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觀後感感悟【精品多篇】

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觀後感 篇一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離開現在已快110週年了。歲月更迭,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説,隨着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1911年的10月10日這一天,古城武昌城頭的槍聲震撼了全中國,全世界。它敲響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覆滅的喪鐘,引發一場席捲中國大地的偉大變革。這槍炮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光榮與驕傲,也不僅僅是豐厚的物質文化財富,更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卓越貢獻和光輝的業績,這場革命所產生的偉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它所留下來的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也為後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它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意義,它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的今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作出更加符合實際的評價。《禮記》中有一句話,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正是這一信仰的堅定實踐者。我覺得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主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在中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誰就會變成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會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袁世凱的皇帝壽命只不過八十三天,張勛的復辟則更加短命,和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於試登這個寶座即可為證。

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創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專制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制度,所要創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儘管困難重重,歷盡艱險,但革命先驅者仍然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嘔心瀝血,努力發掘那些曾經在數千年漫長歲月裏凝聚、團結、鼓舞、振奮億萬國人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質的各種積極因素,以此來喚起“我同胞之國民”,共同救亡圖強,通過艱辛的奮鬥終於達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遭受剝削壓迫、貧困苦難的根源,它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到了近代則大大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奴役。徹底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中國人民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下極端貧困和落後狀態中解放出來的前提。在民族危亡嚴重時刻的二十世紀初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提出推翻清朝專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這就開闢了幾千年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開始了近代中國人民鬥爭的新階段。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具有爆發力、原創力,是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參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羣以近代知識分子和思想進步的資產階級為主導的愛國進步羣體,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懷着一心救國赤子情懷,投身到民主革命當中,發動了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頒佈了三十幾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陽曆,限期剪辮子,廢除跪拜,禁止纏足,禁止吸食鴉片,禁止刑訊,銷燬刑具,頒佈一些關於“振興實業,改良商貨”的通告等,無一不帶有移風易俗,革故鼎新,發揚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用孫中山名義公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權利,雖然主要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毫無疑義是帶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國家根本大法。它的公佈,為人民的民主權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據,大大有利於民主精神的發揚。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記歷史所給予我們的教育和啟迪,就是要繼承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要學習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優秀品格。隨着時代的發展,這股熾烈愛國精神日益成為我們民族永恆的感召力量。今天,我們要完成祖的統一大業,仍然要高舉這面大旗,把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需要以愛國主義為力量源泉。

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敢闖、敢幹、敢試的創新精神,同時也要弘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特別是為人民服務的廣大幹部,更要學習和借鑑這種精神。勇敢地與腐敗勢力做鬥爭,廉潔自身,以人為本,情為老百姓系,利為老百姓謀,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解羣眾之所困,這樣種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財富。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的紅日,這輪紅日是註定要高高升起來的。我們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而自豪,更為即將到來的明天而意氣風發。世界有一天會再次向中國尋求文化活力、創新思想,世界將在最古老的國家的幫助下獲得新生。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個人觀後感與啟示 篇二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週年。歷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評。各種紀念的同時,我們更應有更深入的反思。張黎導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幾個特別值得後人反覆思考和品評的問題:

一是為什麼革命?

關於這一個命題,張黎先後是有得出了兩個不同結論的。其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給出的答案,顯然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強大。該劇的主題曲選擇《歷史的火山》這樣的唱詞,便是明證。而《辛亥革命》一開始就以鑑湖女俠秋瑾赴死時的獨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釋:革命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是人們擺脱奴役的狀態。

無論那種,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絕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戲,而≤≥是反應了創作者關注重點的根本性轉移。《走》更多地是冷靜地刻畫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勢力,細緻地描述國家走向共和的艱難不易,強調的是國家強大和復興的歷史使命,與當時興起的大國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動情於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説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謀個人的幸福,而不是口號式的振興中華,與當下公民意識的逐漸覺醒不謀而合。

二是革命黨的失誤。

影片最後重點講述了南北和談與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問題。對於這一點,張黎無疑是敏鋭的。可以説,辛亥革命,最難的是武昌起義,但最該引起重視的是與袁世凱的妥協和臨時約法的頒佈兩項。

根據歐美的歷史經驗,革命的終極結果是走向憲政,而憲政的基礎與實質是各派別在實力對比基礎上有原則的妥協和基本的相互信任。 基於此,革命黨在這兩處的表現,無疑是讓人失望的: 一方面,正如李劍農先生所言,《臨時約法》一是隨意更改國家政治體制,輕易地由總統制變為責任內閣制,是“對人立法”,缺乏憲法至上的政治精神;二是希望用一紙約法取得革命黨在戰場上想都不敢想的問題,超越了實權派人物袁世凱接受的底限,是“過渡限權”;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責的那樣,革命黨在定都和袁世凱就職問題上,無疑是遷就了袁世凱的。

這樣的失誤,最終造就民國初年的歷史悲劇。袁世凱甚至和革命黨人一樣是許多的歷史失誤不斷累積的犧牲品。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觀後感感想 篇三

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作文。是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清王朝,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使辛亥革命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可以這樣説:是辛亥革命開啟了新中國的大門。

202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勾勒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回首過去,展望眼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銘記那些革命先驅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永遠銘記辛亥革命所帶給我們一切的一切。我堅信,它的精神和歷史使命將無止境的延續下去。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因為辛亥革命功績彪炳千秋。1911年的10月10日這一天,古城武昌城頭的槍聲震撼了全中國,震驚了全世界。孫中山領導下的湖北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槍,結束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為民族的獨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辛亥革命的光輝永存,功績永存。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因為辛亥志士永存不朽。“世人未為我敢為,天下未發我敢發。”這就是武昌首義所體現的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0年前,孫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10年後,振興中華,實現祖國統一、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仍然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理想和目標。今天,孫中山先生的呼喊仍然在我們耳邊迴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當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意氣風發的跨入新世紀的時候,回顧中國人在上個世紀走過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對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創立的不朽業績肅然起敬?

隨着時光的流逝,110年的歷史硝煙已經散盡,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創新和改革,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起民主共和的旗幟,辛亥革命給我們一種警示拼搏是一種精神,只有拼搏,人生才能綻放異彩;只有拼搏,才能發揮智慧的潛力;只有拼搏,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rn4q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