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學習心得 篇一

5月5日18時0分,我國載人空間站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圓滿成功,社會各界反響熱烈。近年來,新一代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全面邁入了空間站時代。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鋭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羣策羣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峯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羣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着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二

神舟十一號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升空以後,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再一次激勵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航天精神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着黨員幹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砥礪前行。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全黨深入開展“兩學一做”活動之際,更值得各位黨員去學習,去踐行。

黨員要在“學”上下功夫。航天精神是一種崇高的愛國精神,航天人員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為了實現國家利益,個人可以隨時犧牲一切;航天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敬業精神,航天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公關”,他們精於業務,善於鑽研,樂於吃苦,勇於創新;航天精神是一種質樸的為民情懷,航天人員“特別能奉獻”,他們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付出青春與熱血,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鐫刻在星辰大海。身為一名黨員,要以“兩學一做”活動為契機,認真學習航天人員的愛國精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學習航天人員的敬業精神,敬業樂羣,忠於職守,事思敬、執事敬、修己以敬;學習航天人員的為民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黨員要在“做”上見真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相輔相成、一脈相傳。領會了“航天精神”,就要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付諸實踐。黨員要秉持“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黨性理念,愛黨愛國。正如所言,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工作上要能吃苦耐勞,踏實肯幹,夙夜在公,一心為民,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堅定信念,努力實踐,勇於創新。生活中要懂得明辨是非,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當好表率。堅信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學習心得 篇三

6月17日9點22分,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起航,託舉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直奔寰宇。當晚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功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宮二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二號,中國航天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新時代的基層黨員幹部要學會從“航天精神”中找尋精神火炬 ,點燃屬於自己的奮進前行“助推器”。

讓“航天精神”點燃求知求索的“助推器”。神箭飛天,天宮築夢,背後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執著的飛天夢。回首歷史煙波,無論是身捆土製火箭、渴望翱翔深空的萬户,還是攻克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只為逐夢蒼穹的中國航天人,對未知太空的竭力求知,始終是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不竭動力。基層幹部在為航天人鼓掌喝彩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們身上寶貴的“求知慾”,不斷向他們看齊,始終保持對基層事物和新興技術的濃厚興趣,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自覺樹立學無止境、學伴終生的理念,堅持用理論知識武裝頭腦,用專業知識夯實技能,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通過不懈的求知求索,讓自身成為敢攬“瓷器活”的基層“金剛鑽”。

讓“航天精神”點燃守正創新的“助推器”。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如果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歷程稍作梳理,我們就不難發現,從“東方紅一號”首戰告捷,到“天問一號”橫空出世,再到如今“神舟十二號”一鳴驚人,創新一直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突飛猛進的核心密碼。把鏡頭轉向基層,當前的基層社會正面臨歷史性變革,沒有經驗可循,沒有石頭“可摸”。因此,廣大基層幹部要深汲航天人的創新精神,在吃透上級政策與摸清基層實際的基礎上,努力打破思維定勢、革新工作理念,緊跟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浪潮,敢於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鄉村振興領域,創新推動智能科技與現代農業逐步融合;在基層治理方面,創新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讓創新思維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讓“航天精神”點燃較真較勁的“助推器”。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可以説,大國重器的背後,源自航天人的“錙銖必較”,如同每縮小慣性導航系統1微米的變形,就能減少火箭數公里的軌道誤差。同樣,輝煌成就的背後,實則飽含各種不易,正如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是航天人通過雙手艱辛吊上發射台的。概而論之,中國航天能潛龍騰淵、揚威太空,其原因既離不開航天人對於細節的較真,也離不開跟難題的較勁。對於基層工作而言,較真較勁一樣必不可少,黨員幹部要敢於“分毫必究”,堅持同每一個工作較真,小到一份方案上的步驟、一份報表上的數字,都要細細琢磨;堅持與每一個問題較勁,要視“燙手山芋”為必須啃下來的“硬骨頭”,視“婁山關”為一定要攻下的硬堡壘,苦戰攻關,決不當“差不多先生”。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四

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七號”順利飛向了太空,它承載着中國人的夢想,飛上了廣闊的宇宙。一個航天員出了倉,他就是翟志剛叔叔。

隨着“……3。2。1”的倒數聲響,拖着一條金色尾巴的火箭慢慢地飛向了太空,那一場面令人讚歎,令人震驚,而當航天員翟志剛出倉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興奮和激動。翟志剛叔叔緩緩地打開艙門,把頭鑽了出去。緊接着,他又把手伸了出去,然後,兩隻腳依次往外邁,整個身體就出來了。我們在電視機前觀看着航天員出倉的情景,想起以前的神一、神二、神三、神四、神五、神六起飛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壯觀。

神舟一號在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07秒成功發射,安全着陸。神舟二號在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成功發射,成功着陸。神舟三號在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發射,神舟四號在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發射。神舟五號是中國第一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楊利偉叔叔是中國第一個走向太空的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也成功發射。如今,神舟七號又飛上了宇宙。這象徵着中國的航天事業又邁進了一大步。

我相信,不久以後,神舟八號也會飛上宇宙,而且還會承載着更大的夢想,更大的希望,讓世人看到我們中國人的風采。

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五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隨着一聲巨響,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在三位航天員中,有一位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王亞平。至今,我的眼前仍時不時的浮現出她出發前的畫面。在送行人羣自發唱起的國歌聲中,王亞平的眼裏泛着淚花,而她的女兒不停的喊着“媽媽,媽媽……”

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煙台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她從小要強、好學,不僅學習好,體育也棒,尤其擅長長跑。17歲大學聯考那年,她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報名參加了女飛行員的選拔,沒想到順利通過體檢,並收到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幸運地成為了全國第七批37名“女飛”中的一員。從此她與飛行和藍天結下了不解之緣。

空軍飛行學院的生活是艱苦的,入校第一天,她就被迫剪去長髮,來不及悲傷,就投入到了緊張的理論學習及艱苦的軍訓中。那時候,面對枯燥的理論及高強度訓練,好強的她始終咬緊牙關。拉練、跳傘、游泳等特訓科項目更是不甘落後,能爭第一不做第二。特別苦時她也曾偷偷哭過,但不服輸的她總是擦乾眼淚,又繼續訓練。兩年後,她順利地進入哈爾濱第一飛行學院,開始了真正的飛行生涯。

第一次在教員帶領下飛上藍天,當穿過潔白的雲朵,俯瞰祖國大好河山的那一刻,她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女飛行員的自豪和驕傲。儘管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樣穿漂亮衣服,沒有充足時間打扮自己,可作為飛行員,這種暢遊藍天的感覺,別的女孩永遠也體會不到。

2009年5月,通過層層嚴格選拔,她成為我國首批女航天員。她十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努力投入訓練。剛開始,由於一直沒能突破超重訓練二級,身體極限難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員中“老大哥”們討教,一面加班加點增強心血管和肌肉練習。努力沒有白費,第二年她的成績就達到了一級。

回顧十幾年飛行生涯,王亞平笑着説:“人生就像一場長跑,我在飛行這跑道上,有困難,有險阻,但這裏的風景也獨一無二。我會繼續飛下去,因為只有堅持下去,才知道哪一站的風景是最美麗的。”

輝煌的背後,是堅持不懈努力與數不清的艱苦訓練。為了圓航天員的飛天夢,她揹着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連續在水下工作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她手腳都不聽使喚,連夾筷子的力氣都沒有了。儘管如此,王亞平也從來沒有退縮過一步。她立志要成為一名飛出地球的航天員。她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會穿上宇航服,成為遨遊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鮮為人知的是,王亞平在成為航天員之前,曾經是軍隊中的運輸飛行員。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亞平開着軍機救災。此外,她還參加過多次重大任務。2010年5月,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2013年6月,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執行任務。2019年12月,王亞平入選“神舟十三號”任務乘組。2021年10月,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進入空間站。在這11年間,王亞平的生活只有訓練與學習兩件事。她深知,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拼搏,只有每天刻苦訓練,才能每天取得進步,才能距離目標越來越近。王亞平也深知,女性與男性由於生理結構不同,天生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這是制約王亞平飛天的最大阻礙。但通過不斷的訓練,王亞平縮小了與男性航天員的體力差距。

11月7日,王亞平身穿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

這次航天員要在太空中生活半年時間,春節要在太空中度過,她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不惜失去和家人的團聚時間,我想説,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六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科學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普工作的要求和指示精神,組建科普隊伍工作,打造科普傳播陣地,完善科普服務體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普工作的紮實開展。

公式少一點,趣味多一點

一朵顏色鮮豔的花朵在雪白色的“隔熱板”上顯得可憐嬌羞,當306所科研人員舉起噴槍在白板底部加熱,大家的心被揪起。丁烷火焰高達1200℃,而鮮花卻出奇得安然無恙,科普小分隊成員介紹,這塊耐温隔熱性極佳的白色隔熱板正是306所製備的氣凝膠隔熱板。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一共應用了兩種氣凝膠材料,分別用來應對極熱和極寒環境。”科研人員介紹,“306所研發的氣凝膠在密度、耐温性能和隔熱性能等方面有先天優勢,在火星探測、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等重大工程中都有應用”。

同樣是剛才這朵有驚無險的花朵,成了另一個讓人驚歎的實驗的主角擔當,用她輕如蟬翼的花蕊托起一塊如果凍狀的氣凝膠,花蕊託着氣凝膠可隨風搖曳,花瓣纖毫未損。據306所科研人員介紹,“氣凝膠內部的空氣含量可達99%以上,因此氣凝膠也是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最輕的固體”,這是氣凝膠的又一個特性。

如何針對氣凝膠“輕”的特性進行展示呢?“科普小分隊”成員們討論,可以借用“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一葦渡江本意是指人的水平境界高,小小蘆葦也能用得出神入化,但在這裏用氣凝膠代指達摩,以花瓣代替蘆葦,以此展現氣凝膠材料“極致的輕”。

“航天科普要結合航天工作特點,在嚴謹的科學表達與受眾的理解習慣間找到契合點,盡力避免科普宣傳中“公式多、觀眾少”的尷尬,要做既有熱鬧也有門道的航天科普,想要做好科普工作,內心要秉持‘一葦渡江’追求。”這是科普小分隊成員們心中不約而同的奮鬥目標。

科普,點燃創新的火種

在航天領域,306所是中國航天科工重點發展的材料研究所,長期走在國家新材料研製的最前沿。

在306所黨委的築巢引鳳、廣納賢才和正確引領,一支富有思想火花和激情的“科普小分隊”應運而生。團隊成員們多為中國各大名校碩士、博士畢業生,其中,年輕黨員佔了大多數,他們身上不僅有年輕人拼搏和堅韌,更有新時代年輕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圓滿完成本職工作之餘,他們騰出時間精力把專業領域的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方式傳播給更多的人,成為了推動306所科普工作的“橋頭堡”,同時也為中國航天點燃了一抹“科普亮色”。

在各類科普活動中,306所的年輕黨員熱情洋溢,航天科工材料領域的老黨員更是遊刃有餘。中國航天科工材料領域首席專家裴雨辰受北京廣播電視台邀請,錄製節目《航天器的蟬衣》,現場解説細緻、演示生動,視頻在各平台瀏覽量破百萬。

在__年中央美院與倫敦設計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萬物生息——後石油時代的材料與設計”展中,306所的作品《凝固的藍煙》受邀參展,完成了一次航天科技與展覽藝術的跨界合作。

“我們的稿件《高模量碳纖維的“錚錚鐵骨”》在新華網的科普頻道刊發了!”“能上央媒真是意外的驚喜啊”“轉發、點贊、點在看,一鍵三聯動起來”,306所通訊員羣裏因為一篇被新華網科普頻道青睞的稿件歡呼雀躍起來,能把更多航天領域的科普知識寫出來、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們感受到“材料改變生活”“航天保家衞國”的魅力,是這支科普小分隊最樸實也最華麗的夢想。

直播授課、製作音頻欄目、參加展覽、央媒宣傳……慢慢地,科研人員普及科學知識,航天知識不再高居神壇、遙不可攀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科普知識在一場場實驗中不在高深莫測,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航天科技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科普工作不只是飽含科學小實驗、科學現象和原理、以及知識的傳播,它更重大的意義應該是向人們傳遞一種科學邏輯、科學思維和科學理念,讓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更加理性、客觀、尊重原理和規律,保持相對獨立又嚴謹的態度和思想,從而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306所黨委書記王貴海對科普小分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通過306所的科普工作將大科普的理念不斷的傳播給更多人。

“中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不能指望國外的普羅米修斯為我們帶來火種,它註定是一條自主自強的道路。”如果科普是一顆會發芽的種子,那麼中國航天科工306所黨委正在默默地用實際行動“悉心育苗、厚植沃土、孕育火種”,我們相信在中國,會有很多像航天科工306所這樣的“中國土壤”,會給中國科普這顆“火種”提供更多成長的空間和條件。未來,我們有信心看到更多的國人將被科普之光照亮。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1000字 篇七

人們腳踩大地,仰首看着,好奇外面的神祕,就因為那一瞬間,開啟了人類對宇宙的嚮往,此後有無數人為之奮鬥,努力去接近那遙不可及的地方。

仰望星空,北斗環繞,嫦娥伴月,神州起航;俯瞰大地,導航定位,遙感監測,衞星通信,電視直播等,這些都是航天人的成就,都是中國航天人用心血澆灌出來的,背後的攻堅克難,持續探索,是我們看不見的,這就是那永不止息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精神,數代中國航天人堅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初心,秉承着“為國爭光”的理念。激勵着他們向前也許就是:“熱愛星空,熱愛祖國”,所以他們才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技術落後,人才稀缺,這些都是早初時中國航天人所面臨的問題,但是他們並不畏懼。他們保持着初心,為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榮耀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努力拼搏,才換來了新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不斷縮小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距離,使之立於世界東方,威楊中華之名!

神州十三號載譽出征,由中國航天員組成逐夢蒼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州飛船再次起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攀高峯,開拓創新,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的精神品質。

每一次成功升空的背後,有着地面科研人員的付出,也有着航天員的刻苦訓練。航天員他們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在航天器的艙內外需要完成特殊的工作任務,並需要各位航天員保持正常的生活狀態。因為不一樣的職業,航天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人都夢想着成為一名航天人,遨遊太空,殊不知,這背後日積月累的付出與堅持,讓我們向航天人致敬。

“偉大的事業都來源於創新,偉大的事業都成功於實幹”。中華民族對宇宙嚮往已久,終將在星空下寫上無可替代的詩篇。正如航天員王亞平所説:“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着偉大的航天精神,初心不改,砥礪前行。中國航天人的未來之路依然長遠,習近平總書記説:“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身為新時代的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當接過中華復興的接力棒時,我們必須弘揚先輩的優秀精神,弘揚堅持不懈,更應該秉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向着浩瀚的星空進發,揭曉寰宇,締造下一個奇蹟!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課觀後感 篇八

這次直播我感到最震撼的是:尿液居然還能回收利用,變為能喝的純淨水,甚至比一般的水還乾淨!這是我在夢裏都無法想象的,但是現在居然成為了現實。而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的過程中,更讓我體會到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與精神。他們一步步攻克了每一個難關,不斷挑戰自己精神與身體的極限,這樣的精神深深激勵着我!我為自己生為中國人而自豪,也願以航天員為榜樣,樹立自己未來的目標,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4oj7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