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

《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

目錄

《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
第一篇:《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第二篇:《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第三篇: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第四篇:自由地成長《發現孩子》讀後感第五篇:規矩和愛讀後感---和孩子共同成長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

《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

開學時我參加了喆媽公益閲讀的有獎互動話題,懷着重在參與的心情,和胡萍老師一起教育孩子,沒想到這個令所有家長滿懷熱忱的好活動我竟然幸運中獎啦!感謝喆媽公益閲讀,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説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和大家一樣這些年育兒路上坎坎坷坷也日漸成熟了許多。這學期開學至今,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是那麼開心幸福,孩子也一天天懂事了許多,曾經的那些不愉快早已煙消雲散。

收到《劍橋男孩成長記》我就如飢似渴的閲讀起來,這兩年育兒類書籍一直是我關注的,希望的是取百家之長,陪伴兒子健康快樂成長!

本書的作者胡萍老師,是獨立研究人,中國兒童性心理髮展與性教育研究先驅,家庭教育專家。着有《愛的誤區》和《善解童貞》系列。

孫雲曉老師給本書寫了序言,他説胡萍老師的作品真實犀利,個性坦率,以虔誠之心為我們讀者端上了自己的私房菜,我也有同感,她把養育兒子詳細過程及許多隱私和盤托出,一直在努力的發現和思考。

發現和保護孩子的天賦,是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我不再信奉“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要管。”兒子五一節前的第二次月把關考試的前一晚,還在準備考試當天下午的學校辯論會內容,這事如果擱在以前,是我絕對不允許的事情,我會大發雷霆的訓他。可是現在的我卻坦然的微笑着跟他交流,“兒子,這兩件事孰輕孰重,你要自己合理安排好時間哦!”結果是令我和兒子都非常開心的,辯論會進入決賽,考試成績比上學期又有了飛躍。孩子需要學習,更需要生活實踐。

孩子的每一個天賦就像一朵朵小花,隨着生命的季節漸漸開放,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肥沃的土壤和適當的條件,耐心等待綻放的時刻。我們不是育兒專家,但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生命中都藴藏着一顆充滿與眾不同能量的寶石,跟隨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不要被“木桶理論”侷限住,應該讓孩子盡情發揮他們的天賦,不要太在意那塊短板。可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文科生自居的兒子數學成績總是不理想,可這在我看來應該不算短板呀!因為這可是基礎教育的範疇,國小數學算不清,那以後國中的數理化怎麼能做對呢?這是現在唯一讓我和兒子感到不愉快的內容,我不想抱怨應試教育對兒子的傷害!我承認我開竅遲了,錯過了發現兒子學齡前那些與眾不同的天賦,更沒有去保護他,錯過了兒子那些天然的激情。不管兒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從現在開始發現並保護它們。

胡萍老師20年的智慧教育把兒子根兒培養進入劍橋,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犧牲兒子的語文成績,保全兒子的獨立思考精神,胡老師對現階段主流教育與非主流教育的對比與思考,對公立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對比,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理念的衝突和糾結……她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我一直在反思,可是我真的真的沒有如此大的勇氣去挑戰。

我細細閲讀,感受分享,我從一個職業女性到全職媽媽再到現在的職業女性的心路歷程,胡萍老師讓我懂得,我們家長要盡職盡責,儘早發現和保護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學習熱情,找出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之路。我期待兒子能更勇敢更堅強,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第二篇:《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

《劍橋男孩成長記》讀後感

一個平凡的母親用自己最真誠的心給我們展示了她養育兒子的全過程,養育過程過程中的得失、錯誤與正確、經驗與總結、在衝突之間的抉擇等等,給了我巨大的啟發,這是一本絕對值得為人父母去細細品味位的一本養育孩子的參考書籍。

教育一個孩子需要的是耐心、愛心、責任和智慧, 胡萍老師具有這些智慧,她順應自己兒子的成長,和兒子一起成長、分析、總結,讓自己跌兒子發展自己的所長,從不破壞孩子的天賦,真的很讓我感到慚愧。細想我養育兒子這幾年,真的做了很多破壞孩子天賦的事情,現在我兒子九歲了,還來得及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希望我可以借鑑和學習胡萍老師與孩子共成長的精神,爭取做一個順應孩子發展的好母親。

我們無法給孩子派生天賦,但是我們可以為孩子的天賦效力。這句話説得太好了,可是現實中,我們許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法去好好的做到這一點,我也沒有做到,從這裏我意識到了自己曾經的錯誤。孩子喜歡的就應該給與孩子更多的機會去施展他喜歡的哪方面的技能和長處,而不是放棄長處去補短,弄的大家都精疲力竭……當架站剛順應孩子的天賦,孩子就會獲得原始的動力,去熱愛生活,讓內心感到幸福。

胡萍老師説到自己的兒子八個月的時候嘗試開關電燈開關,為了保持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它們居然可以輪流抱着孩子去探索觀察達一個小時之久,而且是每天堅持,直到半年時間,孩子放棄這個探索。這是需要多大的耐心啊!書中每一個細節都展示出胡萍老師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觀察探索能力所付出的極大耐心,這真是一般人無法到達的成都。

我最佩服的還是胡萍老師對於傳統教育的據理力爭。當根兒的語文答案無法與老師達成一致的時候,胡萍老師一直支持根兒的答案,理由是:傳統教育對孩子的思想禁錮太深,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思考,對於要求標準答案的語文傳統教學來説,要做出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很難。但是胡萍老師卻做到了,哪怕是根兒的閲讀理解只能得零分,作為母親,還是在支持着自己的兒子,並且肯定的鼓勵着孩子的發展。最終,根兒在深國交出類拔萃。胡萍老師不是為了孩子的高分二放棄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她選擇了犧牲語文成績,保全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一點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真的很讓人佩服!

“自由正確真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是每個人的權利。”正確判斷老師對孩子的評價,保持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分數的觀點,我和胡萍老師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一直認為分數並不是體現一個孩子學習能力高低的唯一評判方式。雖然現在的應試教育要求我們必須要考高分才可以進好的大學,但是高分低能卻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的一面。所以我也不贊成以分論勝負。讓孩子更加輕鬆自然的面對學習,不要陷入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境地。讓孩子可以順其自然的發展自己的特長和才能,讓孩子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做一個好品格的誠實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非常感謝胡萍老師的分享,讓我受益匪淺!也非常感謝喆媽公益閲讀給我這次試讀的機會!

第三篇: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

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寫了一份三千字的報告,在見聞錄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學生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

2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手上,讓地球調個頭,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體、美,而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茶,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

4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説地,或蹺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裏搖來晃去。

最後,在結論部分,是這麼寫的: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麼預言,再用20年的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後,也寫了一份報告,在見聞錄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國的國小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時,舉起右邊的一隻,否則不輕易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把手背在後面,室外活動時除外。

2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七點鐘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的最多的是學生,並且他們喜歡邊走路邊用早餐。

3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在報告的結論部分,他們是這樣寫的: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20年的時間,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面。25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而中國還沒有哪一所學校培養出一名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言都錯了。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天賦,中國的學校只承認一種,那就是把課堂上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寫在試卷上的天賦。美國的學校則承認孩子各有各的天賦,並且在教育中讓他們竭力張揚他們的天賦。

要想使預言不再出錯,要想使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個好的前程,現在中國父母唯一要做的,也許不是幫助學校把他們自己孩子的天賦不再受學校的侵害。

比爾·蓋茨與他的母親

2014年5月11日是母親節,華盛頓大學的校園網上,貼出這麼一張問卷---你從母親那兒繼承了什麼?

為了吸引人回答它,他們在打開問卷的地方坐了一幅小小的動畫:一位老太太注視着一隻金魚缸,缸中一隻大白鯊正在魚羣中游動,你一點擊,它就吃掉一條小金魚,並傳出一句話:任何會動的東西,都是我的獵物。

起初,我認為這幅動畫是隨便設計的,點擊後才知道,注視魚缸的老太太是華盛頓大學的董事長---比爾·蓋茨的母親瑪麗·蓋茨,大白鯊的那句話是她兒子的名言。在2014年對微軟公司的反壟斷訴訟中,曾被聯邦法院反覆引用。

他們之所以用這幅動畫作引子,據説是為了紀念他們的董事長,因為前不久她去世了,同時也給訪問者一個暗示,只要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告訴你,比爾·蓋茨是怎麼回答的。眾所周知,蓋茨是世界首富。他大學未畢業就去創業了,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裏,聚集了鉅額私人財富,這樣一位曠世奇才,他從母親那兒繼承了什麼?對這樣的問題,誰不感興趣呢/

我打開問卷,發現訪問者果然很多。在我點擊它的時候,已有75498位網友點擊,並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為了知道比爾·蓋茨的母親給兒子留下的祕籍,我按要求填上了來自於自己母親的品性---虔誠。點擊“發送”之後,眼睛還沒來得及眨一下,就彈出一句話,説,ok!你和比爾·蓋茨一樣,從母親那兒繼承了同樣的東西。

正當我以為上當受騙的時候,一個畫面出現在屏幕上。它是一張食物問候卡影件印,是比爾·蓋茨在1975年母親節時,寄給他媽媽的,這一年,他在哈佛大學讀二年級。比爾·蓋茨在卡上用斜體英文寫着這麼一段話: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説我比別的孩子差;您總是在我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

比爾·蓋茨到底從他母親那兒繼承了什麼,我沒有得到具體的答案,但從這獨步天下的億萬富翁,從他母親那個得到了一份被許多母親忽視了的東西---賞識。

不可能的事

世間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做起來越順當。第一位發現這個道理的,據説是哥倫布。

1485年5月,哥倫布到西班牙去遊説:“我從這兒向西也能到達東方,只要你們拿出錢來資助我”。當時,沒有一個人阻止他,也沒有人刺殺他,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從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五百海里,就會掉進無盡的深淵,到達富庶的東方,是絕對不可能的。

可是,在他第一次航行成功,第二次又要去的時候,不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還有人在大西洋上攔截,並企圖暗殺他。至於原因,非常明確,因為沿這條航線絕對能夠到達富庶的東方,他再去一回,那兒的黃金、瑪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會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越是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做起來越順當。這一道理,在哥倫布死後就被人遺忘了,直到五百年後來,在華爾街上,才被一位名叫巴菲特的美國人發現。

1973年,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認為,曼圖阿農場的股票能夠復甦;有的甚至認為,曼圖阿不出三個月就會宣告破產。然而,巴菲特不這樣看,他認為,越是在人們對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時候,這隻股票越可能是一處大金礦。果然,在他以15美分的價格買入一萬手之後,不到五年,他就賺啦4700萬美元。眾所周知,現在他已是緊排比爾·蓋茨之後的大富翁了。哥倫布所發現的那個道理,前不久又被一個人發現,他是法國的一位小男孩。這個小男孩七歲時,創辦了一個專門提供玩具信息的網站。當時,沒有一家同類的公司與之為敵,也沒有哪家行業公司會來找他簽訂行業約束條款。他們認為,那個網站只是孩子的遊戲,成不了什麼氣候。誰知結果卻出人意料,這位小男孩不僅把網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歲時,就通過廣告收入,成了法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

越是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做到。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必然誰也不去關注,誰也不去攻擊,誰也不去設防;再者,不可能實現的事,一般都沒有競爭對手,第一個區做的人正好可以獨自乘虛而入。

另外,一般讓你認為不可能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難。甚至是難以想象的事。因為太難,所以畏難;因為畏難,所以根本不去問津。不但自己不去問津,甚至認為別人也不會問津。可以説,世界上真正的大業,都是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的;在人類一步步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還沒有。

2014年11月6日,一位先天性腦癱患者在漢城的仁濟醫院去世,韓國總統金大中以私人身份發去唁電,向死者的家屬---腦癱患者的哥哥李昌紀表示慰問。據“韓國在線”講,這是繼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女兒之後,世界上第二位得到總統弔唁的弱智人。

一個先天性腦癱患者的死,竟然驚動了總統,這不能不引起媒體的猜測和關注,因此,一時間李昌紀的出鏡率竟高過了韓國變性美女河利秀。

起初,我對這方面的報道,並未給予注意,因為根據我的經驗,能驚動總統的殘疾人,要麼是政府樹立的榜樣,要麼是某方面的天才。可是,當我三個月後,再一次瀏覽有關韓國方面的新聞時,我發現,我錯了。這位白痴弟弟除了是他哥哥的負擔外,什麼都不是。他的死之所以驚動了總統,是因為他的哥哥李昌紀是韓國唯一集團的總裁。他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中,一次向國家捐款4億美元,是挽救韓國經濟的第一大功臣。

國家遭受災難,李昌紀慷慨解囊。我一直認為,這是金大中總統對李昌紀弟弟的死表示哀悼的原因。直到前不久,讀李昌紀的《白痴的弟弟的價值》,才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金大中總統之所以向李昌紀發出唁電,是出於對苦難的感激。

李昌紀9歲失去母親,11歲失去父親。為了養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他發誓要闖出一條路來,後來終於在拆船業領域立足腳跟,成為一代富豪,這一點和金大中的兒子非常相似。眾所周知,金大中有三個兒子,由於金大中的原因,他們的青少年時代都非常不順,有將近三十年是隨父親在軟禁、流亡和逃亡中度過的。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他們不僅僅沒有被壓垮,相反,都通過自己的奮鬥,事業有成。大兒子金弘一創辦韓國青年基金會,成為主席;二兒子金弘業參與亞太和平財團的創立,當選為副董事長;三兒子金弘傑考入美國衣阿華大學,是研究東方國家政治的社會學博士。

然而,自從金大中當選總統之後,他們全變了。一個個不再謙卑、質樸和隱忍。2014年1月大兒子因涉嫌與黑社會有牽連被調查;2014年11月,二兒子因貪污被判3年6個月監禁;同月,小兒子因受賄和逃税被判刑2年。

金大中總統向李昌紀發出唁電的時候,正是他小兒子被捕的日子。當時韓國各大新聞媒體都極盡想象力來挖掘這兩件事的內在聯繫;更有甚者,以《白痴弟弟與總統爸爸》為題,在網上開闢“我也説兩句”專欄,讓讀者發表自己的高見。

現在我手上有關着方面的言論,至少有兩千餘條。前兩天,因讀李昌紀的書,我把這些資料翻出來重讀,發現雖洋洋灑灑八九萬字,無非説了這麼一個意思:世間的眾生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定的苦難和煩惱,就像江河中的船需要一定數量的壓艙物一樣,沒有它們,在航行中就容易翻船。

第四篇:自由地成長《發現孩子》讀後感

自由地成長

戚賽賽

“度娘”對蒙氏的教育理念是這樣描述的:教育不是為上學作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兒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長和完善。具體的説是讓兒童獲得身體、意志、思想的獨立,達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很喜歡蒙氏的語言特點,縱使是翻譯過來的文字,也沒有各種看似“高大上”的專業術語的堆砌,有理有據,説理中肯,依據具有普遍性,這樣就足夠了,因為社會的普通人總是居多的,教育也是需要大眾都懂那麼一些,兒童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

接下去,我們來談談這本書,據説,這本書是蒙氏在自己快80歲的時候寫的一本集大成者的書,很可惜,除了這本,我沒有讀過其它任何她寫的書,只能從本書的前言中略微瞭解她各個著作的內容。不得不説,相對於其他各教育大家,蒙氏更是一個實踐者,風格很像中國的孔子,述而不作,身體力行,而她的“兒童之家”為她提供了很多的靈感和依據。

本書的前幾章,基本上是先確定了孩子們的地位以及他們和成人同等的公民權利。這裏有個特殊的概念,叫“有吸引力的心靈”,也就是説,孩子生下來就具有一定的創造力,他們有創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就好像心靈是具有吸引力的,讓他們主動朝着一個方向發展。而此時,成人不需要介入太多目的和追求,只需要隨着本能,順其自然。但是,貌似成長又得分很多階段,不能一概而論,總結一

些,大致是這樣的,孩子們的自然特點是由自己構建的,而社會特點則需要環境和人的引導。中國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以經驗為主,長輩們自有一套養育孩子的法則,但是你問她們為什麼要這樣,他們並不知道,其實這樣的方法並不具有普遍性,也許只是一個不小心在自己孩子身上試用成功的家長的個人所得。同時,我們更是習慣於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產品”,總不離口的一句話是“那麼小,他知道什麼呀!”其實,就是一句話,讓孩子迴歸自然,讓他們自然地成長。

接下去幾節,蒙氏為我們介紹了孩子和成人的相處之道。説是相處之道,其實就是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們可以參與些什麼。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穩定的注意力,訓練孩子的意志,幫助發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等等等等。蒙提出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心靈的構建。孩子開始有多個敏感點,這些點是相對獨立的,並以各自為中心吸收外界信息,並取得經驗,逐漸的這些敏感點各自趨於成熟,並逐漸聯繫起來,最終構建一個完整的心靈。這個過程要孩子自己完成,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孩子自己才是心靈大廈的建築師,成人只能提供建築材料。當然,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心靈的構建過程只有一次,一旦形成之後,有些核心部分在成人之後就很難改變了,並(更多文章請關注)形成成人的適應障礙。彷彿蓋房子,主體部分的材料在房子建好就無法替換。因此,在孩子心靈構建的過程中,成人要通過改善環境,來提供給兒童最好的心靈構建的材料。瞭解了這一個概念,其它能力的培養方式也無非是同樣的門路。比如説,如何幫助孩子糾錯,給孩子

自由和獨立,並不等於放任,可以放手、尊重孩子所有的合理活動,但一定要及時糾正錯誤。但是教育的關鍵就是想辦法讓孩子避免錯誤,並使孩子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改正錯誤,走向正規。而意志是通過孩子不斷地自己做決定並採取行動而得到鍛鍊的。智力的發展則是以自由為前提,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行動才能使智力得到發展。而想象力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發現了嗎?自由和自然是本書出現最多的字眼,而成人對孩子,最多的應該是尊重。尊重兒童進行中的活動,不干擾其注意力,觀察其目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培養獨立和責任;慎重和兒童相處,做夥伴,避免自認權威、以成人價值觀為標準。

想起一條眾人都懂的愛情規律:愛人就像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緊,失去的就越多。其實教育何嘗不是呢?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們都希望他們以後有幸福的生活,我們嘔心瀝血,我們恨鐵不成鋼。請相信每個孩子都在上帝的手中,也請我們不要如此地急功近利,讓他們都喜悦地成長,自由地成長,也讓我們都快樂地陪伴,微笑地欣賞,如此而已??

第五篇:規矩和愛讀後感---和孩子共同成長

《規矩和愛》讀後感---和孩子共同成長

8年多前初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無法形容。但壓力也隨之而來:如何讓兒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種“學習成績高於一切”的環境中長大的,但成人後進入社會的經歷告訴我,“學習成績不能高於一切”,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學的,我對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複上一輩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學習。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這一書,給了我很多啟發,我想重點談談以下兩個方面:

一、情商優於智商的原則。王濤博士在書中列舉了盧剛殺人並自殺的事件。這個事件我在學生時代在另一本書中讀過,當時對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沒想明白盧剛為什麼要這樣做,嫉妒和恨就能讓他做出這麼極端的事嗎?這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偶爾我還會思考一下。無獨有偶,王濤博士在他的書中詳細了講解了整個事件過程,並分析了盧剛的極端行為與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王濤博士也借盧剛事件告訴我們:情商優於智商,這是一條真理。盧剛事件並不是偶然,2014年發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對小孩的教育。我細心地發現,在諸多類似盧剛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極端,這也許是男孩天生的內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養。在書中,王濤博士對情商定義為“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參與團隊合作等相關的個人能力的總稱”定義中認識自我是比較抽象的,王濤博士對怎樣培養孩子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給出了詳細的闡述:“規矩和愛,規矩可以讓孩子懂得敬畏,約束自我意識的不客觀膨脹。愛能讓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價值,因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愛和規矩需要結合。如果只有嚴厲的規矩而沒有愛,孩子的行為也許能夠得到暫時的約束,但是內心就容易產生極端的自卑。如果只有愛而沒有規矩,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上帝。”這段話讓我知道了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方向:規矩和愛,但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還需要自己不斷地模索、學習和總結。

二、不佔有原則。我想先説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上週六帶孩子去上小提琴課,在台階上遇到了一個母親在嚴厲的打罵一個小男孩,從她的片言碎語中我大概知道了打罵的原因是因為小男孩平時在家練琴時敷衍了事,上課時沒有通過老師的檢查,被老師批評了。這位媽媽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把火氣一股腦兒往孩子上灑。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懼的眼神讓我非常心疼。在讀這本書前我也做過類似的事,雖然沒有這位母親這麼兇狠,但也是在公共場所。讀了王濤博士的不佔有原則,我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很懊悔,以後再也沒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小孩。“愛你的孩子,但不能以佔有作為條件。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個完整的靈魂,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孩子不屬於你,他們屬於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歸屬,也會尋找自己靈魂的歸屬,但這歸屬一定不是你。”現在我會把孩子當作親人、同事、朋友一樣相處,給予他完全應有的尊重,給予他完全應有的獨立。現在我喜歡與他一起分享學校的趣事,也會告訴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關心成績;家裏的家務我會讓他參與進來,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乾,讓他像小寵物一樣待着。這種相處方式,讓感覺到他的進步,學會了關心人,學會了容忍。

教育孩子一輩子的事,且行且學習,我會和孩子共同成長!很感謝鍾老師推薦這本書,也希望老師和其他家長能把更好的經驗一起分享。

默認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男孩“復仇”記》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兒童的天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v31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