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 篇一

1.狀元 唐代凡參加禮部試的常科考生(又稱舉子),考試之前必須到禮部投“狀”(寫有本人姓名籍貫及三代名諱的家庭狀況表),居於首位的就叫“狀頭”;後來經禮部試合格後列名放榜,位居第一者稱作“榜首”、“狀頭”或“狀元”。中唐以前流行稱狀頭,以後才多稱狀元。自宋代起,殿試第一名起初仍稱為榜首,後來多稱狀元,而且第二、第三名有時也可呼為狀元。到明初,朝廷才明確規定“狀元”為一甲頭名進士的專稱,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探花的含義唐宋也不同。)狀元又別稱為“殿元”(殿試之首)或“鼎元”(鼎甲之首)。明清的狀元還常稱為“殿撰”,因為狀元的起步官是翰林院修撰。

2.解元(府元) 唐代常科先在各州府舉行選拔考試,稱“鄉賦”或“取解試”,第一名稱為“解頭”、“解元”或“府元”。(參見《唐摭言》)明清省一級的科舉考試稱作鄉試,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3.會元(省元) 唐代常科最高級別的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後由禮部主持,稱禮部試,也稱省試。宋代省試第一名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之前稱“榜首”,之後改稱為“省元”。范仲淹和歐陽修都曾中過省元。到明清以後,禮部試稱為會試、春闈,中式者稱作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再通過殿試以後,才正式成為進士。如果一名考生鄉試中解元,會試中會元,殿試再中狀元,就叫作“連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1300年的科舉史上,獲此殊榮者僅有13人。(參見拙文《漫話“三元及第”》,《尋根》2008年第1期。)

4.朝元 明代以後,在中式的進士中挑選年輕且書法文章較優者留在翰林院繼續學習,叫作庶吉士。選拔庶吉士要經過朝考,而朝考第一名即稱為“朝元”。《養吉齋叢錄》卷九曰:“朝考一等第一名謂之朝元。”《萇楚齋續筆》卷七還説:“優、拔貢生朝考第一亦謂之朝元。”

5.館元 清代的庶吉士留館後要學習三年,屆期要舉行考試,曰散館。散館考試名列第一,就稱“館元”。

6.榜元(開榜) 明清鄉試分五經各取一名第一,合稱五經魁或五魁首。但填榜則從第六名開始,寫完後再從第五名倒填至第一。第六名舉人因為填榜時位居第一,故稱“榜元”,也稱“開榜”。

7.副元 明清鄉試各省都有規定的錄取名額,後在正式取額之外,再按一定比例錄取若干名副榜舉人(一般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而副榜舉人第一名就稱為“副元”。

8.房元 清代鄉試按考生所習經書分房閲卷,各房閲卷官(稱房考)所薦第一名稱作“房元”。(參見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卷九“解元抄襲陳文”條。)

9.官元 清代的鄉、會試不僅按省分配錄取名額,還規定高級官員子弟參試者指標單列,另編官字號,試卷稱官卷,考生曰官生,每二十人取中一名。(參見《郎潛紀聞三筆》卷十二)官生取中第一名就稱作“官元”。清廷規定官生不得中解元和經魁。在江南鄉試中,官元通常排在總第十九名。官卷之外的民卷平均百人才取中一名。這説明自古考試就不是絕對公平。

10.南元 這是清代順天鄉試第二名的通稱。順天鄉試稱作“北闈”,考生來源最廣,南北各省的秀才、貢生和監生均可參加。由於清初的順天解元往往被南方人奪得,為了維護直隸考生的利益,遂規定北闈解元必取直隸籍,南方考生的試卷均註明南皿字號,最高只能取中第二,習慣稱作“南元”。劉禺生《世載堂雜憶》説:“順天鄉試解元例中北省人,第二名中南省人,曰南元。”如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順天鄉試,解元是直隸鹽山縣的劉若曾,南元是通州張謇。

11.貢元 明清時代,各省學政定期從府州縣學的生員(俗稱秀才)中挑選年資較深,或學業品行兼優者貢入北京國子監讀書,統稱貢生;又有歲、恩、副、優、拔五貢之別。其中優貢始於清朝,每三年一次,於學政任滿時會同總督、巡撫保薦,大省不過五六名,小省僅有一二名。“貢元”即是對貢生的美稱,但清代的歲貢生往往門懸“貢元”匾額,未免名實不副——因為歲貢多因年資而得,且並非名列第一。

12.拔元 拔貢第一名的簡稱。清乾隆以後每十二年選拔貢一次,從各府州縣院試考取一、二等的生員內挑選文行兼優者,每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再由學政考選後,貢入京師國子監。乾隆初對拔貢進行朝考,考入一二等者引薦錄用,三等入國子監讀書。後一律送監肄業三年,然後經考核用為知縣或教職。“拔元”就是對拔貢考試名列第一者的美稱。

13.案首 清代的秀才考試稱作童試,要經過縣、府、院三級,每級考試的第一名不稱元而稱“案首”。縣試的主考是知縣,要考四至五場,每場考試後都發榜,也稱“出案”。最後一場出案時,取中者依名次排列,稱為長案,第一名就叫縣案首。府試由知府主考,院試由學政主考,第一名分別稱府案首和院案首。如果縣、府、院三試皆中案首的話,就叫作“小三元”。《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曾中過小三元。明代的安徽池州人黃觀既中過小三元,也中過大三元,時人讚譽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據焦紘《玉堂叢語》卷六“科目”條和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科甲盛事”條,黃觀確係大三元。)

14.擔榜狀元 在科舉史上,可以稱“元”的並不限於名列榜首者,有時倒數第一名也叫“元”。宋代即有“擔榜狀元”之稱,是指進士第五甲的最後一名。(參見趙升《朝野類要》)《庸閒齋筆記》卷三説朱熹即為一甲進士,有人調侃道:“若使當年無五甲,先生也是落孫山。”陳其元説:“今則無五甲矣,是三甲末名即可稱擔榜狀元也。”俞樾《茶香室叢抄》卷七也説:“今有揹榜之稱,揹負與擔荷,其義一也。”則“擔榜狀元”也可稱作“揹榜狀元”。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範文 篇二

但願這次“大學聯考無狀元”是真實的,就怕隔幾日,我們的視野中又“無”中生有。

有關教育部門早就提出禁止炒作“大學聯考狀元”了,可是,此“禁”從來不靈,由於大學聯考的主要信息出自教育部門,所以,人們有理由懷疑此“禁”多數類似兒戲般的“捉放曹”。“大學聯考狀元”的炒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各省照樣有各省的“狀元”,而且各個地市縣鄉同樣也有自己的“狀元”;有文科、理科“狀元”,也有因為單科成績冒尖的“單項狀元”。為“大學聯考狀元”樹碑、開“大學聯考狀元報告會”及各大名校爭搶“大學聯考狀元”的事情屢見不鮮。“狀元文化”真是歷久彌新。

在中國,“狀元”值錢,在《西遊記》中,唐僧成了狀元陳光蕊的遺孤――以顯示血統高貴。那時的“狀元”不像今天的“大學聯考狀元”。舊科舉考試時代,全國只有一名狀元(個別年份多一名武狀元),最後都必須經皇帝欽定。

即使如此,所謂的“狀元”,頗有“運氣”的因素,明世宗在點狀元前夕,做夢聽見了雷聲,醒來後便點一個叫“秦夢雷”的人做狀元;慈禧太后在70大壽時點狀元,見一個叫“王壽朋”的名字有“我王長壽無朋”之意,就把他從名單中靠後的往置前移為狀元。我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在科考時本是第二名,由於在皇帝確定名次時正遇上大旱,而他的名字又有春雨如霖之意,於是便被點為狀元。

這樣,所謂的“狀元”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才俊。《清文稿》上稱“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成一甲一名進士者,止崇綺一人。”然而崇綺之無能,卻在當時人人皆知,御史劉恩溥極力參劾他。崇綺在奉天做過將軍,劉恩溥參其曰:將軍崇綺,除不貪賄外,別無所長。

在中國文化史上,那麼多的狀元又有過多少驚人的貢獻?寥若晨星。現代的思想再“解放”的人,一旦崇拜起“趙公元帥”,比誰都樂意祭祀封建傳統。

“大學聯考狀元”只不過是今日在一種必須的入學考試中的勝利者,大學聯考雖説和舊時的“科考”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大學聯考狀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僥倖,以在主觀及其他因素影響下獲得的些微幾分而獨佔鰲頭與那些非“狀元”並無本質的區別,他們的智商也不見得就比落榜生高。

“狀元進校不狀元”,是多年來困擾重點高校招生工作的一個難題。事實證明,很多“大學聯考狀元”進了大學,便從“精英”變成了廢物。探索一種有別於普通大學聯考的、能較全面地考核與衡量考生能力和素質的人才選拔標準和機制,是當務之急。

學習並非是一味地比考試名次。炒作“大學聯考狀元”,其實是有些教育部門的私下“策略”,是強調“教育重要”的必需,它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評定職稱,晉升工資等方面獲取諸多實惠而大造聲勢,是社會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在教育界的反映。樹立“大學聯考狀元”,是對“一考定終身”的肯定,增強了“惟分數論”版本升級的趨勢,是對“素質教育”的反動,它將鼓勵或迫使更多的考生在如何“巧妙”地違規上動足腦筋。

大學聯考狀元作文範文 篇三

因此,面對這羣經歷一樣的大學聯考而產生出來的不一樣的“狀元”們,我們還是有必要走近他們,探詢“狀元”這二個字的背後到底站着怎樣的一羣人,探究他們究竟為我們這個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思考。

第一章:大學聯考“狀元”,是一羣什麼樣的人

最全才的“狀元”:山東理科“狀元”張雲霄

就讀學校:山東省泰安一中

大學聯考成績:711分

“狀元”語錄:我僅僅是我,無論是金榜題名時的得意,還是旗靡兵敗時的狼狽。

張雲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全才!

高中三年,他參加全國計算機比賽獲得過兩次一等獎;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二等獎;參加全國高中生化學競賽獲得二等獎。他既是班級的學習委員,也是校學生會學生部部長,高三上學期還被評為山東省“優秀三好學生”。學校老師和同學無不稱讚張雲霄是一個“全才”!

最具愛心的“狀元”:貴州理科“狀元”鄒基偉

就讀學校:貴州省都勻一中

大學聯考成績:708分

“狀元”語錄:成功來源於認真+自信!

鄒基偉在自我評價中曾經説過“兩個不”:一個是不愛和陌生人説話,另一個是“不會花錢”。

18年以來,他除了買書、過生日時和同學聚聚外,平時開銷微乎其微,很少超出100元。可就在前不久,鄒基偉卻有了平生最大的一次開銷――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了400元。而且,這次“開銷”, 鄒基偉的方式非常低調――在學校捐錢時,他捐了100元,隨後,又通過手機短信捐了300元。當有人問起他“為什麼不一次性捐”時,他説:“在學校捐那麼多不太好,畢竟一些同學家裏經濟不太寬裕,那可能是他們一個多月的生活費,捐款盡力就行了!”

最會勞逸結合的“狀元”:浙江理科“狀元”陳琨

就讀學校:浙江省鎮海中學

大學聯考成績:703分

“狀元”語錄:不懂的知識點要當天解決,不然就會越積越多。

平時的學習中,陳琨非常注意“勞逸結合”。高中三年,他嚴格遵守學校規定作息時間,從不給自己增加額外學習任務。

陳琨有兩個愛好――看動畫片和散步。動畫片從小就伴隨着他,直到現在還情有獨鍾。在陳琨眼裏,看動畫片是另一種思維的過程,可以鍛鍊一個人的觀察力和敏鋭度。

每當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的時候,陳琨會選擇散步。他説,特別喜歡鎮海中學的環境,在校園裏邊散步邊思考,煩惱很快就消散了。

最專才的“狀元”:江西文科“狀元”陳宇緣

就讀學校:江西省新餘四中

大學聯考成績:638分

“狀元”語錄:無論是遇到挫折或是取得成功,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當大家為陳宇緣取得2008年大學聯考江西文科“狀元”而感到興奮的時候,或許他們沒有想到,陳宇緣的小提琴也過了10級。不過,這個10級小提琴手卻為人低調,只在家裏拉小提琴,從不喜歡外出表演,也很少和人提起自己的小提琴成績。

不僅如此,陳宇緣還從國小就跟着姑姑學習炒股。中學後,家中的股票一直由他經營,也算是個有年頭的炒股高手了!

最低調的“狀元”:北京文科“狀元”丁藝莎

就讀學校:北京市第四中學

大學聯考成績:667分

“狀元”語錄:不以物喜,心有定力

丁藝莎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而且很穩定,是被學校看好的“種子選手”。當得知自己是“狀元”後,丁藝莎卻是異常的平靜,客氣地謝絕了各大媒體的採訪,不回答任何問題,也不提供自己的照片。有記者問她有什麼學習方法可以分享,她稱實在説不出來;當記者問到她報考什麼學校時,她推託説和大家差不多。至於暑假安排、慶祝活動、個人愛好等,那就更只是她自己關心的事。

最愛閲讀的“狀元”:河北理科“狀元”馬欣然

就讀學校:河北省張家口市一中

大學聯考成績:695分

“狀元”語錄:學習就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外表文靜的馬欣然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她母親也認為,正是她愛讀書,涉獵廣泛,才讓她有了一個好的語文成績。

馬欣然最喜歡看的書是《紅樓夢》,一些有關“紅學”研究的專著她也讀了很多。她説,《紅樓夢》是一本百科全書,從中能學到很多知識。

第二章:不一樣的“狀元”,一樣的“特質”

特質1.良好的心態

代表:北京文科“狀元”丁藝莎

河北文科“狀元”韓歡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對待考前是否想過拿到“頭名”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狀元”的回答只有一個:“從沒有想過”。並對此發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見:其一,保持良好的心態,急功近利反而會無功而返;其二,狀元是偶然因素與必然因素作用的結果,不可強求;其三,“狀元”僅僅是個稱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看來,這些剛剛成年的十八九歲的“狀元”們,確實有着過人之處,不僅學習好,基礎好,心理素質和看問題的角度更是成熟。“狀元”的光環並沒有衝昏他們的頭腦,良好的心態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結論: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着當“狀元”的學生,往往當不上“狀元”。

特質2:多才多藝,全面發展

代表:廈門理科“狀元”李振櫸

江蘇文科“狀元”楊清嘉

顧名思義,大學聯考“狀元”就是大學聯考成績最高者。那麼,除了考試成績,這些“狀元”們是不是一無所長的書呆子呢?

2008年各地“新科狀元”陸續出爐時,新浪網大學聯考站對這些“狀元”們進行了盤點。調查發現,除最會考試這一共性之外,大部分“狀元”是多才多藝、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結論:高分的學生未必高能,但是高能卻總是與高分緊密相連的。

特質3:最適合比最好更重要

代表:重慶理科“狀元”劉薇

北京理科“狀元”胡夢縈

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當了“狀元”,自然要選擇最好的學校讀書。按照以往的經驗,所有的“狀元”都逃不出這三種選擇:理科多選清華,文科多選北大,有條件的讀港大。

同樣,最好的學校之間,“狀元”之爭也是又起硝煙。除北大、清華等內陸學校外,以優質的教育質量、優越的教學環境、良好的發展前景聞名的香港大學,甚至給予數十萬的獎學金吸引“狀元”。

只是,最好的學校未必是“狀元”們所選擇的,因為他們更明白一個道理:最適合比最好更重要。

結論: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質4:學習環境寬鬆

代表:浙江理科“狀元”陳琨

河北理科“狀元”馬欣然

都説“嚴師出高徒”,又説“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然而,在談及成功的因素時,絕大部分“狀元”都會感謝父母和老師給了自己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父母不看重名次,老師不看重分數,給考生營造了良好的、寬鬆的學習氛圍,培養了他們積極向上的考試心態。沒有了包袱,沒有了壓力,他們輕裝上陣,自然能發揮超出平時的水平。但是,話又得説回來,“狀元”們之所以會得到家長和老師如此的態度,都是因為他們“不須揚鞭自奮蹄”。

結論: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自覺無須太多管教,寬鬆的環境往往孕育成功。

特質5:注重方法,講求效率,勞逸結合

代表:黑龍江理科“狀元”符迪

江蘇理科“狀元”祈明怡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用在“狀元”身上,這句話就可以改成為:“‘狀元’性非異也,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也。”

為什麼“狀元”們大多既能玩又能學,還能兼顧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不耽擱學習呢?原因是講求效率。為什麼“狀元”們學習起來得心應手,考試起來左右逢源?理由是注重方法。“狀元”們普遍認為,上課認真聽講,緊跟複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認真做筆記,課後有效複習是得高分的必要條件。

結論:勤奮是路,方法是燈,勞逸結合,方結正果。

特質6:喜愛讀書,博聞強記

代表:廣西文科“狀元”黃迪舟

江西理科“狀元”周廷

書,是前人智慧、經驗的結晶。有人説:“世界上每個人就像一隻紙飛機,而喜歡讀書的人,就像是給這隻紙飛機插上了一對翅膀。”因為有了翅膀,所以喜愛讀書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目標。讀書,可以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裏,吸取前人幾千年的精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

大學聯考“狀元”們之所以能夠取得讓人矚目的學習成績,與他們平時喜歡讀書的愛好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平時的閲讀量帶給他們的點滴積累,想取得超人的學習成績,估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結論:多讀書,可以讓人更加充滿智慧。

特質7、立足課本,緊跟老師

代表:黑龍江文科“狀元”紀宇

陝西文科“狀元”郭薇

樹大因為根深,笑傲考場源自基礎紮實。

大學聯考“狀元”的手裏都有兩樣寶貝:一是課本,二是錯題本。幾乎所有的大學聯考“狀元”也不會脱離老師而自己另闢奚徑,老師們豐富的經驗成為了他們大學聯考成功的利器。深刻理解了課本,課堂上跟着老師的思路走,也就打牢了基礎,扎穩了根基,就像一個內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在大學聯考的“江湖”裏遊刃有餘。

結論:吃透課本、基礎紮實,才能在考場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第三章:大學聯考“狀元”對社會的影響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科舉時代對中舉者的表述。作為我國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規模的人才選拔制度,社會對大學聯考的關注程度和其對社會影響力,是國內其他考試無法比擬的。大學聯考“狀元”的出現,是一個學生的天賦、情商、志向、勤奮,家庭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教育方式,以及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水平和教學方法的完美結合。

大學聯考“狀元”的出現,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每年揭榜後,“狀元”們都能引起考生、家庭、中學、大學、商家、媒體和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狀元”們在影響着我們這個社會。

影響之一:考生及家長

“能否成為(培養)大學聯考‘狀元’”,似乎已成為了衡量考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方式與方法、考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具有獨創性的一個顯著標志,“狀元”本人及其家長也必然成為了眾多高中生和家長仰慕、學習的榜樣――“狀元”成功祕訣和“狀元”家長的育才之道是眾多考生家長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也成為了我國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與專家重點研究的對象。

話題引申:2008年6月8日,出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第一批學生結束大學聯考,走出考場。而他們如今正值中年的家長,多是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60後”們。兩代人對大學聯考的態度會有多大的差別呢?

下面是1971名考生和3851名家長參與的“‘90後’考生VS‘60後’家長的大學聯考情結”的調查結果。

1.大學聯考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嗎?

42.9%的家長認為大學聯考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持相同觀點的考生只有28.6%。

2.大學聯考過程中,你(願意讓家長)在外面等候嗎?

10.5%的考生願意家長在考場外等候,51.1%的考生認為家長完全沒必要等候。53.6%的家長認為只要接送就行了,沒必要全程陪同。分別有65.9%的家長和65.8%的考生表示,考試期間家長沒有在考場外等候。

3.備考階段,你給自己的孩子(家長)打多少分?

81.3%的考生給父母打了80分以上,有25.3%的考生給父母打了100分;給孩子打80分以上的家長佔81%,有16.3%的家長給孩子打100分。

影響之二:高校

大學聯考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了依據,大學聯考“狀元”也歷來是高校重點爭奪的對象。“能否贏得大學聯考‘狀元’的青睞”,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大學“社會聲譽”的體現,也是衡量是否名牌與一流學校的指標之一。

影響之三:中學

“能否培養出大學聯考狀元”,是體現中學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標誌,對其“爭奪”優秀生源、贏得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認可、擴大社會影響至關重要。目前來講,大學聯考“狀元”已成為中學招生宣傳的“亮點”,吸引優質生源的“閃光點”。

影響之四:企業

“能否充分挖掘與利用大學聯考‘狀元’的商業價值”,反映了企業的市場營銷水平與能力。擁有強大社會影響力和備受關注的“狀元”,已逐漸成為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重點爭奪的對象。每年大學聯考揭榜後,國內諸多企業會通過重獎大學聯考狀元來提高企業知名度;也有不少企業出於商業目的考慮,抓住機會重金邀請“狀元”為其產品代言。“狀元”成為企業賺錢的道具,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狀元經濟”。

話題引申: “狀元”沾染銅臭就是一場鬧劇

最近幾年,大學聯考“狀元”炒作日趨商業化了。

每年大學聯考成績公佈之時,不僅是各地“狀元”閃亮登場之日,更是企業利用“狀元”為產品作秀的絕佳商機。企業請“狀元”做廣告,利用的正是人們對“狀元”崇拜心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一舉,大學聯考“狀元”成為名人,被頻頻邀請參加商業活動,被利誘着成為商業廣告的主角,甚至成為虛假廣告的“托兒”,為自己從未使用過的產品“歌功頌德”,什麼誠實守信、什麼社會責任,統統拋到了腦後。

沾染濃郁商業氣息的“狀元秀”,實際上就是一場利益驅動下的鬧劇。

發言人:高小生(中學教師)

影響之五:媒體

“能否及時、深度地報道大學聯考‘狀元’”,反映了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力,是新聞媒體社會影響力的直接體現。“狀元”特有的新聞價值和廣泛的關注程度,成為了近年來新聞媒體重點報道的對象。在“狀元”報道中取勝,將大大提高媒體的影響力、知名度,提高報紙、雜誌發行量、電視收視率和網絡的點擊率。

話題引申:媒體宣傳“狀元”該不該?

在短時間內對大學聯考“狀元”集中報道,會加劇應試教育的傾向,這種説法是站不住腳的。

新聞受眾都是具有最基本的理性的,大學聯考“狀元”的報道,並不會讓他們產生非當“狀元”不可的個人追求。如果我們認為對明星的大量報道必然帶來無理性的模仿,那麼,我們對劉翔奪冠也就不能報道了――因為有人會擔心學習劉翔而被跨欄絆斷了腿。既然奧運冠軍的重獎未能刺激人們成羣結隊地斷腿斷胳膊,影視明星動輒百萬千萬的身價未能使演藝成為青少年及其家長的普遍選擇,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説,大學聯考“狀元”的大量報道不會產生都想當“狀元”的惡果。

應試教育不是報道考試結果的消息能夠加劇得了的。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需要的是制度創新,而非對媒體報道“狀元”的行為予以制止和痛擊。

發言人:劉洪波(評論員,雜文家)

影響之六:教育主管部門

早在2004年,就炒作大學聯考“狀元”一事,教育部發表意見表示:“希望各媒體和網站停止此類宣傳,已在網站上公佈的請立即刪除。”“在下一階段的錄取報道工作中,停止對大學聯考‘狀元’和高分數獲得者名單的炒作及類似宣傳,積極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然而,關於大學聯考“狀元”的宣傳並沒有就此停止。

話題引申:“狀元”為啥總是照炒不誤?

記得在2005年,教育部曾經了大學聯考宣傳“八不準”通知,明確規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對大學聯考成績進行排隊,不圍繞任何高分考生個人進行宣傳。規定雖然出了,可是卻執行不下去,炒作之風依然不減。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在於整個社會風氣。

看看現實社會,大學有大學的排名,中學有中學的排名,企業也有世界五百強的排名,更別提這全社會都高度關注的大學聯考“狀元”了。

發言人:錢有林(律師)

第四章:大學後,“狀元”風采是否依然

大學聯考作為學生結束中學階段學習的標誌,體現的僅僅是對中學基礎知識理解與運用的能力與水平,“狀元”的價值也僅體現在中學階段。進入大學階段,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將面臨着新的挑戰。

如果説讀書、升學是一場馬拉松比賽的話,那麼,對大學聯考“狀元”來講,大學聯考的勝利只是一個新的起點,重要的是如何在接下來的大學階段,保持中學階段的領先優勢。

只有笑到最後,才能笑得最甜。

關注焦點:據《中國大學聯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通過對1977年~1998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大學聯考“狀元”的職業狀況進行調查後發現,大學聯考第一名尚未出現在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羣體”中,大部分大學聯考“狀元”大學畢業後,都銷聲匿跡了,大學聯考“狀元”畢業後的“能見度”偏低與當年成為“狀元”的“高曝光率”形成了鮮明對比。

觀點交鋒:考場“狀元”≠職場“狀元”

文憑不等於水平,學歷不等於能力。

學歷只能證明你接受過高等教育,能力怎麼樣,則要靠打拼和實踐來證明。我們都知道,大學聯考“狀元”所取得成績,體現的是其中學階段的學習能力與成就。要想成為大學聯考“狀元”,必須做到門門功課優秀,只有各科學習都比較均衡和優秀,才有可能取得優秀成績,否則不可能成為大學聯考“狀元”。但是,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各門學科都保持優秀,就可能無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門學科;同時,進入大學後,由於各科發展較為平衡,“狀元”們因而很難做出一個選擇,精通一門學科。

雖然他們都能順利地畢業,且幾乎都有機會留校或出國深造,但也只能是從側面證明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正因為如此,他們幾乎都有能力成為普通的教授、科學家、商人、醫生、律師、工程師,但他們卻很難成為一流的企業家和科學家。

馮用軍(青年學者)

觀點交鋒:既不“捧殺”,更不“棒殺”

狀元不是神童,“大學聯考狀元”未必是“職場狀元”,能在各行業職場做出突出成就的,未必是學業上的前三名。這個現象是科學史上的共識,我國的大學聯考“狀元”也未必能夠走出這個定律的陰影。但“狀元”也不一定就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因此,對“狀元熱”應該潑冷水,而對“狀元”則要客觀認識,既不要“捧殺”,也不要“棒殺”,要以理服人,用事實説話。

盧荻秋(評論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1vd1v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