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研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研報告篇1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為了解決和了解____農民就業問題與現狀,進而採取相應措施,進行廣泛的深入調研。按安人社發〔____2〕437號文件要求,我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到基層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調查,掌握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和實際情況,通過走訪和座談多種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礎材料,現形成如下報告。

(一)農村勞動力的資源情況

全縣總人口為59295人, 6週歲-60週歲勞動力資源39083人,佔總人口的77.7%。其中男____85人,佔5 .6%;女 8898人,佔48.4%; 6-30週歲 67 2人,30-45週歲 2995人,45-60週歲9376人;文化程度國中及以下304 人,高中60 9人,大專及以上 2653 人。農村勞動力常年轉移 54 3人,每年新增成長勞動力 000人以上。數據表明我縣富餘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整體素質不高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近幾年,流動人口和農村居民進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漸增多,轉移就業的人數大幅度上升;轉移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從勞動力的職業構成看,從事農、林、牧、漁第一產業的勞動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因此技能型勞動力逐漸上升。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從總體情況來看,農村勞動力已成為農民實現勞務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勞動力開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鎮轉移,農民剛進城所從事的主要是一些邊緣工作,即城鎮人不大樂意乾的髒、累、苦、險等工作。如建築、廢品回收、環境衞生、飲食服務、小商小販等這些城鎮人退出或自動放棄的工作崗位。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有所提高,慢慢的從體能型轉化為技能型,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培養了一批有知識、有文化、觀念新、懂技術、會管理、能帶動廣大農民運用技能脱貧致富的務工能人,從而帶動其它就業人員從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從高、危、苦的行業脱離出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條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當然,也是促進工業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

1.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____0年以前,除了大學聯考、招考等所謂正規轉移就業進城的農村勞動者外,大部分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文化程度是國中或國中以下;2 世紀以後,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這促使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2.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明顯兼業性。事實證明兼業農户的出現,他們既從事其他產業活動,也不放棄農業生產。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豐富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市場,同時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和農民進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礎。

3.從轉移的行業看,第三產業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況看,農村勞動力基本上改變了就業觀念,從所謂的“正式固定工”、“計劃合同工”轉向就地就近臨時工、外出農民工等。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是相符的,應該儘快解除各種觀念的束縛和限制條件,敞開城市的大門迎接他們。

4.自____7年我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人數就突破萬人,在方式上從曾經盲目性慢慢趨向有組織性,____8年至____2年勞務輸出趨於穩定上升趨勢,常年轉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等地有 .3萬人以上,轉移時間為 年以上,最短的3-6個月。對於一個只有5萬人小縣來説勞務輸出處於良好狀態,因此,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進程,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進城農民就業作為工作重點,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工外出和進城落户,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客觀性、必然性。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及就業趨勢分析

1.近年來,隨着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城郊農村土地被徵用,雖都以現金形式補償,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業的新型富餘勞動力,在經濟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二、三產業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發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投身於產業之中,這部分富餘勞動力基本上無生活憂慮。此類勞動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體系,是典型的轉業型農民。

2.我縣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扶持力度。五年來,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____8至____2 五年間,全縣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 .5 萬人,其中省外轉移就業 .3 萬人,市內轉移就業0.8萬人,每年新增轉移就業 000人左右,勞務收入逐步穩定且有上升趨勢,創勞務收入 .3億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了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體力型向技能型、大眾型向特色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的良好局面。

3.近年來,通過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收入。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勞務收入是我們促進農村勞動力收入增長的主要工作內容。十一五以來,全縣共開展農村勞動力各類培訓38期5987人,其中旅遊培訓3xx年以來,隨着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等經濟迅速擴張和縣有關部門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增收及城鄉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鼓勵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人社部門從事勞動保障全體工作人員,服務陣地轉移,及時採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細緻的掌握各類企業和項目的用工需求狀況,做好人力資源供求監測分析和用工調控工作。通過縣人力資源市場和鄉鎮社保平台等發佈單位招聘信息、個人求職信息,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能有更多機會和途徑瞭解就業信息,使返鄉的農民工能與用工企業及時對接。以“春風行動”為載體,積極開展“送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務”活動,以“就業送崗位、創業送服務、求技送培訓”為目的,廣泛開展就業政策宣傳和引導,在縣城主要街道橫掛標語 0多個,發放“春風卡”3000多張,發放農民工維權手冊和務工指南4000餘份,篩選發佈用工信息____餘條。活動效果良好。

(二)建立健全了服務保障制度,切實保護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對組織轉移輸出把好三關,即用工信息關、送人關和跟蹤服務關。由政府宏觀調控,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對外地勞務市場及用工單位的性質、規模、實力,特別是勞資報酬、勞動安全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統一組織,統一輸出,到達用人單位後辦理好交接手續。然後要對其轉移情況進行跟蹤詢查服務,儘量達到用工企業、勞動者、家庭三滿意。為全面掌握全縣勞動力資源源基本情況,農村富餘勞動力的現狀和流動情況,瞭解農村勞務輸出動態,進一步針對性地搞好農村勞務輸出奠定基礎,為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規律提供了有實依據,發展了勞務經濟,拓寬了農民工增收渠道。

(三)強化技能培訓,完善中介服務,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就業能力。隨着珠江三角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從過去的簡單勞動力轉變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大中專、技校畢業生供不應求,一到轉移地的企業就能很快上崗,而且還能拿到高工資。這對我們的勞動力轉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儘快適應這一要求,強化職業培訓,切實做好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服務,在不斷提高我縣勞動力人數的同時,大力提高轉移人員的技能和素質,從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質勞務輸出的品牌。因此素質和技能培訓已成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舉措。積極開展勞動力輸出前培訓,拓寬多途徑的就業局面,提高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文化素質,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和後備力量。從而增加農民創收能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相對滯後

從總述情況看,影響____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原因是:____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經濟和農業社會中脱胎換骨出來,二、三產業和城鎮的接納能力弱小;其二,農村人口增長率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其三,城鄉經濟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強烈排擠、限制和制約,就業制度、分配製度和教育制度,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識觀念,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造成大量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和農村經濟的落後與貧困;其四,農村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是制約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總之____農村非農產業由於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發展水平不高,對剩餘勞動力的容納能力有限,本縣勞動力市場發育滯緩,中介組織發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門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二)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偏低

隨着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今後仍將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必須離開土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將更加突出。隨着技術的進步,就業崗位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據調查 00家用人單位所提供的 386個崗位中,對技能有要求的崗位就有900多個,約佔65 %,而我縣農村勞動力擁有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的人員不超過 0%,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具有專業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現技能人才短缺與富餘勞動力並存的現象。

(三)農村勞動力對就業培訓認識不夠

我縣農村勞動力佔全縣勞動力的90%,在加快全縣全面提升技能培訓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沒有農村勞動力的發展,就難以實現的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問題,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對整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但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弱,傳統觀念難以改變,培訓積極性不高,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通過技能培訓達到就業目的的'長遠打算,導致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組織難、開展難的局面。培訓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訓項目與市場需求、崗位要求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因而市場競爭力不強,培訓轉移率不高。因此,加強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高素質,是我們當前的重點工作。

(四)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雖然近幾年國家把保障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當前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和衞生條件惡劣,不按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一些用人單位雖然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但往往對農民工規定的義務多、權利少,合同上的約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單位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安全保護、職業病防護等方面採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農民工相關權益保障制度還不完善。

(一)未來一段時間內,我縣將加大組織培訓力度,暢通轉移渠道,擴大轉移規模,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完善政策激勵措施,依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二)力爭到____5年,每年平均培訓____0 人,新增轉移就業 600人,全縣累計培訓8000人,累計轉移就業突破 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實現近萬元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

(三)維持較高的農村經濟增長率

帶動就業,擴大規模擴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業崗位,解決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切實把農民工轉移就業工作作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促進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快速健康發展。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引導,建立和完善勞務經濟服務體系。堅持本地服務與異地服務相配合,軟件服務與硬件服務相結合,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精心架設培訓與轉移的“連心橋”,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水平,保障勞務輸出的及時性、有序性和穩定性。政府及中介機構要加大信息服務力度,積極做好用工信息服務和就業跟蹤服務,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信息化水平。

(二)多業並舉,拓寬就業增收渠道。按照縣上“一縣一業”的總體戰略,採取以生豬發展產業為主,多業並舉,積極構建二、三產業的發展路子,尤其是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建設農村工業化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明確和出台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從培訓項目、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農村培育出更多的養殖、種植大户,同時發揮能人和典型作用,帶動更多的勞動力實現就業,推動我縣勞務經濟的發展,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對農民工採取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充分利用廣電、網絡普及農村實用性技術,培育農民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按照“農民歡迎、適用易學、市場需要”的原則,帶動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同時政府加大農村農業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水電、路、通訊、廣電、工程建設,積極推行各類保險等社會保障工作,使農村勞動力就業條件與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就業力調研報告篇2

一、調查目的:

當今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飛速,市場竟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社會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隨着這一發展潮流而產生變化,掌握當今社會真正需要什麼類型的大學生,對大學生以後就業大有裨益。並且有利於在校大學生了解最新社會人才動態需求,做好準備。調查報告範文

二、調查人:

...等五人

三、調查對象:

深入農村,城鎮,企事業單位,調查走訪社會各階層

四、調查時間:

__年__月__日--__年__月__日

五、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六、調查內容:

通過對鄉村、城市、企業及社會各行各業各年齡段人員的問卷調查,瞭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社會人士對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及期待,以及剛畢業已從業大學生給在校大學生的良好建議,對大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成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影響。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七、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中70%的被調察者屬於25-45歲年齡段的各個學歷層次各個行業的人。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對大學生關注度還是挺高的。80%的人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趨勢比較樂觀,70%的人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得十分努力,20%的人認為困難很大。我們不得而知,大學生的的就業前圖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會人士觀念還是比較開放的,90%的人認為名牌大學學生的能力並不比一般大學學生強,。只有保持這種客觀的態度,社會、企業才會給大學畢業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們才會拋棄那些沒有必要的包袱,減輕思想壓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在應聘面試的激烈競爭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調查顯示,不同的人對“您認為現在什麼專業的大學生更容易就業”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經濟類、管理類,機械類、工程類,教育類、語言類,醫學類、法學類,其他。這就説明,社會並不偏向任何單獨某一類專業,俗話説的好“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肯虛心好學,腳踏實地的奮鬥,都會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沒選對專業了或者是對所學專業失去興趣了,其實,無所謂什麼專業不專業,只要自己愛學習,不是專業的也能成為自己的專業。調查報告範文

社會上認為,大學生的最大優勢在於“自信,有理想抱負,可塑性強”、“有創新精神,思維活躍”。當代大學生最缺乏的必備精神是“勤儉節約,愛崗敬業”,在“誠實守信、責任奉獻”方面也有待提高。讓大學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利於揚長避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調查表明,現代社會對大學教育相對滿意,當代大學生極少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學校園不只是從前人們讚美吟誦的“象牙塔”,更是一個鍛鍊能力、展示才幹的舞台。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認真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制定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大學生不應該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現代書呆子,而應該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早點涉及。

當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説是遍地開花、隨處都是,競爭異常激烈,壓力也隨之而升。因此大學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須及時充電,增加自身的“資本”,提高自己的價值。社會上認為大學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學文憑外,“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優幹、三好證書”等還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大學生較為容易就業的地區,因為東部就業崗位多,生活條件優越,可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競爭更為激烈的弊端。還有不少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更應該回到家鄉,因為家鄉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對周圍環境頗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嘗試去中西部,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內陸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就業崗位空缺多,一切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建設,大學生如果能克服困難在那邊安居樂業,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學生身懷真才實幹,勇敢拼搏,艱苦奮鬥,不只是貪圖安逸享樂,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民眾普遍認為,大學生擇業前不應該首先考慮經濟收入、生活環境、工作穩定性,而更應該注重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知識的應用,以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業,不只侷限在眼前。社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最應該在政策方面給大學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資金、技術方面也應該迎頭趕上。經濟危機下,大學後並沒有被斷了後路,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比如考研、、考公務員、選調生、自主創業、直接就業等等。社會人士反映,大學生應該從大二就開始涉及就業上崗、人才市場方面的知識,大三時親身參加社會實踐,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鍛鍊培養個人職場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適應工作環境,為大四就業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人們對大學生期望還是蠻大的,都為大學生的未來祝福。

八、調查結果分析:據調查,較受用人單位和社會認可青睞的大學生包括以下幾點:思想素質較高;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外語水平高、懂計算機知識;動手能力強;懂專業、會管理、善交際。 而大部分羣眾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實幹,有專長,高素質,充滿活力。待人有禮貌,孝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應該具備。大學生是祖國下一代的希望,大學生的發展意味着祖國明天的興盛。當代大學生活潑向上,青春充滿激情,樂觀自信,有理想有抱負的精神風貌必須發揚廣大。

為了能夠在不遠將來的職場生涯中運籌帷幄,我們大學生還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

1、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説,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2、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退縮,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儘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3、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4、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想讓別人瞭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係那麼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影響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着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的技能,此外,大學畢業生如能撐握一技之長,諸如文藝、球類、駕駛等等就更能增加順利就業的砝碼。

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後備軍,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有信心把祖國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九、調查總結與建議:

雖然時下大學生越來越普遍,大學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級。但這也是社會發達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展的必然。説明了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全民素質不斷提高。再者,與中國十三億人口的相比下,時下大學生的數量也是偏少的。因此,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是早晨八九點中的太陽,世界屬於我們,未來也掌握在我們手中。瞭解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要做的,這會讓我們懂得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時刻做好準備。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更加清楚了自己社會地位,身為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我們在校大學生一定會珍惜大學階段的學習機會,把握年輕的大好時光,讓今天的大學校園更美好,更燦爛;我們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社會的步伐,讓明天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揚眉吐氣。

就業力調研報告篇3

根據近年來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多方面調查分析,我們瞭解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學生的工作越來越難找,許多人才市場經常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08年的金融危機更使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本文加從多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以求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形勢

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報告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20__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與現狀

?形勢】

20__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餘萬

20__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但是形勢依舊不是很好,雖然今年第

三、第四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已經回暖,不過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

?現狀】

典型現狀1:“蟻族”生活在勞碌奔波中尋求改變。“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羣體。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蟻族”,在全國有上百萬的規模,他們高智、弱小、羣居,但是他們卻找不到穩定的工作。 典型現狀2: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不同,由於大城市持續增長的各種壓力,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理性地反思這種“唯大城市是從”的就業觀念,並且反其道而行之——迴流中小城市。近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2.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從05年的高校畢業生338萬,到09年的611萬,預計10年更是高達700萬,高校的盲目擴招,直接讓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如此龐大的就業人口直接給就業結構帶來巨大震盪;而且“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讓就業形勢變得不可捉摸起來;再者大學的許多專業並不能很好的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所學的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甚至背離市場。 圖1 高校畢業生折線圖 單位(萬)

由圖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加,19__年85萬人,到20__年,應屆畢業生630萬,加上往年的畢業生,總人數已突破70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然而全國大學生就業率只有68%左右。

實踐調查

為更好的瞭解大學就業問題,我們特此對就業問題做了一份調查報告(見附表一),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調查目標:瞭解在線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

調查時間: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1日

調查對象:湖南工學院專南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形式:走訪、問卷調查以及專家的數據分析

在這次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86份(有14份問卷沒有作答的或者沒有按照要求作答,視為無效問卷)。數據僅供參考。

就業形勢分析調查如下:

對問卷反饋的數據可以做出結論:52.33%的大學生覺得現在的

就業形勢嚴重,就業難,而認為形勢正常佔了29.07%,有12.79%的人覺得就業容易,而不瞭解佔5.81%。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學對於找工作都抱有困難的心理。的確,現在的應屆畢業生很難一次就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求職中需要具備的能力調查如下:

在求職時,大學生覺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麼,30.23%的大學生選擇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27.91%選擇溝通協調能力;11.63%選擇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18.6%選擇了相關工作經驗;8.14%選擇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有3.49%的人還不清楚。從現在的社會需求來看,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最能反映一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就業地區選擇調查如下:

從圖像分析可得,對於工作地區的選擇,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40.7%的人願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線城市的、回家就業等選擇。然而,隨着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趨近飽和,但是,尖端的技術人才依舊缺乏。

其他調查結果如下

對於選擇職業你最先考慮的因素是什麼,分析結果為:有36.1%的人最先考慮的是職業發展潛力,有20.3%的人考慮工作的環境,21.1%的人考慮工資待遇問題,也有8.3%的人考慮工作穩定有保障,

而3.8%的人考慮到家人的情況。

在得到較好的就業信息途徑問題:有一半多的同學只是通過學校或人才招聘會得到就業信息的,就業信息渠道狹窄。

(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原因、社會問題和自身原因,下面將從只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

1. 經濟原因

中國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機引發的就業衝擊的影響,尤其是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所受衝擊最為明顯。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 社會原因

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用人單位存在“選材難”的問題。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從學校到工作的持續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的專業能力,但是缺乏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的能力,不能迅速適應就業市場。

3. 自身原因

學生期望值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

研”等。很多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難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三)增加大學生就業的方法

看清問題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應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當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1.社會方面

作為工作第一線當地各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地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注重對畢業生就業諮詢與指導工作,廣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傳遞網絡,建立實訓基地和內部嘗設市場。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跟過的大學生。

2.大學生方面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面對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結語

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作為高校在校生或即將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更認清就業的大眾化和市場化,要加強自身的素質,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單位選用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位的用人原則通常是:有學識有才幹有素質,敬業敬崗,吃苦耐勞,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其次對文明禮貌、氣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等也很講究。這就要求畢業生既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實踐技能,更要有很高的個人素質,

就業力調研報告篇4

1.畢業去向

調查發現,近六成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與去年相比提高7.7個百分點。從學校類型看,財經類、政法類、民族類、農業類、理工類院校畢業生就業意願更強;而師範類、藝術類、林業類、語言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則更傾向於選擇繼續深造。此外,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已連續兩年保持在三成以上。師範類、藝術類、林業類、語言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選擇繼續深造的畢業生比例均高於全部樣本均值,分別為50.6%、44.6%、41.4%、40.4%和36.2%。從學歷看,86.8%博士生選擇畢業後直接“找工作”,比上年提高26.1個百分點;其次是選擇“繼續深造”,比重僅為9.4%,比上年下降8.5個百分點;另有3.8%的博士生選擇“自己創業”。選擇直接“找工作”的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分別佔43.4%和83.3%。

2.薪酬方面

調查顯示,醫學專業學生期望月薪最高,平均為12382元;藝術類、醫藥類學生期望月薪均超過萬元,分別為12115元、10674元。受訪的1686位應屆畢業生中,52.8%的畢業生期望税前月薪在5000-8000元之間,期望月薪平均值為7411元,換算成年薪為88932元,與2015年北京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97616元比較接近。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薪酬預期趨於理性。

3.理想就業區域

在選擇理想的就業區域時,選擇在北京就業的北京高校畢業生佔71.6%,雖比上年下降2.5個百分點,仍居就業區域第一位;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廣東和上海,分別佔畢業生就業人數的3.3%和3%,與上年基本持平。此外,政府積極引導學生服務國家,鼓勵學生到西部、基層、國家重點行業就業,2016屆選擇赴西部就業的畢業生佔8.2%,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已簽約或已有意向單位赴西部就業的畢業生佔5%,分別超過同期赴廣東、上海的畢業生比重2.4個和3.2個百分點。調查顯示,畢業去向地人數居前三位的依舊是北京、廣東和上海。調查結論認為,一線城市仍是畢業生首選的就職地。

就業力調研報告篇5

一、基層中的工作現狀

在基層,特別是偏遠的農村,需要教育、衞生、農業、林業、水利和畜牧等行業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教師。

按照我國現行的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規定,城市、縣鎮和農村國小生師比為xx:xx、xx:xx和xx:xx,國中生師比為xx:xx、xx:xx和xx:xx。此標準致使我國中國小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編制大幅減少。特別是由於編制標準的城鄉倒掛,更加劇了農村中國小教師數量的嚴重不足。xxxx年某縣教育系統共缺老師221名,在教育局多次要求下,縣編委最後給了xxx個編制名額。因為受編制限制,一些有心到基層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被擋在了門外。前些年,在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每個單位,尤其是鄉鎮一級,每增加一個工作人員,就多一個人吃飯,財政就多一分壓力。許多鄉鎮入不敷出,拖欠工資嚴重。山東肥城市桃園鎮教育辦公室主任雷印迎説,“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是迴避不了的事實。在同一縣內,城鄉教師收入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農村教師不享受住房公積金等政策,甚至有的縣農村教師沒有醫療保險,有病不敢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實行縣市工資統籌後,保證了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按時發放,鄉鎮有了增加人員的積極性,但多數地方總的財力還是不足,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大量增加財政供養人數,只能根據各地經濟發展,視財政收入狀況,先急後緩,先上邊後基層,在有條件的時候逐步充實基層人員。在一些偏僻邊遠地區,即使來了大學生,也常因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費用高,且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等原因而很快流失。

二、基層信息匱乏

由於基層信息網絡不健全,因而造成基層就業信息匱乏。先後調查了某市舉辦的xx場大型人才招聘會,沒有一場是針對農村所需人才的。至於農村到底需要什麼人才,什麼專業,什麼水平,數量是多少等,從沒有專門的介紹。因為在相當多的地方,有關部門根本沒有意識到建立關於農村權威、動態、和經濟發展對稱的人力資源供求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缺乏對基層就業的引導,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層人才需求狀況的及時分析,導致供求脱節、冷熱不均。有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湧入了求職大軍,時而南下,時而北上,有的連考試面試的機會都爭取不到,就是想去基層也找不到門路。

三、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

從當前的農村來看,最急需的是教師,其次是臨牀醫生和護士,再是農林水方面的技術人才。而教師中最缺的是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人才。由於缺少對基層人才需求的預測和預報,很多大學都願意把培養方向定位在大中城市,很少有針對基層的。從大學聯考選擇志願,到大學專業設置,到畢業生的流向,都沒有為到基層就業做好準備。本來專業對口的就少,能來農村的畢業生就更少了。

四、社會上對於基層工作的不良評論在一些人的習慣和意識裏,基層單位就是偏僻、落後、艱苦和困難的代名詞。在基層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不如在城市就業的人能力強、水平高、本事大,不如在城市有發展前途。多年來,政策性歧視也是有增無減,不管是資金安排還是發展機會,不管是資源配置還是人員分配,人們總是習慣把城市放在首位,然後才想起農村。更可悲的是,為了填補城市缺少的某類人才,甚至公開從鄉鎮選拔優秀人才到城市補缺。如,某些地市,除了每年優先選拔大學生外,還不定期地從鄉鎮優秀教師中挑選一部分到市直中學任教。雖然被選中的教師求之不得,但這卻加大了城鄉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剪刀差”,人為製造和加大城鄉差距,讓本來就缺人才的鄉鎮雪上加霜。一方面基層缺人才,要人要不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想去基層去不了。這個難題是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澱形成的。要破解這個難題,單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轉變思路,放低身價是不夠的,只讓大學生和各高校去努力也不能奏效,各級政府必須擔起責任來,制定並實施更積極、更科學、更具吸引力的基層就業政策,把每項鼓勵和幫助措施落到實處,才能確保大學生下得來,留得住。

五、今後發展建議

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一是優化政策,拓寬人才入口。要加強城鄉統籌,充實和增加基層用人編制。目前,在許多地區的基層,不但缺資金,而且嚴重地缺老師、缺技術員、缺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如果我們的政策能再優惠些,放寬對這些地方的編制限制,允許更多大學生得到去農村工作的機會,不但有深遠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有志於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只要有專長,符合農村需要,就要積極創造條件,減少考核程序,簡化錄用手續,取消可有可無的公式化、機械化的套路,儘可能多的吸收過來。

二是改善基礎條件,創造良好環境。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到基層工作?就是因為基層不僅條件艱苦,而且工資福利待遇低。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齊心協力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讓大學生留得住。同時要大力開發基層管理和服務崗位,對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工作的畢業生給予薪酬或生活補貼,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讓到基層的大學生既有用武之地,又有發展和提高的機遇,不但能順心地來,而且能安心地留住,紮下根。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服務措施。應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業優勢,利用政府網強大的信息功能和社會影響力,建成一個從大學教育到農民工培訓,從高端人才引進到普通勞動者求職,從公務員招考到個體私營企業招聘,涵蓋所有就業人羣的綜合網絡平台,集中統一發布“人才天氣預報”,讓各類求職者能及時看到最新、最真、最準、最明白的就業信息,從而準確地評價和定位自己,選準、選對自己的就業方向,不走冤枉路,不被虛假信息矇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yjpkwy.html
專題