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產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產業調查報告 篇一

春節期間,筆者通過走訪鄉鎮幹部、鄉鎮廣播從業人員和農村有線電視用户,對農村有線電視產業的現狀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總體來看,農村有線電視事業發展速度緩慢,經營效果較差,與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有線電視通村入户率較低。目前,全縣光纖架設里程為323.7公里,杆路建設302.2公里,通村355個,通村率59.4%;有線電視通社1227個,入户20604户,在線用户僅14390户,通社率、入户率、在線使用率分別為25.4%、10%、7.19%。絕對數量不及周邊縣市的五分之一。

二是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面是發展規模不平衡。楊家、諸家等鄉鎮,用户數均在600户以上;天成、銀漢等鄉鎮,卻只有幾十户。另一方面是技術力量不平衡。金溪等鄉鎮擁有技術人員4—5名,而向東等鄉鎮無一名技術人員。

三是網絡建設質量普遍較差。由於我縣農村廣播電視長期實行“縣鄉共管,以鄉為主”的管理體制,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的縣廣電局對全縣農村廣電事業的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政策實施困難,農村廣電網絡建設的經營方式五花八門,嚴重失調。不少鄉鎮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招引公司、廠家,購置器材、設備隨意性很大,導致農村網絡建成後,在很短的時間內系統設備就出現大量故障和損壞,難以正常運行,影響用户收視,網絡發展出現萎縮。

四是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全縣原有廣電從業人員154人,20xx年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撤銷了鄉鎮廣播電視站,與文化站等部門合併設立了宣傳文化中心,裁減廣電從業人員56人。留下的98人中,有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7人,真正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的不足10人。

五是債務沉重,化解困難。全縣因發展有線電視產業而產生的總債務達20xx多萬元,扣出城網負債,鄉鎮平均負債30餘萬元,其中,周口鎮、相如辦,負債均高達100餘萬元。

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四:

1、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一是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不夠。有的對加快廣電事業發展不以為然,其注意力主要放在所謂的政績工程上;有的認為發展廣播電視是廣電部門的事,於己無關,甚至乾脆撒手不管;有的簡單地把發展廣電產業視為創收的一個渠道。二是廣電從業人員缺乏危機意識。隨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海外媒體的直接進入和海外文化產品的大量湧入,對廣播電視行業構成了多渠道、多品種、多層次的滲透和衝擊;隨着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信息來源多元化的局面已形成,各媒體間的融合、滲透、競爭加劇,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地位面臨挑戰;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羣眾對廣播電視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廣大廣電工作者,尤其是鄉鎮從業人員對新形勢普遍認識不足,固步自封,難以把事業做大做強。三是部分羣眾認識不到位。在市場經濟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由於宣傳不到位、不深入,部分羣眾對動員全社會力量來辦廣播電視事業不理解,認為廣播電視是一項純公益性事業,應由政府負責。

2、管理體制上不盡合理。目前,我國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即人、財、物等方面均以所在鄉鎮黨委政府管理為主,業務上接受主管部門的指導。二是“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即人、財、物以及廣播電視業務等方面均以主管部門管理為主,鄉鎮予以配合。三是組建網絡公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即把行政管理與事業管理分開,實行“行政整合、市場運作”,按企業化管理方式由主管部門統管。機構改革後,我縣實行的是第一種管理模式,即“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管理模式。管理體制轉換後,出現了許多不適應:

一是有的鄉鎮“應管不善管”,而主管部門“會管不便管”。由於無制約措施,很難有效地調動鄉鎮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造成管理上的空檔。特別是去年機構改革後,將鄉鎮廣播電視站與文化站等單位合併成立了宣傳文化中心,搞文化工作的抓廣播電視,搞廣播電視的又抓文化工作,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造成工作互相推諉、誰都不重視。

二是中心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矛盾突出。特別是機構改革後,縣上出台的各項配套政策沒有完全落實,致使個別鄉鎮廣播電視工作人員,名義上是從事廣播電視工作,實際上是計生員、打字員、駐村蹲點幹部。三是管理鬆散。鄉鎮各自為陣,各行其是,有線電視的安裝、收視、維護等收費項目沒有統一名稱(也有初裝、收看、收視維護的稱謂)、統一收費標準(户均安裝費300—450元不等,户均收視費8—10元不等)。四是對承包經營制止不力。部分鄉鎮政府因資金運轉困難,將已建好的有線電視網絡承包給個人,美其名曰“引進業主”。個別承包人只管賺錢,忽視網絡發展,對工程質量更是極不負責,如線路的架設用鐵絲捆,以樹為杆,接頭使用的材料及線路不規範,導致信號傳輸質量差,大大地挫傷了羣眾的入網積極性。

3、從業人員參差不齊。

一是人員分佈不盡合理。周口、相如辦、錦屏、河舒等條件較好的鄉鎮人員過多,技術力量相對較強;向東、黃坪、新河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的鄉鎮,從業人員則較少,尤其是技術骨幹嚴重缺乏,這些鄉鎮只能長期靠請外面的技術人員幫忙維護設備、維修線路。

二是人員業務素質普遍較低。近年來的機構改革使許多長期從事廣電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因沒有獲得勞動人事編制而被清退,留下來的大多數是六、七十年代招聘進來的大集體人員,文化層次較低,加上年齡偏大,思維滯後,對現代網絡技術想學也學不進。雖然近年來補充進一部分復員退伍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充實了隊伍力量,優化了隊伍年齡結構,但這些從業人員真正學廣播電視專業、懂廣播電視技術的極少,培訓難度大。有些雖有一定技術基礎,但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不願下苦功鑽研業務、更新知識,形成了“想幹的幹不了,幹得了的不想幹”的尷尬局面。

三是廣電隊伍人心渙散。去年機構改革後,留在廣電隊伍中的從業人員許多都由財撥改為了財政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由於鄉鎮政府運行困難,廣電人員應得的工資和補助無法按時兑現,有的甚至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新河、銀漢、福德、白玉、石孔等鄉鎮的廣電人員因此而外出打工以求生計,造成人為的人才流失。由於缺乏系統的技術理論知識,羣眾急需解決的`線路維修、用户故障排除等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導致用户意見很多。

4、發展資金嚴重短缺。

一是先期建設網絡用户少、負債多。農村幅員遼闊,用户分散,網絡建設成本高,這是農村廣電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點。我縣網絡建設的先期成本投入平均每户就高達420元左右。由於鄉鎮政府債務沉重,運轉困難,財政支持乏力,有的鄉鎮依靠廣電從業人員自己通過借、貸的方式籌集資金啟動建設和發展事業,致使各鄉鎮廣播電視站債台高築。

二是網絡營運收入和支出矛盾日趨突出。一方面由於技術人員匱乏,網絡日常的維護、維修跟不上,用户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傳輸信號不好,收視效果差,收視費的收取相當困難。另一方面由於舉家外出務工農户增加,供銷社、食品站、糧站等一些單位相繼改制,電視用户數量減少,整體收入大幅度下降,而經費開支又居高不下,網絡建設和投入形成了惡性循環,廣播電視負債有增無減已成為普遍現象。

三是廣播電視專款不能專用。機構改革後,鄉鎮廣播站的經費實行零户統管,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擠佔、挪用廣播電視專項經費的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新形勢下廣電事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尤其是有線電視的自身優勢,更好地服務於農村羣眾,我認為,必須明晰思路,強化舉措,着力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強化宣傳,着力解決認識上的問題。廣播電視產業是一項朝陽產業,有着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廣播電視部門一方面要加強自我宣傳,擴大影響。另一方面要做好針對農民羣眾的宣傳工作。要讓農民羣眾真正瞭解到廣播電視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而且也是人民羣眾掌握致富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是豐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深化改革,着力解決體制上的問題。深化鄉鎮廣播電視事業改革,改“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現行管理模式為組建網絡公司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把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從宣傳文化中心剝離出來,在縣廣播電視網絡傳輸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鄉鎮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分公司,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管理。原廣播電視站的辦公場所、播控場所、工作用房等財產由各鄉鎮政府依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提供使用,納入政府投入成本和分公司運營成本進行管理。從宣傳文化中心剝離出來的專門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人員自進入公司後,3年內逐步與財政脱鈎。各鄉鎮廣播電視站的債務,經審核用於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由新成立的鄉鎮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分公司承擔;不是用於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債務,由各鄉鎮政府逐步消化處理。對已承包的鄉鎮有線電視站、網一律依法收回,向政府繳納的承包費按合同約定進行妥善處理。

3、發展經濟,着力解決投入上的問題。農村廣播電視建設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一項重大工程,農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速度。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前景十分光明。但我縣同時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縣,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廣大農户由於經濟條件制約,大多使用的黑白電視機,只能收到10多個台。分鄉鎮仍在使用已經相當落後的電視差轉枱,致使大部分鄉鎮的村通、社通入户率一直較低。另有一部分鄉鎮的農户違規私自安裝了小衞星地面接收設備,可以收到80多套節目,而且安裝價格在290元左右,又不交收視費,老百姓趨之若鶩。由此可見,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是我縣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4、完善機制,着力解決從業人員素質上的問題。事業的競爭,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廣播電視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特別是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員素質的提高、人才的開發與合理利用顯得尤其重要。

一要完善招引機制。運用聘用制、合同制和任期制等形式,儘量把宣傳的“筆桿子”、技術的“行家裏手”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招攬到廣播電視這一朝陽事業的麾下。

二要完善激勵機制。把經濟效益與工作業績掛鈎,實施嚴明的考核、考評制度,以實績論留任,營造“領導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良好工作氛圍。

三要完善培訓機制。要在積極引進有用人才的同時,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人員的素質。

5、強化行業管理,着力解決運行效益上的問題。廣泛宣傳法規知識,積極培訓執法人員,不斷規範執法行為,為廣播電視採編、製作、播放、傳輸、接收活動和設施保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開展衞星電視地面接收設施、鄉鎮廣播電視和境外衞星電視傳播秩序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查處違紀違規行為。建立健全廣播電視的《目標管理制度》、《有線電視管理制度》、《廣播電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安全播出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節目審查,嚴把播出關口,規範廣告播放,確保播出質量。

產業調查報告 篇二

農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國家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小麥常年總產量平均在1.8億公斤左右,單產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市現有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45.7萬畝,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試點縣(市)之一。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21世紀萬畝小麥超高產樣板田”、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項目和國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等項目的相繼實施,為xx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xx市以科技為依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了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糧經飼之比達6∶3∶1。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特產銀條、春茄、葡萄等獨具特色,養牛、養豬、養雞遠近聞名,是全省養殖大縣;催生了豫良木業公司、盛隆公司、市種子公司、春秋園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扶持引導,創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來,該市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緊密結合xx實際,每年都出台《xx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投放、授予榮譽等多方面,引導和支持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二是明確責任。該市採取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通過實施鄉鎮長農業工程、招商引資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三是加強督查。該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農業局組成的督查小組,逐月加強對各鄉鎮和部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予以通報,推動工作開展。保證年度農業產業化各項任務按時、圓滿完成。四是嚴格考核。每年年底,該市都嚴格按照《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對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發展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考核,並以此作為年底評先的依據。五是兑現獎懲。從20xx年開始,該市每年都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下發《xx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獎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每年在50萬元左右),對上一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並紮實搞好農業產業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重農、為農、興農的濃厚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調整種養結構,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該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近年來,該市重點發展了以奶牛、豬、雞為重點的養殖業,以葡萄為重點的林果業,以綠化苗木為主的花卉業,以小麥良種、優質小麥和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種植業等優勢產業,形成了支撐xx特色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諸葛高科技示範園等3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翟鎮小麥良種、邙嶺黃楊、緱氏葡萄、佃莊春茄、李村花卉、首陽山奶牛、邙嶺養豬、楊莊養雞等18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種植養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8萬餘畝,每年繁育小麥良種3500萬公斤,可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達7850多個;xx特產銀條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20xx年4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總局驗收,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鮮食葡萄種植1.8萬畝,其中緱氏葡萄被商户譽為“冰糖葡萄”,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20xx年11月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鮮食葡萄集散市場;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76萬畝,其中邙嶺被譽為“中國黃楊之鄉”,黃楊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為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達到6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20xx年又申報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

(三)創新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該市瞄準對發展農村經濟有直接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積極擴展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市已形成初具產業化性質的農業生產、加工型企業和中介組織150多個,聯繫農户8萬多户,實現年產值15億元。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30年不變的政策基礎上,該市積極探

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償、限期、自願”的原則,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轉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確定下來,從而使部分農民和龍頭企業、種植大户之間實現共贏,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農户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為該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集中連片使用土地發揮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該市李村鎮的花卉、邙嶺鄉的黃楊和牧草、緱氏鎮的葡萄、大口鄉的蔬菜,城關鎮的銀條,每一個品種和產業都有上萬畝的種植面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萬多畝,被適度土地流轉改變的xx農業正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看點。同時,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其他領域就業的農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進一步加快了由農民向非農身份的轉變過程,邁上了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發展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個、農民經紀人400餘人。這些專業社和經紀人主要從事經營畜牧產品營銷、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糧棉油等,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聯繫農民羣眾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嶺、李村的花卉苗木、緱氏葡萄和全市養豬、養雞等產業的發展中,都存在和活動着一大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經紀人,湧現出了一批帶動作用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優秀經紀人。

產業調查報告 篇三

一、旅遊產業現狀

xx鄉位於花垣縣南部,轄7個行政村,總面積48.21平方公里,總人口6700餘人,是個以苗族聚居為主的煙葉產業大鄉。距209國道9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該鄉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節目保存完好。該縣苗族趕秋節在這裏隆重集會,原生態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現,受到省內外專家的矚目與好評,xx鄉境內峯巒層疊,林鬱叢叢,谷幽澗靜,溪河縱橫,溶洞暗河相連,奇峯突兀,怪石林立,古樹參天,野藤蔓延,雲海連連,共接待省裏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人數達1380人,當地旅遊收入達21萬餘元。

二、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1、缺乏規劃,旅遊規模小。全鄉鄉村旅遊發展前景雖然看好,但總體上還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旅遊開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個別景區處於自由觀光狀態。一是缺乏整體規劃。xx鄉村旅遊規劃的編制只停留在全鄉旅遊的總體規劃上,詳細的鄉村旅遊規劃尚未進入議事日程,總體規劃只對景點(區)分佈情況,單個景區(點)定性定位作粗線條的安排,對整體佈局、旅遊主題定位、目標市場等關鍵要素,簡單仿效,粗放經營,只體現資源的價值。二是特色不明顯。所推出的鄉村旅遊項目,大多停留在觀光上,尚未深入挖掘農業旅遊資源和民俗文化內涵,當地的民風民俗、農業土特產得不到充分體現,拿不出具有較強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層次較低,形式較落後,缺乏科學化,推不出經典精品觀光點。

2、粗放經營,管理滯後。全鄉鄉村旅遊目前還處於淺層次開發,多數村民對旅遊產業意識淡薄,許多旅遊資源尚未挖掘與開發,在開發經營管理上明顯滯後,開發民間工藝品和地方特色飲食,推出特色文藝表演節目等方面力度不夠,觀賞內容單薄,苗寨風情遊活動,由鄉村組織安排外,其它景點從引導上缺位,處於自由觀光的狀態性。

3、基礎工作有待加強。主要突出表現在旅遊景點配套設施不完善,交通設施相對滯後,吃、住、玩、購、樂等方面尚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基礎設施和旅遊項目明顯滯後,旅遊隊伍建設落後等方面。

三、對開發xx鄉村旅遊的建議

1、找準產業定位,突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導地位。

xx鄉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美在原始,貴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藴深厚。發展文化旅遊業潛力很大,前景廣闊、勢己逼人,因此,鄉村兩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的大好時機制定規劃,爭資上項加強對接,主動作為。通過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成為排鄉富民強鄉的重要產業,並有效地帶動農業、工業、飲食、服務等各項各業的發展。

2、強化宣傳,大力推介我鄉旅遊文化產業。

發展旅遊宣傳,推介至關重要。只有我們“推出去”,遊客才會“走進來”。一是做好形象包裝,向社會廣泛徵集宣傳口號,拍攝我鄉的專題宣傳片,對xx鄉旅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政策環境優勢進行深度包裝,強力宣傳推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增強外界對xx鄉旅遊資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學規劃,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對xx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要做出成效,關鍵要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做好規劃,突出特色,增強科學性,滿足市場需求。首先,要注意處理好“三種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關係,注意處理好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相結合的關係。其次,要科學規劃xx鄉村旅遊特色產業帶。打造以金龍村為中心的自然景觀系列,貫穿保靖夯沙鄉風景區,着力開發芷耳村,加快與德夯風景區的攘接。圍繞xx、金龍、桃花、讓烈深厚的民俗風情,打造民族風情觀光帶。以公路沿線村,打造生態農業觀光帶。組織有關專家根據觀光帶的區域佈局,做好科學規劃,明確鄉村旅遊今後的建設重點和發展目標,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讓鄉村旅遊展現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學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領導是關鍵,鄉人民政府要把發展鄉村旅遊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要成立以主要領導牽頭的開發領導小組,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決鄉村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加強科學監管。相關職能部門要多下基層,全力支持,突出在經營活動、生態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強管理。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必須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計劃、交通、旅遊等部門要積極向上申報,力爭把進入鄉村旅遊景區的公路列入上級計劃項目籠子,儘快改造好進入景區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遊商品開發。

要大力開發與參性強、個性突出的文化旅遊產品。抓好苗家刺繡、蠟染、花帶、苗族織錦等為代表的民族服飾產品開發,打出苗家臘肉、苗家酸魚、幹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綠色食品品牌。構築旅遊商品發展平台,建立我鄉土特產旅遊定點購物點。讓遊客購買到我鄉的土特產。

6、加強鄉村文化站建設,優化旅遊環境。

要吸收有專長的青年人進入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切實開展文化活動,大力培養管理、研究、創作、表演、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隊伍,加強旅遊服務的培訓工作,使它們成為旅遊文化產業的帶頭人。積極在鄉村旅遊中,倡導文明誠信、和諧有禮、笑臉迎客,堅決打擊侵害遊客的不法行為。鄉村道路和各個景點要杜絕“髒、亂、差”現象,要以乾淨、整潔、有序的外部形象和文明有禮的內在素質來提高我鄉的品位和信譽,使我鄉旅遊文化產業不斷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調查報告 篇四

根據省、市林業局部署,我局專門選派六人成立兩個調查組,對全區苗木花卉生產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總結。現將調查彙總情況作以下總結報告;

一、我區苗木花卉生產現狀

近幾年來,我區苗木花卉生產情況呈逐年上升趨勢。據6月上旬調查統計,全區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720畝,總產苗量達到1459萬株,總產值可達1911萬元。育苗情況按類型劃分:生態防護林育苗面積165畝,產苗量可達955萬株,實現產值201萬元,主要樹種包括側柏、黃櫨等,速生用材林育苗面積75畝,產苗量24萬株,產值可達60萬元。經濟林育苗330畝,產苗300萬株,實現產值450萬元。園林綠化育苗面積150畝,產苗120萬株,實現產值670萬元。花卉種植面積已達141畝,產量60萬株,實現產值530萬元,其中觀賞苗木類育苗達105畝,苗木產量51萬株,產值可達500萬株。

目前,我區有比較固定的專業化苗圃8處,總面積675畝,可育苗面積604畝,年生產能力達1055萬株,總資產94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62.5萬元。育苗面積和生產能力分別佔全區總量的84%和72%。育苗種類包括生態防護林苗,用材林苗,經濟林苗及園林綠化苗四個類型,近三十個樹種。

全區現有花卉經營户5家,其中在XX新城的經營户3家。全區全年銷售額約90萬元。主要經營盆栽花卉,自產自育面積4150m2,5.7萬盆(株),年純盈利38萬元。温室大棚面積4200 m2,展銷門市面積2100m2,主要經營多年生灌木,一年生或多年生花卉等,全區現有3個地方開展奇石經營活動,經營場地面積約60畝,經營規模有繼續擴大趨勢。 按照目前我區苗木花卉生產規模分析,我區與省內縣區相比還不是育苗強區,因此,人均收入,產值以及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還比較低,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還不夠明顯。

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是個薄弱環節。由於我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財力有限,開展這項工作存在許多困難,今年我區制定了全區林木種植資源保護利用規劃,也開展了一些基礎性工作,但是,與種植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要求相比,差距還很大,開展好這項工作,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到目前為止,我區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林木種植資源庫和信息庫。

經濟林,用材林良種引進選育,推廣和應用主要是依託私人苗圃開展的。全區約有8個經濟林樹種,1個用材林樹種,共引進優良品種近百個,在生產上廣泛進行了繁育,推廣和應用,增加了生產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目前,全區營造的防護林,經濟林和用材林,其良種使用率近100%,所用苗木基本上是本區所育苗木。

我區產業園建設相對滯後,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苗木花卉生產方式仍以常規生產方式為主,經濟性質也基本上屬於個體私營經濟,生產設施僅以日光温室或大棚為主,規模小,較分散。其基本原因主要是我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區駐地人口少,消費總量不大。

花卉深加工及配套產業尚屬空白。花卉生產經營活動在我區發展不足10年,而且規模小,個體私營者投資不足,區級財政尚未扶持,因此,深加工及配套產業尚未形成,而且我區目前的消費需求也未形成。

苗木花卉專業銷售市場尚未建設。主要原因是我區苗木銷售活動均以私營苗圃為經營平台,較為分散,花卉經營以個體户為主,數量少,規模小,根據這一現實情況,建設專業銷售市場條件還不成熟,區鎮政府尚未列入近年建設計劃。

奇石生產和私營活動在我市屬於特色產業,當地羣眾自發開展這一生產經營活動,並形成專業市場雛形。水泉鎮政府因勢利導,積極扶持此項產業發展,目前已成立奇石產業管理辦公室,努力加強奇石市場的管理和建設,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於我區苗木生產經營地點比較分散,花卉產業發展剛剛起步,處在初級階段,行業協會雖已成立,但是參與人員少,覆蓋面小,行業管理力度小,不規範,因此效果不明顯。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未形成。目前監管體系建設是以區林業局種苗站為監管部門,負責苗木花卉生產經營活動的行政許可審核,技術推廣及信息聯絡傳遞,技術培訓等管理工作,這一管理工作正在走向法制化規範化

二、存在問題

1區鎮政府尚未制訂激勵扶持政策,財政投資沒有列入年度發展計劃。行政引導作用沒有發揮作用。苗木花卉生產經營活動基本上是市場行為,自生自滅。

2生產經營總量少,個體規模小,幅射帶動效應不強。這與XX區實際情況有很大關係,特別是花卉經營,由於區駐地人員少,城市經濟帶動作用不強,大規模投資經營也不大現實。

3、尚未建設專業市場,產業園區建設基本上是空白。存在這個問題,一方面與我區實際情況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政府重視程度有關/。

4、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開展地很少,目前,我區僅對側柏採種基地建設開展了工作,側柏良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對於其它種質資源基本上沒有開展調查和保護。特別是一些鄉土稀有種質資源已處於自生自滅的瀕危境地。經濟林良種引進和利用也缺乏監督管理,存在“家底”不清的問題。

5、科技支撐力量不強。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工作基本上沒有開展,技術推廣工作力度也不大。主要原因一是專業技術人員少。二是沒有資金支持。三是個體私營單位對科技應用的認識觀念不強。

6、社會化服務體系很不完善。目前除市區林業部門牽頭建立的苗木花卉協會外,尚未出現各種中介組織或專業化合作組織。苗木花卉生產經營仍是各行其是,自主經營,抗禦市場風險能力比較脆弱。在信息蒐集和共享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或改進。

三、實現我區苗木花卉產業振興的`主要措施

1、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抓好專業市場建設工作。二是大力開展科技應用和培訓。三是加強種質資源開發,保護和應用。

2、制訂和落實優惠政策,以引導和激勵意向投資者從事苗木花卉產業。需要制訂的具體優惠政策如:減免一些費税;提供必需的基礎條件和服務項目,營造安全和諧的經營環境等。

3、加強行業監管力度。要加強苗木花卉行業管理機構能力建設,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規範生產經營秩序。要配備苗木花卉質量監測設備。做好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管理工作,確保產品質量。

4、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充分利用外來資金,外來技術,外來智力,外來設備和外來苗木花卉資源,發揮他們的勞動和宣傳示範作用。

5、加大科技支撐力度。以林業種苗主管部門為引擎,以苗木花卉生產經營企業為載體,加大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及新品種引進工作力度,依靠科技加快我區苗木花卉產業發展步伐。

產業調查報告 篇五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巨大,隨着時代的變遷,舊的產業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證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為了瞭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現狀,正確的認識和研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相關問題,本人於20xx年7-8月份暑假期間對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中採用了個案調查、實地考察、尋訪資料等方式從多方面對野雞坪鎮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經驗、教訓,並對當地今後的調整提出了建議。

一、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野雞坪鎮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東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多陰雨,夏暑期長,秋多幹旱。耕地29萬畝,其中水田24萬畝,森林覆蓋率32%,是一個農業大鎮。近年來,野雞坪鎮緊抓機遇,結合本地實際,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抓住了鄉域特色,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據調查得知,野雞坪鎮在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1、主要糧食種植種類調整

水稻是野雞坪鎮的傳統優勢農作物,近年來,在保證水稻產量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對主要糧食種植種類進行了大力調整。由於野雞坪鎮容易受到旱災的影響,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加大了旱糧生產力度。玉米、紅薯、馬鈴薯是當地主要的旱糧作物,經過調整後,旱糧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如今的種植面積比5年前增加了30%左右。

2、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在政府的領導下,野雞坪鎮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政府資助購進了催芽機、拋秧軟盤等設備,建成了多個催種温室,在多個村實現了統一浸種、統一育秧的生產模式。另外,逐步採用以“天燈地鴨”、“豬—沼—糧”為核心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旱作節水、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為主的抗災避災技術等。

3、經濟作物生產發展較快

野雞坪鎮的主要經濟作物有黃花菜、柑桔等。邵東黃花菜是地理標誌產品,野雞坪鎮的黃花菜產量十分可觀,種植黃花菜成為當地人民提高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邵陽柑桔產業曾一度輝煌,現正在向柑桔產品加工轉型。野雞坪鎮作為邵陽柑桔的主要產地之一,大力發展柑桔種植確實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4、農業生產產業化

薯片粉加工是野雞坪鎮的特色產業,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已經產業化生產,以平陵、聯誼、建新三個村為中心向周邊村輻射,從業人員達300多户20xx餘人,年產值達3000萬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觀念。

野雞坪鎮有許多農民都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種植的種類很多,但是生產的產品數量少,只能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獲取的利潤低。他們對現代農業產業結構不瞭解,不願改變。

2、不知道如何調整。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農民怕吃虧,不願意去冒險。而且農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對市場變化規律不瞭解,對能夠帶來高利益的新技術也難以掌握。在野雞坪鎮,許多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靠經驗經營,看大眾行事,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不瞭解,不知道如何調整。 3.經營規模小

經營規模小是野雞坪鎮在農村產業結構產業調整中存在的大問題,野雞坪鎮雖然已經逐步實行承包和合作社等制度,但是以户為單位的經營模式還是隨處可見。由於缺乏農民合作組織,難以形成對種植的統一規劃、指導,也難以形成由市場規範的收購加工體系,造成生產率低、無序競爭、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後等後果。

三、解決野雞坪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解放思想,提高農民覺悟

政府應該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知識,並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增加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破除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的思想,提高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思想基礎。

2、進行產業化經營

農業不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潤很薄。一旦遇到天災還可能虧本。因此要將農業生產產業化,即實現產品、加工、銷售、商品一條龍服務。產業化可以將許多小農户組織到一起進行大規模種植,這樣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而且產業化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進行了加工,實現了農產品多次增值。野雞坪鎮的黃花菜和柑桔若能加工後再出售,定能提高農民收入。

3、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符合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特點,優化地域佈局,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關鍵在於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即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同地區憑藉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黃花菜和柑桔是野雞坪鎮的特色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應該繼續完善相關產業。

4、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提供服務與政策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能力和農產品的調劑運輸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促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的提高,使之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提供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各種信息,指導農民有目的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市場交易規則並確保能夠得到執行,保證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經過調查,可以看到近年來野雞坪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上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踐表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有關部門應該利用有效資源,發揮地區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產業調查報告 篇六

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綠色食品開發開始於1990年。但在前10多年間,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進展比較遲緩,全省具有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的產品一直在不到20只的水平上徘徊,大大落後於全國的發展水平。直到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綠色浙江”和省農業廳“打造綠色浙江農業”的戰略決策推動下,我們從營造發展氛圍、加強體系建設、規範認證管理、提供優質服務、重視產銷對接、加快市場開發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綠色食品的開發力度,使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8家生產企業累計開發蔬菜、茶葉、水果、糧油、水產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種類的綠色食品100只。去年我省綠色食品開發的增長幅度名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預計到今年底全省可望有150只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誌有效使用權。我省綠色食品產業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事實證明,我省發展綠色食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二是農業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三是較為發達的食品加工業為綠色食品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產業基礎;四是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特別是省委、省政府“生態立省、建設綠色浙江”和“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兩大戰略決策,既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也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可以説,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我省綠色食品事業發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也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打造“綠色浙江農業”的要求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一是我省綠色食品所佔的份額與我省在全國農業經濟中的地位極幌喑啤=刂?span lang=en-us20xx年底,全國綠色食品企業共計1756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產品3046個,產品實物總量達2500萬噸,年銷售額597億元,出口額8.4億美元,環境監測的農田、草場、水域面積達到6670萬畝。而我省綠色食品的品種、規模、生產總量無論是在全國綠色食品中所佔的比重,還是在我省農產品中所佔的比重都比較低。

二是缺乏帶動農民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的`大型綠色食品生產龍頭企業,產業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已取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的企業,大多是規模比較小、實力不太強、技術含量比較低、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在全國151家國家一級重點龍頭企業中,綠色食品企業有51家,超過1/3,而我省18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僅有2家申報綠色食品。這也是我省綠色食品發展近幾年來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是綠色食品的市場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顯現。綠色食品的市場價值還沒有充分實現,沒有真正體現優質優價,品牌效應有待進一步增強。

四是部分地方對綠色食品工作重視程度和推動的力度與綠色食品在新階段加快發展的需要還不適應,綠色食品的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出來。綠色食品是一項促進農業提高素質和效益、增進人民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事業,需要各級政府積極給予支持和推動。從未來發展看,綠色食品發展將更多地依靠市場需求的拉動,而現階段,由於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不高,質量安全意識還不夠強,發揮政府職能予以推動是至關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現階段,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非常需要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幫助拉動一下。

這些問題,既是綠色食品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只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加以解決,就一定能夠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1vk8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