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彩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彩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精彩多篇】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一

<激盪三十年>是按年編寫的改革開放後的企業史。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彷彿無比遙遠。<激盪三十年>彷彿給我開闢了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但是透過另一種方式觸及了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着1978—20xx年中每一個充斥着“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在吳曉波筆下所有的改革風雲人物中,健力寶的李經緯贏得我深深的同情。這個悲情的南方漢子失敗後仰天含淚不發一語的照片很長時間裏縈繞在我的腦海。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已成必然,但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李經緯的失敗必將載入中國改革史。在當年那一輪“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中,李經緯的“以身試法”某種好處彰顯了資本在政治攪局中的脆弱,而整個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寧與外客,不與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個李經緯,正如吳曉波在最後略帶戲謔的寫到“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易於輕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讓我們看到中國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理解了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尋味的八字箴言背後難以言盡的苦處。

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家智慧與企業家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能夠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我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盼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就應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但是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這天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但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應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一樣國家不一樣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二

根據高新區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要求,我對學習資料中一本《激盪30年》所吸引,激盪30年讀後感。書的作者是吳曉波(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者,著有《大敗局》、《被誇大的使命》等書。)

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冷俊的文筆,描繪了1978年到20xx年30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歷史,也可稱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歷史,裏面充滿了刀光劍影,看了令人有種莫名的感慨。

1978年-20xx年這30年間,我們親身經歷了時代的變遷,置身與改革的大潮中,有失落,有興奮。很多以前發生的事情這天看起來如此荒謬和不可思議。

1978年,大學聯考恢復,上百萬知識青年如過江之鯽般地湧向剛剛打開的大學之門,當時華南理工大學招的20幾個年輕人中有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十多年後,他們三人分別創辦了TCL、康佳和創維。也是1978年前後,從湖南和四川的監獄裏先後走出了兩個男人,一個叫楊曦光、一個叫牟其中,他們的入獄是因為他們分別寫了一個同題目的萬言書《中國往何處去》而被打成。楊參加大學聯考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讀研究生,後到美國繼續深造。牟借了300元創辦了公司,迅速致富,然而卻在年近50再度入獄,至今在在武漢的監獄中日日讀報。我以前的一個同事也因為參與了此類活動而鋃鐺入獄,出來後拼命自學,最後考取了全國律師牌,發誓為健全中國法制而奮鬥。

這樣關於人物命運的故事貫穿在整部書中。作者寫到:“企業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企業家創造歷史的過程。只有透過細節式的歷史素描,才可能讓時空還原到它應有的錯綜複雜和莫測之中,讓人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錯誤,被日後的人們認真記錄和閲讀。

在1978年到20xx年的中國商業圈出沒着這樣的一個族羣:他們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格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他們的淺薄使得他們處理任何商業問題都能用最簡捷的辦法直指核心,他們的冷酷使得他們能夠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脈脈而回到利益關係的基本面,他們的不畏天命使得他們能夠白無禁忌地去衝破一切的規矩與準繩,他們的貪婪使得他們敢於採用一切的手法和編造最美麗的謊言。”

想想看,我們這代人誰沒有經歷過這30年的洗禮,時到今日,有些人在國企改制中被時代所淘汰,進入了退休養老的階段,有些人被迫下海,經營着自我的一點小生意,有些人像書中描述的時代弄潮兒創辦了自我的公司,至今還在繼續打拼中。

作者在前言中寫到:“每當月夜,我便孤身闖入歷史的迷霧。我的書屋正對着京杭大運河,河水從我的窗下流過,向西三公里拐過一個灣,就是運河的起點處——拱宸橋,這一線河水向北蜿蜒,在日升日落橫貫整個華北平原,最後進入北京城,到積水潭,鼓樓一帶嘎然而止,720xx年來,世事蒼茫,卻從來沒能阻擋過它的無言流淌,歷史的長河不斷奔流!

我以前為我們這代人的境遇不平,在我們青春年華的大好之際,被下放到廣闊的天地去鍛鍊,回到城市又要尋找屬於自我的那個位置,工作之餘繼續參加文化補習,正在有點底氣準備好好工作的時候,又面臨國企改制,丟掉了鐵飯碗,金飯碗,被拋進茫茫的大海中學游泳,為了生存吃盡苦頭。

但是看了《激盪30年》我忽然為自我慶幸,能活在這樣一個充滿了變化和激情的大時代,其實是一種榮幸,我們的父輩能夠跟我們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的燃情故事,我們也能夠給我們的子孫講述這樣一個激盪歲月裏發生的所有的激動人心的變革故事,那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

四十不惑的吳曉波象其他外國媒體記者一樣寫出了自我的史詩性大作《激盪三十年》,推薦研究中國企業管理和關注中國經濟的朋友們一讀。關於中國企業的軟肋有幾點感觸如下:

第一,市場經濟或者資本的冷血性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情觀念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偶爾有一兩個能夠衝破傳統人情觀念,嚴格執行資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夠取得一點點成功。這樣的管理措施在中國就叫嚴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個人。他的改革很簡單,就是員工生產效率與個人收入的效益掛鈎,所謂“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但是,即使到這天,對於很多國有的甚至是非國有的企業而言,這一招仍然是很靈光的。制度是冷血的,這種冷血來自於資本的逐利性,如果資本缺乏了逐利性,就會被中國傳統的人情觀念所堙沒。所有的家族企業,在發展到必須規模之後,都會停滯不前,阻擋他們的往往不是資本,而是對打天下的親友們的安置問題!

第二,難得的一兩個能夠衝破人情觀念的企業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個人的鐵面,在小範圍內取得的成功。如果這個企業規模一經放大,往往面臨的是更大的失敗。中國企業的成功經驗複製難是人所共知的。1984年以承包起家的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同樣以改革分配製度、嚴格管理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頭腦發熱的馬勝利瘋狂承包了大大小小上百個紙廠。有人認為,馬勝利是缺乏戰略思考,其實不然,在當時緊缺經濟的形勢下,馬勝利即使沒有戰略思考,只要能夠成功複製他的管理模式,就應是會成功的。

但是,馬勝利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夠複製的,一者他的石家莊造紙廠不是靠制度在運營,實質上是靠個人的強勢在運營,哪怕這種強勢以制度的形式表現出來。除非到有一天,這種制度成為一種文化,馬勝利才能複製他的模式。馬勝利失敗了,此後二十年,繼續這種失敗的比他的名氣更大,比如華源,還有正在壯大的中國化工!

千萬要記住,除非你的制度成為文化,這種文化至少在核心員工中融入血液,否則,所謂快速擴張,只但是是給人送錢而已。我從來也不相信,只靠換了別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業扭虧為盈!

第三,創新將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永遠的痛!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企業此起彼伏,如過江之鯽,但是真正能夠有持續的創新潛力,而不是偶爾抓住一次機會的,一向堅持到這天的,幾乎用手指頭就能夠計量!而要一再抓住機會,永遠抓住機會,靠的毫無疑問是類似任正非一樣的時刻處於冬天的心態,這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沒有。而以中國人樂於享受的天性,有幾個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經老了,新一代的企業家呢,我還沒有看到。寫到那裏,我不禁打個冷戰!

資本的冷血、社會範圍的資本主義精神、永遠沒有安全感的進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貼合這條件了!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三

重新激盪,放飛夢想

假期時間有幸讀到了吳曉波先生最新力作《激盪三十年》,給我的新的收穫,彷彿昨日經濟發展的一幅幅圖片展此刻面前,瞭解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吸取經驗教訓,為我們此刻的工作學習奠定激盪的種子。好久沒有讀書了,看到這些真的不明白是感悟還是什麼,聯想到了身邊發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國女子網球隊已經簽約塊半個月了,就是在企業的網站見到了簡簡單單的宣傳,我説哥們此刻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沒事找事的時代了。健康電視專家是我們嗎?我們還能炫出什麼不切實際?不是我吃裏爬外,我真的看到家裏的事情,有力不能為啊!

把競爭機制引進家庭!

我們在市場爭殺的就是業務和市場人員,隨着西方經濟在中國的引進,我們也迎來了市場營銷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們帶入4P、4C時代,隨之帶來的是全員營銷、整合營銷,無論怎樣營銷都是把我們的競爭優勢全部體現出來,這競爭中敢於亮劍,敢於取得勝利,把競爭對手擊敗。我們引進競爭機制無非也是提高我們內部的競爭機制,把我們的官兵鍛鍊成適合市場經濟需求的將才。業務都是傳統的分片管理,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片區掛上競爭的競選的席位上呢?誰有潛力誰就有自我更大的實戰空間,那業績與領導對話。

我們的市場人員避免天天不務正業,我們也要引進競爭優勢,把傳統的市場部,提煉出一支加強組,這樣有人負責市場推廣、有人負責市場信息收集、有人進行培訓、有人進行賣點提煉,我們根據各自工作的資料,我們能夠進行我們的激勵機制,把我們的團隊建設的更加強悍。

我們加強組主要負責經營部促銷活動的支援工作,他們的獎勵和促銷成效相聯繫,再由商場、促銷員、業務員監督並審核,防止弄虛作假。這樣大大的能夠增加我們的執行力,重獎之下必有勇夫。

我們的市場推廣能夠在經營部片區,分批次的開發盲點,這樣美開發一個盲點的洽談、建設、培訓等相應工作都由推廣人員組成,這樣我們鍛煉出一支後備業務梯隊。也為我們開發三四級市場取得成效。

專門的培訓和賣點提煉,需要每一名市場部人員注意市場瞬息變化,競品狀況、商家狀況,市場部沒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沒有時刻學習的慾望、沒有軍事化的執行力,那這就是一個擺設。

我們的業務也一樣,都説不好的片區能把業務員玩死。片區做不起來,這樣我們以後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們為什麼不在內部進行招標的形勢,把所有片區公平公正的拿出來?這樣能夠充分發揮每一名業務員的主動性、創造性!即使我們發現了問題,我們就的需要解決,但是空想和幻想永遠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林子大了,什麼思想都會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團結,構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連光屁股的小孩子也明白有病了吃藥!我們市場也一樣,出現問題,就的找行家診斷,需要什麼便吃什麼!便有了對症下藥,不吃藥能痊癒嗎?能,不如傷口壞了一個小口,再不感染的狀況下,必須沒有什麼事情。我們有病的市場,他和人還不一樣,沒有免疫系統,在一個沒有免疫系統的狀況下,八方來敵,沒有要就等於死,好意一個老虎四肢殘疾了,一動也不能動,便有狗來入侵,所謂的虎落平陽被犬欺!

激盪三十年讀後感 篇四

初讀這套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此刻重新翻看一點也不覺得乏味,而是又會立刻被那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記敍和精彩的評論深深吸引。這套被稱為“新貨殖列傳”的“企業史記”的確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的人精讀和珍藏。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三十年前半段、並且在經濟領域工作的年輕人,更就應仔細閲讀和認真思考,瞭解我們所成長的時代發生了怎樣的鉅變。形勢比人強。只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因勢利導,取得進步。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寫作特色。

一是編年體和標題語。作者把這三十年羅列開,一年一章,逐年敍述,又穿插對相近年份的比較和類似事件的評述,讓讀者比較容易把握時間座標,還能夠觸類旁通,自我挖掘貫穿全書的諸多線索。作者還用幾個字的短語或短句分別作為每年的標題語,如1981年“籠子與鳥”,1992年“春天的故事”,20xx年“入世與出局”等,都準確提煉了每年的大事,提綱挈領,一目瞭然。對此刻許多不諳歷史的年輕人來説,這種按時間線索進行的梳理和總結最為直觀和有效。

二是春秋筆法和民間視角。作者吳曉波是財經記者出身,與書中很多人物都有過交流。他在這套書裏並沒有打官腔、唱高調,而是以一個親歷者和記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識分子的情懷,對事件和人物儘量如實記敍,娓娓道來,字裏行間讓我們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對人物前途、民族命運的殷切關心。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之處就是對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描繪。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在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一個企業家與政府在企業產權問題上的博弈和必然失敗的結果,也配以那幅幾乎是整本書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經緯在公司股權被轉讓他人的儀式上淚眼問蒼天——和文字來説明一個創業者在特殊環境下的悲情和無奈(。)。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三是似曾相識,志在高遠。讀這套書,讓我聯想起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和曼切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兩本書。吳曉波毫不掩飾對前一本書的崇拜,認為它“令人血脈噴張,激動難以”。在《激盪三十年》中,那揮之不去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對歷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繪正是茨威格的血脈。而後一本書的文體可能對吳的影響更大,無論是編年體裁還是“企業人物史”單元,更像是對曼切斯特致敬。這兩本書一個是薄薄的冊子,一個是厚厚的鉅著,卻同樣是傳記中的經典。《激盪三十年》一書吸取前者之魂,後者之體,既是對前輩偉大傳記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補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此刻吳曉波作為專欄作家還在用同樣的筆觸記敍晚清和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傳承了他在本書中的一貫風格。

回到本書。我很喜歡這套上下兩冊的傳記,因為它不僅僅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風險。要明白,這段三十年傳奇{}的起點就是政治因素引發的。其間,“騰籠換鳥”,南巡講話,產權改革,宏觀調控等等,政治或者説政策上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裏,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把握政治脈搏潛力的不一樣而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命運。我們既能看到李經緯、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杯具,也能看到魯冠球、柳傳志如何老樹常青;既為鐵本戴國芳和復興郭廣昌在同一輪宏觀調控中的不一樣結局而唏噓,也為“温州八大王”在“投機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難而慨歎。

這對我們有着深刻的教育好處。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應時刻持續對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業選取、經營地域、資金調配等諸多方面順勢而為,才能趨利避害,發展壯大。

第二,企業經營務必要有社會職責意識和道德感。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企業從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個階段,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的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財富失衡刺激着普羅大眾的神經,只要能賺到錢什麼都能夠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實效只拼廣告、南德牟其中天馬行空要炸珠峯、證券市場莊家橫行醜聞不斷等等,亂象橫生,不一而足。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盈利,但是企業的生命來源於社會,務必要對社會和公眾負責。職責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消費者不負職責,消費者反過來就不信任企業。信心缺乏造成經濟負外部性過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率難以提高。不解開這個死結,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

最後,中國企業在這三十年裏出現的很多問題仍然未能得到解決。我們此刻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仍然在摸着石頭過河,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從《激盪三十年》裏,我們看到沈太福集資如何讓人傾家蕩產,呂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莊,各種富豪排行榜如何變成“落馬榜”。直到這天,這些問題仍然一再出現:就在數天前,號稱“民間天使投資第一人”的劉曉人涉嫌非法集資被捕,他與沈太福一樣是個“包裝高手”,只但是換了個創投概念而已;此刻的股票市場仍然莊家遍地,這是證券界“公開的祕密”,只但是資金量更大,手法更隱蔽;至今很多有錢人仍然畏懼上富豪榜,前首富黃光裕的鋃鐺入獄又一次驗證了“福布斯咒語”。這也是我讀完此書後最大的遺憾:中國的市場機制仍不夠完善,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任重道遠。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因噎廢食,裹足不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產生的重大進步是不容抹殺的。如今,我國GDP已經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與在金融危機之下歐美國家慘淡經營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盪三十年》中記敍的企業史,正是這三十年發展的一個絕佳註腳——企業是微觀經濟層面最為活躍的個體,在當今世界,企業的興衰在必須好處上也就是經濟的興衰,國家的興衰。

其實,歷史記敍是冰冷的,事件親歷者的悲歡離合對於他們自我是刻骨銘心的,對於我們讀者卻只是印在這幾百頁紙上的文字。歷史記敍也是殘酷的,那些被讀者認定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似乎就此已蓋棺定論,勝王敗寇。歷史記敍還是狹隘的,作者所處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觀念往往會影響記敍的真實性。

因此,我們喜愛《激盪三十年》,卻不能過於迷戀它。它無法告訴我們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情緒,無法告訴我們牟其中是否能東山再起,無法告訴我們郭廣昌再應對宏觀調控會有何作為。這些都需要我們超越圖書,自我去尋找答案。也只有自我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前輩,超越這段歷史,在下一個三十年的偉大曆程中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我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ozo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