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幸福與痛苦的領悟》讀後感(精選多篇)

《幸福與痛苦的領悟》讀後感(精選多篇)

目錄

《幸福與痛苦的領悟》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幸福與痛苦的領悟》讀後感第二篇:幸福和痛苦的領悟第三篇:痛苦和幸福的領悟第四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幸福與痛苦的領悟第五篇:對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幸福與痛苦的領悟》讀後感

看完俞敏洪的《幸福與痛苦的領悟》,我想,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一定是充滿了痛苦的經歷與回憶,儘管他現在是如此的成功,這些經歷與回憶可能還不時睇地噬食着他。有經歷,有思考,看見奔騰的黃河水,觸景生情,才會有如此的感悟吧。

“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麼,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該大於痛苦。”但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特別在意生活的不如意、煩惱、困難甚至災禍呢?原來,我們不能靜心,我們不能把痛苦與抽離,“我們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搖晃我們的生活,直到我們的生活變得一片渾濁,使所有的幸福都摻雜了痛苦的成分。”乃至讓我們產生了錯覺,以為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嚐遍人世間的困苦的。

“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澱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讓它佔有我們心裏的一小片空間,那大部分的空間就會被幸福充實。”這句話説起來是那麼輕鬆,但做起來難,太難了。古往今來,能做到的有多少?!

我們不可能做到把痛苦與快樂分開,因為它們交錯着充滿我們的生活,但我們至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粒老鼠屎,可以壞一鍋湯,因為我們撈不起老鼠屎,它會溶在湯裏。同樣,我們恐怕也很難把痛苦完全從生活分出,但至少我們可以咀嚼、可以接受甚至把它作為生命的點綴,我們可以做到不讓它充滿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

生活中,我想,快樂幸福的時間應比不愉快的時間要多得多,我們可以讓快樂幸福充滿我們的各個角落的,“讓痛苦沉澱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讓它佔有我們心裏的一小片空間,那大部分的空間就會被幸福充實。”

----------------讓痛苦只佔心裏的一小片空間,大部分的空間被幸福充實,以此自勉。

第二篇:幸福和痛苦的領悟

七彩教育網 http://

幸福和痛苦的領悟

俞敏洪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黃河旅行,無數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翻滾,自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無數次注視着落日像血一樣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衝動。

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黃河邊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漿翻滾的水,被灌到水瓶裏以後,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黃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後,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絕望,感到了黃河河牀不斷提高帶來的災難,感到了人們在這種災難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着黃河發呆。

一段時間後,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發現身邊瓶子裏的水開始變清。渾濁的泥沙沉澱下來,上面的水變得越來越清澈。我看着這種變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澱,只佔整個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餘的五分之四都變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舉起來,透過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與痛苦的界限。原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黃河水一樣。我們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搖晃我們的生活,直到我們的生活變得一片渾濁,使所有的幸福都摻雜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該大於痛苦。我們時時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痛苦多於幸福,而是我們用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脱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痛苦的滲透,我們本來應該清澈如水的生活,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有了太多的雜質。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澱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讓它佔有我們心裏的一小片空間,那大部分的空間就會被幸福充實。每一個人出生伊始,一輩子所經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都應該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度不同。想到這裏,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動了一下,已經變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間就又變得渾濁不堪。

而生命的難處在於,我們很難讓生命靜止不動,使我們能夠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開,並徹底把痛苦沉澱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不再翻滾。痛苦和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攪和到一起。如果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將失去存在的最本質意義。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義了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黃河,我發現它是那麼的壯闊和美麗。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滾着濁浪,從地平線那頭流過來,從我腳下流過,又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頭,使人無法不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所藴含的勃勃生機。我突然意識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斷被放大,放大到像黃河一樣壯闊,從遠古和天邊流來,向未來和大海流去,那我們的生命就無所謂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變成了一曲永遠唱不完的雄壯的黃河交響曲。

(選自2014年第3期《青年文摘》)

1.閲讀第①節和第⑥節,回答:

(1)作者眼裏黃河的特點是什麼?

(2)從唐詩中找一句形容“落日像血一樣融入河水”的寫景名句;寫出《黃河大合唱》的詞、曲作者。

2.在第②節和第③節中,作者兩次觀察瓶中的黃河水,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目的是什麼?

3.閲讀第④節,找出人們對待痛苦的兩種不同方式。

七彩教育網全國最新高中試卷、國中試卷免費下載,全部word版

七彩教育網 http://

4.閲讀第⑤節,對作者的疑問“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義了呢”作出合理的回答。

參考答案

1.(1)壯闊、美麗、生機勃勃。(2)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詞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2.對比手法(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目的是為了形象地向人們展示“幸福與痛苦”的界限。

3.a.用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脱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b.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澱在心底,只讓它佔有心裏的一小片空間。

4.不會失去意義,因為痛苦和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攪和到一起,就像那翻滾的黃河水一樣,很難將水和泥沙截然分開,但它卻依然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

七彩教育網全國最新高中試卷、國中試卷免費下載,全部word版

第三篇:痛苦和幸福的領悟

痛苦和幸福的領悟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黃河旅行,無數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翻滾,自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看落日一次次像血一樣融入河水,感覺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衝動!

但是讓我感覺最深的卻是一件事情!有一次在黃河邊上,我用瓶子灌了一瓶河水!泥沙混雜的水,被灌到水瓶裏以後,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昏黃的世界!在瓶子背後,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絕望,感到了黃河河牀不斷升高帶來的災難,感到了人們在這種災難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着黃河發呆!

一段時間後,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發現身邊瓶子裏的水開始變清了!渾濁的泥沙開始沉澱,瓶子上部的水變得越來越清澈!我看着這種變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澱,只佔到整個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餘五分之四都變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舉起來,透過瓶子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與痛苦的界限!

原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黃河水一樣!在匆忙和浮躁中,我們拼命地搖晃自己的生活,知道生活變得一片渾濁,所有的幸福都摻上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該是大於痛哭!我們時時感到痛哭,不是因為痛苦多於幸福,而是因為我們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脱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痛苦的摻雜,我們本來應該清澈如水的

生活,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有了太多的雜質!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澱在我們的心底,不管它會不會消失,都只讓它佔據我們心裏的一下片空間,其餘的大部分空間就會被幸福所充滿!自出生伊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應該是差不多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原因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度的不同!想到這裏,我把水瓶晃動了一下,已經便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間就又變得渾濁不堪了!

生命的難處是,我們無法讓生命靜止不動,由此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開,並把痛苦徹底沉澱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讓它不再翻滾!在我們的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或多或少都會攪和到一起!如果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將失去存在最本質的意義!那麼説,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意義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黃河,發現它是那麼的壯闊和美麗!滔滔的河水翻着濁浪,從地平線那頭流過來,從我腳下流過,又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頭,使人無法不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所藴涵的勃勃生機!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能把人的生命不斷放大,放大到像黃河一樣壯闊,從遠古和天邊走來,向未來和大海流去,那我們的生命就不用再斤斤計較於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變成了一曲永遠唱不完的黃河交響曲!

第四篇:(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幸福與痛苦的領悟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黃河旅行,無數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翻滾,白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無數次注視着落日像血一樣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衝動。

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黃河邊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漿翻滾的水,被灌到水瓶裏以後,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黃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後,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絕望,感到了黃河河牀不斷提高帶來的災難,感到了人們在這種災難中的呼喊。

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着黃河發呆。一段時間後,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發現身邊瓶子裏的水開始變清。渾濁的泥沙沉澱下來,上面的水變得越來越清澈。我看着這種變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澱,只佔整個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餘的五分之四都變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舉起來,透過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與痛苦的界限。

原來我們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黃河水一樣。我們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搖晃我們的生活,直到我們的生活變得一片渾濁,使所有的幸福都摻雜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們一生幸福的總量應該大於痛苦。我們時時感到痛苦,不是因為痛苦多於幸福,而是我們用不恰當的方式,讓痛苦像脱韁的野馬,隨意奔跑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痛苦的滲透,我們本來應該清澈如水的生活,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有了太多的雜質。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讓痛苦沉澱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讓它佔有我們心裏的一小片空間,那大部分的空間就會被幸福充實。

每一個人出生伊始,一輩子所經歷的幸福和痛苦的總量都應該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們對待幸福的態度不同,而是人們對待痛苦的態度不同。想到這裏,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動了一下,已經變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間就又變得渾濁不堪。

而生命的難處在於,我們很難讓生命靜止不動,使我們能夠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開,並徹底把痛苦沉澱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不再翻滾。痛苦和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攪和到一起。如果我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將失去存在的最本質意義。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義了呢?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黃河,我發現它是那麼的壯闊和美麗,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滾着濁浪,從地平線那頭流過來,從我腳下流過,又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頭,使人無法不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所藴涵的勃勃生機。

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把人的生命不斷放大,放大到像黃河一樣壯闊,從遠古和天邊流來,向未來和大海流去,那我們的生命就無所謂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變成一曲永遠唱不完的雄壯的黃河交響曲。

在生活中過分執着於幸福和痛苦是不現實的,我們的生命時時刻刻在流動,從出生走向死亡,無法靜止下來細細區分幸福和痛苦。當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別人,奉獻給了社會,當我們成為歷史洪流中有貢獻的一分子,我們自然而然會獲得幸福。

第五篇:對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讀後感)

對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讀後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閲讀了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和叔本華的《人生的痛苦和無聊》後對幸福和痛苦的思考,其中,前半部分重點在論證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後半部分則針對叔本華的觀點提出了個人的贊成和反對意見。作者認為,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可以説,兩者同根同源,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痛苦時清醒面對現實,不過分欲求的同時不放棄對幸福的憧憬,在不斷求索中獲得人生的意義。 關鍵詞:無悔、欲求、超脱、清醒認知、直面死亡

我認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主要的依據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西弗斯的幸福來自於他的無悔。無論西西弗斯是因為什麼被罰入地獄的,他都有着充分的準備為了這一切付出代價,我們不妨就認為西西弗斯是因為對大地的無限熱愛而受到了諸神的懲罰。他的受難源於他對生活,對人世間的熱情,這種激情和熱愛給他帶來的快樂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我們可以説,西西弗斯是無悔的,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依舊會選擇為了這些美好的東西忍受地獄的煎熬。即使他在搬運石頭的過程中肯定也並沒有為自己感到可悲或是難過,諸神一定希望他會有一絲一毫的悔恨,但很顯然,他們是會失望的。西西弗斯的幸福還來自於他的無畏,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着自己對於諸神的蔑視,在他眼裏,諸神不可怕,懲罰不可怕,無效無望的勞動也不可怕。西西弗斯接受但沒有屈從於自己的命運,他沒有恐懼,也沒有必要恐懼,神在他的眼中只是被仇視的對象。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懷有希望但沒有過多的慾望。可以想象,西西弗斯在搬運石頭的時候,心裏始終懷着對人間、對大地的熱切希望。他曾經享受過那種自由和快樂,即使現在他不能繼續享受,他也依舊可以通過回憶和想象來獲得滿足,所以西西弗斯從未放棄過對於美好世界的希望,他不會絕望。但是,西西弗斯並沒有完全陷入慾望的怪圈中,他沒有強求,他滿足於現在的狀態。正如盲人渴望看見的同時深知黑夜的無窮無盡一樣,西西弗斯接受現實,沒有過多的欲求,而只是把希望當作前進的動力,支撐他每天重複無效無望的勞動。

西西弗斯的幸福還來源於他對自身命運的清醒認識,或者説是自知之明。誰説重複的勞動和重複的命運沒有好處?現實中許多人都因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而痛苦不已,這是無法避免的,未來的變數太大,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西西弗斯不同,他的命運早就被確定了,他沒有什麼好迷茫的,這不同於麻木產生的無知無覺,相反,極端的“知覺”帶來的是極大地確定感。對西西弗斯來説,命運是確定的,也可以説,命運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是隻屬於他自己的。我們甚至可以説,西西弗斯主宰着世界,這個世界裏只有西西弗斯、巨石、高山、沙礫,再無其他,再簡單不過。既然已經瞭解自己的命運,那西西弗斯就沒有什麼顧忌了,他完全可以選擇享受這一勞動過程,這一斗爭本身就能夠讓人感到充實。

最後,西西弗斯成功地以一種超脱世外的狀態審視自己的命運,從而最終獲得了終極的幸福。什麼是超脱?就是用一種蔑視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命運,超出世外,冷漠地觀看那個世界中的自己重複無效無望的勞動,他沒有感到悲哀,而是像上帝一樣,只是看着,不做任何的干預。可以説,西西弗斯通過蔑視自己的命運實現了自我超越,完成了對命運的審視,當然,他最後沒有忘記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到那個世界裏,重拾搬運石頭的這一勞動。西西弗斯的幸福就在於 超脱—審視—蔑視—迴歸—超脱 (更多文章請關注)的不斷重複中。

必須承認,西西弗斯是荒謬的英雄,他的幸福也是荒謬的,但是我們依舊能從中獲得通常意義上的幸福啟示。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所處的境地和西西弗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處於工作崗位上的人,常常會抱怨自己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工作,總是懷着痛苦的心情面對每天的工作。但是西西弗斯告訴我們,即使是最無效無望的勞動,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幸福,

更何況是日常的工作呢?我們所做的是始終相信希望的存在,冷靜地審視所處的環境,承認現實,憧憬未來。

討論完了幸福,我們開始接觸人生的痛苦。叔本華對人生的痛苦和無聊進行了論述,我很認同他的“欲求帶來痛苦”這一論點,我也同意人生的痛苦大部分都來源於此;我不認同他的“人生的最後兩種成分就是痛苦和無聊”,我相信人生中存在痛苦,但不全是痛苦。

事實上,人生本不應該有如此多的痛苦,究其原因,太多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往往許多人關注的是外在物質的享受,或者説,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也許本來只需要的是温飽,但是人卻總是嚮往山珍海味,錦衣玉食,每個人都被限制社會既定的輪迴中:學習,工作,賺錢,買房,買車,升職,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或者説,這些就代表了幸福?

我想,答案是很顯然的。就像叔本華所説的,過分的欲求只能帶來痛苦和無聊,從一個人產生某一欲求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要承受這一欲求帶來的不會終結的痛苦之中。欲求得不到滿足時,人的痛苦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即使是得到了短暫的滿足,我們也會患得患失,或者更多情況下,產生新的一連串的欲求。更退一步説,在滿足以後我們不再產生新的欲求,可接下來我們的期待在哪裏呢?空虛和無聊,正如叔本華説的,會如洪水般襲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可能獲得幸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求,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就產生了,在今天依舊適用。其實,人生的大部分幸福感根本就不是來源於獲得的快感,而是恰恰相反,來自於奉獻和付出。這不是空談或是大話,上面的論述已經説明,滿足感是暫時的,又是甚至會催生新的痛苦,付出卻是另一回事了,其給人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可估量的。

我們已經清楚痛苦的廣泛性和持續性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着各式各樣的坎坷和困難。更進一步地説,我們從誕生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走向死亡的路途,每個人都逃脱不了這一命運,無論身份地位,無論男女老少,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們一直都在這條路上,無論道路兩旁是鮮花還是荊棘,無論在路上取得多少成就,最終我們都會和其他人一樣歸為塵土。逃避沒有用,死亡總會到來;當然,死也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人生大多數的時間裏,我們還是需要不斷為了生存鬥爭的。正是這種尷尬的局面使得一些人一邊懷着對死亡的恐懼,一邊又心懷僥倖想要用其他外在的東西麻痺自己,人生陷入一種沒有內在,沒有追求的境地,人也完全成了死亡掌中的玩物。

然而,叔本華認為,既然死亡的威脅又增添了人生的悲劇,那麼對人生刨根問底後,其結果就只剩下痛苦和無聊兩個元素。這一點我是不贊同的,恰恰相反,雖然每個人的結局都已註定,但這不代表之前的過程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有直面死亡,真正看清死亡的本質,才能更好的生存。我們先這麼來看,既然人生的目的地早已確定,過程如何不會改變結局,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計較人生中過多的欲求呢?得到多少,失去多少,真的那麼重要嗎?人生是有限的,為什麼不用有限的時間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呢?要知道,只有適度的需求才能帶來持續的幸福。另一方面,既然死才是人生最大的定數也是最大的變數,那麼還有什麼人生的起伏是不可接受的呢?還有什麼害怕的呢?我們應此就可以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對待各種變故、各種不幸,學習西西弗斯那樣,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使是荒謬的幸福也無妨。所以説,人生的要素遠遠不止痛苦和無聊,或者,至少我們可以説完全有辦法把痛苦和無聊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和勇氣,這恰恰是人生中最積極的兩種東西。

本站推薦相關文章:

痛苦與幸福的距離

幸福與痛苦的詮釋

領悟幸福

幸福就在進步和領悟之間

痛苦是幸福的衞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y9m1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