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紅與黑讀後感(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精彩多篇)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一

毫無疑問的,《紅與黑》是一本讓人“百讀而不厭”的書。其原因在於有很多種讀法,像許多名著,例如《紅樓夢》,有人讀出了革命,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人生。等等。所以,怎樣讀才能解“其中味”,是這兩本書面臨的共同的問題。

其實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是關於於連。索萊爾的悲劇命運,因為他是小説的主人公,全部《紅與黑》就是他浮沉升降興衰榮辱的過程。一個孱弱靦腆的平民青年只靠自己的聰明材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奮鬥,為了實現他那巨大的野心,它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還要採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偽、作假和違心之舉。然而正當他爬上一定的位置,自以為他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時,一封信就打斷了他上升的勢頭,讓他明白他仍然是一個“汝拉山區窮鄉下人”。他曾經試圖擺脱自己受欺凌遭藐視的地位,以為在貴族社會裏爬上高位就是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然而他終於不曾放棄他最後的防線,即他的尊嚴。

於連的迷誤正在於他那“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決心。其實到最後,於連也感到了德·萊納夫人給他帶來的幸福。他於是悔不當初,可惜一切都晚了。不過於連從頂峯上跌落下來,不是説他已經失敗了,而是説他開始走出誤區。加繆講過屢戰屢敗的西緒福斯的故事,説他是幸福的。我們不妨襲其意而反用之,不説追求中的於連是幸福的,而説醒悟了的於連是幸福的。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的確是難得可貴而又值得珍惜的,可在《紅與黑》中有句話:“權勢!先生,難道不算什麼嗎?愚者的尊敬,稚者的驚訝,富者的羨慕,賢者的鄙視。——巴納夫”看來權勢也非常重要,當然,在少數人眼裏也許不是這樣。有了權勢,可以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還有可能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像於連那樣的“悔不當初”。儘管如此,還是有大多數人想飛黃騰達,畢竟飛黃騰達在有些人眼中是“百利而無一害”。權勢和幸福也許並不像魚和熊掌那樣不可兼得,當然權勢也許也是一種“幸福”,但是權勢有可能會毀了一些往往拼搏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東西,如幸福。

結局的最後,於連“難逃一死”,德·萊納夫人也在隨後的三天裏死去。在看起來悲劇的故事中,其實藴含着一個令人驚歎和折服的“美好”結局。你選權勢,還是幸福?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二

家庭的苛待與社會上層人士的蔑視,造就了他敢於反抗的勇敢性格。對家庭的反抗,體現在他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哪怕是幫父親幹活,哪怕被父親打後,也不甘於做個木匠。對社會的反抗,主要體現在兩份愛情上。在與瑞那夫人戀愛時,書中這樣描述過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在對待與瑪娣兒特的愛情上,作者不止一次寫到過他因瑪娣兒特對他的愛意感到自豪,也不止一次拿此與身份地位高的誇澤諾侯爵比較過。

但他性格中也表現出懦弱妥協的一面,特別是在他的虛榮心、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更容易表現出他的懦弱與妥協。在得到侯爵賞賜的十字勛章後,他曾一度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躋身於上流社會擺脱平民身份後,就同他最蔑視的特權階級同流合污。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三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裏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裏的最高代表

,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祕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

,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裏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紅與黑讀後感 篇四

《紅與黑》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名。這裏的“紅”代表了什麼,“黑”又象徵了哪些事物?強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看了起來。

讀完《紅與黑》以後,我終於明白了"紅“代表流血和犧牲,而“黑”則意味着黑袍和教會。小説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他既真誠又虛偽,既痛恨貴族,又漸漸同流合污,他喜歡坦率自然,但背地裏又耍盡花招……作者不惜筆墨,通過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詳細描寫,把變化莫測的人心展現得淋漓盡致,寫出了一人千面的真實; 打破了傳統小説中的人格設定: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善惡分明。相反,於連卻亦善亦惡,亦真亦假,時好時壞,而且還有一顆敏感的自尊心。這跟他的家庭背景和當時的年代有着緊密的不可分割的關係。於連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中,飽受父親的摧殘,何況他還置身於那個復辟當局統治的腐朽和黑暗之中,導致他擁有了極其敏感的自尊心,從小產生的自卑感造就了他的高傲,高傲到不願受別人一丁點兒責備。他的高傲和不可一世使得他的野心越發不可收拾。他的野心和自尊心某種程度上也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好處,但是過於追求自尊心和麪子,最後踏上了一條與反動當局同流合污的道路,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直到最後被送上斷頭台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也有機會被放出來,但他始終不肯向“黑”低頭,最終慘死在了斷頭台下。不過我想於連應該不後悔,因為他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説出了戰鬥的宣言;這一次,他站在了普通大眾這邊,控訴了階級不平等,控訴了庭上所有的貴族,更控訴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這一次,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黑”色的道路,選擇了“紅”色的道路,用自我犧牲做出了最後的反抗,吐露出了普通大眾的心聲。

《紅與黑》是一本享譽世界、傳世百年的文學名著。

《紅與黑》讀後感 篇五

《紅與黑》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説。它的寫作背景是發過拿破崙王朝覆滅,波旁王朝復辟。小説主要講了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歷程及其兩次感情經歷。小説主人公於連本是一個普通勞動階級木匠的兒子,由於他用心進取、努力學習,懂拉丁文、甚至能背誦《聖經》得到了維璃葉市長特·瑞那的青睞,選他作為家庭教師。從此便離開了那個經常因他看書打他的父親以及欺負他的哥哥,在市長家開始了嶄新的家庭教師生涯。在此過程中,他愛上了市長夫人,並與之相愛。最後,貧民所所長哇列諾寫匿名信給市長特·瑞那先生,到了紙包不住火的地步,於連被迫離開了維璃葉去了貝藏鬆神學院。

在貝藏鬆神學院,他結識了彼拉神父。憑藉着彼拉神父的人際關係網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帶到巴黎,推薦給拉穆爾府做祕書。於連憑藉着他那與生俱來的傲氣贏得了小姐瑪娣兒特的放心,並與之發生戀情。瑪娣兒特得知自我懷有他的孩子後,並將其戀情告知父親。由於瑪娣兒特的固執果敢的性格,父親拉穆爾侯爵決定贈與於連財產,默許女兒與於連離開巴黎。正在這春風得意之時,特·瑞那夫人被逼寫下的一封對於連不利的告發信,如晴天霹靂般降臨在於連的生活中,引起了拉穆爾侯爵的強烈不滿,毀了於連即將富裕幸福的生活。在這種狀況下,於連怒氣衝衝的將槍開向了特·瑞那夫人。雖然沒有死,但由於於連在法庭上發表了對貴族存有挑釁化的言論,及其從前結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終慘獲死刑。

紅與黑讀後感 篇六

進我校恬靜的圖書館,腳步下意識地停留在世界名著一欄前,一本紅色的“書脊”映入我的眼臉,情不自禁的拿出這本書,輕輕地撫摸,《紅與黑》三個字豁然在封面的中央,腦子裏一下閃現出於連的影子,這個在中外文學長廊人物畫像的“向社會宣戰的不幸兒”,怎樣與紅色和黑色兩種顏色聯繫在一起呢? 也許是書的題目吸引了我,還是什麼原因,我只借了這本書便匆匆離開,只想一口氣讀完,好明白為什麼,然而讀書是一件“謀心”的事,急是不可取的,歸根結底,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心智得到開啟,精神得到寄託,情操得到陶冶。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大約用了一個月,才體會到一點味道,品得對不對味,我自己一點感受而已。

我首先了解名著的背景,這樣有助於我更透徹地理解原著的深刻內涵。《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小説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鬥爭。 1

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説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覆闢鬥爭的形象歷史。

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皇帝;“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還有的認為“紅”與“黑”,代表着軍裝與道袍,寶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

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讀後感 篇七

前兩日讀完了《紅與黑》,可能是斷斷續續讀完的緣故,心裏的感觸總沒有從前讀完書那樣深。

對於主人公於連,我無法對其進行深入得當的評價,這是我看完別人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讀完全書,我只是感覺到這少年矛盾分裂的性格,感受到書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的齷齪與不堪,還沒有真正懂得於連,或者説我找不到準確恰當的言語來詮釋於連,就好比作戰,別人進行的是巷戰,而且槍槍都準;我進行的則是外圍戰,還老是打不到眼上。

評論家説,於連是個圓形人物,有着雙重性格。而雙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雄心與野心、虛偽與正直等。這種雙重性構成了於連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複雜性。在不同的生活經歷的制約下,體現他不同的特點。在德瑞那市長家,主要是自卑與自尊的衝突;在貝藏鬆神學院中,主要是虛偽與正直的衝突;在拉木爾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與野心、反抗與妥協的衝突。真是一語中的。下面是研究者的分析,我摘錄如下:

(一)自尊與自卑。於連是由一位粗暴且憎惡他的父親培養長大的,從小就缺少父愛,使於連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內心越是脆弱,其防禦機制就越強。於連高傲、敏感,時刻不忘維護自己的尊嚴,實際上這是一種防禦機制,一種對內心自卑感的補償。他寧願在家捱餓,捱打,也不願到貴族家當奴僕;他關心和誰同桌吃飯勝於關心薪金的多寡。他最初對德·雷納爾夫人示愛並非真心,而是為了維持自尊這一“職責”。自尊使他要求得到真正的愛,自卑又使他得到了這種愛也不敢相信。於連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時就會導致自卑感,而這種自卑又激起了他強烈的自尊。

(二)反抗和妥協。於連極端不滿自己現實的處境,熱烈追求個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熱地崇拜拿破崙,想憑自己的才幹,成為拿破崙式的英雄。他身上強烈地表現出平民的反抗意識。於連的兩次戀愛就是對封建門閥制度的有力衝擊。但是當他看到主教的豐厚收入,便想要當教士,於是背誦《聖經》,到神學院去,忍氣吞聲地想適應那裏的生活。他看到侯爵能讓他改變平民的命運,便甘心為他效勞,不再反抗。個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動。直到他發現貴族階級對平民存在根本的敵視後,才恢復了反抗精神,寧死也不肯妥協。

(三)正直與虛偽。神學院的環境使內心正直的於連變得更加虛偽自私。他明明鄙視憎恨他們的這些行經,卻忍氣吞聲地適應他們;他明明是無神論者卻扮演成虔誠的教徒。陰暗的神學院把於連變成了偽君子,同時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在這裏,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雄心與野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雄心與野心。地位和環境驟變,在都市風氣嚴重腐蝕下,於連的虛榮心惡性膨脹,個人的雄心壯志開始向個人野心逐步轉化。他鄙視上層社會的紈絝子弟,卻又盼望着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揚眉吐氣。他十分仇視侯爵巧取豪奪、大發橫財的行徑,但當領悟到侯爵有意識把自己栽培成“一個上流社會的人”時,卻又甘心為侯爵效力。於連變成了一個封建貴族階級的忠實奴僕。

但於連有善良正直的本性,儘管他曾經一度妥協,甚至作出了讓人憤怒不恥的事情,但骨子裏的天性並沒有滅絕,靈魂深處始終是善良的。就在最後佔據他精神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他身上美好的品質。例如面對貧苦人的悲慘場景,他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憐憫的眼淚。他曾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五百法朗寄回家鄉,請謝朗神父幫助分給與他以前一樣貧苦的人,並要求不要説出他的名字。最後,以死亡來拒絕他所處的灰色社會。

德雷納夫人是個天真善良而又温婉的女子,未遇於連之前,身上所有的情感都投付給了她的孩子。她篤信宗教,這是她的性格及環境決定的。當然,與於連的相愛,違背宗教讓她在幸福甜蜜之際總有不安。而正是利用這一點使教會害了於連。

在遇見於連之前,她生命中追求愛的天性被宗教壓抑了,只知相夫教子。她不愛丈夫,卻與丈夫度過了很多年。於連的到來讓她第一次藏到了愛情的滋味。當於連不在時,她可以緊緊將自己困於宗教,而當她與於連在一起時卻總能回覆被壓抑的天性,熱烈的釋放她的情感,她的愛意。

這個女子,在平時很是膽怯脆弱,但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卻又有着驚人的判斷力和應對力。她平日對情人的於連十分依賴,甚至言聽計從,但當麻煩發生時,她敢勇敢的站出來,甚至是幫助於連。

她一生摯愛於連。在於連死後三天也同樣死去。如果説,在愛情裏,於連曾有迷失,她卻一直緊守着自己的愛情聖地。

馬蒂爾德小姐,是個貴族社會空虛無聊的女子。因厭倦了上流社會的風氣,轉而追求於連。可是性格中與生俱來的貴族式驕傲,卻讓她一直瞧不起於連,甚至對自己曾委身於連深以為恥,所以當自己的驕傲佔了上風,她毫不猶豫地拋棄於連。而作為有極度自尊的於連,受不了曾經情人的蔑視,故意設計使她又重新愛上她。

於連對她的愛情遠不如對德雷納夫人的愛情來的純淨。不,應該説,德雷納夫人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而馬蒂爾德的愛情有着浪漫主義的設想在裏面。夫人的愛情發自本真,馬蒂爾德的愛情有着自我崇拜的另類情感的夾雜。

同是貴族女子,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結局。

讀《紅與黑》有感 篇八

看《紅與黑》,當然最先被書名吸引。

紅與黑,紅色和黑色,似乎跟書中的內容沒什麼關係,但仔細讀來,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紅色代表軍人,渴望跟隨拿破崙為祖國建功立業;黑色代表教士,只求上帝給自己一個安穩的生活,而主人公於連正痛苦於這個選擇,但最後他一個也沒選,而是獻出了生命報復這個虛偽的社會。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因為那個時代的背景,1814年拿破崙倒台,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貴族和教會沉浸在過度興奮中,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宏願,為了贏得他們的尊重,於連變成了一個野心家,對他們實施報復。

同是復仇小説,同一時期的作品,於連不同於《基督山伯爵》中的唐太斯,唐太斯年輕不懂政治,更沒有什麼政治抱負。對於自己登上厄爾巴島並且拿到拿破崙密信這件事,並沒有什麼擔憂,也沒顧慮過這封信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被抓進監獄後,仇恨的只是檢察官沒有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仇人對自己的栽贓陷害。

而於連報復的不是唐太斯那樣的一兩個人,而是一羣人,一個統治階層,一個剝削百姓自己卻富得流油,大肆揮霍而又腐朽的上流社會。雖然書中沒有具體説明,但從小説字裏行間,我們依舊可以被於連的正義野心所震撼。

由此可見,唐太斯報仇是為了個人尊嚴,而於連報仇則是要推翻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唐太斯最終成功,而於連卻以斷頭台為背景宣告失敗,但這卻不失為一次對黑暗現實有力的刺痛。

但真正讓我欣賞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神面前,他終於想起自己的靈魂從未真正皈依過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找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構思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於連的愛不是《聖經》裏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天主的確令人失望,於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説:"我並沒有被打敗。"他感到孤獨痛苦,於是又思考起所有哲人、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恆,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一隻蜉蝣在烈日當空的夏季,早上9點出生,晚上5點死去。它怎麼了解"黑夜"二字的意義呢?再讓它延長5個鐘頭的生命,它就會看見且瞭解什麼是黑夜了。一個人強烈地熱愛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就是快要失去它的時候。()這樣對生命有熱情的人,真要面對"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現實時,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雷納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

如果沒有無畏浪濤的擊打暗礁,又哪來韌如磐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沒有無畏無懼敢於攀登的人,迄今又有誰能登上世界最高峯?如果沒有荊棘的道路,人世的險惡,又哪來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明珠,又怎能揭露這個虛偽的社會?

於連拒絕苟且偷生逃過死亡,當他的鮮血灑滿斷頭台時,我心中開始景仰這個在理想和現實衝突中掙扎的`於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葬身海底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紅與黑讀書筆記紅與黑讀後感紅與黑經典語錄

《紅與黑》讀後感 篇九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説的名字。自小説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着讀者反覆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説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覆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意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説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説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説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脱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着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着整個世界,他們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裏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盪。人們則對他們説:‘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説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説:‘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劃。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閲讀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着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着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準,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兑他的社會裏,一直神經緊繃,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進行戰鬥。而在這種戰鬥的心理)(準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裏孤軍奮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鬥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着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脱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衝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薰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鬥常“由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準備全力以赴投入戰鬥,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裏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象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着資產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也註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着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鬆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荊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迴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座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宏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複的現實關係,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衝突與鬥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紅與黑》讀後感 篇十

在斷斷續續歷經兩週的閲讀時間裏,我好不容易讀完了它——《紅與黑》。

其實這本書,在早年間就讀過幾次,但由於各種緣由,都沒有讀完整,以致對此書只知其是一部名著外,對其被稱為名著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的理解 這是一本很久遠的書了,《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寫出這麼一曲折故事的才人是已逝世很久的司湯達,他生於法國,我非常敬佩他能寫出如此長的小説。 我看的這本書是縮版,把幾十萬的字縮到了幾萬字而已。但是書中的故事卻依然表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描寫主人公於連在“紅”與“黑”的道路選擇上進行了痛苦的掙扎,但其中終極目的,都是想無所不用其極地躋身於上流社會。 於

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做出很多評判——有的説他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有的説他是一個野心家的毀滅;還有的説他是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説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我認為書中的2個亮點深深吸引住了我,首先是於連在躋身上流社會的途徑選擇上,是選擇做一名聲顯赫的紅衣主教,還是做一個像拿破崙那樣有膽有識的大將軍,產生了思想上的激烈鬥爭衝突,使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其次就是在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奮鬥中所遇到的兩次至誠至真的愛情,這也深深地打動了我,以致我看到如此忠貞不渝的愛情,幾次為之熱淚盈眶,也許是因為它太可貴了!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這本書表現得不僅僅是於連的一生坎坷,更告訴我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pr6y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