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多篇)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多篇)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多篇)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篇一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長沙》不僅膾炙人口,而且激發了幾代青年人的豪情壯志。一部以“同學少年”為主題,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主要表現背景的大型青春劇,展現了二十世紀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美麗的愛情故事,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綏等一批優秀教師形象,深刻揭示了“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這個與當今社會緊密相關的現實主題有很深刻的現實針對性和教育意義。

跟大多青春劇一樣,這部戲充滿了俊男美女,但不同的是,劇中人物個個清新自然,造型樸實乾淨,行為大方坦然,沒有矯揉造作“裝酷耍帥”的各種“經典“青春劇的pose二十三集電視連續劇《恰同學少年》以現代藝術的手段,把一代領袖、偉人毛澤東的形象,鮮活的搬到了電視熒屏上。總感覺這個戲拍得特別好,觀看時也覺得不亦樂乎,這部劇打破了傳統講述偉人傳記過時的、僵硬的表現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藝術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催人奮進,使劇中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導演所説,“我們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

該劇第一個亮點是思想性強,講了教育應該同社會相結合問題,講了因才施教問題,講了學為所用問題,特別是講了青年學生要關心國家大事獻身祖國和人民問題,無疑是對當前某些教育方針和方法進行了有力批判,是對讀死書求高分的教育目的的有力聲討,是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無情嘲諷。該劇立足於青少年教育,相比今天的太平盛世,20世紀上半葉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正是在那樣的年代,一大批志存高遠、一心發憤圖強、報效祖國的年輕人,上下求索,他們更多思考的是國家的命運、是民族的未來、是他人的需求。他們接受最新的觀點,追求最新的東西,這些,放在任何時代對任何人都有激勵作用。那個年代的那羣優秀的年輕人,他們胸懷鴻鵠之志,飽含憂患情懷,他們的身上鑄寫着中華民族的魂,他們是那個時代最時尚的人!

該劇中,不知道是哪一集,有這樣一個畫面,一羣學生在一起大聲朗讀《少年中國説》,他們讀得豪氣沖天,我當時就被震撼了,為他們的朝氣震撼;為他們的氣概震撼,更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愛國情操在那一刻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他們將改造舊中國,改造國民命運當作自己的責任,他們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奮發圖強!這樣的場面又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呢?平時聽學校愛國講座也沒這種感覺,暫不説這電視劇拍得好壞,我堅信單是這個鏡頭一定會感動很多人。看到這裏我在想,許多報道都在通篇長論80後的我們年輕一代,如何如何缺乏朝氣、毅志,精神食糧匱乏等等,沒有一個好的教材或藝術形式能給我們以生動的啟示。看完《恰同學少年》,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恰同學少年》還讓我看到了陽光和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胸懷祖國的氣魄,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氣風發,看得人眼前一亮。這部電視劇使我認識到在大學校園這段的光陰是最珍貴的,想想過來的兩年的大學生活,一點點,一幕幕,兩年大學生活的點滴在腦海中閃現。過去的兩年是充滿爛漫幻想的兩年,我們有太多的憧憬,卻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我們也曾有過那樣的雄心壯志,也曾有以天下為已任的偉大抱負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氣概。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夢裏無數徜徉,卻不能回頭,這就是人生的無奈。《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給了我更多的詮釋,那種久違的青春活力,那種久違的理想主義,那種不容陰暗的堂堂正氣,那種強烈的責任感,讓我深深體會到大學生活得可貴,我要珍惜現在的一分一秒,不要使大學生活留有遺憾。

梁啟超曾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生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這句話的確是不可爭辯的真理!這句話也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好的見證,正是因為有了那樣的一批優秀少年,才有了那個時代之後的那個富強的中國,而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啊,我們這些青少年是不是有所思,有所悟呢?是不是要做些什麼呢?我們不可能成為毛澤東,不可能成為蔡和森,但我們依然可以做好多事,只要我們敢作敢為,那我們一定能為祖國的建設增光添彩,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成功不是偶然。這句話每一個人都知道,英雄也不例外,從他們一生的成長足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少年時代也閃耀着燦爛的光芒。時代不同了,我們不需要去效仿他們,但是那種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鼓舞我們前進的。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像這樣的好作品,《恰同學少年》描述的是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希望以後,在熒屏上能以這種藝術再現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偉人、中國偉人,給年青一代更多的啟發和鼓舞。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篇二

隨着這學期的將近結束,陪伴了我們這麼久的《恰同學少年》也終於迎來了尾聲。回顧這些時光,這部劇陪伴了我們的青春,在我們的悲傷與歡笑中迎來了它最終的結局。自然而然,觀看這部劇,我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各種感受湧入心頭,不禁讓我提筆寫下了這篇觀後感。

《恰同學少年》這五個字源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句詩,也正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這部劇講述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羣風華正茂的少年學子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故事。

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幾位有志青年心繫祖國,用自身的努力嘗試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猶記劇中毛澤東邀蕭子升在暑假去遊學的經歷,二人只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裝着簡單的換洗衣服和文房四寶,便遊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的不少鄉鎮。而現在想來我們的暑假又在做些什麼?寫寫作業,上上課外輔導,玩玩手機遊戲,這大概是我們這個年代大部分學生假期的縮影。雖然在每個時代中都有每個時代人的過法,但是我們與之他們是否少了些什麼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卻難以回答的問題,卻在一節班會課上找到了答案:志氣和目標,這正是我們所缺少的東西。

在這堂班會課上,主持人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有未來理想的同學舉一下手,一個是有未來理想並作出規劃的同學舉一下手。兩個十分簡單的問題,然第一個問題舉起手來的人只有寥寥幾人,而第二個問題舉起手的人更是幾個手指都數得過來。試問一句,我們是不是越活越沒有志氣了呢?在青春這個本應最有理想,有朝氣的時期,我們的做法卻是像一位遲暮老人,還未進入社會,便已年老。遙看《恰同學少年》中的每一個人,他們哪個不是正值青春的莘莘學子,是在高談暢想計劃國家未來的有志青年。而我們呢?只是一個簡單的理想,便難為住了我們。聽有些同學説自己未來的規劃,考上一個大學,再回到家鄉里找一份工作便是未來。這樣的計劃對我們來説很正常,可卻缺少着朝氣,一種青春本該拼搏奮鬥的勇氣,就好比人生之路不是順水而行,而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不是古時居於山林中的隱士,不是順流而下的枯葉,而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學子,在人生的這個年紀我們理應奮鬥,理應有着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做一個敢於拼搏的有為青年。

人生有那麼多個岔路口,很多時候都會選錯路。但我們應該奮鬥,像《恰同學少年》中的每個人一樣,在最好的年紀,活出自己最好的青春!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 篇三

以前的社會是物質很缺乏,精神很豐富飽滿;而現在的社會呢,恰恰相反。當我第二次看完這部電視劇就感覺很想寫點東西,我很羨慕那個年代的人們,真的很羨慕。那個年代的許多珍貴的東西,在我們這個年代逐漸丟失了。為什麼在和平年代,在物質富裕的年代,人們卻漸漸被矇住了雙眼,看不清楚什麼東西才是珍貴的。在許多方面,與那時的青年相比,我甚至覺得社會在退步,在退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事物了。

這部電視劇真正讓我重新認識了毛澤東。片中塑造的青年毛澤東的豐滿形象,讓我發現,我對毛主席實在太不瞭解了。甚至還誤解了這位偉人。我覺得似乎我們這一代都不真正地瞭解毛澤東,年輕人往往都對政治、歷史、軍事不屑一顧,更加不用説去了解了。一説起毛澤東,大家似乎往往更加願意談論他晚年的過錯,對於毛澤東的看法總是太主觀,根本就不瞭解卻妄加評論。而如今我才明白毛澤東到底是如何地“功大於過”,他的“功”到底是怎樣的“大功”。毛澤東的形象在我面前更加豐滿了,對他的評價也更加客觀了。

任何一個偉人,一開始都只是凡人,毛澤東也只是一個平凡的農村青年。但是從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身上,明顯可以看到他不平凡的品質。他才華橫溢,博覽羣書,積極好學,勤思善辨,修身養性,重情重義,孝順父母,憂國憂民,志存高遠。他的眼睛明亮、有神、篤定、堅韌、勇敢、無畏。他有一幫和他志同道合、與他一同奮鬥的好朋友。

最深刻的感覺就是我們現在缺乏那種敢拼敢幹敢闖的精神,缺乏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還有做人還得臉皮厚點,呵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74rky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