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總結 >技術工作總結 >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題研究總結(精選多篇)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題研究總結(精選多篇)

第一篇: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題研究總結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題研究總結(精選多篇)

通過課題組一年來的紮實工作,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題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資源等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促進個性化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探求知識 ,拓展知識,掌握學科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法,培養主動探索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及創新意識形成等方面明顯好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先進教育理論武裝的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師資隊伍,一批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全校以及全市教師隊伍中的骨幹。通過開展理論學習、業務培訓、實驗操作、總結評估等課題研究工作,課題組成員的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不斷提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課題組成員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科研能力不斷增強。一年來,課題組全體成員多次面向全校開設電教實驗公開課、多媒體觀摩課。部分骨幹教師初步掌握了多媒體網絡的操作技術並達到一定水平。例獲蘇州市教學設計一等獎。丁鳳秀老師獲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

2.初步構建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整合操作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教師、學生、教育資料”是構成教育過程的三個簡單要素。教學理念不同,三者的組合方式和教學效果也不同。在實踐中,課題組成員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初步構建了一條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整合操作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點是:首先,現代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學生自主活動的時空,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創造了條件;其次,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使用,必須服從於教學目標的需要,要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展示知識發生過程的作用;再次,現代信息技術使用的最終落腳點,要有利於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衡量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效果,也要以能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依據。

3.初步驗證了實驗假設,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實驗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具有教學理念新、教學手段新、方法靈活、信息量豐富、密度容量大等特點和優點,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問卷調查表明,“你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態度”一欄,原來有85%的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現在有95%的學生認為“很感興趣,很有必要學”;“藝術課上你最希望教師使用哪種電教手段”一欄,有92%的學生希望使用多媒體網絡。在隨堂觀摩活動中我們驚喜地看到,當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時,學生注意力明顯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有時圍繞某一問題情境展開激烈的討論、辯論甚至爭論,學生自主學習的氣氛濃郁,雙邊活動形式多樣,學生的辨別判斷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4.帶動了其他學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掀起了全校教師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的熱潮。以語文、藝術教師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組率先運用信息技術整合開展教改實驗,在短時期內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校作了良好的開端,起到了表率示範作用。

七、認識和思考

通過回顧和自評,我們也發現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改進:

1.教師實驗意識還須進一步加強。有些教師把實驗課與公開課、觀摩課等同起來,認為只有對外公開課才是實驗課。因此,一些教師一學期只開1-2節實驗課,遠遠跟不上課題研究的需要。其實,更多的實驗課應該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進行,這樣既能增加實驗課的數量,又能及時有效地控制一些無關變量,提高實驗的質量。

2.網絡資源建設還有待完善。隨着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也遇到不少困難,如網上現成課件不多,要整合資源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開發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網站的技術水平與人力跟不上,使得教學環境難以實現虛擬化,師生交流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希望各專家和同行本着資源共享、協作發展的原則,努力開發和充實我省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將優秀經驗和實用價值高的課件上傳到資源庫,為我省實現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3.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還須進一步普及、推廣。信息技術在公開課、觀摩課、實驗課中使用已日趨廣泛和多樣,這是課題研究的必然。但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點帶面,以實驗促實踐,以科研促發展。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同樣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二篇:現代教育技術課題實驗研究制度

賈宋國小

現代教育技術課題實驗研究制度

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在深刻地改變着傳統的教育模式,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探索未來教育發展模式和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改革潮流。為此學校立足實際,加強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用及科研工作力度,治理推進新課程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發生發展,圍繞實驗研究課題,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參與實驗研究的領導及教師要更新觀念,切實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對學校教育教學發展、推進新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諸多方面的作用,致力運用、實踐,努力開拓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新局面。

二、課題實驗研究成員要善於學習有關理論,包括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技術、素質教育技術、兒童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每週學習內容不得少於1500字,心得體會不得少於1000字。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為課題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三、在研究過程中,參與的領導與教師要按方案進行,每個階段所研究的內容、方法、手段、總結等要有的放矢,觀察要全面,記錄要翔實,檢測要到位,總結要客觀,真正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實踐運用中的成敗得失,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

四、實驗研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四要”,即要精心備課、要精心準備課件、要注重檢測反饋、要及時記錄研究內容、成 - 1 -

功個案、不足之處、改進措施等。

五、參與課題研究的領導定期組織研究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説客、講課活動,每次活動目的性要強,切入點要準,為實驗教師提供橫向、縱向交流平台。

六、研究資料,實驗數據的收集與管理對於全面反映實驗過程、最終形成實驗研究成果十分重要。因此,實驗教師要注重收集、管理好個人實驗研究資料,定期整理個人實驗材料並交課題組檔案管理處。

七、學校將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各實驗教師進行跟蹤指導、檢測,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好的研究成果及時研討、總結。

八、各級實驗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成果學校予以獎勵,並根據實際情況優先評優、晉級。

- 2 -

第三篇: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實驗方案的制定

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實驗方案的制定(講稿提綱)

濰坊市電化教育館劉德超

2014年2月

? 一、研究課題的確立

?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制定

? 三、在制定實驗方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研究課題的確立

(一)、課題的來源

1、來源於規劃

各級教科研部門都有科研規劃,並下達總課題組實驗研究方案,基層學校加入總課題組的研究。

2、來源於理論

? 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或理論,需要教師去實踐去落實。

? 國內外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我們引進來,推廣應用,就需要進行課題研究 。 ? 國外的教與學的模式:

(1)社會型教學模式:

團體調查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學探究模式;合作學習模式……。

(2)信息加工型教學模式:

歸納思維模式;概念獲得模式;科學探究訓練模式;記憶模式;發散思維訓練模式;先行組織者模式;自建構模式;……。

(3)個人型教學模式:

非指導性教學方法;人本主義教學方法;……。

(4)行為系統型模式:

掌握學習與程序教學(個別性教學);直接指導性教學;模擬訓練模式;……。 ……。

? 國內的新型教學模式:

(1)江蘇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

(2)遼寧魏書生的“語文六步教學法”。

(3)上海劉京海的“嘗試成功”課堂教學模式。

(4)邱學華的“嘗試與創新教學法”。

(5)深圳孫春成的“立體教學論”。

(6)湖北大學黎世法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

(7)遼寧姜兆臣的“韻語識字教學法”。

(8)天津市的“主體性發展”教改經驗。

(9)中國科學院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教學法”。

(10)“和諧教學法”。

(11)“分層次教學法”。

(12)“愉悦教學法”。

……。

3、來源於實踐

在實踐中有問題,就需要解決,要解決問題,就需要研究

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實踐中提出問題是課題研究的源泉

?

?

?

?

?

?

?

?

?

?(二)、選題的原則1、價值性。課題的價值性包括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還可叫需要性原則。 2、科學性。指課題必須有一定的理論根據和事實基礎,不能違背科學規律。 3、創造性。即新穎性、前瞻性、先進性,體現了課題的價值取向、意義和影響。 4、可行性。指本校的電教條件,研究教師素質,以及課題的可操作性。(三)、選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選題應結合具體工作。2、選題宜從小處入手。3、選題應注意平時積累。4、選題不要一味求新。 5、選題時要多學習教學理論。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制定

(一)、課題的名稱

文字表述一要明確,

二要簡練,

三要完整。

? 不要太大

如:《多媒體網絡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有利於個性發展,有利於創造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網絡教學在促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與各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結構和基本教學模式》

《網絡資源的設計,開發管理與應用》……。

這些題目就太大,難以操作。

? 不要太籠統

如:《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課題研究》

《構建基於校園網絡的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

《整合—多媒體校園網的學科教學》……。

這些題目太籠統,不具體明確,無法進行研究。

? 表述要完整

如:《信息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幾何、應用題教學整合》……。

這樣的表述就欠完整,如果將上述題目改為:

《信息教育技術與國小數學幾何、應用題教學整合規律的實驗研究》或

《在國小數學幾何、應用題的教學中,運用網絡課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驗研究》 這樣表述就具體明確,較為完整了。

國小數學幾何、應用題的教學——研究的內容

運用——實驗的操作方法

網絡課件——實驗的自變量

學生——研究對象

創新能力——因變量,是研究的主攻方向

實驗研究——研究的方法

所以説:

選擇和確立課題是一個初步明確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步驟的過程、課題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教育科研的成敗。

(二)、課題的提出

是研究課題確立的理由陳述。要依據具體的課題來源和你選擇課題的原則來進行陳述。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課題提出的背景

2、研究該課題的價值取向和意義

3、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三)、實驗的假設

實驗假設是一種推理描述。陳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種:

? 因果假設。 因為……所以……。

? 相關性假設。隨着……可能……。

? 預測性假設。假若……就會……。

如果……就會……。

實驗假設表述之後,要寫事實和理論依據。經驗事實要充分可靠,理論依據要正確充分。

(四)、實驗的目標

實驗目標是實驗假設的具體化,是實驗假設因果關係的“果”的具體化,由實驗假設的因變量來確立實驗目標。如果把實驗假設的因變量作為總目標,那麼實驗目標的描述就是表述因變量的一級指標。

? 實驗目標的表述須明確、具體、可行、可測。

? 不能在實驗目標中擴大因變量的範圍。

如:山東省中國小1999年“創新教育與實驗”的實驗目標:

將中國小生具備良好的創新素質分為三部分

1、學業成績

不要求在實驗班的學生一定要超過對比班,但不能有顯著差異。

2、創新人格

實驗班與對比班應有顯著差異,並引用吉爾福特對創新性人才個性的觀點。

3、創新能力

實驗班比對比班應有顯著差異。引用林崇德教授提出的關於創造性人才的特點及表現。

(五)實驗的內容

實驗內容是課題實驗研究的具體操作項目,是實驗中操作自變量的載體。一般來説實驗內容就是實驗中的教學內容。

? 在確立實驗內容的基礎上,才能確定自變量的形式和操作方式。

? 實驗內容確定了實驗的頻度也就定了,實驗的計劃和步驟也就好確定了。

(六)、實驗的對象

? 研究對象數量的確定要取決於課題的性質;要考慮現實性,可能性;還要考慮研究

的效率和效益。

? 具體確定方法,分為兩種:總體研究和抽樣研究。

(七)、研究的方法

? 1、實驗研究法

教育實驗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論假設,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係的一種研究方法。

按實驗法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輪組實驗三種。

?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融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教育研究辦法。

行動研究法把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結合起來,重在為改革服務

研究是行動的指南;行動又是研究嚮導。

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包括四個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的環節:計劃、實施、考察、反思。

行動研究與傳統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區別:

(1)為行動而研究(researchforaction)

(2)對行動的研究(researchofaction)

(3)在行動中研究(researchinaction)

行動研究與教學經驗總結的區別:

(1)動研究遵循一定的研究規範。

(2)行動研究重視理論在研究中的價值。

(3)行動研究強調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 3、其他方法:

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理論研究法、統計分析方法……等。

(八)、變量的分析

這是實驗的第四次定向。

? 研究過程中的變量可分為三類:

自變量(操作變量)

因變量

干擾變量(無關變量)

1、自變量就是研究人員按實驗要求人為進行操作的變量。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驗中,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就是自變量

這些媒體的具體教學內容就是實驗內容,實驗內容就是操作自變量的載體

自變量的操作要儘量保持其單純性和充分性,不能與一些模糊不清,甚至無關的變量相混淆,所以必須根據實驗內容對自變量進行具體界定

操作自變量的策略:講解策略(接受學習)和發現策略(發現學習)

2、因變量是隨着研究者引入、排除或改變自變量,而出現、消失或變化的量。

研究者操縱自變量變化時,引起因變量變化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須界定。要根據一定的理論來界定因變量,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

因變量界定的方法就是通過對因變量結構的層層分解,使之更加具體化,儘量細化成一、二、三級甚至四級指標,直至能通過對學生的外顯形行為進行測驗為止。這樣就形成了實驗的目標體系,並具有具體、可測的特性。

3、干擾變量的常用控制方法:

①、阻隔法

②、變量為常量法

③、均衡法

④、抵消法

⑤、統計處理法

⑥、盲試法

(九)目標檢測體系和檢測方案

1、目標檢測體系的制定:依據一定的理論基礎對因變量進行層級指標分解,直到能進行直接或間接測量為止,根據因變量的最後一級指標,制定出該項指標的檢測要點,形成了目標檢測指標體系。

必須在實驗方案中制定好因變量的觀測指標體系,可以列成表格的形式。

2、針對檢測要點制定實驗檢測方案 。

(十) 實驗的步驟和計劃安排

1、按照實驗內容的進度制定詳細的實驗步驟和具體的實驗計劃安排。可按實驗內容列出計劃進度表。

2、 實驗計劃中千萬必要忘記實驗前測。應在實驗實施前對實驗對象根據觀測指標

體系中的各項觀測內容用實驗檢測的相同方法進行實驗前測 。

3、

(十一)預測研究成果的形成

對形成什麼樣的實驗成果,,怎樣形成,什麼時間形成,怎樣推廣等方面進行預測。 成果類型有 :

1、文字成果

2、媒體成果

3、課型模式成果

(十二)研究人員的組織

成立課題領導小組、課題組,有的還成立專家指導小組。

要根據課題組成員的水平,能力及特長進行合理分工,把每個階段的每項工作都要落實到人,責任到人,以確保研究任務的如期完成。

(十三)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包括課題研究領導、管理、協調、經費預算等保障研究任務完成的各項措施。

三、在制定實驗方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四次定向,逐步明朗

(二)三案合一,省時省力

(三)二者不混,相互促進

(四)一個難點,突破就是科研

? 千難萬難,只要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電教科研並不難!

謝謝大家!

再見 !

2014年2月

第四篇:立項課題現代教育技術在自主性學習實驗班中的應用研究

課題方案:

現代教育技術在自主性學習實驗班中的應用研究

論證內容:

論證1-----單位和負責人主要教科研成果

單位主要成果:

"九五"期間,我校進行了原錫山市級課題"'四注重'目標教學模式"的研究。"'四注重'目標教學模式",以四注重(注重導學、注重精講、注重當堂訓練、注重分層推進)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聚合、激勵和評價功能,旨在構建符合我校實際,具有特色"目標教學"模式,確保課堂教學圍繞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經過四年的論證、修改、完善、研究、實踐、反思和總結,在"九五"末完成了結題。營造出了濃厚的學校教育科研氛圍,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僅99-01年三年中,有四十多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在市級獲獎,有五十多篇論文在省市級獲獎或發表。會考的高分率、各科高分率、平均分、合格率均居原錫山市和濱(本站:)湖區前列。

本課題負責人主要成果:

吳亮同志是原錫山市"九五"課題《四注重教學模式》和無錫市"十五"規劃課題《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的研究》的課題組中心成員。在"九五"末,完成了課題《四注重教學模式》子課題"外語課堂教學中四注重教學模式"的結題工作。

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十餘篇,其中,《"5r"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對話教學中的運用》發表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試論開展國中英語課外活動的必要性》獲2014年度無錫市優秀外語教學論文二等獎;2014年,《有感於"抓兩頭,帶中間"》獲錫山市中國小優秀德育論文評選中學組三等獎;《試談國中由於教學中的激勵策略》獲2014年度濱湖區優秀教育科研論文二等獎,並收錄入《主體性教育之歌》,後又刊登於《濱湖教育》2014年第11期。

2014年起,任教科室副主任,全面負責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撰寫、編寫大量材料、文章。如:《素質教育叢書》(參與)、《教師教學工作評估方案》,《學生學習評估方案》,《南泉中學"構建教師職業生命質量工程"計劃》,《南泉中學特色學校創建方案》,心泉文學社2014年學生優秀習作彙編、《課堂教學評價學習材料彙編》、《自主學習學習材料彙編》等。2014年5月,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雙六高""高綜合,高實踐"課題研討活動。 論證2-----本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人類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以多媒體、網絡為技術核心的信息技術向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它既拓展了我們的教育思維,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也將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性學習是個體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石,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世界範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有必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

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教師的心裏根深蒂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過於重視教學的即時效果,而忽視學生的內在需要,忽視學習主體自身的終身教育。這些,在現代開放的教育環境中急待轉變。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積極主動的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

努力程度的過程。學生還不能有效地自我調控、還不具有自我指導和自我強化的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理論,通過組建自主性學習實驗班並在其中進行教學實驗,實現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開啟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論證3-----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是現代教育技術在自主性學習實驗班中的應用教學:是在開放的教育環境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為重要手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徵,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媒體課程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開啟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教學信息顯示多媒體化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逐步將學生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引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做到主觀上"想學",是"我要學",能有效的自我監控,為"會學"奠定基礎。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信息的再現性和可提供替代經驗的特點,為學生的元認知體驗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有效補充、刪除和修改其元認知知識,把體驗到的學習目的、手段和作業結果間的相互關係內化到元認知心理結構中,實現自主性學習的最優化。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資源大容量儲存的特點,使教師更利於搜尋到學生能夠引起共鳴的話題,創設出知識建構的最優化情景,使學生擴展思維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

4.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形式的特點,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於學生合作、探究;活動的方式做到多樣、可選擇與可操作;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展開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養成的教學。這些都為學生"會學"、"堅持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

研究內容設計:

1.教師時代教學理念的確立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策略研究

3.在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背景下,教學設計的應用研究:

①學生自主性學習預習方式和教師指導方法的研究

②學生自主性學習聽課策略的研究

③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問意識的策略研究

④學生自主性學習討論活動設計的研究

⑤學生自主性學習作業設計的研究

⑥學生自主性學習延伸策略的研究

4. 自主性學習評價體系的初步構建和應用研究

5. 校園網絡化學習環境的構建(學校已設獨立課題進行研究)6. 校園網絡化學習環境的應用研究

論證4-----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學校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及課題研究組織網絡。加強對課題研究的領導,確保有高素質的教師參加研究。

2、制定有關課題研究的制度。我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的獎懲制度及政策,將為提高課題組成員及實驗班教師的積極性,為課題順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3、組建實驗班。在自然狀態下,組建(或隨意抽取)2個同一年級的班級為實驗班,此年級其它班級為對照班,力爭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知識結構,智力,能力等發展水平上保持基本一致。確保研究對象和參考對象之間的可對比性,確保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的真實

性、有效性。

4、組織課題組成員及全校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全校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進一步培訓,為課題的實施提供技術上的保證。

5. 我校是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國中,已初步具有了各種現代的教育媒體。我校還將進一步添置和完善特別是實驗班的現代教學設備,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6. 落實課題研究的經費。

論證5-----本課題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法、對比法、文獻資料法等。

行動研究法。實驗者通過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落實自主性學習。

調查法。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如問卷、談話、訪問等),對實驗班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習方法進行調查,使實驗者詳細瞭解學情;對教育現象和結果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間接瞭解和考察,並對蒐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

對比法。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對比,實驗班與實驗班的對比,對某些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統地操作某些實驗條件,對對比結果加以分析研究。

文獻資料法。通過閲讀、分析、整理有關文獻材料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為本課題研究目標的確立和實現提供支撐性理論,併為實驗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指導。

論證6-----本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1.教師確立起順應時代的教育理念:①確立起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②確立以培養和建構自主學習主體為核心的教學價值觀;③確立教師自身動態的結構化的知識觀。

2.教師大大提高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力,逐步形成一套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

3.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得到良好的培養,維持、監控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統一協調整個學習情境、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技能的使用,從而實現自主性學習的最優化。

4.學生形成適合自身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掌握自主性學習預習、聽課、提問、討論活動、作業、學習延伸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為終身學習提供可能。

5. 構建出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的校園網絡化學習環境。

6. 學生具備運用校園網絡化學習環境和internet進行選擇性自主學習的能力。

7. 課題研究報告、論文集、教案集、學生活動案例集、相關多媒體課件、課堂教學活動現場等相關研究資料等。

第五篇: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論證

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論證隆回縣羊古坳中心國小馬江平

一、問題的提出

去年我參加了中國小信息技術骨幹教師的培訓,與多名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多次面對面的交流和研討。在最後一天的學員論壇上,“信息技術教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大家都有一種憂患意識,有一種心虛的感覺,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中國小的信息技術教學是否會完全融入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那時,還會不會設置信息技術教師這個崗位?那天的論壇讓我感觸頗深,我也覺得自己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因此,這次課題研究我選了這方面的題目,就信息技術教育與傳播的發展趨向進行研究,同時也是對我十來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總結和反思。

二、課題界定、研究價值

本文中“信息技術教育與傳播研究的涵義,包括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信息技術環境支持研究、信息技術師資培訓研究。三者只有協調發展,才能有效地帶動並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2014年10月份,教育部召開了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並頒發了“關於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開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國小(包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之後,地方財政也加大了教育技術裝備的經費投入,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才覆蓋到村一級的國小。

十多年來,我歷經計算機設備一批批的淘汰和更新、信息技術教育從點發展到面的艱難過程,更加深深地體會到,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經濟也是地方教育事業的支柱,經濟更是教育現代化的保障。領先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依託在物質基礎之上。當物質基礎建立起來以後,信息技術教育是否能改變原先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局面,還要靠教育行政部門的進行有效的協調和規範,以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在西方國家的信息教育技術發展更快,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更早更多,他們也更重視這方面的教育發展。我想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應引起大家的重視,所以我認為這方面的課題有研究的價值。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在我國中小信息技術教育史上曾經頒發過4個《綱要》。

1.198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國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這個“教學大綱”的側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學習basic語言。

2.1987年10月28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學教育司又頒發了《中學計算機教學大綱》,這個“大綱”確實是根據我國中學計算機教育當時的實際情況制訂的,“大綱”中明確提出要降低對程序設計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電子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內容,如文字處理、數據庫和電子表格。這説明我國中學計算機教學已經逐步轉向以應用為主,與國際計算機教育接軌。

3.1997年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發出通知,頒發了《中國小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這個“指導綱要”對我國中國小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的、要求、內容等做了規定,明確了我國中國小計算機教學的方向,為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學計算機教育體系打下了基礎。

4.2014年頒佈《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這樣描述的:“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新《綱要》不再注重計算機本身的學科性,而是強調計算機的工具性、信息技術的服務性,要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信息技術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新《綱要》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學習指明瞭方向。

四、現狀的分析

2014年起,信息技術已成為中國小的必修課,並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為主要教學任務。信息技術教育剛剛走上全面普及,就面臨着新課程的改革,在這大潮下,信息技術教育該如何改、從何改起?如何從理念走向實踐?“課改從專家那兒真正走向普通教師時,才顯現出它艱難的一面”,這話一點都不錯,這一年多來,我學了不少的理論,聽了許多的報告,當自己懷揣着“興奮”走向課堂時,才發現要把理念變成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總結、調整,才能有所收益。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參與研究的成員均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一些相關論文發表。 校長親自掛帥,經費保障。是縣語文學科帶頭人、鄉電教先進個人、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參與者都承擔或參與過各種課題的研究工作,系學科帶頭人或骨幹教師,;均擅長信息技術,年齡結構合理,中青結合。研究資料充實、研究時間充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zongjie/jishu/vzy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