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第1篇:《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自學研討,掌握本課的生字。

2、準確、生動地複述課文。

3、幫助學生樹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難點

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聯繫背景評價包拯這一形象。

教學突破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結合課下注釋自主將文言文變成自己的話通譯下來;引入學生平時看電視書刊以及傳説中瞭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講述,教師及時給予合理評價。

教學準備

有關字詞、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課文朗讀帶。學生蒐集有關包拯的故事。

教學步驟

第一課

一、 導入

1、電視台曾熱播過電視劇《包青天》,哪位同學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題曲,哪位同學又能根據本部電視劇的情節對包青天做簡明扼要地評價。(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獎勵)

2、這些故事都是編導們演繹的,與歷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們來看看史學家是怎樣記述這一人物的,板書課題。

3、簡介文學常識:本文選自《宋史·包拯傳》。“傳”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敍述傳主的生卒、地位、官職、生平事蹟等內容。包拯的事蹟長期流傳民間,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導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閲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三、 示範朗讀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閲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四、引導複述

1、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每段重點寫了包拯的一個特點。有的段落記敍具體,有的段落記敍較概括。請同學們選取一個段落來複述,要求準確,生動。

2、根據學生複述情況,做具體評價,既要鼓勵,又要指出改進方法。

五、本課小結

學習文言文有個規律:從機械性朗讀到理解性朗讀再到表演性朗讀,本節課我們就是按這幾個步驟進行的,同學們對本課內容還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請大膽提出、大膽思考、大膽質詢,大膽必“大得”。

六、板書設計參考

人物傳記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學家)

鬻、徙、硯、率、遺、耶、割牛舌案進貢硯台

斂、憚、惡、嫉惡、苟、贓、出使契丹嚴峻執法

塋克己奉公

七、作業設計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2)聞者皆憚之

(3)與人不苟合

(4)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2、翻譯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2)京師為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麼?為什麼?(用自己的話)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二、 1、啟發發言:同學們對《包拯》一課提出了哪些疑問,是怎樣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2、肯定學生解疑的方法,並做恰如其分的指導。

三、 引導評價

啟發:在第二單元,我們已經接觸了幾篇傳記,(投影:學習傳記要在瞭解人物事蹟的基礎上,結合人物所處的背景,做出恰當的評價)。請你結合課文評價一下包拯這個人物?

四、 誘思導學

五、 1、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我們已接觸過幾篇,哪位同學們能舉例談談。(引導學生注意本文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人物)

2、提問: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嗎?試從文中找出答案來。

五、拓展鞏固

1、 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請舉出他審過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清官?他們有哪些事蹟?請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向同學們講述。

六、本課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寫包拯的典型事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形象。寫人離不開寫事,寫事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表現效果更佳。

七、作業設計

填空

課文共有——個段落,分別記敍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開審案、平日為人幾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記敍較具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記敍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寫,第________段穿插了側面描寫。

第2篇:《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包拯》七年級語文教案範文,送一篇給你。

《包拯》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人物傳記的寫作手法以及結構形式。

2、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通過本文記敍,認識包拯——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學生要為人剛正、廉潔,使學生熱愛今天的新社會。

4、學習利用工具書,學習古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難點:

1、學習利用工具書,學習古文。

2、瞭解包拯的優秀品質。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通讀課文,熟悉課文。讀準字音。

二、導入新課

“青天大人”是我們對封建社會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今天來學習這篇古文《包拯》。

三、正課

1、全班齊聲朗讀課文。

2、比照閲讀。

對照課文,根據下邊註釋,大體瞭解本文記敍的相關內容。

明確:本文介紹了包拯為官期間發生的幾件事,表現包拯的優秀品質。

3、補充課文字詞解釋,再讀課文。

主來訴:失主/起訴 殺而鬻之:表順接/代牛 驚服:吃驚/歎服 徙知端州:平遷 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因為/都/用來/贈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無以對:就,於是/用來/應對,回答 雖甚嫉惡:即使/很,十分 不從吾志:聽從

4、學生分組朗讀課文。

5、請學生試譯下列語句。 ①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

明確:(當時)有人偷割別人家的牛的舌頭,失主來告狀。 ②涿州亦嘗開門矣,剌疆事何必開便門哉?

明確:涿州也曾經開城門,剌探邊疆軍事機密,何必開便門呢? ③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

明確:(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沒有一個不因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請學生複述文中介紹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業:

1、文中表明包拯廉潔奉公的語句:

2、文中表現包拯愛憎分明的語句:

3、文中表現包拯生活儉樸的語句:

4、文中表現包拯改革訴訟制度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語句寫出包拯的廉潔的美好品格?通過什麼事例表現?

明確: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文中通過包拯在端州任職,一改以往慣例,不謀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潔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剛烈,可是他愛憎分明,又有原則性,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明確: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權重,可是他生活極為儉樸,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明確: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4、包拯素以“包青天”見稱,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他能夠直接面對百姓,傾聽他們的冤情呢?

明確: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嚴以律己,對後世子孫同樣充滿了希望,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他對後世子孫的訓誡?

明確: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三、分析

1、人物傳記的寫作手法

本文節選自《宋史·包拯傳》,文章開篇先介紹人物姓名、籍貫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這一部分以記敍為主,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第三步以議論的表達方式,評價人物,本文最後一段從人物的性格,為人處事,生活簡樸作風以及遺訓四個方面總結了上文。因而全文脈絡清晰,詳略有致。文章還採用了對比手法來寫。

2、本文結構特點。

先分説後總説,先記敍,後議論。

3、本文以事寫人

審盜割牛舌案——表現包拯機智,斷案如神。

任職於端州——表現包拯廉潔奉公。

使契丹——表現人物立場堅定,維護國家主權。

任開封府——歷明吏制、廣開言聽。

四、小結

本文生動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這個人物,告訴我們為官清正廉潔,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於國家。

五、作業

在封建社會,類似包拯的清官還有哪一些,你能説説他們的故事嗎?

〖材料〗以海瑞為例,他生於明朝衰弊之際,一直以“天下治安”為念。為淳安知縣時,他“布袍脱粟,令老僕藝蔬自給。”及任職朝廷,他更不顧身家性命,指斥時弊:“今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臣不勝憤恨”。他逆批龍鱗,對皇帝説:“吏貪官橫,民不聊生”,“陛下之誤多矣”。連皇帝也讚歎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輩出著稱,這與當時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學、崇尚清節的社會風尚具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像人稱“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曾對康熙帝説,自己之清廉來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訓臣以廉謹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隨。齋用絲粟以上,皆運致於家。循分自盡,而人皆信之”。這可以説是“賠本”做官之典範。著名清官于成龍,出仕時即表示“某此行絕不以温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終其一生,摒絕饋送,“凡在親戚交遊相請託者,概行峻拒。所屬人員並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稱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貴孤潔”,為“理學之真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清初實行的是低俸祿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過清貧的生活,于成龍官至總督,每天還以青菜為食,致有“於青菜”之名。陸隴其雖為知縣,仍“與妻同駕小舟,惟有圖書數卷,其妻織機一張而已”。對這些官僚來説,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境界,是無法承受這種艱苦生活的。

陳璸是廣東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進士,初授福建古田知縣,繼任台灣知縣。他有一句為官名言:“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這話頗有防微杜漸之意,實可供後來者咀嚼再三。在古田、台灣任上,即以“廉能著稱,輿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為偏沅巡撫。初任巡撫時,他就將橫役累民的湘潭知縣和長沙知府革職查辦。繼而又上疏言及關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蘇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糶積穀以濟民食”、“置社倉以從民便”、“崇節儉以惜民財”、“禁饋送以肅官箴”等,款款擊中時弊,並躬行實踐,贏得各方讚譽。更有可稱者,陳璸死後,留下遺書,將自己應用而未用的“衙門公費銀”解交國庫,“以盡未盡之心”。康熙帝歎曰:“陳璸居官甚優,操守極清。朕亦見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實未見,即從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傳·陳璸傳)又據史載,陳璸一人為官在外“幾二十年,未嘗挈眷屬、延幕賓,公子曠隔數千裏,力不能具舟車一往省視。僕從一二人,官廚以瓜蔬為恆膳,其清苦有為人情所萬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終其身不少更變”。對於一個封建官僚來説,把“清廉”掛在嘴邊或者偶爾作作樣子,藉以欺上瞞下,也許是常事,但像陳璸這樣身處官場而能始終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陳璸雖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遠非張伯行所能比,更何況他不但是清官而且還是幹吏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v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