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黑氏》讀書筆記

《黑氏》讀書筆記

第一篇:黑氏讀後感

《黑氏》讀書筆記

好久,好久沒看小説了。昨夜無眠,打開牀頭的《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説集》的《黑氏》,好讓自己疲倦地快點入睡。但是事實並不如願,怎麼越看越精神了呀?

這本書已經發黃了,只記得是我剛參加工作時買的。那時很是空虛,還有很多願望沒實現,就走上了工作。學習勁頭正濃,可惜得為國家賣力了。因為已經吃了三年的國家糧,該是報答的時候了!當華麗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相撞時,十幾歲的我懵了,也開始哭了。原來還一直擔心自己在課堂剎不住狂笑啊!每次去書店,總要買書。為此,我大姐總罵我,衣服不捨得買一件,卻總買書。想來,也的確好笑。工作兩年了,還穿着師範時的校服。書,倒是有了一大堆新的。不過這本書買了,卻不看。因為對於十幾歲的我,這書描寫得太過粗俗,太過土氣。但是現在看來,還很合胃口。也許是閲歷的成長,讓我看懂了這厚重的人生哲理吧。

關上書,這個故事的女主人卻深深地印在腦海裏了。

黑氏,一個黑黑的,胖胖的女人,何以如此地讓我着迷?是她的勤勞、樸實、善良、寬厚打動了我,還是她的勇敢、鎮定、真誠、有主見讓我五體投地?我開始陷入深思。

儘管這是小説,是賈平凹的一篇文學作品。但我知道,創作也來源於真實的生活。生活中並不缺乏這樣的好女人。她們的一身正氣也不亞於男人。她們的真誠與寬容讓自己一生傷痕累累,男人又怎可就用簡單的“貞潔”二字抹殺了這樣的好女人。憑什麼男人可以隨意出軌,而女人卻只能堅守陣地?出軌的女人真有那麼骯髒嗎?出軌的男人就很有本事?

當然,誰也不希望對方出軌。有人性的,善良的人都知道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老婆或老公。但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一些勢力小人,得勢了就不得了。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糟糠之妻。忘記了妻子為了你延續後代,遭受的生命危險。忘記了在最艱難的時候是誰陪伴着自己,鼓勵着自己。忘記了那些免費的但卻珍貴的情誼。好色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都是凡人。但我們必須擁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呀!難怪有人感歎:夫妻啊,都只能同苦,而不能共甘!到底是誰在作怪呢?是誰?

還是喜歡那首《最浪漫的事》裏寫的:“我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你手心裏的寶......”

但是真正相知並相惜的夫妻又有多少呢?如果都這樣相知又相惜了,還用得着出軌或離婚嗎?

第二篇:《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兼談對曾氏的認識

俗話説:文如其人。讀曾國藩的家書,好像聽見他在耳邊娓娓道來,看不到絲毫厚黑、狡詐,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政治家。家書從曾國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職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漸趨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讀書時一樣,始終以讀書人自居,這決定了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成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對為學、作文、歷史等等的認識,有很多經驗值得後人學習,按現在的話説,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和領悟能力。他科舉出身,卻深得教育大義,更加強調靈活大氣、堅挺的文風。他在家書中對自己官場得失談的較少,而始終牽掛在心的是少年時學習的誤區,如字體、天文等,這幾乎成為他一生的遺憾。同時,他官學並舉,胸懷大略,時時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謙遜、做事勤勞。對弟弟、兒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功伕力透紙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為過來人對以前每個階段讀書方法和效果的總結。他的方法積極向上,深得儒家精神薰陶。開始認為自己學術修養已經可以了,可是準備寫書時又認識到基礎不紮實、涉及面窄,還遠遠沒有達到總結前人經驗後再提煉的地步。他講究做人與作文融會貫通,特別強調讀書的意會和對人的教化作用,教導兒子“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然衝融之趣”,“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於陶詩之識度不能領會,試取其詩反覆讀之,若能窺其胸襟之廣大,寄託之遙深,則知此公於聖賢豪傑皆已登堂入室”。對科舉考試,他評論道:只有文丑而僥倖

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針對弟弟們的考試失利,建議他們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説情。他總結了為學初始階段模仿和積累的必要,“收效較速,取徑較便”。對於通用學習方法,他談到“看生書宜求速,温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有恆,作文宜苦思”。讀經之法在於“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於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他感歎少年十

五、六歲是人生長、讀書的關鍵時期,自己到三十歲時方悟出文理之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引以為重的知識。

除了讀書習字之外,曾國藩也提到了修身養性、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姑且不論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是非功過,僅從個人角度來看,歷史上轟轟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終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動盪的政局下,他以漢族耕讀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僅需要足夠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可以從曾氏家書中窺見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時仍能以樸實的觀念教育兒子,“陳岱雲姻伯之子,比爾僅長一歲,以其無父無母家漸清貧,遂爾勤苦好學,少年成名。爾幸託祖父餘蔭,衣食豐適,寬然無慮,遂爾酣豢佚樂,不復以讀書立身為事”。在大兒子23歲時,指出“今年二十三歲,全靠爾自己發憤,父兄師長不能為力”;對小兒子則指出“生長富貴,但聞諛頌之言,不聞督責鄙笑之語,故文理淺陋而不自知。處境太順,無困橫激發之時,難期其長進”。他在京城權傾朝野,卻規勸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對同為高官的弟弟,他談到“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

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鈎心鬥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後人惜餘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此時家門極盛,處處皆行得通。一旦失勢,炎涼之態處處使人難堪。故不如預為之地,不見不聞之為愈也”,“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從這些言語裏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誠大度和堅毅穩重,這些絕不是所謂厚黑,完全是積極向上的認識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説,和現代社會卡耐基、拿破崙·希爾等的成功學如出一轍。讀曾氏家書一個重要的收穫就在於能讓讀者直接與他對話,有助於糾正社會上某些觀念的誤導。

第三篇:失足的帝王夢 ----《袁氏當國》讀書筆記

失足的帝王夢

----《袁氏當國》讀書筆記

蔣肖斌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這是袁世凱的二兒子假名士袁克文的諷父詩。《易經》首卦雲,“九五之尊”已到極點,如果不停止,就要追悔莫及。可惜,袁世凱終究是跨出了這萬劫不復的一步。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契機只在一念。

原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光緒與慈禧的晏駕帶給袁世凱致命打擊,攝政王載灃一紙回籍文書差點斷送他的政治生命。辛亥革命是袁世凱的新生,“挾寡婦以令諸侯”,上天似乎賦予了他與曹操相同的命運。然而,享盡天時地利,他卻忘了一點,近代中國已到歷史轉型期,深刻的內憂外患,絕不是幾個割據勢力那麼簡單而重複的藩鎮相爭,稱帝逆流,自取滅亡。是袁世凱的一廂情願,還是他的謀士們一心欲做帝王師,把他推到那個上下不易的位置,這其中多少糾纏,又豈是一句“稱帝野心”所能概之。

袁世凱是一個傑出的舊官僚,他的政治道路是中國傳統的一脈相承。他的前輩與老師是王莽、曹丕、楊堅、趙匡胤,乘勢抓權--養敵自重--逼宮受禪,是幾千年來政變稱帝的模式。回觀歷史螺旋式的上升中,有着驚人的相似。也許現在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我們不能説辛亥革命只是一次普通的皇朝末年的起義;但是幾百年後的史家,洋洋灑灑評論時,也許趙太祖的黃袍加身與袁世凱的稱帝不過是成功與否的區別。

這位李鴻章的接班人,亂世奸雄,想沉寂於歷史,是斷斷不可能的。臨時大總統,削粵、皖、贛“三藩”,“選舉”為正式大總統,成為終身大總統,甚至死後可傳妻傳子,袁世凱步步為營,可以説都是成功的,大半生詭譎政治生涯,早已為他制定了有條不紊的帝王之路,差別僅僅是一個“帝王”名號。袁世凱不如曹操的一點在於,終究看不透虛名,晚節不保,否則誰説他不可謂中國近代政治的楣樑。83天的鬧劇,一念間葬送了他所有的生前身後名。

作為最成熟的政客,袁似乎不應如此浮躁,即使有想法,也不會那麼膽大妄為。這時候,身邊人就成了天平上的最後一粒灰塵,改變整個歷史的平衡。如蟻小人,善於察言觀色,捉摸到上司的一點想法就自作主張,跳竄邀寵,大廈將傾而不自知。

“太子”袁克定就是其中一人。以袁家無人活過60歲為“要挾”,旁敲側擊只有真命天子才能破此天命,已近暮年的袁世凱怎會不動心。再加上一些荒謬卻歷代有之的“顯靈故事”,如湖北發現龍骨、家童看到五爪金龍,袁世凱即使不相信,也願意相信,“在歷史上對天堂和

地獄的選擇??無情地毀滅了自己,也把全民族帶到毀滅邊緣”。袁克定最可惡之處在於偽造《順天時報》,騙老頭子相信連日本人都支持其稱帝,卸掉了袁世凱最大的包袱,飄飄然走向刀鋒懸下的龍椅。袁克定遠不如曹丕,自己不想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卻讓老子以身試險,自己好理所當然繼承大統。有這樣的兒子,實在是袁世凱沒有算好的命運,不幸之至。

古德諾來華,一篇《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的斷章取義“功不可沒”),稱帝更顯冠冕堂皇。來自遙遠大洋彼岸的大教授,並不瞭解中國國情政治,腦子裏只是一套完美的理論,“胸無城府,滿腹詩書”,古本無意助紂為虐。學術是中立的,只是一旦與政治扯上關係,政客會各取所需,把文人當成御用工具。古德諾的原意是君主共和無絕對優劣,異者只在於各族羣國家是否能適用,但帝制派偏偏利用這個老學究來祭旗,一時間,“君憲優於共和”的口號傳遍全國。

袁克定做通了袁世凱的思想工作,古德諾適時地提供了理論依據,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六君子”出現了,這批精力旺盛的實幹家,將稱帝推成現實。1915年8月23日,籌安會正式掛牌,以楊度為首的成員被譽為籌安會“六君子”,名為研究“君主國體與共和國體更適合於中國國體”,其實早已有了定論。在籌安會授意下,各省區、中央各部門、中央大員、地方藩鎮勸進通電直如雪片,民間團體也興奮地攪進這個旋渦,彷彿一時間全國人民都在企盼袁氏稱帝。後又有更為荒唐的“國民代表大會”,全票通過“一致贊成為君主立憲國體”。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登基“不負眾望”,做起了皇帝。

不由想起千年前(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的武則天,同樣的權傾天下,同樣的不合宗法,也是在天下或真或假“勸諫”中,或喜或憂“惶惶然”登上帝座,所幸不愧為一代明君,不致留下罵名。可那畢竟是千年之前,縱你袁某有那般資質,又得天時地利,人心卻已天壤之別。雖然近代中國大多數人仍“民智未開”,但民主、法制、科學還是有了它的市場,覺醒的中國人不會允許帝制逆流。梁啟超一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便驚得洪憲王朝如跳樑小醜,再有蔡鍔的槍桿,護國運動烽火燃起,袁世凱一氣不順,龍馭上賓,悲夫。

中學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像京劇臉譜,黑白分明,可人心複雜,對錯豈是那麼簡單。以楊度為例,因助袁稱帝而遭歷史罵名,這是我們站在百年後的高度得出的結論。然而,恕我大膽,如果我們身處那個飄搖時代,藩鎮割據(暫且用這個詞),外敵虎視眈眈,民智的確多未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確是非常必要的。楊度“人品瀟灑,智商甚高”,連中山先生都甚為器重,可惜才高於德。加入袁氏陣營並非投機,實為懷有政治抱負,為救天下,為濟蒼生,也為了文人的最高目標--帝師。文人蔘政,多是悲劇,卻樂此不疲,實中國政治一大奇觀。成者王侯敗者寇,袁世凱的不幸釀成了一批人的不幸,或者是這批人造成了袁世凱的不幸,

誰因誰果,是耶非耶。

歷史是主觀的,因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看不到當時的紛紛繞繞,只能從紙上讀到一家之言。而當初的事實究竟如何,或許會成為永遠的謎題。看到一些濫制影視劇中,袁世凱被塑造成禿頭凸肚的肥蠢形象,不由歎息。雖然大節有虧,但單純從政治上講,袁世凱不愧為晚清-民國巨人。如果他安心地當大總統,甚至就是那個被後世諸葛不齒的終身大總統,以他的才華,縱橫捭闔,或許真能將清末民初的糟糕社會理出一番頭緒,多少會得到讚賞。他錯就錯在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如同不知足的孩童,為了高處那看上去最美的糖果,在身後一堆人各懷心思的起鬨中,猶豫而激動地攀上並不牢固的梯子,興奮地抓到時,梯子倒了,身後人作鳥獸散,而自己尚未回味就已經萬劫不復。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袁世凱的悲劇,古已有之,只是發生在不過百年之前,不禁猶如親歷,為其扼腕。

袁世凱死後,再也沒有人有能力壓制各地早已按耐不住的軍閥土匪,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然而猶如戰國之於秦、南北朝之於隋唐,另一個大一統正在暗暗醖釀,那就是另外一本書,另外一段歷史了,此處略過不提。

袁世凱作為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不可否認他的無恥,但也應看到他的無奈。從一箇舊官僚到民國總統,他都應付自如。康梁,孫文,哪個不是第一流人才,一流的頭腦做出的選擇大相徑庭,結果卻又都是一致的失敗;看清了清廷覆沒的不可逆轉,官場經歷也讓他不像孫中山那麼熱情而空想,袁尉亭朝着自認有把握的方向走去。可是,當時中國要找到方向何其不易!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這是一代名儒湘綺先生在洪憲王朝的宮廷大門(今中南海南門)題寫的對聯,橫批“旁觀者清”。深陷慾望與權利,袁世凱難以自拔,旁觀者清,後人清,卻都是不關己事的冷眼笑看,實在不足為憑。 我輩後人以同情之心讀之,只是歷史的一個插曲,卻是袁世凱一生的夢魘。高處不勝寒,失足的帝王夢,掩卷唯歎。

第四篇:【王偉華】2014春。《黑水滸》讀書筆記

讀《黑水滸》後的教學啟示

我是一個“不稱職”的語文老師,因為我不太喜歡讀書,但是我特別想變成一個“讀書狂人”。每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有特別的成就感,那種幸福感無以言表。

《黑水滸》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我讀到了18回,見解不全面,大多是支離破碎的。下面我從一下三點還談談這本書,對我在語文教學上的啟示:

一、用吳先生的語言方式(原典的基礎上用現代漢語的視角進行解讀),選一個經典片段講給學生們,這勢必會改變古代名著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會讓他們覺得“名著不單單是那些遙遠的,高大尚的東西”,會讓他們產生親近名著的衝動。

二、從《黑水滸》可見,吳閒雲先生閲讀的方式是:文本細讀。我們姑且不論,吳閒雲推斷出來的“真相”,是否令人信服,但是這一方法,可以用在培養學生閲讀鑑賞能力上。比如:高中的詩歌鑑賞題中的煉字題,其實,就是考查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推敲每一字背後的含義。

三、從內容上,我談三點:

1、《黑水滸》前言:《水滸傳》講的是什麼故事?這一部分,我讀到了一個耳目一新的 知識:“水滸”二字最早的源頭、本義以及國外對“水滸傳”這一名稱的翻譯“水邊的故事”等等,把這些引進《水滸傳》的名著講解中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趣味性、世界眼光等等。

2、還有一點就是一些古代文化的介紹,比如:投名狀

3、從內容上,我覺得一些推斷還可以當作我們的作文素材:新穎、豐滿。例:第十二 回 賣友求榮的小人是誰? 就可以用於寫真誠的文章裏。

由於,自身學識基礎和閲歷所限,見解有些淺薄。真心與大家共勉。

第五篇:《黑駿馬》、《棋王》、《大淖記事》、《活動變人形》讀書筆記

《黑駿馬》、《棋王》、《大淖記事》、《活動變人形》讀書筆記 讀《黑駿馬》

張承志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白音寶力格與索米婭在大草原上一起長大,情投意合,青梅竹馬。然而,白音寶力格到外地學習期間,索米婭被一直糾纏她的流氓黃毛希拉強暴,並生下一個女兒其其格。後來索米婭為生活所迫,嫁給樸實善良的達瓦倉,雖然他是個酒鬼。最後,男主角騎上他的黑駿馬,惆悵而去。

我們儘可以責怪黃毛希拉,以及他所代表的社會上的醜惡勢利。他們把美好的東西撕碎,把美滿的姻緣拆散,他們把本該屬於你的人搶走,然後棄之如敝履。你氣急敗壞,他們哈哈大笑。這樣的黑暗勢利永遠存在,我們無法消滅,但可以補救。如果我們補救得及時,悲劇不是不能變成喜劇的。可是白音寶力格在得知索米婭懷孕之後,再一次離開了大草原。他不是孩子的父親,所以他不預備承擔父親的責任,雖然孩子的母親是他心愛的姑娘。於是他忍心讓自己的愛人獨自面對流氓的騷擾,生育的痛苦,送葬的悲傷,生活的艱辛,以及眾人的尖利譴責的目光。這是何等熟悉的情節?哈代的筆下,安琪爾也是這樣對待苔絲。是否這是一道魔咒,為了不是她犯的罪過,女人要被她所愛的並且愛着她的人狠狠的懲罰?

讀<黑駿馬>,第一次看見的是愛情,是離別,是拋棄,憤怒着悲傷。後來發覺愛情並不是它的主題。母愛才是,貫穿着整個故事,平靜地流淌。額吉不是白音寶力格的親人,但對他的關愛無微不至。是她,情深意長,唱着神妙的曲調<黑駿馬>;是她,又驚又喜,送給白音寶力格一匹神勇的黑馬駒剛嘎哈拉;是她,含辛茹苦,把白音寶力格撫養長大,讓他騎着剛嘎哈拉,唱着他的<黑駿馬>,奔向草原外面的世界,再回來尋找他的索米婭。索米婭雖然是其其格的母親,但其其格帶給她多大的委屈和災難啊!這個孩子還在腹中,她的戀人就絕情而去,早產使她痛苦不堪,她的丈夫惡毒的咒罵這個孩子,可是,索米婭從沒有一刻想要把女兒拋棄,不管拉扯她長大有多麼艱難。作為私生子,其其格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至少她擁有堅忍奉獻的母愛。索米婭母親的形象,遠比戀人的形象更令人動容。寬廣美麗的大草原,是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她以其母性的胸懷孕育着藍天碧草,駿馬良人;孕育着蒼涼的古調,悠悠迴盪;孕育着悽婉的愛情,引人遐想。最末一段,白音寶力格“猛的把身體撲進青青的茂密草叢之中,“悄悄地親吻着這苦澀的草地”,“悄悄地哭了。”他向草原母親傾灑他的愛情,他的憂傷,他的過去,他的感想;他從草原母親那裏汲取智慧和力量。吻別了草原,吻別了母親,他的心更豐富、更濕潤。於是一個成熟的牧人,騎上他的黑駿馬,迎接明天。

讀《棋王》

書中的主人公“王一生”耽溺下棋,外號“棋呆子”。出身寒微,除了偏嗜下棋之外,還好吃。書裏寫下棋的其實不多,倒是對“吃”的細節下筆精準。但別和時下的美食文字混淆,阿城寫的吃並不是吃本身,而是寫對“吃的需求”,寫飢餓感。王一生的吃相很兇,對吃近乎“虔誠”,而且“精細”,有時簡直有點兒“慘無人道”。 他“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的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裏。”這不是對吃的嚮往,而是對飢餓的極度恐懼。再往下想,這是對生存的焦灼與現實的焦慮。

王一生吃飯厲害,可下棋卻似換了個人。在他看來,“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棋”,他只有在象棋裏能稍稍救出自己,因“呆在棋裏舒服”。後來,王一生和好幾人車輪大戰,勝了後,他嗚嗚地哭着説:“媽,兒今天明白事兒了。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着。”是的,人總要有點兒實實的東西,把自己投注進去,才叫活着。如果説,在“吃”的面前,王一生恐懼“飢餓”;那麼,在“棋”的面前,王一生在填補“匱乏”。其實二者是二而一的,無非前者多在身體,後者則在精神。

彼時國中,填飽肚子是頭等大事。之後呢?人僅僅吃飽了,就算活着嗎?對食物的飢餓感與對精神的匱乏在根子上是一樣的。人不能單靠所謂的“意義”而活着。人得吃飯,得在料理完衣食之後,琢磨下怎麼能活得有點人樣子。所以,書末歸結道“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阿城寫出了一代人關於“飢餓”的經驗,無論是生存上的或是觀念上的,也寫出了人對自身的不滿意。不知道今日處於“飽和經驗”的我們還能否理解這樣的經驗。但不同的時代自有不同的“飢餓”與“匱乏”。我們每個人亦時時刻刻處於各般不同的“飢餓”與“匱乏”的狀態中。這點看電視裏層出不窮的心靈訪談節目即可知。

中國自古是個飢餓的國家。但越是飢餓的民族其實對飢餓的理解往往未必深徹,亦未必曉得文學和飢餓是什麼關係。因他們太在乎“飽”了。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嚼出個味道,就吞嚥了。阿城的書寫,在我看來實在是將眾人肚子裏的這層感覺揭開了,順帶也點了點我們的文學。文學難免説反話。反話説得漂亮,説得深刻,文學才有模樣。阿城故意地“化神奇為腐朽”,亦是在説他的反話。我們讀了,想了,回頭再看自己的日子,發覺有些神奇不過是經過扮飾的腐朽而已。

讀《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它不是一般的愛情悲劇,沒有一把淚,一滴血;也不是一般的愛情喜劇,三分幽默,七分笑料。它不落俗套,立意新奇。故事不能説不悲慘,但使人沒有重壓之感;描寫的風俗決不是美玉無瑕,讀了卻讓人神清氣爽。

故事的主線是巧雲與十一子的奇特遭遇。它是悲劇,又不是悲劇。我們同情人物的命運,也憎惡那些邪惡勢力。但我們不能説同情,你要的“純潔”、“貞操”與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不可同日而語。從表象上看,大淖也真有幾分“風氣不好”,但骨子裏卻充溢着美和力。真象蓮花,雖身出污泥,卻神骨不染。愛,錢買不到,強力搶不到。愛是心心相印,是靈魂的吸引。她們説不出這番道理,卻真正領悟了人生愛情的真諦。那些流氓、強盜,那些仗勢欺人的惡棍,當然該殺該剮。他們對女性的侮辱,是十足的野獸行為。巧雲被人強行破了身,她痛恨那些惡棍,失悔“沒有把自己交給了十一子!”但過去的不能挽回,未來的全靠自己。有什麼理由要悲不欲生,要跳水,要自殺,要為那些惡棍殉身?執着地追求生,追求愛,追求自己的權利,這才合理。巧雲就看破了人生的這一層老殼。她不要救世主,也不要人來憐憫,她自己救自己。在巧雲的行為面前,封建主義的貞操觀,豈不黯然失色?作者的情感傾注在人物的命運裏。他沒有為她們流悲天憫人的淚。他知道這反倒會褻瀆了她們。向着未來執着的追求,使作品神骨健美。它沒有抽象的道德説教,卻把你的靈魂吸引了過去。在這充滿帶有幾分野性的生命活力的美面前,你得到了從那些聽厭了的道德説教裏,從那些哀哀慼戚的悲歌裏永遠得不到的精神和道德的薰陶。是作者説服了你?是作品中人物的品格説服了你?這都有。

《大淖記事》給人的教益,主要不在它的題材本身。作者不是誘惑讀者去獵取特異的世態風俗,也不只是讓人陶醉於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透過題材的表皮,我們獲得了一種啟示:應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它觸及到一個雖不是永恆,卻決不是一個短時期就消逝的問題。《大淖記事》裏的故事早成過去了。它所涉及的問題卻仍在困擾着現代人的心。作者從一種特殊的生活形態裏,看到了某種閃亮的東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看法對不對?許多人會這樣發問。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個問題也許得不到統一的結論。但我敢説,《大淖記事》對生活矛盾的回答,不是悲泣,不是絕望,它具有一種向上的自信,一種健康的力。這種對生活的態度,也許逾越了題材本身的範圍,散射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面對現實世界的一切矛盾。

讀《活動變人形》

假如將寫作背景定到上世紀初到改革開放,大部分作家應該會着眼於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表現,將一個民族所遭受的痛苦記憶,一個時代的烙印映射並重壓到一羣人物,或平凡或愚昧或革命。

但是在《活動變人形》中,倪吾誠作為文章的主角卻沒有着力於諸如上述的表現。倪吾誠幼時就在心中播下了梁啟超、孫中山民主的種子;母親的鴉片事件和表哥的手淫事件在他心中投射下了落後封建社會的陰影??這讓他迫切要離開這個到處都充滿了舊社會糜爛氣息的家庭,接受先進教育,以至最後的留學歐洲。

我們並不能得到關於倪吾誠在歐洲生活的具體境況,只是從日後的發展來看,對於歐洲,倪吾誠只是匆匆一瞥,他沒有得到關於歐洲文明的實質瞭解或者説理解。雖然在每次他所謂的“清談”中,他能引經據典,説上幾國不標準的語言,但他對這些他所瞭解到的,理解得又非常膚淺。所以日後他對歐洲文明的種種懷念説白了不過是對物質享受的感傷。酒會,咖啡,以及形而上的自由和愛情。

倪吾誠的性質似乎就是如此,彷彿什麼都看懂了點但又什麼都不深入,這意味着他勢必成為不了什麼大人物。對於現實他除了不滿批判他也改變不了什麼。 他處在了糊塗與聰明之間的混沌地帶。這是他的痛苦。他試圖將一種歐洲文明帶入家庭,但他的妻子靜宜總是對拿不出錢的丈夫的種種理論嗤之以鼻。甚至他的孩子,也永遠站在他們母親的身後,疏遠他們的父親。他無法改變,得不到理解。他只是個束手無策的孤獨者。

標籤: 讀書筆記 黑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w5r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