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新版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新版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新版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最佳範文 篇一

一、基本情況和背景介紹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美麗鄉村的客觀保障,是實現鄉村振興、帶領村民致富的重要保證。近年來,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轉型升級的繁重任務、生態治理的巨大壓力,xx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盯“建設XXX都市圈魅力中心鎮”的奮鬥目標,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平安等各項工作,迎難而上、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着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凝聚和服務羣眾的物質基礎,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深入全鎮15個村圍繞村級集體經濟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翻看台賬等方式,進一步瞭解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查找亟待解決的難題,堅持問題導向,研究制定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注入動力活力。

二、好的方面

XX鎮是縣城所在地,土地面積100。4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委會,總人口15。4萬人,耕地面積XXX餘畝,山地面積XXX畝,林地面積XX畝。2020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xxx萬元,其中,有3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20萬以上,特別是xx村年收入達78萬,其他10個村年收入均在6萬元以上。從收入來源看,有7個村依靠自有資產租賃收取租金收入,1個村依靠光伏發電產業取得收入,其他7個村由鎮政府劃撥資產獲取收益。

三、存在差距

從調研情況看,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基礎,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內生動力不足。部分村幹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缺乏責任感,過度依賴政策性補助,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部分農村羣眾對集體經濟認同感不夠,認為發展集體經濟難度大,參與支持的熱情不高。導致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不足,嚴重製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2、發展後勁不足。發展集體經濟需要資源資金支撐,xx鎮下轄15個村委會,在縣城規劃區內的村委會8個,規劃區外的7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土地資源缺乏,水面、林地面積不廣。15個村雖然都有集體經濟收入,但村小組有收入的不多,其中,經濟效益較好的村組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區,離中心城區較遠的村組效益不明顯。集體經濟較弱的村日常運作都依賴於轉移支付,根本無可用財力發展集體經濟。一些村綠色作文網也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想法,但一提到資金,就望洋興歎,不了了之。

3、發展模式單一。從我鎮情況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每年相對穩定收入主要就是租賃收入這一塊。集體經濟較強的8個村當中有6個村是通過集體資產租賃取得的,佔到總數的75%,真正依靠發展產業和其它渠道獲取收入的村委會不多。

分析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自身出發找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還不夠解放。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導致思想解放不能及時跟上新形勢,缺乏創新思維,對經濟規律研究不深,解決經濟問題辦法不多。

二是工作上進取意識不強。由於生育二孩,為了顧及家庭,對工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科學謀劃和指導創新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羣眾觀念不牢。聯繫羣眾、服務羣眾不深入,平常下村只注重自己要開展的工作,沒有關心羣眾的訴求。

四、改進措施

一是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從思想深處充分認清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加強對相關政策措施的宣傳解讀力度,使廣大羣眾全面瞭解並理解國家的政策措施,引導羣眾支持、參與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抓好黨員幹部的培養和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恆心和本領。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造良好氛圍,激發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

二是強化村級班子建設。優化村“兩委”班子,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打破行業、身份、地域限制,從致富帶頭人、科技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國家正式幹部等人羣中,大膽選用思想解放、事業心強、思路清晰、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兩委”班子成員。進一步落實幹部幹事創業容錯機制,打消幹部求穩怕亂、不想發展、不敢發展的思想包袱,增強幹部主動擔當、主動發展的意識,解決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盤活村級集體資產。通過盤活閒置或低效使用的山塘、水庫、門面、老校舍、生產加工場地等各類集體存量資產,採取對外招標承包、租賃、參股經營、聯合開發等方式提高利用率,實現穩定、可持續性收入來源。

四是加大政府政策扶持。鎮政府加大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通過“五個一批”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即對無資源、無資金且在縣城規劃區內的一些村,通過下放鎮級資產使用權解決一批;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和農家樂的通過支持發展產業帶動一批;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的通過土地流轉解決一批;有改造村委會大樓項目的通過搬遷到交通幹道沿線,形成集體資產租賃解決一批;通過提供社會服務解決一批。

最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二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黑水縣農村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先後深入沙石多鄉昌德村等20餘個村及相關農村企業、涉農部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等形式,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

一、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縣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縣境內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縣總人口5.8萬餘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農業人口達5萬人。由於歷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黑水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黑水縣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9億元,同比減少28.9%;預計完成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糧食預計總產15207噸,比計劃減少783噸。由於地震影響比上年均有所減少,但從長遠看我縣農村經濟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整體素質不高、穩定增收渠道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新時期黑水縣所面臨的農村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一)自然條件惡劣、農牧業基礎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黑水縣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乾旱、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其中又以旱災最為嚴重,春旱、夏旱、伏旱時常交替發生。全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另外,由於農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肥力低下,雖然完成5000畝基本農田改造,但農業生產條件仍然較差。通過大力實施交通通暢、通達工程建設,完成通村公路55條496公里,農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於地震破壞影響,造成部分農村機耕道通暢能力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村基礎設施設施數量少、配套不夠完善,水利設施損毀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未徹底解決。

(二)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低下,發展意識不強

受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則安”、“小進則滿”、“等、靠、要”的惰性心態依然存在,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敢闖、敢冒的精神,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接受科技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農村實用人才缺乏,科技示範户和專業大户培育少,農牧民科技意識淡薄,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弱。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難

農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滿足農牧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突出表現在農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教師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衞生建設遲緩。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滯後,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衞生服務、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缺乏活力和動力,農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為積極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黑水縣不斷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助農增收的新方式、新舉措、新思路,先後引導農牧民搞基地建設、科技示範、反季節蔬菜、特色水果、勞務開發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鄉昌德村共有農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純收入1805元,在州_辦的傾力幫扶下,該村實施以“改廁、改圈、改水、改路、改廚,建太陽能、建院壩、建垃圾處理點”為內容的高半山脱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衞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村民種植蓮花白60畝、大黃22畝、木香100畝、試種秦艽0.5畝、柴胡2畝、早實核桃60畝;此外,積極爭取資金5萬餘元修建村活動室,為加強村級陣地建設和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60元,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此同時,四美溝村的大白菜、紅巖鄉的洋葱已經在成都、南充等市場享有盛譽。但是,全縣有特色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的結構調整普遍侷限於規模擴大,品種更新,佈局調整等水平和層次上,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農民對新品種缺乏新的種植技術,尤其是在產品包裝、運輸上缺乏先進的理念。一些幹部和羣眾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靈,曾經出現過農民等蓮花白、洋葱價格最後遭遇滯銷的情況。

二、對加快黑水縣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一)明確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按照州委九屆七次全會的部署,我縣提出了“保穩定、抓重建、強三農、壯支柱、促發展、創輝煌”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三農”工作,在“抓重建”和“強三農”上狠下功夫,緊緊圍繞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目標,抓住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國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牧民定居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機遇。確定了到__年農村工作目標: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81億元,年均增長4%;年糧食總播面穩定在1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畜牧業產值達到5752萬元,年遞增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現代農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效益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更加完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二)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契機,加強農村發展基本制度建設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草場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努力推進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牧業經營方式轉變。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組織,建立健全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牧户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草場管理制度,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在9.6萬畝。三是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拓寬農牧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和支農(牧)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加大農牧業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農牧業信貸規模,提高農牧業信貸比重,增加金融服務產品。從信貸總量、擔保、利率、期限、服務等方面對農牧業產業恢復重建給予大力支持。放寬擔保條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

(三)以強化帶動為助力,走現代化特色農牧業發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力以及農畜產品商品化率,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跨越。一是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牧業。利用黑水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脱毒薯、優質生豬等特色產業和反季節蔬菜、特早實核桃、優質晚熟桃、豆薯蕎、本地山雞、道地中藥材等,打造一批精品農牧業和知名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在適宜區域發展特色水果0.2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2萬畝;在宜糧生產區推廣優質小麥1.5萬畝、優質青稞2萬畝、優質玉米1萬畝、優質豆類2萬畝、優質脱毒馬鈴薯2萬畝、優質蕎麥1萬畝等糧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區發展以木香、柴胡、大黃、秦艽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畝,為農民致富開闢新財源。加快發展特色養殖業,着力打造生豬產業,大力發展圈養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欄達到8.5萬頭(只)。積極發展特色林產業,重點發展特早實核桃4000畝,加快發展後續產業。

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在沙石多鄉、蘆花鎮、色爾古鄉、知木林鄉、卡龍鎮以及旅遊沿線發展“農家樂”、“藏家樂”50餘家,開闢田(果)園觀光體驗、藏羌餐飲、攝影、購物等,建設一批生態、民俗、紅色、休閒旅遊項目,並以農(藏)家樂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及其它旅遊關聯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旅遊收入達100元以上。同時,帶動餐飲娛樂、觀光購物、交通物流的發展,拓寬農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構建以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牧業科研、示範教育、供銷合作社、專業大户和涉農(牧)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農牧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和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走產供銷、產加銷一體化、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路子,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

(四)以恢復重建為紐帶,加大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突出抓好特別是汶川地震損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發動羣眾搞好農牧業生產設施重建,儘早恢復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損耕地、受損農田水利灌溉渠系、儘快恢復高產穩產農田,黑水將恢復改造受損土地1500畝。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復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積極開展中低產田土改造和永久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快農村交通通訊恢復重建。在災後恢復重建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優先實施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完成村內損毀道路、機耕道、牧道、林區道路的恢復重建。大力加強通信幹線網和移動基站的恢復重建,優先做好農村公眾通信網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農村通信服務水平和災備應急能力,逐步實現城鄉網絡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農村災害預報、處置和自救能力。加強地震災害、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完善處置預案,增強災害處置能力和農牧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

(五)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堅持把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努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牧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國小布局和結構,合理調配和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制、教師資格准入制、競爭上崗制、新聘教師合同制和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

二是加強農村醫療衞生事業。抓緊災後醫療衞生機構重建,重點加快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和配套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縣衞生醫療機構為龍頭的農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公共衞生監督管理機制,實現農村公共衞生安全,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

三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達温”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農村五保户、“三孤”人員供養救助制度,推進集中供養,不斷提高供養水平。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軍人的優撫政策,積極做好農村老齡、殘疾人事業。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社會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推行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最佳範文 篇三

鄉村新產業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遊品質,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業。xx市農業農村局和xx商學院組建調研小組,深入各縣(市、區)進行走訪蹲點調研,旨在釐清全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現狀,總結典型案例的發展經驗,明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xx市鄉村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我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鄉村新產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為貫徹十九大精神,xx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關政策積極推動鄉村新產業的發展,並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但xx地區的鄉村新產業與成熟發達的鄉村新產業市場相比,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相關管理知識,在運營商缺乏正規系統的培訓等。課題組選取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xx新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剖析目前xx鄉村新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為xx鄉村新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鄉村新產業類型分析

據調查,xx市鄉村新產業類型包括農家樂、採摘園、觀光農園、科技農園等等。從圖2可以看出,xx市鄉村經營農家樂的人數佔比30。61%,經營採摘農業園的人數佔比22。45%,經營觀光農業園的人數佔比12。24%,經營科技農業園的人數佔比6。12%,經營民俗樂園的人數佔比4。08%,經營農家民宿的人數佔比20。41%,經營其它類型新產業的佔比4。09%,可見農家樂、鄉村民宿、採摘果園這三個類型的新產業佔比已超過50%,是主要的鄉村新產業類型。

(二)鄉村新產業經營現狀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鄉村新產業經營年限在一年以內的數量佔比12。24%,經營年限在1~5年的數量佔比53。06%,經營年限在5~10年的數量佔比22。45%,經營年限在10年以上的數量佔比12。25%,可見xx鄉村新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經營時間基礎。從圖4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各類投資主體均有涉及。其中私人投資所佔比例最高,為71。44%;合作社投資佔比位居第二,為12。24%;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佔比一樣,都為8。16%,鄉村新產業的投資主體主要為私人投資。

xx鄉村新產業中含有特色餐飲的佔所調查的鄉村新產業總數的69。4%。其中,特色餐飲為海、河鮮的佔所有特色餐飲種類的17。9%;山野菜佔12。8%;鄉土農家菜佔48。7%;民族風味菜佔5。1%;養生藥膳佔2。6%;其它佔12。9%。可見餐飲經營是新產業中比較常見的經營項目。而在有經營特色餐飲的新產業中,鄉土農家菜佔比最高。鄉土農家菜的材料取材方便,製作簡易,門檻較低,也具有一定特色,是比較好經營的種類。

xx鄉村新產業含有特色住宿佔所調查鄉村新產業總數的61。2%。其中經營農家普通民宿的佔所有住宿類型的53。3%;經營特色民居的佔23。3%;經營森林木屋的佔10%;經營江、海、湖景房的佔3。4%;經營其它類型的佔10%;可見大部分新產業經營會含有住宿項目。從住宿類型來看,大部分特色住宿是普通農家民宿,主打鄉村特色。這類住宿類型對選址、裝修等的要求較低,投入的成本不高,具有較大的性價比,是鄉村新產業經營者選擇經營項目時的首要選擇。隨着新產業的發展,民宿會不斷增多,民宿申辦一定要符合消防安全、治安安全、衞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同時要申請特種行業許可,遵守當地的《民宿管理辦法》。

xx鄉村新產業中特色休閒活動為農事體驗的佔比為31。8%;農產品採購的佔比為9。1%;餐飲體驗的佔比為27。3%,休閒娛樂和體育的佔比為10。6%;當地風情和民俗的佔比為9。1%;其它項目的佔比為12。1%,可見農事體驗和餐飲體驗是比較常見的新產業經營項目。

xx鄉村新產業中特色農產品為新鮮瓜果蔬菜的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40。7%,本地家禽和養殖水產等的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25。4%;農土特產乾貨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5。1%;農產品的加工半加工、成品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16。9%;其它佔所有特色農產品的11。9%,可見多數經營者更偏向於農產品產出的直接銷售,而不是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甚至深加工進行出售。xx的新產業農產品出售還處於初級階段,沒有技術含量,沒有更多通過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價值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xx鄉村新產業中推廣模式為與旅行社合作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4%;推廣模式為當地政府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7。1%;推廣模式為自建網絡營銷平台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7。1%;推廣模式為第三方網絡平台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21。4%;推廣模式為當地行業協會推薦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4%;推廣模式為電視、報紙等媒介廣告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11。6%;推廣模式為其它的佔所有推廣模式的20%;其他推廣模式如口碑宣傳,朋友圈宣傳較多。從結果來看,xx新產業宣傳方式比較被動,多以推薦、口碑宣傳為主,宣傳手段比較單一,難以達到好的宣傳推廣效果。

(三)鄉村新產業發展成效分析(政策滿意度)

從圖5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對xx政府促進新產業發展的政策非常瞭解的佔14。29%;瞭解的佔18。37%;瞭解一點的佔53。06%;不瞭解的佔14。28%。大部分經營者對政策有一定的瞭解,但瞭解的不深入。經營者限於自身素養,難以很全面的去了解相關政策,不利於新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從圖6可以看出,xx鄉村新產業經營者中,對政府的監管管理非常滿意的佔20。41%;滿意的佔36。73%;一般的佔34。69;不滿意的佔6。12%;非常不滿意的佔2。05%。大部分經營者對政府部門的監管還是滿意的。從經營者對政府的政策瞭解程度來看,經營者對政策瞭解的不夠全面,因此對政府部門的滿意程度也難以全面體現監管是否達到政府的理想情況。

二、我市發展鄉村新產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通過調研結果來看,可以發現xx市鄉村新產業發展規模較小,沒有形成集聚效應。在營銷方面的手段也比較單一,難以看到效果,其主要靠口碑營銷的方式吸引客流。因其規模較小可以滿足自身經營,然而規模的擴大現代化的營銷方式必不可少。分散的農業園之間沒有形成規模化效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不利於新產業整體的發展。而從訪談中經營者對於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更偏向於希望政府可以給予補貼,出台政策等。可以看出xx政府雖對新產業發展採取積極態度,在一些政策、規劃方面仍然不夠完善。經營者自身素養問題也限制了採摘園的發展,沒有專業知識的配合,在項目的特色,整體的規劃來看也有其侷限性,單一的採摘項目會越來越缺乏市場競爭力,是否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一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鄉村新產業整體規模偏小,缺乏統一發展平台

我市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者多為當地農民,文化較低,忽視了農業旅遊資源的綜合利用,使觀光農業旅遊項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農莊果園只供遊人觀光,採摘果實,垂釣只供釣魚。尚未形成休閒鄉村旅遊所應有的氛圍。在項目設計模式上雷同,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產業和拳頭產品,同質化競爭趨勢明顯。

(二)鄉村新產業經營理念落後,不注重整體規劃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是鄉村新產業農莊,佔70%以上休閒農莊沒有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在經營觀念上,一是整體觀念落後。開發者在進行休閒鄉村旅遊開發時,不注重規劃。在建築風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慮圍邊與大自然的統一協調,沒有融合當地的鄉村風貌。同時,開發者還經常“跟風”,見什麼賺錢搞什麼,大家都一窩蜂的上,結果市場不買賬,造成資源閒置浪費。二是經營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市場定位不準,經營理念有偏差,從而產生了兩種誤區:一方面只注重休閒旅遊功能,沒有建立農業產業基地,經營收入波動起伏較大。三是開發環境較差,部分投資者在開發建設中,會遇到當地百姓的阻工、鬧事。如:瀘陽鎮的伊江莊園,目前游泳池主體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進來,當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閒旅遊開發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一些鄉村旅遊景點的花海中間夾雜有一小塊荒地,十分影響景觀,而那小塊荒地就是當地百姓不願意流轉的土地。

(三)鄉村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休閒農莊面臨着三個方面的制約: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成為制約鄉村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些鄉村旅遊景點的公路,路面狹窄、路基狀況差,存在安全隱患,鄉村旅遊景區景點進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區點互通連接性差,使眾多遊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上檔次的酒店、賓館,旅遊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遊休憩服務設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車場地、旅遊公廁以及休息場所等設施。三是休閒旅遊融資難,雖然國務院、農業部、省政府對發展鄉村旅遊都出台了相關文件及鼓勵措施,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廣闊空間。但在推進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難以突破資金和發展機制瓶頸,大多數縣沒有成立休閒旅遊開發投資公司,沒有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旅遊投資領域。職能部門配合協調不力。

(四)鄉村新產業存在分散經營,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多數休閒農莊沒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團隊,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過專業培訓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飲、住宿、環保、衞生、服務等多方面的行業標準和規範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衞生習慣較差、服務意識淡薄,鄉村旅遊景點缺乏規範管理,通過院校培訓培養的旅遊人才不願到農村就業等原因。鄉村旅遊產業從創意、策劃、產品的生產、包裝和營銷各個環節都缺乏相應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

三、我市鄉村新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產業是鄉村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產業振興尤其是農業產業發展,不僅能夠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農產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且能夠提供更優質、更安全、更健康的高品質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次,通過產業振興,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的收入來源,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再次,產業振興能夠進一步提升鄉村吸引力和人才隊伍、人力資源的凝聚力,使鄉村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樂土。近年來,xx堅持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休閒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動農業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有效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面對新時期的工作要求,鄉村新產業發展要做到:

(一)要堅持規劃引領

一是堅持統籌謀劃。鄉村新產業發展依託的多數資源分佈於農村,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要把發展鄉村休閒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之一,通盤考慮,鄉村休閒經濟發展的目標、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式都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將有發展潛力的鄉村休閒旅遊點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併兼顧農民生產生活和遊客休閒旅遊的雙重需求,以保證二者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相得益彰。

二是堅持錯位佈局。制定鄉村新產業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的原則。”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要認真調查和分析本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條件,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遊品牌;要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

(二)要突顯鄉村特色

一是突出生態特色。要鼓勵農户利用閒暇開小飯店、小旅社(客棧)和銷售綠色農產品,支持村集體投資或引資開發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引導企業發展一些農民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休閒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帶動周邊規模較小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的發展。

二是突出鄉土特色。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鄉村新產業立足於鄉村,關係到農業生產經營、農村文化開發和農村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因此,發展鄉村新產業必須突出特色,應該以“農”字為特色,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特別是要設計特色體驗項目,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形象、吸引遊客。

三是突出農旅特色。發展休閒經濟應有所選擇,有所保留,忌不顧實際、盲目跟從。保持與發揮本色,才能讓休閒經濟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鄉風貌,也不要只顧迎合當時潮流,更不要為求一時之利造成水土資源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三)要壯大產業鏈條

一是全環節升級。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促銷,充分利用農村各種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遊,舉辦展覽會、科普培訓等活動,進行大力宣傳。加強與周邊旅遊景區(點)的結合,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提高鄉村新產業景點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遊客,擴大鄉村新產業的市場。

二是全鏈條升值。鄉村新產業的全鏈條升值是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的切入口,從廣義上來講,鄉村新產業升級包含農業和一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產業升級,如農產品加工業升級、鄉村旅遊休閒業升級等等。依託鄉村自然資源和科技創新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努力方向。

(四)要強化要素支撐

一是要破解用地、資金、人才發展短板。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要認識到人才的重大作用和重要貢獻,切實保護好人才智力勞動的合法所得,留得住“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新農人”,堅定人才紮根農村的信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針對農民投資者參與鄉村休閒旅遊在税收、信貸方面的支持,尤其對欠發達地區積蓄少的農户在項目開始啟動前給予一定支持,對鄉村新產業的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培育鄉村休閒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村落、農莊、庭院和市場有機銜接起來,提高產業區域的系列化、規模化、組織化水平。鄉村新產業活動中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其各種社會羣體最大利益的滿足。這就需要通過整合以達到協調、和諧與共贏。特別要強調的是讓當地民直接參與,成為鄉村新產業開發的主體、建設的主體、服務的主體;同時也是利益的主體、發展享受的主體,使廣大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才是發展鄉村新產業的關鍵,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強化組織保障措施。政策引導對加快新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健全有利於鄉村休閒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和相關機制。重視對廣大村民的文明意識和開放意識的培養,提高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質的提高。組織振興為產業振興提供製度保障,有戰鬥力、服務意識強的基層黨組織就是招引“鳳凰”的“梧桐樹”,是領導好、組織好、服務好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性保證。休閒農業企業、鄉村社區及其農民、鄉村新產業遊客,都是鄉村新產業的參與主體,他們在鄉村新產業交往中的互動行為都各有其所圖。只有構建其多贏的一體化格局,形成協調和諧的環境才會使鄉村新產業獲得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才能使其吸納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五)要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結合xx本地實際。傳統優勢產業有市場基礎,也符合農民的種植習慣和人力資本積累,與之相結合更容易規模化,更容易成功。發展什麼產業,必須與本地已有的市場體系相結合。農業產業發展不是簡單的種植或養殖這樣的生產問題,而是生產資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等整個產業鏈條和市場體系的問題,如果不顧本地已有的市場體系,完全另起爐灶,那麼產業發展的成本會非常高昂,容易失敗。發展什麼產業,必須與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

二是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民實際受益為最終目標。如果產業興旺了,但農民沒有真正得到利益,那麼這種產業興旺也是失敗的。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以中老年農民為主,規模小,經營分散,這種現實狀況決定了實現產業興旺需要農民的組織化。只有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成立像合作社這樣的經濟組織,才能實現產業的規模化,才能使農民真正具有市場勢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只有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才能真正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民的組織化需要當地或返鄉創業的經濟能人引領和牽頭,需要利用與本地契合的鄉規民約、風土人情等組織資源,需要完善組織內部的治理機制。

最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目的

(一)通過對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調查來獲知其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從而評估類似的農村經濟,最後上升到全國,循序漸進的瞭解當前農村發張形勢。

(二)找出所調查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途徑,調查農民的經濟來源,以及該地區農村經濟來源的總體模式和發展的趨向。

(三)通過對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調查和分析,找出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該地區按照地理優勢所忽略的某些經濟發展渠道。

(四)將調查分析後提出來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便於對該地區農村經濟模式進行完美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調查對象

農村羣體、經濟現狀

三、調查方法

1、調查問卷。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税、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各題均採用封閉式設計,要求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在各題所列的選擇項中選取一項,作為對該題的回答。

2、調查問卷的分發。調查問卷由指定人員在農村隨機分發,當場回收。回收率為100%。

3、數據處理。調查問卷數據由SPSS統計軟件處理。

四、具體調查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為20:13。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 從婚姻狀況來看,92%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 85%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為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對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三)關於農村教育程度的調查情況

此次調查,共調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員。從調查對象表中,我們知道了,14個人中,有3個文盲、9個人受過初等教育,2個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應該收到義務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總體上來説他們的文化素質都很低,但比較起過去幾年,相對提高。教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質低、

掌握科技的本領低、經濟發展就緩慢,甚至停滯。此次的調查是抽樣調查,對個別家庭進行調查,從而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地理位置來説__村離城鎮和縣區都不遠,有着優越的教育條件啊!但是為什麼教育成果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好呢?通過對部分家庭進行了訪問調查得知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條件困難,不能支付較高的教育費用。

2、學生本身不喜歡學習,或者對學習用處認識不當,厭學。

3、父母或者監護人對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而不允許孩子繼續求學。其實教育和經濟是兩個互為因果的問題。必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教育要從孩子做起,小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後備軍,提高小孩的教育勢在必行,當今國際國家的競爭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個國家發展的前途的好與壞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質有着很大的關係。國家現在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崗位,實行的“一村一大”給農民帶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種植方法,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經調查發現大竹村農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首先是農民收入不高,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質量最差的學校,因此孩子學到的知識就會很少,有時還會誤導孩子。其次是父母為了賺錢養家和支付孩子上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更不會給自己的小孩請家教輔導,還有的是農民自身沒有多高的知識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

鄉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五

一、基本情況

xx村地處洋河鎮區南部,全村19個村民小組。村有黨員97人,13個黨小組。全村面積7300畝,耕地6400畝,人均耕地1.3畝,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和玉米為主。外出打工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每年外出務工近千人,20xx年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為7200元左右。屬區定經濟薄弱村。

二、發展現狀分析

現有基礎

1、發展優勢

一:農業基礎比較好

人均耕地面積約1.3畝,每户耕地5畝多,耕地土質好,水利溝渠基本暢通,發展高效農業有基礎。

二:養殖前景比較好

土地資源豐富,農户儲存小麥和玉米比較多,給養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現有養雞、養羊、養豬、養牛專業户8家,養殖規模都不大,經濟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導和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農業有一定規模

目前已流轉土地400多畝,種植50畝大蒜專業户1家,種植350畝糧食專業户1家。

2、不足之處

一:為民服務能力較弱

村部黨羣服務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沒有村民活動中心,服務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設施比較落後

村莊內部道路未達到莊莊通,高標準農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橋樑破損比較嚴重,部分排澇溝渠破損形成堵塞,影響農業生產。

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積仍然是傳統模式的小麥和玉米種植,產量效益不高。工業方面基礎十分薄弱,只有一個傢俱加工廠,規模不大,工人素質不高,機械設備陳舊。三產服務業零星敲打,僅有幾家路邊小超市,幾家出售洋河小酒廠的散酒。

三、發展思路

洋河鎮是中國聞名酒都,是宿遷市經濟重鎮,圍繞洋河鎮酒都重鎮、生態旅遊特色鎮的發展定位,中興村將重點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項目經濟。

一是打造洋河鎮區南部特色鄉村示範點,圍繞村莊、道路、橋樑、溝渠、綠化等開展環境整治,美化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村組規範管理水平。

二是建設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園。在洋河全鎮生態高效農業發展規劃中,重點發展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和規模養殖畜禽,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實行“網上直銷”,打造蘇北傳統農業特色幸福鄉村。

四、具體舉措

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圍繞洋河新區“十三五”規劃,對現有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佈局,加強土地流轉,為專業化、規模化和生態化發展種養殖創造條件;統籌規劃村莊佈局,爭取整理土地800畝,用足用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鼓勵有條件的村民承包土地,進行專業化種植、養殖,發展規模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

2、改善發展環境

大力解決中興村到鎮區的交通建設問題,積極向新區和鎮彙報協調,利用新一輪村居佈局規劃調整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農村道路建設補助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修橋鋪路、維修溝渠。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發展環境,積極邀請企業落户中興村,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畜禽綠色食品“網上直銷”企業、木材加工業,帶動當地羣眾就業,轉移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3、強化村民的教育培訓

一是重點抓好農業新技術培訓工作。組織種養殖技術人員進農户、到田頭,手把手傳授新技術、新方法,讓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試,推廣蔬菜大棚種植和畜禽規模養殖,而後再帶動影響一批人。

二是是依託社區教育中心,發揮黨羣服務中心功能,開展農村社會學習型活動,通過廣播、發放宣傳資料、辦黑板報、定期讀書交流和召開羣眾會等形式,更新村民觀念,使黨的惠農政策宣傳多樣化,農技培訓講壇常態化。

4、加強村組幹部隊伍建設

針對在家老黨員多的實際,實行老黨員公開承諾制,發揮老黨員覺悟高的特點,做好政策宣傳、羣眾意見建議的收集和疏導、鄰里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村支兩委結合村實際,制定長遠發展方案,以發展高效農業為契機,整合集體資產資源,積極發展集體牽頭、村民廣泛參與的發展項目,推進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切實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及時出台優惠政策,既要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更要千方百計引導外出創業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資創業。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最佳範文 篇六

xx縣xx村以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抓手,以集體經濟增長、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探索了以“土地合作經營”為核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xx模式”。

主要做法

1、成立土地合作社。為確保土地合作經營順利推進,村支兩委在村民會議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引導成立了xx村土地合作社。在不改變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穩定所有權、保護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以組為單位與土地合作社簽訂協議書,將全村4205畝農田經營權集中到土地合作社,再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合作期限為11年,與“二輪延包”時限一致。土地合作社收益分配採取“保底分紅+二次分紅”的方式,保底分紅實行按人口分配,其中按“二輪延包”以來“有田有人”的300元/畝·年,“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按150元/畝·年,保底分紅之外的部分,再按土地承包權入股比例進行“二次分紅”。土地合作社將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所有者緊密聯結起來,為三者利益有效表達和矛盾協商解決提供了平台,較好地實現了“三權分置”後的責、權、利關係。

2、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xx村集體、土地合作社和本村村民出資成立的水稻、農機、蔬菜、花卉苗木、養豬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股成立xx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其股份結構為xx村集體以土地所有權、基礎設施、服務配套等折股為30%,土地合作社以全村土地經營權折股為20%,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籌資500萬元,佔比50%。全村4205畝農田通過土地合作社以300元/畝·年的價格轉租給營健公司,公司通過土地分租,提供農業綜合性服務,興辦糧食加工、水稻秸稈加工等,延伸發展二、三產業獲取利潤。公司的利潤按5:3:2的方式進行分配,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50%的收益,村集體獲得30%的收益用於發展集體經濟和村內公益事業,土地合作社獲得20%的收益,用於土地入股農户的“二次分紅”。

3、競價分租給職業農民。營健公司將農田按50—100畝劃分為聯片區塊,統一編號,明確範圍,按照公司對產業的統一規劃和要求轉租給本村的職業農民。公司與職業農民簽訂合同,職業農民按年度向公司交納土地租金和100元/畝的保證金。2016年土地租金為300元/畝,2017年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通過村民大會表決後,改為競價擇優流轉。擁有競拍權的對象限本村户籍,且參加了專業培訓的職業農民,起拍價為500元/畝·年,目前有意向承包報名的超過1萬畝。

4、建立農業市場化服務體系。為解決土地規模化經營後的生產管理問題,營健公司以專業化分工、市場化經營方式,着力構建農業生產技術技能服務、全程農機化服務、農資服務、烘乾倉儲加工服務、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等現代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目前已投資建成了xx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聘請湖南農大8位專家組成生態農業專家工作站,向職業農民提供各類專業化服務,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

xx村集體經濟盈利模式

通過股份合作經營,村集體可以從xx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得30%利潤。

1、服務體系盈利。職業農民承包土地的同時,購買營健公司所轄合作社的農資、農技、農機和烘乾倉儲等服務,既有效降低耕種成本,合作社又能取得盈利。2016年,服務體系盈利近50萬元,村集體獲得利潤分配15萬元。

2、經濟實體盈利。營健公司已經取得“農民田間學校”申辦資格,預計職業農民培訓經費每年上千萬元,利潤相當可觀,還將圍繞“農民田間學校”發展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2017年還啟動了峨山大壩農莊建設,村集體以自然資源佔股20%;成立了xx建築公司,村集體持股20%,形成源源不斷的利潤增長點。

3、產業延伸盈利。xx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培育品牌,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和旅遊農業,2017年全力建設水稻+龍蝦、蛙、鼈、魚1000畝生態種養基地和500畝水果採摘基地,實現產業集中連片發展,打造綠色生態的xx品牌,進而依託xx品牌發展農業觀光、民俗旅遊、水上娛樂等休閒旅遊項目,以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農產品由xx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負責加工、品牌打造和營銷,旅遊項目由公司進行業務培訓,整合接待資源,制定服務標準,最大限度發掘“xx模式”潛力,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和農民增收。

取得成效

1、糧食生產形勢全面好轉。開展土地合作經營之前,xx村人地矛盾突出,一方面是“有人無田種”,全村849人未分到田地,佔總人口的20。3%;一方面是“有田無人種”,90多畝田地“拋荒”,雙季稻不到種植面積的20%。土地合作經營有效解決了“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矛盾,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激發了種田的積極性。2016年,全村4205畝耕地全部實現雙種雙收(稻稻、稻油),雙季稻種植面積從800畝增至2800畝,水稻平均畝產達920公斤,糧食產量3500餘噸,較合作經營前多生產1400噸,增幅達66。7%。

2、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隨着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市場化水平提升。現有60户新型職業農民生產面積都在50—130畝,集中連片種植,實行統一標準,全面應用良種、良法、良技,享受xx營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從農資農技到加工銷售的全程市場化服務,水稻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59元,雙季稻畝均效益近1000元,“水稻+龍蝦”基地每畝效益達2000—5000元不等,高效、生態農業正在加快發展。

3、村集體和農民羣眾獲得感直線提升。在“xx模式”下,不僅探索了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的可持續增長,而且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了農民增收,201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1860元。同時,通過股份合作、民主決策的機制,進一步增強了村支兩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有效促進了村民民主自治進程,羣眾對村支兩委的信任、對村級事務的關注、對產業發展的熱情持續增長,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為xx今後的快速發展構築了堅實基礎。

最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 篇七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__年11月份,本人對所在地的村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採取座談的形式,對村民收入狀況進行了調查瞭解,並形成以下報告。

一、農户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户 户,其中:純農業户 户;半農半商的 户。其中,__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 户;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 户;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 户;調查顯示:當前,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户收入狀況分析

在此次調查的20户中,總人口103人,其中,除老人和學生以後有勞動力50人,在所調查的勞動力中,外出務工15人。在農户的收入構成中,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原始的生產模式,以種玉米等原始農作物為主,二是近年來主要發展和扶持的經濟作物,如芭焦玉、烤煙等,三是外出務工。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於外出務工和原始的生產模式的收入較少,來源於經濟作物的收入較多,其次近年來由於國家對農村的政策較好,如退耕還林、良種補貼等也在給一般家庭進行了貼補。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所在村的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經濟作物收入,從調查出的在家勞動人數佔總勞力人數近70%的比率來説也是如此;分析當前農户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20農户中,年收入1萬元以上的佔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户全年沒有結餘,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受傳統的生產模式所左右,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户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 無法更新生產觀念。就如一個新的玉米種子到來都有人以為沒有自已一直種的老品種增產,二是受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的限制,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80%左右, 無法提高生產技術;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儘管國家相繼出台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 同時還有儲多方面: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服務滯後;三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脱切,導致農民增收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加快交通幹線的建設工程,徹底改變我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現狀;

2、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3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區域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134n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