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科研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 》

《科研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 》

《科研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 》

《科研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 》

目錄

第一章 科學與科學研究(概論)??????????????(1)

第一節科學的概念及其性質?????????????(1)

第二節科學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養?????????(9)

第二章 科學研災的方法?????????????????(15)

第一節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15)

第二節 科學研究的實踐方法 ?????????????(26)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檢索與利用????????????????(44)

第一節信息和信息檢索 ??????????????(44)

第二節 信息檢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學術論文概論?????????????????(64)

第一節學術論文的概念??????????????(64)

第二節學術論文的性質??????????????(68)

第三節 論文的特點 ????????????????(75)

第五章學術論文的選題????????????????(81)

第一節課題類型和選題原則????????????(81)

第二節 選題的途徑、步驟?????????????(100)

第三節 選題的方法????????????????(105)

第六章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 ?????????????(109)

第一節 擬定提綱?????????????????(109)

第二節 寫作初稿?????????????????(112)

第三節 實施論證?????????????????(114)

第四節 修改論文?????????????????(118)

第五節 論文定稿?????????????????(122)

第七章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124)

第一節社會科學論文的寫作方法??????????(124)

第二節 自然科學論文的寫作方法??????????(133)

第八章學術論文的寫作規範??????????????(151)

第一節學術論文寫作規範的概念及常用標準的使用??(151)

第二節 學術論文寫作規範的相關要求????????(152)

第九章畢業論文的答辯與評價?????????????(167)

第一節學術論文(畢業論文)的答辯?????????(167)

第二節 學術論文(畢業論文)評價??????????(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專業論文示例???????????????(183)

範文一:少數民族研究論文?????????????(183)

範文二:教育學類論文???????????????(191)

範文三:文學類論文.???????????????(197)

範文四:英語類論文????????????????(204)

範文五:數學類論文????????????????(2l0)

範文六:物理學類論文???????????????(2l6)

範文七:化學類論文????????????????(224)

範文八:生物學類論文???????????????(230)

附錄一學術論文的編排規範??????????????(240)

主要參考文獻?????????????????????(250)

後記???????????????????????(250)

第一章科學與科學研究(概論)

本章從介紹科學與科學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徵開始,對科學的概念、科學研究的可能性、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及建立基礎等等問題做了探討。並強調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進科研創新,必須對科研能力的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再認識。

第一節 科學的概念及其性質

一、什麼是科學

(一)科學的概念

“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a”,意為“知識”、“學問”。16世紀傳人中國,當時將英語“science”譯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簡稱,以表述實踐出真知的含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教育學家福澤吉把“science”譯成“科學”並在日本廣泛應用。1893年.康有 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也用了“科學”二字,此後“科學”替代了“格致”,並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討論“科學”這一範疇時把它與知識聯繫在一起,認為科學是關於事實的原因的知識。被譽為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時,進一步把知識與科學聯繫在了一起。這裏我們所要明白的是.科學是知識,但是卻不能説“知識是科學”,即有的知識可以被稱之為科學.有的則不能。那麼,哪些知識可以被稱之為科學呢?羅素曾經把“科學”規定為訴諸人類理性的“確切的知識”,指關於有限領域、有實證根據、有明確適用範同的知識。達爾文説“科學就是整理事實,以便從中得出普遍性的規律或結論”,指出科學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科學學的創始人之一J.D.貝爾納説,“科學可作為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積累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以及構成我們的諸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諸態度的最強大勢力之一”,科學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相關活動的事業。

《韋伯斯特新世界大辭典》給“科學”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科學是從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這一目的出發,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而得到的系統的知識。”這一定義首先規定了科學的對象;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與規律。這個確定研究對象是不依賴於我們認識主體而存在的客觀世界,這個世界有着自己的規定性和發展規律。這一點是一切科學的前提。我國的《辭海扒1979年版)認為:“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應該按照內在遲輯關係把已知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綜合化,使之成為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而且這種知識體系仍舊在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察,以加深對科學概念的認識。

1.科學是知識體系

這是從理論方面對科學進行考察。

所謂知識體系,是説科學不是零星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系統化的知識總和。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是一種意識形態;作為觀念形態的科學從來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學發展受到哲學、宗教、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它又是促進整個人類精神文明進步的最強大的力量。

科學是經過實踐驗證的發展着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裏,科學的萌芽還沒有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並且與原始乙術、原始宗教結合在一起;古代科學除少數學科取得理論形態外,絕大部分是實用科學,條理化了的經驗知識;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是15世紀以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從19世紀末葉算起.其歷史

才100多年。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特殊的認識方法——觀察、實驗、模擬、科學抽象、假説和理論等一般科學方法,各門學科還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學方法一旦形成,反過來就成為促進科學發展的有利因素。科學不僅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結果.同時又是認識過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產”。

20世紀初,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六大基礎科學以及電力、機械、建築、鋼鐵、醫藥、農學等工程科學都已比較成熟,科學不再只是事物或規律組成的知識單元,而是由許多知識單元組成學科,由學科組成學科羣,形成了一個由很多門類交織組成的知識體系。愛因斯坦指出,科學並不就是一些定律的彙集,也不是許多不相關的事實的目錄,它是人類用其頭腦對自由發明出來的觀念和概念所作的創造。

2.科學是社會活動

這是從社會分工方面對科學進行考察。

科學作為知識體系,其結構只能是各種知識成分之間的邏輯關係。科學作為一種活動,其結構則必然是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活動的主體是科學家,科學認識的主體是集體,是一定的社會集團,而不是個人;科學只能是社會集團的活動,是社會事業,不是個人活動。科學活動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質工具.由世界觀、信念、理論、方法和儀器等組成,科學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

科學家共同體、科學活動的工具和科學活動的對象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謂的科學的“三體運動”構成一定的科學活動方式,使科學成為整體性的統一事業。不同的科學活動方式,決定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科學形態,正如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着各種社會形態一樣。科學之所以為科學,並不在於它擁省多少可靠的知識,而在於內這種特定的“三體運動”所構成的自覺的、能動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動e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思的科學觀是:科學是科學家集團即共同體的活動。認為科學不是,至少不僅僅是現成知識的堆砌,而是人類探索知識的活動。

3.科學是實踐力量

這是從作用方面對科學進行考察。

科學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從科學結論的實際應用與社會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學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實踐力量。人類信賴科學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質文明,而到了現代.科學已成為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因素。

科學作為一種人類實踐力量給社會帶來了巨大進步,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科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科學最終將把我們引領何方?樂土抑或深淵?要把科學放置於整個價值觀念體系中去思考,因為科學只有和其他社會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現出正面的價值。因此我們説,科學的發展,更增加了人類自身的責任,保護他人,發展自己,保護地球,發展未來。

最早把科學作為一種力量來認識的是英國哲學家培根,他認為知識不是一種純思辨,而是一種力量,是認識自然和駕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養信仰的力量、社會改革的力量。“知識就是力量”成為科學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總之,科學的概念應當是認識過程、認識結果和認識力量的統一體,即科學作為知識體系是事實,是人類文化積澱的結果;科學作為社會活動是過程.是人類文化的繁衍;科學作為實踐力量是作用,是人類文化的動力組成。因此,科學有了一個較為綜合的定義:科學是關於現實本質聯繫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知是由於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與發展起來的,並且由於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

(二)科學與技術

1.技術的概念

“技術(technology)”一同來源於希臘語,是希臘語“techne”(技藝、手藝)、“logos”(文字、語詞)的組合,本意是一種實用的技藝,包括藝術、技能、本領等。與科學一樣,技術是一個動態概念,隨着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技術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當人類創造第一個生產工具時就產生了最初的生產技術。作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術就是人類自然肢體的延長。古

希臘,亞里士多德把技術看做是製作的智慧;17世紀培根提出技術是操作性學問;到了18世紀,法國科學家狄德羅認為技術是人類藉以改變或改造其環境的方法或活動,“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體系”;20世紀以來,技術的含義更加寬廣,除了技巧、技能以外,還包括加工方法、工藝流程和技術思想等。

根據不同的功能,技術可分為技術中最基本的生產技術與軍事技術、科學實驗技術、文化教育技術、衞生技術、日常生活技術等各類非生產技術;根據不同的性質,技術可分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各種物質手段的硬技術與運用各種物質手段的軟技術,如決策技術、預測技術、評價技術以及各種專業技巧手法,以達到一定社會目的的知識、技能、技巧的軟技術。

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技術發展的每一歷史階段都有其中心技術和相應的輔助技術。能量轉化是技術的主要功能之一,從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電力、核力的能量轉換方式的變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術革命。原始社會以石器技術為中心,以後是青銅技術、鐵器技術,現代則以機器和自動化技術為中心。中心技術往往標誌着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時代。過去的技術主要是在經驗知識的基礎上緩慢發展起來的,現代技術則幾乎都是科學發展的結果。

綜上所述,技術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需要而創造的手段的總和,是把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應用於生產過程,以達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識體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藝,是一種既包括生產工具、設備等硬件,又包括工藝、方法、制度等軟件的技術系統,是如何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學與技術的關係

對於科學而言,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於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昇華。二者足辯證統一的關係。

科學與技術既有差別性,又有統一性。

從認識論看,科學本身是知識形態的東西,屬於精神財富;技術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手段、工藝設備和加工方法,屬於社會的物質財富和創造物質財富的實踐領域。技術是勞動技能、生產經驗與科學知識的物化。

從職能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認識與理解自然.主要回答自然界事物本身“是什麼”和“為什麼”;技術的根本任務是改造、控制與利用自P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3le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