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觀後感

【篇1: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緻、深沉、雄渾、大氣。

首先,《復興之路》以夾敍夾議的敍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並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觀者很容易理解並引起共鳴。

同時,《復興之路》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實地拍攝+電腦特效+影視劇畫面節選,不僅僅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多世紀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視聽效果配合瞭解説詞,而且讓觀眾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此外,《復興之路》還有別於以往政論片論點有餘而論據不足的缺陷,而是積攢了超多有説服力的實例,並十分注意突出細節。比如,第一集《千年局變》一開篇,先是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建廠140年講起,很自然地帶出:改變中國命運的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而來的危機”。

《復興之路》不僅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後的影響,還着超多筆墨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正是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

《復興之路》提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復興”。圍繞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之路,該片不斷地提問、求證、論述直至最後得出結論,從中能夠看出該片製作者嚴謹的態度和由衷的職責,這正是電視精品誕生的根本所在。

【篇2: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分別圍繞“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六大主題線索,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振興之路偉大成就《復興之路》把焦點鎖定現當代中國,即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全片講述屈辱、奮爭以及復興的歷史。涵蓋孫中山推倒帝制、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江澤民深化改革以及胡錦濤繼往開來等歷史階段,全面展示了近年來中央提出的“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新思維。探索方向和平發展

《復興之路》對於現代中國最重要的現實好處在於,在展示了中國近30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政治社會穩定繁榮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時,透過採訪國內外權威專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對中國復興遇到的各種挑戰帶給瞭解決問題和未來發展的相關重要策略。《復興之路》讓觀眾看到,中國選取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西方認為難以理解的成功奇蹟,已具備了復興的初步條件,中國有可能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走向富強和繁榮帶給一個可參照的樣本。

不懈探索喚起信心

《復興之路》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曆程,引發了觀眾關於民族復興的議論和思考。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優秀政論片,看了之後情緒激昂,更喚起大家振興中華的信心和決心。

【篇3:復興之路觀後感】

當歷史的腳步進入1661年的時候,清朝第3個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國迎來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段盛世,此時,人類社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鉅變。

15世紀末,歐洲的航海家們開始征服海洋,伴隨着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和貪婪掠奪,世界逐漸連接在一齊。從此,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孤立於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紀後期,英國的工業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和法國的大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禮貌的進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股洶湧的浪潮不可阻擋地邂逅了中國,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們全然不知這盛世亦正面臨着一場厄運。正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利益和霸權的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已經擴張到東方,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即將到來,中華民族百餘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在140年前的1866年,馬尾造船廠的建立確是一件備受關注的大事,船廠的創辦者左宗棠在奏摺中説:“修建造船廠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負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現代船舶修造廠在小鎮馬尾動工了。馬尾造船廠開始修建的26年前,危機從海上而來。1840年6月,集結在澳門沿海之外的英國艦船出發北上,入侵中國。此後兩年中,清政府屢戰屢敗,最終被迫議和。歷史學家將這場戰爭稱為鴉片戰爭。古老中國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自我的近代史。中英之間為什麼會爆發這樣的戰爭,它將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呢?這一切看起來好像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鴉片和中國人的茶葉。

對於工業革命後生產潛力激增的英國來説,擴大世界市場是它最急迫的願望。中國鄰邦印度此前已淪落為英國掠奪原材料傾銷工業品的殖民地,為了獲取利潤,英國殖民者在中國人中製造了一種需求-鴉片。以此在40年的時光裏,掠走了三、四億兩的白銀。馬克思曾譴責道,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國庫。英國議會最後以5票的優勢否決了反對黨提出的反戰議案,鴉片戰爭爆發。

在這場從海上而來的挑戰中,完全沒有準備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沒有預料的失敗。道光年間的中國作為東方的大國,擁有80萬的兵力,而英國派出的遠征軍初期只有7000人,到戰爭結束時也但是2萬人,偌大一個帝國為什麼敗於遠道而來的英軍。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幾乎沒有中國人意識到雙方在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上的差距,長期的閉關鎖國封閉了中國人的眼睛和心靈。而英國人很早就對雙方的差距瞭如指掌,併為戰爭做了周密的準備。

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以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等為主要資料的《南京條約》記錄了中華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槍炮逼迫下墮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結束後,當得知英軍已撤出長江,道光皇帝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軍,清政府的軍政大員彈冠相慶,中國的一切彷彿又回到原點。

1841年8月的一天,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則徐在鎮江與老朋友魏源會面,林則徐將《四洲志》交給魏源,期望他能編纂成書,喚醒過人瞭解世界。一年之後,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國圖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帶着理性救國的態度寫出了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前途的思考,然而這卻是一次無聲的吶喊。1840年的炮聲無法驚醒一個沉溺於自我深厚傳統的天朝迷夢。第一代探索者的聲音是這樣的微弱,變革連萌芽都沒產生就已結束,大清王朝對於近代世界僅有的一些認識無聲無息的消亡了。

就在這一時期,歷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週期性危機在清王朝再次上演,1851年反抗清政府統治和西方列強入侵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起義不僅僅嚴重動搖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為系統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然而,這場歷時14年的農民起義卻被清政府鎮壓了。

而此時,大英帝國的工業製成品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鐵路里程和機動船舶數量到達世界的一半,依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英國成為全球最強大富裕的國家。

瘋狂的帝國主義擴張沒有給清王朝喘息的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14年後,危機再次從海上來。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國的首都。1860年的10月18日,英法聯軍焚燬了圓明園,同時也焚燬了士大夫心頭虛幻的“上國尊嚴”。內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豐皇帝不得不發佈了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第一個“上諭”,此時,距離鴉片戰爭已過去20年,清王朝喪失了20年革新圖變的寶貴時光。以1861年1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為起點,中國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導的自救探索開始了,史稱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風生水起,以軍事工業為主的近代企業出現了。洋務運動能夠幫忙清王朝實現國家的自強嗎,這是否就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方向呢?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陸軍更是一敗再敗。為什麼大清國會敗於近鄰日本呢?第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第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後。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後,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此舉暴露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此時,歐美各國已進入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殘酷的現實證明,洋務運動無法實現自強的目的,不是中國現代化的方向,究竟什麼才是救亡的良方呢?

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中指出,如今中國不變法則必亡。1898年嚴復再次為中國人敲響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鐘,翻譯了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論》。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期望拜見李鴻章,表達自我以和平之手段漸進之方法請願於朝廷,俾倡於新政的主張,卻遭到了拒絕。失望的孫中山遠赴海外開始以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國之路。而此時,康有為想用變法維新來挽救清政府的危亡。1895年春天,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千餘名舉人共同發起了“公車上書”,提出變法主張。

中國人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認識到,打敗中國的並不是堅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為的主張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戊戌變法就此開始。但是僅僅103天后,維新派的改革被迫終結。對於亟待變革的中國來説,失敗同樣寶貴,作為中國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將封建思想打開了一個缺口。

19XX年,甲午戰爭失敗5年後,列強再次侵入北京,這一次是8個國家的鐵蹄,整個中國彷彿都被撕裂了。19XX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此,清政府的戰爭賠款總額高達7億2450萬兩白銀,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總數達幾百個之多。清王朝已經完全淪為一個對內不能保護國民尊嚴,對外不能捍衞國家主權的腐朽沒落的政府。

20世紀的中國,一個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120餘人在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半年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好處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歷史性鉅變,中國人民思想也由此獲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

【篇4:復興之路觀後感】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鉅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被屏蔽詞語]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1900年,甲午戰爭失敗5年後,列強再次侵入北京,這一次是8個國家的鐵蹄,整個中國彷彿都被撕裂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此,清政府的戰爭賠款總額高達7億2450萬兩白銀,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總數達幾百個之多。清王朝已經完全淪為一個對內不能保護國民尊嚴,對外不能捍衞國家主權的腐朽沒落的政府。20世紀的中國,一個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120餘人在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半年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好處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歷史性鉅變,中國人民思想也由此獲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

然而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務必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鴉片戰爭後,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盪,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期望於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被屏蔽詞語]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可見,這思想的較量,主義的鬥爭,其實質是不一樣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取之爭。

“震撼”“激動”“落淚”……這是眾多觀眾在形容他們對《復興之路》觀後感時所用的話語。“觀眾有感觸,我們的心血就沒有白費。”製作《復興之路》,就是要讓廣大觀眾看到中國在160多年復興之路上一路行來的種種變遷,並讓無數觀眾從這種變遷中感受並觸摸幸福。

觀看復興之路的歷程,使我回顧了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曆程。翔實的史料、恢弘的氣勢、深沉的語言、珍貴的歷史圖片,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復興之畫卷。100多年來,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民的執著追求。陝北延安,是中國[***被屏蔽詞語]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聖地,民族復興的領導者在那裏運籌帷幄。

變革的時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見的腳印:抗擊非典,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領袖和民眾共赴危難,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苦幹問題的重要決議,無一不是民族復興的基石,讓我領會到了國富民安的道理,認識到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歷史職責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也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的艱辛歷程,同時也看到了這天中國的強大。我們是祖國的期望,我們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為報效祖國做出更多的努。

完《復興之路》後兩集,我有種説不出的感動和自豪!感動的,是那些為中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人;自豪的,是為自我能夠成為這個優秀民族的一份子!

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被屏蔽詞語]領導着廣大人民羣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着、奮鬥着、發展着、前進着……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鬥,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被屏蔽詞語]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髮展、進步!

【篇5:復興之路觀後感】

一聲雷鳴,一鏡碎。一座座火山爆發,君王美夢破!這是1840年的中華大地。從此,就是那無邊的災難和痛苦。親眼看着母親慘遭凌辱,親耳聽着母親的淚水恣意的流淌。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所過的內心流血的生活。再苦也要活,再難也要生!

憶往昔,你記否大唐的繁榮昌盛,大唐的輕歌曼舞,大唐的雄姿英發,大唐的路不拾遺?你記得大唐的萬方來朝?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之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印婉認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上船下達西洋……

然而,現實卻是----衣不遮體,腹不裹食。餓殍滿地,哀鴻遍野。復興,偉大的議題;復興,執着的夢想;復興,崎嶇的征途。復興,……再難也要復興,再苦也要復興。從1840一向到這天國人,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華夏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炎黃的鮮血。

《復興之路》告訴我們,有一種力量叫精神,叫理想。百年以來,這種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樣燃燒着,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這種精神,象甘甜的乳汁支撐着一個又一個尋夢人!

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一個強大或追求強大的國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華禮貌幾千年的演進中,有過無數的輝煌,也曾多次經受各種天災人禍的考驗。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但是,無論經受怎樣難以想象的磨難,偉大的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坎坷中奮起,百折不撓,闖過難關,攀上新的高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構成、發展並傳承着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支撐、引導着我們從歷史中走來。這一精神的血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林則徐、譚嗣同、孫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釗、方誌敏、劉胡蘭身上看到了它,在魯迅、聞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鋒、焦裕祿、王進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許許多多為了民族的生存發展、國家的興旺發達而犧牲奉獻的無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

然而,當國人還兀自沉浸在四大發明的光環之中時;當國人還自以為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時;當國人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時;當國人還堅信天圓地方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禮貌。當其本國資源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時,他們便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方亞洲國家。於是,英皇派出使者到當時還很強盛的大清朝,請求與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為由一口拒絕了。於是,中國與世界給予的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於是,就是那悲慘的經歷,就是那泣血的生涯。

“盤古開天,三皇拓土。五千春秋,禮貌盡數。歷代先賢,禮儀昭著。”“一座座火山爆發,君王美夢破。”“撫摸傷痕昂起頭,吞嚥下恥辱心如火”“日本強盜,奪我東三省。又貪我華北,非滅我全國不可。”“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為了同胞,為了子孫。以此為誓,血戰到底!!!”這一句句詩句敲打着我的心絃。《復興之路》就是在這樣的旋律中奏響凱歌!

整個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前夕,南下某部隊接到上級命令“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首都:北京新中國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代)務必把命令傳達給每一個戰士,一個字也不準少。”當時,南方還沒有解放,處在戰火之中。通訊信號也不好。一位戰士為了聽清新中國叫什麼名字英勇犧牲,最後還問連長,咱們新中國叫什麼名字?或許此刻的孩子不董為什麼一個名字這麼重要?這是他們用自我的命換來的新中國啊!還有,還有,整個影片,我一向充斥着興奮與激動。

這就是影片開頭和結尾的艾青的那首詩————為什麼我眼中常含着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我真真正正理解了着幾句話的含義。

或許,你還神遊在天朝物產豐盈的夢幻之中;或許,你還沉浸在風靡全球的唐潮之中;或許,你還為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而熱血澎湃;或許……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我們的復興之路遠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請記住:理想決定復興!我們銘記!

【篇6: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是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陣容龐大,反映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名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全劇以歷史時光為脈絡,有序曲《我的家園》和《山河祭》、《熱血賦》、《創業圖》、《大潮曲》、《中華頌》五個章節構成。偉大的長征,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以節目表現了出來。可見主創班底以及演出的藝術家和演員為其付出了多大的辛勞、智慧情感和努力。歷史的歷程用藝術精彩呈現。偉大的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困難中奮起,百折不撓勇攀高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每一步都流着苦澀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濃豔的鮮血,無數英雄為了民族的生存發展、國家的興旺發達而拋頭顱灑熱血。復興之路這段時期是中國的近代史、血淚史和屈辱史,它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讓中環民族從備受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的歷史脈絡。我們為其展現的宏偉美麗的史詩氣質而動容,為其所體現的巨大而堅韌的民族精神而動情,為其精湛而富於藝術想象力的舞台呈現而折服。艾青名句:“為什麼我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是啊,祖國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生長在她温暖的懷抱裏。我們是祖國的期望,祖國的未來,我們就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

復興之路給予了我們啟示:要永遠持續民族的自尊、自豪與自信,每時每刻都要將祖國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放於首位。

我相信,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須強勢崛起、繁榮富強。

【篇7: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顧名思義,就是從衰落到再次興盛的過程中所探索走過的道路。而國人,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澀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濃豔的鮮血。

這段時期,不僅僅是中國的近代史、血淚史和屈辱史,更是我們付出了太多代價之後換來的沉痛的教育史;它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使我們認清了身上的擔子之重大,付予了我們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6集,影像資料豐富,解説詞準確感人,生動再現了16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後繼地奮鬥追求的歷程,清晰地勾畫出中華民族從倍遭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的歷史脈絡,主題鮮明,氣勢恢宏,既令人振奮,亦發人深省。以“復興之路”為題,可謂提綱挈領,抓住了關鍵。

即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務必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鴉片戰爭後,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盪,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期望於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可見,這思想的較量,主義的鬥爭,其實質是不一樣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取之爭。

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給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為久壞失修到麻木的靈魂豐富情感,銘記歷史是為了明白昨日是什麼,此刻該做什麼,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貌。我想,這是我們反覆温習歷史最起碼要得到與明白的。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以共產黨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積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初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之後,正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這就是歷史的選取、時代的選取、人民的選取!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際,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自覺地“用歷史感悟未來”,在中國未來應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問題上,進行了有説服力的論説,這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念、凝聚共識,很有益處。

此刻中國正走在復興的路上,正是迴歸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GDP躍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強中,中國也佔了30個席位(大陸23家,台灣、香港7家)有人預測2020年中國GDP將超過日本,2050年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這不是狂吹,這是對中國成績的肯定。“嫦娥”的昇天,也使中國穩居世界航天第三位,衞星發射次數佔世界總數的17%,世界各國也越來越感覺到同中國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國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文化、漢語感興趣。

此刻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大學生是國家的期望,民族的復興將在我們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應對歷史使命,我們就應勇敢的擔負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文化來武裝自我,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長的,前途是光明的,總有一天中國會再次登上世界領先的地位!

新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我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完美!我相信,我們會讓祖國更富強!

【篇8:復興之路觀後感】

歷經風雨滄桑,歷經時事變故;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圓明園被燒的恥辱……有着五千年禮貌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最後在這天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

晨曦中,當國旗伴着太陽冉冉升起的一刻;陽光中,當自我伴着人歡樂在教室上課時;黃昏中,當斜陽伴着自我回家同家人一齊吃飯時……你,是否想過,這一切來得有多麼艱辛不易麼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之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印婉認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上船下達西洋……

然而,當國人還兀自沉浸在四大發明的光環之中時;當國人還自以為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時;當國人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時;當國人還堅信天圓地方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禮貌。當其本國資源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時,踢門便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方亞洲國家。於是,英皇派出使者到當時還很強盛的大清朝,請求與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為由一口拒絕了。於是,中國與世界給魚的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

當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時,確實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堅船利炮之下,從此中國的災難降臨了……在列強的武力威脅,打擊之下,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國辱權的不平等條約,使本就落後的華夏大地的現狀雪上加霜,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

“國破家何在”當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是,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的為了解放中華的事業而奮鬥:譚嗣同,梁啟超,秋瑾,孫中山,毛澤東……一批批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僅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和奮鬥,最後迎來開了這天這平淡而幸福的世界。

此刻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在不一樣人心中,祖國是不一樣的:在小孩眼中,她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在大人眼中,她是自我的脊樑;在老人眼中,她是一個大家庭,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家庭……而在我看來,這片中華大地宛如一汪碧水。

【篇9:復興之路觀後感】

《復興之路》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緻、深沉、雄渾、大氣。

首先,《復興之路》以夾敍夾議的敍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並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觀者很容易理解並引起共鳴。

同時,《復興之路》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實地拍攝+電腦特效+影視劇畫面節選,不僅僅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多世紀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視聽效果配合瞭解説詞,而且讓觀眾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復興之路

此外,《復興之路》還有別於以往政論片論點有餘而論據不足的缺陷,而是積攢了超多有説服力的實例,並十分注意突出細節。比如,第一集《千年局變》一開篇,先是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建廠140年講起,很自然地帶出:改變中國命運的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而來的危機”。

《復興之路》不僅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後的影響,還着超多筆墨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正是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

《復興之路》提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復興”。圍繞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之路,該片不斷地提問、求證、論述直至最後得出結論,從中能夠看出該片製作者嚴謹的態度和由衷的職責,這正是電視精品誕生的根本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4y3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