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必修1 一、二課複習提綱

必修1 一、二課複習提綱

必修1一、二課複習提綱

必修1 一、二課複習提綱

第一課第一框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1.生產力的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2.生產關係的內容:生產資料所有制(起決定作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配製度。

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2)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狀況相適應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二、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

1.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生產力水平低下。

2.原始社會的生產關係的特點: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結成平等互助的關係;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三、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

1.私有制的確立:土地變成私有財產,這標誌着私有制的確立。

2.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四、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

1.奴隸社會的生產力: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脱矇昧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是歷史的進步。

2.奴隸社會的生產關係的特點:(1)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並完全佔有奴隸;(2)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強制下勞動;(3)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佔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五、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

1.封建制生產關係的特點

(1)地主佔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2)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於地主,屈從於地主的奴役。(3)地主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佔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2.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1.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1)資本家佔有一切生產資料。(2)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僱於資本家,成為僱傭工人。(3)資本家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2.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建立必須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出賣勞動力的人;二是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做資本。

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實質: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是生產相對過剩,但這種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説,社會生產商品顯得過剩。

(2)原因:①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七、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的命運之間的關係

1.在階級關係上的表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2.一切矛盾和衝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第二框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一、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

1.思想來源——空想社會主義2.歷史前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

1.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

2.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

①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②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特點(除了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務(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策略原則(團結絕大多數人),闡明瞭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③闡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

三、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1. 巴黎公社——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

2. 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現實(1)亮點: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是: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係;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2)意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1.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2.資本道路走不通的原因:①由基本國情決定。②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③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3.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其關係

(1)兩個步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2)相互關係: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後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

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1.起止時間和標誌事件

①開始的標誌: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具有里程碑意義。

②勝利的標誌:1949年新中國成立。重大意義:第一,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2.新民主義主義革命的過程

①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和傳播: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1年,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就有了主心骨。

③28年的浴血奮戰:經過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後,終於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道路:

(1)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2)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一、1949—1956: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起始時間及標誌事件

從1949年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誌: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民當家作主)

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內容概括説來,就是“一化三改”。

3.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是國際形勢有利於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4.過渡時期的重大意義

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二、1957—1978: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出了規定。

(1)主要矛盾: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儘快把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社會主義的全面展開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後,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一次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3.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也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

三、對新中國成立初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客觀評價

(1)一個結論: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2)一個飛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3)一個肯定:探索過程雖然也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jmd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