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一

前幾天,我們全家去大西北旅遊,那裏的飲食習慣和蘇州有好大的差異,比如説,每頓都會有白饅頭,有老酸奶,還有西北人喜歡吃的釀皮、甜醅……,我這個江南人還真是吃不習慣呢。為什麼不同地方的人吃的東西不一樣呢?媽媽告訴我,這就叫做飲食文化。

回到家,媽媽打開電視機,讓我看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總共7集的紀錄片,我竟然一口氣看完了!在廚師們的那雙“魔手”上,酸、甜、苦、辣、鹹等味道已經一一呈現在我面前,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彷彿聽見了那些美食對我的召喚,真希望電視機裏的食物能馬上飛到我的面前。

之後,我的心難以平靜。我問過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他們都説看了之後很餓,一開始我也這麼認為,但是靜下心來想想,播出這部片子,真的純粹是讓我們瞭解美食嗎?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農民們,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書;也許,他們的條件沒有我們優越;也許,他們沒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們有的是勤勞樸實的面龐,堅韌能幹的手和善良樂觀的心!其實,播出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揚中國人勤勞而又堅韌的性格,是這些,成就了我們大中國的各色飲食文化。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誰都會背誦,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義?我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再看看碗裏桌上剩下的米粒,總會十分羞愧。

我們要感謝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美食,也要感謝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們,我們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讓美味不僅留存在舌尖,更要滲透到我們的內心!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二

這幾天,媽媽説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麼新的理論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講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麼螃蟹、魚、蝦、海蔘……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並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製作過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醃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異常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蔘、海膽、鮑魚的潛水員,彷彿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着,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裏,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裏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裏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髮絲那麼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隻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説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屏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三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彷彿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時,家家户户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為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説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進河裏。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為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為這天,可以品嚐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幹三天家務都行。現在一想到,心裏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在都還記着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眾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嚐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嚐,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在,眼前擺着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四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藉着高清的攝影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裏,我就和大家談談我的心得。

食物,對中國人來説,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説:“民以食為天。”而美食,更是廣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於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的美食隨着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好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鹹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的。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説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着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用舌尖品嚐中國的飲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五

這一天,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開始我懷疑這不會是一部關於一些美食的紀錄片,結果卻是這樣。我對美食不感興趣,但我完全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為我看到了美食背後農民的艱辛,那些場景仍然讓我難忘。

影片開頭介紹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種,真的很少見。每天早上,一個小女孩和她媽媽都要在凌晨三點起牀走山路去找山菇。他們在挖山菇的時候,不要破壞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來,然後把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菇重新長出來。小女孩説:“一定要凌晨三點起牀去找山絨。現在是雨季,山絨長得比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別人搶了。”多麼簡單的語言,多麼彪悍的農民,據説在市場上,一個烤山菇可以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單,揮揮手,財大氣粗地喊:“給我最貴的。”你有沒有想過,美食的背後是早起貪黑的農民的勞動?當你離開的時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農民每一滴汗水的結果?

當你在酒店裏揮霍東西的時候,你理解農民找不到蘑菇時的絕望嗎?你忽略的剩菜是農民視之為珍寶的食物,你視之為珍寶的金錢讓農民視之為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的辛勤汗水更可恥,浪費大自然的饋贈更可恥。別人可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才會欣賞,但每一個農民看到家鄉播出的產品,不僅僅是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不亞於汪曾祺對別人談論家鄉鴨蛋的迴應,因為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辛苦,記錄了他們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美食,也是中國的勤勞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y5n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