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 篇一

這本書寫於一千年前,日本一個女貴族寫得讓皇家消遣的書,類似上官婉兒寫了一部書給武則天看的意思,作者名叫紫式部,號稱日本的《紅樓夢》,但比《紅》早七八百年,主要以貴族源氏家族三代的感情故事為主線,間或有家族興衰。這本書我看得一唱三歎,迂迴曲折,看着看着着急明白結局,就一目十行的翻着往前看,越過看了,又覺得文筆實在優美,後悔沒有好好欣賞,就折回去重新細細看來,如此反反覆覆,複復反反。此書頗有日本那種細膩唯美的風格,閲讀本身就很怡人。有審美的愉悦感。

我花了一個月才看完,真是害苦我了,這把年紀,睡之前看小説類比較吸引人的書,就會腦電波興奮度加強,要好一陣子才能入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更説明了的確是一本有閲讀趣味的術。前一段買了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哲學類的,有點費腦子,那對我來説就是通往睡眠之路,一看就困,我準備老了,放本高數在枕邊。

在看的過程中,我思考了一下,不是出於愛國情結,客觀的説源氏物語的確比紅樓夢要差一點的,首先從筆力而談,高下力見,源是細膩婉約,紅卻是深鬱秀美兼具,就資料來説,源書主要是三代男主人公的感情史,中間的知識點就是寫情詩時的詩詞,大部分就是那種什麼排句,(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可能説的不對)類似中國的對聯,兩句兩句,真的比咱們的唐詩宋詞元曲是萬萬不及的,裏面涉及的知識點也多是衣服薰薰香,宴會時的樂評舞評,出家的習俗,佛具的知識,日本貴族我感覺86。出家的個性多,當年看一休哥的時候,感覺他出家完全是被黑惡勢力迫害的,可憐死了,看了這本書才明白,日本當年出家蔚然成風,皇帝一退位,出家,皇后妃子(日本叫女御,更衣,尚伺什麼的)皇帝一不行,也出家,貴族家的夫人啊什麼的也是死了一半,出家了一半。可我感覺咱們紅樓夢,醫藥,飲食,詩詞,服裝,建築,宗教無一不包。看了一部書,就學了一堆東西。還是中國人實在啊。

我想了一下,這就如同日本人的料理,半天上來,咱們一看,幾片魚,兩片菜,一小碗湯,可是日本人就那麼切一切。擺一擺,實在是清爽好看,日本飲食建築服飾都給人一種靜物感,線條清晰明麗,讓人感覺生命的優美與詩意,咱們的紅樓夢就是滿漢全席,美崙美煥。讓人感覺到生命的華美與滄桑。

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在閲讀的過程中,一向讓我體會到一個字”美”,能把文章寫得如此之美,讓人感覺如在初春細雨濛濛中,漫步在綴滿淡紫色花朵的花徑之間,真是不錯。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 篇二

這是一本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的書,相當重量級。可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裏面的資料展現了日本的那一個時代。豐子愷先生的翻譯是很不錯,文字很優美。這個版本的註釋也很清晰到位。這一套書的字體大小看起來也很舒適。比起圖典的那個縮略版本,看起來更明白前因後果。可是,從文字之間,我覺得古代的婦女,感覺太無力了。男性可能是真心和她在一齊,也可能是因為權力的需要和她在一齊。

作為女子,有時實在過於痛苦。《源氏物語》很喜歡紫姬,很喜歡藤壺皇后。感覺她們很聰慧。可是也很喜歡末摘花,鼻頭一點紅並非她的過錯,並且她給我覺得守舊守得可愛。光源氏的故事感覺比後面十回的《宇治十帖》要好看。不明白是不是真的像傳聞一樣後十回並非紫式部所寫呢,感覺和前面不太一樣。看後十回常常感覺薰君,三皇子的故事有點和前面有點銜接不上。最近在學日文呢,或許以後會有機會看到更精彩的原版,更加體會其中詩歌的感情吧……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 篇三

閲讀《源氏物語》是在高中時候,從圖書館借的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豐子愷先生的譯本。當時閲讀時只是抱着一種既然看了就把它看完的情緒,因為確實是太長了,人物關係又極其的複雜,看的時候着實有點混亂,加上是學業功課十分緊的高中後階段,並沒有十分仔細地看,可是也算是看完了厚厚的上中下三本。2009年時候恰逢《源氏物語》成書千年紀念,日本出了一個比較正式的動漫作品《源氏物語千年紀》,也是看了一些,導演出崎統從一個全新的手法和方式去闡釋原書,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中世紀禮貌課上再度提到《源氏物語》,忽憶起當時種種,才覺得《源氏物語》確實反映了許多東西,實在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書。想起和同學一齊討論書中各個女子的性格遭遇,批判光源氏的多情,偶爾也説説當時日本人搞笑的思想行為,源氏物語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接下來,從幾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一、《源氏物語》中的女性杯具

説起來,高中時候閲讀《源氏物語》,很大的一個感觸是覺得書中的女性甚是可憐。不論是早逝的源氏的母親桐壺更衣,命如朝露的夕顏,與源氏不和最終難產而死的葵姬,投水自殺被人所救的浮舟,還是深受源氏寵愛的紫姬,她們無一不是悲哀的。

《源氏物語》一書中最讓人深刻的女性形象,大抵就是紫姬了。甚至因為人們對紫姬的喜愛稱頌,作者被改稱為紫式部,由此可見一般。在渡邊淳一《光源氏鍾愛的女人們》一書中形容紫姬的前半生是沐浴着異性之愛綻放的美麗花朵,後半生雖深受寵愛卻未成正妻。覺得這種説法甚是恰當。用流行些的話就是,紫姬完全是養成系的。從小被源氏偷偷帶回家中撫養,潛移默化中完全按着心裏完美女性的標準撫養,此過程不可謂不盡心盡力,温柔體貼。紫姬的一生,完全是由源氏主導,在源氏的培養下,成為足以和源氏相配、高尚優雅、善解人意的紫夫人。紫姬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集美貌、聰敏、温柔於一身的完美女性。但雖然如此,紫姬的一生卻稱不上是幸福的,至少我這樣認為。首先,紫姬的相貌與源氏愛戀的藤壺女御十分相似,一開始,或多或少源氏是將紫姬作為了藤壺的替代品。一個替代品,何等地淒涼,或許紫姬十分單純,十分大度,都能夠不計較這些。可是源氏自始至終的好色行為,對其他女性的不斷追逐,紫姬埋怨得不多,不意味着紫姬不會難過。而自源氏與紫姬確認夫妻關係以來,紫姬等待的時日夠多了,須磨流放,好容易歸來卻被告知有另一個女人,甚至那個女人為他生了一個孩子,之後又有源氏對於其他女性的不斷追逐,他與

紫姬一齊的時日究竟有多少呢,有多少個夜紫姬是獨自淒涼度過呢再之後,源氏半推半就地娶了三公主,紫姬真是心灰意冷了。換做是誰,誰都心灰意冷,紫姬竟能默默忍耐如此之久,能夠説完全是源氏的所作所為對她的心靈折磨導致了她最終的香消玉殞。紫姬因源氏而美麗綻放,卻也因源氏而香魂渺渺。源氏因紫姬離世,之後如何如何悲傷又有何用呢記得曾在某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優秀作品集中,看到對源氏物語故事的改編,用極其優雅悲哀的語調敍述了三公主嫁給源氏,紫姬彈着絃琴,傷感離世的情節。看後不禁感慨萬千。

紫姬作為全書中稱得上是源氏最愛的一個女子,當然源氏並不是這樣説的,他説他愛紫姬勝過他人,並非只愛紫姬一人,説穿了,紫姬的命運卻也是不幸的。她有其優越於幸於其他女子之處,可是她還是不堪精神重負,祈求出家未果,最終病逝。紫姬之死能夠説是全書中的最悲慟之處。深受寵愛結局也只能如此,而那些源氏僅有一兩分愛意,偶爾才想起的女子們,那又該是何等的悲哀。

這不是某些女子的悲哀,而是一個時代女子的悲哀。時代和傳統習俗,男尊女卑的地位等各種因素導致了她們的杯具。我們注意到書中夫妻並不是住在一齊的,而是男方在夜裏到女方家中就寢,這個女方可能是妻子也可能只是情人,次晨再離開。這種制度被稱作是訪妻婚。這種制度沒有一種約束力可言,根本無法保證男女之間的關係的恆定。又是男尊女卑的時代,因而女子易被棄置,男子易朝三暮四。例如,源氏最早的情人中有六條妃子,之後喜愛夕顏便把六條妃子棄在一旁,不予理會了,源氏由於一時好奇追求末摘花,兩人發生關係,發現末摘花相貌醜陋後又幾乎等於將她拋棄。而又有所謂貴族階層中的政治聯姻,不顧及當事人的意願,於是導致了婚姻杯具,葵姬和三公主就是赫然的例子。女性的杯具在《源氏物語》一書中顯得格外的突出,恍如春天絢爛的櫻花,越是完美的事物卻越易凋零。

二、《源氏物語》中的中國文化

讀《源氏物語》絕對忽視不了的就是書中有許多詩歌。我在閲讀時,下頭註釋有許多都是對詩歌的註釋,一開始還十分驚異,他們居然還用白居易的詩歌啊,看下去看多了就不以為怪了。

首先日本文化很大的程度上確實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在公元五六世紀就引入了漢字,用純體漢字或異體漢字來表達日本語,之後逐漸將漢字日化,構成其特有的民族文字。但在《源氏物語》一書中,就我看來,在貴族之中還是以寫漢字為榮的。他們將寫漢語認為是一種有文化的體現。書中源氏經常與各個女子酬詩相和,詩都要寫在適宜的美麗的信箋上,相當的風雅,有時候源氏還要對各個女子的文字做出評價。由此可見當時對這種文化的推崇。書中還有一段源氏與小紫姬習字的描述。源氏寫很多字給小紫姬作字帖,讓小紫姬寫一張來看看,紫姬覺得寫不好但經源氏一鬨就去寫了,也寫了一首詩。書中對字的描述是:“寫得確實很幼稚,但筆致飽滿,顯然前途有望。很像已故的外祖母的筆記。源氏公子看了,覺得讓她臨寫現世風格的字帖,必須容易提高。”①源氏在培養紫姬的過程中對紫姬的作詩習字十分重視,可見不論男子女子,寫得好字好詩被認為是一種完美的品質,這大概就是當時的風雅了。

另外剛剛也有提及白居易的詩,《源氏物語》中隊白居易詩歌的引用相當的多。這與紫式部本人不無關係。紫式部入宮做女官奉命講解漢籍古書,其中就有《白氏文集》。因而紫式部對《白氏文集》可謂是融會貫通,在創作《源氏物語》時自然能夠很好地運用到其中。另外,早在唐朝,白居易的詩集就被傳入日本,其後,日本朝野和文壇推崇白居易,鑑賞研究白居易文學,借鑑仿效白居易樣式,《白氏文集》在平安時代對日本文學的影響可見一斑。《源氏物語》中的超多運用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書中的人物似乎也給人白居易詩歌之感,如源氏之母桐壺更衣受宮中其他妃嬪迫害,又被世人指摘説是禍國殃民之人,最終哀怨而死,而桐壺帝則為此消沉落寞,頗似《長恨歌》中的情節,甚至也用了《長恨歌》的詩句來渲染杯具命運。據統計,《源氏物語》引用中國文學典籍共185處,涉及著作20餘種,其中白居易的詩47篇,106處。這樣的數字實在是不小了。

三、《源氏物語》中的佛教體現

日本的佛教在我看來着實有點奇怪了。在閲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書中的僧尼實在是很多了,不待見有這麼多僧尼的,又不是寫什麼個性關於宗教的小説。書中許多人物遭遇現世的悲哀時,到達必須程度就會求助於佛道,借出家來得到解脱。彷彿出家並不是什麼大事似的,比起我們現代的出家相比就顯得沒有那麼慎重了。個性是藤壺女御選取了出家,紫姬祈求源氏表示想要出家,源氏本身也產生過出家的念頭,可見在那個年代,貴族之中信奉佛教乃至產生出家之心並不奇怪。

佛教的思想除了以上這一點,還有更多的體現。書中描述景觀和人物心理時時常體現出一種“無常”的特質。不僅僅從必須程度上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氛圍,同時也是佛教思想的體現。無常觀本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資料。舉源氏為例,源氏素來以為自我命途多舛,一生充滿不幸,個性是在紫姬病逝之後,這種人生無常感更加強烈。他心中默唸:“我源氏自念相貌非凡,所為一切,皆超常人。然從童稚起,便屢遭罕見痛苦,所以常寄望於佛法指引,度我出家為僧。只因躊躇難決,最終遷延度日,才道此前所未有的苦痛。此後,世間再無甚留戀。從此潛修佛法,定無何障礙。誰知心中悲痛紛亂,深恐難入佛道。”他惴惴不安,便祈禱於佛:“但願佛祖降福,萬勿使我悲。勵過度!”還在給秋好皇后的信函中寫道“君眼俯瞰九重天,我心厭歎世無常。”②紫姬離世給源氏帶來了極大的無常感,源氏於是乎隱隱期望求助於出家得以解脱。

除去無常感,書中還充斥着種種悲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人生八苦,書中皆有所體現。而日本文化中那種纖弱敏感的特質,又讓書中人物始終縈繞着淡淡的悲哀。並且書中人物還期望透過禮佛來為自我積福,期望遠離塵世,嚮往極樂世界。可見確實是很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也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特徵。

此外,《源氏物語》一書是十分相信鬼神之説的,並且給了怨鬼很大的情節,即六條妃子的生魂害死夕顏、葵姬,死後怨魂糾纏三公主和紫姬。這些情節就現代科學觀而言就有點不切實際了。可是,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魂靈的相信。在動畫中六條妃子的形象被描繪得十分陰沉,也能夠反映日本人對這些鬼神的篤信。

四、結語

閲讀《源氏物語》,除了閲讀它的故事情節,也對日本當時的文化風氣有必須的瞭解。想起當時和朋友講到書中各種有意思的資料,例如日本世家女性當時以齒黑為美,特意把牙齒塗黑,當時女性頭髮及腳踝,洗髮還得擇吉日,每次洗髮之間隔得時間個性的長,如此種種,個性不理解。能夠説《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文化的縮影,想要了解日本古代的文化,讀源氏物語是很好的途徑。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 篇四

《源氏物語》成書於十一世紀,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説,是日本文學中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一向對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即使在今日,它仍是日本作家創作的靈感之源,被認為是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夢想藏書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向珍貴的奇葩。

讀完此書【本站】,使人驚訝的是,無論此書的寫作背景,還是人物性格的描述,都彷彿像我們中國的《紅樓夢》,而它卻比我國第一批長篇小説《三國演義》、《水滸傳》早三百多年,比《紅樓夢》的問世早九百多年。該書頗似我國唐代的傳奇如《柳毅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韻味,書中很多引用漢詩,及我國古籍中的史實和典故,並巧妙地鋪陳在迷人的故事情節中,使該書具有濃烈的中國古典的氣氛,所以讀起來並沒有異國文化的火花碰撞和難以磨合的稜角,反而讀起來有一種像是讀我國小説油然而生的強烈的親切感。可見,中國的文化對世界各國影響極深,範圍之廣,為此,我欣喜不已。《源氏物語》與《紅樓夢》相似,所涉及人物都是皇族,雖然所展示的場景是日本的貴族階層,可是對感情生活的着墨點染卻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很是認同有些學者認為《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紅樓夢》”。

我們應當走在時代前沿,踏在文化浪尖,吸收外國的精華,武裝自我的頭腦,拓寬自我的視野。

源氏物語小説讀書筆記 篇五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説,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峯,給後世作家的創作帶給了藝術典範。

《源氏物語》是日本中古長篇寫實小説,由女作家紫式部創作於11世紀初。全書54回,近百萬字。可分為兩大部分: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着感情糾葛的一生。這是作品的中心資料。後10回寫源氏之子薰(實為三公主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治山莊女子之間錯綜的感情故事。小説歷經4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僅主要人物就有幾十人之多。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宮廷豪華奢侈、腐朽淫亂的生活,反映了貴族階級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勢、互相傾軋的人際關係,暴露了貴族社會門第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源氏物語》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並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向。

源氏生為皇子卻不得不降為庶民,空有濟世之才卻無心仕途,酷愛紫姬卻不斷拈花惹草,一世風流卻落得剃度為僧的結局。他的一生伴隨着許多的矛盾和煩惱,其中最折磨他的是與藤壺亂倫的罪孽感和背叛紫姬的深深自責。他的靈魂與肉慾始終在鬥爭中苦苦掙扎,結果又總是慾望壓倒理智,從而陷入更深的心靈衝突之中。源氏最終棄家出走,面壁向佛,正是這種心靈衝突導致的結果。作者大寫特寫源氏生活中無法擺脱的矛盾造成的苦悶及精神上接連不斷的碰撞造成的無奈,意在説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顯露了作者以哀動人、以悲感人的美學觀。

“物哀”的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透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齊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源氏物語》中的女性命運僅有3種選取,要麼走入墳墓一了百了,要麼落髮為尼斬斷塵緣,要麼獨守空閨雖生猶死。這些女性的多災多難的命運和源氏一生經歷一樣,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審美特徵。物哀的審美意向主要來自“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在她看來人生可是是慾海橫流,慾海也便是苦海,擺脱慾海的最佳途徑,就是皈依佛門。《源氏物語》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一向被後世作家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日本傳統美學的特色就是物哀與幽情,幽情就是指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僅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從八世紀的《萬葉集》,到十一世紀的《源氏物語》,都充分體現了這種風格的追求。個性是《源氏物語》,對後世日本文化的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説《美麗的日本,我》中講到的:“這些作品構成了日本的美學傳統,影響乃至支配之後八百年間的日本文學。尤其是《源氏物語》,從古至今,是日本小説的頂峯,即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語》問世幾百年來,日本小説無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7yee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