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彷徨》讀書筆記多篇

《彷徨》讀書筆記多篇

《彷徨》讀書筆記多篇

《彷徨》讀書筆記 篇一

最早聽到《彷徨》一名是在學《祝福》的時候,《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一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下雪的時候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在魯鎮早已聽膩了的訴苦聲裏卻包含着祥林嫂無盡的痛苦與悔恨,可這又説明了什麼呢?難道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封建式會所一手造成的嗎?

而《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一個飛了一圈又飛回來的小角色,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無聊、窒息、頹廢。

魯迅在徹底的反封建、反傳統,那麼他便不會放過對衞道士們的批判,《肥皂》中的四銘,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對行乞的女乞丐心存憐惜,並心存稱讚,其為孝女,還想着用肥皂洗滌後,女乞丐也一定很漂亮,封建衞道士的虛偽是無處不在,親兄弟也如此,沛君對待靖甫的是出於私心,魯迅將傳統衞道士的面具一把扯下來,撕的粉碎而《抓獨者》中的魏連更是一個一腔熱血,追求理想的人,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滅亡,死成為它的終結。

人的愚昧,有時有一個眼神足以,儘管愛姑如何厲害,在見猶大人之後,不也乖乖答應了九十元的離婚費嗎?

儘管子君為了愛情,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同居後的”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她,最終被消生拋棄了,於是無碑的救營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這難道是可悲的嗎?

魯迅總喜歡用極小的事牽引出巨大的思想,不得不折服先生的思想的獨特獨立,這也將吸引更多的瞭解他,愛她。

彷徨作文 篇二

我喜歡這麼一段文字:你背單詞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算數學時,太平洋彼岸的海鷗振翅掠過城市上空,你晚自習時,極圖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斕,但是少年你彆着急在你為自己未來踏踏實實地努力時,那些你感覺從來不會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覺得終身不會遇到的人和事,正一步步向你走來。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改掉了遲到的老毛病,每天都比別人早十多分鐘到教室,儘管沒做多少事,可我卻意外地踏實;當我睜開眼看到的第一縷微弱光芒來自於我的枱燈,我打着哈欠內心卻洶湧澎湃着;當我不想做作業時,我卻還是把書本翻開了,或十分鐘,又或是二十分鐘,我想我總會看進去什麼的。

我看見好多人在日落的操場上奔跑着,金色,黃色,紅色,不停地和白色襯衫擦肩而過,督促他們邁着逐漸沉重的步伐,我以為它會把餘暉灑向每處灰暗的角落,可我還沒觸碰到它脈搏,它就揮揮手離開了,連背影我都來不及看清……

當灰燼查封了凌霜的屋檐,當車菊草化作深秋的露水,我用固執的枯藤作成行囊,走向那佈滿荊棘的遠方。這一路上,我看過黃沙古渡,幾度春秋,花開花謝。

我害怕,害怕明天的太陽會依舊升起,害怕枯萎的葉子來年會重綠,害怕生命無休止地輪迴,最害怕的是我見證了所有的這些依然迷惘惆悵,碌碌無為。

我最害怕當我踏上征途時,回頭看到的都是戈壁黃沙,大風掀起黃沙的狂瀾在我身後追逐着,我卻無力掙扎;當我奔跑到一棵菩提樹下,我知道,黎明終會到來所以我虔誠焚香着我的理想,卻無果而終。

後來,我微笑着揮了揮手,就回去吧,去到那個屬於我的地方,不會害怕,不會掙扎,不會迷茫,那裏,就是我的心臟,那滿是不甘平庸的堅持和堅定!不去管未來如何,只求活在當下的每一天都是無悔的,加油!

彷徨讀後感 篇三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做什麼?

在這世上,究竟何為對?何為錯?

而我,又該如何選擇。

是光明,還是黑暗?

是天堂,還是地獄?

徘徊於紛亂的世界迷宮裏,糾纏於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個才是真實的我?

我,不斷的尋找着……

出生併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裏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了,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己的征途。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出現,成為他的引路人。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在尋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們卻在迷茫中不斷打轉。孤獨、寂寞、別人的不解、來自四處的誘惑……種種皆圍繞於我們身邊。像是一根根黑布條緊緊的纏住我們的眼,使我們看不清抵達自己內心的道路。

痛苦地吶喊,為何聽不到一絲聲響?艱難地伸出雙手,為何感覺不到自己的模樣?我究竟是光明天國的幸運兒,亦或是連接暗黑世界的地獄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內心的寫照,亦或是壓抑內心**的最後一層偽裝?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

世界把你的稜角一點點磨平,把每個人變成相同的樣子。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歡那些按照它的標準生產出來的完美的人,但這並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無法立足。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只求不違反別人的禁令,這無疑符合生活規律,但卻喪失了自我個性。有的人仍堅信自己,奮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鳥般破殼而出,發現真實而獨特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足,但這並不是決定一切的巨大的缺點。兼具優與憾的你才是真實的你、獨特的你。不必因為一點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設法地去偽裝、去掩飾,從而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於虛假的自己中。並不是你只要比別人差上一些,就真的會有一把槍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上掃除。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一個點,世界的現象在這個點上交錯相遇,僅僅這麼一次,此後不會再有。所以每個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恆、神聖。

"每個人的生命代表一條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這條路上所做的嘗試,代表他在這幽微小徑中得到的啟示。"

人人都盡其所能地尋找自己,哪怕真實的自己可能有着諸多缺陷,但要學會接受缺點,正視它們,因為它們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一部分。

放下平時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偽裝,包容自己的一切,迴歸自己,然後輕裝上陣,不斷前行……

彷徨作文 篇四

每每走過的路,總輕得難以留下腳印。每每錯過的人。總淡得難以留下記憶。每每看過的景,總美得難以留下照片。每每忘過的情,總覺得難以留下開心。於是乎,我在路的盡頭,在雨的盡頭,在人生的盡頭,等着一個我從未見過的人,等着一份我從未遇過的情,等着一顆我從未觸過的心。我獨自彷徨在一些舊的地方,彷徨於一些舊的景,彷徨於一些舊的人,舊的事。走不脱,忘不了。就這樣,一直被自己惦記着,惦記着。也許心累了,就忘了吧。

每次都面對着同樣的開始,同樣的掙扎,可憐每次都是同樣的結局。我在感情這條路上一路荊棘,屢次失敗,可又能怎樣了。我是如大眾一樣彷徨過,糾結過,掙扎過,也痛苦過。我盡情的發泄着,我通宵,我放縱,我墮落。呵呵,到最後我又得到了什麼,我只不過失去了更多。或者説,我為了感情這種算是虛的東西,失去了更多實在的,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快樂。這是我想得到了嗎?這是每個感情受挫的人想得到的嗎?是啊,我不服。然後了?現在我還是不得不迴歸正常,現實就這樣,不會因為你而停止,沒有誰會等你,你能做的就是跟緊步伐,當你落後的時候還要加快趕上來。

所以啊,每個感情受挫的人啊,回來吧,你要知道,那不是正真的你。想想你曾多麼優秀,優秀到讓那個讓你傷心的人心甘情願的和你在一起。為何要讓自己一次次的不堪過去,為何要讓自己一次次的比不上從前。在夜的寂寥裏,我抽過數不清的煙。我曾在那煙霧繚繞間,看到了太多,太多。但我在自己心中,看到得太少,太少。

《彷徨》讀書筆記 篇五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純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魯迅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麼?人羣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裏,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於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於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裏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之於當時或現在。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狀態反映,並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一人羣生存狀態的書寫;那麼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為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為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國小教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着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於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地位,於是神壇上的魯迅變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後,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為垃圾踏上一萬隻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説,卻在身後無數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燈下漫筆》中説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為人的價格。

所以,在這一篇的閲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羣人的生存狀態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敍事內容去鑑定敍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敍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宂長頭銜。

我們永遠無法掙脱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着濕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彷徨讀後感 篇六

魯迅的小説集子有三本——《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吶喊》和《故事新編》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閲讀《彷徨》之後的一點感想。

以前中學時代學魯迅的。課文總覺得讀不太懂又好似讀懂了什麼,很朦朧的感覺。然後就很久沒接觸到魯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於小華的推薦看了魯迅的幾本書,感覺大抵還是那時候的感覺,卻又有些不一樣。這本書 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説,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 這篇我們高中就學過, 裏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説。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讀《彷徨》的感受。

彷徨讀後感 篇七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

彷徨作文 篇八

深夜,我蓋着棉襖卻怎麼也睡不着,窗外的萬物之聲此時如此刺耳,風呼嘯着不容客氣地拍打着青色的窗户,樹葉也不識趣地嘩啦嘩啦的響,野貓“喵嗚喵嗚”的叫着不給人安寧。這時一切聲音就像放大了一樣一股腦的闖進我的耳蝸中,我開始焦躁,緊鎖着眉頭把棉被安得緊緊地,就如所説的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我依舊睡不着。

我靜靜地站在成績欄前,這次的成績帶着酸味向我襲來,瞬間在我的五臟六肺瀰漫,充斥。我回到座位慢慢收拾着文具,拉上拉鍊緩緩走出教室。

是我複習不夠嗎?是不上課不專心嗎?考試題目很難嗎?

不知不覺已走到了中心公園,公園很安靜,一對老夫妻結伴而走,鳥兒在枝頭站着,樹葉不搖擺,風也不喧鬧。我望着參天大樹,它的枝蔓是如此碩大充滿力量在公園裏延伸再延伸,它的葉子很是濃綠讓人眼前一亮,它的主幹是粗大的,是筆直的,是芸芸眾生的避所。單單只是這樣一棵大樹,卻讓整個公園湧現着勃勃生機,一切煩惱他讓風為你吹走,一切不安它號樹葉給你安撫,一切失落它給你振作的力量。彷徨,傷心,壓力此時是那麼渺小,我輕輕的摸着它的樹皮閉上眼睛心中的波濤海浪正慢慢褪下,綠色包裹着我也包裹着我的內心。

“謝謝”一句輕聲細語,風兒温柔地送來了,樹葉柔情地將它留下,在這裏默默記下。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彷徨會有壓力會有怎麼想都想不明白的難題,它會阻擋你的前路,蒙上你的雙眼,讓你的心靈停留在困境中。也許這時候就需要你暫時放下心中的彷徨,走下自然讓自然洗刷你的心靈陶冶你的身心,在那裏輕輕放下彷徨,重新出發!

彷徨讀後感 篇九

如今都市生活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人們是否感到彷徨,不為人所知。但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中人們身處一個烏煙瘴氣的社會卻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學一派的人意識的了,在那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社會中,新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為世人感到彷徨。

無論是魯迅本人,還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在看與被看中所彷徨的。魯迅先生少年時懷着一顆救國的心到日本留學,一開始的他以為國人的病是可以靠醫學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處決中國人的時候,日本同學看不起中國人,他醒悟了中國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日本繼續學習的機會,回到國內,通過文字來喚醒國人的靈魂。他在看與被看中覺醒,棄醫從文。

細細想來,魯迅筆下的人物也大體實在看與被看中反映社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將會過去,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要來臨。”祥林嫂無疑是魯迅筆下著名的人物,她一開始期待這美好的生活,但卻在一次次無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對生活的期望,最終走向死亡。祥林嫂一開始是五叔家的幫工,日子過的還算不錯,但她的婆婆卻讓她改嫁,最後喪夫喪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樣了,原本以為捐個門檻就可以洗清罪過的她,最後還是慘死街頭。與其説殺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説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應該屬於她的東西,人們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與無情之中。

我們永遠無法掙脱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的調子挾着濕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從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孔乙己也是魯迅筆下一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館是他經常去的地方,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卻始終與功名無緣。魯迅先生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將孔乙己這個人物逼真的描繪了出來,孔乙己最後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後最後一次出現在咸亨酒店了,之後就再也不見蹤跡了。是否真有孔乙己這個人,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代,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物絕不在少數,魯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社會現象。

他佇立在甦醒了的人羣的最前端,以筆為劍,刺向敵人的心窩,為棍,敲擊麻木沉淪的國民,為杆,撐起中國血染的希望大旗,他點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執的鐵屋,喚醒了沉睡迷茫的靈魂,這就是一代文豪——魯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vy53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