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目錄

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第一篇: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第二篇:為什麼説3歲決定孩子一生第三篇:3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第四篇: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03第五篇: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3歲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吳慧潔

我讀了《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本書,對我啟發很大,原來孩子在每個成長期都有敏感期的,比如我家的寶寶對座位擺放的位置特別敏感,我們吃飯的座位是固定的,吃飯的時候必須自己坐自己的位置,不可以換位置坐,如果有哪個人換了位置,她就會大吵的,就指着椅子告訴那個人,那個位置是爸爸的,媽媽的或者是姥姥的,老爺的,直到你坐回原來的位置為止。我們一開始就不明白怎麼回事情,現在明白了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也是因為有規律性的活動被打亂了,孩子的情緒發生變化。有的大人會覺得孩子不懂事情,太任性就會懲罰孩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其實是因為大人不瞭解孩子的特性所造成的,這些現象隨着孩子的年齡和閲歷的增長,就會自然消失的,家長沒有必要過於操心的。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愛,終於有一天她會成為一個懂事,明理的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做父母的,還有更老一輩的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限制,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會做,就都替孩子做了,結果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會學的什麼都不做,因為她認為有大人做自己就不用做了。到了上學的年齡家長就會選擇孩子上這樣那樣的培訓班,一切都是家長説了算,孩子總是有事不關己,無權過問的感覺,因而他們的童年並不像大人想像的那麼快樂。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讓孩子們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孩子形成樂觀性格的重要方面。當然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意味着他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選擇需要做的並且是正確的事情。有些事情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應該讓他們決定更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可輕易去幹涉孩子的選擇,不要總是以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處的,其實孩子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會不厭其煩地花精力去做。如果給孩子比喜歡的東西,那隻能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他們也得不到快樂。

還有就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很重要,過多的干預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相反的作用。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或者是最需要的事情入手,而不是一味地強迫他們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很多家長會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是事情,孩子在無奈的情況下就只好接受。這樣的孩子在童年事情極為壓抑往往會有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在他內心深處,他會把滿足這些慾望當成是一種最大的自由和快樂,一旦長大成人,他就會變得毫無節制。一個人要想克服生活中的坎坷磨難,他就必須是一個堅強的人。而這種堅強則是日復一日地積累而形成,沒有人可以為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任何可能做好準備,也沒有哪個英雄在做豐功偉績之前就是英雄。沒有人可以預見到未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也沒有人能夠教別人準備好所有的應對方法,一個人只有保持朝氣才能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大人應該儘量地向他們提供一些跟他們的內在需要保持一致的事物,從而在關鍵的時期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孩子在自由中創造天才,當一個孩子對某種事物表現特別有興趣的時候,正是他在內心創作自我。開發自己智力的時候,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來讓生命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所以,當他們對周圍的一切權利搜尋,嘗試觸摸之際,這是一個神奇和重要的時刻。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缺乏能力,讓孩子自己主動做事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是設分可笑的。下面的事情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當一個幼兒正在自己做自己的事兒,比如孩子用勺子吃飯時,我們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喂孩;當他自己在努力口衣服釦子的時候,我們編輯部可耐地幫他扣上。總之,孩子的每一行為都有人替他做。其實這樣的好心,無意間阻礙了孩子自我的鍛鍊和成長。相反,如果人們在代替孩子事情的時候,孩子若有所妨礙或者抵制的時候,我們便會十分嚴厲地加以制止。假如有人妨礙我們的權限之內的事情,我們會非常敏感和厭煩,甚至會忽而的那是一種冒犯,可有誰曾想過,其實孩子幼小的心靈也是這樣想的,只是她無法表達出來而已。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所謂的天才,就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人格上發展完善的人。

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保持前進。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走路,跑步,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洗澡;學會清楚表達自己。我們必須幫助他們,使他們逐步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慾望,所有這些都是獨立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人們總是傾向於把孩子當成木偶。總是喜歡像對待洋娃娃一樣給她洗澡,喂他飯吃,卻從該不會停下來想一想孩子自己的感受。習慣性地伺候孩子,這不僅是在奴化他們,而卻還會抑制他們有益的自發活動。孩子必須學會自己做一些事情,這也是他們內心的一種自然需求,大自然賦予了每個孩子健全良好的身體條件,並給他們配備了一顆發育完整的大腦,就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完成所有這些活動。大人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向他們提供一些幫助就可以了,而不是代替他去做這一切。

性格的形成靠孩子自己,孩子在3歲之前的最初時期是關鍵的,這一時期孩子所受到的不同的對待可能影響他們的性格。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挫傷,比如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傷害,等孩子長大後,性格上就非常可能存在某種缺陷;如果在這時期,孩子的身心因自由空間的以健康成長,他的性格就會發展得比較完善和健全。一個人在每一發展階段之間都有着微妙而真實的聯繫,0——3歲正是塑造孩子性格,培養其對周圍事物適應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在3歲以前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發現和治療,則非常可能讓這個缺陷繼續延伸到下一個階段,等到6歲的時候這個缺陷就已經根深蒂固,很可能就變成俗話説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經與此,孩子良好的,能夠適應社會的性格只能通過自己的事件才能夠得來,而不可能通過父母的命令得到。這就是父母的命令在很多時候不僅無法改變孩子性格,反而讓其性格反面發展的原因。如果不能順因孩子的天性,無論多麼聰明的父母都無法教出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的性格不是父母教出來的。父母所能做的一切是在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的前提下,進行科學的教育,巧妙的引導,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干擾和阻礙。孩子自己就能夠培養自己的性格,並將自身的性格完善和健全。所以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形成的。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方法,看來中國的父母們要改變老祖宗留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要學會不打不罵教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的長大。

第二篇:為什麼説3歲決定孩子一生

為什麼説3歲決定孩子一生?

常言説:“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髮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髮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3歲看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14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調查結果如下:

表現類別-佔有比率-幼年時的表現-成年後的表現

充滿自信型28% 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良好適應型40% 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 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沉默寡言型8% 性格沉默,言語較少。 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10% 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自我約束型14% 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干擾。 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14年發表了報告演説,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説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説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掌握兒童成長九大敏感期

新生命呱呱墜地以後,就在不斷地由小變大,由什麼也不懂變得能説會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般會經過九大敏感期,所謂敏感期,就是發展的關鍵期。家長需要掌握好孩子的敏感期,與孩子一起成長。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各種能力發展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就是發展的關鍵期,兒童心理、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這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後要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所以,所以,家長應該對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期要有相當的瞭解。

兒童敏感期有以下九種:

一、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説話的觜形,併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説是件困難的工程,但幼兒能容易地學習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所以,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遲遲不開口説話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説話,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哭泣、害怕,甚至大發脾氣。所以“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幼兒秩序的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立。

三、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通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三至六歲則能更具體地通過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鋭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家長也可以在家裏準備多種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世界。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四、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祕。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你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你培養孩子具有鉅細靡遺、綜理密微 習性的好時機。

五、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是活潑好動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訓練外,孩子要重視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這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

六、社會規範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孩子逐步脱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讓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立的生活。

七、書寫敏感期(3.5-4.5歲)

八、閲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閲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 作敏感期內,得到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閲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以選擇讀物,佈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就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歲)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父母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來滿足孩子。

那麼,如何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呢?

1.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着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自己成長。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 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心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3.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應儘量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當孩子過得去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是,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避免 干預。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為什麼3歲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現在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出現逆反的現象,為什麼寶寶如此小就會有逆反心理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3歲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為什麼3歲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1、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什麼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大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當然會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媽媽應該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嘮嘮叨叨。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説注意這,一會兒説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4、不顧孩子的意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爸爸媽媽不顧這些差異,強行給孩子“定向”。比如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5、缺乏感情溝通。

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6、大人對孩子過分遷就。

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媽媽想管教的時候,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7、權威式的作風。

專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對待爸爸媽媽。

8、缺乏滿足感。

由於種種原因,爸爸媽媽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父母的滿足感。

第三篇:3歲前決定孩子一生

注意!三歲前決定孩子一生

孩子很多行為是在三歲前決定的,重點在於您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學習發展機會、給予足夠的愛。

觀察孩子是第一步

您有一顆細膩的心觀察孩子,這就是正確的第一步。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別,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去試探孩子。在情緒教育方面,瞭解孩子的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情緒管理不是去學很多理論,而是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去了解孩子、愛這個孩子。

愛是一種學習過程,在生活片斷中,瞭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給他傷害。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快,要時時注意他的變化,父母要能有足夠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給予斥責與處罰,要知道那是因為你不瞭解他,結果反而給予斥責與處罰,要知道那是因為你不瞭解他,結果反而給了他傷害;孩子是用感覺學習,所以父母要營造情境去學習如何愛人,讓孩子去表達要與不要。

如果只是“教”與“給”是不夠的,要與孩子互動學習才知道如何適當地給予。世上有許多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充滿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沒有自信,就是因為父母常跟他們説什麼不行、不能要,所以給孩子充分的需要與滿足,這樣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多很多。三歲前的教育是重要的,但父母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妨試着輕鬆看待,以分享的心來感受孩子成長的喜悦。

親子互動影響未來發展

其實父母不難發現,孩子哭鬧不見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邊,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問題,而是瞭解他要什麼,有的父母乾脆就以塞奶嘴解決,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零歲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親子之間如何互動,對他未來的情緒將有極大的影響。

在零歲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發展,必須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對心、使對力,如此可以使你將來在教育孩子時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來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會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樂地起牀,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父母當時的情緒如果是急切的、有壓迫性的,孩子也會感到不安,所以我決定在他一睜眼時,就讓他看到我的笑臉,我會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讓他去拍一拍,跟他説話,使他了解這個儀式表示要起牀了,要知道跟人家問好。所以營造好的起牀氣氛很重要。另外,挑選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會不會笑,是不是愁眉苦臉,這樣才不會將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傳播快樂情緒

大人的笑容對孩子是一個最好的示範作用,您的管教態度也關係到他的順從與否,例如孩子討厭洗臉,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緒帶給他,你可以邊洗自己的臉邊哼着歌,讓孩子覺得洗臉是件愉快的事,之後問他要不要洗,讓他產生期待的心理,進而喜歡這件事。這個過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規該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學些卡通的話與幻想,讓孩子感染到您快樂的情緒。以寶寶的名義尋找童趣

當父母覺得做這件事是快樂時,您的孩子必然也會快樂;如果您覺得不快樂,孩子也會覺得不快樂,這就是沒有用對心、使對力。孩子在快樂的經驗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緒及性格的基礎,並且得成功的快樂。三歲前的教育取決於父母去觀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處去聽信別人怎麼説,只要那個方法是可以帶來快樂,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會覺得困擾,那個方法就不要用,因為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應專注與用心

專注與用心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還有我的孩子不到一歲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訓練他大 1

小便,但我又擔心強迫他,所以我就問她如何訓練。原來是保姆每次帶他去廁所,都會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時間坐在馬桶上,使他培養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時會解出來,或者是放水龍頭時,他就會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並學開燈、開門,讓孩子感覺是在玩。切記在他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責罵他,而是讓他從愉快中學會上廁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專注與用心。

如何用對方法教養孩子

例如,當孩子會爬時,我會擔心他容易受傷,於是我就圍了一個區域,限制他的活動範圍,可是他長大後就會把東西頂開,即使後來我加強圍堵,沒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險的動作。我發現這個方法不行,就把插座蓋子蓋上,或是把東西收起來,使他不再那麼容易產生好奇;還有他對做飯很好奇,我怕他受傷便把他放到娃娃車裏,沒想到他的態度變得很急躁,於是我就抱他去參觀爸爸做菜,或是給他玩具鍋鏟讓他獲得參與感。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制、禁止、命令能控制的,而是要了解他對什麼好奇,只要能滿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讓他不再好奇。但他對危險事物也很好奇怎麼辦?我絕不鼓勵去驚嚇孩子,比方説讓他去接觸熱水,因為當他還小時,父母要避免讓他接觸危險,所以好的教導是去營造一個好的空間,而不是嚇他。

瞭解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害怕他會來干擾我們,陪孩子成長,父母也會跟着成長,我們要有一顆細膩的心去觀察他,才能找到最好的最棒的方法。

最欠扁腦筋急轉彎

1 提問:茉莉花、太陽花、玫瑰花哪一朵花最沒力?

回答:茉莉花。 原因:好一朵美麗(沒力)的茉莉花。

2 提問:猩猩最討厭什麼線?

回答:平行線。 原因:平行線沒有相交(香蕉)。

3 提問:橡皮、老虎皮、獅子皮哪一個最不好?

回答:橡皮。 原因:橡皮擦(橡皮差)。

4 提問:布和紙怕什麼?

回答:布怕一萬,紙怕萬一。 原因:不(布)怕一萬,只(紙)怕萬一。

5 提問:鉛筆姓什麼?

回答:蕭。 原因:削(蕭)鉛筆。

6 提問:麒麟到了北極會變成什麼?

回答:冰淇凌。 原因:冰淇凌(冰麒麟)。

7 提問:從1到9哪個數字最勤勞,哪個數字最懶惰?

回答:1懶惰;2勤勞。 原因:一(1)不做二(2)不休。

8 提問:怎樣使麻雀安靜下來?

回答:壓它一下。 原因:鴉雀無聲(壓雀無聲)。

a.題目:一個離過很多次婚的女人,該怎麼稱呼她?b。題目:藍色的刀和藍色的槍

c.題目:一條狗過了獨木橋之後就不叫了d。題目:第十一本書

e.題目:避孕藥的主要成分是什麼?f。題目:羊給老鷹打電話?

a謎底:前“公”盡棄b謎底:刀槍不入(blue)c謎底:過目不忘(汪)d謎底:不可思議(book11)e謎底:抗“生”素f謎底:陽奉(羊phone)陰違(鷹:“喂!”)

合作式對話的基礎

説話的祕訣: 現代夫妻最大的挑戰是,如果我告訴你我心中真正的感覺,你就會逃避我;但我若無法把心中真正的感受與你分享,我們就會漸行漸遠。

第一個溝通的基本原則:把你心中的想法清楚説出來(不要生悶氣)

1。直接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與需要: 現代婚姻所需要的是合作關係,而不是英雄主義。 當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期待與他人溝通時,他對自己的信心同時也跟着增加了。

2.避免暗中期盼與猜測: 許多時候你會發現伴侶心中所要的和你所「猜測」的完全相反。學習放下自己的主觀、論斷與猜測,願意虛心地詢問,並瞭解伴侶內心的經驗與感受是建立甜美親密關係的一大祕訣。

3. 用「正面請求」而非「負面抱怨」的方式來溝通。

第二個溝通的基本原則:學習用話語來表達內心的情緒與感覺。

1. 尋找最能抓住情緒感受的字眼,標明並表達他們;「我覺得」+情緒字彙,如:感恩、害怕、高興、緊張、擔心、可笑。

2. 當你用「我覺得你、、、」的字句時要非常小心,這常會給對方「你要開始批評」的預感。

3. 用「言語」而非以「發泄」來表達負面情緒。

夫妻雙方敞開心溝通有個重要前提:希望對方同情、關懷你的感受,而不是趁機嘲笑、批評或攻擊你的弱點。

4. 避免用火爆的詞彙:例如:你若説:「你簡直快把我氣死了。」你的配偶防衞心就大增;若改口説:「我心裏很不舒服,我們能否談談。」或「我有困難,不知道你能否幫我解決。」用這類和緩的語氣作開場白。

5. 第一人稱的溝通:「我覺得」,這重點是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沒有指控對方。第三個溝通的基本原則:不「越界」

(只表達自己的體驗,不替別人表達。「越界」與「問問題」的溝通是不同。) :

1. 化「越界」為「領悟」之良機:在交談中只表達你自己的感受,或是以問問題方式來了解對方。

2. 理清談話的頭緒:方法是多用「第一人稱的表達」與以「問對方問題」來澄清溝通。

3. 用詞時避免説「我們」。(這不是報告,而是雙方溝通。)

婚姻輔導專家指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是每個人能「個體化」。意思是每人要有清楚的心理疆界。你對你自己的思想、感覺、需要與行為負責,也尊重你伴侶的需要、喜好,即使與你不同。

4. 使用「當你、、、我覺得、、、」的溝通技巧:譬如:「當你」哭的時候,「我覺得」很挫折。第四個溝通原則:話裏不要帶刺。

(帶刺的話只會引起對立。對方聽出話裏有刺時,自然把注意力放在「帶刺」的話語上,而聽不進其它訊息。

以回饋取代批評。不用概括性的人身攻擊。 把配偶弱點看成暫時的偏差,而不是人格的缺陷,對配偶存感恩、體諒的心。 避免帶着「毒性」的「侵犯」。 把毒性侵犯轉化為自省和體諒的機會。

第五個溝通原則:尋求瞭解的傾聽。

1. 請注意,不要説「可是」:使用「可是」表示否定,而不是試着去了解對方。

2. 把「可是」改成「和」、「同時」、「並且」。

當你伴侶説了你覺得不舒服的話,以下的建議可以幫助你保持開放的心去接受。

你的「行為」並不代表你這個「人」。(你的伴侶可以反對你所做的,但仍愛你。) 這只是你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的你。(你還有其它長處。) 你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 每個人都不完

全。 不要用律師質詢的方式去聽。

如果你真的不同意你伴侶的意見,應如何處理?首先,傾聽並瞭解對方所説對的、有道理的觀點,然後加上你不同的看法或再問清楚他的意思。 不要用偵探方式故意去聽絃外之音:直接問比較好。 不要像法官一樣聽話,法官聽後是判定誰是、誰非。 學習過濾毒素的技巧。(學習接受對方氣話,而避免引起爭吵。) 向對方表示你聽到了。 策略性、有技巧地重複對方的話。

第六個溝通的基本原則:聽對方所要表達的感覺 (談話中要注意對方的情緒變化。)

1. 表達你的同理心。

2. 感覺第一,先體諒感覺:例如:小孩跌倒,先關心小孩疼痛的感覺,清理傷口之後,再瞭解摔倒的原因。

3. 傾聽對方的感覺能提升關係中的安全感。

第七個溝通原則:傾聽彼此的需要。(聽人聽己)

1. 不要過度讓步,而完全漠視自己的需要。 2. 調整音量。 3. 不要太霸道,願意接納建議。第八個溝通原則:交錯的對話。

要把對方和自己的需要同時融入在其中,才能達成共識。

交錯式的對話包括以下幾個原則:專心聽對方説話。消化你所聽到的訊息,並且用自己的話重述對方話語的精義。最後再加上你自己的看法,這時候換你的配偶來聽你講。

1. 用「是的」「和」回答對方:用「是的」表示明白對方的想法,後面才加上自己的觀點。

2. 總合你們的意見。 3. 好的傾聽者會有的溝通方式。

3.好的傾聽者會在適當的時候中斷對方的話,表達自己所聽見、瞭解的,問恰當問題,讓對方之到你用心在聽,來促進溝通。 感情好的夫妻在對話中比較會打斷對方的談話來澄清一些事情。重要的事,該在甚麼時候、怎麼中斷。有效的中斷包括:(1)重複伴侶所説的話。

(2)確定你所聽到的是正確的訊息。(3)問恰當的問題來澄清你不明白的事。

4. 欲速則不達:尤其在討論比較敏感或複雜的話題,最好不要進行太快,多問對方問題,就可以澄清一些看法。 5. 簡單扼要地重述對方所説的重點。

第九個溝通的原則:有效的對話通常包括四個特色:平衡、分段、具體、總結。

1. 長話分小段來解説。 2. 把事情的細節説清楚。 3. 總結所討論的事情。

第十個溝通的原則:控制夫妻之間的情緒温度

留意你説話的語氣和速度。 注意你的用詞。 口氣變急時,暫停一會兒。 當雙方口氣越來越急,爭吵的先兆時,如何煞車? 發現氣氛不對時,要趕快暫停。 不要使用批評對方的話,譬如:「你在怪我」、「可是」。 暫停,考慮如何恢復到正常對話。 重複對方訊息中,你所聽到有道理的話。 綜合雙方的重點。澄清並反問對方問題,把討論帶回主題。 檢討在甚麼時候、哪個事件時,兩人最容易爭吵。

1. 注意你的用詞:用「我」,而不是「我們」;用「我希望」、我「可以」,而不是「應該」。

2. 當語氣變快時,暫停。(人的大腦對情緒反應比對理智的反應來得快。)

3. 事先計劃如何休戰。休戰計劃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開始感到情況惡化時,如何暫停。 暫停之後,最好兩人分別到不同的房間冷靜下來。 單獨在不同房間時,要怎樣緩和怒氣。 如何以及何時回來。 甚麼時候再繼續剛才沒討論完的話題。 如果還是冷靜討論,可能需要第三者來調停,如:牧師、專業輔導、信任的朋友。

4. 注意是否身體疲倦、飢餓、生病或是工作繁重。

第二部分:處理歧見

處理兩人間的差異 修復式對話 (fix-it talk)

夫妻間有摩擦時,最後能提醒彼此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兩種處理衝突的策略:

強制性策略

1. 夫妻爭吵時最容易使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要付出高的代價。

2. 強制性策略包括:批評、提高嗓門、破口大罵、怪罪苛責、強求、威脅、懲罰對方以罪惡感操縱配偶。

修復式策略─用尊重、合作的態度步驟:

1. 學習傾聽並解讀你心中的感覺、情緒,從這些情緒反應中找到自己心裏深處的各種需求。

2. 尋找合宜的詞彙,描述為什麼發生的事情讓你苦惱。

3. 至少提出一個你覺得有助於解決事情的建議(或合理的請求)。

4. 用心聆聽對方的反應,並嘗試瞭解他真正在乎的事。

5. 達成共識,找出兩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解決之道。

延遲修復式對話會引起更多憤怒和憂慮。 大多數人把情緒壓抑下來,通常有下列的原因:他們以為這是勇敢的表現。 他們不瞭解自己的情緒。 他們不覺得自己的感受重要到需要溝通的地步。 他們擔心説出來會引起衝突,然而事實正好相反,愈壓抑將來衝突愈大。 他們怕説錯話把事情搞砸。 他們認為自己的伴侶不具備傾聽、瞭解的能力。

表達情緒時,需要有人傾聽、瞭解。使用「兩人同心」的效力;學習如何在「修復式對話」中接受別人的請求。 控制你想要馬上反擊的衝動。 告訴對方你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 對方的請求並不是命令。

甚麼時候需要用修復式對話?

1. 按你要的規矩或方式做事(如:睡覺前把書房收拾好,把髒衣服放在洗衣藍內)。 2. 希望對方能多作的(如讚美我,分享他的感受)。 3. 希望對方少作或不作的(如:少批評我,在朋友面前冷落我)。 4. 希望對方作些、、、少作些、、、。 5. 這種方式對婚姻中的複雜問題比較沒用。

化怒氣為暫停訊號

為發怒而付出的代價包括: 1. 怒氣引發更多的怒氣。 2. 生氣造成對雙方(生理和心理)的傷害。 3. 生氣也會對周圍無辜的人(尤其是孩子)造成傷害。 4. 生氣使我們無法用理性分析事情。 5. 生氣使你對任何事情都往壞處想。 6. 生氣破壞夫妻之間的愛。 7. 生氣造成離婚。 8. 生氣造成暴力行為。

同心解決問題:用生氣的能量來強化親密關係

1. 第一個策略:停(暫停、離開現場、找地方冷靜)、看、聽(嘗試瞭解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甚麼) 2. 第二個策略:採取下列三個步驟,然後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標明你的感覺是甚麼。 告訴對方你生氣的理由(所在乎的是甚麼)。 接納並瞭解對方的需要與感受。

3. 第三個策略:生氣時問自己三個重要的問題。 我到底要甚麼? 我如何能不改變對方而得到我所要的? 有甚麼我倆之外的因素也促成了衝突?

其它防止爭吵的技巧:

1. 深呼吸兩次,同時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最好在平常不生氣時,就想好一些情緒中性的話題,在戰火高升時用來轉變焦點,減緩怒氣,避免衝突。

2. 「四十八小時」規則。當有一方怒火填膺時,上述方法仍無法平靜時,兩人同意分開半小時以上,然後約定在四十八小時之內,找個心情較好的時刻深談。

當以下情況發生時要叫暫停:(1)兩人之間的情緒變得激昂。(2)不斷重複同一件事、同一句話,而且愈來愈堅持己見。(3)音量變大,聲音便高,口氣愈來愈強。(4)情緒像洪水,快要氾濫。

如何叫暫停?(1)使用兩人事先約好的訊號。(2)離開現場,到事先自己已經選定的房間或地方。(3)聽聽音樂或作些你喜歡的事來安撫自己的情緒。(4)把剛才發生的事記下來,

清理思緒,標明自己的感受,雙方的需要、自己該注意並改變的地方。(5)別一直想對方作錯的地方,也不要以偏蓋全,只看見對方個性中的缺點。

回來把問題談開的時機:(1)等兩個人都覺得情緒已經穩定下來。(2)可以先作些日常瑣事,然後再回來談你們沒有解決的問題。(3)有時兩人都好好睡一覺,休息夠才能有效地回來處理問題。(4)如果其中一人還沒準備好,應再叫暫停。

談完離開時的規則:(1)不可大聲關門。(2)不可負面批評。(3)儘快解決問題比拖延好,最好四十八小時內回來溝通。(4)不要讓注意力在對方説的某句話或某件事,別被這些小細節分心,而忘了想達成的大目標。(5)不可禁止配偶離開或是緊追不捨。(6)記住這只是暫時,而不是永遠分開。(7)當情緒又變激昂時,趕快再叫暫停,努力保持冷靜離開現場。 避免不必要的怒氣。

3. 直接問而不猜測對方的動機。

4. 設定怒氣的界限。在平日沒有衝突之時,每對夫妻都應該讓對方清楚知道,自己承受怒氣的限度。當一方以達其限度時,最好馬上暫停。

決心改變: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幫助習慣經常發脾氣的人,作有系統的改變。

1. 警覺到經常發脾氣所付的代價。 2. 下決心改變。 3. 警覺到生氣的各種訊號:然後馬上提醒自己要改變情況。 4. 留意你生氣的習慣:甚麼情況特別容易生氣。 5. 提醒自己「別」強求你的配偶作你認為應該作的,只能尊重對方的意願,「請求」而不是強求對方滿足你的需要。 6. 不斷提醒自己都通的基本原則:不要「越界」侵犯對方,不武斷地指控對方,常用「第一人稱」溝通。 7. 每個人都有些特別敏感、一再重複而一觸即發的「心理按鈕」。的溝通方式,來解決老問題。

小明跟小華到動物園玩,進門時,小明指着小華對看門人説:“看清楚喔!等會兒出來,別説我偷了你們的猴子!”

有個人第一次在集市上賣冰棍,不好意思叫賣,旁邊有一個人正高聲喊:“賣冰棍”,他只好喊道:“我也是。”

學了點國語的老外。早晨和女祕書打招呼“你嗎好?”小姐瞪了他一眼,他一楞,馬上又對她説:“媽,你好!”

大象看到一羣螞蟻向它家走去,就問螞蟻你們幹什麼去?螞蟻説大象嬸嬸生病了,我們獻血去。

一位婦產科醫生自己開業了,第一天回家後妻子問他:“今天成績如何?” 醫生答道:“不算太壞,雖然產婦和嬰兒都沒保住,但總算把嬰兒的父親救活”。

夫妻吵架,妻:早該聽我媽的不嫁給你!夫:你是説你媽曾阻止你嫁我?妻點了點頭。夫用力捶了下桌子:這些年來我真是錯怪她了!

一女子在阿拉伯國家吃飯,見一男子不付錢,問侍者,曰:“他有大鬍子是警察,不用付。”此女將侍者領到廁所,説: “你看,我是祕密警察。”

一個搶匪衝進銀行,扔給出納一個口袋,説:“在一分鐘之內,把保險箱裏面的錢全部給我!否則,你將成為地理!”女職員雖然很恐慌,但忍不住啞然失笑:“你説錯了吧?應該是你將成為歷史。。。”搶匪皺皺眉,臉紅着説:“從唸書的時候開始,我就最怕歷史。。。”

一美女去看牙醫。看到手術器械,感到恐懼。嚷道:“我最害怕鑽牙,我寧願生孩子也不鑽牙!”男牙醫不耐煩地對她説:“你要生孩子還是要鑽牙,我都會幫你做。不過你還是得選擇一樣,以便我好調整椅子的高度!”

彼得:“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有三位女人各買了一根冰棒,有一位舔着吃,一位咬着吃,還有一位含着吃,您認為哪一位是已經結婚的?” 女教師想了想,紅着臉囁嚅道:“我想應該是含着吃的那位。” 彼得得意地説:“不對,是帶着結婚戒指的那位。”

第四篇: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03

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男人應該感謝20多歲陪在自己身邊的女人。因為20歲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沒錢,沒事業;而20歲,卻是女人一生中最燦爛的季節。只要鋤頭舞得好,哪有牆角挖不到?

第3節:引言 為什麼3歲決定孩子一生(3)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錯過了孩子學習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所謂"關鍵期",是指最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時期。在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孩子學起來容易,學得也快,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錯過關鍵期再去學,就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南希·貝萊博士潛心研究、觀察了嬰兒的發育、發展,她在《幼兒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了以下8個線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嬰兒智力的正常發展。

第一,當某樣東西掉落到地板上時,6個月的嬰兒會順着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當需要得到滿足時,6個半月的嬰兒,會發出表示滿意的聲音;

第三,7個多月時,嬰兒會衝着鏡子中的影像微笑,還能去尋找落地的東西;

第四,8個半月時,嬰兒會和成人一起玩諸如藏貓貓、拍拍手等簡單的小遊戲,也會傾聽熟悉的詞;

第五,9個多月時,嬰兒會自己動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詞的含義;

第六,10個多月時,嬰兒會模仿成人把積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別人把玩具包起來,就不會去拆開;

第七,11個多月時,會模仿詞的發音;

第八,12個多月時,會講幾個單詞。

法蘭克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莫妮卡·克諾夫認為,嬰兒的智力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們甚至能夠用眼睛跟着做簡單的數字遊戲。

克諾夫説:"我們給嬰兒看不同數量的點。最初他們注視着兩個點,等到熟悉了以後就開始失去興趣。但當我們接着展示第3個點時,他們的興趣又來了。"她對13~14個月大的嬰兒對複雜事物的長時間記憶能力進行了研究,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嬰兒能夠把用以前從未見過的玩具做出的複雜動作記住長達半小時之久,甚至還能模仿這些動作。

從上面的線索和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0~3歲是兒童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是兒童多

方面能力(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那麼,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是怎樣的呢?研究發現:

◆ 出生後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吃幹食物的關鍵期;

◆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説出總數)發展的關鍵期;

◆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第五篇: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

一個好母親,幸福三代人

説有一羣人到印度的一個村落裏面去幹嗎呢,去參觀,去觀光,就問村落裏面的一個年紀非常大的老頭,問他説,聽説你們這個村裏面出現了很多的偉人,誕生在你們這個村裏面,誕生了很多偉人,請問他們都誕生在哪一個地方,帶我們看一下。那這個老頭就跟各位觀光客講,他説我們這裏從來沒有一個偉人誕生在這裏,從來都只有誕生的是小嬰孩,是小嬰兒。那我們就要問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培訓的,培養的方式,讓這些小嬰兒在若干年以後變成了偉人呢?正是一個好母親對孩子教育的深遠意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年輕媽媽們之間的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年輕媽媽們之間的競爭。

你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不要增加孩子的錯誤記憶。

什麼叫(轉載請註明來源)錯誤的記憶,有一個教育家講,他説六歲之前你跟孩子在一起吃晚飯的時候,談論什麼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什麼意思?那就是複印的過程。

增加錯誤的記憶是什麼?

有的父母回到家,今天累死了,累的要死,上班真是累死了,多數家長都會這樣講。孩子就心裏想,長大了上班好可憐,好沒意思,我長大幹嗎呀,價值觀就往下降。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自殺的人的原因,你敢在孩子身上增加這些錯誤記憶的話,今後這些錯誤的記憶它會顯現給你看。

比如説你以後回家吃晚飯的時候你就説,我們那個領導真是個王八蛋,我們這個領導真是,水平都沒有,還整天管三管四,他自己管不好自己,我才不服這種領導……

這個話你知道給孩子結果是什麼?

給孩子的結果就是,他會仇恨權威,敵視權威,就是等他長大以後,甚至不用長大,就現在開始,他對老師有挑剔,有仇恨,挑戰權威,你希望你的孩子到哪一個單位裏面他不服從領導嗎?他不聽領導的嗎,去挑領導的刺嗎?肯定不希望對嗎?所以你千萬不能在這個時候去增加,而且孩子聽了這些以後,他真的在強調,對未來沒有什麼嚮往,沒有什麼願望,長大願望不足,成人願望不足,學習願望不足。對了,就是你這樣一點一點去增加他對這個社會的人事物的負面看法,你不能給他,他有你還要幫他糾正。糾正自己和孩子對人事物的負面看法。

另一個例子:趙小蘭,他是小布什時代的勞工部長對嗎,那他在做部長之前,我就有看到一本書,那本書是一個去美國留學的一個留學生寫的,那這個留學生寫的一段情節是他剛剛去留學的時候的情節,就是他在美國留學,他覺得美國也不怎麼樣,他就想到日本去。那就在每個期間他要去學日語,就在一個學校裏面去學日語,結果在這個報名學日語的這個班上,有發現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就是趙小蘭的母親。當時老太太非常認真的學日語,他們所有的學員都想不通,説七八十歲老太太學日語是啥意思,那就像我們這邊的老人大學嗎?就是老人大學裏面的人實在沒事情幹,就度日子,找點事情幹,所以到老人大學去學畫畫,學寫字,學日語嗎?不是的,這個老太太學的非常的認真,跟這些年輕人在一起學,然後到考試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還找她的筆記,問她問題,學得非常好。這個留學生他當時心裏就有個想法,他説這個老太太真的很了不起,做事情那麼認真,那麼刻苦,那麼有樂趣,帶着樂趣去學,他們家一定有一羣非常棒的孩子。如果她有的話,她這些孩子肯定都非常的優秀。若干年以後,趙小蘭成為勞工部長的時候,讓這個留學生才恍然大悟,我當初的那個是對的,猜想是對的,她真的有一羣非常優秀的孩子,優秀到成為一個華裔,成為布什的勞工部長,這是複印,複印。

其實成人應該多給孩子們正面的引導,多樹立身邊的榜樣,用身邊的事例去影響他們。

向您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善解童貞-1---決定10-6歲孩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讀後感

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家長讀後感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習慣》讀後感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習慣》讀後感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讀後感(原創)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vj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