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一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繫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有收穫,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説,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

學了“米、釐米”後,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認識”後,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説説家裏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温等。學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後,可組織學生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後,讓學生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識”,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情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嚐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二、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兑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員”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通過付幣、找幣鞏固了不同單位的人民幣之間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 篇二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餘時間,我閲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鋭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説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説,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説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三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社會道德的奠基人,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國運興衰,繫於教育;三尺講台,關係未來。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説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國內“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也闡明瞭他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求,教師只管“教”或“教學”,也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再則,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生不能永遠跟着教師走。“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這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領導者、組織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處於主導地應,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揮。“教學生學”,也體現了這一思想。這就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得到統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諸因素,這也要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統一,所以教師必須瞭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一面教,一面學”,深入掌握教材內容,以促進知識的轉化。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則將“教學相長”作為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説:“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裏得到很多的教訓”。從廣義的角度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他經常將自己的詩交給小朋友改;他辦安徽公學、曉莊師範,育才學校都是貫徹這一原則,主張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説,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傳”等思想,無不與“教學相長”有淵源關係。“因教施教”則是他常常運用的原則。他説:“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後才曉得要教他什麼和怎樣教他”。他並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説明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為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我們心中的一泓清泉,它盪滌着人性的靈魂,讓我們在一個鳥鳴的早晨,在一個雨後的黃昏,在一個寧謐的深夜去聽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説:“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説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今天的我們更要努力學習,努力把握時代規律,培養併發揚創新精神,真正負起“三錢粉筆,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我希望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我願為此付出畢生的精力!做一名讓人民放心滿意的教師!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穫是閲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説“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説,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説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地感到陶行知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進一步。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鬥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倡導的教育理念,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提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式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奉獻,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 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根本的動能。

熱愛學生,以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教育也會沒有激情,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的冷漠,那是偏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師愛。陶行知説“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老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偉大。”我覺得,首先要尊重學生,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種提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精神受刺激。這是對學生的愛,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所以我們應該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不要因感情衝動,一時的不理智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讓你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愛中成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五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教學合一》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這篇文章裏闡述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來做一個老師。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他説的教學生學的意思就是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而應該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經驗知識,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就拿我們體育教師來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後,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一個有着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六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七

以前,我對陶行知了解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越讀,我越覺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進;越讀,越覺得先生對教育的摯愛先生為了所熱愛的教育畢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與研究中,為後人留下600萬字的著作。他的教育理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不是紙上談兵,他用他所經歷的實例來闡述他的一些思想,儘管先生離去半個多世紀,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鮮活,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萬世師表“的崇高評價。

陶行知主張教師要有兒童的思想、情感、愛好,要善於“變個小孩子”。他説:“教育是什麼?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

誠然,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學生,你會覺得他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覺得他們太貪玩,一點不求上進;覺得他們怎麼那麼不開竅,反覆講過的東西卻還是不記得;覺得他們幼稚,好動,不穩重。你眼裏的學生沒有一個讓你滿意,要麼行為出格,要麼乖巧懂事卻學習不開竅,要麼頑皮搗蛋整天給你惹亂子……唉!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出在我們教師自己身上:試想;一個孩子不調皮,那叫孩子嗎?一個花季少年不愛做夢,沒有一點狂妄的想法,這個民族還有什麼生機和希望?

在孩子的頭腦裏,要學的東西那麼多,每位老師都説那是重點要牢記,那麼他要記的的東西就不是一點點了,還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點懶,(孩子的天性)那麼一些孩子學習上疲軟也不奇怪了。教師所從事的是自己的專業,整天就和這點學問打交道,還不滾瓜爛熟?還不易如反掌?再説,教師自己比他們多經歷了那麼多,無形中你卻要他們和你在資歷和學問上劃等號,這個等號能劃平嗎?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們眼中的一樣嗎?他們的未來能讓你去規劃設計嗎?決不!那麼,先生説得很有理:要想成為一個好教師,首先,得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

陶先生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捫心自問,我和學生交朋友了嗎?沒有。雖然在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地對話,雖然我總是微笑着和學生談話,雖然我總是一幅和藹可親的模樣,雖然我也和學生一起踢過毽子,跳過跳繩,但是,我沒有和學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是因為我沒有變成一個小孩子,沒有變成“內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人説,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在中國就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閃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實踐。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 篇八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體會 篇九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並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先生的"為人、為學、為師"這六個字不知什麼時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裏,給我強大的精神動力,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為師先為學,為學先為人。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着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記不清曾有多少個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筆為伴,以書為侶,精心地設計着一份份教案,為某個教學環節苦苦思索,為突然閃現的靈感而喜悦。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對於要講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鑽研,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當我走進教室看到講台下幾十雙眼睛晶亮如星星、幾十張笑臉天真如蔚藍的天空,我的心裏特別地踏實。因為我知道,我窗前那盞疲憊的燈一定會照亮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燈!

和同事們的熱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經學習,一本本教學理論、教科研雜誌開拓了我的視野,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我的教學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就必須要善於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刻苦鑽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於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闢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於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台。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願意在三尺講台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教師是一項需要獻身的事業,也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為人、為學、為師"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當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時,覺得做教師昇華了我的生活,鑄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諦,也讓我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幸福源泉。

教師朋友們,讓我們做一棵樹吧,播撒綠蔭的同時也壯大着自己;讓我們做一條河,灌溉田地的同時也豐富着自我;讓我們作一條路,雖然千壓萬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體會 篇十

暑假期間我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段話讀來似曾相識,這不正是新課程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嗎?

回想兩年以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教學成績高就是優秀教師,怎樣才能教出好成績,就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清楚、講明白。於是在課堂上我不遺餘力細緻入微地講着,學生靜靜地聽着,發現學生有問題不理解時,不厭其煩地又講一遍,自認為講得夠清楚夠明白了,這會兒學生總該學會了。可是每當期中、期末考試,學生的成績卻覺得不很理想。問題出在哪呢?是不是自己不適合做老師?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不知怎樣才能改進和提高。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歷練成長起來的我,在經歷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禮之後,已找到了當年失敗的原因:重視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在不經意間成了陶行知所説的第二種先生——教學生的先生,儘管願望是美好的,但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老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去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沒有對一個問題經歷思考探究的體驗,沒有課後有針對性的練習做保障,那麼學生得到的那點知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樓一樣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談不上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潛力的挖掘了,那麼學生成績不高就不足為奇了。

如今我的課堂,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討論質疑的時間多了,操作演示的時間多了。我注意發揮每一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探究上,不但教學成績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會品嚐到教學帶給我的快樂,從中收穫着一個個成功和驚喜。我常在課後反思:這節課學生除學習了新知識外,還學會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現在是不是成為了陶行知所説的第三種先生——好的先生,教學生學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標。

教學合一的第二個理由是:“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考慮學生的才能興味,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

教學合一的第三個理由是“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以為終身賣不盡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我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習是教師享受職業快樂的需要。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否則年年照樣畫葫蘆,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無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為當事的人,封於故步,不能自新所致。當我們真正地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就會覺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愜意的。

學習更是教師適應時代,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我讀師範的時候,還沒有見過計算機,也沒有學過計算機的理論和操作。短短几年,計算機已經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家庭,現代信息技術也成為一門學科。現在的老師不懂計算機行嗎?不行!

必須要學、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課文、一道例題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備課,觀念在變,理念在更新,教學同一個內容,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感悟。

我校非常重視老師的學習,多次組織老師進行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我們從中確實受益匪淺。近些年,在學校大的學習氛圍下,我閲讀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過程和方法的研究,這堅定了我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的信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jym7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