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九年級的紅與黑讀後感

九年級的紅與黑讀後感

九年級的紅與黑讀後感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説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説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紅與黑》讀後感,請您閲讀。

《紅與黑》讀後感1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説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説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祕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脱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瞭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着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裏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裏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説:“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紅與黑》讀後感2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小説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族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紅與黑》讀後感3

人來到世界上,沒有不追求幸福的,貴為帝王,賤為囚徒,概莫能外。只是,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看法有所不同。

於連,是這部名著的主人公,從於連的出場到被處決,大約有四年的時間,也就是説,於連快到十九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二十一歲左右進德拉莫爾府當祕書,二十三歲前後入獄,兩個月後死,這四年中,於連唯一的念頭是“發跡”,是“飛黃騰達”,進軍隊還是進教會,只是機緣問題,於連自打“很小的時候”看見幾個從意大利歸來的威風凜凜的龍騎兵,從而“發瘋般地愛上了軍人的職業”,後來在“十四歲時”又眼看着一個兒女成行的治安法官敗於一個三十歲的副本堂神甫,就絕口不談拿破崙了,立志要“當教士”。總之,於連是要“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

不過,於連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之類,時時處處羨慕有錢人的“幸福”,卻從來沒有説清楚他究竟要什麼。於連想到或感到幸福很少有物質的成份,多為貴婦的青睞,自尊心的滿足,能力的實現甚至讀書的自由,有時候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也能讓他有一種幸福之感。説於連是一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一個追求幸福卻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輕人來得準確。

斯丹達爾所説的“少數幸福的人”,不是那種有錢有勢的人,如市長侯爵之流,當然也不是關在收容所裏的乞丐,不是受到父親欺凌、市長輕視,侯爵指使的於連,此刻的於連具有了“少數幸福的人”的基本品格,所有我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

在我看來,平凡的幸福是最美好的,能夠懷抱着自己最本真,最單純的理想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的人,是最幸福的。想想孩提時,我們嚮往的是永遠快樂。但是當我們一邊成長,一邊對前途和命運充滿渴望與希冀,可能暫時沒有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的慾望,但是也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我們能隨心所欲地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我們能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而不是像於連那樣不擇手段。我們是幸福的,而於連卻是一個悲劇。於連在野心勃勃的時候往往感受不到,包括很多人,在追求功利的過程中卻忽略了身邊平常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心態。你感受到幸福,生活便幸福無比,你感受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一個人不論高尚還是低俗,只要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那他在這世界上就是無比幸福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能瞭解你生命中想要的是什麼,幸福便會隨之而來。能品嚐生活的真正滋味,能享受人生的真正樂趣,能領悟生活的真正意義,能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才能夠苦得其所,樂在其中。

不妨在讀完這本書後問問自己:“我是少數幸福的人嗎?”

第一次閲讀,覺得《紅與黑》的主題是人怎樣才能幸福,如此感悟。

《紅與黑》讀後感4

小説《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説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説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鋭的社會問題。小説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巖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説,《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紅與黑》讀後感5

《紅與黑》是我家書架上最醒目的一本書,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之一。我第一次讀它是九歲,懵懂的我被故事情節轉悠得一頭霧水,第二次看時是十二歲,略懂,一知半解,再加上我的聯想就足以滿足我讀書的奢望,第三次讀時是十四歲,越讀越發深思時而還義憤填胸,倍感悲壯,合上書,已觸動了我靈魂。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第一部重要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十九世紀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説敍述了主人公於連—索萊爾的追求,奮鬥和失敗,反映了波旁王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命運。出身平民的青年於連靠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毅力,我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奮鬥。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並得到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把他無情地送上了斷頭台。

這本書出色地反映了法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上層社會和階級矛盾。“紅”指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指卑鄙、可恥的復辟王朝統治時代;“紅”象徵於連熾熱的心靈和他那像火一樣旺盛的精力,“黑”象徵復辟王朝的黑暗,偽善。

與現實聯繫,雖然社會沒有那時的黑暗,卻在這個安樂的年代裏也扼殺了許多這樣的青年,這難道不是一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悲觀現象的反射麼?如今,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一羣羣名牌大學出身的待業八零後青年在苦苦尋覓着如何踏進社會的門票,當然,這也將是我們這些九零後要思考的問題。現代青年,有一種情緒,垮掉的,孤傲的,頹廢並且厭倦的情緒。這種情緒沒有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倒是成為不求上進的藉口,等待代替了主動,製造出繁盛的幻覺,涉世不淺的前輩總會告訴我們這社會仍會有許多形形色色的潛規則。我們不得不問,究竟是社會複雜了人心還是我們複雜了人心?所以,評論如今的“黑”是如今青年的荒廢,麻木,迷茫的精神世界,“紅”則是他們在社會上競爭得頭破血流的慘狀。所以,我們更無法忽視《紅與黑》的含金量,在我看來,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政治小説,更是一個強有力的精神頂柱。我們要學習於連的熱情與執着,即使身處黑暗,看他的身影也覺自己離光明不遠,這樣,即使有一天你被社會推到門邊緣時你也能驕傲地説:“雖然我違背了規則,但我有一顆火紅熾熱的心!”只有這樣,才無愧於明天的太陽。

放下書,卻怎麼也走不出它,因為它化為一個靈魂注入我精神。這席話,來自我這樣一個讀者真誠的感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okq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