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精品的紅與黑讀後感大綱

精品的紅與黑讀後感大綱

精品的紅與黑讀後感大綱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説,《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紅與黑讀後感,請您閲讀。

紅與黑讀後感1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説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説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説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着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讀後感2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鬥,哪怕這種奮鬥要以生命為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着“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鬥爭。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着極其敏鋭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繫着。他在瓦爾諾家裏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着極其複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着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羣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衝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着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才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為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紅與黑讀後感3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可以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並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説《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於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鬥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於連非常聰明,可以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裏,於連只不過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侷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實充滿嫉恨。

在他腦海裏總顯現出:“在一切事業裏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崇拜拿破崙,夢想有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可他卻不知道,拿破崙由於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結果使戰場的形勢迅速逆轉,遭到了慘不忍睹的失敗。於連排斥他人對拿破崙的諷刺誹謗,繼續固執地迷信拿破崙,默守自己的“原則”,寧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靠近成功,才能實現他的“抱負”。然而聰明被他誇張地用在野心的擴張中,在權欲的驅使下,他像一個失去重量的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真實。

書中,法國正是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一方面是以“紅”為象徵的拿破崙時代軍人的榮耀;另一方面是以“黑”為象徵的王權復辟的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他們左右着人們命運的輪盤。於連也置身其中,被歷史的遊戲所蔑視:在這個完全沒有選擇的時代,要麼繼續做一個木材商人,要麼就讓野心吞噬自己善良的心。其實,一個人不管他所處的地位多麼的顯赫或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何必歧視自己的所有,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急於求成,不擇手段,把自己套得那麼牢固?

但,不幸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凡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像於連一樣,沉溺於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愛”上自己的痛苦,從而對他人已獲得的成就虎視眈眈,嫉妒仇恨之;同時忘卻自己人生努力奮鬥的無限美好可能性,一心一意報復之。這些人同那個於連一樣,膨脹的慾望猶如白內障,使他們雙眼皆瞎,惟剩下一身蠻力,向他們想像中的敵人迸發,傷害他人更毀滅自己。

紅的仍舊是紅,黑的仍舊是黑。

撕開夜色的包裹,這就是生命的鮮活。

紅與黑讀後感4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鋭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

小説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為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神學院投靠神父。後來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裏,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祕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為他發了勛章,於連因此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為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愛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己女兒和於連的關係。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任被判處極刑……

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説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全書最耀眼、也在文學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着筆於人物心靈的跟蹤的手法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正是突出了於連處在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心理歷程,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後能躋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在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的。他因為第一次擺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眾人的欽羨。為此,他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卑鄙、虛偽的手段,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內心還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自責。因此,他的計劃又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不難發現於連的這種幸福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的,是為了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感受不到踏實、安定,僅僅是自己告訴自己感覺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就像“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緊接着應該怎樣制定並實施下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暫時的滿足,暫時的安慰,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迷失了自己。當他得知德·萊納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把他歷經千幸萬苦打開的通往上層社會的門無情的封鎖時,他想到了報復,他選擇了最直接、卻又最愚蠢的方法——結束了德·萊納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在監獄中的那段時間,使於連想了很多,他從自己禁錮的思想中解脱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脱出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偽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

作為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説,《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望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大概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對於書名人們曾經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想紅色是否還可以象徵於連對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真正價值的生存狀態吧!

在社會現實重重阻礙而又想要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縮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縮者,他們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後卻難逃社會進步被淘汰的命運。能不斷地樹立人生目標、決心要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顯然使不歡迎虛偽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我想,在人們一味的批判社會的黑暗、同情於連成為社會的犧牲品時,是不是也該想想於連的反抗精神。

我們是否也應該在“戴着腳鐐跳舞”的同時,培養適合自己的“反抗精神”。

紅與黑讀後感5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小説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藉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族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orgp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