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嶽 陽 樓 記 篇一

嶽 陽 樓 記

教學目的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教學過程 :

教師個人修改意見

一、作者介紹,解題。

同學們預習了(板書),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書)。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憤讀書並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士。後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於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裏。

作者的生平情況以及經歷要詳細介紹。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於范仲淹的舉薦,藤子京先知涇州,後知慶州。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十六萬貫,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裏很有些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小黑板,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

課前佈置預習作業 。

謫(zhé) 屬(同“囑”zhǔ) 霪(yín)

字詞做到會讀,會解。

霏(fēi ) 檣(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讒(chán) 偕(xié)

三、解釋下列加黑的詞(括號中為答案):

1 謫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長官)

2 越明年(到了)

3 政通人和(順利)

4 增其舊制(規模)

課文翻譯讓學生自由

完成。

5 春和景明(日光)

6 濁浪排空(衝向)

7 前人之述備矣(詳盡)

8 去國懷鄉(離開)

9 登斯樓也(這,此)

10 沙鷗翔集(棲止)

11 岸芷汀蘭(小洲)

12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13 寵辱偕忘(得寵、光榮;一起)

14 把酒臨風(端、持、執;當着)

15 是進亦憂(這)

16 朝暉夕陰(陽光)

17 憂讒畏譏(誹謗)

18 檣傾楫摧(桅:槳)

默讀課文。考慮全文共分幾部分。

三、學生自由朗讀,考慮給文章分層。指名同學回答。

(一)小結:全文分5段,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滕子京在嶽州政績寫到自己寫作的緣由,十分簡練地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事情的經過。(朗讀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屬予”,以“予觀……”引出岳陽樓景物的特點,採用概述的方式寫出岳陽樓風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壯觀又富於變化。用“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收住寫景後,筆鋒一轉,轉入寫人,自然地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總領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緊扣上文的“異”字細緻地描繪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這陰晴兩種景象以及遷客騷人由此產生的憂、喜兩種覽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對上述兩種覽物之情的歎息,仍扣住“異”字進行對比,指出古仁人“異二者之為”,又用設問句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來申述自己的抱負—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規箴好友——勸友。

中心思想:描繪了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所產生的不同情感,勉勵朋友不要因客觀環境和個人處境的好壞而動搖自己的意志,要以憂國憂民為自己的職責,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課文內容的分析教師

要做好引導工作。

(二)問:應當如何看待作者的見解?

作者的這個見解應該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這樣的政治主張,是同他出身貧寒,比較瞭解人民疾苦,當官後政治上比較開明,並同頑固守舊勢力有鬥爭等因素分不開的。從作者為官期間奮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張政治改革等實踐來看,這樣的主張雖然有它階級的傾向性(從根本上説,他的憂國憂民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但應該肯定它是進步的。寫這篇文章時,作者也正遭貶斥,但他卻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箴言勸勉朋友,要求自己,這正表現了作者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堅強意志和寬闊的胸懷。這樣的品格值得稱道。作者的兩句名言,如果賦予新的政治內容,仍然可以用來激勵我們為革命事業而奮鬥。

四、問:根據前面的分析,課文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指名同學回答,教師按照板書內容總結:課文開頭兩段,用概括的語言交待了寫作緣由,進而引出岳陽樓景色特點,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觀感,這是敍事。第3、4段,把岳陽樓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景物及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是描寫。最後,由感歎引出作者的見解,點明中心,這是議論。這幾部分內容做到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取材詳略適當。由敍述引出寫景,寫景中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寫又有力地襯托了下文的議論。這篇文章採取了敍事、寫景同議論結合的寫法。本文寫作上的又一特點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不難想象,“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種氣吞山河的自然體現或者是隱約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憂讒畏譏”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景洋洋”的象徵法,都不難從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領會。總之,本文氣勢磅礴,語言形象、精煉而富於音樂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詩,更是稀有的藝術珍品。

五、學生反覆誦讀,體會,然後教師發問: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色?學生誦讀課文,體會:首先是散文裏具有整齊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於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更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

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

語言特色。

板書設計 :

一。(1)作記原由(敍事)

銜遠山---氣象萬千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二。2-4)遷客騷人的     淫雨霏霏---虎嘯猿啼   去國-------

覽物之情       春和景明---此樂何極   心曠-------

三。(5-6)抒發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議論)

五、教後感

本文是散文名篇,語言要仔細體會。

文章的內容分析,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教師做好總結工作。

課堂氣氛一般!

嶽 陽 樓 記 篇二

一、教學目的1.       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發表議論的寫法。2.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3.       背誦課文。二、教學設想1.       先疏通文意,然後再做進一步的深入研討。2.       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妙處。3.       授課時間:兩課時。第一課時一、教學要點1.       瞭解“記”的體裁特點。2.       認識“則”“然則”“乃”的運用。3.       疏通文意,使學生理解文詞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想象力。二、教學過程 1.       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范仲淹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這篇文章是他應老朋友騰子京的請託,為重修岳陽樓而寫的。那麼什麼是“記”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2.       簡介“記”的體裁特點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敍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兩大類:(1)       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2)       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髮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屬後一類。3.       簡介范仲淹及本文寫作背景 (1)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文正是他的溢號。 (2)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曆五年,范仲淹因主張政治改革,觸動了朝廷中的守舊勢力的根本利益,於是他被罷免了參知政事的職務,被貶放鄧州。第二年六月,騰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因此寫了這篇著名的散文作品。4.       教師範讀課文5.       疏通文意,理解文句的豐富內涵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散文作品,通過疏通文意來理解作者寫此文的目的。(1)對照註解發揮想象,理解文句的豐富內涵,邊讀邊講出來。         注意“則”“然則”“乃”的運用         歸納:A.      乃重修岳陽樓 (就,於是)B.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就是)C.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既然這樣)D.     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 (那麼……就)E.      則有心曠神怡,…… (就)F.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就)G.     然則何時而樂耶? (既然這樣,那麼)(2)論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明: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由景自然生髮出作者的情操和政治抱負。那就是作者抒發了那種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他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下節課我們就來分析作者是怎樣由事、景而自然生髮情理的。6.       作業 (1)       完成練習二、四。(2)       背誦課文。第二課時一、教學要點1.       體會借景抒情、發表議論的寫法。2.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抱負。二、教學過程 1.       導入  由“記”的體裁特點導入  。2.       課文分析(1)       朗讀課文第一節。  思考:這一部分寫了什麼?着重寫了什麼內容?  明:這一部分寫了作記的緣由,着重寫了騰子京謫守後的政績:“政通人和,百廢俱興”。(2)       齊讀第二節  思考:這一節寫了什麼景?提出了什麼問題?  明:這一節寫了洞庭湖的全景,詩人寫道:“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詩人接着用“然則”一轉寫了遷客騷人,並提出了“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推開一層,由景入情,;領出下面兩段文字。(3)       聽錄音  思考:4、5兩節各描繪了兩幅怎樣的畫圖?  明:第四節作者描繪了一幅陰冷的畫圖;第五節作者描繪了一幅晴明的畫圖。(4)       貼出同學根據這兩段內容所畫的兩幅畫,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一下這兩幅畫面。  明:  陰冷的畫面: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都不放晴的時候,陰冷而令人膽寒的風怒吼着。這時,渾濁的大浪猛的翻騰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輝被陰雲吞噬了,山嶽也都隱藏在陰霾之中,此時,商人和旅客都無法通行,船上的桅杆歪斜着,船槳也被風折斷。到了傍晚時候,湖上一片黑暗,只能遠遠地聽到老虎的長聲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晴明的畫面: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上波光粼粼,平靜極了,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展翅高飛,時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蘭花,散發出濃郁的香氣,青綠綠的。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璧,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響起來,一唱一和,這是多麼的快樂啊!(5)       遷客騷人在“霪雨霏霏”時登上岳陽樓會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在“春和景明”時登上岳陽樓又會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明:遷客騷人在“霪雨霏霏”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見這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萬千而十分感傷了。在“春和景明”時登上岳陽樓,面對晴明的畫面,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把一切榮辱得失都拋在了腦後,在春風中舉杯痛飲,高興極了。(6)       讀第五節。思考: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時什麼?      明: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7)       思考: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之情有何不同?  明:遷客騷人是因己而悲,因物而喜,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       作者用了一個設問句,“然則何時而樂耶?”道出樂作者的見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樂作者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揭示了全文的主旨。(9)       個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小結:作者就是這樣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三、作業 完成練習三。附錄:板書設計 范仲淹作記緣由                                                          事

景   情                             “霪雨霏霏”則“感極而悲” 對遷客騷人之情“春和景明”則“其喜氣洋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   比: 古仁人之心進亦憂,退亦憂      (卒章顯志) 作者見解(全文主旨)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瞭《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採用反覆朗誦課文並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係,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捨。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

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

②;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着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着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讚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讚,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方伯榮老師設計的此教例樸實、淡雅,似乎平淡無奇。 實際上它很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教者注意瞭如下方面的“組合”。

一、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複和迂迴——“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覆出現並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台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佈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着我們: 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嶽 陽 樓 記 篇四

.《岳陽樓記》難點解析

.《岳陽樓記》教案3

.《岳陽樓記》教案 2份

.《岳陽樓記》教案1

.《岳陽樓記》教案

.《岳陽樓記》課堂實錄

.《岳陽樓記》譯文

抓住文脈,熟讀成誦—《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背誦指導

.《岳陽樓記》補註三則

.《岳陽樓記》,范仲淹的人生寫真

異彩分呈兩奇——葩《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比較

.《岳陽樓記》突破難點能力訓練

.《岳陽樓記》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岳陽樓記》基礎訓練

.《岳陽樓記》綜合能力測試

.《岳陽樓記》同步練習

八年級下冊課例5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ppt課件7  

《岳陽樓記》ppt課件6  

《岳陽樓記》ppt課件5  

《岳陽樓記》ppt課件4  

《岳陽樓記》ppt課件3  

《岳陽樓記》ppt課件2  

《岳陽樓記》ppt課件1  

《岳陽樓記》mp3音頻課文朗讀  

《岳陽樓記》flash在線課文音頻朗讀  

岳陽樓記  蘇教版

嶽 陽 樓 記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過程與方法:

1、熟讀背誦全文並能翻譯。

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賞析精彩語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拼音:

謫守(    )      朝暉夕陰(    )        遷客騷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潛形(    )         岸芷汀蘭(    )(    )       皓月(    )      心曠神恰(    )

寵辱偕忘(    )     浩浩湯湯(    )

2、作家簡介。

(1)《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現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幹羣同心,社會安定,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陽樓記》中兩個相連的四字短語填寫)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因自己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朝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驕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提問:“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怎麼停頓。

討論並歸納:

學生甲: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已: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丙: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學生甲與丙的節奏停頓都沒有錯,沒有讀破句,只是粗細的區別。

學生己的節奏停頓明顯錯誤。“刻……詩賦”而不是“刻唐賢”意義不

清。“於其上”是介賓短語,不可拆開。節奏錯誤説明學生己對文意不

夠理解,應通過多讀、多思,琅琅上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

個道理。

合作交流

1、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段。

2、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胖子京謫守巴陵郡:滴,古時官吏降職或遠調。守,指做州郡的長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百廢具興:具,同“俱”,全,都。

增其舊制:制,規模。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

3、概括段意。

4、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5、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於觀夫巴陵郡勝狀:勝狀,勝景,好景色。

浩浩場湯:浩浩蕩蕩。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朝或晚(一天裏)陰晴變化。暉,日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述,論述。備,詳盡。

然則北通巫峽: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南極瀟湘:極,盡。瀟湘,瀟水湘水。

遷客騷人:遷客,謫遷的,指降職遠調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

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6、概括段意。

7、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説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8、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並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9、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探究質疑

1、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連月不開:開,放晴。

濁浪排空:排空,衝向天空。

日星隱耀:隱耀,隱沒了光輝。

山嶽潛形:潛形,隱藏了形跡。

牆傾楫摧:牆,桅杆。楫,船槳。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國懷鄉:去國,離開國都。

憂讒畏譏:讒,讒言,誹謗性話語。譏:譏笑,譏諷,挖苦。

滿目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

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

2、概括段意。

3、朗讀第3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精讀品析

1、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

“至於”“又如”。

波瀾不驚:驚,這裏有“起”“動”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萬頃:萬頃,極言其廣。

沙鷗翔集: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頓。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錦鱗游泳:錦鱗,指美麗的魚兒。

岸立汀蘭:藍,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鬱郁,形容香氣很濃。

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躍金:躍金,金色的月光閃耀跳動。

靜影沉璧:壁,圓形的玉。

此樂何極:何極,哪有窮盡。

寵辱偕忘: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臨風:把,持,執。臨風,迎着清風。

2、概括段意。

3、朗讀第4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4、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拓展延伸

1、請學生翻譯第5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或異二者之為: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為,這裏

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優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那一定要説“在

天下人憂之前無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嗎?微,無、沒有。

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2、概括段意。

3、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內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

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5、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

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6、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現

箴之意。

7、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樂民之 樂者,民亦樂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8、理解文章層次結構,這樣有助於快速掌握文章內容,快速背誦。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全文共6段,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體)

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2段):寫洞庭湖的景色並提出“遷客騷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二層(3~4段):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因景而異。

第三部分(5段):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第四部分(6段):點明作“記”的時間。(這是全文的核心。)

課後積累

1、一詞多義。

⑴和:   政通人和(和樂)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順利)   北通巫峽(通向)

⑶觀: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⑷空:   濁浪排空(天空)   長煙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萬頃(一)  長煙一空(全)

⑹極:   南極瀟湘(盡,直通)  感極而悲者矣(極點)

此樂何極(窮盡)

⑺以:   屬予作文以記之(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⑻或: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候)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

2、通假字。

⑴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⑵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囑託。)

3、詞類活用。

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前”。“後”: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後”。)

4、古今異義。

⑴ 氣象萬千(氣象    古義:景象。今義: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⑵ 微斯人(微    古義:沒有。今義:細小。)

5、特殊句式。

⑴銜遠山,吞長江……(省略句)

⑵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狀語後置)

⑶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狀語後置)

⑷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定語後置)

⑸吾誰與歸?(賓語前置)

6、流傳至今的成語。

⑴氣象萬千    ⑵心曠神怡    ⑶政通人和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務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依我看來,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噬着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清晨,湖上灑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些就是岳陽樓的壯麗的景象。前人已經描述得很詳盡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湘,被降職外調的官員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着,渾濁的浪翻騰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輝消失了,山嶽也隱藏在陰霾之中;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槳折斷;(特別是)在傍晚時分,湖上一片昏黑,(只聽到)老虎的長聲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來臨),湖面平靜,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展翅高飛,時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魚兒游來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綠。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壁,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響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於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説的那兩種表現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因環境順心而高興,也不因個人失意而悲傷;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這樣看來,進朝廷做官也擔憂,退處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他們一定會説“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吧!啊!除了這樣的人,我還能扣誰同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嶽 陽 樓 記 篇六

教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教材簡析

《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繼承了孟子“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將其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有其深遠的影響。范仲淹在表現這種抱負時,沒有空發議論,而是在敍事、描寫的基礎上借題發揮,將敍事、描寫、議論和抒情自然結合在一起,由此形成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敍事入手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喜一悲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和“古人仁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記的意圖。可以説《岳陽樓記》是層層鋪墊、卒章見志的典範。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鍊,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曆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曆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寫作背景

岳陽樓始建於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模宏闊,氣勢壯觀,而且它又地處“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濱。

范仲淹受友之拜託,為岳陽樓作記,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着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鋭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説:“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歎,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着,“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託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第一課時

學習要求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檢查預習。

注音

滕  謫  屬  銜  湯  暉  述  瀟  騷  霪  霏  耀

檣  楫 摧  冥  讒  蕭  瀾  芷  汀  偕  嗟  噫

3課文朗讀

要求(1)讀得流利,讀音正確。

(2)讀出句中停頓和語調。

(3)讀出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教師組織學生自讀後巡視,解答學生隨時提出的問題)

誦讀交流:比一比,看誰説的準。組織學生採用個人、小組、或男女生對抗等形式,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

4作業  :完成《練習冊》第156頁

第二課時

學習要求

理解詞義,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解釋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翻譯課文

方法:組織學生結合頁下注釋疏通文義,理解課文內容。用現代漢語複述內容或者請學生一人問、一人譯,或者一人讀,一人譯的形式。

(附名句)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 屬予作文以記之。

3前人之述備矣。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6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7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8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在翻譯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課後學習:鞏固課文翻譯。完成《練習冊》課堂練習部分。

第三課時

學習要求

梳理課文思路,把握結構,通過誦讀體會語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1、複習檢查

2、梳理思路

方法: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小組派代表發言。(提示: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3、精讀品析

(1)“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哪些異處呢?造成這些異處的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做到“覽物之情”無異呢?

(2)作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為何“喜”,為何“悲”作者這種悲喜觀是怎樣提出的?

(3)聯繫現實,談談作者的憂樂觀在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4)根據你的積累,你能説出幾個符合作者悲喜觀的古仁人嗎?

4、課後學習  完成《練習冊》p159 課後測評

嶽 陽 樓 記 篇七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 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八

教學要點

1、誦讀全文。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設計

(一)

一、解題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記”,古代一種無固定模式的文體,敍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且目的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一類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髮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屬於第二類。

二、朗讀 正音

謫守zhé 浩浩湯湯shāng 朝暉hui 遷客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潛形qián 檣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bó míng

岸芷zhǐ 汀蘭tīng 皓月hào 心曠神怡yí 寵辱偕志xié

三、學習第一段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1、[解釋]

政通人和:通,順利。和,和樂。 增其舊制:增,擴大。制,規模。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咐。以,來,表目的的連詞。

[翻譯]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務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代的賢士、名家的詩賦刻在上面,(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成語] 政通人和 百廢俱(具)興

2、理解

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小結:寫作記緣由。着重説滕子京謫守後的政績,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四、學習第二段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解釋]

予觀夫巴陵郡勝狀:夫,那。勝狀,勝景,好景色。

在洞庭一湖:一,整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 南極瀟湘:極,最遠到達(某處) 得無異乎:得無,表猜度,怎能不會。

[翻譯]

依我看來,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噬着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裏)陰晴變化,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些就是岳陽樓的壯麗的景象。前人已經描述得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此地)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湘,被降職外調的官員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成語] 氣象萬千

2、理解

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麼?

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説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麼?

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提問:“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怎麼理解?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一個“異”字,領出下文“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

3、小結: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五、學習第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1、[解釋]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國懷鄉:去國,離開國都。 滿目蕭然:蕭然,蕭條冷落的景象。

感極而悲者矣:感,感慨。極,到極點。

[翻譯]

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着,渾濁的浪翻騰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輝消失了,山嶽也隱藏在陰霾之中;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槳折斷;(特別是)在傍晚時分,湖上一片昏黑,(只聽到)老虎的長聲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2、理解

兩句話,前一句話寫景順序怎樣?

天氣→湖面景象→遠處景象→人物→動物

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極力渲染“悲”的氣氛。(描寫) 因己而悲。(抒情)

六、佈置作業

(二)

一、檢查背誦

二、學習第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釋]

一碧萬頃:一,一片。 而或長煙一空:而或,有時。長煙,大片煙霧。一空,完全消散。一,完全。

此樂何極:極,窮盡。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把,持,執。臨,面對。洋洋,得意的樣子。

[翻譯]

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來臨),湖面平靜,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展翅高飛,時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魚兒游來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綠。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璧,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響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於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2、理解

兩句話,前一句話寫景順序怎樣?

天氣(白天)、湖面景象→動物→植物→夜晚、湖面景象→人物

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恰,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小結:三、四兩段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鮮明對比。

二、三、四段合為第二部分。仍在“岳陽樓”三字上做文章,為全文的主體。“遷客騷人” 的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全借“登斯樓”一語道出,思路十分清晰。

三、學習第五、六段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心,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為 是進亦憂,退亦憂:是,這樣。進,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翻譯]

唉!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説的那兩種表現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這樣看來,進朝廷做官也擔憂,退處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他們一定會説“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吧!啊!沒有這樣的人,我還能與誰同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

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勸之意。

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提問:文章最後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點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3、小結:第三部分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敍事、寫景、抒情,均為此而設。

四、總結課文

回答下列問題,看看文章是怎樣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

1、岳陽樓的景色是怎樣的?第2段中哪句話引出下文的抒情?

全文共有三處寫到景色:①“銜遠山……氣象萬千”②“若夫霪雨霏霏……虎嘯猿啼”③“至若春和景明,……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第2段用“然則”引出“遷客騷人”,然後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

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情。

3、課文以詩一般精練的語言,描繪了不同天氣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的方法,描繪了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為什麼會“異二者之為”?(探究·練習一)

遷客騷人的情緒受不同天氣景色的影響,而古仁人胸懷寬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國憂民,所以面對不同天氣景色,既不會“感極而悲”,也不會“喜洋洋”。

4、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勸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6、對偶句

7、成語

8、一詞多義。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防 而或長煙一空 有時

國恆亡 國家 或異二者之為 或許

則有去國懷鄉 國都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在 初極狹,才通人 通過

面山而居 居住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順利

居十日 停了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曉

則有心曠神怡 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寬廣

9、古今異義。

增其舊制 制 古義 規模 今義 制度

前人之述備矣 備 古義 詳盡 今義 準備

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義 日光 今義 景物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嘗 古義 曾經 今義 品嚐

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 古義 沒有 今義 微小

10、通假字。

百廢具興。 具,同“俱”,全,都

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囑咐

11、虛詞。

屬予作文以記之 來 其必曰 代詞 他,他們

不以物喜 因 其喜洋洋者矣 那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憑 必先苦其心志 代詞:他的

所以動心忍性 用來

五、佈置作業

嶽 陽 樓 記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

3.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難點、重點分析

難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複句。正句部分又是並列複句。

(2)“越明年”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越”作“逾”講,作“渡過”講,這是《説文》的本義;《廣雅?釋估》也説“越,渡也。”二、“越”作“及”講,這是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説法。王引之説,“越,猶‘及’也,《書?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舉了《尚書》兩個例子,《尚書》“越六日乙未”這種類型的結構共十二個,都作“到”、“及”講。看起來兩種説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據《嶽州府志》“職方考”的《宗諒求記》,的“去秋以得罪守茲郡”和“明年春……增其舊制”等材料來看,膛子京確實是從慶曆六年開始修岳陽樓的,應當以第一種説法為妥。

譯文:“過了明年,政事順利,上下和睦,一切廢棄了的事兒都興辦起來啦。”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析:“得無……乎?”有人認為有三種解釋:一、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謂語所表達的意思;二、相當於“大概”,也是肯定謂語;三、向否定事實方向推測,相當於“該不會……吧”。第一説似嫌煩瑣,而且“得無”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異,不同。無,沒有。得,能夠。乎,嗎,在是非問句後面的語氣助詞。能夠沒有不同嗎?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這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一個強有力的發問,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極而悲”是一種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種心情,具體地説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飲食得無衰乎?”(《觸菩説趙太后》)等於“平時飲食能夠不衰退嗎?”“妾得無隨坐乎?”(《史記?廉頗商相如列傳》)等於:“我能夠不株連受罪嗎?”跟“得無”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無”、“能勿”。袁仁林《虛字説》:“俱反問辭,見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斷:異(不同)----無異(同)----得無異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樸素的直陳,“得無異乎?”是委婉的發問,具有精湛的修辭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瀾不驚……

分析:《課文》沒有給“至若”作注。《歷代散文選》的註釋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風和日麗的春天。若,像。”按:這裏把“至”跟“若”分拆為兩個詞,而且把“若”解釋為“像”,恐屬未當。“至若”是單純的連詞,詞根是“至”,“若”則是一個詞綴,沒有意思。古人用“至”等於“至若”的如:“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聖人不然……”(《韓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於“至如”、“至於”,例如:“雖為俠,而逢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蹌居民間者耳。”(《史記?遊俠列傳》)“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於今日,所謂道之雲亡,邦國珍瘁。”(《晉書?賀循傳》)“如”和“於”跟“若”一樣,也只能是詞綴。(請參閲《現代漢語虛詞的構成方式》,見《語文知識》1957年第6期。)論述某種情況或某件事情的時候,把話題轉到跟論述有關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帶假設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於”。本句上文説的是“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這裏講到另一種境界,就用“至若”來連接。

譯文:“至若到了春氣暖和,陽光明媚的時候,波瀾不起……”

4.①沙鷗翔集,|②錦鱗游泳。

分析:(1)這是一個對偶句。“錦鱗”特指美麗的魚。

(2)“翔”跟“集”是一對反義詞,“遊”跟“泳”也有反義因素。“遊”的本字是“廳,《説文》:“浮行水上也。”“泳”,《説文》:“潛行水中也。”

譯文:“沙鷗或者齊飛,或者羣集,魚兒有時浮出,有時潛入。”

5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實是兩個詞,“而”表順接;“或”作“有時”講,相同的用法如:“僕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脯……”(白居易《與元九書》)

(2)“一空”、“千里”都是數量詞組作謂語,“長煙”、“皚月”都是偏正詞組作主語,“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

(3)“浮光躍金,靜影沉壁”,也是對偶句,各又隱含着一個比喻,就是“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壁”,“躍”,不只是“閃動”,更有躍出水面的意思。一陣風吹來,微波湧起,峯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蕩着的黃金。上句寫水上之景,下句寫水下之影。或説“浮光躍金”,從意思、從工整的對偶上看,應當接“沉影靜壁”,“靜影沉壁”實在是錯綜形式。

譯文:“有時瀰漫的炊煙完全消散,皎潔的月色籠罩千里。浮動的月光,把微波變成跳躍的黃金,靜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靜壁”,譯文或可也是對偶句。

6①居廟堂之高|②則憂其民。

分析:(l)假設複句。主語“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廟堂”,一般的解釋是,“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有人認為“唐宋時期的‘廟堂’決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議事的地方,因此用來作宰相、副相的代稱,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國語文》1983年第1期第60頁)。我看“居廟堂之高”可以説成“處在宰相或副相這樣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職低於“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説是“居廟堂之高”。又如“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漢書?梅福傳》)這“廟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於“居廟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處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內。

譯文:“處在朝廷的高位,就關懷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憂而憂,②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分析:“先”、“後”都是形容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頁説“先”、“後”的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又如:“先吳壽夢之鼎。”(《左傳?襄公十九年》)“先”的後面也省略了“於”,這句意思是“在吳王壽夢所鑄用的鼎前面”。現在説,“先”、“後”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就是“在天下之憂先”、“在天下之樂後”。又如“窈窕豔城郭”(《孔雀東南飛》),“豔”也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而”,可以譯成“就”,後一個“而”用來表示遲,可以譯成“才”。兩個分句都是連動式,前一個謂語是方式,後一個謂語是行動,方式跟行動之間用“而”字來連接,是用“而”字來劃分界限。一説“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先天下之憂而後己憂”,陷於隨意增字解句,這並不足取。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後面快樂。”

8.①微斯人,|②吾誰與歸?

分析:《文言文的語言分析》(張拱貴、黃嶽洲著)説“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把“與”看成介詞,這是根據一般的通常解釋。這裏“與”跟“歸”都是動詞,作“結交”或“稱許”講,《廣雅?釋估》:“與,許也。”《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跟“歸”兩個及物動詞同時管一個前置的賓語“誰”。這樣,“吾誰與歸”就得譯成“我稱許誰,歸宿到誰(的寓居)的地方去呢?”“與”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但是,語言是發展的,詞性也在發展,“與”的產生介詞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第二個“與”是介詞,是宋人作品,把“與”解成介詞應該是可取的。又,《文選》張華《雜詩》之二:“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與”也是動詞,作“給與”講。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作者介紹,解題。

同學們預習了(板書),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書)。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憤讀書並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土。後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於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裏。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於范仲淹的舉薦,滕子京先知徑州,後知慶州。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十六萬貫,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裏很有些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范仲淹的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閲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

關於岳陽樓和作者,請先看本文的題注,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下面是《宋史》裏關於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出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思考:(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麼發憤苦讀?(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二)指導自學。

1.讀懂文句: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見“教學目的”),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裏?

(三)指名學生朗讀、翻譯第1段。

(四)講析第1段。

問:這一段寫了什麼?為什麼開頭點明時間?為什麼要從滕子京寫起?

這一段是點明題意,敍述重修岳陽樓和作記的緣由。

因為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敍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滕子京修樓乃是他被貶嶽州之後的事,作者是把這事同滕子京在嶽州的政績放在一起稱述的:“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言雖簡括,卻極有分量,是對滕子京的讚頌。聯繫開頭兩處交待時間的話,可知滕子京的政績是在短短一年多裏做出的,就更顯得了不起。在作者着力表彰滕子京的後面,含蓄地表明瞭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這個意思作者並未明言,而要讀者去領會。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總寫滕子京的政績,以後扣緊題目,馬上寫了岳陽樓的重建和作文的緣由,行文很緊湊。

(五)指名學生朗讀並口譯第2段,教師作必要的解釋:觀:集中目力看,這裏用詞準確。夫(fú):指示代詞,那。可以與“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中的“夫”比較。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展開議論,是發語詞;在名詞前面,作“那”講,是指示代詞。銜遠山:銜,含遠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浩浩湯湯:水勢大而急的樣子。氣象萬千:形容景象壯觀多變。會聚集。覽物之情:觀覽景物以後觸發出來的感情。得無……乎:文言中一種固定格式,表示推測語氣,“能不……嗎?”

(六)講析第2段。

這段接上文引入正題,描寫岳陽摟的景象和登樓者觸景而生的感受。

問:這段如何寫景?作者所述的登樓者是什麼人?他們有什麼感受?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裏並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複;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於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後就用“然則”一轉,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此時可出示岳陽樓地理位置圖)岳陽樓地處交通要衝,南北東西,四通八達,“去國懷鄉”的遷客,多愁善感的騷人很多流連於此地。這種人容易觸景生情,唐朝以來就不斷有人在此地賦詩題詞。滕子京既是“遷客”,又是“騷人”。作者從這點上着眼,在本段末題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就不覺突然了。此問重點在“異”字,為下文張本,啟發滕子京(包括讀者)思考。

(七)教讀3、4段,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重點理解的句子。

“則有……者矣”是一個長定語句。“者”指代“覽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淒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就會產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着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聲字,“日”形“京”聲,“景”的本義是“日光”。

錦鱗----鱗,指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見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詞組。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美。

靜影沉壁----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壁。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把----動詞,持,握。“把”作介詞是後起的用法(把門關上),或用在比較接近口語的詩詞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裏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後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悦真是達到了極點。

2、思考與討論。

(l)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祕”在哪裏呢?主要在於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形”、“不行”、“傾”、“催”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第3、4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後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繫。

(八)講讀第5段。

1.指名朗讀並口譯第5段課文,教師作必要的補充解釋:

嗟夫:表示感慨的感歎詞,相當於“唉”。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仁,仁愛的意思,是殷商時代奴隸主階級的道德準則,後來孔子加以發揮,作為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外物,指客觀環境。“廟堂之高”即“高高之廟堂”,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的句式。“之”,助詞,聯繫後置的定語同中心詞的標誌。“是進亦憂”兩句,“是”是代詞,這樣。進,仕進,指“居廟堂之高”。退,隱退,指“處江湖之遠”。

“先天下”兩句中的“之”字,是助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就憂愁了,在天下人都快樂了之後才快樂。“誰與歸”,即“與誰歸”,文言文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常放在介詞的前面。

2.學生齊讀第5段。

3.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全文第四部分,主要是議論的文字。問:作者發了什麼議論?為什麼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為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末一句的寫作時間是作者有意註明,為的是要同開頭呼應,提醒讀者注意寫作背景,滕子京在治理嶽州和自己被貶的時間,這一句並非閒筆。

(九)齊讀課文,體會全文結構和作者的用意。

(十)指名同學回答。

1.小結:全文共5段,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滕子京在嶽州的政績寫到自己寫作的緣由,十分簡練地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事情的經過。(朗讀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屬予”,以“予觀……”引出岳陽樓景物的特點,採用概述的方式寫出岳陽樓風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壯觀又富於變化。用“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收住寫景後,筆鋒一轉,轉入寫人,自然地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總領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緊扣上文的“異”字細緻地描繪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這陰晴兩種景象以及遷客騷人由此產生的憂、喜兩種覽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對上述兩種覽物之情的歎息,仍扣住“異”字進行對比,指出古仁人“異二者之為”,又用設問句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來申述自己的抱負----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規箴好友----勸友。

中心思想:描繪了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遷客騷人登摟覽景所產生的不同情感,勉勵朋友不要因客觀環境和個人處境的好壞而動搖自己的意志,要以憂國憂民為自己的職責,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問:應當如何看待作者的見解?

作者的這個見解應該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這樣的政治主張,是同他出身貧寒,比較瞭解人民疾苦,當官後政治上比較開明,並同頑固守!日勢力作鬥爭等因素分不開的。從作者為官期間奮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張政治改革等實踐來看,這樣的主張雖然有它階級的傾向性(從根本上説,他的憂國憂民還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但應該肯定它是進步的。寫這篇文章時,作者也正遭貶斥,但他卻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箴言勸勉朋友,要求自己,這正表現了作者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堅強意志和寬闊的胸懷。這樣的品格值得稱道。作者的兩句名言,如果賦予新的政治內容,仍然可以用來激勵我們為革命事業而奮鬥。

3.問:根據前面的分析,課文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指名同學回答,教師按照板書內容總結:課文開頭兩段,用概括的語言交待了寫作緣由,進而引出岳陽樓景色特點,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觀感,這是敍事。第3、4段,把岳陽樓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景物及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是描寫。最後,由感歎引出作者的見解,點明中心,這是議論。這幾部分內容做到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取材詳略適當。由敍述引出寫景,寫景中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寫又有力地襯托了下文的議論。這篇文章採取了敍事、寫景同議論結合的寫法。本文寫作上的又一特點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不難想象,“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種氣吞山河的自然體現或者是隱約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憂讒畏譏”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徵法,都不難從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領會。名之,本文氣勢磅礴,語言形象、精煉而富於音樂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詩,更是稀有的藝術珍品。

(十一)學生反覆誦讀,體會,然後教師發問: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色?學生誦讀課文,體會:首先是散文裏具有整齊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於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

【小資料】

1.岳陽樓建於唐朝開元四年至開元七年間,是我國古代素負盛名的遊覽勝地。唐以來,有哪些文化名人為岳陽樓題寫詩文對聯?

位於湖南省岳陽城西的岳陽樓,飛檐畫棟,氣勢雄偉。自古以來,這座建築物,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臊王閣,被譽為楚地三大名樓。

據記載,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訓練水兵的閲兵樓。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説被貶謫到嶽州(今岳陽),就在魯肅的閲兵樓舊址修建岳陽樓。

從此以後,歷代著名詩人墨客經過此地都有題詠。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遇赦過岳陽寫了《與夏十二登嶽樓》一詩:“樓觀岳陽盡,刀!邊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孟浩然也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詩句,寫出了岳陽樓前壯麗的景色。他留下“莫辨荊楚地,唯餘水共天。渺彌江樹沒,合沓海湖連”(《洞庭湖寄閻九》)的詩句。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這首五律,寫出他遭受安史之亂後痛苦的心境,也描繪出岳陽樓的雄偉壯闊。1962年,為紀念他誕生1250週年,在岳陽樓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懷甫亭”,朱德同志為之題名。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孟冬,韓愈過岳陽,寫了《岳陽樓別竇司直》的五言古詩。他寫出了岳陽樓和洞庭湖的壯麗的自然景色。與此同時,竇庫也寫了《和韓十八侍御登嶽樓》的五言古詩。劉禹錫在被貶中和韓愈相遇,也和了他一首六十二韻的五言古詩。開頭就有“楚望何蒼然,曾闊七百里。孤城寄遠目,一寫窮無已”的詩句。他們通過描寫岳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他們在政治上受挫折後的苦悶心情。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登岳陽樓,寫有“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一詩。元極路過岳陽,寫有“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帳望殘春萬般意,滿櫺湖水入西江”等兩首詩。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天,李商隱過岳陽,也寫了兩首登岳陽樓的詩,留有“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名句。

岳陽樓建築具有較大規模,恐怕要從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算起。滕子京被貶至嶽州第二年,大規模重修此樓。樓建成後,他將此樓的建築結構、四周風光及唐代詩人的作品寫下,連同一幅《洞庭晚秋圖》寄給了他遠在河南鄧州的好友范仲淹。慶曆六年,范仲淹寫出了千古流傳的散文。他不僅凝練地描繪出岳陽樓的景色,而且抒發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懷抱。

范仲淹一出,岳陽樓從此聲名大振。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春。黃庭堅過岳陽,寫有“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等兩首為人所傳頌的詩。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游登嶽樓也寫有一首七言古詩:“帆檣才放已隱去,雲氣亂入何冥之。黿鼉出沒蚊鱷橫,浪花遮盡君山青……。”在南宋詩壇享有盛譽的詩人陳與義,遊岳陽樓也有詩:“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旅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時。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裏,老來蒼波無限悲。”

岳陽樓的右側有一座“三醉亭”,左側有一座“仙梅亭”,它們組成了“品”字形的建築羣。據道教書籍記載,唐朝有個呂洞賓。兩舉進士不第,浪跡江湖,遇鍾離漢授以丹訣,隱居終南山等地修煉成仙,號純陽子。傳説他三次路過岳陽,在岳陽樓上狂飲,人皆不識。於是他題詩壁:“朝遊北海暮蒼捂,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岳陽樓側的“三醉亭”,就是為這神話傳説中的呂洞賓而修建的。

岳陽樓內懸有歷代遊客的許多優秀對聯,其中有“居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饒有風趣韻味。這裏最長的對聯,是清朝道光年間竇進士所撰寫“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心,膝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請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楊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言,問誰領會得來?”上下聯一共104字,洋洋灑灑,大筆淋漓,將岳陽樓的風物和歷代名人軼事概括無遺。今天誰來撰寫文輝星月,氣吞洞庭,情動江南,勢壓古人的詩篇和對聯呢?

2.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美詩文美不勝收,范仲淹自己也説:“前人之述備矣。”范仲淹為岳陽樓作記,要寫出前無古人的文章來,確實不易。那麼,他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岳陽樓始建於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模宏闊,氣勢壯觀,而且它又地處“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濱,王象之《輿地紀勝?嶽州》引《岳陽風土記》説:“岳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廣。”自唐朝以來,就成為譽滿天下的名勝古蹟了。岳陽又為通往西南的必經要衝。唐、宋時代,朝廷貶官,大多遠謫西南。這樣,久負盛名的岳陽,又有樓觀勝景,便成了歷代失意的官吏與詩人遊會登臨之所了。正如文中所説:“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遊,觸景生情,能不援筆振辭、潑墨為文嗎?故爾,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秀詩文,當然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單是在唐代,自張説謫守嶽州建樓與賓朋酬唱以後,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等大家名流,就都曾到此,留下過題詠的名篇。

如今,范仲淹受友之拜託,為岳陽樓作記,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為敗筆,范仲淹還要有相當的勇氣呢!李白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他登到黃鶴樓上,美景喚起了他的詩興,使他又要吟出詩來。然而,他抬頭望了崔穎的《登黃鶴樓》,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只好斂平歎之而去。像李白這樣的文學巨匠,對崔穎尚且退避三舍,而今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景況下,來寫,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寫出來了,而且文章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造詣,都能在千百篇寫岳陽樓的詩文中,首屈一指。他怎麼有這樣的神來之筆呢?原來,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別開生面,另闢新境。

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鋭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説:“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歎,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託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wknp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