合理,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答題空間。考出了學生的真實成績和水平,增強了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2、貼近生活實際,體現應用價值。“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是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本次試題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題材,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情景化,通過填空、選擇、解決問題等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實用性和應用價值。

3、重視各種能力的考查。本次試題通過不同的數學知識載體,全面考查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觀察和判斷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4、試題量適中,題型多樣,內容豐富,有很強的針對性。特別注重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滲透了結合情境解決問題的思想,讓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對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導向性。

5、試題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靈活性,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如:計算部分的簡便計算等。

二、改進措施:

1、 學生的口算能力有待於加強,提高準確度。

2、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在今後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中。教育他們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他們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5、加強對分數知識的拓展。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篇十一: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掌握了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因此學生計算能力初步具備的基礎上,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難度並不算很大。但在實際教學中,從課堂練習和作業反饋來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主要表現在:

1、數位不對齊,有的學生把一位數加減兩位數中個位上的數對到十位上,造成計算錯誤。

2、橫式上的得數不寫。

3、有的學生在寫豎式時,總是把數字或符號抄錯,如把23抄成32,把加號抄成減號。

4、有的學生豎式是寫對了,但在具體計算時把減法當加法在做,或把加法當減法做。

5、有的學生口算了以後就把答案寫在橫式上,再列豎式計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回顧我的教學,不難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並不熟悉低年段的學生學習特點,在我的潛意識裏,已經把他們的能力拔高了,很多細節,我沒有強調和深入講解。例如我認為“數位要對齊,就是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學生理解沒有絲毫問題。現在看來,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應該應該舉一個如25+9或類似的算式,讓學生在錯例上,加深對“十位對十位,個位對個位”的印象。

針對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應該加強列豎式計算,嚴格要求按規範的方法和過程去計算;為了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對差生還要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能力(可以讓學生熟讀口訣表);

通過一個多月的教學,我覺得,瞭解教學對象和把握教材真的很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學對象=有效教學”這句話真有道理。

篇十二: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麼如何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佈置第一課的作業中尤為重要。

二、培養學生情感,促進師生感情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後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但要有一顆愛心,更要有一顆耐心。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困生”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此,廣大教師已經從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轉化措施,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開展。但本人覺得,在教育應張揚學生有個性、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採用鼓勵表揚方式,來引導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表揚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要讓陽光哺育每一個學生們快樂地成長,就需要有“六心”。

1、愛心。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瞭解學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困生”,才能輕鬆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困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悦誠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困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困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困生”的信心,“學困生”身上雖然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也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為教師絕不能緊盯着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於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困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緻觀察,全面瞭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耐心。“學困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往往花費了艱鉅的勞動卻收效甚微。作為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為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5、寬容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困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困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語、斥責,這樣會使“學困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困生”,無休止的批語、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困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願意按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困生”的所有缺點,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啟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困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篇十三: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

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

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三、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

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篇十四: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為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為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為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為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篇十五: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關於數學教學的本質問題,探索式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參與,全方位展示數學思維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過程,暴露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解決方案的制定選擇過程以及探索數學結論的發現、論證過程。探索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重視背景介紹,通過概括形成概念、法則

教學中每一個概念的產生,每一個法則的規定都有豐富的知識背景,捨棄這些背景,直接拋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和法則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做法,這種做法常常使學生感到茫然,丟掉了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探索式教學就是要克服這種弊端,還概念和法則形成過程與學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學,傳統的方法是給出方程的定義,然後給出若干式子讓學生判別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學的做法是,先給出若干式子,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點,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數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數的,這樣我們就把這一種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許多,這裏不再多説。

二、提供開放問題,通過探索發現定理、結論

數學中的每一個定理結論都是前人經過艱苦的探索發現的。即使是一個一般的命題,一個猜想,其提出的過程也凝聚了數學家的智慧。傳統的做法往往是給出現成的結論,然後照搬現成的證明。這樣做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總是心存疑慮:這個定理是怎麼來的?這個證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學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的被動局面,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疑慮,讓學生

主動積極地去參與探索,嘗試發現,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問題情景,通過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集中體現。傳統做法往往是淡化“問題意識”,教者奉獻該學生的是一些經過處理的規律問題和現成的漂亮解法,捨去了對問題的加工處理過程,也捨去了制定解決方案的艱辛歷程,學生聽起來似乎顯得輕鬆,但數學的能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學則是要強化“問題意識”,充分展現對問題加工處理過程和解決方案的

制定過程,既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氣氛,通過比較優化解題方法

在數學中,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法是十分普遍的,傳統的做法通常是將那些教者認為最佳的方法介紹給學生,害怕學生走彎路浪費時間。然而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學生有時很難想到,甚至無法想到。學生在讚歎教師“妙筆生輝”的同時又感到一絲無奈。

探索式教學則要求儘量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要打破權威,造就民主的課堂氣氛,充分傾聽學生的意見,哪怕走點“彎路”,吃點“苦頭”

;另一方面,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評判各方面之優劣,最後選出大家公認的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增加發散機會,通過交流,實行羣體效應

數學中除了“一題多解”以外,還有“一題多變”、“一法多用”、“一圖多畫”等多種發散機會。探索式教學十分重視為學生增加發散機會,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參與場所,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因素,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並通過交流,集中羣體的智慧,實現課堂教學的“羣英會”、“大合唱”。

六、注意回顧反思,通過總結提煉數學思想

探索式教學要求充分暴露知識的發生過程,其中包括數學思想的提煉概括過程。數學思想總是藴藏在各種具體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之中,它是知識的結晶,是高度概括的數學理論。數學思想不僅對學生系統地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具有指導意義,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大有好處。探 索式教學通過對學生知識的回顧、反思,對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煉,挖掘出其中的數學思想,並用數學思想指導數學教學實踐。

篇十六: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最新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與大師面對面

這次聽課有幸入住專家、名師雲集的賓館,使我們與這些大師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14日早上,我們(我和阮利娟)就遇到了華應龍老師。當時我們在電梯口相遇,還沒等我們認出他來,華老師就已經笑眯眯地跟我們打招呼了“你好!”我們趕緊很不好意思地向他問好。一同乘電梯下樓的除了華老師、我們倆,還有與華老師同行的穿紅衣服的年輕老師(後來聽課時才知道是劉偉男老師)和一位年長的專家(恕我眼拙,不知這位專家的大名)。當時這位專家以為我們四人是一起的,就問華老師:“這是你的團隊?”華老師立刻笑着回答:“中國團隊!中國團隊!”我真佩服華老師敏捷的反應力,如此回答,還免去了我們倆的尷尬。電梯下到2樓(餐廳),門打開,華老師一直很紳士地將手扶着電梯門(以防人出入時門突然關上),直到電梯內的五個人全都順利出了電梯,他才收回了手。

短短的2分鐘時間,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讓我在佩服華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之餘,更敬佩他敏捷的反應力、儒雅的風度和謙遜的為人。

2.探尋“解決問題”

所聽的課以高段的居多,作為低段老師,我當然更關注低段的課。就説説張莉老師上的“解決問題”吧。“連乘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存在以下幾類問題:(1)對情境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收集能力不強,讀題能力欠缺;(2)知道如何列式,但卻不能清楚表達思考的過程;(3)對每一步算式對應的算理不明;(4)對教材中呈現的方法容易理解,但缺乏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策略。而張老師的課準確把握了學生的'學習難點,對學生可能會出現問題的關鍵處都一一做了精心準備,因此課堂顯得遊刃有餘,張弛有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張老師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化解數量關係抽象的難點的做法。在教學中,張老師把學生的每一種方法,都回歸到方陣圖,讓學生結合圖形去理解算式表示的數量關係。如:8×10×3﹦240(人),8×10先求什麼?(一個方陣有多少人?)80×3再求什麼?(再求3個方陣有多少人?)對應着學生的解題思路,老師運用多媒體課件配合演示,直觀形象的圖示讓學生對每一種列式藴含的數量關係一目瞭然,通過數與形的結合,既分析其數量關係,又揭示其幾何直觀,使數量關係的精確刻劃與空間形式的直觀形象巧妙、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篇十七:國中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作為一線教師,都想創建自己的高效課堂,那麼又怎樣能達到真正的高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很輕鬆掌握了這一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孩子和老師心情都是輕鬆愉悦的,老師沒有太多的遺憾,學生意猶未盡,孩子由不喜歡到喜歡。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然而,要構建有效教學並不能只有一兩個方面做到就能夠達到,需要教師多方面的努力。

1.採取教學方法新穎

新穎的東西能激發人的興趣,形象具體的東西易喚起人的情緒。強調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就是要儘量避免教學內容的單一化和教學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學過程在內容上具有新意和亮點,在教學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夠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並使學生易於接受。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全過程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學習,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學生在輕鬆的探討中學習,興趣盎然。

2、有效的教學應該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過程。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那麼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是單向的,這樣,必然存在着侷限性。因此,學生學習中的交流應該是多向的,教學過程應該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就是説,知識是合作掌握的。同時,師生之間關係也應該是合作的,而不是權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3、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説,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奧妙,並且為其目的而去廣泛地涉獵相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

營造和諧氣氛、創設引人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個充滿激情並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景,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緊緊圍繞教學的每一環節進行。為此,教師每節課都應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走進課堂,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輕鬆愉悦的笑容、適度得體的肢體語言來營造舒適的課堂氛圍,把學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課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不斷地創設情境問題,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知慾,開發學生的能動性,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致,使之自覺地去思考,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4、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應重視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引導學生思考:“我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想?”,“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的?”,“是否還有更好的解題途徑?”,“今天學的這些知識有什麼聯繫?”等等,通過這樣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地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

有效的課堂導入需靈活多變、簡單巧妙、新穎自然.教師只有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學生的基礎以及學生的風格,設計出適宜的課堂導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思維處於最佳的活動狀態,才能為整堂課的和諧自然發展定下基調,從而去實現有效教學。

篇十八:國中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贊可夫有可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説,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恆不變的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輕鬆學習數學,就要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逐步學會區分概念中的本質與非本質屬性、主要與次要的因素,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也就是發展學生的空間的、抽象的、邏輯推理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從國小的直觀數學思維逐漸發展,空間的、抽象的、邏輯推理思維會佔據優勢地位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中要注重培育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

所謂個性思維品質就是通過數學教學,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比如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邏輯性、獨創性。國中數學課程把?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作為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從而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想等合呼情理的推側。

所謂個性心理品質主要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與態度,讓學生能夠感受數學的美、欣賞數學的美,並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忠誠、堅定、自信的`意志品質。有些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對數學沒有興趣,甚至討厭數學,那正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揭示這些數學美。還記得一位哲人説:?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在課堂上隨時向學生指出數理科學的美,因為那是一種‘點金術’是阿里巴巴叫開山洞大門的神祕符咒。?在教學過程中,若能通過鑑賞數學美,可以使學生從心靈的深處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情感,進而讓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輕鬆學習數學課。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繫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三、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嘗試的素養

數學教課書中,每一章節都注重新的知識來源,讓學生知道要學新的知識是由於要解決新的問題的

緣故,例如,學習有理數時,課本從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個角度,立體化地説明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有利於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向既重結論又重過程的方向發展。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樹立民主、平等教學作風,把教者變成?一位知心朋友?、?一位參謀顧問?、?一位能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問題、而不是拿出現成結果的人?。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要轉變施教者自身的思想,教師必須從以前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定勢中走出來,用?一切從培養能力出發,一切以提高素質出發?的方向去考慮如何教學,要從讓學生輕鬆學習數學的角度去分析教材、備課、上課、布作業、考試這些教學中的基本元素。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後培養髮展學生的思維

要讓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輕鬆學習數學,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心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師要努

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轉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自主的?探索型?、?發現型?的自願學習。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以完全平等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閲資料,尋求答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強、自控、自信的品質,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嘗試的素養。以往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時,是教師出題來鞏固練習,學生照?模式?套用。如果教師和學生一起,師生之間?互問互檢?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出題目,互相檢查對新知識理解,互相針對課本主要內容改編或創編一些新題目,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但能培養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嘗試,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不但要在教學中加強引領,還應在學生的課後中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創新是思維品質的最高層次,只有多種品質協調一致發生作用才能有助於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數學教育觀,要站在培養學生高素質的角度,從如何使學生學好數學,輕鬆學習數學出發,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的勇氣、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等個性品格得到錘鍊和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5w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