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湘行散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一

我想一個在桂林長大的人大約看《湘行散記》的話是很合適的,因為隱約可以找到自己家鄉的影子。雖然時代不同,背景有異,但是那樣的風土人情是很相似的,還聊可慰藉思鄉之情。

一般在行路的過程中總是乏味而枯燥的,但是沈從文卻在這樣的旅途中發現了景色的美,人性的美,並進行了對人心、對歷史的反思,那些字句就像先生這個人般,如水,浸潤了在重負之下總是浮躁的我的靈魂,像是撫愛稚子般用一種靜水流深的深沉,讓我的心也慢慢地靜了下來。想讓這樣一本書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我私心以為在浮世喧囂之中也許大家需要這樣一本書直扣自己的靈魂深處,而得到片刻的安寧。

“覺得故鄉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並富於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藴藏又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與將來。”

那些水路上,“四面是山,對面的高山逼近河邊,壁立拔峯,河水山峽中流去”,“山頭上長着小小竹子,長年翠色 ”,在一個行路歸鄉人的眼裏映射出了安謐祥和的美。在寧靜的水鄉,行路的方式不是乘車,而是行船。與水更近距離的接觸,這本身就別有一番詩意。在船上隨水飄飄蕩蕩,一下一下的搖盪,心旌搖曳,助旅人編織美妙的幻夢。大約行人看着自己的家鄉總是會有不同的心情的。畢竟這是家鄉啊,熟悉而親切的家鄉,是那個説起來會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的存在,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地方。所以總是會有“月是故鄉明”的情結吧?在描述完一段龍舟競渡的光景後,他刻畫這一帶的景色:“遇晴明天氣,白日西落,天上薄雲由銀紅轉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漁船,燒濕柴煮飯,炊煙受濕,平貼水面,如平攤一塊白席。綠頭水鳧三隻五隻,排陣略水飛去,消失在微茫煙波裏,一切光景,靜美而略帶憂鬱。”這些光景,隨意切割一段,點染在畫布上,就可成就一幅絕好的山水畫卷。就如同情人眼裏出西施一樣,家鄉遊子總是不吝讚美之詞,滿懷着深情與感動。

因為山川的阻隔,因為水的柔和,山的巍峨,這裏的人們也與外界相隔。他們具有與之不同的個性與風俗,他們質樸、單純的可愛,從未算計人心,在各自的所在為己身的幸福而努力。他們的幸福也小小的,也不會摻雜著名或者利,只是為着各自真正的人生,在這一點上不知比着外面的人可愛聰明瞭幾倍。水手們有努力幹活想回去與自己的相好過年,那些吊腳樓的女人們也只心裏牽掛着各自的水手盼望着他們平安且心裏想着自己,跟自己過年。多麼小的願望啊!因為着金錢 與肉體的交易,總是以為她們不曾付與真心。可是這裏確實不同的,她們活在皮肉生涯中,卻也有着心尖尖上的人,為着他們將別的人距於心房之外。因為不是他,所以不行。沈從文對着這些吊腳樓的技女和水手的纏綿愛情總是懷着深深的悲憫,他們雖然有着愛情,卻也是不能長久在一起的。只那過年的幾天,他們可以像平常夫妻一樣,“雄雞宰殺後,把它向門角落拋去,只聽到翅膀撲地的聲音……又是叮嚀與眼淚,在一分長長的日子裏有所期待,留在船上另一個放聲的辱罵催促着”,總是分開,廝守,又分開。但是我總以為有那幾天能夠如夫妻一樣生活幾天,關起門來,只過着自己的小日子也是很好的,也該欣喜珍惜。

從文先生在這些散文裏所表現的感情深沉真摯。從這些風物人情裏顫抖着雙手去感觸人性、歷史的脈絡,那些文筆雖然很美,卻多少帶着些哀傷,傾注着對土地,對人民的熱愛。

看着《湘西散記》,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間,彷彿又感受到從文先生的悲歡喜怒,撒野抒情。那種美,那種哀傷,也只有他能夠如此飽滿的表達。而這,又豈是凡俗能及!

且行且歌,湘西邊地的歌者!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二

操着粗話的漢子呦,縹緲的櫓歌嘴邊來。山連山,水連水,歌聲竟被那羣山清水擋回去了,河邊的洗衣婦羞紅了臉,掩面接上了櫓歌,歌聲不歇,水波漾不止,湘西是桃源罷!

沈從文1934年還鄉的筆下,給了我這麼個樸素美好的想象。先生這此還鄉記下湘西的故友、湘西的水手、湘西的夜、湘西的流水……十幾年未回湘西,故鄉仍未如何變——卻又變了,那人有的走了,那鎮換了個面……為什麼呢!

人還是那麼地樸素大方,可那大笑背後藏着的盡是心酸!就那水手們,十六年前沿河的碼頭,有一半停着高大的運油船。寬平的河面,整齊的碼頭,來往的水手船上硃砂、水銀、苧麻、布匹……裝得滿滿當當。不説那白天有多麼人聲鼎沸,就是落日餘暉剩餘一片深紫時,浮蕩的催櫓歌聲,是如何壯麗稀有。可瞧瞧十六年後!各河沿岸破爛不堪,船被綁在一塊,標着“此船出賣”。水手買船!何等淒涼!當年大方愛笑的精悍作文青年呦,現在成了要為貨物分量爭吵的骨瘦如柴的小子了!為什麼?是什麼把這桃源攪得這般不好!悲憤過後也只能無奈地感歎句:“時間造化弄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鋼鐵大船揚帆啟航,誰還用小破船運貨?這是“人生”的苦味,慾望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了他們生活上應有的那份哀樂。人總得看開,所以他們又大笑起來,只是有些苦。

30年代面臨的,幾十年後仍在面臨,你看那中國南邊的某條河上,曾經漁民放一羣鸕鶿入水,在竹舟上撐蒿,光着腳、卷着褲腿,黝黑的雙腳、嘹亮的嗓子一動、一吼,水花飛濺,歌聲朗朗。一會鸕鶿躍出水面,被綁住的脖子卡着新鮮肥美的魚。這屬於江南出神入化的“鸕鶿捕魚”,還不是抵不過歷史的洪流,被淘汰了罷!

那山仍是那山,那水仍是那水,那人卻不是那人。歲月蹉跎,物是人非。幸運的是,湘西的水手,還能在歷史哀樂中唱上一曲櫓歌。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三

1934年年初,因母親病危,沈從文自北平回鳳凰探視。據吳世勇編著《沈從文年譜》所述,沈從文於1月7日離開北京,先坐火車至長沙,繼而在長沙轉汽車至常德。隨後在舊友曾芹軒的陪同下於1月12日到達桃源。

往後十多天,沈從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於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從文每日給新婚妻子張兆和寫信,報告行程及途中之見聞感想。一路下來,共寫了將近50封信。

回到了北平後,沈從文以這些家信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後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3月將《湘行散記》結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抗爭。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四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乾淨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閲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樸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遊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温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遊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樸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着力氣,他們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説早已習以為常了。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為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着最純樸的心靈。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裏。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五

讀罷《湘行散記》,我不僅感受到沈從文先生和妻子張兆和熾熱的感情,還了解了湘西淳樸的民風,領悟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麗的山水、別緻的風景孕育出的沈從文先生細膩通達的內心。

湘西被羣山包圍,人們的生活自然多了幾分與世隔絕的古韻。在這裏,有錯落的吊腳樓,有哭嫁的新媳婦,有愛説“野話”孔武有力的水手,還有縈繞的情歌與號子……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要為了生計勞苦奔波,但他們的質樸令沈從文先生不禁感歎出:“他們生活的單純,使我永遠有點憂鬱。”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單純”,一定是依託於他們背後的山水。就拿水來説吧,平靜時“水則透明如無物,小船用兩個人拉着,便在這種清水裏向上滑行”;洶湧時“水吼得嚇人,浪打船邊艙板很重”;湍急時“可同一股火樣子,太熱情了一點,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憑自己意見做去”……這隨性質樸的河水,滋養了包括沈從文先生在內的千千萬萬湘西人。於是先生髮自內心這樣讚美故鄉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這讓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的銘文,先生包裹在慈悲與謙讓中的一顆赤誠之心,應該就是在這清秀山水中滋養出來的,這也正是“智者樂水”的真實寫照。

對故鄉河流的眷戀,令沈從文先生對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後漲水能被淹沒的街的總稱。這一頗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鐫刻在沈從文的心中,以至於他在描寫河街時用了《河街想象》這個題目。他筆下的河街簡單而美好:有悄悄説話、用烘籠烤手的婦人,有賣紙錢的鋪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門,還有從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縈繞着的歌聲,“簡直是詩”。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常德,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經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歷史的原貌只能留存於祖輩們的記憶裏了,戰火的洗禮、城市的變遷,讓古老的河街化為了時間的塵埃。幸運的是,故鄉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於那仿古的建築羣中,吹着愜意的河風時,我心中就會飄過沈從文先生文字裏的“極好的歌聲”,這是鄉土的歌謠,也是歷史的迴響。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着,十分温暖的愛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純美的童謠,流淌過我的內心,給我帶來安寧和温暖。

先生説“真的歷史是一條河,使我觸着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那就讓我們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歷史的歲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純美和愛。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六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途中每天給張兆和寫信報告沿途見聞,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雲六——也就是沈從文的家書,在《從文家書》裏只收入了小部分,這本書算比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眾所周知的《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對照着來讀,哪些是隻跟妻子説的,哪些是面向讀者的,不僅僅是關懷想念和甜言蜜語的區別,沈從文目睹家鄉鉅變,內心的感受很複雜,應該怎麼向妻子和讀者分別描述,要隱藏些什麼,文字背後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記》,收入沈從文1956年回鄉所寫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書。這次回鄉變化當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書裏面,沈從文的措辭也相當收斂。“我們到一個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頓,四碗一湯,數量可用八位壯士消化,還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幹部,因為店鋪、機關……都成了國營。” 沈老先生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湘西酉水邊常常能見到的景緻。比如古老的鳳凰城,裏耶鎮,還有我更熟悉的母親的家鄉洗車河鎮。 到底是古鎮,説道文化還是有些底藴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裏你還能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裏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裏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裏有純淨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裏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裏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為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牀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着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裏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着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如今的小鎮平時就像是躲在閨閣的少女,含蓄文靜。只有到了趕集和賽龍舟的時候,才會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爭看熱鬧。賽龍舟時,安靜的小街頓時變窄了,變小了,寧靜的河也歡騰起來了。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同一直線上,只等鑼聲一響,眾船齊發,力爭上游,岸邊圍觀看熱鬧的人也不閒着,揮着手臂為各自的隊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着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擠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們忙着和商販討價還價,趁機購買自己喜歡的物件,也有藉此機會同媒人物色到的小夥子見面相親的。這裏不比城市,天天熱鬧反覺得不熱鬧。倒是這一年裏數得到次數的集體盛會方顯得其隆重讓人留有念想。

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七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但這部散文集並不只是《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記敍了沈從文從北平回湘西鳳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親,行至桃源,他轉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經辰州、瀘溪、保靖、茶峒、鳳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後匆匆返程。這本《湘行散記》就是這一路上,寫給妻子的信,循着他的回憶寫下來的。這本書以還鄉歷程為“線”,以小船停泊處為“點”。點線相連,徐徐向我們展開了一幅湘西山水長卷。

書中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潺潺的溪流,與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圖畫,這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書中有讓人聽了就忘不掉的櫓歌,有粗獷淳樸的號子聲,有醇厚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這些民俗在現代社會中沖刷不掉的痕跡,也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中最美的,莫過於每一個人為了生計,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不易。這本書中既有愛説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也有可愛純樸卻淪為妓女的婦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這一篇文章中的水手們,他讓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為了生計所付出的努力。

在這篇文章中船上到處都是水手的吵罵聲,作者卻把他們都沒有修改,寫了下來,這是為了展示水手們生活的本相,通過水手們的野話,來展現水手們旺盛的生命力。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自己的生計而努力着。生活,就是生下去,活下來,小時候,我們在父母温暖的懷抱下快樂的生活,但是當我們長大了,畢業了,踏入社會了,我們就不能一味地向父母們去索取,我們要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養活自己,也養活父母。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直面生活的美好品質與堅強對抗艱難不易生活的精神,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我們的心底埋下一顆自力更生的種子,激勵,鼓勵着我們好好學習,在長大後,踏入社會後,能自給自足,在社會上立足。

這篇文章還讓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不能之通國外表來判斷一個人。這篇文章中,雖然每一個水手都是一個滿嘴野話的“糙漢子”,但是他們也擁有着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就像其中攔頭的水手雖然脾氣很大,對小水手少不了呵責怒罵,卻又在第一時間救小水手上船,在嚴酷而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衣單褲,為小水手替換。這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注重他的內心。外表美麗的人,內心不一定美好善良,外表醜陋的人,內心也可以閃耀出絢麗的光芒。就像人們常説玫瑰雖然美麗,但它是帶刺的,醜小鴨雖然醜陋,但他也可以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湘行散記》嘗試把當時最近二十年當地農民性格靈魂被時代大力壓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樸素所表現的式樣,加以解剖和描繪,這種直面現實的冷靜思考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深入閲讀和品味。同時,面對湘西這樣一個紛紜變化的社會,沈從文反璞歸真,流露出對故鄉人事變化的隱憂和悲憫情懷,也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湘行散記》,是一篇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味的書,他會給我們的心靈增添一份光彩,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美好與堅強。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八

湘行散記的主人公是一個行者,他從乾淨得沒有一粒世塵沾染的湘西啟程,走了十七年人生的路,回到起點,發現湘西還是乾淨得沒有一粒世塵沾染,其實是他自己的心靈和年輕時一樣的不被世塵沾染,因為這個地方是桃花源,雖然在現實中它看不到,卻深深存在於人們心底。

也許主人公就是作者吧,也許又不是,但這都不重要,因為此番湘行留下的是無形的心跡,而非足跡。我讀到上篇《邊城》中翠翠的原型,她是絨線鋪店主的女兒,儺送的原型則是作者當兵時的夥伴,儺右。十七年後作者回到了絨線鋪,看見店裏有一個長得和翠翠一模一樣的女孩,那是他們的女兒,儺右也老得他幾乎認不出。

還有那座山上的小國小校,大家都相信那些在山上踢球的小夥伴們長大後會出落得與眾不同。戰火毀了它,所幸大家都跑了出來,各奔東西了。如今主人公回不去了,那其中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跑了十七年的夥伴們,再見到時他們是和他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見的無趣而庸俗的中年人無異,他們都回不去了。

作者唯獨喜歡那些水手,那些每天在清澈的湘江裏與浪花礁石鬥智鬥勇,漫遊山水以船為棲身之地,對每一個朋友都坦誠相待的水手。我尤其喜歡那個水手朋友終於上了岸之後,在琳琅滿目的花花世界裏,他卻把口袋裏所有的錢都用來買了作者最愛吃的橘子。

記得麼?他見到儺右的時候不忍驚動“他們那份安於現狀的神氣”,見到昔日同窗時為他們“精神上的營養不足”感到失望,於是他都很快地離開了,沒有多看一眼,僅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一個淡淡的影,可是那些水手是他整個行程中一路相伴的,他們的形象是最最鮮活的,他們與自然融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説着有些野蠻又樸實的話語,與風浪鬥爭,內心也如水一般清澈。他們一個個都是真真切切的。比如那個有着古羅馬戰士般身材、托爾斯泰似的白鬍子的漂亮老水手,日常不過是弄船人眼中“一個又老又狡猾的東西罷了”。這裏沒有什麼“不忍”説的話,也沒有精神上的“不足”。是這些水手們的存在讓此次湘西之行靈動鮮活了起來。

如果桃源是幻象,那麼帶作者遊桃源的水手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隱喻?這些遊離於一切社會關係之外,漂泊不定行如浮萍的弄船人,相伴着作者行跡的始終,作者喜歡他們,與他們在一起最自在,因為他們象徵人最自然的精神狀態。他們有年少的,有年老的,有原先來自各個行當的,但在這裏都是一樣的弄船人,在淨如明鏡的江上歌唱,在險象環生的漩渦中搏擊,他們不就像人各個年齡段、在不同環境中始終保持最本真精神的外化麼?

作者的變化是大的,大到可以對於同鄉的經歷“毫不出奇,毫不驚訝”。但他的變化又是小的,小到面對再大的變動也堅持“迷信”他那一雙手,寫“沒有人再想看”的小説。所以他的內心一直就如那些水手一樣,從年輕至年老,即使置身一葉扁舟,漫遊東西,漂泊無定,風浪無時,浪打千擊,掌舵時、泅水時、嬉笑怒罵時神氣依舊,歲月的痕跡就如長蒿在碧水中輕輕蕩起的漣漪,稍稍揉皺了水面,緩緩地又趨於平靜。

漫漫湘行行者行,行者行,行千里,且回首,桃源依舊我本心。

湘行散記讀後感 篇九

很早就聽説過這本書,一直沒下決心買,看到這樣可愛美麗的新書,這一次,我動心也動手了。

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消息後,沈從文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國所謂的黃金時代,沈從文趕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風山水照舊,但氣氛和人卻不一樣了。那年沈從文揣着一本《史記》和支出的三個月的薪水27塊錢,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學時,沈從文印象中的家鄉是美麗的,年輕人如猛虎般的活潑,鄉民是自在、淳樸和從容的。而這次,面對凋零的美麗故鄉,沈從文看到了人們的掙扎,人生的絕望:在那裏,有蠻力的水手和拉船人為了微薄的一點點錢,做着賣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險,照樣往水裏跳,而即使這樣,沈從文們卻從沒有抱怨,沒有因為工錢少,就偷懶,照舊去擔當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為家計淪落成交際女,但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沈從文的文字中,有悲憫,也有對人生莊嚴的讚歎。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為“洞庭溪”。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色迷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吊腳步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蹟。兩山深翠,惟吊腳樓屋瓦為白色,河中長潭則灣泊木筏廿來個,顏色淺黃。地方有小羊叫,有婦女鋭聲喊“二老”,“小牛子”,且聽到遠處有鞭炮聲,與小鑼聲。到這樣地方,使人太感動了。”

李歐梵説過,《湘行散記》這部作品一半是紀實,另一半是小説。沈從文寫《湘行散記》時,常常承認沈從文在寫作過程中依靠的不是沈從文親眼所看的事情,而是沈從文所想象的事情。這種個人體驗式的文章,開啟了旅遊文學的先聲,而故鄉,在每個遊子的心底,永遠是最純淨的烏托邦。沈從文將記憶中故鄉的聖潔温暖,撒到字裏行間,願這浪漫的文字,能撫慰每個遊子的鄉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yk1k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