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精選多篇)

《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精選多篇)

目錄

《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第二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第三篇:瘋子在左,天才在右讀後感第四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第五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子在右》讀後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瘋子、精神病對於我來説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着“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為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才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才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於常人來説,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於人類的慾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更多文章請關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着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塗——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於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於是,他只能將這些歸於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裏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裏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麼——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於執着,達到了偏執、甚至於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第二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文章編號:508

你好!經過評委會的審定,你的佳作已經入選西樵鎮班主任專業化發展叢書,請你百忙中抽出時間按照要求盡心修改,在 1月16日上午8:00點前修改好,放回原處。謝謝!西樵鎮中學

2014年1月12日修改要求:

1、不能更改文件名;2、觀點明確,語句通順,不能有錯別字;

3、字數控制在1500字以內;4、標題黑體三號、內容宋體四號,單倍行距,姓名學校楷體5號)

好書推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大同中學 鍾曉瑩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

這句話挑起了我對一本名叫《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的興趣,初看幾個章節後我被顛覆了,用了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感觸良多。這本書的作者高銘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諸多神祕機構,得以和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直接接觸,最終產生了這部稱為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其中內容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

精神病人,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稱呼,除了精神科醫生沒有人願意接觸他們甚至瞭解他們的內心。為什麼我們説他們是傻子、神經病,是因為他們的言行在我們眼中是與其他人不同的;為什麼説是不同的,是因為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部分的人不一樣,既然不一樣,那為什麼瘋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或許在他們的眼中,我們才是瘋子??

許多人認為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差,他們都有種種的怪癖來顯示和常人的不同,難道瘋子的智商特別高?還是智商特別高的人容易瘋狂?所謂的“正常”是人類社會主觀去規範的,而不是什麼客觀存在,而一些“瘋子”,由於他們的視角不同,故而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我們曾經嘗試過去了解他們的世界觀嗎?以他們的世界觀來重新認識並瞭解這個世界嗎?

就像對待我們的學生一樣,我們總是説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教育,但同

行們,我們是否會常忽略以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看待我們的種種做法呢?有一次,某同學跟我説:“老師,我想換個座位,黑板反光我看不清楚。”我覺得問題不大,終究還是保持不變。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坐到他的座位時才發現,我很難看到黑板上的字,才驚覺忽略從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而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性格,教育必須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糾正不良個性,發揚優良個性,最終使學生的個性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要不失時機,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他們樹立信心,增加勇氣,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讓我們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我們的學生吧,讓他們能真正地成長吧!

第三篇:瘋子在左,天才在右讀後感

他們眼中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多數書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來看,無論是情感,還是理論,可是這本書是不一樣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讓我們置疑的世界。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在詢問着自己,詢問着這個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隨着我們的成長,我們不在詢問,而作者筆下的這些人,往往過於偏執。他們把細微的事物放大,用他們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

還記得一位病人,他喜歡盯着石頭看,他覺得石頭是有生命的。也許在我們看來,冷冰冰的石頭怎麼會有生命,可是,石頭可以提供養分,可以養活植物,也許他不會消耗生命,但是我們又如何肯定他們沒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他身邊的人都覺得她不正常。在作者與她交談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不禁認為她是正常的,而且還贊同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沒錯,孩子們不願意表達他們的想法,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定義,孩子們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是那位“女病人”説的沒錯,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認為的有趣的東西。

我們被教育着擁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往往不敢擴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這樣,許多人陷入狹小的圈子裏活了一輩子。

書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蠱惑着,就像作者説的,他們都有點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帶到他們所認為的世界中去。這是因為他們都對自己的觀念深信不已,並且他們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所堅信的東西。記得有一位病人,他認為女人終究統治世界,也許他説的並不正確,可是,科學也證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進性。不管是真是假,他們都認定自己所認為的觀點。

不得不説,這些所謂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觀與他人不同,他們所看所想都與大多數人不相同。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但是他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謬誤麼?

有一個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顏色,藍色會發生好事,紅色會發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厭惡紅色。她也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變得不愛説話,更戴上了墨鏡,不去看天空的顏色。也許,這真的是她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許,這些顏色源於她的內心。可是並不能因為這個而覺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標準去定義一個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這樣一種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禍福。

有一個男人,他很神奇,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説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後她預測出了她半年後將離開療養院,他的確做到了,在作者採訪他的半年後。不得不説,他的預感很準確,也許,我們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説,而作者,正是我們自己。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很感動。那個老婦人在老伴死後,仍然覺得他還活着,並依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許那個老人真的還在,但

是隻有老婦人看得見,或者,老婦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舊希望他還在,只是這樣的騙着自己。可是,這也是一種永遠。

婚紗在衣櫃裏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漸漸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説:

“永遠,永遠。”

就是這樣一本書,他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書,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有時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更能去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第四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scl11031 林容容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精神病”是精神上的另一個境界 在以往,我只知道精神病是一種病,精神病人他們生病,該吃藥,他們精神錯亂,具有傷害性,所以要被關起來,至於他們病在哪兒我不知道。可看完這本書,我也會懷疑他們真的是精神病人嗎?在作者和精神病人交流時他們的思維邏輯都非常好,而且有的精神病人就像是天才,懂得專家才懂得的知識,甚至是專家還未想透的問題;有的精神病人他們想過的問題,我都會覺得是屬於未來理論或者某領域的技術(當然這些精神病裏面不包括有幻想症或者沉默之類的病人,指的是那些勇於和作者侃侃而談自己的精神思維的病人)。

所以我最後想了想我覺得以後我再説道精神病人時,我不能再説他們病了,只能説他們是在精神上開發了另一種精神境界,這個境界我們沒有想過或者無法理解的一個精神層面。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法理解,所以我們統稱他們為“精神病”。就像我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説:“你神經病啊”,這肯定是我們朋友開了一個與你精神境界不相符的玩笑或者説了一些你精神境界所不融合的話,至少我是這樣子的。對於精神病人的世界你不能説他們錯了,就像書裏所寫的幾個患者在我看來他們的理論的極其正確的。

在書中的那麼多的患者,他們的精神境界很明顯不是和我們是在一個層次,思維的空間、超級進化論、關於生化的問題以及時間的盡頭、黑洞的消失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這可不是我們正常有的精神世界,我甚至是懷疑只要有專業人士或者專家對他們的這些言論進行研究會不會是真的?他們就像是一個科學怪咖的感覺,因為他們説的比現有科學的研究解釋更為合理更為深入。

不過在精神方面來説,雖然他們的精神境界和我們沒有共通之處。可是我覺得的,他們與他們之間確有很多共通之處(指的是精神病和精神病之間)。怎麼説呢?應該説固執,也許説執着更合適,當然我説的這些也針對可以侃侃而談的“精神病天才”,因為他們帶給我的精神境界挺讓我驚訝的,而對於有自閉症的精神病或者幻聽、妄想之類的精神病,也許是他們的心靈之門還沒打開吧,我還沒看到他們的精神境界。現在話説回來,對於那些執着的精神病人,為什麼説執

着會更合適呢?因為他們是在自己所感興趣或者研究的領域給逼瘋的,太執着了,太深入研究了,最後也是研究的太忘我了,與現實該有的思想格格不入,於是周圍的人不懂他了,聽不懂他説的了,而他也覺得周圍的人太膚淺了,為什麼就看不透這麼簡單的事,於是兩個不同的精神面發生碰撞,而我們這些“正常人”所處的精神面是相同的,也許是因為人數龐大,所以覺得精神病所處的那個精神層面是屬於神經錯亂,有精神病的,所以他周圍的人覺得是他瘋了,該吃藥了。我在想要是將一羣這樣的相同精神境界的神經病聚集在一起,精神境界相同,會不會產生一羣科學怪咖?當然更有的可能是,會產生一羣更為嚴重神經病。

其實寫到這,如果問我懂不懂他們的世界?我肯定不懂, 我要是懂了,我也就是一神經病,該吃藥。只能説透過這本書,我懂得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我的不同,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錯,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沒有錯,只要我們打開他們的精神世界的心靈之門,我們就能與他們進行溝通,就像本書的作者,當然前提是你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去接觸他們,更重要的是最好能像作者那樣博學,懂得更領域的知識確保有話題可以和他們溝通。

第五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某雜誌上。雜誌登載了書中的一篇節選故事,講的是一個姑娘總是把人看成各種動物,而這些動物的習性和那個人的性格竟然驚人的吻合。驚奇之下更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於是忍不住到圖書館借來一讀。

本書是一位原本是公司項目總監的高銘,由於對精神病患、心理障礙者以及邊緣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於是工作之餘利用閒暇時間,各種手段傾聽這部分特殊人羣的心聲後整理成的筆記,也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一開始,我的確是抱着看看“精神病人”的熱鬧的娛樂心態進行閲讀的,可是沒看兩篇,這本書的內容就讓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維度有了全新的視角和認知。

書中的病人大多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張牙舞爪意識不清的精神病人,相反,他們中很多人有着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知角度與方式。他們中,有的認為人類並不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而是細菌。細菌奴役着人類。細菌寄生在人類身上,獲得它們需要的物質。當人類的存在真正威脅到細菌時,細菌便會輕而易舉地消滅人類;有的人認為石頭有生命,會説話,我們的生命在石頭只是短短的一瞬。於是她每天每天蹲着研究石頭,試圖與石頭交流而因此被認為精神不正常;有的認為世界是多維度的,而自己卻不屬於這個維度,而是從一個更“先進”的維度中被通過量子論轉移到這裏的??這些不同的世界,在平時看來的確荒誕可笑,可是當真正傾聽他們的世界和想法,卻也有着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自己從前的認知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正在工作的“病人”,每個月總有這麼幾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關閉一切通訊設備,斷電斷水,拉上窗簾,讓房間一片黑暗,使自己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之中。他只准備水和沒有味道的麪包以滿足生理需要,然後躺在裏面,就這麼呆上幾天。他説在這幾天中,他什麼都想什麼又都不想,自己一個人感受自我。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視覺,都處於全新的狀態。這是一種多奇妙的感覺啊。這讓我聯繫到自己,平時離不開電腦,更離不開手機。吃飯、上課想要少碰手機卻又時常忍不住掏出來刷刷微博與人人。自從有了手機電腦電視,的確我們很少有時間可以安靜的看看自己,世界充斥着各種聲音,太雜、太亂,以至於我們什麼都聽,又什麼都聽不到。挑幾天留給自己,隔絕自己,審視自己,我也許會想想自己都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是不是真的存在着,而不是隨波逐流行屍走肉??這不是和孔老夫子的“三省吾身”有着一種奇妙的契合嗎?我從心底不認為這個人是“病人”,他只是用自己的辦法審視自己,這也是現時代社會很多人缺少的卻又急需的一種心態。

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正常人。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全世界都是神經病時,正常的那個就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那麼我現在所屬的世界中,究竟是大多數人是正常的,還是那小部分人才是正常的呢?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看法,我卻認為這沒有界限。誰規定世界上只能有兩種人呢?

以上範文來自,請關注其他相關文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48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