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岳陽樓記讀後感多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多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多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400字

這幾天,我讀了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

它寫了,政治上的榮辱沉浮,事業上的成敗得失,以及生活上的富裕窮困。其中我最喜歡這一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我喜歡的原因是:它的銜,吞,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都很好。

讀了這篇《岳陽樓記》讓我收穫很大,裏面很多語句我都不懂,要看翻譯。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多多看書,讓文化水平提高,這對我以後有很大的幫助。

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敍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敍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悦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裏。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着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_900字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着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着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輝煌,也有着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歎,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着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着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輝煌,也有着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歎,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讀《岳陽樓記》有感600字

今天讀《岳陽樓記》,感受頗深。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記這篇文章的緣由。作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託。滕子京在慶曆四年春,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信息沒?作者為何第一段交代這個信息?因為作者要在“謫”字上做文章。想想,“謫守”意味着什麼?這個時候,按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來當然也不會很帶勁,可能還會消極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想想看,暗含着什麼?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作者既然受人之託,就得忠人之事。寫岳陽樓,寫什麼呢?岳陽樓在唐代就已聲名遠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都曾在這裏題詠,再寫洞庭湖的風景不是拾人牙慧嗎?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備矣”打住這條思路。本文不再寫這些。寫什麼呢?作者宕開一筆,“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個思路,今天説説覽物之情,説説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一個“異”字開啟下文。

遷客騷人有什麼樣不同的覽物之情呢?陰天洞庭湖很晦暗時,他們登上岳陽樓,就會觸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於是感極而悲者矣。一個“悲”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一種情懷。而春和景明的時候,遷客騷人來到這裏,則會“其喜洋洋者矣”。一個“喜”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另一種情懷。這一悲一喜呼應前文的“異”字,看上去,這兩種情懷好像不一樣。(其實本質一樣,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寫到這裏,文章其實還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觸景生情在古往今來的寫景文中不也很常見嗎?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靜荒僻不也頓生悄愴之感,想到自己被貶永州的不幸命運?而且這種情懷不也無可厚非,人之常情嗎?

但是范仲淹何許人也?滕子京呢?還記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信息嗎?那個“謫”字,暗含着什麼?范仲淹寫此文時,被貶鄧州。與滕子京有着相同的經歷。可是他們兩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不同於上面兩種遷客騷人的。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麼樣,從“政通人和”的記敍,我們看出他們很振作,很奮發。心中裝着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認為人是可以有第三種境界的。

因此,文章寫到這裏,作者筆鋒一轉,用一句“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總結上文,開啟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麼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作者振聾發聵,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負的寫照。因此作者説,“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我們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謫——備——異——悲——喜——異”,我覺得這幾個字起到了一線串珠的作用。

《岳陽樓記》讀後感1000字

“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句於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吧,沒錯,它正是出自範公的《岳陽樓記》。

馮玉祥將軍有書:“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優樂觀天下,願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範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碗粥,涼後劃為四塊便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後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後來,西下頻頻入侵,邊境動盪不安,朝中又無軍事人才,於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統兵成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名尊稱他為“龍圖老子”。後又被調後朝中主持慶曆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優,退亦優”,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初讀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種兒童稚嫩的眼光來閲讀,只驚歎文中所描繪的大好風光:八百里太湖,淼淼瀟湘,風物或陰晦蕭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化不開的愁思,也有“純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的薰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學習了之後,我才如夢初醒——這些所謂的“領會”多麼膚淺。

首先,《岳陽樓記》並不在岳陽樓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説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範公將他一生經歷的政治波濤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結成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化為不落的絢爛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這聲大徹大悟的感歎如名煞大廟的鐘聲,渾厚沉遠,感悟大千;這一聲大歎悠悠千年。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激勵着多少壯士任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公畢生奉行的價值觀。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救百姓於水火,這就是他永恆的追求。

孟子有云:“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以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處,都為“先憂後樂”皆為利國利民為宗旨。古人能以此為目標,我們現代人不是更應該為之努力嗎?

反觀當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每個公民,又有幾個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今社會就沒有那種“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辦不走”的現象了嗎?現在就真的是“天下為公”了嗎?

你看吧,現在也不是《禮記》中的“大同社會”啊,我們有什麼理由嘲笑古人呢?我們現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舊”“古板”,殊不知對後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後的人們也同樣嘲笑今天的我們,既然如此,我們有有什麼資格過分自傲呢?

我折服於範公的才華,折服於他筆下如滔如虹的氣場,更折服於他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歷史記載的範公一生堅守着“先憂後樂”的行為準則,我不知道範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隱隱覺得他做到了,能寫出《岳陽樓記》沒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定吧不會是“摧眉折腰”為求“事權貴”之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個人(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是他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他的遠大政治抱負。他身上有着“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類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的心境。試問世間能有幾個范仲淹?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範公希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o5m5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