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文化調研報告多篇

文化調研報告篇1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於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文件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現將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二、做好宣傳教育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温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持。

三、開展督促檢查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後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瞭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文化調研報告篇2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羣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藴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藴,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户14户、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羣眾文化業餘骨幹xx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後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羣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羣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羣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羣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文化調研報告篇3

今年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園和項目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在區人大監督指導下,按照《文化與文化產業規劃》統一部署,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實施,始終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發展,齊抓共管,不斷壯大了產業規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發展態勢。

一、基本現狀

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通過不斷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區文化產業規模得到壯大,截止至日前,攝影博物館、烏木藝術館等一批投資過億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相繼落户。在談的文化產業招商項目達到5個,協議總投資250.2億元。日報傳媒集團分社實現年營業收入19009萬元,廣播電視總枱實現年營業收入20106萬元,成為傳媒業的排頭兵。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對經濟貢獻在持續擴大。

2、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區經營性文化產業企業(單位)已達710家,個體户960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其中文化製造業單位61家,佔8.58%;文化貿易業113家,佔16.05%;文化服務業單位536家,佔75.35%。限額以上文化產業單位38家,其中工業增加值為63776(千元),服務業增加值為362937(千元),貿易業增加值為42367(千元),合計4.69億元。初步形成了由娛樂業、演出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遊業、旅遊會展業、文化傳媒、健身休閒、體育培訓等組成的文化產業體系。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支撐下,印刷業、網絡遊戲等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着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文化服務業吸引了大量的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湧現了博廣文化傳媒、嘉木醇文化傳媒、天河國際影城、金逸影城、拓傑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文化企業,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目前,民營文化企業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製造銷售、廣告節目製作、演出娛樂、出版物分銷等行業,民營資本投資活躍、所佔比重較大。

4、產業集羣趨勢日漸明顯。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關聯性強、產業帶動作用大的特點。區加大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力度,突出休閒文化與商務旅遊服務主題,對文化特色街區、商業特色街區進行了整體策劃包裝,文化產業集羣化、企業集團化趨勢逐步形成,成為一個包括娛樂、旅遊、休閒、會展、廣告、健身等行業在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準家底。今年以來,區文體局為全面準確掌握轄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系統開展了行業普查工作。一是組織專班推進。區文體局專門設立了文化產業崗位科室,安排了專人,專項開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先後組織全區文化幹部舉辦了三場文化產業統計培訓班,對照國家統計局頒佈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xx)》標準,系統進行了培訓學習。三是加強部門協同配合。與工商、税務、統計等部門加強聯繫溝通與數據比對,及時進行增補入庫與統計認定。

2、重點推進,骨幹支撐。一是以“三園兩館”建設為重點,狠抓骨幹項目建設。對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文化產業示範園、中華鱘文化產業園、鋼琴文化產業園、攝影館、烏木館等重點園區和項目建設,開展企業走訪協調服務和跟蹤推進。目前,“三園兩館”項目已相繼進入規劃完善和土地平整階段。二是以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為契機,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堅持走現代科技與文化產業相融合道路,加強規劃引導和產業聚集,重點抓好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工作。目前,該中心已入駐14家文化產業企業,涵蓋數字傳媒、動畫製作、遊戲設計、建築設計等業態。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以城市會展、演出經紀、文化娛樂、創意設計為重點,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引導行業自律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費,轄區文化企業先後舉辦了“宋祖英演唱會”、“房產文化節”等活動,使市場業態不斷豐富。

3、精心培植,壯大實力。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培植工程,壯大市場主體。按照“新增一批、轉換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對有潛力、有市場、有前途的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加快培植,採取全程代辦、一線服務等方法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場主體475家。二是加強項目招商服務工作。重點做好對“銅易新”文化用品、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美鄰假日酒店嘜霸KTV等項目的協調服務、信貸支持及產品創新工作,推動項目及早建成。三是廣泛搭建平台,加強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會、銀行政策性信貸等機會,積極進行項目包裝和推介,並協助企業做好政策性退税工作。

三、問題及建議

(一)問題

總體來看,文化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園與項目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處在起步階段,服務性企業較多,產業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欠優,產業鏈接不緊,新興業態發展滯後,對經濟貢獻率仍然偏低,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發展不足主要變現為:一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意義與戰略地位認識不足,規劃引導不夠,文化產業意識不強,存在“重事業輕產業”的傾向。二是文化資源優勢富集但未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文化產業尚未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三是文化產業多表現為傳統的門類業態,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別是税收、融資、土地等相關優惠政策,制約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四是受現有行政體制和行政區劃的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協調的任務重、難度大、調控手段有限,對外各項政策爭取難,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養、吸引人才的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配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缺乏產業化開發,文化產業自主創新力不強。

(二)建議

1、進一步突出文化產業重要地位,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升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結合各區域之間發展競爭態勢和自身發展空間及規劃制約,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重點地位,把文化產業戰略上升到全區重點戰略,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行高位統籌推進。

2、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進一步健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機制,把發展文化產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業績考核,並作為評先爭優的重要條件,科學設立和劃分文化產業考核指標,納入全區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研究出台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配套政策,形成激勵配套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3、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投入。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研究設立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出台具體實施細則,採取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發展。

文化調研報告篇4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骨幹產業積極培育推進,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現將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礎設施現狀。隨着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兩館一站”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文化館、圖書館先後被評為省級三級達標館。圖書館現有館藏圖書6萬多冊,年訂閲報紙雜誌140餘種,現正積極推進“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及兩個鄉鎮農村網絡培訓學校的建設任務。縣民族歌舞劇團建有練功房一處。15個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已報上級批覆,目前泗南江、雅邑鄉、壩溜鄉、景星鄉已經動工建設,其餘鄉鎮也將於近期內動工建設。建成農家書屋11個。雙胞之家網站開通營運兩年,加大了對外的宣傳力度。

(二)文化市場發展現狀。目前全縣共有遊戲室2家、歌舞廳11家、文化廣場2處、書店5家,棋牌遊藝室101家。網吧14家(縣城12家,通關鎮2家)。文化用品銷售18家,音像製品銷售9家。印刷廠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藝、網絡文化、文化娛樂、新聞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個門類在內的文化市場發展格局。,全縣文化市場經營場所總營業收入1200萬元,繳納税費11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310人。全縣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文化資源現狀。①哈尼文化。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人傳承着數量浩瀚、絢麗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故事、詩歌、音樂、舞蹈、工藝、節日、服飾、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寶,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哈尼族口傳敍事長詩《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瑪箐格卡呃吶瑪坡》、阿迷車》等一批散落於民間的原生態歌曲。結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縣民間故事》一、二集,《縣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雙胞迷城》《哈尼文化叢書》(6本)等書籍。哈尼族9個支系的歌舞樂,赴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哈尼風情:魅力》節目的錄製,並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進行了連續播放。以“阿迷車”為主線,獨立創作、編排了反映哈尼族遷徙史和發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詩《阿迷車》。②迴歸文化。縣城駐地聯珠鎮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為一體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北迴歸線標誌園,並被列為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迴歸線把縣城一分為二,使縣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迴歸線文化,更使的自然、氣候、生物、人文變得多姿多彩,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地域性和獨特性。③雙胞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縣境內生活着1000多對雙胞胎,其中,北迴歸線穿過的村寨就有600多對,其雙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見的,近年來,隨着縣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體的大力宣傳,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雙胞文化。

(四)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全縣現有文物103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目前已向遊人免費開放,逢年過節,香火旺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溪古鎮的建築為明末清初的古式風格,“一顆印”、跑馬轉角樓等建築形式與中西合璧的建設格局,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保存下來的建築風格,加之是護國將軍庾恩暘故居,歷史人文氣息較濃,目前正進行二期修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的新撫巖畫彌補了我市沒有巖畫的空白,使縣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將前推千年。

(五)依託地域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我縣自以來以民族文化為特色、哈尼民風民俗為看點、雙胞胎為賣點,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北迴歸線國際雙胞節暨哈尼太陽節”,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鄉、迴歸之城、雙胞之家”三張靚麗名片。“兩節”期間省內外客商與我縣共達成招商引資簽約項目6項,協議總投資為11.72億元,共接待遊客達11.3萬人次,同比增長8.7%,旅遊綜合收入達16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1%,並被人民網等評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活動之一。

二、文化產業培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一是縣內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館、圖書館達到省三級館標準,鄉鎮文化站建設比較落後,設施設備簡陋,全縣無供演出的劇場或影劇院。二是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三是羣眾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機構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產業規劃。文化產業涵蓋面廣,主要包括媒體傳播業,出版發行業,文化旅遊業、文藝演藝業、文化娛樂業、文化體育業、文博會展業、文化製造業、民間工藝業、文化信息服務業等十大產業。針對我縣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文化產業的定位、發展規劃尚未形成。一是沒有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機構來主導分析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二是缺乏產業規劃,對文化產業這一領域我縣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不透徹,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對文化旅遊來講,文化與旅遊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整體,缺乏文化的旅遊是沒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經濟實現形式又要依託旅遊才能實現。所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系統的研究統計、分析我縣的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引入資金投入發展文化產業。

(三)對文化產業培育發展的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場活力未顯現。從目前我縣的情況來看,文化事業發展主要依靠縣財政的支持,而整個文化市場發展仍處於粗放的狀態,導致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總量不足,規模偏小,缺乏能夠舉辦不同類型文藝活動,同時又具有商貿等多功能的複合性文化場所。對文化產品的開發、舞台精品藝術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勵等方面經費無保障,導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困難重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文化品牌開發力度不夠。對文化資源缺少經營性、開發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戰略策劃和運作,通過品牌的創建、促進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較低。

三、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要實現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我縣成為特色鮮明、品牌名優、設施先進的文化大縣,真正實現“文化活縣”的目標,就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我縣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發展,像抓工業建設項目一樣抓文化產業項目,使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認識。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正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機遇,從我省來看,雲南把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成功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取得明顯成效,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雲南文化產業實現了逆勢而上,強勁增長的勢頭。通過改革創新發展文化產業,雲南作為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文化產業方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道路,創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雲南現象”。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應儘快轉變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充分利用我縣富集的文化資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發展文化產業。

(二)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人才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領導機構,深入研究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認真分析我縣文化資源現狀,為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儲備庫,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制定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以“十二五”規劃及市委黨校與我縣的縣校合作為契機,對我縣民族民間文化開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四)積極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一是力爭“十二五”時期,在全縣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號,佈局合理的文化標誌性設施。二是進一步抓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民間手工藝品製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為經濟增長的物質文化資產。三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更好的滿足農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積極穩妥,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改革。一是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進行“三項制度”改革,明確崗位責任,使其更好的發揮出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二是對歌舞團進行深化改革,實行經費總額包乾,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實行全員聘用制,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實行全團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打破身份、職稱,推行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分配製度,通過各種形式引入市場機制,激發活力,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三是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電影公司實行轉企改制,理順隸屬關係。四是按照相關文件精神與全市統一步調組建我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改變文化市場以往多頭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監管,同時創新管理方式,強化行業自律,促進我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六)創新文化服務、引導文化消費。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的終端,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動力,又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場服務水平,讓消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產品,推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創造舒適的文化休閒與消費平台,有效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習慣,自己花錢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

(七)構建文化發展體系,促進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帶動各類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媒體傳播業,文化旅遊業,文藝演藝業,文化娛樂業,民間工藝業等文化產業,建成門類齊全,運轉有力的文化體系,同時建立多元的投入體制,培育外向型文化產業,重點培育中國·北迴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長效運行機制及市場化運作機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車”、“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為主線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創作出更多的文藝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文化調研報告篇5

一、加強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觀念,重視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

為了加強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首先需要改變對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的認識,更新思想觀念,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文化建設部門的領導,要明確意識到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對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需要將該項活動內容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將文化建設提高到發展戰略的層面。不僅相關領導人員要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而是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通過採取相應措施,對村民的舉動產生影響和帶動作用。並通過廣播、板宣傳手冊等途徑加強對基層文化的宣傳,使村民對基層文化建設有進一步瞭解,從而使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觀念深入人心。

(二)隊伍建設,提升文化建設活動的管理力度

基層文化隊伍是文化建設活動的直接執行者,因而為了增強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效果,需要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努力提升相關管理人員的素質,通過再教育、聘請專家及外出學習等途徑,培養出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幹精英,為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創造良好條件。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機構管理人員的個人素養,採用激勵機制,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從而加強對文化建設活動的管理,注重對村民文化活動的指導,端正其價值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導向,加強文化活動的監管,堅決抵制迷信、低俗及腐朽文化,促使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朝着健康方向發展。

(三)加大投入,完善羣眾文化建設基礎設施

在開展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活動中,需要政府資金作保障,因而需要結合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時也可以積極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採用募和投資合建等方式來獲取文化建設經費,科學合理對各項經費進行支配,不斷完善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為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此外,要不斷豐富文化建設活動形式,例如露天電影放映、大型歌舞表演等活動,通過開展這些羣眾性強的活動,提高村民的參與度,培養其凝聚力,陶冶情操。

(四)創新內容,樹立品牌文化

在新時期的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中,需要與不斷進行創新,融入時代元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可以利用信箱、數字電視和網路遠程教育等途徑,在為村民提供日常娛樂活動的同時,向村民傳授醫學保健、生活小竅門和耕種栽培技術等,使文化功效最大化,是文化真正為羣眾服務。另外,要加強與各大專業院校的聯繫,從中吸取新鮮血液,保持文化建設的活力與創造力。近些年很多明星都來自農村,如小瀋陽、大衣哥朱之文等,還有其他一些優秀的表演團隊,他們在文化表演中,流露出了真情實感,為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新時期,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要不斷挖掘出新力量,形成當地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比如,可以結合村民的日常實際生活編創一些小品、相聲等,並要融入當地風俗,也可以播放與傳播當地民歌,將其作為廣場舞的主題曲等,通過這些形式,不斷推進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並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

二、結語

總之,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不斷提升。當前在農村基礎羣眾文化建設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缺陷,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阻礙。在新時期,我們要對農村基層羣眾文化建設有高度重視,加強研究,針對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有效措施,立足於農村經濟發展實際,不斷創新,注重監管,完善基礎設施,樹立品牌文化,提高農村基層羣眾文化建設質量,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gweg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