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經濟現狀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對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報告論文

農民是核心,農村是基礎,農業是關鍵。農民、農村、農業這一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也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對農村的實地調查我們發現,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效益比較低下,農民收入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農村經濟的總體實力不強。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

一是中國小辦學條件差。部分學校還存在髒亂差現象,一些中國小校舍簡陋,教師學歷層次較低。二是衞生基礎設施落後。鄉鎮政府所在中心醫院的醫療衞生設施相對較好,但大多數農村僅有一兩家個體性質的私人診所,,技術落後,只能治療頭疼感冒之類小病。三是公共文化設施不足。農民科技知識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現代文化設施如公共圖書館、公共娛樂室、網絡建設等均非常稀缺。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

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目前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是在人民公社時期集體興建的,因此多數設施呈現老化狀態。許多水利設施因為缺乏維修和保養,功能逐漸退化,使得農業抗災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農業抗災能力弱。

3.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

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落後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勞動者素質低。農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特色化農業生產結構。

4.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農村基層運轉困難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沒有後勁,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組織運轉困難。

5.勞務輸出整體素質不高,農民工就業增收能力不高

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獲取市場信息和外出務工渠道狹窄,農民工收入偏低,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權益難保障,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由於文化素質的欠缺,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競爭力不夠,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開發,發佈渠道不暢,信息內容與現實脱節、針對性不強;農業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緊缺;農民瞭解農業新品種、種植養殖技術、農業病蟲害處理等方面信息來源渠道過於狹窄,過於依靠農民自身的經驗和途徑,政府未能提供相應的輔導培訓和技術支持;農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農民生產沒有總體性的指導。

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統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道路建設。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路網建設,方便羣眾生產生活,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交通環境。二是農田設施。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河流溝渠治理,配套田間水利設施,加快發展節水灌溉,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確保基礎水利設施安全有效運行。三是電力通訊。大力開展信息入村入户工程,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電話、寬帶網絡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拓寬農村信息渠道。

2.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

促進農村鄉鎮企業發展。促進產品生產多樣化,擴展鄉鎮企業產品銷售市場。引進先進生產機器和技術,提高管理者才能,進行加工、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形成科學合理的供產銷產業化鏈條。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村,因此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立足實際,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嚮導,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作強,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為重點,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畜牧業是實現糧食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搞好農產品深加工。

4.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確保糧食、蔬菜等豐產豐收,增加農民收入。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三是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市場。四是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

繼續加大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力度。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5.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首先着眼於農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幹部隊伍素質的提高。選好村領導班子,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實行村領導班子年輕化,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熱愛家鄉,紮根家鄉,立志於改變家鄉面貌,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輕一代。同時,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幹部的培養教育。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優勢,大力加強資源的整合力度,發揮好遠程教育的作用,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從而帶動農民羣眾科技致富的積極性,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6.落實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衞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衞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二是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幹羣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三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第2篇】地區民營經濟現狀與發展調查工作報告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太和鎮鎮域經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認真實施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戰略,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掀起新一輪發展民營經濟的高潮,掃清民營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最近,我對太和鎮地區民營經濟的現狀與發展作了深入的調查。

一、太和鎮民營經濟的現狀

太和鎮地處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經濟的優勢,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鎮城鄉集體企業達到鼎盛時期,當時8萬多人口的太和鎮共有集體企業40餘家,其中城鎮集體企業13家,農村集體企業28家。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集體企業固有的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員工年齡大、文化素質低等矛盾日益突出,體制的弊端,產權不明晰,加之流動資金短缺,銀行不注入資金,使全鎮集體企業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體企業85%以上處於嚴重虧損狀態。1997年起,鎮黨委政府開始實施“騰籠換鳥”的辦法,通過賣、並、破、租、轉等形式,讓集體資本退出,為民營經濟騰出空間。從當時的天府人革廠實施“零價轉讓”到全市最大的鄉鎮企業——四川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改製為民營,通過改制培養民營企業10家。截至2022年7月底,全鎮已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户9000餘户、民營企業152家,從業人員13380人,民營經濟總產值實現8.6億,佔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的79.6%;銷售收入完成10.3億元,利潤5899萬元,國税、地税收入2000多萬元,佔全部税收總額的80.5%。

二、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縣民營經濟的發展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突出表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經濟規模上。

第一,觀念陳舊滯後。受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雙重影響,思想觀念保守,小農經濟意識濃厚,冒險精神不夠,怕投入了無產出、無回報,創業衝動不足。

第二、管理體制制約。政府職能部門對民營經濟實施多頭管理,缺乏對民營經濟的整體佈局和長期發展的引導和規劃。有的工作人員仍有“管理就是開會,發展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亂”現象屢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場環境制約。民營經濟間的不正當競爭、製假、售假等問題還十分突出,社會監督力度、打擊力度還不夠。

第四,技術水平制約。在技術裝備上,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依然是手工勞動或半機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資源制約。人才市場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資源嚴重缺乏。

第六,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經營者整體素質較低,管理問題較為嚴重,產業結構趨同,對所辦企業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有的法制觀念淡薄,甚至違法違紀違規。民營企業呈現出小的多、大的少,經營型多、生產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營企業不多。

第七,外部環境較差。各地出台的優惠政策,雖然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縱向不到底,橫向不到邊、競爭不平等”。導致外地企業引不進來,本地企業又留不住,國有企業有的改制不徹底,民營企業又發展不起來。特別是項目審批、土地徵用、電力分配、拆遷還房等方面與外來企業極不平等,主要表現在辦理程序繁瑣,中間環節太多,經營性的水、電、氣價格太高。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本地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三、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

首先,要樹立先進的思想理念。在發展民營經濟上,我們過去曾錯誤地認為私營經濟是“資本主義尾巴”,個體經營者是“新生的資產階級”。改革開放後,認識逐步提高,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有益和必要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限制到發展,從允許到鼓勵,政策逐步放寬。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新的機遇,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來抓,讓人民羣眾真正得到實惠。

其次,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商重商”、“親商護商”的發展環境,提倡勤勞致富光榮。各級各部門要充分運用輿論工具,宣傳發展民營經濟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給予民營經濟優惠政策,在執行政策時,服務要周到,從各個方面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三,要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發達地區在改革開放和發展民營經濟中,創造了許多精神財富,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我們要學習温州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費比投資”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滿足,奮鬥不止”的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自我加壓,你追我趕,揚長避短,開拓前進。

四、創新思路,推動民營經濟超常發展

要促進民營經濟超常發展,各級各部門都必須強化創新意識,要敢想、敢説、敢做,凡是沿海已經實施的政策,我們都要學習;凡是內地成功的經驗,我們都要借鑑;凡是其它地方採取的措施,我們也要敢於實施。當前,我們應當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抓好民營經濟的發展。

(一)抓思路創新,激活民營

大力倡導民營企業的發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強,真正把我鎮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二)抓產權改革,催生民營

要堅定不移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民有民營為取向,以產權賣斷為主要手段,退集體進個體,以產權改革推動企業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實現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抓招商引資,擴張民營

要把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成鎮域經濟的主體,僅依靠自身積累顯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轉化畢竟潛力有限,還必須把好的機制同外來資本有機嫁接,才能更好地積累發展資本,更快地聚集發展能量,使民營經濟呈現爆發式的擴張態勢。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你投資我支持,你發財我發展,你創業我就業”的大開放意識,形成全鎮上下人人蔘與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

(四)抓政策啟動,扶持民營

省、市、縣明文規定的給予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鎮內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應該落實給民營經濟的政策,都必須全面落實到位,堅決取締對民營經濟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徹底打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體制性障礙,放心、放手、放膽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抓典型引路,帶動民營

要大力鼓勵機關幹部離崗創辦、領辦民營企業,帶動民營,讓人力資源活起來。要有重點、有目的地樹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業特色的民營經濟典型。要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報紙、會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宣揚在發展民營經濟中湧現出的各方面的先進典型及其優秀事蹟。年終,黨委政府要將民營經濟中表現突出的經營管理者及其員工納入全鎮經濟工作統一表彰,讓同行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六)抓優化環境,服務民營

民營經濟的發展,企業是主體,而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政府卻是主體。現代經濟的競爭,實質上是區域生產要素聚集能力的競爭,説到底是環境的競爭。環境決定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嚴格按照縣委、縣府的要求,堅決做到“四不準”、“兩逗硬”。即:不準任何部門、任何單位向民營企業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不準干預民營企業的合法經營活動;不準對民營經濟發展設立障礙和壁壘;不準侵吞、強佔民營企業的資產。“兩逗硬”是:在提高辦事效率和優質服務上要逗硬;在查處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七)抓素質提高,推動民營

各級幹部要轉變發展民營經濟的觀念,增強服務本領,民營企業家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管理才能,民營企業職工要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克服“幫人”思想,愛廠如家,“廠興我榮,廠衰我恥”,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3篇】地區民營經濟現狀與發展調查報告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太和鎮鎮域經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認真實施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戰略,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掀起新一輪發展民營經濟的高潮,掃清民營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最近,我對太和鎮地區民營經濟的現狀與發展作了深入的調查。

一、太和鎮民營經濟的'現狀

太和鎮地處縣城,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經濟的優勢,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鎮城鄉集體企業達到鼎盛時期,當時8萬多人口的太和鎮共有集體企業40餘家,其中城鎮集體企業13家,農村集體企業28家。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集體企業固有的規模孝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員工年齡大、文化素質低等矛盾日益突出,體制的弊端,產權不明晰,加之流動資金短缺,銀行不注入資金,使全鎮集體企業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體企業85%以上處於嚴重虧損狀態。1997年起,鎮黨委政府開始實施“騰籠換鳥”的辦法,通過賣、並、破、租、轉等形式,讓集體資本退出,為民營經濟騰出空間。從當時的天府人革廠實施“零價轉讓”到全市最大的鄉鎮企業——四川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改製為民營,通過改制培養民營企業10家。截至xx年7月底,全鎮已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户9000餘户、民營企業152家,從業人員13380人,民營經濟總產值實現8.6億,佔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的79.6%;銷售收入完成10.3億元,利潤5899萬元,國税、地税收入xx多萬元,佔全部税收總額的80.5%。

二、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

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縣民營經濟的發展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突出表現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經濟規模上。

第一,觀念陳舊滯後。受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雙重影響,思想觀念保守,小農經濟意識濃厚,冒險精神不夠,怕投入了無產出、無回報,創業衝動不足。

第二、管理體制制約。政府職能部門對民營經濟實施多頭管理,缺乏對民營經濟的整體佈局和長期發展的引導和規劃。有的工作人員仍有“管理就是開會,發展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亂”現象屢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場環境制約。民營經濟間的不正當競爭、製假、售假等問題還十分突出,社會監督力度、打擊力度還不夠。

第四,技術水平制約。在技術裝備上,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依然是手工勞動或半機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資源制約。人才市場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資源嚴重缺乏。

第六,民營企業自身的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經營者整體素質較低,管理問題較為嚴重,產業結構趨同,對所辦企業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有的法制觀念淡薄,甚至違法違紀違規。民營企業呈現出小的多、大的少,經營型多、生產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營企業不多。

第七,外部環境較差。各地出台的優惠政策,雖然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縱向不到底,橫向不到邊、競爭不平等”。導致外地企業引不進來,本地企業又留不住,國有企業有的改制不徹底,民營企業又發展不起來。特別是項目審批、土地徵用、電力分配、拆遷還房等方面與外來企業極不平等,主要表現在辦理程序繁瑣,中間環節太多,經營性的水、電、氣價格太高。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本地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pd4k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