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城鄉經濟的差距不斷擴大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另外一方面,農村的勞動力卻有着較大的剩餘量,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的勞動力就不可避免的向城市轉移了,父母們為了經濟收入,奔向了城市,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村裏,由此,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旨在瞭解廣西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的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希望能瞭解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探討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助力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調查的對象主要是7-13歲的兒童,調查的範圍主要是在四聯村的各個分散的村屯,調查的時間是xx年7月15-7月19日,我們採用的調查的方法主要是隨機走訪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如下分析報告

一、四聯村留守兒童的基本生存狀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成長與國家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的不懈努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這個羣體進行關注。

本次調研的過程中我擔任我們組的組長,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統籌安排活動的主題及調查的安排和聯繫鎮團委。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較多,為了能夠更好地瞭解情況,我們首先採訪了四聯村的村支書呂超通支書。根據呂書記的瞭解,四聯村的留守兒童至少佔有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四十。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年齡較小的,集中在10歲左右。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現在絕大部分都是和爺爺奶奶那一輩生活的,父母長年久居在外,一年基本上是隻有春節才能回來一次。留守兒童都是靠近上學或是到親戚家上學的,主要考慮的就是方便照顧。以我採訪的大田面村屯為例,全屯一共是7户人,全部都為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們雖小,但是自理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有一户家庭,一個10的孩子自己不僅能煮飯,而且還照顧一個5歲的小弟弟,生活雖清苦一點,但是從與其交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個人感覺還是開心的,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父母能常回家看看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在四聯村的其他地方,還有挺多這樣子的自然村,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們的基本生活主要還是靠自理。一方面,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孩子過早的承擔了本應是以後應該承擔的責任,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二、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及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與中國農村人口占絕大部分息息相關,但是深入探討之後發現留守兒童出現的原因並不複雜,具體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兩點。

第一,外出工作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四聯村村屯較多,呈分散的狀態。從地理位置看,四聯村絕大部分都處於山區,是距離鎮上最遠的一個村,又是最後一個鋪上水泥路的一個村莊。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得村民們感受到單憑家裏的幾畝地是無法支持家裏的全部生活支出的,粗略的統計一下,我村的家庭幾乎至少有五口人,隨着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種田所得的收入較少,而且我村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庫區的,每年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收入也不穩定,這無疑會對家庭收入單一的家庭來説增加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外出打工成了村民們的一個普遍的選擇。外出務工在同樣的勞動強度之下所獲得的收入是農業收入的許多倍,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的支持家裏的日常生活支出了。村民們的大部分支出其實是主要集中子女教育投入。現在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了,農村的學子們如果沒有一個家人經濟上的穩定支持,大學難以繼續就讀。加之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農村的學子也有點絕望了。因此,父母們不遠萬里,外出打工時必然的,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發展趨勢。第二,因工作需要頻繁外出。有一些家庭他們的父母卻不是外出打工,而是因為工作需要頻繁出差,例如,父母一方是司機的話就要經常出去了,家裏的子女就相當於是留守兒童了。第三,家庭離異。這一部分在四聯村較少,比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留守兒童沒有了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母的關愛,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調研發現,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代溝”較為明顯。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都是隔代監護類型的,常年遠離父母。爺爺奶奶比較愛護自己的孫子女,甚至是過於溺愛。這也助長了孩子的任性的脾氣,也會給日後的成長帶來一些影響。由於長年遠離隔代親人與孫子女相隔較遠,有些觀念和現在的孩子不相符合。第二,呈現出內向的特點。大部分的孩子在多人的場合下表現出害羞的的特點,不願説話。第三,厭學情緒明顯。孩紙們在學校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邊。由此得知,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此是具有一定的相關度的。

三、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解決措施

留守兒童的成長關乎着祖國的未來,解決其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結合四聯村的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解決。

第一,國家要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長期以來,我國主要存在兩種經濟結構,即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這種二元結構,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例外。xx總理就任後提出“克強經濟學”,其核心就是要在突破二元的結構,走出第三條道路,即新型城鎮化。這也可以稱為“三元”結構。在“三元”結構的構架下,農民就近城鎮化,就近就業無須背井離鄉就能獲得和外出務工一樣的收入。如此一來,父母們勢必會放棄到千里之外工作,而選擇迴歸“本土”。第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漁業。四聯村山地比較多,水四聯的山地坡度不高,符合35度的適合耕種的坡度。地處亞熱地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非常適合發展經濟林。另外,四聯水庫面積比較大,庫區水質較好,天然無污染,符合漁業發展的條件。第三,鼓勵父母親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希望父母們在賺錢的同時多多關愛一下自己的孩子。第四,民間可以成立一些志願服務社團的組織。志願為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做一些學業上、心理上的等的輔導的幫助,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與此相適應,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時是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因此也必須在時代的發展中解決。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是祖國的少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依賴祖國的少年。關愛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以及解決的方法難免會有缺陷,敬請諒解!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22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暗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説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説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3篇】關於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調查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台,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為及時瞭解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分析在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境,進而尋求改進對策。筆者以河北省xx市為調查對象,對轄內金融機構、有代表性的30户涉農企業及50户農户進行了重點調查,結果顯示,縣域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顯現,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視的問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一、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一)支農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較為複雜,需要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從縣域實際情況看,政府的職能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尚未建立運轉規範的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對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機制,金融機構不能及時瞭解財政支農的資金投向和投量,更談不上做好配套資金的發放工作,金融支農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據調查,縣域金融機構支持新農村建設普遍行動遲滯、進度緩慢,在年度工作規劃中既沒有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在實際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農的具體行動,呈現政府倡導、人民銀行吶喊、金融機構無動於衷的格局,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導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難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務

(三)信貸投入不足,資金供求矛盾突出

(四)金融服務主體單一,支農範圍狹窄

從縣域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看:商業銀行雖然具有資金、網絡等方面的優勢,但是,這些服務還沒有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對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不能提供電子結算、信貸管理、業務諮詢、政策指導為一體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業銀行早已偏離農字軌道,將經營重點轉向支持大城市、大企業和大項目;農發行僅限於對國有糧棉油收購流通環節提供信貸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服務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但農村信用社主要辦理存款、匯兑、代收税費、代付糧食直補資金等業務,在滿足農村資金需求上顯得勢單力薄,只向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發放了少量貸款,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多領域、多層次的信貸需求。據調查,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及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對農村教科文衞、通訊、農民工技術培訓、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還基本沒有涉足,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務後勁不足,難以形成支農長效機制

二、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建立支農聯繫制度。政府牽頭建立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組織機構,形成地方政府領導、金融管理部門推動、金融機構落實、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構建運轉高效的信息溝通交流平台,做到金融支農和財政支農同安排、同部署,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同時,協同人民銀行建立金融支農監測和考核制度,加大獎懲力度,調動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二是人民銀行要發揮協調督導推動作用,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特色和重點,研究提出具體的工作思路和階段性的工作目標及措施,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加大支農力度。三是縣域金融機構要看到國家公共財政向農村轉移、工業反哺農業,全面建設農村小康,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和業務發展機遇,將支持新農村建設納入本行的長遠發展規劃,發揮積極性,增強主動性,加快業務創新,增加信貸投入,實現支持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二)增設營業網點,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只有在農村設立適量的營業網點,才能使金融機構真正融入農村經濟發展的大潮,因此,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使其在體制、機制和服務方式上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一是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堅持服務三農方向不動搖,發揮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二是擴大政策性金融業務範圍,農發行應當將重點由支持糧棉油收購逐步轉向支持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來。三是發揮農行縣域商業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根據農行股改往下走的原則,適當增設農村營業網點,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和農村小城鎮建設,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比重。五是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推動民間金融陽光化,使其成為農村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六是在條件成熟的農村鄉鎮,引導成立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等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實現農村金融主體的多樣化,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向縱深發展。

(三)擴寬金融服務範圍,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縣域金融機構要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樹立在競爭中求協作,在協作中謀發展的意識,找準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最佳切入點,發揮自身優勢,實行錯位競爭,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二是商業銀行要樹立小客户、大市場經營理念,充分發揮資金和人員優勢,積極研發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業務品種,滿足農民發展高效農業、辦企業等多樣化資金需求,緩解農民貸款難、擔保難問題。三是積極貫徹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加大信貸投入,優化信貸結構,改善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四是擴大支持範圍。不僅要加大對農村種植、養殖等生產領域的資金支持,還要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事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信貸投入,全方位支持新農村建設進程。

(四)完善制度,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

一是構建支農信貸資金的風險管理和利益補償機制。對於金融支農信貸投入,可實行風險由國家分擔,損失由國家彌補,經營能力由國家補償的政策。財政應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切出一塊資金,建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揮地方財力的激勵作用。二是商業銀行要根據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適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建立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授權授信機制,保障對新農村建設的信貸投入。三是完善資金迴流機制。對縣域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新增存款,要硬性規定一定比例反哺農村。四是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建立由財政、税務、工商、金融機構等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多方聯動,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儘快補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短板,形成縣域資金聚集的窪地效應。

【第4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下面是為您準備的2022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後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一:

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分析及對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二: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説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為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5篇】農村殘疾人貧困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縣委、縣政府提出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奮鬥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使遠安縣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城鄉建設、生態文明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為全縣人民奔向美好的未來指明瞭方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是殘疾人。近些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相對來説、農村貧困人口不斷下降,農村殘疾人貧困問題逐年減少,解決民生問題已是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日益重視的問題。

一、殘疾人的基本情況

我縣地處西山區,是一個山區小縣,有各類殘疾人17000人,佔總人口的8、6%,平均每四個家庭有一個殘疾人,全縣殘疾人按類別劃分具體情況為:視力殘疾2876人,佔16.92%;聽力殘疾3716人,佔21.85%;言語殘疾269人,佔1.58%;智力殘疾1541人,佔9.07%;肢體殘疾4736人,佔27.86%;精神殘疾1361人,佔8.01%;多重殘疾2501人,佔14.71%。其中農村殘疾人15300人,約佔殘疾人總數90%。從空間分佈上來看大部分殘疾人分佈在邊遠山區,越是交通閉塞的邊遠地區殘疾人比例越大。從經濟收入上來看全縣殘疾人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一是達到小康和正在向小康發展的。這部分殘疾人素質較高,有職業、有技術、有自己的產業,多集中在城鎮,生活富裕接近小康。在縣殘疾人中約佔20%;二是基本脱離貧困解決温飽問題的。他們殘疾程度較輕,辛勤勞動,從事庭院種植養殖、或是手工業修理服務、或是在外打工,能夠維持温飽但仍徘徊在貧困線邊緣。他們約佔50%;三是長期貧困殘疾人約佔30%。多是重殘人或是一户多殘或老養殘,他們或是看不見、或是不能行走、或是智力障礙,喪失了勞動能力,多年積貧,常年靠救濟。

從數據顯示、自然分佈、自身條件分析,不難看出農村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與一般健全人相比,差距比較大。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貧困數量大。據統計納入農村低保5001人,其中殘疾人1726人,佔30%。隨着小康進程的加快,殘疾人與健全人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相對貧困的人逐漸增多,殘疾人受自身綜合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返貧都會加大貧困殘疾人數量。二是貧困程度深。全縣1000元收入以下的家庭可以説全部為殘疾人家庭。儘管各級逐年加大貧困殘疾人的救助、幫扶力度,但對一些無任何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維持基本生存。

二、存在的問題

1、殘疾人生活生存質量差。首先最直觀的是住房質量差,農村住房有三種類型,一是預製樓房,二是土木結構的新房,三是多年的老土房。殘疾人大都是居住在舊土坯房裏了,“危、破、陋”是其特點。近幾年來、在全縣殘疾人危房改造中,已解決了近200户,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改造。其次是生活質量差。按我國貧困線標準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來測算,我縣十分之一的殘疾人處於極度貧困,十分之二的殘疾人處於一般貧困,此外,還有生活雖然有了改善,但脱離了外界的幫助無法實現自我發展仍然徘徊在貧困邊緣。走進殘疾人家庭,多數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電視、電話、家庭影院這些當代已普及的文化生活家常電器,對殘疾人來説是奢侈品,因為温飽尚未解決的他們,最有吸引力的是柴米油鹽。它們所考慮的是不捱餓,不受凍,如何能吃飽穿暖的問題。其三是看病難。殘疾人是不能得病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餘錢看病吃藥。得了病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這殘疾人是家庭主勞,那麼又病又殘的他們就只能等着救濟了。

2、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整體素質差。1.7萬殘疾人中文盲佔三分之一,大多是老年殘疾人及重度殘疾人;在中青年殘疾人中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的人還佔不到半數;適齡的殘疾少年兒童我縣統計約250人,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只有230人,入學率佔92%,但輟學率高,能接受大中專教育的,15300人中約有大中專學歷的也就是近百人,大多是自學成才,而且其中有些是健全人轉為殘疾人的。真正能夠考上高中接受大中專教育的殘疾人寥寥無幾。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普遍封閉、保守、落後,整體素質低下造成精神貧困。這樣因物質貧困造成了精神貧困,又由精神貧困反過來加深了物質貧困。惡性循環的鎖鏈束縛了殘疾人,長期不能掙脱貧困。

3、殘疾人社會就業難、且面窄。首先是因為殘疾人素質低下,又有身體功能缺陷的企業技術殘疾人中,實現就業的不足60人,且以自謀職業為主。其次是社會存在偏見,不少單位寧可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安排殘疾人就業,有的單位既不安排殘疾人就業又不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將法定責任和義務置之不理,因此,殘疾人就業率和就業保障金收繳率都低。

三、消除貧困的途徑及對策

要消除殘疾人的貧困狀態,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殘疾人扶貧納入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來統籌規劃,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殘聯組織、社會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體制。探索切實可行的辦法,化解各種難點,帶領殘疾人共同致富。途徑及對策如下:

1、強化殘疾人基層工作。發揮殘聯的組織作用,作為“代表、管理、服務”的基層組織,要強調“理念人性化、職責規範化、工作制度化”。必須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好務,必須建立科學規範的運作機制,操作性強,職責明確,工作體系完備,網絡健全,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努力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目標。

2、加強投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着力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是改善其生存生活狀況的重要前提。一個人如果看不見,不能行走,你能叫他做什麼?要解放他們的生產力必須首先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康復,恢復一定的身體功能讓他們自食其力。而康復是有時效性的,是一項搶救性的工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康復,那麼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永久的負擔。按照“十五”計劃綱要,康復經費應按人口總數0.5%預算,我縣只有0.1%,比例偏低。政府應加大投入,培養康復技術人員,建立基層康復網絡,逐步使康復社區化,實現人人享有康復的目標。

3、加強殘疾人就業工作力度。就業是解決殘疾人貧困的根本出路。一要堅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鞏固已就業的殘疾人的崗位,適當調節一些公益性適合殘疾人的工作崗位讓有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建立社區殘疾人就業基地,鼓勵和扶持殘疾人積極自主創業、個體開業。二要加強殘疾人保障金的徵收和管理,拿出部分資金獎勵和扶持安殘單位和自強殘疾人典型。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殘疾人職業培訓網絡,每年有計劃,定期培訓服裝縫紉、家電修理、計算機、盲人按摩和各類種、養殖業的技能,不斷提高殘疾人的勞動技能。三是以收促安,對部分單位或企業既不繳納殘疾人就業保證金又拒不安置殘疾人就業的,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徵收殘保金,達到以收促安的目的。

4、要加強殘疾人文化教育。治窮必先治愚,殘疾人文化素質低,必須加強教育提高其文化層次。現代社會的競爭就是文化的競爭,沒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在競爭中只能處於弱勢。必須從青少年殘疾人抓起,一要努力提高義務教育入學率,做好隨班就讀工作,加強對特困殘疾學生的救助和生活補貼,對考入高中和大中專的殘疾生實施獎勵。二要加強特教工作。扶持擴展特教項目,發展手語教學、語言培訓、智力培訓、家長培訓,擴大就學面,讓更多的殘疾兒童能進學校接受教育。

5、建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以及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殘疾人家庭應當採取納入低保救濟。一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如二級以上的重度殘疾人)需要家庭成員護理的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和城鎮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另一方面,探索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鼓勵志願者、社會各界合力扶殘。再次,積極探索對精神病患者、智力殘疾及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服務,以解除殘疾人家庭負擔,減少社會危害性。

總之,改變殘疾人貧困落後的現狀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單靠那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同心協力才會做得更好。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決策下,我縣殘疾人一定會擺脱貧困和全縣人民一道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6篇】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1.機構行政化

中國農村現階段教育主管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與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之和與教師之比是1:1,就是説一個教師在上課,後面就有一個領導在監視着。人多,機構就多,部門就多。不管理是不作為,換句話説,管理管理,不管就沒人理。管理了,事務就多,文件就多,會議就多。很多學校安排了專門參加會議、領取各種文件通知的專職駐城辦事人員。有人統計了一下,教師一半時間在課堂,一半時間要應付各種會議、檢查、達標、驗收。兩個一半,這樣算起來,農村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説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麼?教書、育人,教師的事。領導是什麼?不教書,不育人,育教師。所以教師要想生存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教好書,指哪幹哪;二是要有個領導做保護人,潛規則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書不難,多學習,多交流。不被育就難了,那麼多的領導在監視你。所以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大多也分為兩類:一是老黃牛,別思想二是奴隸化,想方設法變成主子。這樣算來,教師隊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龐大的,鋼架的,而且後勁十足的教育管理機構,還能融下多少自主、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呢?教育管理部門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發文,培訓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按章辦事,按文辦事,辦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學行政化

教學行政化表現為:一是為分二是為了作業,上面佈置下來的課題要完成,條條框框要完成,上傳下達傳遞給學生。三是龐大的作業量,龐大的班級學額,龐大的課時數,教師能應付就高手了。還什麼自主呀,都自主就鬧翻了天了。

【第7篇】2022年6月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站為大家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閲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説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説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8篇】農村幼兒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一、農村幼兒教育現狀調查

xx鄉位於縣城長江北岸,東、南、西三面臨江,與榕山、合江、佛蔭隔江相望,北與望龍鎮接壤,幅員面積74平方公里,轄12個村、1個社區,人口41000人,其中,3至6歲適齡幼兒2787人。 全鄉有公辦幼兒園7所、民辦幼兒園11所。鄉內在園幼兒1075人,其中公辦854人、民辦721人。外地入園幼兒約500名。3至6歲適齡幼兒在園合計1575人,毛入園率僅有58%,還有約1200名3至6歲適齡幼兒沒有入園。

二、農村幼兒教育問題分析

(一)佈局不合理。

我鄉有12個村(社區)、幅員面積74平方公里,全鄉有18所幼兒園,平均每個村(社區)有個1.5個幼兒園,平均每4平方公里有1個幼兒園。但是,由於幼兒2 園布點不合理,鄉政府所在地白米場附近就集中了5所幼兒園,加之農村人口分散居住,導致多數適齡幼兒上學路途遙遠,必須由家長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選擇不來入學。

(二)條件簡陋。

除中心校幼兒園外稍好一些外,全鄉幼兒園,無論是場地、房屋、設備、設施都很落後,多數民辦幼兒班都是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編在一起。沒有教具、玩具,更沒有開啟孩子智力的遊戲場所和設備。離家長的願望和要求差距很大,遠遠不能適應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

(三)師資薄弱。

全鄉有幼兒教師29名。其中,專科學歷3人(1人為幼師專業)、高中學歷19人、國中及國中以下7人,30歲以下10人、30——40歲16人、40歲以上6人。幼兒教師來源和身份構成複雜,有在編國小教師或職工、退休教師、辭退民辦教師、臨時代課課教師、村婦女主任、社會自主就業人員等,師資素質、能力參差不齊。

(四)管理鬆懈。

一方面,全鄉統一管理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全鄉有幼兒園18所,有13所獲辦園許可,其餘正在辦理。其中,直屬中心校、完小的幼兒園4所,由中心校、完小代管的村國小幼兒班3個,民辦幼兒園11所,鄉中心校對民辦幼兒園進行安全監管,業務指導、培訓很難開展。另一方面,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在教育、保育、安全、後勤等方面的管理較差,有的甚至只能算得上一個把幼兒集中起來玩耍的場所。

(五)觀念落後。

一是幼兒教育觀念淡泊。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普遍、足夠的重視。多數幼兒都是隔代監護,家長讓幼兒入園接受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二是“國小化”傾向嚴重。直接向幼兒教授國小才應接受的知識,嚴重違背了幼兒生理髮展和心理特徵,對孩子未來的學習信心、興趣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導致有的孩子從小就對學校不感興趣,因為學校沒有幼兒應有的快樂可言。這一方面是由於幼兒教師沒有掌握幼兒教育的特殊任務、方法技能造成的,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由於家長不懂教育規律、望子成龍心切,甚至給幼兒教師施加壓力造成的。三是“託管化”現象突出。較多的幼兒園沒有注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智力潛能開發。基本等同於一般性的幼兒託管所。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鄉在園幼兒多數在園內午餐,部分民辦幼兒園收取午餐費,但總體來説飯菜質量較差。鄉內在園幼兒1575人,僅有牀位200多張。幼兒身體發育所必須的營養、休息得不到應有保證。

三、農村幼兒教育對策思考

(一)合理規劃布點。

按照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從產業佈局、公共基礎、政策扶持、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入手,積極有為地引導人口向城鎮、中心村集聚,把標準、規範的中心幼兒園和村級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鎮、中心村規劃,優質、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各種公共服務,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

(二)建設師資隊伍。

一是將農村幼兒教師培養納入中職、高職和師範院校招生計劃,享受國家有關優惠政策,加大幼兒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滿足農村幼兒教育的需要。二是公開招考、錄用一批農村幼兒教師,充實到鄉鎮中心幼兒園、中心村幼兒園。三是將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納入繼續教育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考核地加強幼兒教師培訓,對具備從事幼教工作基本條件的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崗位培訓、頒發證書,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幼兒教育方式方法、幼兒教學內容等的培訓,防止幼兒教育“國小化”。四是要從社會保障、工資水平等各方面切實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待遇。

(三)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幼兒教育經費的投入,至少每個鄉鎮應建設一所標準、規範的中心幼兒園,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民間資金興辦幼兒園。

(四)建立標準規範。

要從場地佈局、設施設備、師資配備、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質量評定等各個方面制定適應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標準規範,並嚴格執行,遏止非法辦園、辦班的現象。

(五)實行歸口管理。

為了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應該進一步落實責任機制、調整利益分配,以鄉鎮中心校、完小管理為責任主體,管理、指導、示範輻射區域內的幼兒園幼兒教育工作,但必然注重幼兒教育的特殊性,實行國小教育與幼兒教育的差別化管理,儘量避免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傾向。條件具備後,再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鄉鎮中心幼兒園、村級幼兒園,由鄉鎮中心幼兒園進行統一管理、指導、示範,有效杜絕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 讓每一個幼兒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國家發展幼兒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標,農村幼兒教育是我國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就談不上全面提高我國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將直接關係着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關係着我國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甚至關係着中華民族的興衰。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XX-2020年)》提出:要明確政府職責,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要實現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各屆共同努力。

城區幼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第9篇】農村勞務輸轉工作現狀調查報告

一、勞務輸轉現狀

所調查的6鄉18村共有109個村民小組,4106户1.9萬人,現有勞動力8270人,耕地6.1萬畝,人均3.2畝,現有果園1.7萬畝,飼養大家畜 3930頭。調查顯示,2022年,18村共輸出勞動力2030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24.5%,户均輸出0.5人,實現勞務純收入1442萬元,農民人均增收757元,佔當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6.4%。

(一)勞務輸轉規模。調查村xx—2022年三年來輸出勞動力分別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體上人數呈現小幅下降趨勢,年均遞減 3.6%,輸出人員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區貧困村。但靈芝鄉苗堡、原安鄉喬岔、水股、雷大安樂、曹河等果品產業發展滯後的部分山區村勞務輸轉人數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勞務仍然是實現其增加收入的主導產業,佔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勞務輸轉人員構成和輸入區域。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佔81.3%,女性佔18.7%;年齡構成上,18—35歲佔52.6%,35—45歲佔 38.5%,45歲以上佔6.1%,18歲以下佔2.8%,整體上中青年男性勞力是勞務輸出的主流,但45歲以上務工人員主要來源於山區貧困村;從文化程度上看,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86.5%,高中(含中專)及以上佔13.5%;從就業地點看,主要分佈在省外寧夏、新疆、內蒙、北京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省內蘭州、靜寧等地。

(三)勞務輸轉方式和從事的行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勞務輸轉從自發無序的流動,逐步開始向有組織、上規模、有序化、市場化的輸轉方式轉變。有組織輸出和縣內“北勞南移”的勞務輸轉人員比例開始增長。據調查,2022年,有組織輸出佔輸出人數的5.2%,較xx年的3.1%提高了2個百分點。但自發性輸出和親朋介紹輸出仍是我縣目前勞務輸轉的主要方式,分別佔輸出人數的61.2%和33.6%。在務工行業種類上,輸出人員主要從事建築、工業、加工、餐飲、家政、汽車駕駛、社會服務等行業為主,以泥瓦工、技術工、縫紉工、服務員、保安、保姆、司機等職業為主。調查數據顯示,建築行業佔73%,工廠技工和服務行業佔14.7%,其它行業佔12.3%。

(四)勞務輸轉人員培訓、就業時間和維權情況。在就業時間上,2022年,在外就業6—12個月的佔輸出總數的57.7%,務工兼務農,就業時間在6個月以下的佔27.2%,一年以上的佔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鄉鎮的務工人員就業時間普遍在6—12個月內。在就業培訓方面,培訓後輸出的不到輸出總數的2%,主要以職教中心等機構培訓的初高中畢業生為主。在權益維護方面,勞務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約有90%的務工人員就業時僅簽訂了口頭合同,書面合同簽訂者僅10%左右,在勞動保障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劣勢地位,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調查中出現的5位工傷人員中,用工方僅為他們開銷了醫院費用,補全了工傷期間工資,對於後期治療和勞動保障等一系列問題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農村勞務輸轉工作對城鄉經濟發展產生着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就我縣西北部、中南部山區兩大貧困片帶的勞務輸轉工作而言,在幹部羣眾的重視下,一年一度頗具規模的勞務輸轉隊伍,正在拓寬農村生產力發展領域,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調查顯示,勞務輸轉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勞務收入明顯增加。近年來,勞務輸轉已成為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是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一條捷徑,勞務收入已是農業和農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調查的18村,xx—2022年三年分別實現勞務純收入1164萬元、1258萬元和1442萬元,務工人員人均勞務純收入分別為5141元、5859元、7103元,無論總收入還是人均收入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當然,務工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與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變化,用工單位普遍提高工資待遇有關,據統計,近三年農民工工價依次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調查的靈芝、原安、雷大3鄉9村2022年勞務輸出 1264人,實現勞務純收入829.4萬元,農民人均勞務純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鄉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收入水平看,基於外出就業時間長短,中南部較西北部務工人員人均勞務純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改善。近年來,許多農民靠勞務收入修建了新房、購置了家電傢俱和生產工具,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勞務收入彌補了農業投入的不足,大部分農户實現了勞務脱貧,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加快了脱貧致富步伐。城川鄉陳馬村2022年勞務輸出260人,勞務收入200多萬元,63%的農户依託勞務收入修了新房或對舊房進行了改造,擁有手機200多部、安裝固定電話78部,有摩托車、三輪車、旋耕機等140多輛(台),通過勞務脱貧50多户、232人。該村五社李世軍一家8口人,2人長期在外打工,近年來年均勞務收入3萬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間,購置摩托車1輛、手機2 部,家電一應俱全,引進基礎母牛3頭,新發展果園4畝,依託勞務收入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發展載體。

(三)羣眾觀念和素質得到轉變和提高。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入城鎮務工,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進而則增強了商品意識、市場意識、法制意識和勞動技能,最終將改變過去死守一業、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傳統觀念。在此過程中,通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和現代文明的薰陶,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並逐步成長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新一代勞動者,其結果自然是減輕土地生態負荷,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調查統計,64%的家庭自覺履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現象明顯減少;勞務人員法制意識明顯增強,自覺遵紀守法,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主動求助有關機構進行維護,儘量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適應能力明顯提高,調查村約有186户整户外出就業家庭,勤學苦幹,掌握一定技能後,在外站穩了腳,帶着家屬、親戚、朋友務工創業,過上了殷實的異地生活。

三、存在的問題

1、富餘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主要表現為:文化程度低,國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6.5%;專業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務工人員從事的工種僅侷限於各種粗重的體力勞動和機械性勞動,與當前勞動力市場由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的要求很不適應;部分富餘勞動力安於現狀,寧可在家閒散受窮也不外出務工,既影響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也制約了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2、勞動力市場和管理機制不健全。勞動力市場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縣、鄉(鎮)勞務機構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工作機制未完全理順,勞務信息的蒐集、整理、發佈覆蓋面窄,時效性差,工作效率低。專業中介組織稀少,為農民外出務工服務的中介服務、信息反饋和跟蹤管理工作微弱。勞務市場和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與當前勞務工作需求極不對應。

3、農民工合法權益難以有效維護。農民工維權方面的體制和政策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於勞動力轉移的自發行為較多,缺乏跟蹤管理。農民工法制意識比較淡薄,用工單位沒有認真執行勞動合同法,不簽訂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剋扣農民工資、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民工的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工傷和職業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勞動糾紛時有發生。

4、勞動力培訓和組織輸轉不到位。勞動、農業、教育等部門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農民工培訓資源管理比較分散,投入少,規模小,與農民工培訓的需求相差懸殊。有組織輸出規模小,組織輸轉工作不到位,致使務工保障和跟蹤服務等一系列工作無法到位。

5、勞務輸出致使潛在矛盾出現。勞務輸出產生空巢家庭,孩子監護教育出現空檔,爺爺奶奶隔代教育,溺愛多於管教,留守兒童的管理教養存在很大風險,不利於農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並且老人撫養不能到位,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荒蕪,新農村建設主體力量也顯得不足。

四、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拓展勞務輸轉空間,圍繞產業開發,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一要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瞄準沿海發達地區和周邊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省區,積極開拓新的勞務基地,加大有組織輸出規模,鼓勵技能型、智能型、專業型勞務人才大規模輸出,切實提高輸出質量,增加勞務產業效益。二要充分結合我縣實際,圍繞產業開發,積極開展北勞南移工程,擴大縣內輸轉規模。要促進北勞南移規模,必須加大果品標準化生產規模,拓展延伸果品專業村、專業鄉和專業經濟帶區域,大規模引導農户進行果品標準化生產,提升果品質量,標準化生產規模加大的同時勞動需求量相應增加,縣內勞動力輸轉就業空間增大,無疑會帶動周邊鄉鎮富餘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有利於果品和勞務兩大產業的共同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潛在問題的有效解決。同時,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種養業基地建設規模,拉長產業鏈條,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民爭取更大的就業空間和利潤空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三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快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強化職能,提高效益,加快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建設。一要加強各級勞務機構建設,強化工作職能,提高工作效益,搭建信息平台,儘快形成縣、鄉、村三級上下聯通、覆蓋面廣的勞務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把各種勞務信息傳輸到基層和農户,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開展勞務輸出和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切實形成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勞務輸出工作網絡。二要扶持建立和完善勞務協會等中介組織。鼓勵和支持涉農部門、經濟實體和社區積極興辦各類中介機構,鼓勵創業人員、農村能人、勞務經紀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創辦集信息收集、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有序輸出為一體的農村勞務輸出組織,健全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中介機構和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的勞務輸轉體系。通過政府的主導和市場運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勞務組織化輸出格局,提高勞務效益。

(三)積極維護農民工權益,不斷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以宣傳和貫徹《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為切入點,加強對縣內勞動用工單位的監察執法力度,提高勞動合同的簽訂率。認真執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民工工資的清欠力度,為全縣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督促用工單位依法將務工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範圍,並積極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同時,政府主導,中介組織、民間組織及羣眾積極參與,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權益維護和保障力度。

(四)發揮勞務機構的主動性,進一步抓好返鄉創業工程。加強與外出務工人員特別是成功人士的銜接溝通,大力宣傳靜寧優惠政策,利用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他們獲取資金後回鄉落地生根,創辦、經辦企業和經濟實體,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使返鄉創業在勞務輸轉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總之,勞務輸轉工作量大面寬,各級組織和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勞務輸轉對農村經濟工作產生的深遠意義,要看到勞務輸轉有利於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困難,應把此項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的戰略任務,常抓不懈,切實抓出成效,為構建小康靜寧、和諧靜寧、活力靜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10篇】2022年6月關於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本站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閲讀!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22年8月底到2022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説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説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第11篇】2022關於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課外閲讀是語文閲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語文閲讀能力和提高學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正確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一、二年級階段學生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三、四年級階段的要求是“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五、六年級階段要求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閲讀在國小的語文教學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發展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課標》在“教學建議”中還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然而,由於國小生的課外閲讀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問題也很多,距離《課標》的要求還很遠。尤其是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存在的問題更突出,為了更好的瞭解農村陔子的閲讀情況,我對本校中高年級隨機選取100學生的閲讀情況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的目的:

一是瞭解我校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現狀。

二是通過調查,瞭解影響學生課外閲讀的因素,以利於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揚長避短,提高教學質量。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我校課外閲讀的現狀及其形成原因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課外閲讀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

1、學生課外閲讀量少。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讀過的課外書很少,其中沒有讀過課外書的佔27%,讀過2—5本的佔68.3%,讀過10本的佔4.7%。

2、學生閲讀興趣不高、能力低下。通過調查發現,喜歡課外閲讀的佔23%,絕大多數學生讀課外書只看情節,走馬觀花,能夠“查字典或問別人弄清意思”的佔10%,“作讀書筆記”的佔5%。

3、學生課外閲讀資源貧乏。調查發現,部分有閲讀的興趣的同學家中藏書5本以上的佔10%,2本以上佔53%,沒有藏書的佔37%。有44%的同學父母認為課外閲讀用處不大。

(二)出現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課外閲讀缺乏興趣

一直以來,“課外書”被認為是“閒書”,對提高學習成績沒有多大作用,沒有閲讀的興趣。同時,學生的課外閲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是在教學活動中,大多數語文教師對學生課外閲讀漠然視之,讀也是放任自流,使得學生不會讀。久而久之,學生對閲讀漸漸失去了興趣,更談不上養成課外閲讀的習慣。

2、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書籍匱乏。首先是學校藏書數量少,內容陳舊,而且大多數學校圖書室未向學生開放,學生想讀書卻無處借閲.其次多數學生家中沒有圖書,學生放學回家想看書卻無書可看,再加上有好多家長認為課外書是“閒書”。

3、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各級學校教師不能給學生提供閲讀的條件和機會,一味地應付抽考、會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語文和數學兩科的課業學習上,課外作業擠佔了學生的課餘時間,就連節假日也要對付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想讀書哪裏有時間和精力?同時,許多家長也認為讀課外書籍影響學習,因此,不讓學生看課外書,一旦發現,輕則沒收,重則毀掉,學生在家裏想看書也不敢看。

四、調查總結

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現狀可能改變的辦法有以下幾點:

1、培養興趣:不同的學生其閲讀興趣也隨之不同,所以教師不僅要熟知圖書的內容,更要加深自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圖書時才能遊刃有餘。在國外,如果孩子不喜歡閲讀,人們不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而把原因歸結為家長和老師沒有為他創設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沒有發現他喜歡和感興趣的閲讀材料。那我們,要使學生的閲讀成為“悦讀”,該怎麼做呢?有愛看書的父母,才有愛看書的孩子。”家長讀書、看報、上網無疑是孩子無聲的榜樣,在家長的潛移默化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更愛看書,寫作能力也強。如果家庭中缺乏讀書的氛圍,怎麼指望孩子喜歡看書呢?這種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家長自己放棄學習的情形目前在我校一些家庭中並不鮮見。

2、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建設,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為農村中國小配套足量的圖書,建好圖書室、閲覽室,使學生有足夠的課外閲讀資源.

3、各級學校領導、教師應轉變觀念,努力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形勢,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這些都有賴於學生的課外閲讀,因為課內學習畢竟是有限的。

4、科任教師要重視對國小生課外閲讀的指導.首先應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會有閲讀的內部動力。其次要進行閲讀指導。一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課內、課外閲讀的關係;二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書,鼓勵他們多讀好書;三要讓學生每天花一定時間讀書,養成習慣;四要做好讀書筆記;五要定期舉行讀書會,讓學生交流讀書體會。

5、學校應積極與家長聯手,從改善家庭環境、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入手,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氣氛,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提高孩子的閲讀能力.例如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的閲讀現狀,同時瞭解孩子在家中的閲讀情況。教師也應經常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家訪,瞭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在家中的學習生活和課外閲讀等情況,教師與家長應該多溝通,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第12篇】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現狀調查報告

摘要:通過對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現狀的調查分析,在歷時近10年時間的探討、嘗試與實踐的基礎上,認定決定農村國中留守孩子是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管理,而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管理,關鍵又在於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自我管理,並從中摸索出一套能適合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的模式。

關鍵詞: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分析;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自中國億萬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務工那天起,中國小校園裏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羣體留守孩子。接下來是政法界傳來一組組令人震驚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數據,青少年違法犯罪率直線上升!而在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而這些違法犯罪的留守孩子,又絕大多數是國中留守孩子。從此,留守孩子成了問題孩子的代名詞。接着,全社會都開始高度關注:呼籲學校重視,家庭重視,社會重視!

那麼,真正值得家庭、學校、社會關注留守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二、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現狀及分析

從這4個調查統計數據表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現狀主要存在以下6個問題:一是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無規律,隨意性大;二是留守孩子假日學習自覺性不高;三是網吧由城市向農村戰略大轉移後,留守孩子網絡成癮人數劇增;四是留守孩子假日參加不良娛樂種類多,人數比例大;五是留守孩子假日非正式羣體人數比例和違法犯罪人數比例在增加;六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特別孤獨,需要家長、老師、同學及社會的參與和幫助。可見,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問題,關鍵在假日!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雙休日、節假日肯定是農村國中留守孩子一個非常廣闊的生活空間。一到假日,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從平時學校嚴格的管理中解脱出來,好好地放縱一回自己。殊不知,這樣絕對自由的假日生活,孩子們完全可以推翻學校平時的任何良好的品德行為規範教育,這就是我們稱之為5+2=0的效果。

看似短短的1天或幾天,一個寒假或暑假,卻在不經意間,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使得他們形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為,漸漸發展為積習難改、違法犯罪的結局。

假日,對農村國中留守孩子來説,真的不可忽視!我校教師先後分別在《湖南教育報》、《湖南日報》、《衡陽日報》發表了《填補中國小假期德育工作的空白》、《不可忽視的空白》、《農村中國小生假期生活面面觀》等文章,呼籲社會、家庭、學校對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進行高度關注。

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狀況,是一面鏡子,它折射了家庭、學校、社會在留守孩子管理上,存在着一個可怕的空間。如何為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創造一個生活快樂、健康成長的假日生活空間?有無行之有效的途徑來解決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問題?能否為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提供一個自我管理的模式?

三、對策研究

要給留守孩子一個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的生活空間,要解決其假日生活中林林總總的問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點太多,面太廣,線太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留守孩子本身的配合。

內因才是決定因素。要解決留守孩子的問題,不如讓留守孩子從自我做起,讓其學會假日自我管理。

2022年,我校成立了《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構建的研究》課題小組,我們圍繞着兩個目標進行研究:一是為孩子們構建一個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讓他們在一種自我管理的模式下度過假日生活;二是構建一個能保障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快樂、健康、安全的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讓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個有利於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充實、快樂、健康、安全的環境管理服務空間。

我們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假日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性、合作性、實踐性、個性化、有規律的學習、生活、成長模式,形成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學習生活格局;以實踐探究活動為載體,加大學習資源開發力度,廣泛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學校為主,依託社會,家庭為輔的雙休日、節假日教育活動,建立家、校、社聯繫的橋樑,使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更加健全,進一步促進留守孩子假日健全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充分發揮育人作用;通過實驗與研究,創設一個能讓留守孩子在假日裏,個性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學習在娛樂中得到提高、生活在指導下健康有序、品德在假日裏得到提升的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

2022年開始,課題組根據國中留守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設計了一個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冊》。我們經過歷時4年的反覆實驗與跟蹤調查,發現該管理模式完全適合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下面是我們學校留守孩子試用《自我管理手冊》前後的幾組數據對照(見表5表10)。從這些對照統計數據來看,我校的留守孩子使用《假日自我管理手冊》後,假日生活有了下面3個方面的亮點:一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充實了;二是他們的不良行為在漸漸消除;三是家庭、學校、社會及留守孩子對假日滿意度有了明顯的提高。

第一,自我管理模式是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必備指南

我們在長期以來對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跟蹤調查的基礎上,創設了一個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即圍繞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在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學業規劃、交友處世、禮儀修養、社會責任、假日活動等7個方面,編寫了一套《農村國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冊》的校本教材,讓學生通過校本教材的學習、培訓,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我們的研究思路是:

為了證實可行性,我們還把這個模式在本鎮的其他3所國中和周邊2個鄉鎮的2所國中進行了同期同步研究實驗。發現:近4年來,參與課題實驗的7所實驗學校的國中留守孩子假日違法犯罪率在直線下降,近2年為零;有90%的留守孩子基本上能自立自強,做到自我管理。得到了家長、社會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第二,構建家校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不只是研究讓留守孩子學會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我們還把管理的觸角延伸到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我們以學校為主體,研究構建一個與這三個方面協同聯手的模式,形成一個完整的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對留守孩子的每個家庭,建立了家長或監護人能保障隨時與之聯繫的網絡,如聯繫電話、手機信息、qq羣、家庭住址、務工住址等檔案,在全縣率先辦起了留守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學校(省關工委已授予了示範性家長學校稱號);與關工委、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村民小組、派出所、網吧遊戲廳等,確定日常聯繫點、聯繫人,確保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有一個綠色生活環境,聘請離退休教師、離退休幹部、離退休工人、退伍軍人等擔任留守孩子的簽約代理家長學校為留守孩子設計並組織舉辦有計劃性的留守孩子的假日活動,利用學校遠程教育資源,開通校園綠色免費網吧。

第三,將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教育,列為學校常規德育工作範疇

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人數在增加,在在校學生中,已佔80%以上的比重。毋應置疑,他們本身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所在。因此,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課題,是學校常規德育的主體部分。學校自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課題組成立以來,調整了傳統的德育管理結構與模式,在日常德育活動中,處處將留守孩子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我們深信,農村國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能夠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在家校村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大環境下,他們的假日生活,一定能夠快樂而充實,健康而向上。

【第13篇】茶陵農村的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格式

一、生源降低。

例如:茶陵某所農村中學在2003年秋季入學的七年級只有六個班。在2022年秋季報到五個班。今秋入學減到四個班,人數上有很大下滑。不僅低年級生源滑坡,對於八年級、九年級學生也出現中途綴學或轉學的現象。

主要原因在於:(1)計劃生育政策使農村人口降低,該年齡段的學生基數低。(2)隨着農村打工熱的急劇加温,許多家長考慮家庭生活經濟狀況由子女的將來定位,早早將子女推入打工熱潮或學藝行業中。(3)農村因打工經濟的推動加速了發展的腳步,富裕的家庭越來越多, 許多家長帶上了子女上外地求學或送孩子上教學質量高級點的學校。(4)因農村中學在近幾年會考成績不甚理想,重點中學升學率大幅降低,導致許多學生遷至交通便利的縣城中學。

二、經費緊張。

茶陵某些中學比較大的開支在於學校基建、日常辦公、教師獎勵補貼、學生生活常備。這兩年,這些學校常常資不抵債,虧空甚大。學校的基礎設施停滯不前,辦公費用拖欠現象嚴重,教師獎勵遲遲不能兑現且數額偏小,學生生活條件差。

主要原因在於:(1)國家將在校學生的學雜費的標準定的很低,雖給學生家長減輕了不少負擔,但對於學校來説經費上主要收入也相應減少,教師工資由財政直髮,使得資金沒有到學校,資金流動也給學校的經營造成影響。(2)生源的降低也大大的降低了學校的收入,學校承包給私人的幾家小賣部經營滑坡從而上交給學校的利潤也相應降低。(3)校方的經營管理不善也是造成學校經費緊張的重要因素,據羣眾反映,校方的個別領導不以學校發展為大計,坐待時日流逝,錯過許多發展機遇,碌碌無為、自私保守,使得學校沒有往昔的生機勃勃之景象。

三、教學質量滑坡。

還是以那所學校為例,該所中學每年會考升高中率逐年下滑,03年有56%,04年只有47%,重點中學升學率人數04年度加上指標後只有6人,在每次與縣城中學的教學比賽中,該中學總是略顯下風。

原因分析:

(1)因學校各方面綜合因素,生源質量總體下滑,據查,04年向該鄉小考的前20名學生大部分去了縣城的中學,優考生生源不足。

(2)師資力量整體滑坡:因學校經營不景氣等學校因素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許多學校的骨幹教師選擇另擇良巢,如今留下的老師或年高事繁或年小稚嫩,導致教學質量滑坡。

整體看來,該所中學的狀況是令人擔憂的。與學校的低迷不同的是,打工回來的家長們對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視,捨得花錢與精力。可見,這正是該中學重振旗鼓的大好機會,我們建議:

(1)重視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基礎教育工作,這是全校教師的工作重點,集中集體智慧和人力物力打好九年級年級會考一役,尤其是九年級年級實驗班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重點中學的升學人數與升學率將是決定學校是否回有轉機的一個重要參數。

(2)形成對學校生活、工作各方面經費的統一管理,科學規劃學校的發展大計,開發寬、大、細的學校商業,自主的掌控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3)給予教師更寬和和優厚的待遇條件,招凰引鳳,吸引優秀人才,加大從嚴的抓好教師工作評比,優獎劣批,整合師資,重振學風校風與教風。

(4)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視與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與貢獻,發揮文化主導作用,推動當地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為學校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我們相信,只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事求是,開拓思維,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通過當地人民的努力,該中學一定會走出困境,迎接一個嶄新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未來。

【第14篇】關於農村中學生英語單詞學習現狀調查報告

一 調查目的

目前農村學校中對詞彙教學不夠重視,詞彙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單一。主要採用傳統的英語詞彙教學:理解詞彙,分析詞性,展示例句,拓展詞組,模仿背誦,造句翻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花費較多時間講解單詞用法,學生則忙於筆記而減少了思考和運用。這種教學強調了教師單方面的教,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語言能力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事實,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學習詞彙很死板,不會靈活運用,也造成學生詞彙學習壓力大,遺忘率高和啞巴英語的窘境。面對這些現象,想通過對中學生英語詞彙教學模式的研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詞彙教學方法,以科學理論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為依託,以話題為基礎,以思維導圖為樞紐,以運用為目的詞彙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在課堂上獲得較多的語言實踐機會,真正在運用中輕鬆掌握詞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詞彙教學的效率。為了獲得詞彙學習研究的事實依據,全面瞭解學生詞彙習狀況,特地進行了本次調查。

二、調查形式

三、結果與建議

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學生對學習英語單詞的興趣不大,學習英語單詞的方法欠缺,幾乎沒有自主學習單詞的習慣和能力,死記硬背單詞也是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或考試,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另一方面也説明教師平日對詞彙教學研究不夠深入,對詞彙課的理解片面,認為單詞就是教教讀音,詞義,分析詞性,造句等。在這中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成為記單詞的機器和奴隸,嚴重違背了新課標的總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詞彙教學模式改進勢在必得,建議如下:

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進行單元詞彙教學。思維導圖是一種圖示工具,幫助學習者對特定主題建構的知識結構進行視覺化表徵。通過思維導圖的方法來教學單元詞彙教學,能夠使學生對單詞進行更深的加工,能形成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的習慣。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的詞彙教學採用了此方法:

運用話題進行詞彙教學,把詞彙學習的重點放在對詞彙的運用而非對詞彙拼寫和意義的機械記識上。《課標》所規定的24個話題項目,具體為;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日常活動;學校生活;興趣與愛好;個人感情;人際關係;計劃與願望;節假日活動;購物;飲食;健康;天氣;文娛與體育;旅遊與交通;語言學習;自然;世界和環境;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熱點話題;歷史與地理;社會;文學與藝術。通過這些話題,我們可以組建不同的詞彙網絡。一旦學生習慣於網絡識記詞彙,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得到有效的訓練,難以識記的詞彙都能快速儲存在他們的大腦中,同時詞彙網絡是一種有效活化詞彙的方式。這樣做不但能穩固詞彙量,而且能擴大詞彙量。如圖:話題school life的詞彙網絡:

課堂上詞彙檢查形式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長此以往,一成不變,學生厭倦了,勢必會抑制學生的思維。要摒棄以前教師説漢語、學生説英文單詞的做法,而是採取多種形式,不拘一格。如幻燈片打出釋義,即給出單詞內涵與外延的方法,要求學生猜出單詞,這樣做不僅有助於學生用英語思維,而且也可在學習新單詞的同時,幫助學生複習原有詞彙。還可採用在不改變原意的條件下在句子中進行同義替換的形式,增強了學生活學活用語言的能力。還可以有意給學生一組詞,讓他們即興説話,增強學生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意識。形式的多樣化,富有創意、獨具匠心的設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適時歸納,幫助學生構建詞彙體系。教材按單元順序和字母順序來編排詞彙,這樣略顯雜亂無章不便學生記憶。記憶實際上是信息的輸入、存儲、編碼和提取過程。如果把單詞僅看成一個個彼此孤立的語言單位來學習,那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記憶難度大。正如倉庫管理一樣,如果放進東西是雜亂無章的,取出時必定相當困難;相反,如果你對東西加以分門別類,開始存放時似乎困難一點,取出時就相當容易了。心理研究表明,經過理解加工並加以條理化、系統化的知識便於貯存、檢索應用。當你把單詞聯繫起來進行學習,記與憶就方便多了。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把單詞進行科學分類,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可以引發聯想,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我們可把與school things相關的詞彙歸結為backpack,pen, ruler, pencil等。定期歸納和總結可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詞彙體系。因此,在詞彙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及時複習,以便強化記憶,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單詞。根據遺忘先快後慢的特點,複習要趁熱打鐵,不能延緩複習,去修補已經倒塌的建築物。

總之,詞彙教學要引起教師們的重視,不要過分注重眼前的利益,死記硬背詞彙,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負責,遵循新課標的總目標。今後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努力構建適合於農村學生學習詞彙的課堂模式。

【第15篇】2022年6月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環境污染是指由於對生態系統有害的物質進入環境後對生態 系統造成的干擾和損害的現象,簡稱污染。本站為大家整理了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調查報告模板,閲讀!

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也開始向農村蔓延,並已經成為環保工作的一項現實而嚴峻的課題。我國明確提出,到2022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我們構建生態新農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們只有切實解決好危害農民羣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針對很多農村環境污染的情況,我們應該提出相應的可行的防治對策,並得到認真落實,以防農村經濟的發展重蹈城市發展的“先發展,後治理”的覆轍,這樣才有利於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農村 環境污染 防治對策

我國有3億多人喝不上乾淨的水,其中超過60%是由於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噁心腫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等等。

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欠缺。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致使農村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農村環境污染可分為生活、生產、工業三大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於農村很少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意識的缺乏,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生產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乏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保“門檻”也越來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於是轉向廣闊的農村,也正因此,農村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隨着以使用機械、農藥、化肥為基礎的特徵的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以及鄉鎮企業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使得農村的環境問題變得異常嚴峻,嚴重製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為此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今年來曾先後多次召開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專項工作會議,部署和研究解決這一難題。然而由於農村環境問題具有影響因素多、影響範圍廣、影響程度大等特點,因此短時間難以見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這一領域的研究。本實踐團隊在系統地分析了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後,探討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和農民環境意識現狀,以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

1.1農村面源污染問題

1.1.1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於目前我國處於依靠農藥、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發展階段,據統計目前全國農藥用量達140萬噸,其中殺蟲劑70%,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佔70%,而有機磷農藥中高毒品種佔70%。化肥的施用量為4700萬噸左右,有機肥施用量僅佔肥料施用總量的25%。由於農藥、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絕大部分揮發到空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污染,進而通過呼吸或食物鏈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湖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較大,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農藥、化肥對農作物的增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質惡化,據統計,20xx年全省農藥的使用量達861噸,很多農藥、化肥中含有重金屬,造成水源的嚴重污染,同時化肥的使用導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結,肥效降低,反過來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惡性循環。

1.1.2畜禽養殖業的污染

我國畜禽養殖規模發展迅速,目前全國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已近4萬多家,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類糞便約27億噸,cod(化學耗氧量)產生量6900多萬噸,是全國工業和城市cod排放量的 4倍多,已經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然而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還很低,一些地區養殖規模遠遠超過環境容量,且種養分離現象嚴重,大量畜禽糞便無法就近還田,而是直接排到土壤、河道中。由於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因此未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土壤、河道中對農作物的生長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極大。

長株潭地區農村水源豐富,但不合理的使用和欠缺保護,造成很多水源的嚴重污染。調研過程中據村民介紹,很多村民將家中的生活污水、畜禽的糞便隨意排到農田和水溝裏,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原本清澈見底的水成了醬紫色的污水,下雨天,糞便、衞生紙和衞生巾等到處都是;村民下田時,皮膚常常發癢難受。

1.1.3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農用薄膜已成為一項農業常規技術。我國農膜使用面積已突破億畝,年殘留量高達45萬噸。大部分農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壞了土壤結構,阻礙了作物根系對水的吸收和生長髮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難以下滲,而且殘膜在分解過程中分析出鉛、錫、鈦酸酯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造成新的土壤環境污染。

20xx年全省農膜使用量達446噸,20xx年單位耕地面積農膜使用量8.44kg/m2。農膜除了殘留在耕地中,造成土質的污染外,廢棄堆積情況隨處可見,遇風雨天氣,便在空中亂飛,掛在輸電線、建築物等上面,嚴重影響了農村面貌。

1.1.4秸稈焚燒

在歷史上,我國秸稈多作為替代薪柴使用,現在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條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氣等開始作為農村燃料代替了秸稈。此外,以秸稈為原料的小造紙廠全部被取消,也使大量秸稈成為無用廢棄物。我國每年秸稈產量為7億噸,其中有約40%未得到有效的處理和利用,又無處存放,壓佔大量土地,所以農民只有一燒了之。每年夏秋兩季就會出現焚燒秸稈的現象。秸稈焚燒時所產生的煙塵,降低了大氣環境質量,還造成了航空、鐵路、公路的交通事故。

1.2農村生活污染

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現在還基本處於“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的現狀。全國約4萬個鄉鎮中絕大多數沒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在60多萬個行政村中,絕大部分污染處理還處於空白。據初步調查,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2.8億噸,露天碓房量超過30%,平均處理率為20%左右,絕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經處理,不僅成為蚊蠅的孳生地,也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年產生量90多億噸,平均處理率15%左右,其他均就近排往農舍附近的溝渠,因此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1.3鄉鎮企業污染

隨着城市污染那你控制力度的加強,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增加,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由於進入鄉鎮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建材等少數產業和土法煉磺、煉焦等落後技術上,大多數設備相對落後,產品技術層次不高,再加上監督管理不力以及企業的環保意識較差等原因,因而環境污染嚴重。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16.7萬平方千米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佔全國耕地總量的17.5%。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佔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佈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於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鄉鎮企業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佔全國“三廢”排放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1%、67%和89%,已經成為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和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長株潭地區是我國重點開發的經濟區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這將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鄉鎮企業並沒有很有效的“三廢”處理措施,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將廢棄物排入附近的河道或堆積在農田旁,在一些鄉鎮的工業園區,遠遠就可以問道一股刺鼻的味道。在對附近的村民的採訪中,村民對此喜憂參半,一方面,鄉鎮企業給很多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大家坦言環境已大不如前,農作物的產量沒法保證,而人畜也只能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環境中。

2.防治對策

2.1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

目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還很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對環境保護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後果的危機感,因此人為地、隨性地破壞環境問題十分突出。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做好幾個方面:一是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二是要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活動,培養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能力。三是要廣泛聽取農民對涉及自身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意見,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

2.2多方籌集資金,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要解決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就必須落實好資金,縱觀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可以通過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來解決資金問題。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按照一定比例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境保護,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投入資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鄉鎮和村莊兩級投入制度。其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籌集的資金要優先用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快推進農村垃圾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按照中心鎮、一般鄉鎮、村莊區域區分,制定不同標準,分類組織實施。把農村垃圾處理等納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投資建設,採取“村收集、鎮中轉、失去處置”的運行機制,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隨處亂倒的陋習。二是建設中心鎮和重點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程,防止城鎮污水污染。從現有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情況看,城鎮工業、生活污水處理後一般能夠滿足農灌用水的要求,既能防止污染水環境,也能夠節約水資源。

從湘潭市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得知,20xx年,湘潭市開始向國家環保部爭取中央農村環保資金,對農村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當年,成功爭取到資金77萬元,對嶽塘區板塘鄉搖錢村進行了環境整治;20xx年,爭取到 272萬元,分別對湘潭縣白石鎮潭口村、韶山市清溪鎮清溪村、湘鄉市棋梓鎮鵝石村進行了環境整治;2022年,爭取到1700萬元,對湘鄉市和韶山市的農村環境進行了整治。

2.3依靠科技力量,大力發展新型農業

要把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採取秸稈還田、作物倒茬輪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來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地力。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提倡和推廣使用有機肥料。逐步取消關閉小型飼養場,支持創辦規模化的畜禽飼養場,採用科學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種植業和林業、牧業、漁業以及相關加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能耗低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走循環經濟之路,這樣及解決面源污染問題,又帶來經濟效益,使農業經濟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統一。

從株洲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處瞭解到,全市有養豬户約20萬户,年存欄規模500頭以上的養殖場123家,其中2000頭以上的11家。規模在2000頭的養殖場在2022年6月前已完成治理;500頭以上的養殖場已於20xx年6月前完成治理。

在整治的同時,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市農辦每年爭取國債資金1000萬元,利用養殖污水糞便建沼氣池,,每家農户補助1200元,每年建設沼氣池8000 餘個。畜牧部門還在三年內爭取到3600萬元的扶持資金,用於養豬小區的欄舍建設,2022年改進完善規模養殖小區(場)76個,2022年再度改良小區(場)65個。

2.4健全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加大環境監管力度

目前很多地方農村的環境監管工作基本處於真空無人管理的狀況,因此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要逐步建立覆蓋農村的環境管理組織體系,努力形成“層級職責清晰、面上責任落實、運轉制度保障、防治公眾參與”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新格局。各級農村環境監管部門應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嚴格執法,認真抓好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減排,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限期治理、限產限排直至關閉。嚴格環境准入,淘汰環境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防止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監管,對新、改、擴建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通過推行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能夠促進各級政府領導層對本轄區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具體化,並通過量化指標考核,使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具體化,別切實得到落實。

株洲市縣級環境監測站人少、素質較低且監管能力及手段弱,醴陵、攸縣站稍好外,其他3各站3-4人,離國家縣級站的標準建設要求15人相差甚遠。檢測儀器缺乏,現有的幾台儀器非常落後,均無專用檢測車輛,大部分污染物縣環境監測站無法檢測,不能掌握其污染情況,監測站形同虛設。針對以上情況,株洲市重點加強先環境保護局的建設,建立了鄉鎮環境保護辦公室或環保專幹,建立了鄉鎮長及黨委書記的環境保護考核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lddr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