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社會實踐報告 >

調研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調研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農村學生狀況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調研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農村學生狀況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之源,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5%,全國有2億中國小生,其中有1.5億在農村。目前,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8500萬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和國家級貧困縣。

1986年4月我國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是我國首次把免費的義務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義務教育法的制定標誌着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14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現在我國已步入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道路上。 國家雖然實施了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可是還是有不少的學生輟學,或者不去上學,有些學生輟學是因為家長的反對,因為家庭的文化程度不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在家務農比在學校上學有用多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個人原因欠學校錢,於是不好意思讓自己的子女再去學校上學。這些都是現在義務教育的弊端,並沒有讓所有的農村家庭都瞭解到義務教育的初衷和國家的用心良苦 寒假期間,為了進一步解農村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一支有商務專業一班和二班組成的調研小組,在張老師的指揮下,分別前往佳木斯,伊春,凱里,夥牌等各地的農村學校進行實踐調查,本次調研的課題是“農村學生狀況”,通過與學生們的互動和填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一個不一樣的農村,問卷調查小組經過研究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切入點並確定好問卷調查的內容,然後實踐團隊中的每一員通過參考網絡、圖書等途徑各自設計一套問卷,最後由組織者在閲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比較和分析後定的稿。

因此,走進農村,深入瞭解義務教育實施以來農村的義務教育現狀,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小組成員於年後先後進入農村,深入瞭解學生們的學習和家庭狀況,不盡可以為有關機關提一些建議,讓他們更關注農村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農村學生的教育問題,為老師們出謀劃策。 我們進行的實踐的方式很多,有和學生一起上英語課,從而瞭解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老師的英語教學水平,還有的和同學們一起遊戲,一起上體育課,還有的同學更是當了一次小老師,給同學們講起了學習英語的各種方法……最後給同學們發下了我們精心準備的調查問卷,回收後通過部分問題的彙總和分析,我們得出了一下結論。

(1)來自學校的原因——辦學設施不足學生上學好難

成員的反饋信息裏看,很多學校的辦學設施不足,校舍過於簡陋。根據資料顯示僅四川省中國小還有68萬多平方米的危房,校舍缺口90多萬平方米。很多國中沒有學生宿舍,即使有宿舍,住宿條件也很差,大多數國中和有學生寄宿的國小沒有食堂,學生只能自己做飯吃,有的就在露天生火做飯。不少學校沒有沒有圍牆。近年來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一些農村學校已發生顯著變化,但仍有一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困窘得令人吃驚。小組成員所在的湖北省,甘肅省,福建省,黑龍江省,四川省,貴州省都確實存在這些問題,可以説這並不是隨便造的數據。我所

看到的湖北省夥牌鎮中心學校,雖然是鎮上最好的一所學校,可是聽學生們説,他們的宿舍還是幾十年前建的,現在已經破舊不堪;由於吃飯問題,政府撥款建了一座食堂,可是伙食很差,而且很貴。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解決了,將會無形中提升教學力量。

(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差,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由於農村老師的工資普遍比較低,因此一般大學畢業生都不願意到農村去教書,所以農村中國小的教師整體素質比較低,但是同時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嚴重製約着師資力量的調整。一般説來,農村高級教師每個月工資才1200多元,一般的老師只有800多元,民辦的代課老師只有3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辦老師只有500多元,這樣還不如出去打工。儘管如此,很多想要進來的畢業生還進不來。一方面主要的骨幹教師大量流失,儘量往城裏調,另一方面,學校寧願增加代課教師,因為一名公辦教師的工資相當於五六名代課教師的報酬。在農村很多學校,沒有體音美教師,老師往往是什麼課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學質量,很多六年級學生還不如城市的三年級學生。

就成員的反饋信息來看,農村老師們見到我們大學生來社會調查都很熱情,都想通過我們的調查,把一些信息反饋到上面,希望有人來幫他們解決。老師們的工資雖然都很低,但是每個老師都盡職盡則,沒有一個老師想着要出去打工掙高工資,他們時刻關心着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和孩子們的成長,在學生遇到狀況以後,也是非常熱心的去幫忙解決。可以説,農村老師們的這點做的比城裏的老師們好很多。

(三)用於義務教育的財政經費吃緊,教育經費嚴重短缺

目前農村的義務教育的教育經費嚴重入不敷出。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增加遠遠跟不上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政府應加大教育投資,雖然增加了投資,可是還是有不少學生輟學打工,或者回家務農。在夥牌鎮中心學校教務處的一塊小黑板上,上面貼了很多名單,都是學生輟學的名單。

小組討論後,關於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 促進農村經濟發

2.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

3. 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資源為農村服務的體制

4. 加大宣傳力度,預防輟學率的上升

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農村教育局面將會變地更加樂觀、更加美好,更多的農村孩子會回到學校,伴着朗朗地讀書聲茁壯成長。為新世紀祖國的騰飛、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我們也明白了農村家庭的困難,和我們城裏學生享受的資源相比,這些對他們來講都是奢侈品。我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些資源的來之不易,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麼,但我們可以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充分裏利用好這些資源,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父母。

也許農村同學們的狀況在一到兩年內得不到大的改善,但只要報有希望,我想總會有那麼一天,城裏的孩子們和農村的孩子們享受一樣的師資力量,吃一樣好的伙食,住進新的宿舍,而且能學到一口地道的英語發音。

第二篇:下鄉支教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複雜的情感驅使我無力的筆頭寫下這篇質樸的文章,為了紀念這段青春飛揚的歲月,也為以後的追憶留個憑證。當一個人靜靜的坐在桌旁寫下這篇實踐報告的時候,腦海中不斷浮現着往日的畫面,十天的光陰是短暫的,但就這短短的十天,我們得到這一生中難以得到的東西——團隊的精神、堅強的意志、開闊的思想、真摯的友情。我們沒有虛度這十天,沒有放縱這十天,我一直在用心做事,用心服務,我不得不感歎:原來時間還可以這樣度過,生活還可以這樣生活。

工作篇

7月8日早上6點,我們陶行知協會一行人兵分兩路,朝着各自的目的地正式啟程。伴隨着《真心英雄》的歌聲,我們跨出了學校的大門。經過大約4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一組到達了我們的目的地——山東省泰安市接山鄉中套村中套國小。此時,天上下起了濛濛小雨,給我們造成了些許不便。

我們第一時間與當地村委取得了聯繫,以得到他們的支持,我們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當地政府思想似乎比較陳舊,在思想上難以接受我們的支教調研活動,又需要向上級請示,我們在村委等了好長時間,飯都沒吃,不過最終章還是蓋下來了,我們很興奮。

回到學校已經是下午,國小校長已經等在那裏,他帶領我們在學校參觀了一下,國小的條件似乎還不錯,這點有點令我們失望,我們還是想要更艱苦的環境,不過後來遇到的困難足以讓我們打消這個念頭。

生活篇

生活的環境比原本想象的要複雜,原來在學校不是問題的問題到這兒全成了問題。先解決吃飯的問題,還好,學校有一間廢棄的伙房,貌似n久沒人用了,門框上插塊生鏽的牌子,隱約看見“食堂”二字。我們把小屋子收拾了一下,把佈滿灰塵的大鍋刷地嶄新,又買了柴米油鹽,這些用了我們半天的時間。然後就是住宿問題,沒有住的地方我們只能睡教室,桌子並起來做牀,衣服跟幾本書疊起來做枕頭。晚上我們點着蚊香擦着花露水,但效果不佳,依然有蚊子困擾。睡前幾個男生總會拿着手電圍着校園轉一圈,美其名曰:巡邏。

飯菜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吃的全是蔬菜:茄子、豆角、黃瓜,好像就沒別的了。這給要減肥的同志提供了機會,我也深刻的體會了“十天不知肉味”是個什麼滋味。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可愛的7個女生會做飯的還真沒幾個,我們的大廚主要由一名男生擔任,他家有個小餐館,按理説烹飪技術應該會不差,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肉大廚炒菜也不會香。我也沒啥水平,就只能燒火,當了差不多十天火夫。注意,大灶燒火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探索,我燒的火機基本上可以與煤氣灶媲美了。

這十天,我們一起説一起笑,這不是苦中作樂,這些快樂都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又一句話比較適合形容我們的感受:“有一種幸福叫做吃苦。”

一起做飯,一起吃飯,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鬧——友誼便在無聲無息中培養了起來,我覺得我們協會的人都是世上最可愛的人。最後一天晚上,我們一起聚餐,大家對這十天的生活有種種感歎,感歎十天的不知肉味,感歎十天的快樂,感歎十天的艱辛,感歎十天的充實,感歎十天的短暫。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清淡卻不寡味,真實而又充實,艱辛卻也快樂。

感動篇

十天結束,我們走了,帶着激情與思考,帶着感到與收穫,看着孩子們的揮淚送別,聽着他們用哭啞的聲音喊着:“哥哥姐姐們,再陪我們一天吧,就一天!”我真想落淚,但是我們還是走了,告訴他們:“我們還會回來。”

十天,短暫卻永恆的十天,這十天註定是不平凡的十天,十天中,我們在汗水中經歷了許多,學會了許多,沒有水電的日子,我們想辦法挺過了,幾個女生集體發燒的日子,我們也挺過了,經歷就是成長,我們在實踐中慢慢變得堅強,我們熬過了思鄉之苦,頂住了烈日之毒,忍受了生活之艱,我們好像一團火,燃燒自己,温暖他人,我們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義無反顧的付出才會又理直氣壯的收穫。十天,我們黑了、瘦了,我們收穫了友誼,收穫了感動,收穫了成熟,收穫了堅強。辛酸的淚水,真心的微笑,堅強的背影構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真的,不虛此行。

第三篇:公共自行車系統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這一次參加社會實踐和之前幾次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一次和賺錢無關,而是要走上社會,考察我們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調研,着對我來説真的是第一次,我感到有些無助,沒有任何頭緒來參加實踐。不過還好,我周圍有很多的同學要和我一起參加實踐,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參加實踐,可以一起學習了。

為了倡導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提升城市品質,市政府開始實行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而從這個系統被使用後,市民和遊客對它的評價不一,於是我們浙江工商大學計息學院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便一起合作,和公共自行車公司也簽訂了協議,進行了一次公共自行車的調研。五天的時間,我經歷了酸甜苦辣,其中的苦和樂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懂得。

實踐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活動的地點進行“踩點”。從下沙趕到龍翔橋,我們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而在向龍翔橋的工作人員借了公共自行車後,我們就頂着太陽,騎着自行車趕往各個服務地點。第一站是少年宮,也是我將要負責進行活動的地方。一路上,被稱為“路痴”的我努力把一些標誌性建築默默記下,為第二天的活動做着準備。到達少年宮後,和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與進行了簡單的説明,得到了她們的支持和歡迎。接着就向第二站—柳浪聞鶯前進,一切依舊順利。但在去第三站—吳山廣場的路上,我們碰到了小麻煩,領路的不小心轉錯了一個彎,把服務地點搞錯了,這直接的後果是我們又打電話詢問又向路人諮詢,最後雖然順利趕到了吳山廣場,可是大家還是被轉得暈暈的。踩完所有的點後,我們回到龍翔橋,回去的路上,我感慨道“繞了西湖大半圈”。

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二天,我們早上六點半從下沙出發,開始了這一天的活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志願體驗活動。在到達我的志願服務的地點——少年宮時,我們這些志願者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然後他們耐心給我們講解了我們要做的工作,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技巧。工作很簡單,我們要為一個個顧客解決在拿車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同時為一些第一次辦這租車卡的遊客介紹怎麼辦卡,以及卡的資費問題,告訴他們怎麼取車和還車,在還車後進行什麼樣的操作。頂着太陽,我們時不時得整理下志願者的小紅帽,幫着工作人員給自行車一次又一次的上下架,一次次得為遊客介紹着租借車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天。到下午的時候,嗓子是乾的,衣服被汗浸濕了,但在幫助一些遊客後,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謝時,我是快樂的。走時,與服務站的阿姨告別時,一句“志願者辛苦了”,讓我內心充滿了踏實。

經過了一天的體驗活動,我們完全清楚了公共自行車系統使用方法。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向市民和遊客發放關於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問卷,在他們填寫後彙總進行數據分析。兩天的工作,讓我的雙腳又酸又疼,在發放問卷的時候,好想找個地方坐下,可是看看手裏的問卷,我打起精神,耐心得向在服務點的借車和取車的顧客講解我們的問卷,並希望得到他們的合作。在這兩天裏,我經歷了這次實踐最累的日子,無論是在無人公共自行車的服務點的“蹲點守候 ”,還是在四個辦公共自行車卡的服務點的“逮着一個算一個”,我們都是以站立的姿勢出現在行人的面前,而在問卷的過程中,我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以及無視,這時,我們只能付之尷尬的一笑。兩天下來,我們這些隊員經常説的話就是“腿好酸,好想找個地方坐下”。最後,我們收穫了差不多900份的問卷,望着這樣的成果,我們感到一陣欣慰,這是大家的努力的結果。

暑期社會實踐的最後一天是進行最後一次志願服務,為這次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最後的活動地點定在了柳浪聞鶯和吳山廣場,在志願服務的時候,杭州電視台對我們的志願服務進行了攝影,並對正在進行服務的幾個志願者進行了採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志願活動繼續着,為來往的顧客做着自己能做的事。烈日依舊,但我帶着微笑,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着。

經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無論是在服務站點的志願服務還是問卷的發放,讓我懂得了只有經歷過,才會知道其中的苦與樂。就像問卷的發放,不經歷過,是不會知道其中所碰到的疲勞和委屈。而在這次實踐中,我也學會了如何辦理公共自行車卡以及如何借取和歸還公共自行車,知道了顧客在使用公共自行車系統中經常會碰到的一些問題。總之,通過這次實踐,我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堅持到底,可以笑着面對一些事,這就夠了。

在不斷的實踐中,我提高了很多,但是這不是某些單方面的,而是很多的方面的,這是需要我長時間不斷的努力之後得到的成果,在不斷的成長中,我有了更大的進步,這些都是曾經的我所不曾遇到的事情,我要説的是,這些都不是我要做的,我可以做的更好,實踐中提高了很多,我終於可以做的更好了,我相信自己!

第四篇:寒假支教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題目:

時間:xx元月23日-27日

地點:葉縣廉村鄉第一初級中學

形式:訪談形式

主體:文學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09-2班 馬德水

社會實踐內容:一.我鄉鎮鄉村中國小教育的總體情況

二.調查方式

三.農村中國小教育現狀及成因分析

四.改變農村的教育現狀的策略

五:調查過程中的收穫與反思

一:鄉村教育的總體狀況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和“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農村中國小取得的成績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黨的xx大以後,我國農村教育事業駛入了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軌道。目前,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了根本意義的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機制,不僅鞏固和加強了農村義務教育普九成果,同時,還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建進程。

然而,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和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應試教育積重難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率作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標準,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羣眾生活脱節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二.調查方式

我選擇了訪談的調查方式,通過訪談的形式,探尋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為農村義務教育建言獻策。在訪談人羣的選擇上,我根據典型性廣泛性原則,尋找影響鄉村義務教育的各大主體:學生,教師,家長等進行了訪談。

三:農村中國小教育現狀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農村中國小教育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佔gdp2%的比例,然而就這2%絕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國小教育中。由於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員政績思想膨脹,農村中國小基礎教育設施缺乏落後,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勞等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開展所謂的現代化教學設施也是繡花枕頭,成了擺設。由於信息渠道不暢通,能熟練使用電腦的不足半數,遠程教學成了空想。

2. 師資力量薄弱。鄉村中國小的教師大部分不是正規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幾乎清一色的民轉公。他們中只有少數受過專業培訓,大部分是憑藉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的。教法陳舊,觀念落後,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

3. 應試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數十年來,農村中國小教師一直無法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縣鄉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年末,年終考升學率,非畢業班優秀率,合格率,統一排名。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師的晉級加薪,於是老師也顧不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素質教育”,一味延長時間。有道是:“不管是黑貓白貓,考得高分就是好貓。”

4. 德育教育令人堪憂。重智育輕德育,是農村中國小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少學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羣架,偷盜,出入網吧,侮辱師生。

5. 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大部分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6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都返鄉務農或外出打工,但農村普通國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脱節,學到的基礎文化課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儘快融入到當地經濟建設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6. 國中學生流失現象死灰復燃。除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這一客觀原因外,還有教師敬業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後,教育方式陳舊,教學質量低下等,也是導致學生厭學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農村留守兒童居多,缺乏家長關愛。

四.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的策略。

1.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來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2.全面提升農村中國小教師的整體綜合素質。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清退不合格教師,招有具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改善教師的福利待遇狀況,完善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促進農村教育的公平正義。

3.在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國小曾經推行“末位淘汰制”廣大農村教師擔心自己本來就來之不易的“鐵飯碗”砸在質量上,丟在末位上。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農村中國小教師身上大力弘揚人文精神,落實人文關懷,不遺餘力的為他們減輕工作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為在廣大農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鋪平道路。

4.堅持德育為首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個性健發展。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國小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國小教育階段青少年身心成長的特點,把握好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想,從而有的放矢的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況,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標。

5.農村教育改革,徹底改變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局面。農村中國小教育要與農村實際結合,國家要大力改革農村中國小課程,設置一些體現農村教育特點的實用性課程,使之在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更好的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6.針對農村國中生輟學現象。一方面要加大義務教育宣傳和實施力度,確保困難學生不會因貧困失學。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改革,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推薦打開本站:)樂學善學,確保學生不會因厭學而輟學。同時還有完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機制,切實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到教學督導評估序列並不斷提高評價指數,最大限度的控制學生流失。

五:調查過程中的收穫與反思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對家鄉農村中國小教育現狀有了認識和了解,而且為對改革家鄉義務教育提出粗淺的建議,同時還加強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嚮往,增強了發奮學習和頑強拼搏的信心,為日後報效家鄉祖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受益匪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珍惜火熱的青春年華,珍惜琅琅的大學時光。在學院黨委和團委的領導下發奮學習,頑強拼搏,待學有所成,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和智慧。

在此,真誠感謝家鄉父老給予的支持與幫助,衷心感謝院校領導和團委給予我這難得的接受鍛鍊教育的機會。

此致:

敬禮!

文學與傳媒學院:馬德水

xx年元月28日

第五篇:公共自行車系統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這一次參加社會實踐和之前幾次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一次和賺錢無關,而是要走上社會,考察我們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調研,着對我來説真的是第一次,我感到有些無助,沒有任何頭緒來參加實踐。不過還好,我周圍有很多的同學要和我一起參加實踐,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參加實踐,可以一起學習了。

為了倡導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提升城市品質,市政府開始實行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而從這個系統被使用後,市民和遊客對它的評價不一,於是我們浙江工商大學計息學院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便一起合作,和公共自行車公司也簽訂了協議,進行了一次公共自行車的調研。五天的時間,我經歷了酸甜苦辣,其中的苦和樂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懂得。

實踐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活動的地點進行“踩點”。從下沙趕到龍翔橋,我們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而在向龍翔橋的工作人員借了公共自行車後,我們就頂着太陽,騎着自行車趕往各個服務地點。第一站是少年宮,也是我將要負責進行活動的地方。一路上,被稱為“路痴”的我努力把一些標誌性建築默默記下,為第二天的活動做着準備。到達少年宮後,和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與進行了簡單的説明,得到了她們的支持和歡迎。接着就向第二站—柳浪聞鶯前進,一切依舊順利。但在去第三站—吳山廣場的路上,我們碰到了小麻煩,領路的不小心轉錯了一個彎,把服務地點搞錯了,這直接的後果是我們又打電話詢問又向路人諮詢,最後雖然順利趕到了吳山廣場,可是大家還是被轉得暈暈的。踩完所有的點後,我們回到龍翔橋,回去的路上,我感慨道“繞了西湖大半圈”。

暑期社會實踐的第二天,我們早上六點半從下沙出發,開始了這一天的活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志願體驗活動。在到達我的志願服務的地點——少年宮時,我們這些志願者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然後他們耐心給我們講解了我們要做的工作,要注意的地方以及一些技巧。工作很簡單,我們要為一個個顧客解決在拿車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同時為一些第一次辦這租車卡的遊客介紹怎麼辦卡,以及卡的資費問題,告訴他們怎麼取車和還車,在還車後進行什麼樣的操作。頂着太陽,我們時不時得整理下志願者的小紅帽,幫着工作人員給自行車一次又一次的上下架,一次次得為遊客介紹着租借車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天。到下午的時候,嗓子是乾的,衣服被汗浸濕了,但在幫助一些遊客後,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謝時,我是快樂的。走時,與服務站的阿姨告別時,一句“志願者辛苦了”,讓我內心充滿了踏實。

經過了一天的體驗活動,我們完全清楚了公共自行車系統使用方法。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向市民和遊客發放關於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問卷,在他們填寫後彙總進行數據分析。兩天的工作,讓我的雙腳又酸又疼,在發放問卷的時候,好想找個地方坐下,可是看看手裏的問卷,我打起精神,耐心得向在服務點的借車和取車的顧客講解我們的問卷,並希望得到他們的合作。在這兩天裏,我經歷了這次實踐最累的日子,無論是在無人公共自行車的服務點的“蹲點守候 ”,還是在四個辦公共自行車卡的服務點的“逮着一個算一個”,我們都是以站立的姿勢出現在行人的面前,而在問卷的過程中,我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以及無視,這時,我們只能付之尷尬的一笑。兩天下來,我們這些隊員經常説的話就是“腿好酸,好想找個地方坐下”。最後,我們收穫了差不多900份的問卷,望着這樣的成果,我們感到一陣欣慰,這是大家的努力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ehui/816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