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旅遊考察體會(精選多篇)

旅遊考察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旅遊考察體會

旅遊考察體會(精選多篇)

蘇州旅遊考察體會

園林山水溶一體,林木絕勝美,盡享自然之樂

——蘇州考察之行點滴體會

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蘇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園,下面談一些蘇州之行的感受和體會:

一、拙政園簡要介紹: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現佔地面積約4.1公頃。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xx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佈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刻、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錢牧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洞等。

追溯拙政園,據説它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拙政園的園名是根據西晉潘岳的《閒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拙”,實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是陶潛“守拙歸田園”中的“拙”。全園約五分之三為水,足可表現園主這種江湖之志。惲格在題他所作的拙政園圖時,寫出了園景所寓的主題:“秋水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崗.......使人悠然有濠濮間趣。”但到王獻臣之後,屢更園主,王心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後為園主,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現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其中,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園內建築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

據説明正德四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時,取名“拙政”除因晉朝《閒居賦》的 “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這一段話,也還飽含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據説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據説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積水瀰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佈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鬆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緻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二、考察拙政園三區印象

(1)東園

東區的面積約31畝,其規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設計的“歸園田居”為主,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峯、聯壁峯,峯下有洞,曰“小桃源”。步遊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蕩池。東甫為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但我們看到現有的景物有秫香館、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峯,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連忘返。我們一邊參觀,一邊拿出相機,照個不停,唯恐遺漏好的風景。

(2)西園

西園面積約為12.5畝,據説現有佈局形成於張履謙接手時期。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遊覽中我們看到,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甚是美好景觀,真叫人讚歎不止!

(3)中園

中部部分為全園精華之所在,據説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佈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據説從歷史資料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現狀諸景毫無二致。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

(3) 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據説,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羣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裏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據説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侷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這在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有很多需要借鑑的地方。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鬆(“風入寒鬆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鬆、竹、柏等等。這些特點不正是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需要借鑑的地方嗎?我們要按着這樣的特點設計,何不再塑造一個北方的“拙政園”為世代流芳?!

四、在蘇州遊覽享受“山水林泉之樂”,美哉!

通過短短的蘇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畫,心曠神怡,使人盡享自然之美,收穫甚豐: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濕潤,交通便利,舊時官宦名紳退休後多到蘇州擇地造園、頤養天年,如今蘇州以眾多精雅的園林聞名天下,不愧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説,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至今保存完好並仍開放的還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們身居鬧市的人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美哉!美哉啊!

我們體會到,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藴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是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愜意橫流!

我們看到,當時建造者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採用的是園林建築與景觀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拙政園“遠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怡園“畫舫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飄蕩的怡然自得;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則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田園生活……這些充滿着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糅合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在園中行遊,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峯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延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在遊覽中,我帶的相機能照400多張相片,一直照個不停,還深怕不夠用,把電耗完,無法留下這美麗景色!

我們在今後的開發建設和其它項目景觀設計上,好好的借鑑吧!

第二篇:蘇州旅遊考察體會

蘇州旅遊考察體會

園林山水溶一體,林木絕勝美,盡享自然之樂

——蘇州考察之行點滴體會

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蘇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園,下面談一些蘇州之行的感受和體會:

一、拙政園簡要介紹: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現佔地面積約4.1公頃。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獻臣始建,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佈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刻、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錢牧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洞等。

追溯拙政園,據説它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拙政園的園名是根據西晉潘岳的《閒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拙”,實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是陶潛“守拙歸田園”中的“拙”。全園約五分之三為水,足可表現園主這種江湖之志。惲格在題他所作的拙政園圖時,寫出了園景所寓的主題:“秋水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崗.......使人悠然有濠濮間趣。”但到王獻臣之後,屢更園主,王心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後為園主,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現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其中,東部,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園內建築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

據説明正德四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時,取名“拙政”除因晉朝《閒居賦》的 “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這一段話,也還飽含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據説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瀰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據説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積水瀰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佈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鬆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緻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二、考察拙政園三區印象

(1)東園

東區的面積約31畝,其規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設計的“歸園田居”為主,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峯、聯壁峯,峯下有洞,曰“小桃源”。步遊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羅山、漾蕩池。東甫為荷花池,面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但我們看到現有的景物有秫香館、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峯,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連忘返。我們一邊參觀,一邊拿出相機,照個不停,唯恐遺漏好的風景。

(2)西園

西園面積約為12.5畝,據説現有佈局形成於張履謙接手時期。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遊覽中我們看到,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甚是美好景觀,真叫人讚歎不止!

(3)中園

中部部分為全園精華之所在,據説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佈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據説從歷史資料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現狀諸景毫無二致。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

在遊覽中同時我們看到,中區現有面積大約在18.5畝左右,其中水面佔1/3。水面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面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復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佈置都非常雅緻精巧。

我們還看到,中區的遠香堂既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又是拙政園的主建築,園林中各種各樣的景觀都是圍繞這個建築而展開的。遠香堂是一座四面廳,建於原“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面闊三間,結構精巧,周圍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從裏面看到周圍景色,堂裏面的陳設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間有一塊匾額,上面寫着“遠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徵明所寫。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還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寬闊的平台,平台連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來臨的時候,池塘裏荷花盛開,當微風吹拂,就有陣陣清香飄來。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園的主景所在,池中有東西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徵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亭的中央是元代倪雲林(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元末無錫人。工詩,善山水,為元代四大畫家之一)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山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岸邊則有眾多的灌木,使得這裏到處是一片生機。

遠香堂的東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這裏還有“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眾多景點。從梧竹幽居向西遠望,還能看到聳立雲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還建有荷風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在這裏轉向北方可以見到見山樓。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橋連接着倚玉軒,從這裏向西走就到了小飛虹,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橋的南面有小滄浪水閣,橋的北面是香洲。我們一行29人遊覽,走過廊橋,真是有一種“人在廊中走,如同畫中游”的境界,真是叫人心曠神怡!

三、拙政園造園藝術特點

據説拙政園在不同歷史階段,園林佈局有着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和藝術價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據説,《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據説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佔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據説,早期拙政園,林木葱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佔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佈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 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據説,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羣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裏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據説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侷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這在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有很多需要借鑑的地方。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鬆(“風入寒鬆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鬆、竹、柏等等。這些特點不正是我們在青龍湖酒店的項目開發建設和設計當中,需要借鑑的地方嗎?我們要按着這樣的特點設計,何不再塑造一個北方的“拙政園”為世代流芳?!

四、在蘇州遊覽享受“山水林泉之樂”,美哉!

通過短短的蘇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畫,心曠神怡,使人盡享自然之美,收穫甚豐: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濕潤,交通便利,舊時官宦名紳退休後多到蘇州擇地造園、頤養天年,如今蘇州以眾多精雅的園林聞名天下,不愧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説,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至今保存完好並仍開放的還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們身居鬧市的人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美哉!美哉啊!

我們體會到,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藴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是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愜意橫流!

我們看到,當時建造者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採用的是園林建築與景觀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拙政園“遠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怡園“畫舫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飄蕩的怡然自得;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則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田園生活……這些充滿着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糅合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在園中行遊,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峯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本文 來自本站)的在腳下延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在遊覽中,我帶的相機能照400多張相片,一直照個不停,還深怕不夠用,把電耗完,無法留下這美麗景色!

我們在今後的開發建設和其它項目景觀設計上,好好的借鑑吧!

第三篇:赴華東五市旅遊考察的幾點體會

淺談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推動全旗旅遊業發展

——赴華東五市旅遊考察的幾點體會

吳紅梅

4月7日至4月16日,由阿左旗政協組織的部分嘎查、社區、宗教界、科技、文化旅遊等各行各業的42名政協委員赴華東五市進行考察學習。在近10天的時間裏,我們先後參觀考察了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和上海,一路上所見所聞,使我們感受頗多,收穫很大,觸動很深。下面就此次學習考察的幾點體會作一淺談。

一、華東五市的旅遊業發展情況

(一)旅遊業各具特色,旅遊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華東五市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是江南魚米之鄉,山清水秀之處,歷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這條旅遊線將都市風光與名山名水融為一體,是集風景名勝遊,文物古蹟遊、佛教文化遊為一線。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遊產業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無錫市是“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區域性交通樞紐,著名的旅遊勝地”;蘇州市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二)在旅遊資源上突出地方特色創名優品牌。華東五市在旅遊六要素“行、遊、住、食、購、娛”中充分體現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裝旅遊、包裝城市。充分體現了“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間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蘇東坡,白娘子傳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名句為其增色不少。烏鎮水鄉古鎮憑藉水閣而天下聞名。南京市政府依託“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利用國際互聯網、中央電視台1—7頻道等各大媒體,隆重推出“南京國際梅花節”,南京的花車巡遊駛進了上海灘,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培育和發展當地飲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遊的一大特色。蘇州向世界推銷“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園林、水鄉古鎮、太湖),在住、食、購上充分展示吳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園林飯店,食——吳越菜,購——蘇州工藝品、蘇繡等,同時,舉辦國際“蘇州絲綢節”推銷蘇州旅遊;無錫充分挖掘本地旅遊資源,推出中國第一橋——江陰長江大橋、神州第一佛——靈山大佛、華夏第一村——華西村、太湖第一渚——黿頭渚;上海着重推介都市旅遊(都市風光、都市文化、都市購物);杭州以“三江兩湖”樹立杭州旅遊形象。夫子廟、“聞鐘聲,煩惱清,智能長,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婦歸田隱居”的藕園等無不如此。通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形象包裝,使華東五市旅遊形象充滿個性化,城市充滿個性化。

(三)以名優品牌為依託,創地方特色的經濟模式,華東五市作為長江下游的幾個沿江城市,依據自身的特色,既注重發展特色經濟,又不斷加大區域間的橫向聯繫,交通發達,從沿路的

風光既可感受到城市集羣的魅力。蘇州的絲綢享譽勝名,杭州的蠶絲製品、西湖的龍井茶也是聲蠻國內外,

華東五市地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地區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先導產業來發展,作為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發展經濟、改善環境的助推器。

二、我旗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及今後的發展方向

縱觀以上,我旗作為一個人口密度較小,資源型企業為主的縣域經濟地區,外來人口不多,受交通及地域的限制,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推動全旗旅遊業發展,以此來推動全旗第三產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則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在開發旅遊資源上要有我們的地方特色,要有我們自己的城市名片。雖然現在我們有廣宗寺、福因寺、延福寺等藏傳佛教的宗教寺廟,但其規模和知名度遠遠不及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和拉薩布達拉宮,所以不能彰顯我們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為全國版圖中能夠被人稱道的地域名稱,就是我們獨有的自然資源,以月亮湖旅遊景區為代表的沙漠旅遊的進一步開發,將更能突出我們的地域特色,“國家沙漠地質公園”的成功申報,更為我旗大力發展以沙漠旅遊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提高了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資到的沙漠,打造令人嚮往的中國“撒哈拉”,以我們自己的特色來吸引國內外的遊客,增加知名度,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其次,城市規化要與發展旅遊相結合。烏鎮的藍印花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水閣古鎮的一道風景,它的生產工藝、製作場景在烏鎮都向遊人展示;還有杭州的蠶絲製品,享譽國內外,在產品推介的購物區,也是能看到如何從繭到蠶絲製品的全過程,即直觀又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不能不説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好的宣傳和發揚。同樣,我們阿拉善的仿古地毯、呼麥等一些寶貴的民族遺產,我們也可以規劃建設一條民族旅遊街,通過傳統的手工藝製作過程的展示、民間藝術的表演、阿拉善服飾的試穿等,讓遊客瞭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為我們的民族旅遊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另外,在旅遊產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創名優品牌。我旗現在的旅遊產品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佔比重較大,“遊、購、娛”結構不盡合理。遊客構成單一,周邊遊客多,國內遊客相對較少,旅遊購物不盡人意,產品種類少,叫得想稱得上的地方品牌幾乎沒有,旅遊購物也沒有形成規模,旅遊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對第三產業的拉動還有很大的空間,仿古地毯、沙畫、奇石在產品的包裝、種類、用途等諸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地開發,使其觀賞價值通過商業價值得到更廣泛地體現,形成“吃、住、行、遊、購、娛” 一條龍的旅遊服務,吸引更多的遊客到阿左旗旅遊。

最後,我旗旅遊資金投入仍需加大。 華東旅遊業發展快,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基礎建設上舍得投入,這些地方都捨得投入資金

發掘獨特的旅遊主題,形成我有人無的旅遊項目優勢。比如,杭州的茶文化旅遊主題和江南水鄉文化旅遊主題等等。我旗的旅遊業投入明顯不足,特別是發掘旅遊主題上的投入不足。旅遊基礎設施比較差,同時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形成旅遊大格局。在旅遊主題的開發上,沒有注意塑造城市的個性,旅遊發展缺乏準確定位,旅遊資源核心價值不突出,缺乏大策劃,旅遊目的地形象塑造不夠,旅遊產品較為單一,文化資源挖掘不夠,歷史文化景觀打造乏力,缺乏休閒度假、商務會展、美食購物、文化娛樂、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的旅遊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旗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對外宣傳力度應進一步加大,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加大市場促銷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一個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銷術,旅遊產品更是如此。阿左旗要依託各種活動載體、現代新聞宣傳媒體,籌劃熱點,精心包裝,製造轟動效應,刺激旅遊消費熱點,培育品牌,吸收遊客,不斷拓展周邊客源市場,帶動我旗第三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四篇:工業旅遊建設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工業旅遊建設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通過此次對工業旅遊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工業旅遊景點的參觀考察,本人感受很深,受益非淺,心得體會如下:

一、主要體會

1、工業旅遊是一種高品位的旅遊方式,更是企業名利雙收的新途徑。工業旅遊以科技含量和企業文化為賣點,企業通過遊客的參觀遊覽,向社會展示了企業形象,這不但使企業獲得了旅遊產生的直接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可謂"名利雙收"。工業旅遊發展前景廣闊,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了我企業發展工業旅遊的信心。

2、工業旅遊發展差距大,發人深思。作為**市的一家加工型企業,雖然在工業旅遊也有努力,但主要是停留在產品的旅遊銷售展示層面,與所參觀的**中一藥業有限公司、**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對比相差甚遠,他們的管理模式、科技水平、文化理念、創新意識與發展意識等都值得我們學習。這兩家企業能很好地把"工業"與"旅遊"有機融合起來,另人歎服。

二、主要收穫

在短短几天考察學習時間裏,大家一路學習取經,一路深入思考,收穫頗豐:

1、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我們山區市的企業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企業相比,企業在科技水平、文化理念等諸多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他們,關鍵在於我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他們意識超前、思維敏鋭,善於捕捉、把握和用好"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為此,我認為,我們企業也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不斷激活加快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不斷縮小與這些企業的差距。

2、心動更要行動。通過參觀學習,我認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為此,下來我們企業將根據**靈芝產業的特色以及企業的實際情況,按工業旅遊的建設要求與標準,着手在本企業擁有的2萬平方米地塊上,打造一個工業旅遊景點,建成一個集靈芝培植過程展示、靈芝產品加工與展示於一體的農產品加工旅遊示範區(實施過程中,還懇請專家能親臨指導)。

總之,這次工業旅遊考察學習,使我學到了經驗、開拓了視野、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增強了加快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今後,我企業也將深入地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加快企業發展的步伐,使企業在工業旅遊方面更上一個新台階。

廣東雄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鳳凰古城考察心得體會2014級旅遊管理二班胡元燕

鳳凰古城考察心德

2014年4月28日,學校為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各專業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實地考察。我的心情頗好。作為一個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説是去進行實地考察,不如説是去一次小旅行。終於有機會去自己夢寐以求的鳳凰古城了。 “為你,它等待了千年”!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吸引。試想,你若知道有人為你等了千年,你還能忍心讓它等下去麼?被煙雨籠罩的鳳凰,如一在河畔苦苦守望良人的姑娘,等待着一場盛世浪漫的邂逅。

等待的途中我默唸:鳳凰,我來了。

在出發前我們已把住宿的地方安排好,鳳凰古城裏多是當地人修建的古香古色的客棧。下車時是客棧老闆親自來車站接車,跟着他,穿過城門,緩緩走在青色石板路上,穿行在古老的街巷中,手指撫摸着斑駁的牆,眼中不自覺的出現了一個撐着油紙傘的姑娘,然而之後的一瞬間那姑娘又消失在小巷深處,似水温婉似水迷離。跟着客棧老闆的步伐兜兜轉轉後,很快就到落腳的客棧---一座建在沱江旁房屋深處的小樓。“幽夢小居”多麼別緻多麼古風古韻、古香古色的一個名字,我要了一間頂樓的標間,有個獨立的陽台,可以將古城全景一攬入懷。

放下行李,約上同住的好友,悠閒的漫步在青石板街巷中,來往的行人中有結伴而行的陌生人、親密無間的小姐妹、甜蜜的小情侶還有白髮蒼蒼執子之手的老夫妻。街道很古樸,街邊小店的名字被精心可在了木板上。路旁的青苔從牆根蔓延、青磚黛瓦的屋舍雕花木門裏,時不時的溢出木錘糖的幽香。身處其中有種時空交錯凝固的感覺。也難怪,那麼多的人嚮往定居在鳳凰,在這裏遠離城市喧囂,時光都放慢了腳步靜靜流淌,你怎麼忍心離開?

陶醉在迷離的景色中良久,猛然回過神來,這次來的目的重要的不是遊玩,重要的是考察鳳凰旅遊景點。隨即在古城入口買了一張門票,不貴學生票只要二十塊。在城中街巷漫無目的亂竄,時而走進古民居,時而爬上城樓。我逛來逛去,走累了,就在路邊找個地方席地而坐,走餓了,就在街邊買些特色小吃裹腹,只不過古城裏的食物貴的讓我這種學生難以接受,不過還好這裏的美得已經秀色可餐。轉下走下,來到了一座風雨樓式的橋,看到它的簡介原來,它就是建於清康熙九年,民國三年重修的虹橋,它是鳳凰古城最大的古橋,用當地開採的硃紅色砂巖石塊砌築,兩墩三孔拱橋橫貫沱江下游水面, 宛如彩虹卧江,故取名“虹橋”。 聽解説員介紹”虹橋”有紅巖和長虹卧波雙重含意。虹橋風雨樓造型獨特,雄偉壯觀,古樸典雅。風雨樓分為兩層,一樓作為橋樑用於通行,二樓為民俗文化樓,樓內兩側為文化藝術長廊,中間為藝術迴廊,還有用古樹蔸做桌椅的茶室,除了陳列許多民間的珍稀工藝品,還陳列有古今名書畫家的作品,而透過那木製"燈籠"式門窗,憑窗外望,古城八景之中的五景"東嶺迎暉、奇峯挺秀、梵閣回濤、龍潭漁火、南華疊翠"以及流淌的沱江、兩岸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盡收眼底。逛完城裏,又轉回到沱江邊,江邊的建築則清一色的木製吊腳樓連成長龍,遠遠望去一根根木樁撐起着一間間的樓房,清澈的江水在房下靜靜的流着,具有濃烈的民族建築風格。

我悠然坐在江邊的石階上。在和暖的陽光下,望着江水發呆。沱江淨而靜,江流舒緩,水平如鏡,可見長長的水草,我未見過如此茂盛的水草,讓我想到徐志摩的那《再別康橋》詩中寫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而這裏在沱江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柔柔地隨波逐流在水裏搖曳。江中漁舟遊船數點,山間鼓鍾兼鳴,岸邊上的吊腳樓輕煙裊裊,碼頭旁的浣衣姑娘笑聲朗朗,我的心完全融化在這畫一樣的景色中,體念着鳳凰古城散發着歷史清香的幽靜??

穿過曲折的街道,朝陽宮八米高的紫紅色磚牆門樓赫然出現在我的眼前,門牆上鐫刻着

二十四字氣勢磅礴的對聯:瑞鳥起蓬蒿翼搏雲天高萬里;嘉賓蒞邊隅眼看樓台總多情”讓人肅然起敬。

既然來到鳳凰,那不得不提一個人---沈從文。他筆下的翠翠和儺送的愛情,為湘西古鎮鳳凰添了重重的一抹煙雨墨色。看着在沱江上泛舟的人羣,我幻想着邊城裏的情節,嚮往着自由的愛情,一蹦一跳的過河。直到天色漸暗,江畔華燈初上,聚集到江邊的人逐漸增多,有人放起了河燈。河燈是用彩紙折成蓮花狀,中間點上半截紅蠟燭,寫上美好的話語,將河燈放在江中並許下願望,讓古老的沱江水將自己的心願帶往遠方。五彩繽紛的河燈隨着江水順流而下,燈映着水,水載着燈,甚是漂亮,而水面無數燈光點點,岸邊吊腳樓成串燈籠的紅光倒映在水面,恰似銀河落九天。很累,腳已經走出泡了,為不耽誤第二天的行程。我們不得不折反回客棧。

夜已深,周圍都靜悄悄的,可我一點睡意也沒有,倚在窗前,欣賞起鳳凰古城的夜景。 整個古城在夜色中已經變得朦朧了,只有沱江兩岸吊腳樓的房脊上成排的紅燈籠還在閃閃爍爍,四周江面上飄起的一層裊裊的輕霧,如夢似幻。夜色中的鳳凰古城,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或許浮躁的心是體會不了真實的鳳凰古城,也許只有一顆寧靜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觸摸到鳳凰那古老而神祕的靈魂。

睡前寫了幾張明信片,晚安,鳳凰。第二天,因為要離開所以早早的起牀,去街邊的小店寄了寫好的明信片,一直覺得將自己的心意寫在紙片上乘着小小的郵票去到幾百公里的地方,是一件很温暖很神奇的事。希望自己在鳳凰的快樂能飛去更多的地方。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雨中的鳳凰更加的嫵媚悽美,也許是在嗔怪我怎麼來得這樣遲怎麼又那麼快的離去。那麼,鳳凰再見。在鳳凰的這一天,留下了許多的回憶,也算是了了自己多年來遊玩鳳凰的心願。

至於在這裏我也重新定義了旅遊的意義,關於個人旅遊的,關於旅遊景區以及旅遊景區從業人員的。

首先,關於旅遊景區,就鳳凰而言,因為它是一個古鎮,出入口很多,管理不是很嚴,外面的商家小販經常出入,隨處叫賣,更重要的是一些小販胡亂叫價有敲詐和強賣行為,這樣不僅會給遊客不好的印象,而且會嚴重影響景區形象,口口相傳的話,會造成客源的流失,給景區造成無法彌補經濟破壞。其次,關於旅遊景區從業人員,一個景區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個人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景區給人的印象,普通話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解説員能讓遊客更好的理解景區文化、平易近人的態度能帶給遊客歸屬感從而為景區形象贏得加分,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遊客再次遊玩。最後關於遊客的,作為遊客應該遵守旅遊景區的相關規定,不應違反景區相關條列,去一個地方遊玩,是想得到視覺上的享受和情操上的陶冶。如果不遵守景區規定,旅遊就既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又會影響別人。這主要針對遊客參觀旅遊景點時的不文明想象。

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同時是最終會走入社會的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鍛鍊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因為你只有融入社會才能瞭解社會。在實踐中才我們鍛鍊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才能成長,在實踐中才能充實自己。這次鳳凰古城的實踐考察讓我明白自己的專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做些什麼以及專業的前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讓我瞭解到自己的不足。旅遊管理這個專業需要普通話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而我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缺少與別人溝通的能力這樣會影響今後在這個專業的發展。所以要好好的鍛鍊自己。專業知識很重要,現在我們必須學好專業知識,知識猶如人的血液,人卻少血液身體就會衰老,人缺少知識頭腦就會枯竭,雖然學旅遊管理專業已近一年,但是對它還是相當的陌生,要把這個專業學好必須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對其各方面的知識也應深入瞭解,才能學好這個需要綜合性強的專業。

這次短短的實踐,讓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在一定程度讓在課本上學的知識運用到了實踐中。很感謝學校給我們的這次實踐機會。總而言之,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一

定要讓自己多多參與實踐,使得思想在實踐中得到昇華,更好的認識和適應社會生活,為將來以後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wpw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