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一

對於一個讀不進去書的我,總想找點什麼方法來提高讀書的效率,最後好像還是要在書中尋找想要的東西。我看了這樣一本書——《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其實我並沒有覺得這本書裏介紹的方法有多麼的讓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開竅學會怎樣讀書,而且像是給讀書找一個目的,在做讀書筆記時寫下自己的感想這些方法似乎以前經常聽到。

這本書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購書清單、如何寫自己的讀書筆記、如何運用讀書筆記這些方面的內容。語言簡單易懂,重點的部分用加粗的字體突顯出來,偶爾還配有示意圖,整本書讀起來很輕鬆。這本書對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進行了説明,但這些説明不是什麼長篇大論的理論,都是很容易讓人明白的事情。我本來是想將書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舉出來,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舉——如果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而去做的話,是很難堅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為什麼”的話就不如直接去讀讀這本書,何必需要我在這裏畫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談論我感興趣的那一點內容。

開始讓我覺得意外的一點是作者似乎在書中強調了一種堅持大於內容的觀點。作者認為當我們有什麼感想的時候,就要寫在讀書筆記上面,哪怕是“這本書比我想象中有意思!”這樣簡短的、甚至有些膚淺的語句。作者認為“一切都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這似乎看起來是更強調堅持而不在乎質量,但其實讀書筆記質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斷地練習如何表達。這種記錄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説一定要寫的多麼的完美,也不是説為了堅持而走形式主義,重要的是記錄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個我比較在意的觀點就是,對自己有感觸的內容進行標記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觀上很重要的東西。“寫讀書筆記也是有竅門的,簡單來講,就是要徹底地專注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觀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無法與自己在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那麼再讀多少次也不會有感想”我看到這裏時忽然就明白再看專業書時候我為何會感到“痛苦”,也許正是因為那些“客觀上很重要”的知識使我無法共鳴吧!有些知識在讀書時無論如何都感覺很困惑,而在看完書很久之後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這種情況我也是有過的。

我所説的兩點只是我個人感興趣的一些內容,這本書包含的內容要比我提及的更豐富,裏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適用於研究學習,而是比較適合相對輕鬆的閲讀。如果像書中那樣在讀書時記筆記,並時常拿出來翻看,可想對擴大閲讀量是很有益處的,在想要寫些什麼東西時也可以翻出來看看之前有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也想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實際堅持起來似乎還有些困難,比如我還無法做到像書中所寫那樣隨時隨地有想法就記錄下來,但是我還是想要繼續嘗試,也希望自己能堅持下來。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二

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它刷新了我對讀書的認識。以前我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好學而去讀書,實在是太膚淺了。

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認識,奧野覺得讀書應該是為了與書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瞭解他的想法,促進自身的思考,從而吸收精華,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認真消化書中的內容,使之對自己有益。

有了這個目的,所以才有了選書、標記、筆記、書評、重讀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由此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書名中的“有效閲讀”是全書的精髓!此書文字簡單,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閲讀一本書》更適合初步學習閲讀方法的學者。

我以前覺得專門花時間做筆記,寫書評,太耗時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那麼輕鬆愉快,所以一直都沒花什麼精力去做這個。但是,恰恰是這些耗時、燒腦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們思考和成長。

做筆記,寫書評,正好是一個重新消化吸收、檢索知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提煉精華,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層認知,從而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為,促進生活的變化。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生命!

書中一個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時間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從客觀角度看,確實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過程中,主人對房子的建造過程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和工人們有更多的相處和互動,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並未因此而耽擱。這些浪費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記憶將成為房子的寶貴的精神價值。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並沒有浪費生命!

讀書後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費時間,但並未浪費生命啊。對書籍的精煉、思考和輸出,正好是知識重組、迭代的過程,它會把作者的思想,一點點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促進自身的改變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補鈣的廣告,補品不光要營養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體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營養,只是從身體裏過一道便離去,也是沒有意義。看書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接觸了多少新知識,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識。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三

花了兩個半下午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本意是要學習裏面的方法的,記憶中隱約記得,有些,我是有用過的。

選書,我一般沒有特別的標準,但愛好會偏懸疑類,不過,我什麼類型的書都會看的(因為心裏有個寫書的夢,所以要多吸納各行各業的知識)。現階段的書,我都是從關注的公眾號上面所推薦的書來買的,公眾號裏面的文章會有作者介紹及書的詳情解説,我感興趣的,就會記下書名。近段時間,就是通過《書單來了》,瞭解到村上春樹的偶像約翰·歐文,一下就買了他的三本書。

購書,就像書上寫的,網絡是個不適合熟讀的環境,相反,紙媒則更適合花時間慢慢讀,我也偏好紙體,只買紙體的,不過,電子書也看的哈;紙書類一般偏有價值的,是要收藏的,電子書就是偏娛樂類的了。

讀書,我是喜歡讀書的,可像書裏所説的,有沒有認真讀呢,你讀過後,又記得多少呢?現在回想,有的書,只能記得大概內容,有的書,只認得書名了,內容幾乎忘了,有的書,也是看了幾遍了,不過,是那懸疑類的,哈哈,那是我愛好中的愛好了。

讀書記錄,我以前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有一直做夢,我要寫書,寫文章,但從來沒有實踐過,無導師,不知從何下手,關於這本書,也是湊巧(覺得做夢,也該行動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從閲讀這本書開始,我要堅持寫讀書筆記。讀完一本書後寫讀後感,就是不管多麼簡陋的一句話,我都應該轉化成文字落在紙上,把自己當下的想法及心理過程給記錄下來。

記憶中,我是看了不少書的,對了,我看書的速度也是想當的快呢,但是真正記在腦中的並沒有什麼,因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沒有積極的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的,所以,以後每一本書,包括重拾以前閲讀過的書,都要寫讀書筆記及讀後感,要寫文章呀,做好了筆記才是寫好文章的基礎,提高了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才會大幅度提升。

活動,雖然喜歡看書,但是線下類的讀書活動或是講座,我從來沒有去過。一嘛,是因為經濟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歡嘈雜的環境。現在起呢,我要改變,關注長沙大型書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費的講座及研討會,都要積極報名。

最後,關於書裏講的,去實體店購書,當下,是互聯網時代,我看中的書都是網購了,幾乎沒有去過實體店了,關於迷惘購書,及在書店浪費太多時間,好久沒有過了哦,這點,我還是有目的性的。

舊書店,印象中去過一兩次吧,對於舊書,沒有什麼概念,再説,對於“古書”,我向來“迷惑”,所以,再也沒有光顧過了,記憶中,嶽麓山下有一家,天氣好轉,去爬爬山,也去店裏淘淘,就是不知,現在還在不在。

百科全書嘛,互聯網時代,有什麼問題,就直接百度了,這個習慣我還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漢字,我也會第一時間百度的,會繼續保持哈。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四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於1940年寫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這本關於閲讀的書歷久彌新,堪稱經典之作。

最近,我只閲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閲讀的活力與藝術》以及《閲讀的層次》,書中的金句在耳畔時常回想,細細品味,深有感觸。

閲讀,為什麼而讀?愛看書,關注兒童閲讀的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個主動的閲讀者。書中寫到:《如何閲讀一本書》是一本為閲讀人,或是想要成為閲讀的人而寫的書。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些話令我醍醐灌頂。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老師讓我讀、家長讓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閲讀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書中提到: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結合我個人的閲讀經歷,我深有同感。我喜歡讀書,不是為了提高專業技能,更不是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書籍的海洋裏尋求答案。一開始,可能什麼也找不到,隨着時間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領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頓開了。

其次,閲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手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無時不刻不入侵我們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覺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有時想閲讀一些文章就隨手到微信訂閲號上刷幾篇,又快又省事。以上這些都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為獲得資訊而讀,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閲讀能力,就必須為求得理解而讀。

書中將“閲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我的閲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為獲得資訊而讀的層次。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閲讀要為增強理解力而讀。讀了這本書,我有一種想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能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閲讀之路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所以,我現在總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麼讀得懂的書,比如艾德勒的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就是我特別想深入研讀的書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帶領班級跟隨百千一起讀的兩本書,不禁覺得汗顏———我自己都還不懂得讀,就膽大妄為地帶領班級的孩子試水讀了兩本,收益可謂少之又少,只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我期待在後面的共讀和自己的閲讀之中,有更多的收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600字 篇五

對於艾德勒的《如何閲讀一本書》,早就看到圈裏有朋友推薦,但一直沒有機會閲讀。那天無意中去城市之光書店,又偶遇此書,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細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頁,感覺挺受啟發。

書中對閲讀藝術下了個定義:“這是一個憑藉着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剛開始看書前面的文字,還不是特別有感覺,但是看到這句話,腦子裏靈光一現,彷彿自己的經驗和作者的文字不謀而合,在某處不期而遇。

幾年前自己初走上閲讀之路的情景又浮現在腦海裏。那時自己剛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想着利用閒暇時間多讀些書,充實自己。可是當時根本不知道讀什麼書,全憑感覺,有時讀些暢銷的,有時讀些名氣大的,有時讀些別人推薦的,並無侷限。那時候,對於心理學也很有興趣,讀過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嶽曉東的《登天的感覺》等。那時的理解能力有限,讀書主要是讀心理學普及性的書,或者是心靈脩煉方面的書。

後來,受我們單位一同事的影響,開始接觸傳統文化、國學、量子力學和佛學等方面的書。記得當時工作之餘,他經常給我們幾個“講課”、討論,都看了什麼書,有什麼收穫等。當時他一推薦書,我就找來看,或者找視頻看。記得當時看過浙江大學董平教授講的《傳奇王陽明》,對陽明先生創立的“心學”很是佩服,更是將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為自己行動的標杆;還看了曾仕強教授講《易經的智慧》,受益良多。當時,那位同事還推薦了《瑜伽師地論》,這本書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也是玄奘法師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我雖然已經入手,但至今沒有勇氣打開看,因為對於裏面的內容實在是無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開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這一天相當相當遙遠)。感覺這個時期讀的書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不是那麼盲目了。

2014年讀的書,有了點“跨界”的感覺--一個朋友開始推薦企業管理和思維提升方面的書。這個時期,讀書的速度降下來了(貌似一直以來讀書的速度就沒上升過,一直都很慢),但是開始寫讀後感,做讀書筆記。印象深刻的書有《小強升職記》,這是一本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當時讀完寫了一篇幾千字的讀後感;還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內容是寫作邏輯與思維邏輯,讀完之後按照書的內容做了一個PPT.由於有了之前的積累和思考,這時候對於書的內容已經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慮將書中所看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夠真正地提升。同時,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師的推薦,看一些專業的心理學書籍、小説、寫作方面的書等等。這個階段,真真是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更加註重書的品質,也注重自己讀書的“品味”.

總結近十年的讀書感悟,我很認同作者在《如何閲讀一本書》裏的觀點,“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裏的內容。我一直認為,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閲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閲讀”時,去讀一些“燒腦”的書,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當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書中的文字,書中的概念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時,就像是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那種生命力突然迸發的感覺,讓人有無比的喜悦感--這種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讀書時才能獲得。

初雪,管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教育工作者,“鄭亞楠心靈工作坊”創始人。喜歡讀書寫作,熱心傳播美文;主張“以一片純真之心發現美,傳遞善”;願意傾聽你的故事,幫你解決心理困擾。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900字 篇六

《如何閲讀一本書》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此書屬於外國著作,本身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就會加大閲讀的難度。再加之翻譯中客觀存在的誤差和翻譯者本人的遣詞習慣,讓我讀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可以説是收穫頗豐。

閲讀的目的有很多:學生時代,是為了考試而讀;而閒暇時看的言情小説,則是為了娛樂而讀。現在,拋開娛樂和考試,則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不同於考試和娛樂,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需要勤做筆記、寫讀後感,還需要運用此書中的技巧來閲讀。

這本書風行70年不衰,可見其在閲讀上為讀者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全書從閲讀的層次、閲讀層次的説明、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閲讀的最終目標四個方向作為基本的骨幹,將閲讀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説明、檢討與建議。

首先,讀者將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四個層次之間是有關聯的,較高級閲讀層次包含了較低級閲讀層次的特性。所謂基礎閲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閲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閲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着是分析閲讀,即帶着問題全盤閲讀、完整閲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閲讀。主題閲讀又稱比較閲讀,意思是通過閲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閲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着。而分析閲讀和檢視閲讀則多用在做閲讀理解時。主題閲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閲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閲讀。換句話説,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閲讀而閲讀。對於閲讀,我們應當懷着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閲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無論是基礎閲讀還是主題閲讀,都強調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主動閲讀。閲讀是一個特別強調主動性的活動,完全被動是讀不了的,那麼專注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專注力並不代表理解力,於是思考就是主動閲讀的第二個要素。如果單單是為了閲讀而閲讀,那麼一定是雙眼停滯,頭腦昏睡,即使沒有被動到如此,如果閲讀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體框架之上,帶着一邊思考和一邊提出問題去閲讀,或者説,由於僅僅對書中鍾情的表達和語言很感興趣,卻沒有耐心去了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邏輯和內容等實質性的東西,那麼,便是單純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閲讀。理所當然地,這本書給予你的回報也就侷限於擺弄文字上,對於個人在這方面的提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閲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閲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閲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閲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絡資訊的閲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閲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閲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閲讀。記得有人説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閲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我也承認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工作外時間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應該在以後多閲讀,多涉獵各方面知識,儲備知識,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有所用處。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閲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同樣的,這本書給我的幫助更加的大,因為我還沒有閲讀多少書的時候,就能夠碰上它。相信這本書所教導我的,能夠在我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給我打下好的基礎,讓我能夠從此以後有科學和系統的閲讀,不斷的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識儲備,及人生的境界。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總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錢昕)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400字 篇七

記得在中南讀書時,導師給我們列的書單中,第一本書就是《如何閲讀一本書》,當時在圖書館粗略的翻讀了一下,覺得太理論化,也就沒太用心去讀。今天,在孩子學校的推薦下,專門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只有借的書看起來才有動力,因為有歸還日期,要是自己買的,就會變懶)。

打開目錄,一覽下來,發現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教導我們如何去閲讀一本書,不過別小看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閲讀,尤其是第一次閲讀本書,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建議反覆閲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閲讀。

我閲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閲讀的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前三種閲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主題閲讀是針對閲讀目的。其中分析閲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閲讀則是閲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閲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其實,《如何閲讀一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告訴讀者:讀書要主動。主動閲讀--這是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觀點。書中説:任何學習都不應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閲讀都不應該死氣沉沉。閲讀時越是帶着自己應有的積極、主動態度,以及儘量讓自己閲讀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夠更有所得,閲讀的效果才會更顯著。道理的確如此,要培養孩子積極主動閲讀的態度與習慣,家長們必須做好持之以恆的準備。

“增長理解力”是我們閲讀的最終目的,書中説“知識(Knowledge)不等同於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覺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沒有知識信息的積累,何來的理解力?所以,主動閲讀加經常閲讀,才能幫助我們“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更深入的體會,此時就像自我的破繭而出。”

“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要咀嚼與消化。” 在選擇閲讀內容時,要養成閲讀目錄的習慣。不要被書中文法或文章結構阻礙,不必要每詞每句都讀得透徹,重要的是在最少時間內掌握書的重點、主題框架等,再以此來判斷一本書是否是自己想要閲讀的書籍。

挑書的步驟:

1、閲讀書名、副標題、序,總結主題並歸類。

2、細讀目錄頁,概括性地理解書中內容的基本架構。

3、檢閲索引,可以評估書中的主要涉及點,再細讀重要詞目的內容獲取第一感受。

4、挑幾個跟主題相關的連續段落讀下去。

一本書讀完之後,我們應該提出的4個問題:

1、該書整體上談些什麼?

2、書中具體講了什麼,怎樣講的?

3、書中的內容有道理嗎?是部分有理還是全部有理有據?

4、書中內容跟我有什麼關係?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的翻譯質量特別差,很多地方發生詞義不當、很多句子用詞、語序怪異,不符合中文習慣。如經常出現的“資訊”一詞,其實翻譯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單字”最好改譯成“詞語”; 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譯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對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於單句。第十章的“修辭”最好改譯成“勸説技巧”,因為修辭是一種表現手法,指“比喻、擬人……”這些東西,用在那裏我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究竟怎麼理解,等等。

當然,總的來説,這是一本很好的應用指導類書籍。也許第一次會感到晦澀,而在你第二次閲讀這本書時,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好的閲讀即主動的閲讀不只是對閲讀本身有用,也不只對工作或事業有幫助,它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400字 篇八

下面讓我們跟着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一起來學習《如何閲讀一本書》吧,本書共分四篇:閲讀的層次、閲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閲讀、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和閲讀的最終目標。

作者將閲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較高層次的閲讀也包含着較低層次的閲讀。

第一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基礎閲讀(elementary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閲讀,就擺脱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

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閲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閲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閲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閲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説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閲讀,稱之為檢視閲讀(inspectionalreading)。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很短的時間內,需要發掘書中所有的東西,很難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讀者在這個層次要掌握的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分析閲讀(analyticalreading)。分析閲讀就是全盤的閲讀、完整的閲讀,或是説優質的閲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閲讀方式。

如果説檢視閲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那麼分析閲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

分析閲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閲讀。分析閲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閲讀,稱之為主題閲讀(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題閲讀時,閲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但只是書本字裏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閲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閲讀的書籍,主題閲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閲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閲讀,也是收穫最多的閲讀,所以絕對值得讀者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閲讀。

作者不僅介紹了四個層次的閲讀方法,而且在第三篇詳加説明了用閲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如何閲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象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説、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

在第四篇,作者把主題閲讀分為5個步驟:

1、找到相關的章節,使用最主動的閲讀法,要記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出這本書對你的主題有什麼幫助。。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也就是要能找出關鍵字,發現他是如何使用這些字的,幫助我們瞭解作者。首先,我們要像翻譯者將一種共通的詞彙加諸在許多作者身上,其次,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

3、理清問題,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們的問題説得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後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當然,不同的作者答案也會不同。

4、界定議題,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作分類,整理出來。

5、分析討論。對一個問題完整地分析過後,將來其他人對同一個問題要作研究時,我們的分析討論就會提供他一個很好的研究基礎。那會清除一些障礙,理出一條路,讓一個原創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最後,作者指出了閲讀與心智成長之間的關係。"好的閲讀,也就是主動的閲讀,不只是對閲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九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羣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閲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閲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檢視閲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閲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閲讀是指讀者能用帶着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閲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閲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説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説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700字 篇十

今天我用很短的時間,迅速的讀完了從網上下載的《如何閲讀一本書》電子版,並製作了一份思維導圖,導出了一份讀書筆記。這也為今後大量閲讀打下了基礎。

思維導圖在文末附有下載鏈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安上Xmind後下載思維導圖。

我將整書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兩大部分,這正是應用了本書中所記錄的規則:提煉整本書的關鍵句和主旨。

第一部分:閲讀的活力與藝術

閲讀方法論:讀者越主動,獲得的越多

閲讀的目的分兩種,一種是為獲得諮詢而讀

另一種是為增進理解而讀

第二部分:閲讀的層次

第一層:基礎閲讀

要求很簡單,識別文字、理解文章表面意思就行了。這一點困難在閲讀非母語文章和書籍方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為了增進理解而閲讀,儘量選擇自己熟悉的語言的書籍,而不要通過特意閲讀國外書籍來給自己增加難度。

第二層:檢視閲讀

第一形態:系統化略讀

挑幾個重點篇章快速閲讀

先看書名頁、副標題、序

再看目錄

再看出版社介紹

最後隨便翻翻,看最後的幾頁作者的總結

第二形態:粗淺的閲讀

從頭到尾讀完,不懂之處做出標記,不要深究

第三層:分析閲讀

閲讀的基本原則:回答問題

這本書的主題

這本書的論據和論證

你贊不贊同作者的觀點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意義

分析閲讀初探:整理大綱

列大綱,逐漸細化

一本書的分類:實用性vs理論性

第一個規則:儘快知道書的分類

第二個規則:概括整本書的內容

第三個規則:總結主線內容、架構

第四個規則:作者想解決什麼問題

分析閲讀中級:詮釋內容

第五個規則:找出並解釋關鍵字

第六個規則:找出重要的關鍵句並提煉主旨

第七個規則:提煉整本書的關鍵句和主旨

第八個規則:找出作者的解答

分析閲讀高級:評價本書

第九個規則:評價前確保你瞭解了

第十個規則:理性表達自己的書評

第十一規則:評斷前找出論據

第四層:主題閲讀

步驟一:檢視並篩選出相關主題的所有書籍

步驟二:統一不同作者的相通概念

步驟三:建立一組共同的主旨

步驟四:釐清不同作者的爭議

步驟五:分析討論作者:小豬呼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m5y5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