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解放西讀後感多篇

解放西讀後感多篇

解放西讀後感多篇

解放西讀後感篇1

趁着暑假假期,認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師的解放與超越》一書,確實受益匪淺。

“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好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是他的教育理念。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他的教育理念,和學生亦生亦友,和諧自由融洽的師生關係,成為同行後輩夢寐的追求。“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武侯實驗中學的校訓,被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銘記,並付諸於行動。這就是教育成功的典範。所以,李鎮西老師與學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着全國的教師,教學技巧和教育思想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教師的解放與超越》一書,分成了七個內容話題:觀念,突破,心境,幸福,智慧,呼籲和建言。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1.我們的教育者不能丟了為了每一個孩子發展的初心。

2.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3.學生的分數屬於隱私,應該受到保護。

4.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比如,升國旗的站姿,文明舉止、讀課外書等,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樹起榜樣。否則會鬧“自己是一攤爛泥卻恨鐵不成鋼的”笑話。

5.素質教育不是唯分數的教育,是人的心靈、個性、尊嚴全面發展,是內涵豐富的教育。

6.教育是慢的藝術,急功近利要不得。

7.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取代教師活生生的教育。

二,突破枷鎖,展現自我

1.相信內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卓越的自己”。

2.班主任的智慧從學生中來,從反思中來,從閲讀中來,從同行中來。於漪曾説:“對孩子的愛,能夠讓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

3.做一個思考型的老師,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

4.多一些理論學習,所謂的技巧,妙計,兵法等“操作性”的不存在普適性。

5.成為優秀的教育者也需要天賦:對孩子具有親和力,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敏鋭的洞察力,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幽默感,浪漫氣質。

三,心境寬,路才寬

雖然環境惡劣,待遇低下,但憑着良知,懷着責任,發揮智慧,點點滴滴去做的老師或者領導,才能把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寬。

四,追求教育幸福感

雖然在教育實踐的這條路上,我沒能取得多麼優異的成績,但總覺得與孩子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一天不見,心裏空落落的那種。

什麼是教育?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個日子,陪伴每一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讓教育充滿着詩意,讓教育編織成童話。我想,這也是我永遠的追求。

五,智慧教育,成就人才

組織課堂上需要老師的智慧,突發事件的處理,更需要老師的智慧。有時教育是不動聲色,是不知不覺。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李老師告訴我們,後進生轉化不是“體罰”,而是需要大愛與大智慧。

六,呼籲和建?

李老師代表全國人民教師發出呼籲,給老師留着自由地空間,展現不同的色彩,不要用一個教學模板。不要讓“非教學”任務佔了工作的時間。這是多麼切合實際、符合教學現狀的大實話,寫出了多少老師或校長的無奈。確實應該換學校一方淨土了,我們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怎讓其他不必要的任務搶佔我們的寶貴時間呢?

總之,李鎮西老師的《教師的解放與超越》給我很大幫助。我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盡職盡責做好自己,進而超越自己,做家長滿意,孩子喜歡的好老師。

解放西讀後感篇2

今年暑假,為了給自己充電,我有幸閲讀到李鎮西老師的《教師的解放與超越》一書,讓我受益匪淺。

“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好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是他的教育理念。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他的教育理念,和學生亦生亦友,和諧自由融洽的師生關係,成為同行後輩夢寐的追求。“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武侯實驗中學的校訓,被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銘記,並付諸於行動。這就是教育成功的典範。所以,李鎮西老師與學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着全國的教師,教學技巧和教育思想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教師的解放與超越》一書,分成了七個內容話題:觀念,突破,心境,幸福,智慧,呼籲和建言。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1.我們的教育者不能丟了為了每一個孩子發展的初心。 2.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3.學生的分數屬於隱私,應該受到保護。 4.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比如,升國旗的站姿,文明舉止、讀課外書等,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樹起榜樣。否則會鬧“自己是一攤爛泥卻恨鐵不成鋼的”笑話。 5.素質教育不是唯分數的教育,是人的心靈、個性、尊嚴全面發展,是內涵豐富的教育。 6.教育是慢的藝術,急功近利要不得。 7.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取代教師活生生的教育。

二、突破枷鎖,展現自我 1.相信內心深處,都藏着一個“卓越的自己”。 2.班主任的智慧從學生中來,從反思中來,從閲讀中來,從同行中來。於漪曾説:“對孩子的愛,能夠讓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 3.做一個思考型的老師,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 4.多一些理論學習,所謂的技巧,妙計,兵法等“操作性”的不存在普適性。 5.成為優秀的教育者也需要天賦:對孩子具有親和力,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敏鋭的洞察力,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幽默感,浪漫氣質。

三、心境寬,路才寬 雖然環境惡劣,待遇低下,但憑着良知,懷着責任,發揮智慧,點點滴滴去做的老師或者領導,才能把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寬。

四、追求教育幸福感 雖然在教育實踐的這條路上,我沒能取得多麼優異的成績,但總覺得與孩子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一天不見,心裏空落落的那種。 什麼是教育?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個日子,陪伴每一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讓教育充滿着詩意,讓教育編織成童話。我想,這也是我永遠的追求。

五、智慧教育,成就人才 組織課堂上需要老師的智慧,突發事件的處理,更需要老師的智慧。有時教育是不動聲色,是不知不覺。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李老師告訴我們,後進生轉化不是“體罰”,而是需要大愛與大智慧。

六、呼籲和建言 李老師代表全國人民教師發出呼籲,給老師留着自由地空間,展現不同的色彩,不要用一個教學模板。不要讓“非教學”任務佔了工作的時間。這是多麼切合實際、符合教學現狀的大實話,寫出了多少老師或校長的無奈。確實應該換學校一方淨土了,我們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怎讓其他不必要的任務搶佔我們的寶貴時間呢?

總之,李鎮西老師的《教師的解放與超越》給我很大幫助。我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盡職盡責做好自己,進而超越自己,做家長滿意,孩子喜歡的好老師。

解放西讀後感篇3

在2022年暑假期間,我有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教師的解放與超越》這本書,通過拜讀,使我從內心感受頗深,受益非淺。

我認為,這本書是通過從教師觀念、自我突破、教師心境幸福、教師智慧、教師希望與發展方向等方面闡述的。

通觀全書,讓我身同感受的是:李老師説:“我最幸福的就是我的職業和我的愛好完全融為一體”,結合他自身的一些親身感受李老師認為:教育教學一定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一定要有兒童思維,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最幸福的就是我的職業和我的愛好融為一體,如果一個人的愛好和職業是一致的,他就是幸福的。只有真心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才能在自己的努力工作中感到自己是幸福的。要做一個有故事的老師,每個故事都要充滿人性,浪漫而富有情趣,這才是教育才是幸福的老師。教師是知識分子,要保持思想上自我認知,要保持精神獨立,從而每天處在充實而快樂的現實生活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

李老師還談到他的成名作《愛心與教育》這是他和他的學生共同創作的童話,感謝他們一起編織了這麼美好的故事。李老師通過與學生合作,從而與學生融為一體,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助力學生的成長。在李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集體朗讀了最後幾句,我堅信你們將會成為真正的人,成為忠於祖國的愛國者,成為世界公民,成為很好的朋友,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雙親。最後齊聲朗讀,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伴隨着這洪亮的聲音結束了課。李老師衷心的説,讓教育充滿詩意,把教育編織成童話,什麼是教育?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個日子,陪伴每一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我們要認真思考,思考怎樣把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美好時光,為孩子們美好的未來增磚添瓦呢!

作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其智慧從何而來?

首先,從學生中來,從教師的成長角度,向學生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和學生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優點與缺陷,成功失誤,精彩與暗淡,高尚與庸俗都躲不過幾十雙眼睛,老師主動把自己的工作交給學生評價,不但能夠培養他們自主創造的能力,更能從他們評判中明優劣、知得失,這正是我們智慧的增長。

其次,從反思中來。思考當然不只是反思,但李老師所説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對自己實踐進行的研究、審視、咀嚼、解剖、追問……。這種反思的習慣與能力正是任何一個老師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精神素養和職業品質。我們每天賣面對學生上課、談心、批評、表揚、開展活動、接待家長、處理突發事件……這一切都是我們反思的對象。

最後,從閲讀中來。應該是一名閲讀者,而且終身閲讀者,或者説終身學習的身體力行者,因為反思和閲讀往往密不可分,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閲讀,這樣的老師會把閲讀當成每天的洗臉、刷牙、吃飯一樣。第四,從同行中來。這裏的同行首先包括身邊的一些優秀的老師或不一定有優秀稱號但富有經驗的老師。除了向身邊的老師學習,還可以向國內外名師學習。

總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一本好書受益匪淺,猶如重新得到心靈上的一次洗禮。閲讀李老師的書,,從李老師的自我介紹經驗中收益頗多。我作為一名半路入行教育的國小教師,我認為我應走的路還很長,借鑑書中良好建議,從熱愛學生,熱愛教師這個行業出發,踏實、務實、學習,從而使自己在教師這個行業中不斷進步不斷的進步。努力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讓家長學生都滿意的教師,也要做一個有幸福感的教師。讓這個世界因為有我們努力工作而更加豐富多彩。

解放西讀後感篇4

我的教育理念是:“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我和學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是一段寫在《教師的解放與超越》一書封二上的一段話。很實,道出了一個老師最樸素的教育情懷:關注人性做真教育,享受童心當好老師。

?教師的解放與超越》全書共分為觀念、突破、心境、幸福、智慧、呼籲、建言七個部分。總體感覺,看得懂、接地氣、很實在,沒有誇誇其談。在本書的自序中,李鎮西老師以巴金先生寫給母校的四個字:“掏出心來”為主題。李老師寫到:我不敢保證我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但力求每句話都是真的。不媚上,不迎合,不從眾;言説常識,傾吐實話,抒發真情。

在第一部分:觀念裏。李鎮西老師開宗明義,教育的“初心”在哪裏?一門心思辦“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社會發展,還是人的發展?教育上的初心,就是以每一個孩子為中心,讓教育重新回到一個個具體的孩子身上,關注人本身的成長、發展與幸福,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為中心”。唯有始終關注“人”,教育初心才永不丟失。教師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心靈:不只是看知識的正誤,還要看精神的善惡。好的教育一定要有人的氣息和温度。

第二部分的標題是突破。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着一個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卓越的自己"。這是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超越自己的可能,今天的你會超過昨天的你。怎麼超越?答案是學習和實踐。第一,跟學生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第二,在反思中學習和成長。第三,在閲讀中學習和成長。第四,向同行學習和成長。

第三部分是心境。我的理解就是從心理層面上如何做一個好老師。不抱怨,做一個純粹的教師,保持一顆純淨的愛心。

如果説前面是教師對自己的解放,那麼後面應該就是對自己的超越。“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是李鎮西老師送給歷屆學生的見面禮,後來成為武侯實驗中學的校訓。這句話和李鎮西老師所言的教育的初心是一致的,教育的落腳點在於培養“人”。教師不問收穫地辛勤耕耘着每天的課堂,把種子播撒進歲月,等待着將來在不知何處的遠方傳來種子發芽的聲音,聞到種子綻放的芬芳。

教育是愛的藝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實有效的教育,往往發生在教師的不聲不響和學生的不知不覺之間。李鎮西老師認為:真正的教育效果,總是發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確,教育過程一定要不露痕跡。當我們處處刻意表現教育時,教育往往不會出現,這叫“多情總被無情惱”:當我們忘掉教育而忠於生活本身的邏輯時,教育往往如願而至,這叫“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作為教師不但要有愛的能力,還要有愛的方法--這就是教育的智慧。

呼籲和建言是李鎮西老師站在一線教師的角度,為教師發聲,為教育迴歸本源在吶喊。李老師的呼籲和建言是建立在真實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得來的,真真切切的反應了一線教師的心聲,實在佩服李老師!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慢的藝術,好的教育必須是以愛為靈魂,靜待花開 ,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裏,讀這本書猶如涓涓細流,温潤心田。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去育人,新學期開校之際,借用李鎮西老師的一句話送給自己:讓我的學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解放西讀後感篇5

最近有機會拜讀了劉曉東博士的大作《解放兒童》。看了這本書,同感、質疑、否定參雜在一起。

看了書名,很多人肯定會説:“全人類都解放了,兒童還要解放嗎?”是啊,在大多數人看來,現在的孩子真是幸運,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無憂無慮,幸福快樂。但當你讀了劉曉東博士的《解放兒童》一書後,就會知道何為“解放兒童”,為什麼要“解放兒童”,同時你也會被他的真誠和他對學前教育事業的熱忱所打動,在書中他借鑑盧梭、蒙台梭利、維果斯基等國外教育家的觀點大膽地闡述自己對中國學前教育的看法,語言尖鋭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書。

書中主要分為三篇:第一篇“走出兒童教育地誤區”,第二篇“本能、潛意識和兒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解放兒童”。我對第一篇看得比較仔細,劉博士主要論述了自己對當今中國學前教育現狀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從開始談“三寸金蓮”到發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聲,無一不顯示出他獨到的見解和發自內心的對中國學前教育的擔憂,因此,他也大膽地提出了尖鋭地批評。作者在書中多次引用魯迅先生的話,也寫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到百草園的樂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這並不是我們一個人兩個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我們已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會以這個觀點來審慎我們的工作,還幼兒更多的遊戲時間,還幼兒絕妙鮮明的彩色世界,還幼兒幸福快樂的童年。

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作者給了以下幾點的闡述:

1.發展決定着教育。兒童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教育所應當採取的內容和方式,教育是由發展制約着,決定着的,或者説,教育從屬於發展。

2.教育又創造着發展,沒有教育,兒童的發展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這樣説,沒有教育,兒童就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只能作為一個純粹的生物體而存在,從這一角度看來,發展是由教育制約的、決定的、創造的。

3.教育儘管創造了發展,但它所創造的發展又必然遵循着兒童發展的“必須途徑”。教育對發展的創造不是任意的、無邊無際的,它的創造過程立根於發展,而且它的創作結果又必然的符合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因而,教育與發展是互相制約、互相決定的。

教育體制是服務於兒童的成長的。從“政治性語文”的逐步消失、從郭沫若老師“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從“素質”教育的推廣等一系列的教育舉措的開展,無非都奔着同一個目標——更好的服務於兒童。正如書中分析的兒童心裏成長規律一樣,現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適宜兒童的身心特點,我們在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採用多位的方法,通過不同的刺激手段去完成核定的目標。

教育是為了兒童飛的更高。兒童是一個靈活的多面體,在某些特定規律的前提下,他會展現一個的鏡面給我們去觀察,而通過觀察,我們才能逐步挖掘兒童存在的潛能,這個潛能並不是我們去填鴨式的灌輸而激發出來的。但是我們是否在探索兒童潛能的同時,發現一些並不一定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遊戲、某一漫畫等。如果這時我們採用扼殺的方法去讓這本不該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我們成人所認為的必要的知識:如《三字經》、美文背誦等,我們花費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樂時光!得到的是我們對孩子美好未來的憧憬:這些東西現在對小孩無用,但來日方長,日後肯定會對他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在這裏,我不禁問自己:我們有什麼能力去猜測一個兒童將來的人生軌跡;或者,我們憑什麼斷定他肯定吃這套?用一句《三字經》裏的話“子不學,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通通都給囊括進去,一代傳一代,於是一代代的“背”下去。

最後套用一句書中的話結束我的感悟:兒童有兒童的天性,教育應當迴歸生活,應當迴歸到兒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6155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