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目錄

《國富論》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富論》讀書筆記第二篇:國富論讀書筆記第三篇:《國富論》讀書筆記第四篇:《國富論》讀書筆記第五篇:《國富論》讀書筆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富論》讀書筆記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説勞動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説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現在所説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文明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必須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在許多文明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

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於三種情況: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第二,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第三,發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在人類族羣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所以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一種通過交換獲得。在族羣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於製造弓矢的人發現自己專心製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於造房的人發現自己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於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能力即市場範圍的制約。因為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為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相對來説,水運對於陸運有天然的優勢: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通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通過水運需要的人數和交通工具較少。所以由於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現在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後,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須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可以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角色,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取代。這是因為金屬易於保存,易於分割。於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於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並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通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一定數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一定數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説貨幣更容易體現。一個世紀來説穀物更容易體現。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於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必須給其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資本利潤),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後,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己(也就是地租),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説,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説,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並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同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於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麼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一種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賣出的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市場價格。市場上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為這種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實現。市場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夠滿足這種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種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數量,他們當中有些人,寧願支付高價格也不願意得不到商品。於是競爭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間發現,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價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貨品的缺乏程度和競爭者富有程度和浪費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場上的供售量超過了這種有效需求,這種商品就不能全部賣給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須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於是低於自然價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賣方怎樣急於要把商品賣出,易腐敗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賣方之間競爭更大。市場價格雖然能長期高於自然價格,但是卻不能長期低於自然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於自然價格,必然是工資,利潤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達到自然率。這樣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數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於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通過勞動不能獲取養活自己,那他必須通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必須要讓勞動者能養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現在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

第二篇:國富論讀書筆記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並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並藉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甦了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通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並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賴於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賴於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於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面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並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為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羣。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為典型代表。因為多數居民都分佈於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應該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達區域“打工”。因為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為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擇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為其提供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通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形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後在分工網絡上可以逐步擺脱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賴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一定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併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形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閲讀體會:

1.這篇文章從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角度即勞動分工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經濟中的某些現象為解決經濟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當我們用一種方法無法很好地解釋、解決某些問題時不妨試着換一種思路也許會感到豁然開朗。當然一種新的理論的成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2.作者分析了三種欠發達區域的三種分工抉擇這在中西部區域開發中有較好的啟發意義。

但對於區域模式1我認為作者忽略了在現代交通、信息迅速發展的條件下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市場佔領和產品衝擊。建立其中心城市的產業優勢將受到來自發達地區的強有力競爭。也許對於這種模式來説將勞動分工理論與市場競爭理論結合會是更好的理論分析途徑.

文轉摘自: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與欠發達區域的分工抉擇(聶輝華《經濟科學》xx.3)

第三篇:《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讀書筆記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藴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裏僅從數字可以説明,至於這個數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儘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説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説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説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説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迴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範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 1

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第四篇:《國富論》讀書筆記

西方經濟學“聖經”---《國富論》讀書心得

1776年3月9日,在英國發生了近代經濟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這件事既不是當時英國議會通過了哪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法令,也不是哪個科學家又創造了一樣能夠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的偉大發明,而是一個叫亞當·斯密的學者出版了一本書---《國富論》。有人會問一本書何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那麼讓我來告訴你,借用新制度經濟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加爾佈雷斯的一句話:“《國富論》就同《聖經》,《資本論》一樣,同為人類不朽的智慧寶庫。”可見《國富論》的影響力已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

根據全書的行文結構,大致可分為:

第一部分是“分工,貨幣,價值以及3個階級的基本收入”。

第二部分是“論資本的性質、積累和用途”。

第三部分是“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

第四部分是“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

第五部分是“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主要討論的是財政學的問題。

綜上所述,《國富論》就其結構及涉及的主要內容來説,並不僅僅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其內容極為豐富,也綜合了眾多思想和學説。

縱觀整本《國富論》,給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是亞當·斯密在第四部分中提到的:“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判斷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經濟活動中卻受着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努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在真正處於本意的情況下能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它的順暢工作需要取決於五個因素:完全自由,法律公正,平等條件競爭,公平遊戲的環境,合作或經濟和諧的完全市場。因而亞當·斯密從中得出:自由競爭的市場能夠在無意中促進經濟福利和經濟發展。

最後,借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的話,“從最終效果看,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書,對人類幸福作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貢獻和總和。”《國富論》一書指明瞭政府的經濟職能,並對政府過分干預貿易的政策提出了批評,強調了農業對於創造國民財富的重大意義,對於製造業的價值作出了公正的評價,以及對城鄉貿易和對外貿易的價值作出了嚴謹的評述。

第五篇:《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撰寫而成的,它系統地闡述了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它是一部劃時代的鉅著,是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必讀之書,正因為此,利用閒瑕時間,我帶着虔誠的心態認真拜讀了這篇歷史鉅著,從而有了初淺的認識和了解。

在《國富論》裏,亞當·斯密在否定重農主義和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説明了分工和貿易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並界定了君主或國家的職責和收入來源。全書分為5篇,具體而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同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同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

亞當·斯密在論述所有問題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總是被他或隱或顯的提及: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現就第一篇筆錄如下:

第一章 論分工。

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社會分工源自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

所謂商品,就是用於交換並可滿足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的重要前提,沒有社會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同時,商品交換也促進了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二者同時產生,相互促進。

結論:如果沒有成千上萬人的相互幫助與合作,即便是文明社會裏普通人,他也無法得到滿足其最低生活標準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章分工的起因。

分工起因於人性中物品交換的傾向。作者接着給出的解釋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這種自私的差異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產出差異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差異,其中靠的是分工這種勞動差異來實現的。

接着亞當·斯密又告訴我們,不要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傷,因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異比天賦的差異更加重(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要。”一個哲學家也許能講出很多的道理來,但面對一大堆磚頭時,他顯然不比一個專業幫運工能拿到更多的記件工資,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後我記住的是:人們才能的差異,與其説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説是分工的結果。從我們自身來講,是分科才讓我有了不同的知識與技能。

第三章 論分工受市場範圍的限制。

社會分工的程度受市場對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場交換能力大小的影響,而一國內陸市場的範圍通常又受限於鄰近地區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數量。由於水路運輸較陸路開拓的市場更為廣闊,因而早期分工的變革都始於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後才向內陸延伸。 第四章論貨幣的起源和貨幣的使用。

價值一詞有二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於佔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後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與水交換。反之,金鋼鑽雖幾乎無使用價值可言,但須有大量其他貨物才能與之交換。

第五章 論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或論用勞動表示的商品價格和用貨幣表示的商品價格。

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在物物交換已經停止,貨幣已成為商業上一般媒介的時候,商品就多與貨幣交換。[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樣,金銀的價值時有變動,。本身數量會不斷變動的尺度,決不是測定他物數量的正確尺度;同樣,自身價值會不斷變動的商品,也決不是計量他種商品價值的準確尺度。 但是,勞動卻當別論。只有本身價值絕不變動的勞動,才是隨時隨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後和真實標準。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只有用勞動作標準,才能在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

第六章論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的價格最終要分為三部分:支付給地主的地租;留給勞動者的勞動工資;資本家獲得的利潤。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種組成部分中,少數商品只有兩種,甚至只有一

種,例如來自大海的魚,就不需要給哪個地主交納地租,但無論哪種商品,卻必須要擁有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種。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論中的一種,只屬於派生收入,而不算單獨的一個部分。

第七章 論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在每一個社會及其鄰近地區,各種用途的勞動的工資以及各種用途的資本的利潤,都有一種普通率或平均率。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稱為那地方那時候通行的工資自然率、利潤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種商品價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可以説是按它的自然價格的價格出售的。 這樣,自然價格可只説是中心價格。各種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時會把商品價格抬高到這中心價格之上,有時會把商品價格強抑到這中心價格以下。可是,儘管有各種障礙使得商品價格不能固定在這恆固的中心,但商品價格時時刻刻都向着這個中心。

第八章 論勞動工資。

勞動工資必須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增長,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也是國家財富的增加。隨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都大為增加,勞動者的工資亦隨之提高。豐厚的勞動報酬是國民財富增加的必然結果和自然反應。極度貧困是社會發展停滯的表現,如果勞動者處於飢餓狀態,則是社會急速衰退的徵兆。

第九章 論資本利潤。

社會財富的增減影響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利潤。某一行業內,增加投資,勞動工資則相對提高,但資本利潤降低;反之,勞動工資降低,而資本利潤卻相對上漲。資本利潤可以通過貨幣利息來體現,利息率與利潤率成正比,與勞動工資成反比。

第十章 論工資和利潤隨職業性質與資本用途的變化。

職業性質產生的不均等。由於勞動者的職業性質差異,從而導致其工資報酬的不均等,同時也影響不同用途的資本利潤。資本用途本身應補償某些職業性質造成的微薄利潤,從而抵消其他職業的優厚獲利。與各種勞動的貨幣工資相比,資本的普通利潤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歐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於歐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發展,從而導致工資與利潤的不均等。這比由於職業性質差異導致的不均等更為嚴重,其主要表現在限制職業競爭者的數額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些措施使得資本用途差異的所有利害呈現非自然的不均等現象。

第十一章 論地租。

勞動生產力的改良都趨向於直接降低製造品的真實價格,間接提高土地的實際地租。制

造品真實價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產物的真實價格。隨着土地改良的推進,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費用通過種植糧食類生產物獲得補償。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產物是地租的唯一來源,其價值僅等於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後,雖然某些生產物可以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們對這些生產物的需求並不穩定,這些生產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諸多條件的制約。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實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階段,能穩定或不穩定地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產物之間,其價值比率通常出現不同程序的波動。與前者相比,而後者的價值呈持續增長趨勢。尤其是歐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後,二者價值比率的波動更為劇烈。土地的原生產物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無法靠勞動實現增加,但其真實價格可隨財富的增加而增長;第二種能根據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實價格上升有限;第三種雖能通過勞動實現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實價格隨增加這類產物所取得的實效而定。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傳統。《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它不愧為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

以下更多相關範文也很不錯:

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的讀書筆記

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pw7m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