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孔子周潤發觀後感精品多篇

孔子周潤發觀後感精品多篇

孔子周潤發觀後感精品多篇

孔子觀後感 篇一

春節前,吃飯的間隙,將《孔子》看完了,沒有能夠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總體印象,覺得孔子是一個苦難的思想家。後來,有些疑惑,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孔子的思想應該是被淹沒的呀,怎麼會流傳至今呢?(這大概跟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影片中並未表現過多。

今天在閲讀《中國新聞週刊》(總第454期)時,讀到了《電影孔子誕生記》。讀到了一些這部電影的前後故事,心中不禁重新念起了這部電影。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一代。當我還不知道孔子的時候,我聽説了儒學,那時,還特別以為“經世濟用”就應該是人生的偉大追求;後來,知道了孔子,讀了一些《論語》,覺得他的一些話説得挺對,對現在的我仍然有用處。但是,至於“紀念”這一主題,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現代人真的想紀念孔子?想紀念孔子的什麼?

又讀到《我們應該如何紀念孔子》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我並不瞭解孔子,所以,我才淺陋地説了一些話。戴佩榮先生從“個體與羣體”“羞恥心與罪惡感”“悦樂精神與憂患意識”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孔子精神的現實意義。當然,這還是淺嘗輒止的,我網覺得深刻一些的,我應該認真讀《論語今讀》。

不瞭解是可怕的,因為不瞭解就沒有發言的資格與權利。當自己瞭解〔〕得還比較少的時候,儘可能少一些開口説話。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二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裏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知道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考慮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慮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而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知道,卻又擔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説,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接着敍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後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接受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着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説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7天7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後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着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象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説,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內容深深刻在腦海裏了,難道為了老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非常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着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孔子周潤發觀後感 篇三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借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着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説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衞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説中的色和蕩,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衞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几分鐘,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瞭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覆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説,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四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人,特別是影響着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説:“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説:“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鋭,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説,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周潤發觀後感 篇五

《孔子》這一部電影主要講了孔子帶兵打仗勝利後卻又被人趕出了魯國,從此孔子和弟子們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電影中多次提到了論語,如苟政猛於虎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教育的主張。我還從孔子反對古人死後陪葬這一習俗,從中表明孔子反對惡習陋習的主見。孔子在教育弟子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的處事方法。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不小心連同他的書本一起掉入冰水中,他卻沒有救自己,而是把書都從水中拿了出來,最後顏回卻凍死在水中。當年顏回才只是一名充滿熱血的青年,但從他的舉動,我們可以發現顏回真是一位好學者,把書看成了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孔子是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實實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誘惑,時時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過《孔子》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在學習上就如孔子説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解決問題上要像孔子為政一樣做到臨危不亂、足智多謀,想一個萬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樣,成為一名君子,要讓着別人,要為別人考慮。

總之,我們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學習!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六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電影《孔子》。給我留下的感覺是:不華麗,卻很真摯。於是,就在剛才,我又重新細細觀賞了一遍,而這一次,真正讓我重新正視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對我國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與取代的貢獻。

電影開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畢生所追求的儒家經典思想:禮樂仁和。 孔子生於公園前551年,故事開始的時代背景是公園前501年孔子約五十歲之時,孔子時任魯國中都宰。在當時的魯國,魯定公執政,但是,政權卻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貴族的手中。

當時,大司徒季平子剛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對魯國的法理制度,面對季氏家臣輕蔑挑釁面對“三桓”的壓力,用智慧舌戰羣臣,用“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及“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表達了對殘忍陋俗的反對,同時也建議魯定公變古改制,推陳出新。最終在孔子的努力下,國相大司徒放棄了讓漆思弓陪葬。

其實,在電影《孔子》中,藴含了太多知識,看電影的時候,不停的問自己“三桓”是什麼,大司徒是什麼,大司寇又是什麼,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一個什麼狀況。也因為能夠寫這篇觀後感,查閲了大量有關孔子的知識,比如,在電影中孔子説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户”, 他對魯定公所説的“講禮儀,知廉恥,有品格”和“選賢能,修信用,賊不作,謀不用”等等表達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歡孔子説給羣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很自豪,我把這句話作為我待人處事的信條。孔子告訴子路“見義不為不勇也”充分的體現了他的仁愛。在之後孔子收漆思弓為弟子,別有深意的讓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壺代杯飲酒時,説了句“貪杯”,後來在翻閲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據説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這也體現了他高尚的品性和為人師表。

接下來的故事是孔子輔佐魯公治國有方,他的執政能力使的齊國感到威脅,並用計使齊魯兩國國君在交界處會盟,實則想借此操縱魯國。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況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齊國退兵並且歸還曾經侵佔魯國的失地汶上。

從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記住了孔子説的一句話,“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我也深深的記住了他的弟子在魯國會盟勝利後,説的一句話,“兵以正合以奇勝”,終於明白,為什麼後人會稱孔子為政治家,也讓我更加欽佩這位聖人的博學多才與儒學的博大精深。

以前總聽人説,“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時候真的是辯無可辨,百口莫辯,因為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説”來堵眾女性悠悠之口。沒想到在電影《孔子》裏竟然能讓我感受到孔子對女性的認可與讚頌,也擊破了很多人這多年來對這句話的錯誤理解。電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顧孔子生活起居上的無微不至,讓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藴下中國女子賢良淑德的形象,在給孔子調配寫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時,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聰慧過人的另一種智慧。

在之後孔子傳道到達衞國,與衞靈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見。在此,我不得不説下我很喜歡周迅,她詮釋的君夫人雖然有藝術色彩,但是一樣從側面體現了孔子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氣,讓我映像深刻。在之後與孔子見面時兩人的對話中,孔子説,“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説“世人也許很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父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這其中的真諦,也許你也會像他們一樣淚眼朦朧。

《孔子》讓我從某一角度瞭解到了,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不但能夠面對疾苦的環境,而且能在這種疾苦的環境裏,依舊堅持信仰,終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與壓制的情況下,最終決定離開故國,周遊列國,傳授儒學,在世人的不解下,依舊克己律己,傳授知識,讓人為之歎服。同樣的,《孔子》也讓我瞭解到當成為聖人的時候,也許已經是最孤獨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對壓力不得輔佐,然視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懷,都是我為之感動。

《孔子》讓我看一個鮮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遠大的抱負,面對“三桓”,他決議除之,為國為民;面對齊國給予魯國的壓力,他告訴魯公,“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對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對弟子的追隨,他衷心相告,“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富貴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對宋國大司馬桓魁的不禮遇,他依舊氣定神閒,講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面對故國的危難,它摒棄前嫌,讓弟子幫助魯國解救危難;面對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讓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讓我認識了他無數的弟子,並敬佩有加。子路,路見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幫助衞國抗戰時,謹記孔子教誨,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顏回,面對困苦,告訴師兄弟孔子的教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孔子畢生心血將赴於冰寒之時,依然在冰冷的海水裏搶救着老師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許可下,回到故國,解決戰事困難,勝利後不忘懇請恩准老師回國。還有子貢,漆思弓,子羔……

也許,對於這部《孔子》,我並不是在談感想,而是在陳述它的故事,因為,孔子的修為,不是我能夠評論與評價的,入學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面對孔子這位聖人,我從新認識,拿出了十二萬分的敬仰與敬佩。也將用孔子的精神激勵着自己,面對生活的疾苦與挑戰,迎難而上,面對知識的殿堂,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驕不躁,不急不殆,在為人處事上時刻都用入學的思想多方位的瞭解與總結,取長補短。

也許這份觀後感不是那麼深刻,但是卻是我將自己對五千年文化積澱所述出的最大感慨與敬仰,同時在博大精深的入學裏,更學會了謙虛謹慎,踏實做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七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

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衞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説:“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八

孔子很仁和,救過一個小奴隸。有一年,大司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個小奴隸也包括在內。為了能逃過此劫,小奴隸逃到了孔子的住處。可和孔子對着幹的公山狃卻説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處事不驚,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迫使強勢的公山狃打消了處死小奴隸、治孔子罪的念頭。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聰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愛自己的弟子,弟子們也愛老師。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結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會兒,只聽“嚓、嚓”幾聲,冰碎了,孔子的書一部分掉進了冰涼的湖水裏,顏回縱身跳入水裏,卻被冰涼無情的湖水凍僵了,命喪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傳他大道之人。

看到這,我不禁想起學校裏同學們的表現:有些人為了自己利益而傷害別人;有些人因為其他同學挑唆而攻擊別人;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獲取勝利,而向老師、同學説他(她)的壞話……,每當做這些事前,請大家想一想對方,想一想孔子,他們師兄是多麼團結友愛呀!大家如果多一點寬容,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是非。

這部影片令悲傷而又感動,被孔子的仁和打動,被他們師兄弟間的真情打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非常偉大,他把自己的思想留給了後人,代表作《春秋》、《論語》。

孔子經過了十幾年的顛沛流離,周遊列國的經歷,決定放棄從政,好好教育子弟。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的精神。子路幫助衞國,戰死沙場;冉求回魯國效力;顏回為了孔子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不惜自己的生命,在滴水成冰的冬天裏跳入冰海……

我從這部影片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我們也要像孔子一樣説話坦坦率率,不要繞圈子。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孔子是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楷模,要經得住誘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先驅者,讓他的思想由世人傳頌下去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r7rg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